界定法師:漫說《中阿含》(卷三十三)~A 附錄:《漫說長阿含·釋提桓因問經》

  附錄:《漫說長阿含·釋提桓因問經》

三、釋提桓因問經

  說法地點摩揭陀國的庵婆羅村北,毗陀山因陀婆羅窟中

  參加人員:天帝釋、般遮翼、諸忉利天

  經中大意本經敘述佛陀在毘陀山。入於火焰三昧,為帝釋講解之事,是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記錄下來的。經中主要內容是:一切眾生的怨結均依貪嫉而起,貪嫉是依愛憎而生愛憎即由慾念而起。欲由想而起,想由調戲心而起。若除調戲心,即沒有想,乃至沒有怨結。這樣,即沒有互相傷害等事。又說沙門如沒有調戲心,即沒有滅。又說具足戒、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余等的解脫道。帝釋即成為佛的弟子,而得須陀洹果。帝釋並追憶自己的往昔而說:過去曾和阿修羅爭戰而勝,雖有喜樂、念樂然而有刀杖喜樂、鬥爭喜樂感覺,而今遇佛而奉佛,而得沒有刀杖喜樂的真正喜樂。此時在佛前奏琴的般遮翼子,曾受佛的贊譽,帝釋即賜與干沓和王之女給他為妻。

  剛才我在上面的「經中大意」已經初步地說了這部經是以釋提桓因與佛陀的一問一答方式而展開的。天帝釋在佛經中時常出現,他是佛陀的得力護法,很多重大的佛事活動都與他有關係。比如說釋迦佛初成道時,對於是否開演佛法問題曾經猶豫過,但是最終是天帝釋下來請求佛陀慈悲眾生,為眾生說法;在佛陀十難之一中,那個外道女暴志曾經謗佛,後來是天帝釋化作一隻老鼠而為佛陀解圍……反正類似的例子很多。不僅如此,我們在前面的一些經中,也曾提到天帝釋曾在天上為天眾宣說佛法事情,可見他不僅對佛法懷有很深的崇敬之心情,同時對佛法很有研究,所知義理甚多。但是從此經裡面來看,天帝釋聽

  請教了佛陀的一些問題,當得到滿意的解答後,心開意解,證得須陀洹果,這就說明一個問題,此時天帝釋對佛法已經產生了好感,但是他對佛法了解得並不是很多,這是可以肯定的。根據這種解釋,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佛陀這部門的時候,很可能是在成道後的前十五年以內,甚至還會更早。

  從在這部經中,我們便知道,佛陀此時在做什麼呢?原來他在「入火焰三昧」。那麼什麼叫火焰三昧」呢?根據《佛學大辭典》上的解釋,它又稱作火光三味、火生三昧也有稱火界三昧的,系表示以凈菩提心之智火燒盡三毒五欲的煩惱。想當初佛成道後,曾經度化三迦葉時,曾以此三昧而降伏毒龍。而一些阿羅漢將要入滅的時候,也多入此三味,然後出火灰燼其身。在後面的《中阿含經·頻婆娑羅王迎佛經》有這樣一段記載:「尊者郁毗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那麼佛陀入這種火焰三昧時,「彼毗陀山同一火色」,說明是火光衝天,景象十分壯觀,因此摩揭陀國的人民見到了火光,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此毗陀山同一火色,將是如來諸天之力」,看到摩揭陀國的人很有善根,對佛陀很是了解。

  還有一個樂神我們需要提一下,那就是這個般遮翼。佛經中在談到這個人物時,說他手持琉璃琴。這個琉璃琴究竟是何模樣,著實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既然他是樂神,彈得肯定很好,很動聽,在天界很有名氣。於是釋帝桓因就對他說:你琴彈得那麼好,你可不能保守,現在有個機緣佛陀正在入定,你去獻彈一段,也是一個供養。這個般遮翼一想也對啊,佛陀平時想看上他一眼都是很難得的,如今有這么好的機會,當然要在世尊面前露一手。於是他就在距佛不遠的地方,一邊彈著琉璃琴,一邊還唱著歌詞。他在唱些什麼呢?其實我們從他所歌的那些「偈」中,可以看出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那就是這個般遮翼對於跋陀的愛慕之情。當然,歌詞中還是把對佛陀威德的贊嘆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那麼,這個跋陀是什麼人呢?她是執樂天王女孩,據說長得出奇地美貌,人稱為太陽之光(一看到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希臘女神維納斯了)。我不妨把般遮翼所唱的歌詞用現代語的方式描述一下:

  親愛的跋陀啊!

  禮拜你的家父吧!

  你的家父是多麼得端嚴!

  你的父親在生你之時,真是充滿吉祥

  而我的心,也是愛樂非常。

  本來是小小的因緣,而我對你情感卻由此而生

  我對你情感與日俱增,

  有如供養聖者那般的激動心情;

  我的心快樂無比,

  猶如聖者專意於四禪;

  對你的思念,我將矢志不渝!

  親愛的跋陀啊,我一定要得到你,

  我的心已如狂象野馬,欲罷不能

  有如大象被鉤制,炎熱的夏天遇著涼風,

  口渴時獲得冷泉,沉痾得遇良醫

  也如飢餓得遇美食。

  我的心,有如大象之被深鉤,

  卻仍然不肯降伏,

  四處奔突而難以禁制!

  猶如在清涼的水池內,有眾花覆在水上,

  疲勞而熱惱的大象在裡面沐浴,遍體清涼

  我對天發誓:

  如果你死了,我將伴隨你而去

  如你不世間,我的生命將變得毫無意義

  為了你,我寧可捨棄一切,哪怕是我的全部。

  忉利天之主啊!帝釋天啊!

  您現在應納受我的誓言

  我稱讚您的禮節已經具備,

  願您善於思察它!

  從上面的詩句中,那種思慕之情溢於言表。比如說詩的開頭,這個般遮翼不好意思直接贊美跋陀的美貌,而是轉而贊美她的父親是多麼的莊嚴,這是一種很典型的文學手法,頗有「愛屋及烏」的味道。到詩文的最後,他對跋陀的愛意就表露無遺。佛經中竟有這樣的直接表達男女情感的詩句,著實使我很感意外。

  那麼,這位般遮翼為什麼會在佛陀面前歌唱了富有情愛意味的曲子呢?我想他的用意也是明顯的,他是想藉助自己對佛陀音樂供養,向佛陀以及天帝釋傳達這樣一個訊息:麻煩你們幫幫忙,在我般遮翼我跋陀之間牽線搭橋吧。當然,他主要是向天帝釋傳達這樣的一個信息,因為身為至尊的佛陀他是決不會給任何人當媒人的,這也是佛教戒律所禁止的事情

  佛陀聽到了宛轉動聽的琴聲後,就從三昧起,開始贊嘆般遮翼:「般遮翼,你彈得可真好啊!你以這樣優美音樂供養我,真是功德無量。」其實佛陀也聽出般遮翼的琴外之音了,因此他說琴聲是「悲和哀婉,感動人心」。但是佛陀並沒有把話題進一步拉向塵世感情方向,卻引向了另外一邊,是什麼呢?「汝琴所奏,眾義備有,亦說欲縛,亦說梵行,亦說沙門,亦說涅槃」,意思是說,你的琴聲里含有多種含義,可以有多種理解。

  那麼,般遮翼的這段又唱又彈有沒有效果呢?當然是有效果的。在經文的結尾,在回忉利天的路上,天帝釋就回過頭來,對般遮翼說:「你今天在佛陀面前彈唱得真是很好我心裡有數。現在,你繼承了你父親的職位,在樂神中算是老大了。現在我決定了,就如你所願,把跋陀許配給你為妻,如何?」般遮翼聽了,心裡當然是喜不自禁。

  此時釋提桓因聽到世尊在一個勁地稱讚般遮翼,他心裡面有些不太舒服,因為他受到了冷落,畢竟般遮翼是他的手下啊,手下被世尊贊嘆,作為上司天帝釋多少有些醋意了。這時候,他就向般遮翼傳達了一個意念內容就是我要找你有事。看來神仙比我們凡人要高明得多,我們凡人如果要找一個人,要麼親自跑一趟,要麼請人捎個口令,要麼寫信、打電話,要麼發封電子郵件,或者給對方發簡訊,在qq上留言。可是天神就不一樣了,要找哪個人,動個念頭就可以了。作為天人,還有一好處,我們凡夫男女要產生了好感,難免會有身體的接觸;天神們就不需要這樣,他們之間有了好感,只要彼此對視一下,有那種意思了,天女們馬上就會懷孕了——由此看來,在天界實行計劃生育可能有些難度,因為一不留神,兩雙火辣辣的眼神一碰,天女立馬就會有了身孕,真是防不勝防啊!

  接收到天帝釋傳達的意念以後,般遮翼馬上就回到釋帝桓因的身邊,問天帝有何指示。天帝說你代我去向世尊請安問聲好,呆會我和忉利天的子民們一起去看望他老人家。世尊聽了以後,也對天帝釋大加贊嘆,說他們肯定是「壽命延長,快樂無患」。天帝釋一聽,心裡很高興,馬上就帶著大夥一起來到佛所,主賓禮過,由於人太多,因陀羅窟顯得有些擁擠。這時佛陀運用一下神通,整個窟內立馬「自然廣博,無所障礙」。這時候天帝釋就試探性地對佛陀說:「佛陀啊,我們都想坐得離您近一點,您不會介意吧?」佛陀好啊,你們大家都坐到我的四周來,離我近點,有什麼關係呢?

  這時天帝釋就陪著佛陀拉起了家常事。帝釋天說:在很早以前,那時候也沒有現在這么忙,我經常和忉利天的諸天們都聚在一起,大家都在談論著一些有關佛陀應世的話題。我們都在講,如果如來出現於世間的話,就會對天眾有很大的好處,而那些阿修羅就會日漸減少。如果你得以得以親自拜見世尊您,就是想請您親自替我們大家作證,的確有這回事

  接著,天帝釋講了一件事,倒引起我的濃厚興趣:

  天帝釋向世尊說了一件事。他說在這里有一位名叫瞿夷的釋迦族的女孩子,生前在於世尊之處,在世尊的教導下,凈修梵行收獲很大。在她身壞命終之後,轉生到了忉利天宮,投胎作為天帝釋的兒子。那些忉利天的諸天們對此稱讚不已,說瞿夷大天子真是了不起,他真是有功德、大威力啊!另外還有三名比丘,他們生前也在世尊之處修行得也還馬馬虎虎。在他們身壞命終之後,就轉生到天帝釋手下的一些執樂神隊伍裡面,每天都要彈奏一些樂曲,讓天帝釋欣賞。我的兒子瞿夷見到他們三個,對他們三人嚴加地叱責:你們生前為佛的出家弟子,而我呢,原來只是一個佛陀的居家信徒。按理說,那時候,我都以衣食供養你們,禮拜你們,對你們很是虔誠。可是你們到底是屬於哪一種人呢?為什麼你們出家比丘親自受到佛陀的教誡,為什麼佛陀所說的,你們卻都不專心修持觀察呢?我本來是禮敬你們的人,我們一同受到佛陀的教導,甚至你們所聽聞佛法我要得多。如今我得以轉生在於三十三天,作為帝釋天之子,而你們三人呢,因為前生不好修行,如今卻淪為一個下層的執樂手!

  天帝之子瞿夷繼續呵斥這三個人說:你們本來都是同修梵行的人,現在卻生在於卑賤之處,而作為我傭人。你們三人要知道,雖然你們現在生到了忉利天,但是你們千萬不要沉湎於欲樂,要知道,你們現在所處之處,並不是什麼清凈之所,因為你們位居下賤,處處都得主人的眼色行事。你們應該懂得厭離,從今以後要精勤不怠,爭取早日不再為他人所驅使。

  看到天帝所說這件事我想起了一句古話,叫「地獄門前僧道多」。初看這句話,顯得有些滑稽:出家僧人捨棄塵緣,辭親割家,披度出家,以青燈黃卷為伴侶,從修行環境條件上講,他們比什麼人都優越具全,可以誦經,可以念佛也可以禮敬諸佛菩薩,應該是「出離路上僧道多」才是呀,為什麼現在事情卻反了,變成了地獄門前僧道多」了呢?其實我們看了上面瞿夷所說這件事以後,看來是真實不虛。這位瞿夷原來是位釋迦族的一個居家優婆夷(居家學法女),但是她克服種種困難障礙,精勤修持死後上生忉利天,轉女成男,生了帝釋之子這是何等的榮耀?而反觀那三位出家比丘呢?雖然成年累月常侍於佛陀左右,聽佛說法無數,卻從來沒有認真地去思惟過、去踐履過佛陀教法,一生碌碌無為,死後投胎到帝釋天手下的一個宮廷樂隊班子里,當了一名普通的樂手。如果他們安心工作不忘出離,我估計帝釋子瞿夷是斷斷不會教訓他們的。極有可能是他們耽於欲樂,認為忉利天好上人間百倍,好不容易生到這個地方了,應該好好享受一番才對。而瞿夷貴為帝釋子,卻時刻充滿一種墮落的危機感,因此秉持佛陀教導,爭取在修行道上更進一步。當他看到生前為他所禮敬對象的那三個比丘投胎的樂手之後,當頭棒喝,就嚴加斥責。從這一點足以說明,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出家僧人作為人天師表,住持佛法就有種天然的優越感,如果比丘們一不留神,就可能要被優婆塞、優婆夷們呵斥教訓呢!

  天帝釋說完了這件事,然後就正式佛陀提出久蓄於心的一些疑問,然後佛陀予以解答:

  疑1:諸天世人、乾達婆、阿修羅及余眾生等,盡與何結相應,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解答:怨結之生,都是由貪婪和嫉妒而引起的。

  疑2:那麼這種貪嫉,因何而起,是何因緣誰是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解答: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從此而無

  疑3:愛憎由何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解答: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從此而無

  疑4:欲從何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解答:愛由想生,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從此而無

  疑5:想由何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解答:想之所生,由於調戲;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而有,從此則無。

  天帝釋連續問了五個問題,而佛陀也連續提供了五個標准答案(此處稍作說明一下,上面所講的「調戲」,就是指對身口意三者的放逸或放縱,與我平常理解的意義不太一樣)。我們稍作分析,便會看出這五個問題是相互連貫的,前面一個是後一個的結果,後一個是前一個的起因:

  怨結(傷害、戰爭)←貪嫉←愛憎←欲(愛)←想←調戲

  到此時,佛陀對上面五個問題進行了一個小節:

  「帝釋,若無調戲,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一切眾生不相傷害。帝釋!但緣調為本,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以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傷害。」

  疑6:一切沙門婆羅門盡除調戲在滅跡耶?為不除調戲在滅跡耶?(它的意思是說,一切沙門婆羅門是不是都把調戲都蠲除乾淨了,才能證得「滅」呢)

  解答:一切沙門婆羅門不盡除調戲而在滅跡。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世間眾生各自都有所居之界,他們都很貪戀自己所居之界,不願意舍離。他們認為,只有他們所居之界是真實不虛的,其餘的世界都是荒誕不經的。

  疑7:要滅除哪幾種調戲,才能度脫生死呢?

  解答:調戲有三種的。第一是言語(口),第二是我們的念想(想),第三是希求(求)。凡夫口中所說,既對自己有害,對他人也是有害的,可謂害人害己;如果能夠捨棄調戲之言,那麼於人於己都有好處,這時候比丘能做到口念一致而專念不亂對於我們的念想與希求,也是這樣的,我們只有捨棄那種調戲之想、調戲之求,才能於人於己皆有利益,才能做到專念不亂

  疑8:要具備那些條件,才能叫做賢聖者的舍心呢(這里的舍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一種)?

  解答:我們有三種不好心態需要捨棄,第一是喜身,第二是憂身,第三是捨身。如果有眾生留戀於自己的身體的,那麼就是一種自害害他的行為;如果能把這種留戀加以捨棄,那麼就會於人於己都有好處,這時候比丘就會專念不忘這就叫做受具足戒。這樣,如果有比丘時刻對自己的身體產生憂慮,時刻害怕會失去我們的身體,那麼存有這樣的心念,無疑是十分有害的。如果捨棄了這樣的心念,那麼就會專念不忘,就等於受了具足戒。

  疑9:要達到哪些條件,才能稱之為賢聖律諸根具足呢(這里所講的是六根對六境)?

  解答:比如我們的眼根對於色境,我們所看到的,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好的,可親近的;一種為不好的,不可親近的。耳根對於聲境、鼻根對於香境、舌根對於味境、身根對於觸境、意根對於法境,都會存在上述所說兩種情況

  此時,天帝釋好像是一下子明白了許多,他便自告奮勇地對佛陀說:「聽了您的開導之後,我好像明白了它們之間的關係。眼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意知法,均為有兩種:可親近與不可親近世尊!當眼根觀看色境時,如善法損減,不善法會增長的話,那麼就是不可以親近的;當眼根見到色境時,如果善法會增長,不善法會損減的話,那麼就是可以親近的。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道理。」

  世尊聽了以後,就大加贊許:天帝釋,你說得很對啊!這就叫做賢聖律諸根具足

  疑10:要達到怎樣的程度比丘才能名叫究竟、究竟梵行、究竟安隱、究竟無余呢?

  解答:我們的身體往往為「愛」所苦。如果我們能把愛滅除乾淨,那麼,就可以稱之為最為究竟、圓滿解脫了。

  聽到這里,天帝釋高興地說:「長久以來困擾我心頭的疑惑,現在聽了佛陀的一番教導,我終於徹底搞清楚啦!」

  佛陀聽了以後,就覺得很奇怪:「那麼,對於你的這些疑惑,過去難道就沒有請教過別人嗎?比如過去的那些沙門婆羅門嗎?」

  天帝釋說:「有過啊,我過去就為這些問題經常去請救一些高僧大德,可是他們都說不清楚啊。一開始,我見到那些沙門婆羅門一天到晚都處於閑靜的森林之中,拋棄家業專心於修心,我的心裡就很欽佩,就去請教他們。我就問:『怎樣才能叫做究竟呢?』可是他們都回答不上來。他們非但回答不出來,反來問我:『你到底是什麼人?』我說我是釋提桓因啊。他們接著問:『你是哪一個釋呢?』我說我是天帝釋啊。他們聽了後,都過來虔誠禮拜供養我,都做了我的皈依弟子。」

  在得到了佛陀的教導之後,據說天帝釋很快便獲得了須陀洹的果位,佛還專門為他作了授記,也就是說什麼時候可以證得斯陀含果位。

  至於其他一些情節,我在這里就不說了。(2008年9月20日於浙江普陀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