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學佛之人,欲趣入正法,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無上菩提,須先親近善知識。本文從善知識的種類及其所應具備的德相,說明何謂善知識。並通過親近善知識的功德和不親近善知識的過失相比較,說明善知識的重要性。最後闡明學者對善知識應有的態度。文中引經據典,此來說明善知識確是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
關鍵詞:善知識 種類 具德 親近之功德 遠離之過失 恭敬隨順 憶念 發心 觀想
前 言
學佛的人,要想趣入正法,解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最為扼要的,首先就得親近善知識。
古德說:「總攝一切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法華經》卷七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有部毗奈耶雜事》曰:「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半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佛是一個大覺者,如此重視善知識,可見,親近善知識是多麼重要啊!尤其是末法眾生,親近善知識,更為重要,何以故?《楞嚴經》雲:「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確實如此,如現在流行的什麼*輪功、香功等特異功能,他們都是打著佛教的旗號來誘惑信徒的。如果這時沒有善知識的指導,去親近這些人,不僅對自身無益,反而使你誤入歧途,走向毀滅的深淵!末法眾生,福慧淺薄,憑著自己的邪知邪見,一肓引眾肓。結果,都掉入深淵里去了。
所以,親近善知識,是成就無上菩提的根本。《華嚴經》卷六十四雲:「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善知識者,則是起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之門故;善知識者,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滿足大悲水故。」由此可見,一切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近因緣者,莫不是善知識。
所以說,善知識是我們的指路明燈,他是一顆碩大而茂盛的菩提寶樹。多少沉溺在苦痛深淵的迷途有情,在指路明燈的指引下,邁向無上菩提的光明大道。善知識既然如此重要,所以下面就本人的一點體會,淺顯地來談一談我們的指路明燈——善知識。
一、何謂善知識
「能說法者,是善知識,生智慧故。」凡是能說法的,能使你生長智慧的就是你的良師。如《寶積經》雲:「以智慧為先,而後菩提心,能成就真實菩薩。」智慧是大乘道的眼目,有了智慧,才能斷煩惱,證真實,繼承如業家業。所以能弘揚正法,利樂有情的法師,就是你的好模範,也是真善知識。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是善知識,增長善法故。」雖然在家與出家,都可以信修佛法,行菩薩道,但在家人為了生活,不免著重世俗功利的知識。出家人沒有家庭生活紛擾,可以專心地增長出世的善法。所以,能勸化他人出家,使人遠離世俗知識,而專心於佛法的就是善知識。
善知識有正知正見。《圓覺經》雲:「善男子,末法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有正知見的人,他才能教導眾生,遠離一切惡法,修行一切善法,能夠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表裡如一,言行一致。善知識自己不殺生,他就教化眾生不殺生;自己不偷盜,也教眾生不偷盜;自己不邪淫,也教化眾生不邪淫;自己不妄語,也教化眾生不妄語;自己不兩舌,也教化眾生不兩舌;自己不惡口,也教化眾生不惡口;自己不綺語,也教化眾生不綺語;自己不食,也教化眾生不食;乃至自己有正知正見,也教化眾生有正知正見;自己修行菩提,也能如實地教眾生修行菩提;自己能夠持戒、布施、多聞、智慧,也能夠如實地教眾生持戒、布施、多聞、智慧。如果有人能夠這樣,才是真正的善知識。
善知識有善法行。他所作的事情,不要求自己得到快樂,常常為眾生做種種快樂的事。如佛說:「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又如地藏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善知識也是如此,一切功德事業是為眾生而作。他不見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長短和是非。如古德雲:「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善知識亦復如是。《涅槃經》卷二十三說:「善知識者,有善法故。何等善法?所作之事,不求自樂,常為眾生而求安樂,見他有過,不訟其短,口常宣說淳善之事,以是義故,名善知識。」
在《涅槃經》卷二十三又說,真正的善知識——即諸佛菩薩。如經中說:「善男子,第一真實善知識者,所謂菩薩諸佛世尊。何以故?常以三種善調解故。何等為三?一者畢竟軟語;二者畢竟訶責;三者軟語訶責。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即是真實善知識。復次善男子,佛及菩薩為大醫故,名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諸佛菩薩能夠知道眾生病患,然後應病與葯,對症下藥。諸佛菩薩就像良醫,善能知曉風病、熱病、水病等等。風病的人,就教他吃酥油;熱病的人,就教他吃石蜜;水病的人,就教他喝薑湯。他知道眾生病的根源,開的藥方都不會有差錯,正因為如此,所以諸佛菩薩名為良醫。
諸佛菩薩還知道一切凡夫眾生的生死大病:一者貪慾病;二者嗔恚病;三者愚病。如貪慾重病的人,教他修白骨觀;嗔恚重病的人,教他修慈悲觀;愚痴重病的人,教他修十二因緣觀。因為這樣,所以諸佛菩薩名為善知識。
諸佛菩薩「又像船師,善能渡人過河江海」。諸佛菩薩也是這樣,他能夠渡一切眾生,解脫生死大苦海,證得無上佛果,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涅槃經》卷二十三說:「善男子!譬如良醫,善八種術,見諸病人,不觀種性,端正醜陋,錢財寶貨,生慈憫心,悉為說法,眾生聞已,煩惱病除。以是義故,諸佛菩薩,名善知識。」
在末法時代,修道人少,證道的人更少,凡夫肉眼,很難辨別誰是善知識。因為有的善知識,不執一切外相,他雖在塵勞煩惱中,但是他的身心內外,卻常行清凈。這就是蓮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所謂無相善知識,並不是什麼毛病都沒有,甚至於比一般人更多。但是,假如仔細地觀察他的行徑,也許會發現,他的戒律嚴凈,教導眾生講人格修養,守規矩,守戒律,示現種種清凈律義;然而,有時他也會發脾氣,貪執錢財,有妻子兒女,示現種種過患。換言之,沒有一個標准相。諸如此類很多。這種善知識,不能關從外相上去衡量,假如從外相衡量觀察,很有可能會當面錯守。如密勒日巴的師父——馬爾巴大師。密勒日巴去求法,沒有財物供養,馬爾巴大師不傳法,只是叫他建房子,建了拆,拆了建,反反復復,連續修建了九次,甚至罵他、打他、呵斥他,給他種種難堪,種種折磨。然而他是真正指導密勒日巴成就無上菩提的大善知識。《圓覺經》雲:
「雖現塵勞,心恆清凈,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不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凈,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驕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知識,不起惡念,即以究竟成就正覺,心華髮明,照十方剎。」
最典型的無相大善知識——維摩詰居士,《維摩經》卷上說:「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又雲:「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凈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與,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游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正法,救獲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這段經文,足以顯示無相善知識的妙境,此非凡夫眾生所能想像。凡夫肉眼,無法觀察善知識的真相,但不管儀表如何,只要他所說的佛法符合三法印,對我們有啟發作用的,我們都把他當做善知識。
二、善知識的種類及德相
關於善知識的類別,在經論中所說,有各種不同。據智凱大師的《摩訶止觀》卷四下載,善知識有三種:外護善知識、同行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從德相來說,又有具八德善知識和具十德善知識。
(一)、外護善知識
外護者,泛指僧侶以外的在家人,像族親、檀越等等,為護持佛教的善行之人。如供給僧尼衣服、飲食、卧具、醫葯等,種種資身財物,來助其安心修行辦道,或盡心儘力愛護佛法之弘通等。也就是世人用權力、財富、知識或勞力等,來護持佛教,並能掃除種種障礙,利益傳播道業。如佛陀在世間時,著名的外護者,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須達長者等;佛陀入滅後,在印度有阿育王、迦膩色迦王、戒日王等;在中國有魏孝文帝、梁武帝、唐武則天等,都是著名的護法者。
出家修學佛法,如果沒有外護善知識,想修行證果,那是非常艱難的。所以佛教提倡報四恩,飲水思源,知恩報恩,這是非常正確的觀點。為什麼呢?若放眼從累生歷劫去看,那麼一切眾生,誰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故佛在《梵網經》說:「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在這個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曾經在不同的角度幫助過我們。我們所穿的衣服,所住的房子,所食的飯菜等等,都是他們付出的辛勤代價,給我們方便。這些都屬於外護善知識。《摩訶止觀》卷四(下)說:
「夫外護者,不簡白黑,但能營理所須,莫見過,莫觸惱,莫稱嘆,莫汎舉,而至損壞。如母養兒,如虎銜子,稠和得識,行道人乃能為耳,是名外護。」
也就是說,作為外護善知識,他不說你的是非,你所須的一切,他都會儘力幫助,絕對不會觸惱你,就像慈母養育兒女一樣,不管付出多少代價,也毫無怨言。
同行者,就是好的同事、同學,或是同參道友。你有病苦的時候,他會設法拔苦;你犯戒時,他會勸你改正;你迷茫時,他會設法為你引路;你成功是壞分子會為你祝福、讚歎、鼓勵,希望你倆更上一層樓。在修學佛道上,他能以種種善巧方法來促進你,讓你努力精進,早成道業。
《摩訶止觀》卷四下說:「同行者,行隨自意,乃安樂行,不必要同伴;但是到方等般舟的修行方法,一定需要好的伴侶,更能互相策發,不會睡眠,也不會散亂,日有其新,切磋琢磨,同心齊志,像同乘一船。又能夠互相恭敬尊重,如視世尊,是名同行善知識。」
教授者,指精通佛法,能夠演說般若的法師,能夠指示我們正道、非道,以及內外方便通塞防障能夠解決;能善巧方便演說一切佛法,使你能夠解決生死大事,獨立自行化他。經雲:「隨順善導學,得見恆沙佛,是名教授善知識。」
《華嚴經》卷五十三,則說有十種善知識:「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善知識。何等為十?所謂令住菩提心善知識;令生善根善知識;令行諸波羅密善知識;令解脫一切法善知識;令成熟一切眾生善知識;令得決定辨才善知識;令不著一切世間善知識;令於一切劫修行無厭倦善知識;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識。是為十。」
總之,從開始修行至成佛,教導我們的善知識,是非常多的。我們的父母師長,就是我們的第一善知識。
(四)、具八德善知識
學佛的人,親近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末法時代,相似善知識,到處都有,如果不說明善知識應具有的德相,便去親近善知識,對行者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所以,學者尋求善知識時,在未親近和依止之前,可以盡量觀察其有德無德。
關於德相,在經論中有不同的說法,通常所說圓滿的善友,必須具足八種德相。《瑜伽師地論》二十五卷說:「雲何名善友性?謂八因緣故,應知一切種圓滿善友性。何等為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1.安住禁戒,即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脫律儀。於所受學的所有學處,不虧身業,不虧語業,無缺無穿,如是名為安住禁戒。
2.具足多聞,即於如來教法,多所聽聞通達,於諸求法者,有多法宣說開示,能令眾生得無量信解,精進修行大乘正道。並且在講說時,於文字義理善巧,於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語言善能通利,意善尋思,見解善能通達,如是名為具足多聞。
3.能有所證,即能證四禪八定,常作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又能證慈悲喜舍,或預流等,六種神通、八解脫等。如是名為能有所證。
4.性多哀愍,即對於他人有常起悲憐之心,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樂與猗觸,樂與安隱,如是名為性多哀愍。
5.心無厭倦,即於弟子善能教導,於弟子善知,善能讚歎鼓勵,勤行精進,為大眾宣說正法,不感到疲倦;如是名為心無厭倦。《菩提道次第略論》雲:「斷疲厭者,數數宣說,不生疲倦,能忍宣說之難行故。」就是說能詳說、中說、略說等等,具不疲倦。
6.善能堪忍,他罵不報罵,他嗔不報嗔,他打不報打。於諸逼迫苦事,自推己過,以業之成熟為依趣,終不於他發生憤恚。如是雖遭輕凌毀辱,堪能忍受,而其本性都無改變,唯常於彼有情,思為利益。又能於修道時,堪忍寒熱飢渴,蚊虻風日等苦;如是名為善能堪忍。
7.無有怖畏,處大眾中,宣說正法時,心裡沒有怯劣,聲無戰掉,辨別時沒有誤失,腋不流汗,身毛不豎,不為諸畏怖之所逼切,如是名為無有怖畏。
8.語具圓滿,即成就極美妙的語言,以顯了的語言,容易悟解的語言,眾生樂欲聽的語言,善於辯才,善於宣說,如是名為語具圓滿。
(五)、具十德善知識
《大乘庄嚴經論·親近品》說,具足十德為圓滿的善知識。論中說:「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為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調伏者,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與定相應,由內攝故。除惑者,信念與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倦故。經富者,得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防退者,於一切時恭敬說故。」此中十德,全為《瑜伽》八德所攝,僅名相開合有差別而已。如寂靜、除惑、覺真,可以攝入《瑜伽師地論》八德的能有所證中,這些都是善友的圓滿德相。
如果成就以上所說的圓滿德相,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值得每一個學佛者的親近。但是,像這樣的善知識,在正法時代,還容易求得到,在末法時代,要想得到一個圓滿的善知識,真是極為希有難得。然而,修學佛法,求證無上菩提,不能沒有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為修行的指導,在修行上很難成就。這應該怎麼辦?在管種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好退而求其次,只要某個善知識,對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就不妨如法親近。如《妙臂請問經》雲:「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凈妙尊趣注法,大辨勇懺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
具有全德的善知識,固然最極理想,但若有師不具全德,能有半德,或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功德,還是可以親近的。如果一德無有,能否親近呢?這就成問題了。因為按道理來說,我們應該親近一個勝於自己的善知識,假使依劣於自己的善知識,不但不能使自己精進,反而使自己的智慧退失。《親友集》雲:「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等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所有具最勝,戒近靜慧尊,若親近是師,較尊勝尤勝。」由此可見,親近善知識,選擇其德相,還是很重要的。
親近善知識,現前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聽聞正法,樹立正知正見,然後才能依教奉行,迅速達到成佛的目的。
為什麼要聽聞正法呢?學佛行者,親近善知識,歸依三寶之後,首要的事,就是應該多多聽聞正法。唯有多聞正法,才能趣入佛道。因為要無倒了解一切至教,始能?上菩提大道。現有許多不解佛法的行者,以為歸依了,大事已畢,什麼都憑三寶安排。或者有的以為入佛門之後,如法修行就好了,還要聽聞佛法幹什麼呢?這是他們最大的理由。就像阿難尊者,被尊稱為多聞第一,結果還不是陷於摩登伽女的淫難?聞法有何用呢?殊不知阿難一向只知多聞,未能從聞中完成自己的道力。如果能從聞而思而修,以完成自己的道業,聞法有何不好?所以在小乘的聖典中,佛陀處處告訴學人,要想修學佛法且得成就,必須多聞佛法。正因世尊諄諄叮囑,婆心切切,所以中印祖師大德們,無不是從多聞正法而戰敗外道邪論,使佛教發揚光大。假如不多聞佛法,不解佛法真義,你又用什麼武器來戰勝外道的錯誤思想呢?
其次,自行化他,須多聞正法,自行如不聞法,不知如何才是正道,化他如不聞法不知如何教授信眾,如是怎能達到自行化他的目的?為住持佛陀的正法,為建立如來的法幢,每個歸依的佛弟子,特別是負有弘揚佛法使命的出家眾,非多聞不可。古代印度的大小乘論師,不單聽聞學習一切內典,包括聲明、因明等世間知識,也研究通達。如果不多聞,自己不能如實了解佛法,怎能為他宣說開示呢?彌勒菩薩曾說:「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勝者母中亦說:「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是以一切佛法,皆當聽聞學習,如於一切道中,有一道不能知,就不能開示利樂一切眾生。因此可知,親近善知識,而聽聞佛法的重要性了。
再說,凡夫眾生,愚迷痴暗,對於善惡法認識不清,因此在做一切事的時候,於善不知取,於惡不知斷,現前三業,多成顛倒過失;雖然以好心作事,反成惡行惡因。這都是不知法義的過失。如來在十二分教中,很清楚明白地開示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善法如何修,惡法如何舍;有漏法怎麼斷,無漏功德如何修證等等,皆詳盡無餘。學佛行者,為了斷惡修善,舍有漏而取證無漏,必須清楚地認識善惡、有漏無漏。因此,行者必須多聞正法,分清善惡,然後依教思惟而修,使自己的所行成為正行而招感勝果。所以多聞正法,是成就佛道的必經之路。
善知識是指導我們修善斷惡,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的導師,恩德極大。如果能夠依法思念其功德和恩德,則能引發我們對善知識如法親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承事的堅定意志。否則,雖然遇到具德的善知識,不如法親近,自己的善法功德亦無由增長。因此,於善知識念恩、念德極為重要。《華嚴經》卷七十七雲:「善男子,菩薩由善知識任持,不墜惡趣。由善知識攝受,不退大乘。由善知識護念,不毀犯菩薩戒。由善知識守護,不隨逐惡知識。由善知識養育,不智減菩薩法。由善知識攝取,超越凡夫地。由善知識教誨,超越二乘地。由善知識示導,得出離世間。由善知識長養,能不染世法。由承事善知識,修一切菩薩行。由供養善知識,具一切助道法。由善知識長養,能不染世法。由親近善知識,不為業惑之所摧伏。由恃怙善知識,勢力堅固,不怖諸魔。由依止善知識,增長一切菩提分法。」
這就是說欲求成佛的人,當勤求善知識,當應恭敬,勿生過失。作為一個依止弟子,假如以尋求過失的心去觀察善知識,只能見師長的過失,覆障其清凈信心,而於善知識之敬信退失,自己的善法功德亦不能增長,所以應該恭敬承事,尊重供養善知識。如此,才能成就一切功德。
《華嚴經》卷六十九說:「令知親近善知識,能生諸善根。增長成熟;所謂令知親近善知識,能修助道具;令知親近善知識,能起勇猛心;令知親近善知識,能作難壞業;令知親近善知識,能得難伏力;令知親近善知識,能入無邊方;令知親近善知識,能久遠修行;令知親近善知識,能辦無邊業;令知親近善知識,能行無量道;令知親近善知識,能得速疾力普詣諸剎;令知親近善知識,能不離本處遍至十方。」又雲:「由親近善知識,能勇猛勤修一切智道。由親近善知識,能速疾出生諸大願海。由親近善知識,能為一切眾生未來劫受無邊苦。由親近善知識,能被大精進甲,於一微塵中說法,聲遍法界。由親近善知識,能速往詣一切方海。由親近善知識,於念念中行菩薩行,究竟安住一切智地。由親近善知識,能入三世一切如來自在種力諸庄嚴道。由親近善知識,能常遍入諸法界門。由親近善知識,常緣法界未曾勤出而能遍往十方國土。」
學佛弟子,所得一切功德勝利,都是善知識所賜予,所以我們應該以虔誠之心,請求親近善知識。如此,修行就能步步上進,近諸佛位。依經教說,成佛,須積三大阿僧祗劫的福德智慧資糧;然依了義,即在末劫中,一生可成佛。假如不知依止善知識,則於成佛道路尚無從知,況雲成佛?再則,若無善知識,不能真實種成佛正因。故雲敦肱吉首雲:「萬德,師為根本。」蓋世出世間功德恩,皆由師來。能如法依師。則世出世間一切功德可得。
《密部相續》雲:「誰何功德與功能,使我一時證三身。」此即贊依止師之意。如果能如法產近善知識,得諸佛歡喜,為什麼?因為諸佛的事業是說法度生,眾生若不親值佛,即不能親聞佛說法,故賴善知識為佛代表。敬佛之代表,即是敬佛。佛對眾生,如母憶子,能敬師信師,善法增長,亦如子能上進,自然得到母親的歡喜。故無論供師何物,雖未供佛,亦與供佛無異。如《文殊本生經》雲:「彼能教化眾生者,我即住於彼生中,而受眾生所有供。」
《不可思議秘密經》雲:「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所以應該依止尊重善知識,這是最勝的功德資糧。由於功德資糧具足了,一切業障盡能消除,身心都能得到清凈。如此,自己的善法功德亦能增長,能隨願成就無上菩提。
學佛行者,如果遠離善知識,一定會親近惡知識。親近惡知識,造諸惡業,其果報如何呢?於現世中,遭受種種疾疫非人損惱,在未來世中,當墮地獄,經無量劫,受盡諸苦,不堪設想。
若不親近善知識,一定會毀謗善知識,招感無量果報。如《金剛手灌頂續》雲:「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金剛手,就是大勢至菩薩,他是密教部主,他問佛陀:假如有人毀謗自己的師長,將來感得怎樣的果報呢?佛告訴大勢至菩薩說:如果說這個問題,天上人間的人都感到害怕,只有勇敢的人才能聽受,一般的人聽了,會嚇壞的。我說無間地獄,就是這些人所生的地方,而且所住的時間不可計數。所以,告誡一切佛弟子,不要毀謗善知識。毀謗善知識,招感的惡果不可思議。如果無法與某善知識實在無法相處下去,只能自己離開。因為一切都有因緣,自己福薄慧淺,因緣條件不夠,等到自己福德資糧具足時再來親近,這是保護自己的最佳辦法。否則,輕易毀謗善知識,遭至無窮痛苦,這是非常不合算的。
《五十頌》雲:「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礙神等,殺墮有情獄。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所說無間時,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雲:「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伏中,後生賤族姓。」假如毀謗善知識,就會變成大愚痴人,在現前就會遭受世間所有一工痛苦以及所有的壞事。此報受畢,死後又墮落大地獄中。所以,修學佛法者,應該以真切心請求善知識住世,如普賢十大願王中,第七願就是請佛住世。請佛住世幹什麼?就是為了教化一切有情眾生,使這能夠早脫離生死苦海,轉迷成悟,轉凡成聖,早成就無上正覺,故必定要尊重善知識。不要說是你所依止的善知識,必須恭敬,就是在哪裡聽到某人說了一個偈子,如果不尊重他,不把他看成是佛的話,將來要墜落狗身,此報受完,轉生貧窮下賤的種性。這是諸佛菩薩悲心切切,金口玉言,因此我們應當時時警惕。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又是百年生,那未免太冤枉了。
《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雲:「若彼於師生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 ,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沉沒法故。」這就是說,不但對自己的阿闍黎不能恨,就是對其他說法的比丘們不恭敬,不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師長一樣,你想得到功德是不可能的,已經得到的一切善法,想不退失,也是沒有辦法做到。輕師都不可以,更何況對師生嫌恨心呢?佛說輕師,即是輕佛。為什麼?因為師即十方諸佛之代表,師即諸佛總聚體,不過對於行人現凡俗相而已。
《密集金剛相續部》雲:「雖造五無間重罪,依金剛乘可得悉地。惟輕慢師罪,雖依金剛乘,亦不能滅。」輕師的罪過,比造五無間罪更重。又《密集續部》雲:「誰何輕慢師,而勤修經教,等於修地獄。」《奪吉領波金剛心要》說:「誰於親近教授師,不如法事起輕慢,依其教授晝夜修,等同修習地獄因。」意謂因慢師罪性關係,凡有所作,皆成地獄因。《事師五十頌》雲:「誰若輕慢師,此生病災等,不如意事纏,直至於命終。」可見,遠離善知識,或輕師、慢師的罪過深重,不可忽視。
前面已說遠離善知識,或不如法依止善知識,以及對善知識生輕慢等,罪過無邊。但如果去親近惡知識,又會招致何等果報呢?能使你所有的功德漸漸損減,一切罪惡漸漸增長,所生起的一切亦不是你所歡喜、欣樂的,同時一切壞處都由此而生起。
《念住經》雲:「為貪嗔痴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可以說惡知識是一切罪惡的根本。因為他自己還在無明當中,卻告知你這個、那個,這就像毒樹一樣,被風一吹,碰到身上就會中毒。惡知識就是如此可怕,故應遠離。再說,對於惡知識,不僅我們凡夫要遠離,就是菩薩也要防備惡知識,就像醉象一樣。象在當時的印度被視為國寶,平時不會傷人,一旦醉了,非常兇猛。假如是森林中的野象走過來,老虎見了也要躲開。可想而知,野象都如此厲害,如果是醉象來,那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這可怕極了。但菩薩防備惡友,遠遠超過防備醉象,為什麼?因為醉象傷害你,最多隻能把你這一生的生命送掉,如果是惡知識,不但會送掉這一生的生命,而且把你的法身慧命也連根鏟除,讓你到三惡道去受極痛苦。
《親友集》雲:「無信而慳吝,妄語及離間,知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惡友沒有凈心正信,一天到晚,無事生非,挑撥離間,什麼壞事都干,整日里在煩惱中打滾。有智慧的人,絕對不會與惡友在一起。因為跟惡人在一起,雖然沒有作惡,但總被懷疑為惡人。如此,你的惡名逐漸增長,就像毒箭放在口袋裡,你被毒氣熏習而中毒。故善知識敦巴雲:「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這就是說,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如果能跟一個有智慧的人學習,就能變成中等智人。如果一個大智慧的人,整天跟愚痴無智的人在一起,不久就會和他一樣愚昧不堪。
所以,諸佛世尊,處處告訴我們,要想增長善根,成就佛道,一定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這是佛陀苦口婆心的指示和悲羽的流露。我償一定要刻骨銘心,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親近善知識,扼要地說,要恭敬隨順師長的意旨,使師長歡喜,切莫違逆師命,就算是師長有所呵責,也應歡喜受責,不可生嫌恨心、恚惱心等。怎麼能使師長歡喜呢?一、要隨力供養種種財物;二、為師長服務勞作;三、照著師長的開導教授而依教奉行,這是最令師長歡喜的一點。《庄嚴經》說:「堅固由依教奉行,能令其心正歡喜。」又《本生論》雲:「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佛法的恭敬,完滿地表現在「尊師重道」的精神。
所以,作為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以虔誠的態度,恭敬供養,隨順善知識。
(二)、應憶念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有廣大功德,那麼我們應該思念善知識說法等之功德及恩德。正法難聞,人所恆知。據《藏須請問經》雲:「說法之恩,一字一劫,報之不盡,何況吾師為我開示整個佛法?其深恩廣德,更盡窮劫莫報。以前人為求一句一偈,備行難行,或舍棄王位,或身施羅剎,或以身燃燈,種種苦行尚所不惜。」如《瑪爾巴傳》雲:「自往求法,見山如木立,無路可上,又遇大森林,猛獸毒蛇,不知如何穿過。因恐後生視求法為畏途,故不備哉。」又如唐朝義凈法師求法偈雲:「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路遙碧空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若人如不錯斯詣,往往將經容易看。」我們今天不費鉅勞,而值遇善知識,是多麼有幸啊!我們以往所造惡業,猶如誤食毒藥遇良醫為我們吐之瀉之,化解其毒而為甘露,此醫之恩賜為何如?我們所作不善,由善知識教導之懺悔而修善,此不僅能獲得長壽受福,而且能種後世利樂之恩。我們過去所積的有漏善業,由善知識教化而轉入大乘無漏業,此恩德之重,何能比擬?
如《華嚴經·入法界品》雲:「爾時善財童子,觀察思惟善知識故,猶如巨海,受大雲雨,無有厭足。作是念言:善知識教,猶如春天,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猶如滿月,凡有照及,皆使清涼。善知識教,如夏雪山,能除一切諸惱熱渴。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腎開一切善心蓮花。善知識教,如大寶洲,種種法寶充滿其心。善知識教,如閻浮樹,積集一切智花果。」
又《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雲:「復次:善男子!善知識者,猶如慈母,出生一切佛法種性故。善知識者,猶如嚴父,廣大利益親屬故。善知識者,猶如乳母,守護不令作惡法故。善知識者,猶如教師,示諸菩薩所應學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示其深波羅密故。善知識者,猶如善導,能治種種煩惱病故。善知識者,猶如雪山,增長一切種智葯故。善知識者,猶如勇將,殄除一切識恐怖故。善知識者,猶如船師,令度眾生大瀑流故。善知識者,猶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寶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當得親近諸善知識。」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善知識對於親近弟子有大恩德。所以,作為修學行者,應當恭敬承事善知識,如法親近及憶念善知識的功德。
作為一個依止弟子,對於親近善知識的發心相,如《華嚴經》卷七十七說,應發二十一種心親近善知識。如彼經雲:「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有所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童僕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佣作心,隨所受教無違故;應發如除糞心,離驕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恆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驕慢故;應發如轄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度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顏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這二十一種心,足以顯示弟子對親近善知識意志之堅毅、誠厚、任勞、無動。這是因為自己徹底了解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識為根本機時生、而長、而住、而圓滿,因此發起承事的意志來親近善知識。但還應該知道,這是指對於具足圓滿德相的善知識而說的,若不是一個具德的善知識,我們就不應當毫無觀察和選擇地盡棄主宰而任其支配。
總之,作為修學行者,應以如上所述的態度去親近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善知識的教導下,早成道業,早得解脫。
(四)、觀善知識即佛
觀善知識就是佛,這種觀想,完全在行人心理上起作用。凡夫觀人,各各看法不同。若看法得其正,自然不難觀師即是佛,如果以觀過失的心態去觀人,對的也觀成不對,如此,則無有賢人了。如果從功德方面觀察,養成一種習慣,自能洞見善知識的功德,不見彼過,猶如白天不能見月亮一樣,日光盛故。世間人每於怨敵不見其善,而於已身就不覺有何不對,以此例子觀善知識是佛,不難通達其理。
善知識就是佛,是金剛大持所許。善知識本來是佛,只不過我們劣機缺乏認識而已。學佛修行,就在修此認識,不是說善知識本來不是佛,應勉強觀他為佛。如《父子增上經》雲:「不空成就問佛,若佛涅槃,恐無人教化眾生。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後,當化阿闍黎而利諸有情。於時不空成就心疑佛已離生老病死,若現闍黎身,豈非又有生老病死相?佛知彼意,而告之曰:我現諸生老病死凡俗相而攝眾生,汝等須知即我,勿以其為俗相而生悲痛。」故我們須依據經教而信聖言,是真實語,以此來認識善知識才對。
善知識所作即佛事業,譬如一月在空,江河湖海,乃至一切水中,皆現月影,水無量,十方諸佛之空樂不二智慧,如百川歸海,乃至一切水中,皆現在法界法性中,等同一味。然而應機不同,而隨類示現亦不同,或現菩薩身,或現聲聞,乃至魔身。他對我們所現凡俗師相,也是適應我們機感的緣故。我們對善知識,應該知道是諸佛三業所化現,而作度生的事業者。就像彩筆作畫,或方或圓,形各不同,而色彩是一。我們的善知識,早非一人,皆為佛現,其理正同。又薩迦班智達有雲:「佛如紅日當空,師如聚火之鏡。日光雖盛,非假鏡不能燃物。佛力雖大,非假上師不能利生。佛所作之事業,今師亦能作,師寧非佛耶。」我們的業力深重,距佛遙遠,不能親承佛度,則自應假上師以鉤鉗,這道理是一樣的。
總之,我們業障深重,不能親蒙佛度,現值善知識,指示成佛道路,善知識助佛度生,故觀善知識即佛,其理是非常正確的。
學者在聽聞正法時,想得到殊勝的利益,對於善知識與其所說的法都應該起恭敬心,才能得到真實聽聞利益。首先,就是對於說法善知識的心念。這在經中有多種說法,但一般認為有六種觀想:
一病想。病是每個人都曾患過的,不論大病小病,輕病重病,都得求醫治療。世人只知身體上四大不調所產生的病,至於生死大病及貪嗔痴病,卻從來沒有想到。殊不知吾人從無始以來,為貪等三毒重病所逼迫,而生八萬四千煩惱痼疾。現實身體上的各種病,皆由生死及貪嗔痴等而來,如是大病吾人竟然不知。如噶當派格西迦馬巴雲:「無而謂有,固是顛倒,今有三毒重病,而且極其猛烈,曾無所知,豈不更不顛倒?」因為眾生顛倒無知,所以,佛在經中告訴我們:「眾生身有三病(老病死),心有三病(貪嗔痴),如來為此而出世。」所以,我們在聞法時,首先要想道自己是病人,聞法是為了治病。《華嚴經》卷七十七說:「善男子,汝應於自身,生病苦想。」假如在聽法時,不將自己作有病來觀想,那麼,聞法決定不會真切。古德雲:「如於行法不能親切,應自作病者想,且應於己作真病想。」《入行論》說:「雖遭尋常病,猶須依醫言,況復貪等罪,百病恆逼逐。」所以聞法時,把自己觀想為病人是很重要的。
二醫師想。世間的醫生,只能治身病,很少能治心病的。我們的無始習氣,煩惱重病,不但不是一般人所能醫治,就是其它宗教師也無法治療。能治此重病的,唯有無上醫王——大善知識。
《華嚴經》卷七十七說:「於善知識,生醫王想。」能親近大善知識,不但要生無限歡喜,而且對善知識所有的教誡,要百依百順。《菩提道次第略論》說:「吾人若患風,但等重病,勢必尋求良醫。既得良醫,起大歡喜,隨言而聽,恭敬承事。於說法師亦當如是,訪求得已,如教而行,恭敬承事。」所以,求得善知識,就得聽從善知識的開示,告知你的病在哪裡?應服什麼葯?你要依教奉行。應當在醫師的面前,摧伏自己的我慢,尊重恭敬醫師的指教,否則,生死大病無法解脫。
三作葯想。《華嚴經》卷七十七說:「於所說法,生良藥想。」要知道,醫生治療吾人身上的疾病,不僅指出什麼病,而且還得開藥方,告訴我們應怎樣調養,怎樣服用,我們就得遵照醫師的指示,每日按時服藥,身體才得恢復健康。廉潔奉公的善知識也是如此,開示教導修行方法,是要我們依著法葯去服用,才能治我們的身心重病。否則,只看藥方,而不去取葯服用,那有什麼用呢?如《三摩地王經》說:「我雖宣說極善法,汝若聞己不實行,如諸病者負葯囊,終不能療自身病。」
四療治想。如果生理上有病,看醫生之後,還要長期服藥,大病才得痊癒。如果僅服一兩次葯,是無濟於事的。但任何重病,沒有比生死大病來得更重,亦沒有比生死重病來得更久,真是痛苦不堪。今天有幸遇良醫妙藥,也要久服法葯,才能獲得生死解脫!可是有些學眾,一心要求速成,希望立即見效,所以初修時非常勇猛精進,等到久久不見生死重病解脫,於是在修行上逐漸冷淡下來,甚至於放棄不再修習。這樣成佛還有希望嗎?懺贊雲:「心於諦理恆遇痴,病根長夜相依附,譬彼惡瘌斷手足,僅服少葯有何益?」所以,我們對所聽聞的正法,應痛下決心,恆時修持,以佛法來對照自己心裡的貪等煩惱。如《中論》雲:「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聽聞佛法,是為了治心中的煩惱病,來解脫生死。故《華嚴經》說:「於此修行,生除病想。」
五作正士想。聽者對於善知識作正士想。經雲:「隨念說法者如薄伽梵,生起敬重。」說法者如醫士說藥方,故觀之為薄伽梵。應該要常常思念其功德,而生恭敬尊崇之想。這不但是對善知識的開示要作如來清凈正士觀想,就是對於說法的正士,亦應作如來觀想。正士,就是標准之義。於佛作正士想,因為佛本身從降生至成道所示現,皆可作標准,依著他所說的道理而修行,必定能成佛,無欺無謬,生起決定性。如是生起恭敬心而聞法,才符合此說。
六作久住想。正法久住與否,要問說法的人和聽法的眾是否如理。無論是說法的人,或聽法的眾,如果將身心置於余處,如此不與法合,那麼這時說法的人不管說出什麼樣的法,對聽者毫無利益,因此必須為自己身心抉擇而聽。譬如,你想知道自己臉上有無污垢,必須照鏡子才知道,如此方能除去臉上的垢穢。自己所造的過失罪惡,用法鏡來對照,才知道自己過惡。想除去此種種過失,修種種功德,必須隨法行持。如《本生經》說:「我之惡行垢,法鏡能照澈,於意生熱惱,我當趨於法。」
結 語
綜上所述,關於善知識的種類,善知識的德相,親近善知識的種種功德,遠離善知識的種種過失等等,我們就很清楚地知道了。親近善知識,對我們修學佛法,甚至成就佛道都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沒有善知識,我們即使懂得發心修行,也難免盲修瞎煉。故出家學佛,欲得圓滿佛道,避免走彎路,非得親近善知識不可。如《華嚴經》卷七十七說:「一切佛法,如是由善知力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為因緣,善知識能發起。」所以,作為一個學佛弟子,親近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親近善知識是如此重要,今後就讓我們攜手並進,共同發願,如法恭敬、尊得、供養、承事修學中的指路明燈——善知識。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