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三、公案 — 保護任運 7.駿馬鈍鳥

(一)公案本文

僧問鳳翔府青峰傳楚禪師曰:「如何是明了底人一句?」

(識起迷情於悟者之境界,證入本性空相者,可以一句話概說乎?)

傳楚禪師曰:「駿馬寸步不移,鈍鳥升騰出路!」

(證至空相者,有如駿馬,惟此駿馬不能動,故入如如理地。鈍鳥者,事相也。聖人當有所作意,心如鳥一樣,當升騰出路似地起想。)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一般修行者智慧,沒有定的話,容易散亂。這里要講的世間智,或者是你在修行之間所體會到的覺知歷歷,但卻沒有辦法做到如如,看不開時也就有煩惱,如果是念力大於智就有定,有定無智這種不是佛法要修的,佛法要修的就是定慧等觀、定慧等持。

有慧無定會散亂有很多種人,他們不是正常的修佛法,而是從外道突然進入覺知的境界空有覺知,但沒有定,所以就顯得神經兮兮、怪怪的,也沒有得到真正般若智慧,故沒有解脫知見

何謂般若智慧呢?那是禪修中的出世間智。世間的一切法,你都要懂,出世間解脫法你更要懂,而且要能做到;出出世間智慧是從世間智跳出來,這個才是真正圓融解脫知見,就是你能夠再入世。當再入世時,芸芸眾生障礙無邊、造業深重,你跟他們擾和在一起,而能不為他們所動,慢慢的來改造他們,讓他們能夠走上修行的路,這都是靠定慧等持的境界

2. 釋題

公案名為「駿馬鈍鳥」,駿馬是表示有定力的人,不隨境流轉,故說駿馬寸步不移;鈍鳥是菜鳥,沒經驗者,隨境流轉者,還有的人不知空體遍滿虛空,常有一神我升騰他往,故說鈍鳥升騰出路!從有相修入的話,大概都是有毛病,因都是修有為法的,故不知體性空的真實。從「空」入手的話,這種人就有定,較能因「空」而產生智慧,到最後,修到「空有不二」的話,就可以以空的體性面對不空世間一切境,而能如如不動那就證到正知見圓融也就佛法要修的最後一階段。就是鈍鳥最後也是守住空而入定。

駿馬本是容易奔騰,奔騰之間,不能解決你不定的煩惱,所以有慧沒有定是沒用的,在修行過程之間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當然從有相修入,你能夠進入開悟境界的時候,就可修空觀智,就可以修到定,可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中無我,觀一切法無常,觀到寂滅為樂佛法不講這叄個法印的話,就是邪魔外道,因為你觀一切法無我,觀一切法無常,觀寂滅為樂,在修行過程之間,要以「觀空智」觀一切法,能夠證到「空」,從「空」中產生智慧才能夠具妙有的境界,這個「妙有」是實際的妙有,從鈍鳥之間去產生無量的神變力,這是體性中來的。

如果是從有為的境界去學這個法,那不真實,所以從空之間取得一切的法,只懂一半,修佛法是修佛的境界,是要悟「空」的真實,不是修有為的境界。現在講法空,沒有證到法空智,就沒到佛的境界。這時從念佛法門開始,念佛法門是有為法,悟入時還是要修我空觀智,這樣才能夠解脫解脫以後,再回過來體會「有相」的真實,這樣才能夠得「定慧等持」的境界

這個公案內容駿馬寸步不移,鈍鳥升騰出路,如果以正常的理念來講的話,這是文法不通,跟你世間所體會的、所知的是相違背的,所以你認為這個是不合理的。修行就是要這個樣子,笨笨的!學得一切法都沒有用,學得一切有為法,最後都要放下,這樣才能找回你自己你沒找回自己,怎麽能見性?不能見性,心就是不明,心不明就不能用你的心;未見性前常用心,你的體性就不現,不現則一切的神變就起不來,所以駿馬沒有用,學習笨鳥反而能產生無量的神變。

3. 語體文解

僧問鳳翔府青峰傳楚禪師說:「如何是明了底人一句?」「明了」要講見性也好,講已經證到「空、無」也好,已經悟道的人也好,用一句話來說明他所明了的境界。我們按語說:識起迷情於悟者之境界,證入本性空相者,可以一句話概說乎?既然明了底人,那本性體空的境界是怎樣。我們知道一切佛法只有兩個現象,一個是現象界,現象界就是一切有為諸法,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很真實,產生森羅萬象,是世間一切法,也是每個人命運。另一個是本體界,是理地,是空的,是你如如不動體性

悟到了本體界,面對現象界的時候,不被沾粘,能脫離了,脫離也就解脫道證到了,如果修一切有為法,沒有進入本體界走一趟,盡管你有靈知靈覺都沒有用,因為「動、靜、根、覺、空、滅」這六關沒有跑一趟,空有覺知,覺知過去、現在、未來,是沒有用的,對一切法沒有證到法空智的話,照樣輪迴,照樣受報,所以本體是在講如何悟到空、無,空無會產生妙有。所以,對於證入本性空相的人禪師你能不能以一句話概說他的境界呢?

傳楚禪師說:「駿馬寸步不移。」「駿馬是非常會跑的馬稱之,它很有神力,但是卻跑不動你就說:「奇怪了,駿馬為什麽走不動呢?不是一跑就幾千里嗎?」那是用你的妄心在走,當然走不動也可以講:轉不了境,一個因緣來的時候,你看不開就有枝枝節節的障礙,所以你就迷糊了,照樣輪迴去了。若能很靈光又不到處亂跑,那一定是神光歷歷,無所不知也能無所不黏。

喜歡用心力量喜歡有為法,就沒有辦法解脫,所以到坊間看修行的書要有所選擇,書中所講的理念,如果智慧不夠的話,不要說他是佛教徒就是對的,你要怎麽去分辨他有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本意。現在也有人在說:『當下就是佛了,不必修了!什麽「叄關」?』祖師大德的「叄關」在干什麽?如果你懂得的話,就能了解;若沒有在裡面打過滾,就不知道你證到解脫了沒有。

解脫了嗎?現在沒有掛礙,小事看得很開,當然看得開,等到大事情來了,大障礙來的時候,人仰馬翻,境界不曉得跑到那兒去了平時講得頭頭是道,境界來的時候,照樣迷糊,照樣隨業在轉,照樣犯了貪、 、痴、慢、疑的毛病,所以為什麽要有觀空智,就是要從裡面去體會,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禪宗只有兩句話,要解脫就得「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也就是心要大死一番,那就悟空最高境界,真正悟空的人不會怕一切業報現前,你怕死就是貪,你要錢就是貪了, 心容易犯,就是還有 的種子你看不出因果,所以觀不出在你周圍發生的一切因果關系這就是痴、愚笨。

真的把心打死了,大死一番以後,一切業來的時候,你當然可以解脫這是真心實地的去戰鬥,不是平白懂得幾句佛法經文就可以的。修佛法,講的是實證祖師大德每一位都是修行佼佼者,你難道比祖師大德都行,人家閉關過叄關,你不用閉能通叄關。因為不懂!所以一問叄不知,害了他和聽他講法的人,所以說駿馬沒有用,要能寸步不移才行

很多人平時講得頭頭是道,佛法講得不錯,但他對慾望是否真正的死掉心了,連心都不起了嗎?若對動塵會動心,想以前種種,想生活的問題,想..,是未解脫;若連心都不起了,這才真正的悟到解脫,有如法身佛。法身佛是清凈無形、無相的,我們的空體是這樣,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行悟空才能夠得法身佛,未證法身佛,妄心還不清凈,所以妄心要讓它大死一番,才會真正的解脫

駿馬寸步不移,鈍鳥升騰出路」,愚笨的鳥卻可以往上升騰,可以沒有障礙的,有人講「虛空不礙白雲飛」,這個是聖人境界虛空是證到了,你的體本來空,本體界本來空,空掉你自己的業,在你心大死一番後,什麽都放下了,沒有什麽捨不得。這時候白雲就能虛空中飛了,白雲代表諸法代表世間的一切,它就可以在空中飛,這就是你心能夠證到空,心能夠放下一切,這時候你的靈知靈覺能感知一切法,它可以在虛空中現起,所以說「一真皆真」,你心這時候所起意念真實的,以前為什麽不真呢?因為妄心所支配、業力所支配,所以不能夠當真,業力支配能當真嗎?當真就會隨業轉了,講什麽解脫?所以不能當真!妄想當然不能當真,因為那是你的妄想,不是真實,所以你要修到一切法都動不了你的話,你的體性就跟佛一樣,就可以產生一樣的神用,所以鈍鳥反而能升騰出路。

我們按語說:「證至空相者,有如駿馬,惟此駿馬不能動,故入如如理地。鈍鳥者,事相也。聖人當有所作意,心如鳥一樣,當升騰出路似地起想。」證至無所有相者,有如駿馬,惟此駿馬不動,如果動,那是世間駿馬,不是修行的大事,如果世間駿馬動,那是世間法跑得快,我們證到無所有相,是什麽境界呢?也就是說對一切法而不著,這就是世間禪定裡面的無色界境界

世間禪定色界天,初禪、二禪、叄禪、四禪,如果你身體破了開悟了,法身讓它活起來。不開悟,法身活不起來,所謂佛,不是在心中的佛,法身佛是遍虛空的,開悟人的心可以出離,不是中陰身出離,中陰身是道家常用的,他們甚至可以出陽神,但那是沒有用的!

以前呂洞賓到黃龍禪師那裡,那時已經修得可以出陽神,不是化身,幻化身是可給人看到的。他飛到黃龍山見紫雲成蓋,乃入謁。在說法的黃龍禪師馬上就警覺說道:「有人竊法!」他不是真的來聽法,是來偷法或踢館的。被叫破後就站出來,他說:「我修練成長生不死了。」禪師就罵說:「這守 鬼!」呂洞賓聽了很不爽,說道:「我是有長生不死!」禪師又說:「饒經八萬大劫,終是落空亡。」呂洞賓很生氣就把道家的飛劍射出,但劍不能靠近禪師身體,黃龍禪師很輕松的抓住他,呂洞賓才知道遇到高人,就說:「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馬上懺悔,請禪師開示

黃龍禪師告訴他說:「執著有形有相的東西都有生命,沒有解脫,縱使你有八萬大劫的壽命,還是要死亡。」這是在講什麽?在無色界境界,以菩薩道來講,修到第叄菩薩也就是明地、發光地,所謂「意生身」就是你想到他,他馬上現個化身給你看,但本尊仍然還在你沒有想他,他不會起化身。以宋某來講,若真有化身也是鬼化的,不是他自己化身的,鬼在變的。鬼可以變佛、菩薩,有時候魔也會化身成佛身的,所以你不說我看到那一尊佛,就很高興的認為是真的!

證到入地菩薩法身活起來,但沒有像彌勒菩薩這種十地以上的菩薩,可以千萬億化身也就是同時有千萬億的人在呼喚他,他就可以化千萬億化身觀世音菩薩也是一樣;你看世間上有多少佛像就有多少化身,所以有來有去的那個還不真的,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金剛經》裡面所開示,我的體就是虛空虛空就是我了,還去那裡呢?十方一切的相都在我心中

色界天有四空處定,一個是空無邊處定,第二是識無邊處定,第叄是無所有處定,雖然是世間禪,但是它能對法不去執著,因為從無所有處才能證入法空。識無邊處定還執著這個心,就沒有辦法放下,若識緣相都不執著了,那是無所有的境界,這跟磨練佛法解脫道-「滅盡定」有點相似,但滅盡定是滅掉受想二心所,因生死是受想所支配,「諸欲從受生,諸見從想生」,此定最為寂靜,是為佛教聖者所修,依此定,然後再發出你的神通力,可以觀很多事,但不被這些事所煩惱,這才真正解脫不像石頭石頭無知無覺,管你外面冷、熱,管你..,那沒有解脫我有能力,有境界,但沒有掛礙,這樣才是佛法解脫

第四是非想非非想處定,釋迦牟尼佛在雪山六年就是證到這個境界,但是他意識里總認為這樣不對,沒有解脫,好像還有事情沒有辦完,不要再走錯路了,乾脆不修,下山來,到了尼蓮禪河去洗個澡,然後受牧羊女的供養羊乳。身體清凈了,血液循環好,又喝羊乳有營養,就產生後來證悟的境界

波羅門教里牛奶或羊奶算是葷食,所以吃了羊奶或牛奶是犯戒,釋迦牟尼佛後來不是這樣想,既然這個人要供養我,不吃就是不接受他的供養,這樣是不慈悲的,所以還是吃了吃了就犯戒。他的舅舅---也就國王派來保護他的五比丘之一,看他喝羊奶就說:「你犯戒了,我們不再守護你了!」就離開了釋迦牟尼佛,不再跟他修行了。

以前釋迦牟尼佛一天吃一麻麥,等於是飢餓修行,所以腦筋轉不過來,氣通是通,要竅不具足也有神通,但沒有解脫也沒有用,所以最後這種因緣讓他開悟了,真正開發出本來的智慧如果你修了很久,都沒有智慧的話,你就開悟,不要說你知道過去、知道未來,若某某外道一句話,你也分不清他說的有沒有道理,連這種智慧都沒有,怎麽叫開悟呢?

我們也有很多人為我自在了,但是看到人家的一舉一動就有氣,怎麽說自在呢?自在就是不管人家講的對不對,都不在意都能容納,所以我們要像虛空,這樣才能容納一切相,很多人講的跟做的不一樣,這不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是練出來的,是修行過程中開發出來的。

般若智慧是氣走到自然出來的,那要怎麽走到呢?在坐有人有興趣嗎?氣走中脈然後進入腦部去,從腦戶穴進入,一進去智慧自然來了,不要特別去學!不要像科班的教育,老師怎麽講,你就怎麽說;不用這樣!你看到文句,就自然而然的會說;若氣不通,所以智慧就沒有。同樣的道理,出世間智慧也是自然得到的,我心裡有煩惱,心裡還有掛礙,但是智慧起來的時候,卻不執它而成煩惱雖不諸佛菩薩一樣心清凈,但是你掛礙的事情起來的時候,能不被它迷惑,譬如說你在這里,但是心裡擔心家裡的什麽事情,這個念頭起的話,你不會再有第二念想下去。「擔心」是你的習氣,「智慧」讓你在一秒、二秒鐘中轉過來,很輕松的轉過來,不是你去學來的,根本不必學!本來你就有這種智慧

為什麽不必學呢?因為你還沒有開發出來,為什麽會被錢迷惑呢?千億、百億、幾千萬的,因為你沒有開發出你的智慧,所以被錢迷惑了。修行,要一個一個的去破色身,色身破就是開悟開悟就有智慧,有解脫智慧習氣毛病還很重,沒關系!慢慢修!

為什麽六祖樁米叄個月開悟了呢?因為六祖個子小、沒有力氣就把石頭綁在身上,邊跳邊樁米,跳了叄個月,色身破了!所謂「開悟」,就是氣脈通了,雖然六祖他不認識字,但可以講出「菩提無事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一看就知道這傢伙真的開悟了,怕人家害他,就故意去廚房看他,說道:「米篩熟了沒?」六祖說:「熟了!」禪師看他開悟了,有那個境界,然後就將 錫在地上振敲叄下,六祖就知道今晚叄更師父見他

見到五祖後,五祖就將衣缽傳給六祖,並要六祖明天一早就往南走下。其實我們知道,以前很多修行的人就像武俠小說一樣打來打去的,心不清凈,還是會爭來爭去。最後六祖躲到獵人隊去,因為「悟」是一回事,心要清凈又是回事,心還不清凈,業還沒轉,所以花了十幾年時間在裡面。他是般若智慧在轉他的業,轉他的所知障,轉他的一切法,回到清凈本體,什麽都無所學,本來具足的,也不師父跟在後面提醒。所以我們公案這里介紹法空智,無色界無所有處定,是佛法修行的有頂天境界,以這個境界來修至滅盡定。

再下來就是駿馬不動,有如理性不動不動就可以應一切變,可以產生一切法來擺脫或者根本就不動,改變你的業,對你周圍的因緣不被它所動;鈍鳥者,事相也,那鈍鳥之間,也就是證到體性的人,他可以從空之間又產生有相,所以你在心動念之間,就可以成就很多事。

剛剛講到一個人證到初地的時候,他起心動念,只要有個念,只要有法身就可以去應那個緣,隨便起一個念,這個念從心地起不必學來的,十方世界一切因緣那麽復雜,那怎麽知道是什麽緣,又怎麽知道應什麽法?這在你心清凈的時候,它可以從體性中,現起一法相應,就是從鈍鳥之間得來功夫,一切事相之間才能夠心動念,如何抓住這一個起心動念,這個是在講「明了底人」的境界

( 86 年 3 月 4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