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1.迷頭狂心

(一)公案本文

僧問瑞州道虔禪師曰:「人人盡言請益,未審師將何拯濟?」

〈識起迷情於禪師的教化方式,若一個人習氣未斷,真心未明,體性未露,常言到處請益,此等人來時,師將如何指點迷津?或有人已開悟,前來請益時,禪師您如何拯濟他們?〉

師曰:「汝道巨岳還曾乏寸土也無?」

〈巨大的山嶽還會缺少一丁點兒泥土乎?此段禪師針對悟者而言,若行者開悟時,則般若智慧本自具足,何勞請益?〉

僧曰:「恁麽即四海參尋,當為何事?」

〈那行者四海參尋,所為何事?剛開悟之行者,素法身起,過、習氣猶覆蓋住本性,認識不清,始到處參訪,希望禪師能加以指導,能早日靜止下來。〉

師曰:「演若迷頭心自狂。」

〈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不能自主,不認識妄心幻化,諸法本空道理, 迷失自我,故著相應法,心何能不狂!〉

曰:「還有不狂者也無?」

行者業識未調伏凈盡,尚有不狂妄者嗎?〉

師曰:「有!」

開悟行者當入狂妄之境但也有心不狂妄者。〉

曰:「如何是不狂者?」

〈何種人不入狂妄之境呢?〉

師曰:「突曉途中,眼不開。」

〈曉知旅途道次必然現象,心眼能不外開,當可避免。若因緣開悟行者,當以般若慧、觀空智,來破滅心所起的種種狂妄之相。〉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到得力、緊要關頭,最怕的就是錯認境界,《楞嚴經》講的一切魔境是善境界,但都必須超越,不要執著,一執著就容易著魔。因為一執著境界就會貪心起,客邪在哪個時候,進到你心腹里都不知道,或著是你對心裡面的覺知,認為是真實的,然後隨緣去流轉,做些有為諸法迷糊的時候,邪魔一附身,更不知道警覺

在本段公案前言中,幼璋禪師所說的一段話,謂一個開悟行者他不必到處去參訪,因為內心就是道場,參訪來參訪去,所有的過來人都會叫你滅卻狂心,別無他法,讓你狂心歇息下來,就能見到自家本性。為什麽不能夠把你的心安住下來呢?你未悟時,當然是很容易假性安住其心,但是一進入開悟境界時,靈知靈覺的心很敏感,按老上師所講的,是比一般人的心要敏感9倍之多,就像人死亡時,其普特伽羅(中陰身)就有感知業緣的靈知靈覺一樣。你說你潛意識料事很准,悟後的心比你潛意識的敏感多至9倍,很准確哦!但你卻放不下內心習氣毛病讓自己隨緣去發作,怎麽不起狂妄之心呢?

所以要讓它歇息下來,就要讓你自性清凈的體空現出來,六祖雲:「何其自性,本來清凈。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無動搖。」其他兩個「本自具足」、「能生萬法」暫不要講。如果一個人回到清凈的體空,它本自具足無漏的功德,當然!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具足無量神通這一部份不是我們可以去體會的,但起碼具足無漏功德性,沒有煩惱的心,清凈體性就現起了。因為沒有智慧或者是沒有真正悟到本,或者是讓你菩提自性充份的顯露,而且去抓那枝枝節節的末,當然心狂意亂了。幼璋禪師所講的那段話,從大江南北到嶺南、五湖,所有道場都參訪過了,但只有給您一句話叫你「息卻狂心」而已。

2. 釋題

公案「迷頭狂心」是講開悟行者,色受想行識五蘊不能自主,迷失本來,執取一切覺知之境,而心現起狂妄之相。本段前言中,世尊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世尊明示阿陀那識之行相---甚深微細而廣博,具無所不感召的能力,其識中所含諸種子,若一旦開啟而出時,業識就有如瀑流般地,會傾瀉而出。世尊對於智慧具足者不敢演說此大法,恐怕此等人會起分別、執著想,將此瀑流所現的心念,當成是自己的念頭,執取而迷失。此段經文可做為本公案「迷頭狂心」之寫照。

一般而言,若行者開悟時,能有人將此現象解釋清楚,不被虛狂心所迷,閉關將養,任運自在,假以時日,當能入如如之境。若因緣具足者,常會現出迷失狀,或執取靈通異能,而無法超越五陰魔相,終歸壞事。故修行要有知識指導,不要迷頭,滅卻狂妄之心也就是避免過程中出差錯也。

3. 語體文解

僧問瑞州道虔禪師曰:「人人盡言請益,未審師將何拯濟?」每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之間,初學者要參問,開悟也要參問,悟後中途的也要參問,因為沒有一人天就能了解佛法都是要學習的,除非像世尊開悟時就是證悟,他開悟後就神通變化都來了智慧具足了,所以他不迷糊

世間禪定行者也就是說世間裡面的禪定,如果破色身的話,將進入無色界的境界,若沒有修佛法因緣的話,他不會去修解脫道,最後成就無色界四禪定,長久的壽命盡時,還是照樣輪迴的。

有一人是不學習就會,就算你親自體悟了,還是要從經驗裡面去慢慢學習,六祖開悟後,還有15 年遁跡在獵人隊伍裡面去磨練。所以不是說不要磨練,磨練一定要,但不是到處問;到處問的話,被問的人還是跟你講:息卻一切的狂心,讓它靜止下來,自然就可以看到您清凈自性了。

「人人盡言請益,未審師將何拯濟?」每一個人都來請益,怎麽來跟他們解釋?怎麽來救度他們?當然每個人問的問題不一樣,你要對機去跟他破解。這裡講的是開悟境界的人,所以沒有問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打妄想的問題,像「祖師西來意?」西來意?問達摩祖師到震旦來何為,此跟你有什麽關係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理不去研討,而去研討外在事物,真是沒有意義的!

像蕭同學所問的問題裡面,有一個是妄想的題目:「六祖已經開悟清凈了,跟諸佛菩薩的心應該一樣了,那個時候再來修密法,要不要再灌頂呢?」問這種無聊的問題,沒事找事!這是他在妄想,所以這個題目就不用回答他了。

自己身心的問題是可以問的,但是那些雞毛蒜皮跟你不相乾的,達摩祖師中國跟你有什麽相干呢?不必去問,那都是初學的人,被老參害的,初學的人沒有問題問,人家叫你出去參問,就隨便找一些話,也沒實證功夫隨便問當然會被罵、被打。

師曰:「汝道巨岳還曾乏寸土也無?」道虔禪師就說:「那麽高大的山嶺有沒有缺少一小塊的泥土呢?」也就說你把心打開來的時候,智慧本來具足的,他會沒有智慧嗎?還要到處去問來問去嗎?此關鍵在那兒呢?心扉是自己打開的,還是業障造成的。怨親債主跟你弄得身體爆開來的,那時你有靈知靈覺的心,又不能如如,就會散亂的。很多人說:我的耳朵怎麽可以聽到別的聲音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類眾生,搞得心慌意亂,到最後就是被送去療養院了,因為一般人不知道,我們本來就有這些功能。心扉被怨親債主打開的,會搞得六神無主,就認為這是不正常的。也有很多出家修行,碰到這個境界(魔相)來的時候,他也認為不正常,我耳朵怎麽可以聽到人以外的聲音在對話呢?我的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類的眾生?我的鼻子怎麽可聞到異香、異臭?

其實這些是身體裡面的五根,經脈氣旺時壓到它的話,它會有這個功用,再一進步講,體性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與心性,此自性具足功能,是不必透過五根始能用的。所以眼睛瞎掉的話,這個人可不可以看?如果開發出見性來的話,他照樣可以看。耳朵聾了,如果修得好的話,照樣可以聽到聲音。我們有一同學耳朵比較重聽,上一次辦的避谷精進班,斷食的時候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時,有時帶子放得很小聲,她卻聽到了,用什麽聽?不是用耳朵聽的,是她腦筋裡面那個聞性聽到的,她說她聽到了,所以要了解我們的諸根不具足的話,可以用潛在的見、聞、嗅、味、覺這些自性具足功用去聽、去聞、去看、..。你懂得這些的話,修行就不害怕就不會錯認境界,把好事當做壞事。有些道場的主持人,因為宿世因緣所修與您不對路,不能幫您化解的話,才要去參訪、參問。但真正打開本來的話,智慧具足,就欠將養、任運,故巨嶺哪裡還有缺少那一寸的泥土呢?

本來智慧具足的,什麽智慧具足?我常講智慧有叄種,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出出世間智慧等叄。

世間智慧開悟行者,在現實的人生中想學什麽,都學得來,處理凡世間事情,舉頭動念之間,步驟馬上從心中出,一下子就安排好了,這腦筋實在太厲害了。譬如說要舉辦一個世界性的會議,要怎麽辦呢?「啪」一下馬上在腦筋裡面現出十數個步驟,這個要人教嗎?不用!就怕你沒把它找出來,或者要學習比較深的醫學、葯學、電腦、物理、..等等,只要你有心投入,一學就會,比別人快;因你具足世才辯聰(世間辯才智慧聰明),這是世間智,開悟的人也會有的。但要記住,不要耍聰明,將一切聰明才智回歸天地要學習平凡,不要愛出風頭,不然又證不到法執滅矣。

世間智慧:悟到空無體性,面對諸境能照而不黏,真是聖人境界解脫知見,不學自會,腦筋煩惱種子他不會去抓、去做,因為他有一個了了的知覺,在觀照它,起心動都不對,所以解脫知見自然具足了。未證得純熟前,也不至於會迷頭狂心的,更不會去追逐世間名聞利養,也不會對貪、嗔、痴、慢、疑等五蓋犯而不覺知。總之,自在、無礙是不學自會的。

出出世間智慧:悟到空理的行者,修到最後,能得空有不二智慧,不住凡聖,是圓融的,此後又要再回凡的,體露真常。悟得根本智後,差別智亦修得,以後就要回凡入世了,再進入大眾裡面去弘法、度眾,所以這句話,已經道盡一個行者智慧了。

如果不是真正因修行而進去的人,是意外地走其他路進去,當然會很辛苦的,障礙重重,智慧也沒有被激發出來。

僧曰:「恁麽即四海參尋,當為何事?」禪宗也好,其他大乘修行的人也好,到處去參訪,這些人干什麽?無事找事?為什麽要叄山、五海的去參尋呢?因為你執著腦筋裡面所現的為真,然後習氣毛病還沒有滅,又沒有人跟你提示清楚,也沒智慧去執行,沒有那種定力去轉那個薰習很重的心、意、念,這樣當然會亂的。

那為什麽要四海參訪,在干什麽呢?道虔禪師說了:「演若迷頭心自狂。」你所顯現出來的行為,或者是內心警覺心,如果是迷失了的話,腦筋迷失了、理智迷失了、體性更不見了,會去執著那枝枝節節的末,感知什麽事情,體知什麽大小事情就會去追逐這些,你都沒有把這些感知、體知、悟知、..等等拿掉。本要學習不感、不知、不覺,而你卻去追逐「末」;「本」不去抓,「末」為什麽要去攪和呢?是因為清凈、不得已,所以祖師大德也講了,如果悟得本,那些貪、 、痴、慢、疑都是末,讓他去翻滾,為什麽要讓它翻滾呢?因為還不清凈,所以會翻滾,翻滾就翻滾,讓時間去解決一切,但是「本」要抓住,「本」不抓住,隨末去逐流,就越走越遠了,迷失掉了、淪墜了。所以演出失常,不能控制情緒,是來自於腦筋亂了,捨本逐末,心怎麽能不發狂呢?

按語裡面所講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不能自主,是說不能認識我們的妄心、幻心,妄心所感知的,甚至於真心所體會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都算在內,諸法一切都是空的,因為你不能空卻而去應這個緣之故

師曰:「演若迷頭心自狂。」不要講全部的事情,只要拿一件事情來講也一樣,這件事情特別的重要,是您放不下的,若迷失的話,照樣心狂意亂,心狂就是胡思亂想一大堆,感情控制不了、思想控制不了,不能讓它靜下來;我的覺知看著我妄想念起,本來正常的話是很清靜的,可以看著它 「哦!你起來了!」、「哦!你滅去了!」、「哦!你在掛礙那件事!」,我可以超然的看著它。如果一個人迷了頭,就不是這樣,那個念頭起來後,就栽進去了,跟它合一在執著那一件事情,那不是心狂了嗎?不是迷失了嗎?進而就想去做妄想事情

「還有不狂者也無?」這位僧人又問了,有沒有不狂者。禪師說:「有呀!」如何是不狂者,不迷頭認影不去心發狂呢?

又問說:「如何是不狂者?」那一種行者在何狀況下,能不心狂?師曰:「突曉途中,眼不開。」如果還沒有進去,那好辦!我心還不清凈,粗的習氣毛病,貪、 、痴、慢、疑還有很重,若心扉打開,進去的話是不好的。

祖師大德說「初心從緣而得」,諸佛菩薩是在觀察你的粗心轉細否,要不要給你加持,就是觀你的貪、 、痴、慢、疑,到底有沒有80分,不要講100分,100分那就菩薩了。達到80分的程度是什麽,可以說偶而妄想打一打,但不會去做,採取行動去做的話就太離譜了。不該犯的大戒,有沒有去犯?犯了以後才來懺悔、誦經、禮佛是不行的,要有智慧去預防不能去犯。有這種底子的話,可說因緣成熟了,諸佛菩薩就會給你加持了,也不必去修心中心法一千座,當下你學念佛也可開悟打坐也可開悟,甚至於出坡都可以開悟的,古代的祖師大德拿著鋤頭天天在外頭那裡鋤草,都有開悟的。

如果根基不好智慧不夠、習氣毛病一大堆,光想開悟是沒有用的,所以叫做「因緣時節」。最基本的在於你的德行有沒有80分,沒有就不要跳進去,星雲大師也常講了:「飯還沒有煮熟,就不要把蓋子打開。」不熟而打開的話,帶領的人會很累的,你當然也很累。有一些碰到怨親債主的,就是這個樣子。如果真正修行的人,講一句話他就懂了、悟了,就沒事了。被外來冤家搞進去的,沒有智慧,看不清楚,把握不住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再重復;若悟得本的話,只要跟他提醒一句話就夠了,他就可以做得很好,不會碰到境界,手足無措,任它宰割。因為你把心守住的話,什麽都沒事,偏偏你不把心守住讓它去發展、去妄想

所以古德雲:一念覺菩提,一念迷煩惱。講的很簡單,但要做到,就要有智慧智慧用在這裡。智慧也不是一下子就修成的,是累劫累世修來的。有時候,你罵你兒子這麽簡單事情也不會,一加一等於二也不會?他是慢慢學習的,我們也是。「悟得本」的時候,學得很快,看到經典句話,一下就懂了。

心要練得像石頭一樣,沒有一點縫罅,可讓外界的境界透進來,你只要這句守住的話,就沒事了、就悟了,以後再碰到什麽逆境,就守住我的心石頭一樣;你叫我高興,我不高興。叫我生氣,我不生氣。叫我起情慾我不起..。就那一句話就夠了,佛法講那麽多幹嘛?受用的一句就夠了,你做到了沒有?智慧定力具足也就是說基本的德行不夠,就不要強求要進去;如果已進去的話,那要怎麽辦?不是我願意進去的,那時你就警覺自心不能起狂妄之相

過程之間,如果心眼能不開就不要開,你不要說我心開,能看到天堂、看地獄、..,有的人心眼開,可以看到我們眾生有的斷頭、斷手,整個人全身都是血,有的..,你害怕看,那干麽開眼?既然開了眼,你就要坦蕩盪去接受這個事實,人世間另一類眾生冤死的一大堆,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因果你要坦蕩盪的去承受這個事實,不要悲傷,也不要逃避,如果不成熟就不要開,一開的話,就要去承受這種事實的存在。釋迦牟尼佛心裡容納所有的眾生,包括好人壞人,你搞什麽,他都能承受,那種智慧、那種無礙,只有成佛聖人才有的。佛因有叄明六通,那「明」字出現的話,心是光明,能容納一切眾生在他心中,他都能無礙。要如何修呢?不簡單!現在叫你要容納所有同學講話批評,有時候我們就受不了了,何況要所有眾生出現在你心中,好壞照單全看,您能不跳腳?

開了卻承受不了,閉住的話,什麽事都沒有了,這個公案告訴我等,如果真的打開的話,自然就有智慧,如果不是自己打開的,當然智慧不是沒有,佛性本來大家都有,只是你沒辦法認識它,就是認識它,也不真實,然後妄想習氣一大堆蓋住它,讓它發揮不了作用,如何能不迷頭認影、不心起狂呢?如果自己知道的話,不要進去嘛!不要急著開悟,要待您德行搞好一點,脾氣搞小一點,執著少一點,貪心少一點,傲慢心少一點,懷疑心少一點,這五大毛病好好去修,有沒有好好修? 心最容易犯的,有人做些不如我意者,就要發嗔了,有沒有反觀自省?我為什麽不痛快?遇有心生不正常的念頭,自問我為什麽有這個心態?懷疑心!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為什麽要懷疑?全部放下

十善做到了沒有?最常犯的幾個,嘴巴常常嘀嘀咕咕的,常犯兩舌,你自己做了,還沒警覺,有虧你的德行,為什麽我不能聽到,就到此為止呢?不管事情是真是假的,不聽就不聽。前面公案「聽而不聞」,要好好去看看,修行要怎麽去修,不管人家說好、說壞,到我這裡就停止了,也不必聽到好的,就去給人說他講你好耶,某某講你很不錯哦!不錯又怎麽樣?你講一句不錯,他就更不錯嗎?不會!某某人說你不行,那一件事做不對,某某怎麽樣..。世事太多了,你有沒有把嘴守住呢?最簡單修行法門,不知道怎麽修?看這一件不對,看那件不對,你眼睛不能閉起來嗎?什麽叫對、什麽叫不對?難!做事難,就以道場義工來說,諸人批評的多,某些人很會批評,但是你來做做看,你是不是能做得比別人好,你有沒有那種布施的心?有沒有那種寧願犧牲的心?沒有!就不講話

所以反觀自省的話,有很多可以修的,不是誦幾部經、念幾句佛號、咒言、打上千座就有用,光會打坐不會修心,因緣怎麽成熟?所以同學報告,如果寫我心怎麽壞,然後碰到境界時怎麽改,那才是真正在修心。其他的光怪陸離的事情,在菩薩境界都是枝節,對你來講都沒有用,錦上添花而已,我們要的就是,我真的觀照我的心了嗎?對這件事情為什麽會起這種心態,我犯了五戒十善的那一戒,這樣搞得80分以後,才有一點希望。說修行難,也不難,說不難,卻有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不知道大家怎麽修?所以這個公案是在講進去的話,就有智慧;沒有智慧那就要看很多經典去產生智慧,再不行,就只有多參問了。

( 88 年 11 月 21 日 講於 法爾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