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法師:大乘攻略:前學 三、明分之唯識瑜伽:轉識成智

三、明分之唯識瑜伽:轉識成智

  所謂唯識即是簡去心外諸法,擇取識心。這是遮簡迷情、外界有實我實法的存在,表顯內界識心的真性法相

  換句話說,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識自體所變現而來,亦即是由第八阿賴耶識中的種子所變現生起,故除心識之外,萬有現象皆非實在。因此說「唯識無境」,或自萬有現象自識所變一面來說,稱為「唯識所變」。

  「瑜伽」這個詞,其含意為一致、相應、結合或和諧。確立一位佛菩薩為臨摹效法的對象,也稱作本尊,以自己凡夫的身語意(識)臨摹佛菩薩的身語意(智),就是瑜伽修法也就是轉識成智。自己的語意本尊的身語意「三密相應」,便是成就「即身成佛」。

  「轉識成智」又名「轉依」。「轉依」的「依」,在唯識家那裡通常指作為染凈根據的精神實體,就法相唯識宗而言則指阿賴耶識。該宗認為,通過宗教修持的「熏習」,藏識中的染污種子減弱,清凈種子增強,最後轉「識」成「智」,使雜染阿賴耶識變為純凈無垢識,這就是成佛

  宗教實踐的根本目的,是要實現認識由虛妄真實的轉變。通過特定的修行,領悟佛教真理,有漏的八識可以轉變為無漏的八識,獲得四種智慧;「轉識成智」的「識」是染污的有漏八識,「智」是清凈的無漏八識真如。這個根本轉變的過程是在藏識即阿賴耶識上實現的,所以阿賴耶識也稱為「染凈依」。

  轉依是根據「轉何識得何智門」的原則展開的,一定的識通過「轉識成智」可得相應的智。

  據《成唯識論》卷十所說前五識轉為無漏時得「成所作智」,此智「為欲利樂諸有情」,能於十方以身、口、意三業為眾生行善;

  第六識轉為無漏時得「妙觀察智」,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根據眾生不同根機,自在說法,教化眾生

  第七識轉為無漏時得「平等性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恆共相應」,平等普度眾生

  第八識轉為無漏時得「大圓鏡智」,此智「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凈,離諸雜染」,如大圓鏡之光明,能遍映萬象纖毫不遺。

  《六祖壇經》雲:

大圓鏡智性清凈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