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大乘攻略:前學 二、空分之中觀空性見:般若智慧

二、空分之中觀空性見:般若智慧

  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為利益不同根基眾生而三轉*輪,其中第二轉*輪,著重宣演中觀般若空性。

  一、中觀空性,般若之內涵

  佛教的一切義理都在中觀義中,中觀義理佛教的綱領。

  中觀見是依據《大般若經》中空的思想,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們的認識,甚至包括佛法在內,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係(因緣),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它們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自性(無自性)。所謂「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中觀見在破除人們執著空有的兩邊中提出了「八不」的學說不生不滅(從實體方面看)、不常不斷(從運動方面看)、不一不異(從空間方面看)、不來不去(從時間方面看)。

  在中觀見看來,生滅、常斷、來去、一異是一切存在的基本範疇,也是人們認識之所以成立的根據。如果否定了這四對範疇,否定了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從而就顯示了空性真理

  中觀還提出兩種真理說(二諦),認為在最高真理(真諦)空之外,還應承認相對真理(俗諦),對修持佛法的人應該說真諦,說空性真理,對覆蓋無明(無知)的凡夫,應該說俗諦,即承認世界眾生的存在。

  中觀見還進一步認為,作為最高修持境界涅槃現實世界本性上是沒有差別的,它們之間所以有差別,主要是由於人們無明的結果,如果消滅了無明也就達到了涅槃。為此,將修行階段劃分為五十二個行位。

  俗諦的代表:《壇經》神秀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真諦代表:《壇經》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二、般若智慧中觀妙用

  般若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意譯「智慧」。佛教中觀見如實理解一切事物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這不是普通的聰明這是屬於道體上根本的智慧。所謂根本的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本源本性。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兩方面整個投入求證到的智慧,這個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兩個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個含義

  在所有的佛經,以及後世菩薩高僧大德們的著作中,《金剛經》在法義的分類上歸入般若部,所以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般若智慧包含五種:第一種是實相般若,第二種境界般若,第三種文字般若,第四種是方便般若,第五種眷屬般若五種的內涵就是金剛般若

  實相般若

  就是形而上的道體,是宇宙萬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見性所悟的那個道體。在佛學文字上,悟道就是見到那個道體的空性,叫做實相般若,屬於智慧的部分。我們聰明只是意識部分,局限於現有的知識范圍,以及現有的經驗感覺想像的范圍。真正的道體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以用我們普通的知識意識思想、討論、研究的。實相般若是屬於般若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真悟道的人智慧開發是無窮盡的,佛學的名辭叫做無師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倉庫打開了,不是老師傳授給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顯現了,天上地下,無所不知,這就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不是憑聰明得來的,是悟道之後的自然流露。悟道的時候,過去千萬生讀的書都會搬出來,就是因為般若智慧都出來了學問的人記憶力強,一目十行;不會讀書的人,一個字個字摳。有人看書,眼睛一瞄,這一頁就過去了,一目十行,日記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記憶力更強。當然,這必須要定力,要般若智慧才行這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就是大智慧。比如把最難懂的東西用特殊的一種方法,讓別人一聽就懂這就屬於方便般若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錶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無論眾生是想渴求財富,還是想消災免病,千手觀音都能大發慈悲,解除諸般苦難,廣施百般利樂。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備有千手千眼那麼多的方便方法才行這是方便般若

  眷屬般若

  是跟著悟道智慧而來的,佛學名辭叫行願,用現在的觀念來說,是屬於行為方面的。也就是說自然發起道德行為,一個人自然就成為至善的人。所謂世間眷屬就是親戚朋友家人親眷佛學講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一個修持的人,如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然後才能大徹大悟而成佛?這都需要般若核心正見為指導。所以在般若精神的前面,就有這五個相關的行為眷屬也就是五個行願,稱為眷屬般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