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法師:楞嚴咒略考

楞嚴咒略考

前言
正名第一
句釋第二
出處第三
發音第四
分句第五
環境第六
背誦第七
功德第八
附考第九
結論

  前 言

  楞嚴咒自明、清以來三、四百年間,一直是我國各宗、各派叢林中早晨課誦的主要內容,相沿至今未曾稍替。這大概是因為楞嚴咒的緣起是斷修行人的障礙(見《楞嚴經》卷一),而且也能住持佛法生起修行人的諸種功德(見同經卷七)所致吧。甚至,在某些古代禪林,結夏期間,為了凈除行者魔障也有所謂「楞嚴會」的舉行,其受重視的情形可見一斑。今日吾等去佛時遙,知識難求,法弱魔強,行者發心修道,建設道場住持佛法,緣於自身的無明業障與共業所感的陋劣世間,總是在發行的過程中有著種種的阻難與考驗。因此,誦持楞嚴咒成了末法行者自利利他,住持、弘揚佛法過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方便與依怙,是很自然的。

  學人根性魯鈍,出家前常常望著二千六百多字的大咒,為念不過來而懊惱不已。直到入伍後利用空閑努力,才稍有起色;到了出家後為了受具時能不帶本子,這才一鼓作氣在一個多月把它背誦下來,可謂備極艱辛。受具後一方面由於宣化法師來台提倡,二方面常住正在建設,諸事待舉,三方面學院同學初心向道,需要安頓身心。覺得,似乎可以透過上課前誦一次楞嚴咒來安住自他道場,諸同參深以為然,沿習至今也已三、四年了,感應難思!後以在觀善寺研習經典因緣居士們對此咒亦深具興趣與信心,咸望舉辦楞嚴法會,以僧俗大眾念咒之誠心功德力,迴向佛法常住,教團永固。發心清凈,用意誠懇而影響亦頗深遠,為此,學人深感隨喜之意,故於籌劃出版《學慣用錄音帶》之際,對楞嚴咒作了一些小小的考據與分析。希望透過資料的比對,能夠將此咒呈現一些比較客觀的面貌來。所謂正本清源,斷疑生信,或者可以再於僧團當中,提起對此咒的認識和重視,甚至能引起更廣泛而深入的討論,與更實在的修持和弘揚,則正是筆者深所樂見。

  以下正文將分別以正名、句釋、出處發音分句環境背誦功德 、附考 等 九個單元來略為介紹本咒。

  正 文

  正名第一

  一、「楞嚴咒」具名:「大佛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為 唐大興善寺不空 三藏譯。(見大正十九 冊頁一○○ a )

  二、又名「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哆般怛啰無上神咒」(見前頁一三三 a )

  三、又名「中印度那蘭陀(寺)曼茶羅灌頂金剛大道場神咒」(見前頁一三三 c )

  句釋第二

  一、佛頂光明,謂佛頂放光,光中化佛說咒。
  二、摩訶,翻為大,體遍十方之謂
  三、薩怛多,翻為白,相絕諸染之謂。亦翻為「悉怛多」。
  四、般怛啰,翻作傘蓋,用蔭萬物之謂。亦翻為「缽怛啰」。
  五、無,高明無極故。
  上,尊上莫等故。
  神,威靈叵測故。(以上見《楞嚴咒疏》, 三峰寺版, 度輪法師倡印)

  六、陀羅尼,正翻為總持或能持能遮。前者謂於一法中總持一切法,於一義中總攝無量諸功德,(見《佛地 論》卷五);後者謂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有法(聞)、義、咒、忍(安住諸法實相)四種陀羅尼,今指第三種陀羅尼而言。(見《智度論》卷五法界次第下及《瑜伽略纂》十二)所謂咒陀羅尼,即諸佛菩薩禪定中所發之秘密言句,此一言句,具足如前總持及能持能遮之力用。

  密教將此「咒陀羅尼」簡稱為「陀羅尼」,於諸經中,說到此「咒陀羅尼」有五種別名:(一)陀羅尼(二)明(三)咒(四)真言(五)密語(密言、秘密號),前一為音之略翻,後四名為義翻。(《秘藏記本》)

  咒,即梵語陀羅尼」之舊譯(非正翻),新譯為:「真言」,即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見《大日經疏》一)。

  又翻為秘密號、密言、密語,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即法身所說之法。

  又翻為「明」,真言能破煩惱諸闇故;又諸佛於諸身分放光明,於光明中任運而說故雲明。《大日經疏》十二:「破除一切煩惱無明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佛地論》一:「以慧為性,慧能破闇,故說為明」。換句話說:咒語事實上是以智能的顯發與運用為內涵的。

  出處第三

  一、《大佛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般剌蜜諦譯)卷七(大正十九冊頁 139a —— 141 )今流通本依此為准。此為以 宋元 二版校訂之明版,附於卷七之末。

  二、同前另有「高麗版」,(頁 134a —— 136c )錄於卷七經文之中。

  三、《大佛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 唐大興善寺不空 三藏奉詔譯(大正十九冊,頁 100a —— 10 2c )。

  四、梵字版〈大佛頂大陀羅尼〉(大正十九冊 102c —— 105b ,錄於前項之後)

  發音第四

  一、在一般通用原則上大抵皆依台北大乘精舍之《重新校正國語注音咒本》為准,然各地發音仍稍有音轉。

  此為現代流通音。

  二、古梵音, 賴世培先生依前項中第三小項之漢音,反校而成,(見大乘出版:《古梵音模板》頁 53 —— 63 )此版一般少有人用。

  分句第五

  一、第四會第二九一包至三○五句,依通俗念法,念成「阿素啰毗陀啰波迦泮 291 薩」、「婆提鞞弊泮 292 薩」、「婆 …… 293 薩」… … 弊泮 305 。學者若不習慣,可依原來之斷句直念無妨。蓋此咒古來流傳久遠,各地音轉不同,「真實」之音已不可考。學者但能至誠恭敬,隨取一種相應者修持即可,不必過度執著

  二、《宋元明版》與《課誦用本》同為四百二十七句(其實後者仍多出四句,但可看成一樣),二千六百二 十字,分五會,兩者分句完全相同,此亦一般道場通俗念法。然依《楞嚴咒疏》(三峰寺版)及古咒原本( 唐懷迪 , 宋柏亭 二法師原本,見《國語注音咒本》),則全咒雖仍保持二六二○字,五會,但分句則為五五四句,與一般通俗本分句比較,多出一百二十七句!經仔細比較《咒疏》之譯意,古來分句,雖多出許多,然字數,字音等與今本則全同,只是在咒意的「分段」上古本分法較多罷了,今本中真正 分句與咒意相違之處並不多。(可參考台中護國清涼寺稍後將首 度重新校對、繪製出版之《楞嚴出相》)

  環境第六

  一、關於修持,誦習本咒之時間:教中流通之楞嚴咒小冊(大乘精捨出),引尤純凈居士編之〈持誦須知〉 說:「若過午則屬惡道時間,更不宜誦此大咒,以免罪愆」雲雲,恭敬有之,然有規定太嚴之嫌,況又無經典為據。今人事忙,晚間誦習經咒者眾,此說一出,許多發心學誦之緇素大德因而裹足不前,阻斷修行之緣,殊為可惜,恐亦非諸佛菩薩所樂見!

  今引《楞嚴經》卷七(大正藏十九冊,頁一三三 c ):雲「於初七日中,……恆於六時誦(楞嚴)咒、繞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又雲:「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啰咒至第四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文中「六時」,即指白天十二小時;「十二時」,即指一整天二十小時。由此經證可知,誦此大咒並無時間之限制。

  二、任何發心誦習此咒者,固當至誠懇切,不可輕率從事。然 尤 文中說:「須凈口(一貫道語)常素……花 素者,俟值齋期,方可讀誦」雲雲,此說亦無經證。茹素誦持固然很好,若因緣未具而欲誦習亦無不可。未舉經證,但以一二耳聞,而妄設禁忌,斷人善根,此風不可長!

  三、誦咒地點,固以寺院、庵堂及正設壇場為佳,若因緣未具,則家庭靜室,個人佛堂等亦佳。再無,則個 人卧室,但能整潔無穢,衣衫整齊亦得。若於公寓中,可避免於主卧(夫妻房)內誦持。然此亦「理想」如此,若能心存至誠恭敬,則無處不可誦習。

  四、又 尤 文中稱本咒「系召請一切佛菩薩諸天神聖……(大悲)十小咒則退送法界一切佛神等,各安其所, 故須同時持誦」雲雲,婆心誠為可感,然於佛法正見則嫌不足!「召請」之語固然不虛,「退送,各安」等語則不知所雲。蓋大悲十小諸咒亦無非召請、皈命與祈福等義,何來送退之辭?佛菩薩,神妙不可思議,心感則應,心消則逝,何勞我等「召請」與「送退」?依人情之常巧設方便固無不可,若視為的論,則佛法將與神道之教何判?學者當知

  背誦第七

  一、初學之人,可依「禪門課誦之學慣用」咒本為開始,隨著「學慣用」錄音帶重復發音,直至全咒皆能順 暢發音為止。此為第一步,重在耳根舌根之純熟。

  二、第二步,仍依學慣用咒本,輔以適當(念得比以前稍快)錄音帶,隨音帶心無旁騖同聲念去。此時並用 眼根、舌根耳根,不可動用意根,直至三根純熟不必借用音帶為止。

  三、第一步中,可依個人習性,分段重復進行;第二步初期亦可如此,然後期則必須全咒一氣呵成。

  四、第三步,咒本同前,不再使用錄音帶,眼、耳、舌、意四根並用,眼、意二根為主,舌耳二為輔,專心 分段、分句記憶咒文背誦時腦中浮現咒文之格式,輔助記誦,一次記若干句(多少不拘,端視各人習性,唯不宜一次太多句),俟背熟後,再記誦以下若干句。如是分段記誦,每背誦完一段,須從頭再背過若干遍,以補強原先之記憶然後再進入下一小段之記誦,直至全咒記住為止。

  五、第四步,全咒剛背完後,極容易忘失,故須每日再背誦全咒一遍以上,初背時可配合快念之音帶同聲背 誦,背時意根緣想咒字及組織形式耳根專心於咒音,如是復習,直至不必借用音帶亦能自誦為止。

  六、第五步,所謂全咒純熟,是指最後能舍意根對咒字之緣想(這隻是輔助記憶及避免錯漏的方便而已,其 本身即是一種「妄想」,亦應舍離!)但用舌根耳根,全咒 不假思索而順暢,正確且迅速地誦出而言。

  七、一切咒語修持,以字音了了為其要件,但速度亦不可太慢,否則易生妄想,而且誦來吃力。以本咒而 言,大眾同誦以八分半鐘左右為一般標準,個人獨誦可以六分鐘為度,然亦隨各別因緣有所不同無妨。

  八、一般在家人,甚至不識字者,亦可利用「學慣用」錄音帶背誦。凡開車,坐車或工作起居等皆可播放 隨念(在不影響安全及工作情況下),如此則耳、舌二根亦可漸次純熟,達到背誦目的

  九、於第三步驟時,可以每日固定抄寫若干句,隨身攜帶,於工作之暇背之,則雖在俗之人,亦有背熟之日 。(字條用後以火化之或凈處收藏,切不可隨意亂丟!)

  十、以上背法,經多人經驗,頗有成效,提出聊供後學者參考。然個人因緣習性不同,亦不必過於拘泥。

  功德第八(錄自《楞嚴經》卷七、大正十九冊、頁一三 c~ 一三七 c )。

  一、具果上自行化他之功德:佛告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 佛」。十方如來因此得「無上正遍知覺」、「降伏諸魔、利諸外道」、「生寶蓮華,應微塵國」、「於微塵國大轉*輪」、「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於十方拔濟群苦」、「於十方事善知識」、「令諸小乘,聞秘密不生驚怖」、「於滅度後,傳佛法事,究竟住持」、「嚴凈戒律,悉得清凈」。

  二、生起滅惡生善之功德

  佛告阿難:「汝等有學,未盡輪迴……不持此咒,而生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又雲「樺皮貝葉,紙素白氈,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三、又雲:如來說此神咒可「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所謂 ——

  (一)能滅諸難,得鬼王護經雲:「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乃至天龍鬼神,精祗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其露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於如是人,不能起惡……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思,常加守護。」

  (二)菩薩加持宿命通。經雲:「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王菩薩種族,‥‥‥而為眷屬晝夜隨侍‥‥…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三)不墮惡道,遠離貧賤。經雲:「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葯叉、羅剎‥‥…並諸餓鬼,有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若禮、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己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

  (四)同佛功德,速得成就。經雲:「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能者,令得智能;不清凈者,速得清凈;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五)凈除業障,滅無間罪。經雲:「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六)清融宿業,悟無生忍。經雲:「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庄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七)滿眾生願,不生邊地。經雲:「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能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復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八)擁護國界,眾生安樂。經雲:「若諸國土,‥‥‥飢荒疫癘,或刀兵賊難、斗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佛剎),或脫闍(豎幢)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消滅。阿難,在在處處,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 民安樂。」

  四、護持行者如法修行。經雲:「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 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逢清凈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五、畢竟成就心地開通。經雲:「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成妄語。」

  六、誦此神咒,皆得無量八部天龍,諸天鬼神及金剛藏菩薩等之發願護衛,令能安立道場,遠離魔事,如法 行道,速證菩提。(見前,頁一三七 a )

  附考第九

  一、關於楞嚴咒版本之問題。由於中國文字乃是以「字形」為主,而非「拼音」字(梵文則反此),再加上 「同音異字」及時代,地區不同,所造成的「同字異音」等因素,使得中國佛教在「真言」的翻譯上,其「精確性」、「統一性」與「恆久性」,自來就一直困擾著漢地密教的行者。往往同一個咒語,不但其譯名不同,其譯音字形、翻譯之字數與咒語之斷句等,也大不相同。而且,由於翻譯的不統一,隨著年代與地區的廣遠,其不同的版本也就愈來愈多了,常常令學者不知要以何版本為主。因此,對於不同版本,考察其同異。分辨其正訛、檢討其價值,在自行化他上,是有其需要性的。

  二、各種版本之楞嚴咒:在「出處」中我們曾列出大正藏中的四種版本,然而事實上教界中流通的版本並不 止此,今就各種可收集到的版本作一簡要之比對與分類如下:

  (一)宋元明版——出自大正十九冊,頁 139a —— 14b ,附於《高麗版楞嚴經》卷七之末,共 2620 字,分 427 句。

  (二)禪門日誦學習版——天寧寺古刻版,與前版全同。

  (三)佛門課誦本——一般流通版,字形、字數與前版全同,然分句有 431 句,與前稍異。

  說明:此三版顯然為同一系統,皆以《明版》(以宋、元版校之,見大正 19 冊頁一三九注二)為主體,課誦本分句稍異關係不大。

  (四)國語注音小冊——大乘精舍重新注音流通。字形、字數亦同前版,然分句則大異,共有五五四句

  (五)楞嚴咒疏本|三峰寺版、宋柏亭法師疏,除第一會第五句多「南無」二字外、與第(四)項全同。

  說明:(四)、(五)二種版本為同一系統,而以《咒疏本》為主。以一系統顯然與前一系統非常接近,雖分句有大差異,然此是因為依咒義分句所使然。這兩大系統都可視為宋朝之版本的變形。

  (六)高麗版——大正十九冊,頁 134a —— 136c ,此本中土不甚流通,用字及字數與前兩系統完全不同。唯字音稍接近,共二七五六字,四三九句。本版特色為對字音之讀法(如「引」、「二合」等)及咒義皆略有說明,為高麗版《楞嚴經》卷七之正文。它自成一個系統,不同前二者。

  (七)靈雲寺梵字版——名為〈大佛頂大陀羅尼〉,大正十九冊頁 102c ~105b ,共有梵字 2720 ,分成五三四句。與前三系統亦看不出有什麼關連,亦可視為獨立的一種版本。

  (八)黃檗版——大正十九冊頁 100 —— 102c ,具名為〈大佛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為 唐朝不空 三藏所譯。亦有「引」、「去引」、「二合」等發音腳注,共 3119 字、無段句。

  (九)古梵音單行版——三寶佛教文物流通處出,字形與字數均同前,依黑點斷句有一一句,依一般空格法斷句有七五六句,此與前不分句異。有國語注音及句碼。

  (十) 賴世培 古梵音——《古梵音模板》頁 53 —— 59 (台北大乘精捨出)字形、字數及國語注音與前全同,唯點句雖亦一四一句,但與前者之分法稍有不同。至於分句,印刷不甚明確,約為七四四句,亦有別於前。

  (十一) 賴世培 古梵羅馬拼音——同前,頁 60 —— 63 ,同第(九)項,有七五六句,發音亦同。

  (十二) 賴世培 手抄梵文版——同前、 72 —— 88 ,共有梵字二五八七字。然與(十一)項對照其羅馬拼音,可發現手抄梵文有重復處( 21 、 22 句重復)亦有脫落處( 78 、 79 、 132 、 133 句缺)。

  說明:由一連串的比對可發現(八)——(十一)項其實都屬於同一系統,可以《古梵音楞嚴咒》本為其代表

  三、小結:有以上十二項版式的比對分析中可知,今天可得的諸種楞嚴咒版本中,歸納起來有五類(系統) 。其中第一、二類差異最少,只是斷句不同,於實修上差異應不大,因此又可合並成一大類,統名之為〈宋之明版〉。此類正是近幾百年來未流通最廣的版本。

  另《高麗版》及《靈雲版》兩類、前者流通稀,後者解讀困難,故於修持上亦少有人用它。

  最後一類(第五類)是 不空 三藏所譯的《古梵音》版,其發音已由 賴世培 居士尼泊爾 籍旅 美 梵語教授 迪帕克 博士合作以「羅馬拼音」擬古梵音拼出(見《古梵音模板》前言)。頗有可取、只是不知道正確性如何,再加上與一般流通之《宋元明》本差異頗大,故修持者亦鮮聞其人!(不能與大眾共修故)。

  如此說來,還是一般流通的課誦本楞嚴咒較能為吾人所用!記得筆者還在 成 大當學生時,曾經聽過某位學長說:他之所以未開始學誦楞嚴咒,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楞嚴咒「最正確」的發音!這種想法讓多少人平白浪費了青春生命咒語,有確切的傳承,能誦習「正確的」發音固然很好。然而,由於時空的變遷、文獻的錯落,當「最正確的」已然不可考時,執意如此是否也是一種迷思?數百年來,多少的禪林大德(包括 日 、 韓 兩國),不也都每天早晨誦著未經考據的楞嚴咒,而仍凈除業障、增上道業?所謂直心是道,既然確切的咒音已不可考,那何不面對現實,就因緣所及的部份驀直修去呢?

  四、關於本咒的功德,一般咒本或法師居士,總是以自己的認識和「想當然耳」的論證來描述誦持楞嚴咒功德。然而因為沒有經證,所以往往缺乏了一份強而有力的說服力,說了一大堆,卻仍不能使人生起如法修持心來(尤其是學習此咒,信心喜樂動機更是重要!)總是一曝十寒,而不能一鼓作氣,殊為可惜。因此,不憚繁復後地,在本文中引錄經證以為補救焉。

  五、所謂持咒禁忌中國是個禁忌」的民族,似乎,一切的好事壞事都要必然地帶有一些沒有根據 的,不知起於何時、何地的禁忌,才能表現這件事情的特殊。妙的是,在群眾預期的心理之下,禁忌被莫名其妙地提出與傳揚,已然成了「很內行」的唯一標準。因此,中國到處有一些「內行人」,運用著中國人特有的想像力和聯想力,在提出一些毫無根據的、想當然耳的禁忌來。坊間流通的楞嚴咒小冊子,正卯足了勁在宣揚此類善意卻不理智的說法,而且也不少人深信著!為此,本文引證了經典,希望能稍微平衡一下此類的思想

  結論
  重視楞嚴咒,是漢傳佛教的特色,尤其韓國叢林對於初入佛門行者,更是要求多誦此咒以凈除業障(往往一天要誦全咒三十遍之多!)而效果感應亦不可思議,看看今日台灣佛教,有人盡往好處看、想,當然他的危機意識不會生起,然而如果你能體會一下佛法內在的特質與對修行環境的要求,那麼,今日佛教事實是非常需要你我努力護持的。外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僧團內部自己的觀念混淆與身心墮落!扶助正法、破魔顯正,個人的修為力量是如此的有限,憂心之外,更是懊惱自己是如此的無能!如果沒有楞嚴咒,那佛子誓死護衛佛教的心思,又能何所寄呢?

  佛歷二五三六年元月十一日深夜 於開山堂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