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7.收放自如

(一)公案本文

欽山文邃禪師堅起拳頭。

(緣起本體兼帶現象界,文邃禪師以拳示本體之空相,攝受諸根以歸入體性空。)

文邃禪師曰:「若開成掌,即五指參差;如今為拳,必無高下,汝道欽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現象無常諸法森羅萬象,始有榮枯成敗。如今心性入空如一,本性一如,本無有高下。)

有僧近前,卻堅拳而已。

(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

師曰:「便那麽,只是個無開口漢!」

(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與啞巴漢何異之有!)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我們剛修行的時候都很怕去用心,希望能夠住入空性,跟虛空一體,稍有起心動念即會不舒服這是第一階段修行。但是第二階段圓滿佛性,圖顯空、有不二的菩提自性,所以又要學習容納一切有相,甚至於能見緣應緣,讓自心面對因緣能夠起一切相,這也就是在第一階段證得空以後,第二階段要把心帶回到有相的階段,這樣才能夠不依空而永處寂靜、寂滅中。

我們說依空能夠得到寂靜的話,是第一階段要做的,但是依空而寂靜假定,是小乘行者的絕對解脫知見,真的定是要能依有相而定,什麽是「依有相而定」呢?就是面對一切法能夠不動,這才是真正的定,也就是我們佛性能真實了知這個境,但可以如如不動的面對這個境,且無有煩惱、妄執心障礙,故能沒有掛礙,這就空有不二的境界

若不明究里的外道行者,當有靈知之時,接著再用此妄執的心法下去的話,就迷失證得菩提機會,綜觀其成就也是世間禪的境界中,未能得究竟解脫知見。在第一階段修行怎麽可能去用妄習之心法呢?在第一階段修證中,要舍一切法都來不及了,怎可去妄用一切心法?像修有相密法的行者,好不容易腦筋裡面可以幻化起一個日輪或月輪這就你的心意念依空化成,你的妄識可以無中生有地化一個太陽,但太陽化起以後它是個虛假真實、不實在的幻境,此境是從你的心變化出來的。在修大手印時,又要把能化起的境化空掉,化掉才能真正的依空住寂滅中。所以修有相密行者來講,所謂修大圓滿,還是在修空觀,修空到家以後,再學空有不二的證知量,那才是學習真定。接著下來就是諸佛菩薩為了利益眾生向上一路的心法,自己要創造,所以這個修行的路途是有幾個階段的,懂了以後,就不會妄自肯定自己,說什麽已成佛作祖,果如是,豈不成大妄語

2.釋題

這個公案名為「收放自如」,「收」者代表心住寂滅中,很容易代表著住空守寂,依本體空性而住,當然此時能不起一法守真空也有培養靈通力之意思在內。「放」者是代表心能依空起用,入世間一切法中,菩提心能遇緣應緣,見緣起心用,以化度一切有情眾生為主,為自己則不能用。

現就以臨濟禪師一首偈語來說明「收」與「放」。此「收」與「放」在修行過程中是有其必然性的。臨濟師說:「沿流不止問如何?真照無邊說似他;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前面第一、二句在說明行者開悟後,種子識如暴流般流出,就如上師所說的「翻種子」,在此亂流中如何找出真心佛心?真照無邊說似他。在此暴流中有一能覺知妄識遷業流識的真心,此真心照滅一切妄想業流後,依舊是寂寂然不動,但還是有一覺知在,真照無邊即謂無有一妄法生起,此時的覺知就說似「他」了。為什麽僅說「似他」,而不說就是「他」?因行者至此僅部份認識自心,僅得心之小用而已!還不能像諸佛菩薩摩訶薩的佛心能現起神通變化之大用化身千萬億之大用,故僅能以悟自性為主,得解脫為初步目標

臨濟禪師的後兩句說明真心小用的「收」與「放」,「離相離名人不稟」意謂「收」時,將此真心養息培育本能,離名相絕思慮後,能使自心不涉世間事,如此將養能使行者真心更為寂然無依,湛湛然精緻無瑕。待此之時,遇有應用此心機緣,即能為眾生而成佛事這就是「放」的意境。有實證理地空的行者才有能用之空體,依空起用時能無事不辦。但初階菩薩在為眾生用此無心刃之後,還是要趕快地磨刀,因我們所證得者僅是「似他」的佛心,還不能像諸佛菩薩摩訶薩的神通變化境界,故臨濟師說:「吹毛用了急須磨」,用了刀不磨就會鈍化,就會不靈光,也許久而久之,煩惱又重複地降臨而無法排遣,或自己身體不能自主,受障礙所困。故很多行者每過一段時間就會閉關磨刀,其實能隨用隨磨,才是正理

3.語體文解

欽山文邃禪師堅起拳頭。有日文邃禪師上堂,未有言說,先示握拳,待機要說法了。欽山文邃禪師是唐朝的大禪師,與 頭全豁禪師雪峰義存禪師等叄人,常一起同修、參證、互勉,他們使唐朝當代禪風成頂盛之時期。按語說本公案緣起本體兼帶現象界,文邃禪師先以拳示本體之空相,攝受諸根以歸入體性空。文邃禪師捲起拳頭,拳頭代表本體,也代表空,拳頭顯示一個體,張開手指頭卻代表現象界里的用。

文邃禪師曰:「若開成掌,即五指參差;如今為拳,必無高下。汝道欽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若開成掌,即五指參差;」

握起拳頭後,禪師就開始說話了,文邃禪師說:「若開成掌,即五指參差;」如果你把五個手指頭打開來的話,它就有高、低之分,最高的大概是中指,最短的是小指,最低的是頭指,五指一看就有參差不齊的手指頭,所以現象界裡面就定有高低,不會有一個公平樣子,在世間裡面那裡有一公平?你怎麽做都沒有辦法擺平一切相,所以我們手指頭才會有高低之分別相。有習氣毛病的話,就如手指張開一樣,貪、 、痴、慢、疑等習氣毛病都還存在,那個因緣來的時候你就卡到那一關卡習氣就現起,當然就被抓住了。所以行者還沒有站穩腳步以前,最好還是要收起手指頭,不要張開外放,張開業力就會去卡到。待修證到有成就後,就可以再張開,張開代表你的一切習氣毛病沒有了,已有究竟空的體證了,當然可以再放開手指頭,這是禪師公案後段中所要闡述的。

「如今為拳,必無高下。」

這五個手指頭握成拳的話,根本就沒有高下之分,只是變成一個圓拳頭而已。文邃禪師對著大眾握住拳頭後舉起來,拳頭代表我們的空性無相之狀。若五個手指都不張開的話,就是很圓滑無能住者,也就代表了空體,所有的業來都粘不上,因為行者沒有習氣毛病,所以沾粘不上

「汝道欽山通商量不通商量?」

「欽山」是文邃禪師弘法的道場,文邃禪師說你到欽山這個道場來學習禪道,我是通商量不通商量?商量者意有討論空間,有論述道理機會。我文邃禪師本來都不通商量的,因禪道乃止啼之教,在有破有,在空斥空,空有不守,還汝本來的面目。所以學習禪道首當學習空無之相,不落於語言文字,故禪宗行者都能體會「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之意境。

現在欽山文邃禪師讓各位打個商量呢!如果我把五個手指頭合成一個拳頭的話,根本沒有商量或可討論的空間,更不用說是討價還價,我們在修行之間常常會一問一答,等到一個事情來的時候,你就在那裡打商量了,這樣好嗎?還是那樣比較好都是這樣的自我商量,這樣下來,最後一定沒有定力;有微塵在,到最後都會得很慘。修真正的佛道要從不通商量下手,沒有一開口處,如此才能有成就。但有些人喜愛講話習氣太重了,有時候你管自己管得太嚴格了,要讓不動你的心就會抗議。

像有的人嘴巴很喜歡講話,如果不講話的話,心裡面就很不舒服,現在在學習不講話,嘴巴閉住了,但是心還會胡思亂想;以前嘰哩聒啦的天天在講,心動得厲害,講話意念就重了。現在修不講話的「不語戒」,你的心會受不了,因為心動嘴巴才會動,現在嘴巴不動了,那心也應該要不動,但是它有話要說,跟你抗議:這樣我怎麽受得了?這樣我不能夠快樂。所以那時候跟你抗議並跟你商量。

如果你還沒有建立一個很堅強的空無體時,習氣毛病或是我們的心念還沒把它滅掉的時候,不要跟它打商量,一跟它打商量的話,那永遠就做不好事情了,因沒有真正的禪定力量。

譬如說你想今天要開始守「不非時食戒」,但很不湊巧的,今天公司剛好有應酬,心就商量說改明天開始好了!誰給你提示明天呢?是你自己裡面的那個妄我在給你提示的,因為他要應付這些世俗的人,又怕得罪了人,怕人家不高興,所以要去參加宴會,當你有這種心意念的時候,你就等於通商量了,通商量就做不好修行的事了。你沒有把戒律戒律在守,沒有把心壓得死死的話,那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解脫知見

真正的解脫是在於聽多少佛法,而是在能做多少,你對於內心那個我越不客氣,越不聽他的話,那你的修行層次會更高,所以把心打得死死的,念頭打得死,身里的法身就活了起來。

在守戒也好、在人世間或是改我們的習氣毛病等,也是一樣的要不通商量,不要有轉圜的餘地,我常講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會找最舒服環境來讓自己舒適一下,最好的地方來護著我們自己,來讓我們自己快樂,有這種心態的話,你沒有辦法修得好。

每一個人都喜歡求舒暢的,就像「坐」!一定要坐最大位、最涼快、最舒服又要安靜的地方,這剛好可以滿足你心裡的需求,所以你就往這邊一直走過去了;舉一例說,不管是看電影或是搭車,雖都是對號入坐的,如果你是按步就班的話,拿到幾號就坐那個位置,那是隨緣不通商量。有一如果你買的號碼位置剛好就在廁所的前面,那裡除了進進出出的人多之外,還有一特殊的味道這個時候就有兩個我在內心裡面掙扎,一個說要自在,一個就抗議說這邊那麽臭,為什麽一定要坐在這里?前面那裡還有空位呀!兩個我就在那裡交戰,如果你是同意去找較好的位置的話,那你就戰敗了,因為你被你的習氣毛病打倒了。這是很有意思的,真正修到這里的時候,有一天出現這種情境,看一看你自己如何對治它!

按語說:現象無常諸法森羅萬象,始有榮枯成敗。如今心性入空如一,本性一如,本無有高下。無有高下是我們的空體,悟空性是最基本的修證,之後從空之間會產生種種的自性,如眼、耳、鼻、舌、身、意等每一根都有一個自性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每一個都有一個自性自性是來自於空,從空裡面產生種種的自性,所以自性虛空沒有兩樣,也就是說空就跟虛空是一樣、是合一的。所以你如果把手掌捏起來變成一個拳頭,它就虛空一體,本性偏於空,或著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有這種功夫的話,現象界裡面本來就無常,所以你要練到本性一如,虛空合一,無有高下的話,就要看世間的一切,世間法本來是無常,只有我們的空性才是永 的。

有僧近前,卻堅拳而已。

禪師舉起拳頭,禪師可以這麽做,我也可以這麽做,既然文邃禪師說通商量,我就出來秀秀看。這位僧人見色便生心,因為禪師打個拳頭,他看進去了,如果一個悟了空的人不被外境所迷,拳頭我是看到了,而且不是只有你看到,在場的大眾看了,為什麽大家都沒有反應,有的人是視而不見,見色不生心,所以就沒發問的概念,沒有問的心念。有的人看進去了,見色生心,也舉起拳頭走到禪師前面。

按語說:沈空守寂,是涅槃境界,惟非究竟耳。一個人修行到五個手指頭捏起來的拳是代表沈空守寂,住在空里守住內心寂靜這是涅槃的一個境界,但如果永遠住在那裡的話,進入涅槃境界,那你這一生還有什麽意義呢?這是學佛學了一半,並非究竟,我們學到空,空過來還要學有,那才能圓滿菩提悟空不空兩面的佛性,這樣才是空、有兩面都具足圓滿境界

禪師曰:「便那麽,只是個無開口漢!」

五個手指頭合起來就代表虛空一樣的空,和尚你能舉拳頭,我為什麽不能舉呢?禪師就抓到他的毛病,罵他說:「便那麽,只是個啞巴漢而已!」你就像啞巴一樣,能說話但是就是不說話

也就是文邃禪師罵他的原因,你如果像這樣的話,沉空住寂,跟一個啞巴沒什麽兩樣的。所以證到第一階段空後,指頭從掌中收起來,那代表說我以前的分別心,貪、 、痴、慢、疑等種種毛病的心慢慢清凈了,慢慢回到老家這里---空無的境界。那達到此境地後,就要再把掌打開來,打開是因為內心清凈,不再受一切境況所影響,已能定得住了。也可說色、聲、香、味、觸或是色、受、想、行、識等五陰可再開始運用它們。在修行的初階段把五指捏回來,修到一個境界,悟到空了,證到解脫了,就要再把它打開,打開就代表心用。

如果你不會心用,光會把五個手指頭捏起來的話,那不就像一個無開口漢假啞巴嗎?到這里就是說,你悟到一個空境以後,就要開始再回返了,開始要依空起用,開始要利益一切眾生,不然就跟啞巴有什麽不一樣?

按語說:不能依空起用,利益群生,與啞巴漢何異之有!說到這里又想起上悟下本法師前曾感嘆說,很多出家人都喜愛上那種空寂無礙的優雅出家生活,叫他們出來度眾,他們都沒有興趣,或覺得眾生難度,障礙重重,還是算了,求自我解脫好了。但若依本公案,文邃禪師告訴我們,悟得空證者,當再學習納有的修證來圓滿菩提覺性,這是修行必然的次第。

( 87 年 5 月 27 日 講於 龍潭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