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至心信樂 當生彼國──阿彌陀佛的故事

至心信樂.當生彼國
──阿彌陀佛故事
 
  2013年7月8日,寬運大和尚應邀出席五台山白雲寺舉行之「百尊阿彌陀佛聖像開光灑凈儀式」,法會莊嚴殊勝圓滿吉祥法會圓滿後,下午不少善信特地來向大和尚請示佛學問題,由於是次為阿彌陀佛聖像開光法會,故問題大部份均圍繞在阿彌陀佛成佛前的故事及其成佛之因由等等。晚上,大和尚又為寺內四眾弟子佛學開示。現首先將第一部份,即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故事刊出,願與網友們分享。
 
(一)阿彌陀佛成佛以前的故事
 
  阿彌陀佛,意譯為無量光或無量壽。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他以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為脅侍,在極樂凈土實踐教化、接引眾生的偉大悲願。這是我們佛弟子最熟識的如來
    據《無量壽經》所述,於過去久遠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時,有一國王佛說法發無上道心,棄國出家,號為法藏。其後,彼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前,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的清凈行,經過五劫的時間思惟,發四十八大願;誓願建立一個莊嚴極樂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號眾生。其中有三個大願是︰「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毀謗正法。」(此為十八大願,亦即「中心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發此四十八願已,歷經多劫的修習,行願深廣無有疲厭,終於功德圓滿成就佛道佛號彌陀,其佛土距此十萬億剎,其國土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基於這些深宏的誓願,因此在他成佛之後,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往生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凈土佛國。
  阿彌陀佛的悲願至廣,慈心至極,其念佛法門又至為易行,因此在我國及日本等地,信仰彌陀法門眾生為數極多。俗語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正是彌陀信仰普遍流傳的最佳說明。

   「佛」的意思是「覺者」,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佛也並非釋迦牟尼一位,在他的前後都有無數的佛出現。但佛亦不是隨時都可以出現,而要經過無數的「劫」。一「劫」的時間極長,普通的年月日無法計算和表示。「劫」又分為光明劫和黑暗劫,只有在光明劫中才有佛出現。光明劫的賢劫中會有千佛或一千零五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其中第四位。賢劫時洪水彌漫整個世界,海中湧出千朵金蓮這是千佛出世的吉兆。千佛出世與世間人壽有關,人壽萬歲以前佛不出現;人壽百歲時,釋迦牟尼佛才出世,也就是說,釋迦牟尼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的佛。
 
釋迦牟尼在過去多少生中都曾發願成佛
 
調馴身心
  過去,某國王的一位待從善於馴象,國王令他馴服一象。馴好後,一天,國王乘著外出,途中此象嗅到雌象的氣味,便狂奔不止,國王因而受傷。國王大怒,要處罰馴象者,馴象者答:「我只能調服其身,未能調服其心。」國王問:「有能調馴其心的嗎?」馴象者說:「能調馴身、心二者的,只有佛世尊。」於是國王發願成佛
 
無數劫的磨難與考驗:
  釋迦牟尼過去曾作地獄拉車力士,其助手力氣不足,屢遭閻羅使者刺擊,遂悲憤交加而生菩提心。在發願成佛基礎上,還要採取大行動。釋迦牟尼分別在七萬五千佛、七萬六千佛、七萬七千佛前承事供養,才完成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一大阿僧企劫是無數劫,三大阿僧企劫就是無數的無數劫。在這無數劫中,他不僅要經受幾乎無始無終的時間磨難和考驗,而且還要在不同的生命流轉形式中施財捨命、濟世救人
 
佛典中還有許多令人欽敬和嘆服的善行壯舉:
 
捨身救鴿:
  釋迦牟尼為一國王時,帝釋化為鷹,邊王化為鴿,鴿子飛到國王的宮中求救,國王慨然應允。當鷹飛來索要鴿子時,王願以百倍重的其他肉代還,但鷹非要國王自身的肉相抵,結果國王身上的肉被割盡,仍達不到鴿子的身重,遂命將自己殺死,以髓相補。帝釋知道國王守信不移,便復化原形而稽首於地,並命神醫用葯敷王身,使其完好如初。

飼虎救虎子:
  釋迦牟尼曾為一修行者,於山中恆心修道。一日在途中見一母虎,用乳汁喂飽了虎子後因疲睏飢餓,想吃掉幼虎修行者見狀大發慈悲,想到自己學道是為救濟眾生,以後死去時身體只會白白遺棄,不如現在救下虎子以成德。於是,他把自己的頭伸向虎口,虎得飽餐而母子俱全。釋迦牟尼舍此一生。
 
捨身救鹿:
  釋迦牟尼曾為鹿王,見當地國王日日行獵,群鹿死傷甚多,便到城中而見國王,知其每日僅需一鹿,就答應每日送一隻來,請王罷獵,國王應允。一日,輪到一母鹿要被奉獻國王,但此鹿有孕在身,乞求產後赴死,若讓下一隻鹿去則此鹿等於先死一日,鹿王不忍,便徑自赴城。廚師認出鹿王後忙向國王稟告,國王問明原因悔恨萬分,他讓鹿王回去,並劃一地界讓群鹿自由生活,還下令他人不得獵捕。
 
捨身供養道士
  過去有一道士,在山中與狐、獺、猴、兔為伴,向四獸講道。後因山中果實已盡,道士欲往他處,狐等非常憂傷,就決定各自盡力尋食以供養道士,結果,狐、獺、猴各有所得,唯兔子空手而歸。兔子想,生必有死,死後身體便拋棄,凡人一萬不如得道之士一人。便對道士說,我身雖小,可供一日之食。遂自投火中,但火為之不燃。道士感而留下,向他們日說妙經。這個捨身投火的兔子就是釋迦牟尼的又一世生命

  佛經釋迦牟尼成佛前生的故事實在非常之多,他還曾為太子、鵠、孔雀王、清信士、象王、鸚鵡王、凡夫窮人、貧道、童子長者孝子猴王、馬王、魚王、龜王、鴿王、辯者、婦人等等,不論為何種化身,他都能堅持道心,修行不退、捨身求法,廣積福德資糧,從而成眾生永世的楷模。

 接下來再說第二個部份:阿彌陀佛成佛因緣
 
(二)阿彌陀佛成佛因緣
  
  有關阿彌陀佛成佛因緣,除了上述《無量壽經》的記載外;雲棲袾宏(蓮池大師)在《阿彌陀經疏鈔》卷三舉出八種︰
  (1)《法華經》載大通智勝如來時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於西方成佛,號為阿彌陀
  (2)《悲華經》載無量劫前有轉輪王,名為無諍念。彼於西方世界作佛,號為阿彌陀,國名安樂
  (3)《大乘方等總持經》載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有凈命比丘總持十四億部經典,隨眾生意樂廣為說法。彼凈命比丘,即今之阿彌陀
  (4)《賢劫經》載雲雷吼如來時有一王子名為凈福報眾音,曾供養彼雲雷吼如來。彼凈福報眾音王子,即今之阿彌陀
  (5)《賢劫經》又載金龍決光佛時,有一法師名為無限量寶音行,力弘經法。彼時之法師,即今之阿彌陀
  (6)《觀佛三昧經》卷九載空王佛時,有四比丘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彌陀佛
  (7)《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載獅子游戲金光如來時有一國王名為勝威,尊重供養彼佛,修禪定行。彼勝威王,即今之阿彌陀
  (8)《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往昔為太子時,聞此念佛微妙法門精進奉持。
 
(三)阿彌陀佛之佛身說

  除上述所舉者之外,經典中尚有多說。值得注意的是阿彌陀佛並未見於小乘經典中,但在其餘大乘經中,則屢有述及。

  又,阿彌陀佛乃一切大乘經典所通說,故大乘諸宗無不言及,然其見解未必一致。總的說來,大抵可分為兩類:其一,以理性為主的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其二,以事相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凈土,現在說法彌陀。現略述各宗所說大要如下︰

  (1)法相宗︰《唯識論》卷十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三身之說。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彌陀諸佛應無分別。而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彌陀佛是他受用報身。但地前菩薩凡夫二乘所見彌陀是變化身,地上菩薩所見是他受用報身。亦即初地菩薩所見彌陀佛,是坐於百寶蓮台座上,如《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六十萬億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見,是千葉蓮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後得無漏智所變,為十地菩薩而現,其所凈土,是凈居色究竟天。

  如是,現一實身,凡聖不同見,應機而現種種身,是因眾生福力不同,而產生佛身殊妙之別。亦即能化的彌陀隨所化根機示現佛身;所化的有情彌陀所現佛身為增上緣,凡聖各各隨智識福力淺深厚薄變現佛身,故所見佛身有殊妙之別。三賢的菩薩、二乘凡夫之類見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薩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薩見坐大寶蓮台、具無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盧舍那身是彌陀對地上菩薩所示現的佛身。以此佛身為增上緣,地上菩薩依各自之心識變現相好圓滿的廣大能化佛身而觀。因此,菩薩進至初地時,地前所見的劣佛身潛隱,殊勝微妙的佛身顯現。但地上菩薩非但不能見地所見佛身,地上菩薩欲見佛變化身亦能得見。因此,地上菩薩以他受用報身為正所見,兼見變化身
 
  以上為法相宗的說法。其次是三論宗佛身說的觀點

  (2)三論宗︰此宗亦談三種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 .應化身。1.正法法身就是實相法身又名法身自性身、法佛。2.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報身,又名法身、報佛、內應身。3.應化身是他受用身與化身所合併,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報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別開為二身時,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廣大的佛身,又名外應身,是化度地上菩薩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大身形,又名化身;此是為化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佛身。
 
  此三身中,1.正法佛是理法身,為修證之理,故不生不滅常住。2.修成佛是智法身,為能證之智。因為是冥契所證之理的能證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論》說:「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薩婆若」譯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滅的實法。應化佛是法身應所化根機而現起的化他悲用,故為生滅無常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體,非化他之佛身,故無說法。應化身是由本體而現起的化他佛身,有色聲、有宣說法門的悲用,故能對所化有情說法
 

  (3)華嚴宗︰據智儼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彌陀佛國,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彌陀佛土屬世界海攝,此為近引初機成信故。教境真實,佛國圓融、不可說故。若依三乘,西方凈土是實報處。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凈土、實報土、化凈土。化是報化,非化身之化。如是,即以西方凈土攝屬於世界海,以阿彌陀佛蓮華莊嚴世界主,也就是阿彌陀佛為毗盧遮那的同體
  華嚴宗分佛土為二,一為國土海,一為世界海。國土海是不可說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說之土。此世界海有三類,一是蓮華莊嚴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無量雜類世界。若配於三生成佛,第三是見聞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證入生之凈土蓮華藏界既是證入生之凈土,故與不可說果分同其體。故《五教章》卷三說︰「一蓮華莊嚴世界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當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凈土攝於此主伴具足蓮華藏海,阿彌陀佛與十身具足的毗盧遮那同體

  (4)天台宗︰此宗認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橫豎一處。故彌陀之贍養,雖難定何身何土,然皆為具縛凡夫生處。有晝夜六時之別,飯食經行之義,有聲聞緣覺,佛亦說三乘法。是故判彌陀凈土為應身應土。而《大乘同性經》所說的於凈土成佛者,皆是報佛,是就斷無明人所見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見。《觀無量壽經》「第九觀」所說彌陀身量有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是為達圓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別顯現的佛身。
  《大智度論》說西方世界出於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攝屬於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雖有三界但無四惡趣。
  然此彌陀凈土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彌陀凈土橫具四土,故修圓妙觀而生彼者通惑雖未盡,其身常拜實報身,得居實報土,此與生於諸佛同居土後,斷通惑,轉果報方住上土不同。諸佛同居土雖具四土,悉是豎四土,斷惑,轉報然後能入上三土。其有橫之義,但只是暫時依佛之加被力而見。  
  又依智旭《梵網經玄義》及《小經要解》所述,四土橫豎之義俱約斷惑而說。所謂豎,是出同居土後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後入實報土等。橫則不移當處,自感見方便、實報、寂光等三土。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雖有橫之義,但於同居凈土中,大體有豎義無橫義,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此為十方世界未曾有之處,全性起修之因緣彌陀有之。華嚴秘藏法華之極意唯在執持名號念佛法門。其他如帶業往生,即得不退之說,如彌陀同居土、最勝無比之說,頗能發揮天台、四明的微意。
 
  (5)禪宗禪宗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宗旨,以佛心傳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覺知。故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唯守本來面目,顯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惡因果差別,安住無住空寂之心,若至無念無想,本來真性頓顯,稱為成佛。其本有圓成本來面目,人人具足佛性一理,名為無量壽。即心即佛之宗義,心外不見佛。《六祖壇經》說︰「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寶志和尚以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慶往西方。但若偏於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禪意。因此,宗頤禪師二十六行頌指贊西方。

 (6)凈土宗︰曇鸞在《往生論注》中以二種法身論述彌陀佛身。二種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無相法身,是略門。方便法身正直,是救濟一切眾生大悲無不相法身,是廣門。無相法身相即無不相法身,無不相法身無相法身。故二法身,異而不分。此是廣略相入的佛身,故統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凈願心莊嚴之身,其清凈義,是在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為凈因所莊嚴的凈果,完成真實智慧的無為法身。所以,彌陀佛身是由清凈願心(四十八願)所莊嚴的廣略相入之清凈佛身,即二種法身。道綽在《安樂集》中說彌陀是報佛,極樂莊嚴國是報土,並說《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是在示現報身五相之一的隱沒相。而化身彌陀是《鼓音聲王經》所說的清泰國彌陀,西方凈土彌陀絕對是報身佛。善導更以酬行、酬願二義來論述「報」,並且以《大品般若.涅槃非化品》的涅槃如化非化說,會通《觀音授記經》的彌陀入滅說。即涅槃性空如化,為新發意菩薩說非如化,是為了避免新發意菩薩產生驚怖彌陀的入滅不入滅說同此。
 
  以上略說各宗之阿彌陀佛佛身說。最後,再為大眾講解一下很多佛弟子感興趣的「阿彌陀三尊」的問題:
  阿彌陀三尊,是指阿彌陀佛及其脅侍觀世音大勢至。如《觀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關於脅侍菩薩的方位,一般以觀音在佛的左方,勢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華經.普門品》的頌文中觀音阿彌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卷中及《阿唎多羅陀羅尼阿嚕力經》,說右方是觀音,左方是勢至。《大陀羅尼集經》卷二說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觀音,左方是大勢至。而《觀無量壽經》及《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五說佛之左邊有一蓮華觀音坐於其上,佛右邊的蓮華上坐大勢菩薩這是因為觀音為悲之代表,即下化眾生之義,故置於左方;勢至代表智,意為上求菩提,故安於右方。
  至於二脅侍的形像觀音的寶冠中有化佛,勢至的寶冠中有寶瓶。自中古以來,一般是作觀音兩手持蓮台,勢至合掌。(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