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行法師:用身心靈修行

身心修行

我們每天打坐,氣沉在丹田,不在胸腔,如果話說多了,氣從丹田拔到胸腔,從嘴巴泄掉,就沒勁了,就會得很累。有時候要思考問題就要動念頭,一動念頭,氣就要提起來,就要翻騰,念頭才會產生,頭腦才會思考。話說多了,問題想多了,氣拔多了,人就特別累。如果不說話不動念頭頭腦就特別清醒,眼前就特別明亮。所以,在打坐的第一階段氣沉不下去,妄念就特別多,也睡不著。當氣沉下去後,妄念少了,會特別想睡覺。過了這個階段,氣又升上來,妄念又多了,又睡不著。(當)這個階段結束,氣又降下去了它就這樣不斷地反復,直到裡面通透了,這股力量就要出去了,這時候才談得上入大定身體在這裡,本來面目也好,神識也好,魂魄也好,總之有個東西去了在這東西沒有出去之前,它在身體裡面攪來攪去,攪得你不得安寧,開不了智慧,也解脫不了,什麼東方、西方,哪裡都去不了。

這個東西出去需要一個過程,一系列的方法,而且每走一步生理心理會有反應。明白這些反應是正常的,你的心就會很安很踏實,不會焦慮。你懂得對治,它很快就會過去,你很就會上一個台階;你不會對治,就在原地踏步,它會一直折騰你,把你折騰得心煩時間久了,可能也會上去。所以當師父跟你修行方法的時候,會講一系列的方法,你修行的時候心裡就有底。所以講法要把一套都講完,不能像社會的人那樣,講一半留一半。出家人傳法,一傳到底。

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自己個人的力量不夠,可以參加集體共修,集體磁場加持力的確很大。所以修行要到師父身邊修上一段時間,當功夫扎實上路了,就可以獨自清修了。環境對一個剛學佛的人來說確實很重要。無論你認可,跟隨哪一位師父,他的書一定要反復地看,他的思想教理你一定要深入地了解和領會。尤其是他的功夫你要修上一段時間才能去評論。可是更多情況很多人根本就沒有修,僅憑自己的想像就隨意評論。這是很不理智的行為,也是很不合理、很不公平做法

不管哪一個法,只要你曾經認真地修過,用它來訓練你的身口意,當你的身口意規範了,達到專註以後,再修任何其他法都會很容易。因為任何一個法都是用身口意來修,都需要專註。所謂大道不離身心修行前半部分是修身體,後半部分是修心。當超越了身心,再往上就是靈修了。修行包含了身、心、靈三個層次

問:老子寫的《道德經》和佛教的究竟意義是不是一樣?

師:一模一樣。但是,他的方法太高太無為了,沒有具體的修持方法,讓現在的眾生無處下手。為什麼瑜伽密宗,乃至從東南亞傳到我們中國的內觀禪會那麼流行呢?因為他們全都告訴你一個有為的方法讓你有一個下手處。禪宗高了,只讓你看破、放下,沒有拐杖給你。可是一個剛開始學佛修行的人怎麼看破、放下呢?所以這時候誰傳有為法,誰就佔領這個市場。所以誰學了我的動功都說好。

但是學有為法有一個弊病,學到一定高度,習慣了拐杖之後就很難扔掉,一扔掉,你會得很彷徨,很不習慣就像你一直拿著指南針走路,突然把指南針拿走,你會不清方向一樣。所以有為法、無為法各有利弊,彼此之間很難銜接。

現在的瑜伽主要側重在鍛煉身體,凈化心靈方面已經很少,甚至失傳了。而傳統瑜伽是可以讓人開悟成就的。當初釋迦牟尼就學過瑜伽,只是覺得瑜伽不夠圓滿究竟。

密宗修行是先從有相開始,然後轉到無相、破相。所以密宗分內三密和外三密,究竟三密和方便三密。

實際上禪宗最初也有有為法,只是後來基本上失傳了。如果你現在禪堂里去講有為法,那些老和尚就會罵你:「禪堂又不是搞氣功的,講這些幹什麼?出去!」他不知道修禪宗入門,和練氣功入門是一樣的。氣功原本是從禪宗里抽出來的一點點東西,現在卻成了氣功派系和一種獨立修行方法

禪宗適合大根器的修行人,說忘掉就忘掉,說不想就不想,說放下放下。如果還有一東西你不想,說明你還在想——想這個法。所以有些大師懂這個道理就先讓你專註在一件事上,只想這一件事。如果不讓你想一件事,你就可能想一千件一萬件事。為了讓你不亂想,就讓你想這一件事。當你這一件事想到專註時,他把這一件事也給你拿走,這時候你就達到了說不想就不想,說放下放下身心自然就空掉了身心空掉以後,身體裡面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就會出現,使你與萬物融為一體,達到人天合一。

為什麼我們能達到人天合一呢?因為我身體裡面有一力量原本就來自天上當我們投胎時,她從宇宙、從大自然中進入母體。只不過她進入身體之後,由於我們只知道發揮身體功能,不知道發揮內在這靈性功能,我們一味地學世間學問,把裡面靈性學問掉了,所以當修到一定層次時,裡面的這個東西就會出來,回到她的源頭,從而使我們達到人天合一。

問:瑜伽是先從身體著手,但也注重呼吸的配合,如果能再調整心態,凈化心靈,是不是最後也能達到人天合一?

師:是的。修行心態的轉變、心靈的凈化是最重要的。呼吸也非常重要,如果呼吸都協調不了,想忘身入定是不可能的。我們欲界眾生受左右的不是思維,而是呼吸。南傳佛教上座部把呼吸法門完整地繼承了下來,一點都沒有改變。比如葛印卡派系就把呼吸法門傳承得很好。但是,在我漢傳佛教里,只有天台宗把這個方法系統地記錄了下來,但也只是理論上的指導,具體怎麼修已經沒有傳承了。比如呼吸法門剛開始是數呼吸,從1數到10,再從10數到1,當你數到一心不亂時就不用再數,讓意念隨著呼吸進出就好了。吸氣的時候念頭隨著氣進來,呼氣的時候念頭隨著氣出去。當達到念頭呼吸合一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起變化了。繼續修下去,眼前就放光了,這時候你自然會把呼吸放下,把注意力集中在眉間。眼前就像一個視頻,你有什麼問題和疑惑眼睛一閉,這個視頻自然會有反應,會把答案顯現給你,你按裡面的反應去做就不會出錯。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內在什麼功能都具備,只要起個心動個念,就意味著你已經把問題、信息輸入了,答案自然在這個視頻里顯現。而且不像電腦那樣需要很多鍵,按錯一個鍵都不行。我們的身體有成千上萬的功能,但只需要一個鍵——我們的起心動念,這一個鍵就掌控了萬事萬物信息。你繼續修,它就會變成一個大視頻,這個視頻打開了,裡面的力量才會出去,和外面的能量場融為一體,從此你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了,這時候你的手動一動,就會感覺好像整個宇宙都跟著你動,因為你已經和天地萬物融為一體了。

這時候你的身體成了一個導體,你可以宇宙能量傳導給任何需要你幫助的人這就是信徒會不遠千里里來活佛面前,請求活佛為他們摸頭祈福的原因。同時,在他身邊修行進步會很快,因為坐在他身邊就像在一個大發電廠旁邊一樣,不是他會發電,而是他這個導體可以幫你跟電源接通,你不需要跟宇宙能量接通,只要跟他接通,就等於跟宇宙能量接通了。實際上明師就是扮演一個導體的角色,起一根水管或者電線的作用,把電傳導給你,把山上的水通過他接到你家。你想做明師,將來也要扮演這樣的角色這就是藏傳佛教把在世的上師看得比佛菩薩還要重要的原因

但是我們漢傳佛教不明白這個道理,覺得在世上師不如死去的祖師和佛菩薩。所以我問他們:「你生病了,是找張大夫、萬大夫看,還是找扁鵲、華佗看?」他們說:「那當然是找張大夫或萬大夫看了。」我說:「那你還崇拜扁鵲、華佗幹什麼?他們已經無法給你看病了,真正能給你看的是大夫和萬大夫。」這樣一解釋,他們就明白了。雖然祖師和佛菩薩法身都在,但以我們的肉身無法與他們溝通,我們的肉身還是需要和現世的活佛溝通。所以藏傳佛教皈依三寶的同時還要皈依上師,是四皈依。近些年來漢傳佛教受藏傳佛教的影響,也開始注重現世的師父了。過去他們對已經死去的祖師恭敬超過在世的師父。所以為什麼過去的禪師會罵過去的祖師把他們的像砸掉燒掉呢?就是要破除弟子信徒們的執著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南傳佛教國家也特別重視現在的師父

問:靜坐的時候感覺後面的骨頭、頸椎、腰椎發緊。如果去運動,比如跳跳舞,練練瑜伽然後再靜坐就會覺得身體很放鬆,可以幫助自己靜心。是不是在靜坐過程中要動靜結合比較好而不是像有些老禪和子那樣成天打坐,只靜不動

師:對。所以達摩祖師看到了這個弊病,就創立了「達摩易筋經」和「洗髓經」兩種功法,讓修行人動靜結合。按照宇宙法則白天幾個小時黑夜就幾個小時。同樣,人動幾個時就要靜幾個小時,動靜是要成比例的。可是現在長期住禪堂和尚,動的時間連靜的十分之一都沒有,都是在靜中求靜,所以禪堂里的和尚靜得越多身體越差。所以鍛煉身體非常重要。《黃帝內經》有一句話,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如果明白這個道理,一個八十歲的老人,他身體的柔韌度也可以練得跟青少年一樣,筋不會收縮,因為身體精氣神很充足,可以滋養筋骨。所以嚴格來講,動功早晚要各練一遍一遍二十分鐘,動完之後再去靜坐

問:高血壓……(錄音不清)

師:那麼多打坐都沒有高血壓,為什麼你會有高血壓呢?首先要有這樣一個理念這是正常現象,絕對不是高血壓氣血能上去也能下來,這是正常的。

問:是不是所有的佛都回到了源頭

師:是。

問:那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等佛國世界是不是一種方便說呢?

師:不,它們確實存在。因為眾生不願意回到源頭,融化個體和宇宙融為一體,想要保持個體停留在這時空里,所以就到東方或者西方的佛國凈土。如果不想保持個體,想讓個體消失,就回到源頭。個體就相當於一滴水,回到大海,個體就消失了。你當初是如何跳出「大海」的呢?你動了念頭,想下來度眾生,想拯救地球你這個個體就迅速從整體裡面下來,像流星一樣在空中劃出一道亮光,入胎,回到娑婆世界實現你的願望和抱負。當願望實現了,你又回到整體裡面,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了。

問:觀想蓮花的時候,不可能像您說的那樣鎖定一個蓮花畫面不動搖,那該怎麼辦呢?

師:善於形象思維的人,就保持蓮花畫面不動搖,不被破壞;不善於形象思維的,就把意念守在眉間往外看。如果兩種都能做到就更好。當初老祖宗創立這個方法就是針對兩種人。實際上靜坐時保持一種寧靜清醒狀態最好的。但是多數人你不給他一件事想,他就要想一萬件事。這個頭腦打妄想打了幾十年,功夫已經熟透了,你如何把這熟的東西變成生的東西呢?訓練高度專註對我們來說是生的東西,你又如何把這生的東西成熟東西呢?打坐修行過程就是所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過程,當轉換成功時,你就成就了。所謂的「用功」,經常用,天天用,就有功夫不去用就沒有功夫頭腦越用越聰明,越用越精微,越用越明理。手腳越用越靈活。萬事萬物都是:用就有,不用則無。

釋萬行2011.05.17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