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6.浪識言閑

(一)公案本文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禪師曰:「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叄星,乾坤收不得,師向何處明?」(緣起現象界,似有性蹤,日、月、地球叄星若隱還現,卻無能力把握得住,該如何用功?)

大同禪師曰:「道什麽?」(入道行者光怪陸離事,不可執為境界。要伺機渡過,只得以方便智、般若慧收拾乾坤, 是需時較久也。)

僧曰:「想師只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小水波、大水浪,均屬妄想念,僧是有滔天之浪,但不能以小巫大巫之分,來度聖者體性?)

師曰:「閑言語!」(引入本體住於空境,水波、水浪皆非究竟,光說無益,速調伏業識為要。)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人對開悟有叄不等的說法,有的道場說「見一片空無現起,即是開悟本性」,但這隻是無想的異相而已;有的道場以為「見光即是開悟」,如英文所說 「enlighten」,然「見光」也僅是二禪之境界而已。事實上,禪宗所言的「開悟」,非世間禪中的開悟,而是要真打破黑漆桶 ( 色身破 ) 的開悟

禪宗行者打破色身黑漆桶後,阿賴耶識業識現起,才能說是自心,打開本來,得悟自心,是為開悟開悟時,讓阿賴耶識顯示出原儲藏的業識種子,自觀業識種子習氣無量無邊,往昔所造之業---大小善惡業種子,如滔天駭浪般地湧出,而行者之任運就在此時,如六祖悟後還要15年的遁跡獵人隊中,將養自修。行者加以調伏業識之後,業識由滔天之浪變為湛水之波,再慢慢進入無波痕之止境。至此行者才能真見空性,此空體之鏡有如明鏡般,無所不照,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覺知歷歷,但也如如、自在無礙。

行者若無上述之過程,見光、見空無後,即如常人般,不必將養、不必任運,只覺得心身愉悅,對世間看得開,好像很有禪的意境,這也還是世間禪的悟境,不能不加以分別,以免自誤誤他,以訛傳訛。

2. 釋題

公案「浪識言閑」是在闡述悟後的行者,在任運之中,其心識變化大小的議論。行者面對著心識尚未完全靜止下來前,常希望心能早點無浪無波,但不知浪起波來,都是自心應緣的習氣在作祟,若自心攀緣習氣不去,怎能讓自心止住而顯露其空性。

首先說明「根識」與「浪識」之間的分別,阿賴耶識有一異名叫「初剎那識」,因緣來最初其他識還沒升起時,由阿賴耶識先 照而生識知其境,隨後前五識及六、七識才依此識而起。「剎那是在講非常短暫的時間印度時間單位,約為0.013秒,有的說0.018秒,其形相微細,一剎那經雲有101個生滅也有說900個生滅。但剎那識是代表我們的真識-阿賴耶識,如果你懂它的行相的話,真心未面對因緣生法時,它是空無的行相,等到我們面對實境緣時,心的體生用是由八識起,八識把它幻化在你的心裡。如眼識對色相,先依託八識認知外境,眼睛直接透過自我的體,我的體空直接映照,不透過眼睛它也是可以照,所以瞎掉的人體性見性照樣可以看,如阿那律陀尊者眼睛瞎掉,為什麽在修法後還可以看到呢?他是以我們八識真心實性來看,所以對境時,直接能映照的是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而眼識再以第八識所現的相分(影像)為依託,我們知道眼識只能了知,清清楚楚知道那個境,它不會加以分別那是什麽,不會加以分別產生善、惡、喜、怒、哀、樂的心,而會加以分別的是第六識,隨後第七識再衍生一連串的妄想推計,然而真正的心,只是映照在心湖裡面而已,也不妄想煩惱的。

所以我們說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行者若在真心現了以後,不要妄執後,再起心動念,這就是我真心所現;如果真心現後,經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轉化、了知其境後,第六意識及第七末那識再產生無量心思,這些都是凡夫相。所以說除了初剎那識以外,其餘的識心起都是屬於浪識,故要舍識(舍六、七識)用根(用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控制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不起善、惡念就好了。

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是小乘聖人境界,這樣就沒有煩惱如果你碰到很不好境界,如魔相、魔境,或者是害怕的相,這境在我心湖中,我照樣面對它,不會起波浪。例如:我們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五根對五塵境不會起波浪,只要轉動到第六識、轉到第七識就會煩惱,所以真心實相只是映照其境,是好的、是壞的,聖人的心面對它不起心意念想,只是映照境而已,不說好也不說壞,不起心動念加上不會喜怒哀樂。若行者面境時加上第六意識後,境已經過去了,又會留下來打妄想,所以懂得修行要將心建立平等性,去掉打妄想的心,然後我們清凈的體空,才可以建立圓成實性。

這圓成實性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空體直接去應一切緣。要得到圓成實性的智慧,心一定要清凈;心清凈後,雖然沒有神通也可以空體了知一切因緣譬如說有的人有耳通、眼通。心不清凈,一定做不到圓成實性智慧只會抓住一些境,沒有用的,只會看命,卻不會改變命運

我們的小圓鏡智(佛才有大圓鏡智,能觀照十方一切眾生世界) ,透過諸根就可以知道那些事該做或不該做,只隨清凈心的感受,就可以消遙自在。心欲清凈要先修不執著外境,內心清凈了,潛在的阿賴耶識起的心意念,了知後就不要再去打妄想,最初映照境所產生的意識心起時不動這是聖境之意。

反過來,讓浪識起的是凡夫境,所以,祖師大德大乘佛教常說的「第一義諦空」,「空」不是什麽都沒有,是內心面對境的時候,不會有其他的妄想執著,不會有其他的意識心,能空中有相不執,即是佛性的中道觀現,亦是面對不空的境時,內心如不動。「初剎那識」就是在說明阿賴耶識的心起,我們常說第一念是真,第二念起後就是假,看了那個境起分別想,譬如:覺得這個字寫得好、寫得不好這都妄想;要慢慢學習到浪識不要起,我的體性面對著境界,最初接觸到時,剎那間那個境悟知後,然後就不要動心意念了。看到不好影像逆境,沒有恐懼心,沒有討厭的心,沒有逃避的心,那是我們真心本性所現的相分,若第二念、第叄念、第四念起…,那都是凡夫妄想境界,所以面對第一義諦空,第一念反應是對的,之後經過腦筋想一下再出來的念就不對了。所以要慢慢練,練到圓成實性現起時,突然一句話,啪!怎麽忽然間我會講這一句話呢?因為你真心佛性觀一切因緣有所體會,所以講這一句話,而且那一句都很靈驗,以後你去印證結果,確實就是這樣。

如果你遇事再想一下,然後再說出來,那是凡夫去想,就沒有直心道場的禪味,所以我們說要「率性而出」,是由體性發出。接下來是浪識,要接觸到我們的體性真,不要愛講話,因為心動,嘴就動,自己一問一答;心不動很難,證到第一義諦空,就可說悟道了。

3. 語體文解

回到公案來,僧問:「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叄星,乾坤收不得,師向何處明?」僧以自己悟境來問禪師是說體性要現又沒有全現,這月代在表我們的體,開悟時還不清楚,好像看到,又看不很清楚,因心還不清凈故,還有妄心會蓋住體性體性與妄心本來是不相關的,打開本來後根本智現起,心能不執妄後,具有照一切境的功能會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後要回來學習差別智,沒有差別智時,一切都是空、平等;在差別智現後,對世間事能不住一法,才是究竟。若你面對一切境,譬如面對一個人心在起煩惱念,你可覺知而要用差別智去度他,讀它千百回,意思是你去感知他在心煩你的心才能知道他的心現出障礙,以空性對著他,即能讓他心平靜下來

根本智證到之後再回來學差別相,有叄不等的行相,才能去度世間一切眾生習氣毛病,對症下藥,所以祖師大德只要你一句話,他就可以抓到你的習氣毛病譬如說祖師大德教我們佛法大意,如果他看你的臉具貢高我慢心,師父對他禮拜下去,拜的意思是你的心貢高我慢,你要學我一樣把你當做佛一樣拜你。所以每人不同的心病禪師都能了知;而這人開悟,圓成實性未現。

「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叄星」:地球月亮太陽叄星,把這叄星看成我們六、七、八識,我們體空受不清凈心識影響,所以「乾坤收不得」。「乾」是天,「坤」是地,代表世間的一切相,世間的因因果果,眾生的一切,收不回來自心中,即謂不能掌控。心不清凈,收不回來,如果是剎那識,只是映照境,根本沒有我執、法執在的話,應該收得回來的。我未能做到,請師父明示我,把叄個星要收就收,要放就放。

公案緣起現象界,尚未證到體空,六、七識妄分別、妄思想不能停止不動,所以「似有性蹤」,還不清凈,因為我們的佛性去掉六識、七識後,始見第八識本心,之後再回過來利用第七識、第六識。但是利用歸利用,我不去執著它,因為我解脫了,我不被境轉,我們說五蘊身-色、受、想、行、識,《楞嚴經告訴我五蘊是不真實的,「非因緣,非自然性」,意思是說五蘊沒因沒緣自現起,此現起之五蘊身心感受,不是由佛性來相應,而是妄習來相應,故說非因緣,非自然性。現行者為什麽舍棄五蘊,走過一趟以後,還要再利用這五蘊身呢?因為你懂了就不會怕,不會被它所迷。也許你看到某一位師父不動就發脾氣修行的人怎麽可以發脾氣呢?當然他沒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已經證到一切清凈無餘涅槃心,但他發脾氣起的都是清凈、無著的心,沒有壞的念頭,因此我們的祖師大德了解此中道理,但沒有證到果地佛的境界-還是因地佛的境界

「果地佛」是釋迦牟尼佛,德行非常完美;「因地佛」還有很多微細習氣。這師父 心未滅,但是他知道這是他的習氣,他不被它轉,他不會毫無來由的發脾氣,是要使那個徒弟知道不可以犯錯,發脾氣是七情六慾裡面的一個,他發了以後就忘記了,他沒有記恨的心、沒有嫉妒的心、沒有分別的心,不會因此整你,跟你不去。所以心清凈後,可以利用五蘊身來利益眾生,因為他借用它的功用

這句話的人是「有性蹤」,但不完清凈該如何用功呢?大同禪師反問說:「道什麽?」,你提出這個問題要我說什麽?因為一切悟入空性之法,若有語言文字就不對,一切的無上心法語言文字表示,就離題了。

我們說第一階段要悟到空,悟到體空是要真體會,不能光講空是怎樣,要實證釋迦牟尼佛說叄藏十二部經,只是在指示月亮,這些經典手指頭一樣,指向體空,他告訴你這個(體空)是你要去找的,佛法語言文字相的背後是在講什麽?不要去個字個字看,那是不出東西來的,所以你問這十個字要我說什麽?禪師也有間接意思說,心未明時要閑言語,不要起心動念,讓自心更不能清澈下來。

僧曰:「想師只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我們的體性本來是能自然應緣,應緣之時是有相,緣滅法滅,不會有妄想執著這是禪師清凈心。而僧以自境揣測禪師只有微細的波浪,沒有滔天的波浪,湛水之波比較好,滔天之浪比較不好,其實是五十步與一百步差別,這樣比較,對嗎?

真正因緣成熟開悟時,是大澈大悟,其時就是滔天之浪,很大很多的浪,因為對外境覺知心很敏感,剛開發出來像中陰身樣很敏感,有現在心的九倍銳利,潛意識的第六感很敏感,預測的都對,現在已經都不錯,死時中陰身是現在的九倍功夫,正是太敏感,都與人家的心攪和,很快去受生,有攀緣的心更快,那個跟你有緣,中陰身馬上就搭上了。

對外境,靈知靈覺都有感應那就是滔天之浪,看到一個境、一個人,霹靂叭啦,腦筋起了好幾個念頭:這女孩長得不錯,眼睛很好鼻子很好、嘴巴也很不錯,動了好幾個念,這就是我們的心,太浮動了!滔天之浪。為什麽會變小波浪呢?慢慢把心收回來,不要那麽攀緣,不要那麽雞婆,把心攝受回來,對外境不攀緣,心就死掉了,有沒有覺知?有!看到了,不起念,水無痕這是剛講的初剎那識。我聽到人家對我一句話,不管好的、不好的,好像跟我沒有關係,這時心沒有浮動,這樣才能見性,你才能看到你的月亮。所以要長時間的磨練,不是一下子能夠證到如如不動境界

我想師父只有湛水之波,沒有滔天之浪,不管水波微微的或強風來的大浪,小巫大巫之分,心還是在動,故說以凡夫心來測大同禪師之境,怎麽能測?所以大同禪師告訴他說:「閑言語!」你不要在那裡胡說八道,一切法要悟入空的境界,嘴巴要封死,心要不動,然後你才能隨一切境而不動,所以頭一個階段悟空,學習禪定力,不散亂不愛講話,避免戲論。

我說禪是心的動相,無禪意境即住涅槃境。你知道事情但心沒辦法定住,那有什麽用呢?倒不如不要知道還好,有靈知靈覺的心,但是沒有辦法擺脫它的糾纏,所以為什麽很多人會散亂?不管他有沒有修行,碰到冤親債主來要債,忽然間進入靈知靈覺境界有一種意識智慧、心感,或著一些鬼神打pass,能感受到很多,浪很大看不開,搞得天翻地覆,如果你按步就班學打坐,你就不會出差錯。

有人修行碰到障礙了,那邊找找,這邊尋尋,看哪裡有道場可解除此困境,如果福德不錯,還能去聽佛法障礙就可化除;如果福德不佳,冤親債主讓你去聽佛法,上一節課好不容易來了下一次又碰到障礙,不是誰要來拜訪了,就是什麽事要去做了,如此又不能來上課,反正那件事比上課還重要,它讓你錯過一回,錯過第二回,你就完了,就沒有堅定心來上課。如果你真正懂得活在諸多因緣牽扯之間,雖接觸到鬼神之類,有沒有智慧能不聽他的意思?學佛因緣成熟你要去聽課,但它不讓你去聽,讓你太多正法,它還能搞什麽呀!你不會聽它的了。我們天天講叄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正法護法神,只要你用功他就護持你;你不走正法他就不護持你,那就很有機會鬼神所控制而不自知,若是知道,也擺脫不了的。

人說:「老師講的,我都懂。」光是懂沒有用,要能做才是重要,基礎禪修篇是講一些最基本的理念,中級班應體會體性、事用,這些根本不可講,要用體會的,你福德就會悟到那個境界,所以一期課都要上好幾年,一直薰習。外面打坐班二個月一期,不管他教得好不好、對不對,只是很簡單地教如何打坐,教打坐姿勢,手、腳怎麽擺,或只管數息:一、二、叄、四、五、六、七、八,八、七、六、五、四、叄、二、一 ,經典裡面真正的數息不是這樣的,當然8萬4千法門皆能辦道,只是是否銳利、圓通而已。

真正修禪是修無上心法,是修自己的心,禪修是要學解脫,所以你要去磨練,不是那麽簡單的事,你能做到才來講,我看有的同學是可以講課的,偏偏不敢講,打死我也不敢講,如果人家問一句話我不懂,不是很糟糕嗎?當然很多答話都是率性而出的,如果有人不經思慮,但是人家提問題,你馬上能回答,因為是由體性流露出來的緣故,不是學習過了才能答。如果真是學而後能答,這樣那也是似是而非,不是真實的。從率性而出來的回答,奇怪!怎麽答得這麽好,而且能從對答之間,認識了很多自性法門,原來是這樣,不可思議的法是從自性而出的,這些不能從外去學的,從外學來的都是外道法。從外在能學的只是打坐入門教你怎麽打坐呼吸、數息的方法,若真的已入門就應有智慧,不必教,自己也能懂,一切智慧在你心中

碰到學生發生障礙的問題,要能把他帶出來,要能幫他解決問題。某個人跟別人學打坐,開發出靈知靈覺的境界,進而入散亂情況,仿象若叄星,依稀似半月,就是這樣子。但那位居士師父不清楚如何處理,認為他是有病,教他把病弄好再來。因此,當你打坐境界後,說不定師父境界你還低,他沒辦法教你的,因他懂得比你少,也許師父只會發光,是二禪的境界而已,也許會有氣功陰陽眼、他心通什麽的。但你若開悟時,是地上菩薩境界了,他怎麽看得懂你境界只會把你當做禪病或神經病了呢!他無法教你如何把八識種子念頭打掉,進入體空,他沒這個能力的。因為你以前的福德因緣那位師父好,此師父應該叫你去找能幫你解決的師父才對。以前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他要能看出你是適合走什麽法門的?應再找哪個禪師禪師看你樣子是修到哪裡?那不是有病,而進入散亂階段是個過程,可能你真是一個菩薩。所以修行要廣結善緣,才能在有障礙時處處逢源,這是很重要的事。

回來公案。問了半天你要我說什麽?只能教他言語。這種境界進入的話,不管你體會的是對、錯,都不能說,讓心死掉,體會了很多事都不可說!不可說釋迦牟尼佛常講到緊要關頭也是說:「不可說!不可說!」何況是空性未顯,自性未能完全掌握而知時,不適合去談些戲論的話語,故禪師直叫他閑言語,讓心好好沉澱下來吧。

( 85 年 11 月 19 日 講於 法爾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