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祥法師:公案禪機 伍、認識佛性 (六)無為性用 12.悟空能化

()公案本文

善靜謁樂普安禪師,安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園務,力營眾事。

(緣起現象界,善靜謁安禪師時,已有相當證悟境界,雖受安禪師指派在園內當園頭,卻能怡然自得,暗自將養。)

有僧辭樂普禪師,師曰:「四面是山,闍黎向什麼處去?」

(僧因感與樂普禪師契機,乃生起往他處參訪去。禪師順勢考其智慧說,此處四面環山,大德要他往,如何出去?)

僧無對。禪師曰:「限汝十日內,下語得中,即從汝去。」

(僧不知如何答對。禪師雲:汝十日內想出答案來,即順汝意可離去!)

其僧冥搜久之無語,因經行偶入園中。

(該僧日夜思索很久,乃得不到答案,因經行偶然進入園中。)

善靜怪問曰:「上座豈不是辭去,今何在此?」僧具陳所以,堅請代語。

(上坐汝不是已向禪師辭別要他往,何故在此?僧只得將禪師考試之事相告,並堅持善靜要替他代答。)

善靜不得已,代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善靜推脫不了,乃代答曰竹子密密排列,但若人能似柔水樣,則密竹亦不妨礙其通過;四面環山且山又高,但若人能似原野閑雲,應可飛越過高山。)

其僧喜踴。善靜囑之曰:「祇對和尚時,不須言是善靜語也。」

(該僧聞後歡喜跳躍,善靜特囑付如面對和尚時,不要說是善靜所說的。)

僧遂白樂普禪師,師曰:「誰下此語?」僧曰:「某甲!」禪師曰:「非汝之語。」僧具言園頭所教。

(僧一告訴禪師禪師即知另有高人代語,故問誰下此語?僧只能硬著頭皮說是我自己所作。依汝之證解,應不能說出此種悟境。僧不得不說是園頭的大作。)

樂普禪師晚上堂,謂眾曰:「莫輕園頭。」

(禪師當晚在上堂時,告大眾說不要輕視在園中工作修行者,處處均是卧虎藏龍也。)

 

()玄祥釋解

1.前言

學佛多人,成就者少,是末法時期必然之現象,但鑒之實情,總有異類者,此等異類行者都不暴露行跡,所以非常人能識之。為何此等真行者難以認識到他,因他知修行是自家事,必得處理自家內心之妄習,不得假他人作得,所以默默自修是真行者,最後始能得自在解脫,終得智能增長。若有行者不知修行該如何進行,善於為文弄墨強說佛法,強說些似是而非之法,這是本末倒置,永不得涅槃寂靜之證。釋迦牟尼佛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十號具足如來故知諸法可說,因此有因緣才述說佛法,而且祂也僅是述而不作。

世尊因已悟得無上菩提,得究竟寂滅之理地,所以在《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中雲:「不生生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天台宗智顗大師乃取前四句,分別配以闡釋藏、通、別、圓之化法四教,現說明如下。

(1)生生可說:相當於藏教所謂諸法皆依因緣而生之說,藏教者三藏經律論之教(修多羅藏、毘尼藏、阿毘曇藏),此法主教小乘,旁化於大乘行者應觀此生滅法不得執取,執取就不能得解脫。初學者喜閱經藏,又執以為法本,終埋沒於有為之見;所以初基行者認知法雖有生滅,然理本無言,故應不可說,更不得為文弄墨,要執取空寂

(2)生不生可說:相當於通教所詮之理,空理通三乘是謂通教,觀理地為空,諸法因緣而生,然其本來體為空,故稱生依不生而起,諸法皆幻有,理本無言,故不可說,強說者入不了寂滅樂。

(3)不生生可說:相當於別教所詮之理,述說俗諦之法,僅教化於菩薩道者;不生者謂空真如不生之理,生者依因緣之結合,而生十法界差別相,故稱生生,理本無言,諸法緣生緣滅,故不可說菩薩隨緣造作,過後無執無取,不可說之,有所說即犯有法執,故言不可說

(4)不生不生可說:相當於圓教所詮之理,圓者圓滿,圓教者圓滿一切教法行者徹知空理,依空應緣起神變事,此只圓於大菩薩者;空真如之理與自性真如所現十法界差別相本無二,兩者本為本不生中道實相,故稱不生不生,理本無言,差別法相亦無執,故不可說

行化法四教行者知識當知守住空寂即是境界,因佛法無一法可得,無一境界可證,如是潛默將養,終得悟知真空法了,悟得無生法忍。修行貴於修心養性,然知如何修心養性者可不多,又真潛默將養者反倒無人能知,而違背佛法真諦,常行語言文字者,是非學真佛法,初學者要有能力智慧觀其無所有、不可得不被其蠱惑。

善靜師當園頭次,渠埋自己之風光,潛默將養、培養聖胎,無人能識其修行境界,所以也沒人會理會他,也只有樂普山元安禪師見他,對談後知他是個實修道人,乃器重之,並安置於菜園里,不讓他與人攪和應對,讓其自凈其意,最後真悟得佛理,被禪師所肯定。
 

2.釋題

公案名為「悟空能化」,悟空不只能得解脫知見,亦要能依空起用,進行有為真如性用。真如有種種,有一真如名「不增減真如」,行者能證知斷煩惱之污垢既不減,修清凈之法亦無所增,即悟離增減執著之意。行者一旦悟得此真如,即能自在變現各種形狀與國土,故此亦稱相土自在所依真如。還有另一種真如,謂「真如自在等所依真如」,行者證得真如,即能起一切神通、總持、禪定等身口意作用自在之意。

行者悟空理後,在能增長智德,即能證知轉空真如若不住入小乘真如法證中,即能悟得空有不二圓滿菩提真如,如此當然有「不增減真如」、「真如自在等所依真如」等修證,最後當然得大乘菩薩真如性用,菩薩依空真如體起禪定、總持、神變等法用,所以說「悟空能化」,當然要能先悟空理,再進而得能化之真如性用能力

善靜師已悟得法忍,始能道得如是之句:「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佛法要在忍辱法,忍辱波羅蜜多證得,當得悟真空無我相,之後能忍一切世間相、出世間相、出出世間相,如此則得無生法忍智。是時行者依空真如體,心現柔軟似水,能滲入一切縫隙,無微不至;行者又能依空而現高大相,《金剛經》雲:無身是大,只要能悟真空,即能讓行者心入高聳之處。這也就是阿羅漢們何以能身入色究竟天(阿迦尼吒),上到色界四禪天上五凈居天之最頂位天。

 

3.語題文解

善靜謁樂普安禪師,安器之,容其入室,仍典園務,力營眾事。

京兆永安院善靜禪師未證道前,於唐天復中南謁樂普山元安禪師,經對答數語,安禪師甚器重之,同意善靜師入室成為其弟子,但仍然派他做菜園、果園雜務,善靜師不因此職務低微而現怠墮之情努力以赴地營造種種相關園務之事

京兆永安院善靜禪師京兆人也,姓王氏,父任牧守,母因夢見金像,覺而有娠。師幼習儒學、博通群言,年二十七忽厭浮幻世事,潛詣終南山禮廣度禪師披削受具足戒。後參訪樂普山元安禪師,師器之,容其入室,後成為元安禪師法嗣第一人。京兆者地名,現陜西省西安市,於漢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建立,時分有右內史東部為其轄區,為京師三輔之一,治所在今陝西西安巿。所轄境約當今西安以東、華縣以西;渭河以南,秦嶺以北之地。魏以後置京兆郡,後亦用以稱京師。簡稱為京兆。

澧州樂普山元安禪師者陜西鳳翔麟遊人也,姓淡氏,幼年出家。依本郡懷恩寺佑律師披削受具足戒,通經論,首問道於翠微無學禪師臨濟義玄禪師,後尋入澧州(湖南省灃縣,洞庭湖西岸)夾山善會禪師處,即成為其法嗣。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善靜謁安禪師時,已有相當證悟境界,雖受安禪師指派在園內當園頭,卻能怡然自得,暗自將養。」真悟道者不善暴光,善於韜光養晦,緊急去除內心妄想執著及諸心病。善靜師依禪師指派怡然當園頭,適得其所雖不知潛修多久,但見其語出驚人,悟力、智慧定力已足為成一代宗師,果然後來成為澧州夾山善會禪師法二十二人中之第一人。善靜師後歸故鄉,屬兵火之後舊寺荒廢,建創永安禪苑以居之,徒眾五百餘。

有僧辭樂普禪師,師曰:「四面是山,闍黎向什麼處去?」

有日一僧欲辭樂普山元安禪師他去,禪師出考題問曰:「此處四面環山,大德向什麼地方去?要怎麼去?」地有南北,人心無方,未悟道者喜到處參訪,是謂修行;已悟道者身居寸土而安住,因心已滿太虛而不在於形象的離住。

按語說:「僧因感與樂普禪師契機,乃生起往他處參訪去。禪師順勢考其智慧說,此處四面環山,大德要他往,如何出去?」未悟道者始有此地、他地之別,此處不能悟道,只有另選他地繼續盲修瞎練一番。已悟道者知道如何修行,因此心已能感知遍滿虛空緣,何處是安祥地?祇得緊急修此狂心、散亂心、掉舉心,既然這樣同是修此妄心,此處、他方不都一樣?

僧無對。禪師曰:「限汝十日內,下語得中,即從汝去。」

樂普元安禪師問後,此僧不知如何答對。行者未開啟頭蓋黑漆桶,智慧力不足,又無經驗可談,當然不知該何以對答。樂普元安禪師故意老婆心切一番,言說:「限您十日內悟出個道理來,若能下一句話中其意涵,那麼就依您之意,離開此地,另往別處參訪。」禪宗機峰在於當下,若不能實時腦力激盪,激出火花,幾經妄想思維心,總是不能貼切。

按語說:「僧不知如何答對。禪師雲:汝十日內想出答案來,即順汝意可離去!」師徒講因緣、講對機,若一者無因緣,二者不當機,強留也不能實得好處。看來元安禪師知道此僧雖是智力尚缺,也許昔日有緣,所以如此地為難他,不讓此僧別去他處流浪。

其僧冥搜久之無語,因經行偶入園中。

此僧暗暗思維搜尋如何對語,但經曆數日總無一語能回對禪師。正苦惱之時,不經意中偶然走入菜園里頭來。

按語說:「該僧日夜思索很久,乃得不到答案,因經行偶然進入園中。」最孤獨、偏僻處常有高人棲,如古德寒山拾得潛居於火頭里,誰知是文殊普賢大士

善靜怪問曰:「上座豈不是辭去,今何在此?」

善靜師奇怪地問到:「上座豈不是已辭禪師要他往,為何現在還在寺中,又跑到菜園中來?」

按語說:「上坐汝不是已向禪師辭別要他往,何故在此?」就是因緣在此,所以禪師讓他離去,看來是很無奈之事

僧具陳所以,堅請代語。

此僧不得不全盤托出原委,並堅決地請善靜師代答一語。

按語說:「僧只得將禪師考試之事相告,並堅持善靜要替他代答。」槍手古代、今世都有,但今人以世間名利、學業事找槍手也能欺瞞他人。然古人為得解脫事找人代勞,若真得語言文字禪句,也僅是口頭禪怎能真悟得佛理、解脫道?

善靜不得已,代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那阻野雲飛。」

善靜禪師違忤他不得,所以只得代說出:「竹竿並排密密又重迭密密,也不能妨礙到柔水滑溜而過;此處樂普山雖然高,那能阻礙野雲高飛渡過?」這是悟道、證道者的心靈寫照,心能柔順無堅不摧,無所不通順達;行者心能放空,空間就不存在,故心能無所不感,心能無所通達

按語說:「善靜推脫不了,乃代答曰竹子密密排列,但若人能似柔水樣,則密竹亦不妨礙其通過;四面環山且山又高,但若人能似原野閑雲,應可飛越過高山。」修行人若心能柔順,不與人諍辯是非,任何困難、障難都能解決的;若加上心能放空,就能無遠弗屆,沒有空間之隔,無事不辦。

其僧喜踴。善靜囑之曰:「祇對和尚時,不須言是善靜語也。」

此僧大德一聽甚為歡喜踴躍,但善靜師告訴他:「當您將此語陳對和尚他時,不必說是善靜我所代語的,千萬要記住!」俗話說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尤其是禪師,心能感知一切境的禪師,其智又能洞悉各人根器,若談得太完美,當然騙不了禪師的。

按語說:「該僧聞後歡喜跳躍,善靜特囑付如面對和尚時,不要說是善靜所說的。」總是空歡喜一場,此僧若能懂其語意,稍加轉語一番,也算一半是自己的知見,若照語宣說,怎不露餡。

僧遂白樂普禪師,師曰:「誰下此語?」僧曰:「某甲!」禪師曰:「非汝之語。」僧具言園頭所教。

此僧將善靜師話語一講出,樂普元安禪師即知道非此僧所悟,所以直逼問:「是誰下的此句話?」此僧還是硬抝地說:「是我自己!」禪師當然不是省油的燈,馬上直斷說:「不是您所能悟得的話語,老實招來。」此僧不得不說出原委,陳述此語乃是園頭善靜師所教。

按語說:「僧一告訴禪師禪師即知另有高人代語,故問誰下此語?僧只能硬著頭皮說是我自己所作。依汝之證解,應不能說出此種悟境。僧不得不說是園頭的大作。」

樂普禪師晚上堂,謂眾曰:「莫輕園頭。」

樂普山元安禪師到晚上上法堂時,開示中將此事端告知大眾,並謂大眾說:「大家不要有分別心,輕視在栽種菜豆之園頭,做卑微事有真道人。」真修實證者不假表現,喜表現者即是有我、法二執。不言不語,不愛現者,心地當然穩住不動,如如不動涅槃寂靜境界

按語說:「禪師當晚在上堂時,告大眾說不要輕視在園中工作修行者,處處均是卧虎藏龍也。」學佛者當知,修自己心病時以不言不語、中規中矩者為恰當,若不造作,自然形成此種德性,可以說是成就者。此等人若不是發菩提心,為度化眾生,實讓您不易識得。

(2006.08.01.撰於法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