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合起掌來:
昨天我們把《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經題簡單的給大家解釋了一下,今天解釋翻譯《普門品》的人。是誰翻譯的呢,是姚秦始後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翻譯的。
姚秦是一個時代的簡稱,三藏法師是精通經律藏的法師,鳩摩羅什是法師的名字,一般的翻譯童壽,為什麼叫童壽呢?很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出成年人的一種德性,老成始童。我們現在看小孩就是很頑皮,這位法師很小的時候就有這些長者的功德,智慧他就比一般人不一樣,心量非常廣大,所以取名為童壽。一般的介紹說鳩摩羅什法師是七佛的意思,這些佛出世他就常常擔任翻譯,他翻譯的這種經本非常流暢,好懂而且還不失經意。
他的父親名叫鳩摩羅琰,是中印度人。後來遊歷到龜茲國,也就是現在新疆庫車縣一帶。因為鳩摩羅琰道德高尚、學問廣博,龜茲國的王非常喜歡他,就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他。婚後生下一個男孩,就是羅什法師。
羅什法師七歲的時候,他就隨母親到寺廟里朝拜,到了寺廟裡面看到一個很大鐵缽,小孩非常好奇,就去把這個鐵缽拿起來了,等他拿起來玩了一會,心裏面就產生分別念,這個鐵缽這麼重;我這個小時怎麼能拿起來呢?一有了這種分別心以後,這鐵缽就沉重得舉不住,掉在地上了拿不動。當時七歲的羅什法師,頓時就明白什麼叫萬法唯心。你沒有分別心的時候,那麼大一個鐵缽他能舉起來。有分別心了以後,這個鐵缽舉不起了。外境它是隨我們心境而變動的。比喻說我們今天心情很高興了,你走到廣德寺一花一草就像菩薩的再現一樣,非常吸引人。要是你心情不好,你走進來估計環境就會變化。明白了萬法唯心的這種道理。
後來母親出家了,也帶著鳩摩羅什法師一起修學,遇到一位阿羅漢。這個羅漢就告訴他母親說:「這個小孩不簡單,你要好好撫育他,如果這個小孩到了三十五歲,還沒有破戒的話,他就能夠成為人天導師,能夠教化無量眾生,而且將來還能夠到中國去弘揚佛法的。」這阿羅漢就看出了
羅什法師十幾歲他出了家,由於他這種智慧非常深廣,沒有經過長時修學,他就能夠徹底通達了小乘教法。先就在小乘教法出家,後來又廣學大乘佛法,尤其是精通龍樹菩薩的中觀學,我們今天所說的般若、宗觀。由於他的學問和功德,得到了那些國王、乃至僧眾還有那些老百姓的普遍愛戴和擁護。當羅什法師升座說法時後,當時國王爬在地上,用自己的背讓他當階梯,國王哦,國王親自給他當階梯;踩在國王背上升法座,而且國王親自在座下很虔誠恭敬的聆聽他的法音。你就可以看到,當時這些國王對他是一種愛戴。
後來羅什法師的母親證得了不來果。我們說初果是須陀洹,二果是須陀含,三果是阿羅含,那就是第三果不來果。最後一次分離的時後就對羅什說:「你到中國去弘法,對佛法和眾生都會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對你自己他就有一些卻不利的事。」羅什法師就這樣回答他母親說:「學大乘法的人,只要對佛法有利益,哪怕是犧牲自己也在所不辭。」這就是菩薩精神,為法忘軀。到底是以自己為重,還是以眾生為重。這就是我們的發心了,昨天我們也在說以自己為核心,那就是自私自利。難免就會產生執著、產生煩惱。那麼以眾生為核心,就能夠很有效的把我們自己的執著、煩惱能夠對質掉。大乘佛法的精髓實際上就在這地方,發心要為大眾,不要僅僅發心為自己。我們很多居士,或者說燒香拜佛的人,他許了很多願,但是你注意聽,他還是為自己,是吧。為自己也沒什麼不對。但是你得到的利益、得到的結果,那是不一樣的。學習大乘佛法的人,盡量能夠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都能為大眾,哪怕就是自己聽經也是為大眾而聽經。發心為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冤親債主、還有六道的眾生,都跟自己在一起聽經。你拜佛的時候也是這樣、你念佛的時候也這樣、做任何功德善事的時候他也是這樣,這個功德他就非常大。羅什法師當時就是這樣的發心,只要對佛法有利益,哪怕是對自己有所損傷,沒有關係。他的母親也非常感嘆他的發心。
後來鳩摩羅什法師的這種德名傳得很遠,一直傳到了中國。中國當時是苻堅建築長安,自稱秦王。有一天,負責天文的官員觀察天象,原來要仰觀天象,天象和人間這種人事也是息息相關的,你看三國等,都能夠知道。當時負責天文的這些官員觀察這種天象。發現西方有顆大明星,就判斷將來一定有天竺國大德到中國來弘法,於是把這個事情報告給秦王苻堅。這個苻堅派遣使者去迎請鳩摩羅什法師,當時龜茲王把鳩摩羅什視為國寶,捨不得放他走。這個秦王苻堅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就派遣將軍,當時的一個將軍大將呂光,帶領七萬大軍去征討龜茲國,並告訴呂光這次用兵動隊伍不是劫勒這些土地財物,只為迎請羅什法師。大部隊一到,龜茲國是一個小國,那裡經得住這樣的圍敵,還沒有等大軍動武,這個龜茲王自動的把法師獻出了。勸鳩摩羅什法師為了解決這個國難,是不是你還是到中國去,如果不然的話,這個全國生林就要遭坍塌了。這個呂光將軍就搬師回朝,到了涼州,我們甘肅一帶,甘肅的武威地。但是到了這個地方以後,聽說秦王苻堅被下面的大將姚萇殺害取代了。這個姚萇他也建國,也是秦國。他原來的這種苻堅所建的秦國就不一樣了。前面就叫前秦,我們這個地方一般叫姚秦,他的國號是這樣的。鳩摩羅和呂光大將就在甘肅武威一帶就停下來了,就沒有回來,這個地方住了一段時間。今天我們到了甘肅武威這個地方,還有鳩摩羅的塔還在那兒,你就可以看到。當初鳩摩羅住地方。
後來姚萇死了,他的兒子姚興繼承王位。姚興也是深信佛法,就派人把鳩摩羅法師迎請到長安,非常恭敬的禮敬法師,而且安排組織翻譯經典,最初的國譯館就從哪時候開始,國家組織翻譯佛經。組織了很多人,而且禮請法師講經說法,培育僧材。我們昨天說了,這個佛教教育是佛教的一大因緣,講經說法才能培養人才。我們信仰佛教的不管是出了家還是在家人居士,聞思佛法是第一要務。如果說不聽聞佛法的話,我們的內心觀念始終不能轉變,我們內心的煩惱也得不到對質,要想智慧增長那就不太可能。在佛教界教育是第一等大事。國王專門禮請鳩摩羅什講經說法、培育僧才,期間翻譯了許多大小乘的佛教經典。你看我們國家現在漢傳的經典裡面,大多數都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當是翻譯的不是一個人二個人,而是國家組織的一個組織。一個人在那兒誦梵文,然後鳩摩羅什法師把梵文譯為漢文,然後看這兩個意思能不能夠相應,還要非常精確。不僅僅把這種意思翻譯過了,還有論文的,各種各樣的一大批人。翻譯經典實際上就是講學了,邊翻譯邊在跟你講這本經典怎麼樣、他的道理怎麼樣。參與譯經的這些人都是大法師,相互之間就可以學習了。就像我們今天把這些古文講成現代文,也就相當於學習,大家理解以後他就是一種學習。
在鳩摩羅什法師即將圓寂時,他就告訴弟子說:「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的話,那麼在我圓寂以後,火化時候這個舌頭是不會被燒掉的。」果然在鳩摩羅什法師圓寂以後,在荼毗的時候後,他的舌頭沒有燒化。這就證明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是非常准確。我們今天來宣講這一品,你要知道他的經文是怎麼來的,鳩摩羅什法師翻譯過來的。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律宗的祖師叫道宣法師。道宣法師他很有道德,當時感得天人送供。什麼叫天人送供?吃的東西已經不是我們凡間的東西了,而是天人送的天食,天供。他就有這樣的道德,當時道宣律師就問天人:「為什麼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人人都喜歡誦讀呢?而且那些法師講經、弘揚這些經典都喜歡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到底為什麼?」
天人就跟他說:「鳩摩羅什法師不但是釋迦佛教下的這種翻譯師,就是七佛以來他都是擔任翻譯師,因此他翻譯的經典一點都不會有錯,所以大家喜歡受持、喜歡持弘揚。他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他曾經給七個佛擔任翻譯經典。我們今天能夠遇上這樣沒有錯誤的這些經文,是非常殊勝的。
稱他為三藏法師,他有幾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以三藏法作為作為自己的老師。我們今天皈依三寶,皈依佛了、佛是我們自己的老師,皈依法了、法是我們自己的老師,皈依僧了、僧是我們自己的是老師。佛、法、僧三寶就是我們自己的老師,這三寶就是我們自己的指路明燈。但是在學習的時候,主要是以法寶為主。佛成佛也是仰靠的這些法寶,有這些法寶佛才能成佛。我們今天的僧寶,也是學習這些三藏十二部經典,依據這些法寶指點我們自己的行為,讓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按照佛法的指導來為人處世、來起心動念,以法為師。佛教當中就是依法不依人,把這個佛法學到手了,這就很好。將來你也可以清凈自己的內心,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質,也可以將來究竟成佛。這個法寶是提升我們自己的根本。我們今天學習,你說你建廟,建的再大他還是為聽經聞法服務的,光是去建廟,不來弘揚佛法,光是去做那些這樣事情、那樣的事情,內心裏面沒有佛法,你說我們是真正的學佛了嗎?那就值得檢討了,要看法在我們自己內心在什麼樣的位置。特別是我們出家人,出家人的任務是什麼?第一責任就是主持佛法,他不僅僅是為自己斷掉煩惱,不僅僅是為自己了脫生死。更重要的是,讓這些度化眾生的正法能夠長久住世。佛法怎麼樣能夠長久住世呢?就是通過我們這些出家人專業隊伍,你也不去生產了、你也不工作了、你也不找錢了、也不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了、世間上世俗的事物都給你拿掉了。專心一意的來學習佛法,來主持佛法,他的責任最大是就是主持正法。要主持正法的話,我們先要學習、先要依法修行,讓這個佛法讓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當中,能夠起到真正的作用。要把這種經書上文字,透過文字養成我們自己內在的道德、學問、知識,要把他形成自己的素質,把佛法道理轉化成我們自己的道德,轉化成我們自己的修行。有這種修行以後,佛法才能夠主持在世間。沒有修行這個佛法是不好主持的。
我們昨天晚上還在討論這個問題,說有請教佛法的來了,說師父你給我講講法,「哎呀,法嘛在藏經樓都是,三藏十二部經書隨便拿來看哦。」這樣子能不能主持佛法呢?這就很糟糕。所以說我們要主持正法的話,一個就是聞思經典,一個就是弄懂這些經典教給我們自己的這些道理,按照這些道理好好的為人處世。然後把這些經典裡面的道德學問,變成我們自己實實在在的修行,這樣子那就能夠弘揚佛法。人家來了不僅僅是聽你講,就是看你做事一點一滴透漏著佛法。很多時候你看那些有修行的老法師,我們跟他住在一起不用他講什麼,我們就感受到很能夠攝受我們。為什麼呢?就是一個內在的修行,沒有內在的修行那是不行的。
三藏法師就是以三藏教法為自己的老師,那麼我們今天也要學習,把這樣的法寶作為自己的老師。以前說是印度阿難陀釋那是最大的寺廟了,那麼多有知識、有文化、有修行的大德,出現分歧了以後,沒有別的標准,那什麼作為標准呢?拿戒律作為標准。你這樣說、他那樣說,好了,我們大家不統一的時候,就把這種戒本拿出來翻一翻,看看佛是怎麼說的、戒本是怎麼說的。戒本就是我們自己的老師,以戒本為准,這就是標准。那麼我們今天行為做事也要以三藏法作為標准,看看我們自己的行為如不如理、如不如法,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一個基本條件。能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看我們對於佛法是不是如飢似渴,有沒有這種善法欲,要把法作為自己的導師,這是第一層意思。三藏法師就是以三藏佛法作為我們自己的老師。第二層意思就是以這些三藏法、經、律、論來教化眾生、利於眾生。三藏法師要具備這兩重含義,前面以三藏法作為自己的老師那是來自利,後面以三藏教法來利益眾生,那就是利益眾生利益他人。自利利他都是依佛法來達成這樣一種效果。如果說我們沒有以佛法為標准,你想自利、你想利人都沒有辦法。比喻說我們世間上各種各樣的追求,究竟找到真確的佛法沒有,沒有找到真確佛法的時候,我們想要給自己找點好處,要想把這些好處也要給眾生一些,但是都沒有辦法,你沒有真確的方法。學習這些佛教、學習這些三藏教法,他就這樣以佛法作為自己的老師。既然是自己的老師,那隨時隨地就要請問,我該怎麼做,看佛法怎麼教我。那我們現在學習就有這個毛病,一不看經、二不聞法,自己做什麼都是聽自己內心的私心做用。那麼不聽佛法的,做出來的大多數都是違背佛法的,那麼這樣我們是真正的三皈依弟子嗎?真正的是學習佛法嗎?那就很成問題了。這是三藏法師的兩重含義。
下面是經文。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這個「爾時」就是正當這個時候,正當那個時候呢?施應於無盡意菩薩請問釋迦牟尼佛,這個觀世音菩薩的因緣。在《法華經》裡面前面一品是妙音菩薩,把妙音菩薩這個事跡說完了以後,緊跟著我們看觀世音菩薩的事跡。講完了妙音菩薩的事跡,就要說這種西方的觀世音菩薩。這個「爾時」就是指要宣說西方觀世音菩薩他的功德、他的事跡、他的這個時候,也正是觀察這種眾生根機成熟了,釋迦牟尼佛要為我們應機說法,就這個的時候。一般在佛經上來講,說任何佛法他都有「四悉檀,」什麼叫「四悉檀」?就是施主布施。佛講經說法是一種布施,法布施。就是把他所得到的最尊貴的佛法宣講給我們,在我們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這種利益一般從「四悉檀」來說:有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我們聽經聞法以後能夠得到歡喜的利益,我們有善根的話一聽經聞法內心很歡喜,很自在,享受到佛法的一種法味,我們三寶弟子充電就是聽經聞法,一聽經聞法把我們的煩惱能夠對質、把我們自己的愚痴無明能夠消除。我們歡不歡喜?歡不歡喜呀?歡喜!(大眾)。第一種利益就是要得到歡喜的利益,我們在修行也好、聽經聞法也好、出家也好,如果說你不歡喜,身心世界是相被動的。你說你當一個居士你心理面不歡喜,身心是分裂的,他能給你帶來什麼利益呢?出家了我們也不歡喜,這個出家人該做的事情我們老要借口,不歡喜,那你說這個出家人能做好嗎?那也不能做好。我們出家為三寶做事、聽佛法首先要有這種歡喜心。當我們歡喜了,他的精神就打得起來。當你不歡喜的時候,那就打瞌睡,那就要開小差,那就要打妄想。所以說第一種利益就是要看你歡不歡喜。當你歡喜的時候這個精神好得很,全神貫注。就由於我們全神貫注這種佛法的道理,能夠清清楚楚地聽到內心裏面去。你要不歡喜,精神換撒,聽不進去。左耳右耳出,佛法根本不入心,一旦不入心的時候,雖然說你一輩子都在聽經聞法,但是好像沒有多少作用,所以說聽經聞法的時候,他要強調一種心態,一個是要生難遭難遇想。一個要生感恩想。一個方面把這個聽經聞法當作治病救人想。我們聽了經以後;把這些經上的道理,運用在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上去,那就像要治病一樣。我們有什麼病呢?有煩惱病、有生死病。聽經聞法就是要多思維這樣的利益,把這樣的功德利益思維以後,我們內心就很歡喜了,一歡喜我們的精神就集中起來了,你集中起來的時候聽經聞法就能夠得到很大的利益,這是第一層的意思。
第二層的意思呢,就是要我們聽了經以後,至少能夠學習怎麼樣做善法,對不對? 你不聽經聞法的時候;怎麼樣施善法呢?我們該怎麼做呢?怎麼要做的對自己有利益,對眾生也有利益呢?沒有智慧你分辨不出來的。佛法開示我們這些佛法,一個方面就是讓我們歡喜,二一個方面就是讓我們生起善法,三個方面聽了佛法以後,我們能夠斷除惡行。那些不如里不如法的,那些思想言語行為,那個錯誤的東西,我們能夠把他斷掉,能夠糾正過來。在聽經聞法之中,你看你聽了一座經了,聞了一座法了,究竟起沒有起到這些作用。一要歡喜、二要行善、三要斷惡。第四層利益那就是要入第一意諦了,什麼叫第一諦意呢?那就是要聽懂這些佛法。說我們這種成佛有一種平等因,什麼叫平等因呢?人人都具備有佛性、人人都能夠成佛,這就是我們平等因。那麼我們認識沒有啊,你要聽懂這樣的道理,能夠認識自己的如來藏、能夠認識自己的如來佛性,這個道理你就聽懂了。我們學觀世音菩薩呢,我們說他的普門示現是一種表相的。他的內在的是什麼?是慈悲心,救度眾生的慈悲心。要把這種慈悲心表現在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然後我們聽了經以後能夠學習這種慈悲心。怎麼樣修慈悲法,怎麼樣把我們慈悲心能夠現發出來,怎麼樣能夠在力所能及的這種角度去幫助眾生。把這種道理聽會了,那就能夠得到這些美妙佛法的利益。這就有四種利益。佛講經說法,就依這「四悉檀」給大家講經。那要智慧;隨我們自己的智慧喲,你要智慧很好的話,一講就能夠把這些道理悟穿、能夠聽懂。智慧稍微差一點的呢,這個道理不太容易聽,但是他在事項多而不少能夠做到,一些善法怎麼做、一些惡法怎麼斷,對不對。最低限度的我們要生起歡喜心。所以這「四悉檀」講經說法,他有這四種功德利益。
正當這個時候,佛要宣講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事件,這個無盡意菩薩他是當機眾,他來請問世間釋迦牟尼佛,就由於無盡意菩薩的請問;釋迦牟尼佛來宣講觀世音菩薩。一般人說佛法珍貴非請不說。你進廟來很多居士不知道請問佛法,他就跟這些師父家長里短說了大半天沒什麼事。我們進廟來幹什麼?燒香、拜佛、聽經、聞法、親近三寶,其他的閑話要少說,多多親近這些法師,親近這些老師父,請問佛法的道理,這樣才有一些作用。要不然你就是打發時光混日子,那就沒有多少意思。無盡意菩薩他就來請法的,所以說請法的功德這是非常大的。在《普賢行願品》當中就有「請轉*輪」這一大願。大家讀過嗎?讀過(大眾)。請轉*輪這一大願,隨時隨地能夠請這些能講經說法的師父來跟我們講,你能夠講凈土就請你講凈土,你能夠講什麼我就請你講什麼。要請轉*輪,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要是不請他,他就不好出來說,佛法很珍貴。要不然不請他,誰知道你歡不歡喜呢?你歡不歡喜我都逮住你說,有的時候人家不歡喜,你逮住人家說他就生煩惱。無盡意菩薩他理解這個意思,就當即請法
為什麼說他是「無盡意」呢?因為我們在《普賢行願品》當中也有這樣的揭示;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眾生無盡、」我的業和煩惱也是無窮盡的,這個菩薩以慈悲為懷,救度眾生為事業,他也是沒有窮盡的。倘若是哪一個眾生沒有得度,菩薩的心願他就沒有滿足,菩薩的心願是無盡的利益眾生的心,因此稱他為無盡意,眾生事業慈悲無盡。
在佛教當中就有這一首偈語,來解釋無盡意:說「世界無邊塵擾擾,」你看這個世間上有一個邊際沒有啊,沒有一個邊際。我們小的時候爬在大山上去一看,哦,山外有山啊,連綿不斷,那一天我能夠走到山的哪邊,再爬過那座山、再爬過那座山,山的外面是什麼?不知道,世界無盡。你看我們中國,中國四邊都有無窮無盡的世界。你能夠走的完嗎?走不完,世界無邊。塵擾擾是什麼意思?這個紅塵世界啊,這個事情多的不得了,各種各樣的眼、耳、鼻、舌、身、意、各種所增欲的,這些色、身、香、味、觸、法,多不多啊,多的不得了。你看我們早上睜開眼睛,出了家門,進了城市,進了寺廟,這兩隻眼睛就不夠用啊。這樣看,那樣看。光是眼睛所看的這種東西、所看的對境就無量無邊。你說你看的完嗎?看了幾十年了還沒看完,還沒有看夠。一走在路上我們這個眼睛還東張西望。甚至我們在念佛堂的時候,我們的兩隻眼睛還管不住,還要東張西望。你看我們所看到東西那叫分辨,這個是話筒、這個是電腦、這個是花、這個是什麼人。你分辨打不打點閑差呀,自然而然就打閑差。念佛的時候你看到什麼就分辨什麼,你說你那個念佛的心靜的下來嗎?那就靜不下來。這個叫眼睛,他擾亂我們自己清凈的內心。只要你眼睛跟外面的色塵一接觸,內心就在起虛妄分別,一有虛妄分別的時候,他就干擾我們的內心,不能夠安靜下來。念佛的時候他就不能夠止住,這個妄念就不能夠止住。在說我們自己的耳朵,一提什麼聲音你就在分辨,上面修大殿敲的咚咚的你在分辨,外面誰在唱歌你也在分辨,一會你揣的手機叫你關掉,你還捨不得關掉,關掉的話人家打電話我怎麼接呢,於是電話的聲音一震動一響,你趕緊拿出來一看,誰打電話、誰發信息了,干不幹擾我們了,干擾啊。原來農業社會這個人,他為什麼很清凈很、單純。今天我們進了藏地看了藏地的一些牧民,他們也很清凈、也很單純。為啥呢?沒有電視、沒有電話、沒有那些干擾內心的東西。但是今天在我們城市裡面的人那就不一樣,廣告、報紙、雜志、電話、電視、錄像、電腦,這些東西,哪一樣不幹擾我們的內心呢?哪一樣都要干擾我們內心。以前要打一個電話要跑到郵局去打,很容易大一電話,現在說科技發達了,電話很普遍了,連撿垃圾的都要一電話,招呼一下,喂;東邊有垃圾嗎,哦,就來了;哈哈哈。我們現在差不多人手一個手機,你跑到什麼地方都要找到你,就是睡覺做夢他也要找到你,現在的世界對我們的干擾太大了。我們這些學佛的就要知道,這六根六塵一接觸這些對境的時候,他難免就會起虛妄分別,難免就會干擾我們。所以說沒有事的,沒有必要的盡量不要這個電話揣在身上。我們有那些迫不得已的事情嗎?或者說國家大事、政治大事,不接電話就不得了了,好像還沒有這些事情,是不是。我就經常把這個電話丟在家裡面,你要打電話都找不到你,我說找不到,你是急事總會找到我的,那麼多的電話,你非得找我的時候,你總能夠找到我的。除非你沒有事情,是打那些閑電話,那樣我不接也沒有關係了。特別是我們這些聽經、念佛要注意這些事情。耳朵一聽電話鈴聲一響,趕緊掏出來看,念佛電話一震動、一響,念佛還能專心嗎?聽到這些聲音它會干擾我們。你鼻子嗅到什麼香,舌頭嘗到什麼東西,身體接觸到什麼,內心裏面想起一個什麼事情,都會引起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都會產生妄念,都會干擾我們自己的清凈心,干擾我們自己的正念。所以今天學佛念佛的你就知道;「世間無邊塵擾擾。」這六塵隨時隨地在沖擊我們的六根,隨時隨地在激發我們自己的虛妄分別心,隨時隨地在增長我們那些貪嗔痴煩惱。要想學佛的話就要盡量給自己製造一個清凈的環境,把那些不必要的那些干擾因素要排除在外,大家願不願意呀,願意(大眾)。恩;所以說要知道喲。你的電話不該帶的丟在家裡,那有什麼重要的事情嘛。你像江澤民主席、胡錦濤主席沒有電話不行,那我們這些呢,往往是沒有多少事情,打個電話說說閑話,聊聊龍門鎮,有什麼必要嘛,是吧。又花錢、又費事、有耽誤自己的清修,所以說有的時候節省一點,單純一點,這樣比較好一些,這是第一句「世界無邊塵擾擾」
第二句是什麼?「眾生無數業茫茫」你看這眾生多不多啊。光是人就不得了,你走到成都你要是開車的話,遇上8點,遇上6點,哎喲,糟糕,花一個鍾頭、兩個鍾頭出不了城,人太多了、車子太多了。我們遂寧人多不多,多喲,熙熙攘攘,那裡的人不多啊,那裡的人都多,這個人是眾生之一呀。去年來,沒有事情的時候我跑到那後面,那個公園哪裡個湖裡面去,我看那邊上,春天嘛,那個蝌蚪正在繁殖,很多蝌蚪啊,已經出來了,還是蛋的,哎呦,多得很多,你只要到湖邊上去看一看,你才知道什麼是眾生無數。一個蝌蚪數之不盡,夏天你到那個水邊一看,那個蚊子太多了,還有那些小魚,那也多得不得了,都是眾生啊,這些眾生無數,每一個眾生都有每一個眾生的業。不要說其他眾生了,就看我們先前的眾生,就看你自己,我們自己的業有多少啊,哎呀,太多了,無量無邊。所以諸佛菩薩跟我們所說,假如說你有天眼通,能夠看得見自己所造的業,那要嚇壞,那經律上他就揭示了一個公案,說這些阿羅漢,修四念處、修不凈觀、修九想觀,然後開發了自己的天眼了,有了天眼一看嚇了一大跳。為啥呢?往昔時候的業看到了,那麼多的業把他嚇壞了。我這個修行什麼時間才把這些業了結得了啊,一個人的業就有那麼多。眾生的業加起來那就更是無量無邊了。有一個業就會引起我們這些受苦、生死、輪回,眾生無數,眾生的業也無數。我們眾生的生死也就沒有邊際。茫茫業海,苦海無邊。你一看這樣境頭不發大願幹什麼,要發大願。一個方面看到我們自己的業那麼多,我們現在不好好的懺悔,不還好的修行,將來有一個業就會引起一個生死,引起一種輪回,那麼多的業,我們自己的輪回什麼時間是個了結喲,這個生死什麼時間是個了結喲。我們有沒有這樣緊迫心呢?要這樣的緊迫心要生起來。
第三句是「愛河無底浪濤濤」什麼叫愛河?你喜歡這個,喜歡那個。不愛還沒有煩惱,一愛一喜歡煩惱就來了,你看是不是這樣的。這個愛是最折磨人的,一有這種愛、情慾、等等執著,這個內心就不平靜了,浪浪濤濤。為什麼出家人要出家?為什麼出家人要一個人過活呢?就是要在清凈當中好好修,你要是在家裡面了,正要打坐了,愛人來了。今天你要做這樣,明天你要做那樣,不做你就不愛我,完了。打坐打不成了。要念佛,剛好要念佛、剛好要吃素,這兒女又來了,你是老爹、你是老媽,我們這麼愛你,生活條件又改變了,你不吃肉對不起我們嘛。你看看,吃素又吃不成了。在這個情愛世界裡面,夫妻之愛、父母之愛、子女之愛都是干擾。一般世間上人我洪福齊天,我像洪福,我的福報很好啊。其實明眼人一看,都是業報,相牽相纏、自造惡業、貪心不斷、牽連不斷。到什麼地方呢?引起的結果就是輪回不斷,煩惱不斷、造業不斷,這個家就是這麼一個情景。家就是非常惡劣,有些一些惡法就是因為家所生起的,是不是。不成家、不立業的,一個人他到處東南西北的到處都可以去參訪,要是有一個家就把你牽纏住了。一個遂寧也許你一輩子都沒走出去過,為啥呢?一個家把你牽纏住了,沒有辦法,要走出去不太容易。所以說有這種情愛世界,有這種愛,那就不平靜了。「愛河無底浪濤濤,」就因為這三種,一個是「世界無邊塵擾擾」干擾我們的事情太多了。一個是「眾生無數業茫茫」我們自己的業是無量無邊。一個是「愛河無底浪濤濤」煩惱不盡。所以說是故號為「無盡意。」為什麼叫做「無盡意」呢?就因為這三種意思叫「無盡意」。
那麼我要發心,要對質這些無量無邊的情愛、煩惱,要對質無量無邊的這種業,要把這種惡業要扭轉過來,要對質這些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根塵相接的時候引起許許多多的虛妄分別。我們自己的生死輪回不就是因為這三者造成的嘛。一個是虛妄分別,一個是造業,一個是煩惱情愛,造成我們生死輪回,就是因為這個。無盡意菩薩觀察到眾生輪回世界本來是虛妄的,但是在虛妄當中顯現出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虛妄分別惡業,所以他發心幫助眾生,只要有一個眾生沒有度盡,他都不算滿願,所以稱他為「無盡意。」
在《大集經》當中他就說:「菩薩上求佛果無量功德的心沒有窮盡。」拿我們今天說,上求佛道,那這個成佛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要成就佛到要付出自己艱辛聞思修行,都要非常具足。但是我們今天的人很懶惰,稍微上一座殿很艱難,稍微聽一坐法腰酸背疼,稍微念一天佛這個腳又走的酸脹不堪了。一點忍耐力都沒有,如果說沒有忍耐力,不能刻苦,那麼這無盡的佛道,我們怎麼樣去修呢?一座法都坐不下來,念一天佛都念不下來,上一堂功課都上不下來,你說我們佛道的資糧怎麼累積啊,怎麼樣能夠成佛啊。這個無盡意菩薩,他給我們做一個示範,上求佛道,追求佛的無量功德心沒有窮盡,不會害怕艱難險阻。要把這種心要發起來,所以稱他為無盡意。一切法他的因緣果報也是無盡的,你拿一個東西來說,拿一個話筒來說,要成就他的因、緣、各種各樣的條件太多了,那裡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他的材料、他的工藝、他的技術、他的質量、他的造型、甚至還要用電,各種各樣的因緣才能夠成就一個話筒。包括我們每天吃的飯、穿的衣,哪一樣是那麼簡單,哪一樣都不是很簡單,都有無量無邊的因緣果報,所以說無盡意菩薩才稱為無盡意。
另外佛陀所制定的戒律那是無量無邊,戒無盡、為什麼戒無盡?因為我們自己煩惱很多。有一條戒律就能對治你相應的煩惱,因為我們自己煩惱無盡、惡業無盡,佛的戒律他也是無盡的,所修的定也無盡。你說我們的散亂心有多少,散亂心太多了。修學佛法最主要的是止觀,要散亂心修行沒有多少功夫。念佛口念彌陀心不念,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你是散亂心嘛,心沒有定下來,所以說要修定。散亂心有多少,那麼修定的方法就有多少,散亂心無盡,修定的方法也無盡。你比喻說我們的愚痴有多少,那麼智慧就有多少,愚痴無盡故,我們自己的智慧也無盡,佛的這種戒定慧無盡。我們現在眾生凡夫他的約束有多少,那麼諸佛的解脫就有多少,諸佛的五分法身也是無盡的。包括他的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種功德、每一種智慧都是無量無邊。為什麼叫無量光呢?阿彌陀佛他就把這所有的功德都是無量。無盡以菩薩就因此而叫做無盡意菩薩。總之,這個菩薩上求下化的心他是沒有窮盡的,所以叫他無盡意菩薩。就因為他悲心無盡、度化眾生無盡,為了利益眾生他就請求世尊要講《普門品》。為啥呢?從他的發心上來說是要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如果說沒有無盡的慈悲、如果說沒有普門示現,要想救度眾生就艱難了。所以無盡意菩薩當機請法,請釋迦牟尼佛要給大宣講觀世音菩薩的無盡慈悲功德,要請釋迦牟尼佛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慈悲救度眾生,所以他是這樣去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