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成佛的道路千差萬別,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出離心、菩提心、清凈見這三條大道,此乃成佛三要。本文介紹了何謂出離心、菩提心、清凈見及其修習方法,淺略闡明此三要是成佛的根本,是三世諸佛所共履之道,一切眾生皆依之而成就佛道。祈願與諸位同修將此見地與修法結合起來,真切地依於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凈見斬斷煩惱,廣度無邊眾生,同證無上佛果。
關鍵詞:出離心 菩提心 空性 清凈見
前 言
成佛,是學佛所仰求到達的,是最高理想的實現。我們學習佛法,目的在於解脫煩惱的束縛,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人類(眾生)有生以來,從來不曾正覺過,一向為無始來的虛妄熏習所熏染,成為生死的妄識。故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只是抽象的,幻相的,不是事物的本性,可是我們並不自知,對外境分別執著,從而造諸惡業,沉淪苦海。佛為救度苦難的眾生,出現於世,廣說無量法門,只為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圓滿佛果。當知三藏十二部,所有經論之義說的,都不外乎幫助所化之機獲得佛位的方便。然觀現在許多有心修學佛法之人,常苦於法海浩瀚。雖然也曾聽聞修學,但不知抉擇實踐的重點與次第之法要,無從正確下手。筆者雖多方尋訪善知識,努力看經閱論,總算明白,能踏上三世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最終能抵獲一切佛已得之位,必須具足出離心、菩提心與清凈見,此乃成佛三要。以下就淺略談談對此成佛三要的膚淺認識,祈願與諸位同修速證菩提,究竟解脫。
(一)生出離心的原因
《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世間充滿了苦,種種煩惱火焚燒眾生,迫之不得安寧。在生死險道中無所依怙,如大海之漂蕩無所歸撫。為了解脫輪迴,我們需要生起求解脫心。此心未生,則貪著輪迴圓滿,無法解脫。譬如犯人,如果他們不想解脫牢獄,及不努力設法解脫,就不能脫離牢獄一樣。如果我們不精勤解脫輪迴,便永無脫離輪迴之日。相反,如能生起希求解脫之心,那麼從此輪迴中解脫出來的那一天將會到來。為了解脫輪迴,必須知道輪迴是苦的,繼而對此生起強烈厭惡、反感而生起出離心。
(二)何謂出離心
所謂出離心,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學佛的人,若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為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為解脫生死的正因)。無出離心修世間有漏善法,還談不上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厭離整個三界生死而求個人解脫,和基於個人解脫而解脫他人的聲聞乘法和菩薩乘法。若以出離心為發起動機,或以出離心所攝持掌握,所作不論大小何種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把粗糠,或經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為解脫生死的資糧。
(三)生起出離心的方法
怎樣生起出離心呢?方法有二,即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與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下面將分別說明。
1、消除現世貪著的方法
所謂現世貪著,是指現世快樂與名利的貪求,希求今生能夠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豐富的衣食、名等盛事。要消除此貪著,應思維暇滿意義重大與難得,以及死無常。得人身難,如經上所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塵。釋尊於《涅槃經》中對阿難尊者說「人身難得」,有「盲龜值木」之喻。龍樹菩薩勸誡樂行國王亦引此喻,勵其修學。另一喻雲:「壁上撒豆,針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較得人身為易。」由此可知人身難得,豈能貪著放逸?然而人的生死卻又極其無常。經中有喻說,有人在曠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裡。虧得一手攀住井裡的枯藤,才不致落入井底。井底有四條毒蛇,張口吐舌地望著他。一隻老鼠正在咬那枯藤,說不定就會斷下來。在此危急關頭,仰頭見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麼都忘了;甚至蜂群飛來螫人,他也在甜蜜的享受中忽略了。此喻是在說眾生在生死曠野里,由於業力所感的五蘊身隨時都受著死亡的威脅。
佛在《四十二章經》中教誡「人命在呼吸間」,我們的生命極不確定。我們的生活存在著太多的不如意——不論現在、未來總會遇到一些麻煩。面對境界,我們應該真正地警覺到生命的不確定性。思考生命短暫無常,一口氣不來就生死相融。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殺死我們,而我們又沒有方法來保護自己。不是嗎?人們離開蠻荒危險的生活,,卻在自己最喜歡的搖椅中,因為一根牙籤卡到喉嚨而死亡。根據統計,有百分之八十的致命性意外災害是發生在家中。而兇殺案通常也是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所犯下的。在某些情況下,就連辦公桌上的筆也能要人的命。無論人們在食物、居所、衣服、保鏢、維他命、健康俱樂部和醫葯上花多少錢,這些都無法保護人們免於死亡,甚至它們可能成為劊子手。有可能在吃健康餐的時候,卻被嗆死,或可能對於本來要治人病的葯起了要命的過敏反應。印度的總理甘地夫人是被自己的安全警衛刺死,而致死的原因卻沒有滋養生命的雙重功能。生命是無常的,不象衣服,它不能破了就補,也不能因為太短了就加長。為了解脫輪迴,我們應時常如是觀照,舍棄對現世的貪著。要知人有生必有死,就是聖賢大德亦不能免。聖賢入寂,雖不同凡夫之虛生浪死,但為示現有生皆有死,所以他們的肉身也不存在。過去大德,如龍樹、無著、世親等,不見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蓮花生大士,阿底峽尊者及其弟子,在當時水火不能危,四大不為害,也不見其長存不壞之身。又如彌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時,獵人因見其食蕁麻身變綠色,問之又無聲,以為是鬼,箭射不入身體,棄之水中,回視並未移其座,投之火中亦不燒;又宗喀巴大師,為大威德化現,但均未逃此例外而不死,何況凡夫業報所得煩惱熾盛之身,豈能不速速依怙三寶,時時念無常而進修呢?
世間一切皆無常,我們要正確了知事物的本性,當知器世間無常,須彌、四洲為眾生業力共報所成,外似堅實,至劫壞時,受水、火、風災,一切毀滅無餘。有情世間亦無常,上至無想天,下至地獄,沒有不死的眾生。特別是南贍部洲,五濁惡世,災橫障多,死緣多而易遭,人壽無常,有如朝露,日出瞬沒,去時苦多。我們何日死?何處死?何法死?都不能決定。經雲:「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2、消除後世貪著的方法
所謂後世貪著是指如下這種想法:我希望來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釋或轉輪王那樣,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東西,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既使有人發願往生凈土,卻沒有利益有情的思想,動機只是為了自己不受苦享福。如上都是對後世的貪著,要除此貪著,以雙修業果與輪迴二者為消除後世貪著的方便。我們既知一切無常,有生必死。然死後是否如水干火滅呢?不是的。因為業果極為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迴,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迴。《佛說教誡國王經》雲:「王乎!爾死時一切受用帶不去,惟業力如影隨形,不能舍離。」又《百業經》雲:「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智悲光功德論》中也說:「比如鳥飛上天,不見自影,一落地時,影即隨現。」當知自己業力雖不立時或短期受報,到時即難放過,決不失落。是故說業作已不失。比如善星比丘,心中能憶持十二部經,天授(釋迦佛的一個近親,曾因嫉妒而害佛)心中能憶持六十擔「香象」所負之經,但都沒有用,因為他們死後都墮入地獄中。因業力牽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頭沒頭出,這是沒有錯謬的。古德雲:「輪迴眾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終不得出。」因所造為有漏善惡,故永不離六道輪迴。龍樹菩薩雲:「以大地為丸,母較丸多。」當知所出之淚,較大海多,所飲銅汁,亦如海量。《入佛子行論》雲:「小孩舐糖刀,糖盡舌傷。」應總觀日出四大部洲俱明,夜則昏昧,天身有光,墮時還暗,此謂縱得人天,已與糖刀無異。故應閉門思維,六道皆苦,因而不再貪戀三界。因此,我們應花時間思維這些微細而甚深的業果道理。
為了消滅輪迴,我們還必須滅除一切以無明為動機的業。實踐佛法,必須從業果開始,必須使身口意三業不為過失所沾污,萬一沾上就必須懺悔使之清凈。要知六道輪迴,非如風吹落葉偶然聚散,是由於善惡業的牽引,於此當深信,造十惡業必感惡果。若修十善業以對治,則可感人天之善報。如是勇敢地看清楚並思維生命中的不確定性,思維無常,惡趣、業果、樂趣等等,就可以明白,如果不徹底解脫輪迴,既使天道的快樂也是純為痛苦,毫無意義。以後此心更強烈,對帝梵釋天,轉輪王的富貴業不生一剎那的希求,不論日夜只要一思維,就能生起求解脫心,此便是出離心的生起。
總的說來,思惟業果是消除後世貪著的方便,但最主要的還是思惟輪迴苦。從廣義上講,如修習「等活地獄」苦而心中生起恐懼者,即初萌出離心,如對輪迴盛事也能消除貪著,出離心便告圓滿。進而研究三界生死的起因,是一切煩惱和有漏業,發起斷除的決心,真正認識戒定慧,是斷煩惱的唯一方法,精勤修學,由此才能出離三界生死。
由上述可知,出離心是修學佛法的基礎,要想成佛,除菩提心外,必須修出離心。萬丈高樓平地起,若無出離心,談菩提心、說成佛,則如空中建樓閣,終不得成。既使只求獲得下劣涅槃,也必須要有出離心,而且是強有力的出離心。
(一)生起菩提心的原因
依不造作的出離心,生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起菩提心。為了成佛,必須要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學佛的目的,是希望自己成佛。常言,欲求如是果,必修如是因;若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我們欲保持人格之不失,己靈之不墮惡道;來生仍在人類為人,或欲藉善報業之強勝,感升天上而免三途劇苦,須行五戒、十善方有保障。欲成佛,必須要有成佛之因。法界四聖六凡,莫不由修因而感果。發菩提心是成佛度眾生的親因。如《密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能長養一切眾生種子。白法猶如因地,能圓滿一切意樂猶如寶瓶,能摧煩惱敵猶如戈矛。」《菩提心義疏》說:「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又《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菩提心是修學大乘佛法的根本,如經上說「為利眾生願成佛」。在《無盡意經》中,佛陀開示我們說:「若不度眾生,我即不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不但是希望自己將來能夠成佛,而更重要的還是當下就能去度化眾生,隨分隨力以佛法開導群迷,即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二)何謂菩提心
菩提心即覺悟心,就是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苦海,無有出期,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志求證得無上菩提。菩提心的本體就是真如實相;它的行動、綱領,則是四弘誓願;其具體內容就是普賢行願品中所說的十大願王。過去諸佛依此而證菩提,現在諸佛依此而證菩提,未來諸佛也必須依此才能成佛。簡言之,菩提心,就是使一切眾生成佛的熱望。
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王,一切善法無不從此菩提心中生起。怎樣生起菩提心呢?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講有十種發心因緣,即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眾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懺悔業障,求生凈土,令正法久住。在藏傳佛法中側重念母恩,為生起菩提心,我們需先思維如母有情,常被劇烈痛苦的欲、見、有、無明瀑流所漂流,而且被業索牢牢綁住。不僅如此,他們還關在我執的鐵籠里,在無邊無際的有海之中,生而又生,相續不斷地受到苦苦、壞苦,周遍行苦的逼迫。依此修習承擔解脫之責的增上心,努力生起菩提心為要。希望一切有情具足安樂之心明顯生起時,就是慈心。希望一切有情遠離痛苦之心明顯生起時,即是悲心。比如為母親極其珍愛的獨子遭受重病時,母親在行住坐卧一切威儀中,心裡只想著若能找到一種迅速治癒愛兒痛苦的方法該有多好。這些想法在心中相續不斷,極為自然地明顯生起時,這就是大悲心,繼而生起菩提心。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是一種經常為欲利益眾生的心。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的「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心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我們欲成就佛果,一定得發起菩提心,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真實地發起欲度眾生願成佛之心。
(三)菩提心的修習方法
在佛陀教法中,修習菩提心的方法有二種:一是深觀派寂天菩薩所傳的自他相換法,即深觀一切苦難都是愛執自己而起;一切圓滿功德皆為愛執他而生。是故從內心改換愛著自己,舍棄他的位置,發起愛他如己,棄己如他之心。二是廣行派阿底峽尊者所傳的七重因果法,即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大悲、增上意樂、菩提心。其中以大悲心為根本,以知母、念恩、報恩為菩提心之所依,以大慈、大悲和增上意樂為菩提心之正修,以菩提心為果。此中任何一種都能生起菩提心。下面重點介紹七重因果法的修法。
修菩提心,首先要有舍心,即對一切眾生作平等想。在修平等舍之前,先觀一個非親非仇的中庸有情在自己面前,對其消除貪嗔,令心平等。然後觀兩個人在自己面前,一個是自己的仇人,並傷害於你,觀想這位仇人在過去無數生中,曾是你的親友並惠助於你,這樣來消除嗔,令心平等。然後應思惟一切有情,從他們那邊來講都想要快樂,所以是平等的;都不要痛苦,也是平等的。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曾作過你的親友和仇敵,同樣是平等的。我們應該貪愛哪一個?嗔恨哪一個呢?慢慢地那種強烈的愛染心與嗔恨心就會消失掉,那種好壞、良莠、賢愚、親疏、美醜等相也就會淡下來趨於平等。必須這樣思惟,直至對遍滿虛空的一切有情生起平等心為止。要度化眾生不能把眾生視為過客,要對他生起親切感,並隨時生起樂意幫助之心,猶如慈母愛子之悅意,是為成悅意相。此相生起,悲心就可速疾而生。其修習的內容就是知母、念恩和報恩。
1、生起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報恩
知母,就是要對眾生生起好感,念眾生之恩。一切恩人之中,母親的的恩德最大。故修菩提心首要視眾生如母,易於生起感恩心、慈悲心。眾生生死無盡,受生亦當無盡。佛說每個人無始以來的白骨堆積起來如須彌山一樣高,喝的奶水比四大海還多,足見在生死輾轉中,沒有一個地方沒去過,沒有一個眾生不是自己的母親,在未來也當做自己的母親 。如是思惟,對一切有情生起尊重,如同尊敬現在的母親。
再修念恩,要知母親的恩德浩蕩無邊,不可徹見,難以述盡。《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將其歸為十種:即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凈恩、遠行憶念恩、深加體恤恩、究竟憐憫恩。以今世母親為代表,從住胎開始,母親就像一位病人,要作種種苦行,以避免任何可能對胎藏的傷害,小到所進食物。十月懷胎,母親受沉重,疲勞之苦,連邁步也要躊躇。在生產之時,母親雖然遭受劇烈的疼痛、忍受生命危險之苦,但她仍然像得到如意寶般地萬分欣喜。在當時,嬰兒除了啼哭和晃動手臂外,什麼都不知道,對什麼都無可奈何。母親以慈心保護、照顧,以十指捧玩,用她的體溫溫暖幼小的嬰兒,待以慈愛的微笑;用喜悅的眼睛注視著,用她的嘴吸去嬰兒嘴上的鼻涕,親口把乳粥等食物喂入嬰兒的口中,儘可能令嬰孩衣食豐足,免於傷害。長大後,母親又不顧罪、苦、惡名,將珍貴的東西送給她的孩子,為了孩子不惜冒生命的危險。或教孩子寫字、讀書以及種種知識。總之,母親給她的孩子一切利益,並保護他免於一切災難。為了子女,一切痛苦悉皆忍受,一切艱難悉皆擔荷,一切利樂悉皆給予,母親的恩德實在是無量無邊。今生的母親如此,過去、未來的母親亦復如是。
其次修報恩。從無始以來,像這樣一次又一次恩育我的如母有情,被欲等四大河流衝到輪迴大海的漩渦之中,連續不斷地遭受三苦等苦,處境極其困難。我們為他們的兒女,現在有了解救他們出離輪迴苦海的方便,假如我們袖手旁觀,無動於衷,那是再沒有比這更下賤與更無恥的了。知母、念恩的目的就是為了報恩。怎樣報恩呢?經雲:「百善孝為先」。孝就是報恩。此孝非儒家講的傳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住金錢等供養就是報恩。最上的報恩應該是將他們安置於究竟的快樂中。《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說:「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痛徹骨髓的作法尚不足以報恩,何況外在的物質呢?物質只能與父母暫時享樂,並不能助父母度過生死的長夜。觀諸世間唯有佛法才能濟母跳出生死牢籠,獲得究竟快樂。所以真正的報恩是以法雨滋潤母親的心田。當這種強烈的求報恩之心生起時,就能速疾引發悲心。
2、菩提心的正行——慈悲、增上意樂
經過前面知母、念恩、求報恩的修習,進一步就要修慈、修悲。慈悲是修學菩提心的關鍵,因經中說菩提心不從禪定中生,亦不從般若智中生,而是從大悲中生。按照修學的次第,慈悲為慈心與悲心兩種。
所謂慈心就是用種種好處利益一切眾生,猶如母親愛子,使眾生得到快樂、幸福。慈心的力量很大,佛世時就常以慈心戰勝外道邪魔。如降惡龍度迦葉,降狂象破達多之陰謀。《寶鬘論》讚歎道:「每日二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無勞事得成,當生梵世間。設未能解脫,得慈法八德。」可見,慈心不僅能降伏邪神險毒,而且能增進無量的功德。故此,我們要數數思惟有情之苦,不管世間之樂,還是出世間解脫之樂悉皆缺乏,由是欲與樂之心便自然生起。
悲心,悲即拔苦。僅僅與眾生樂還不能解決究竟問題。即慈心不能根除眾生痛苦的根源。此如布施錢財給那因賭而輸光家產的好賭之徒,雖可使他獲得快樂,但卻不教他徹底改掉好賭的習慣,他仍然會走上老路。僅有慈心還不夠,還要用悲心去幫助他拔除生苦之根。而究竟的拔苦,便是「令一切眾生同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才能真實利益眾生,拔濟眾生的苦難,達到徹底與樂之目的。
悲心的修習,即是想念自己最親最愛的母親還在苦海中掙扎,無有依靠,自己悲傷難忍,欲想方設法予以解救。此心修習到若見一切有情受苦,就自然生起令他離苦的心,如同慈母見幼兒之苦而自己心痛一樣。此時悲才圓滿,名大悲心。
什麼是增上意樂呢?發菩提心就是濟度一切眾生。要荷負此重擔,僅生起「願他離苦」之悲心還不夠,必須有一種強有力的悲行願力。回報如母有情的大恩德,要自己獨自肩負起來,由我一人使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和遠離痛苦,不指望他人。也由我一人將他們安置於佛位。在這種想法中猛力地修習,便是「增上意樂」。有了這種願力才能不問路途的遙遠艱苦,時間的漫長,眾生的眾多,才能發起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勇猛大願、大行。若菩薩不具備如此強烈的願心,就入不了地獄,也救不了地獄眾生。猶如要救落水之人必須要有勇氣跳入水中,站在岸邊搖手呼喊是無濟於事的。所以菩薩要度眾生就要到苦難的人間來,這並不等於說菩薩不厭離這個苦難的世間,而是菩薩受大悲願力支配,為利有情,故不畏在三界受苦。聲聞雖有慈悲心腸,但意志力薄弱,故而雖想助眾生「離苦得樂」,卻不敢跳入生死苦海之中。只能望洋興嘆,起不到利生的作用。菩薩因具足增上意樂,故能激起種種行動,廣修六度萬行,予眾生以實利。
3、求證菩提心果
經過以上數數修習,對眾生有了真切體會,能視眾生之苦為自己之苦,視眾生之樂為己樂後,就能堅固起廣度一切眾生的悲心願。雖能生起這樣的心,但目前的事實是自己能力還不夠,不要說是一切有情,就連引導一個有情的能力都沒有,那麼究竟誰有此能力呢?世間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運度生,徹底做利生事業外,其他沒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一位賢者偉人能做到。所以為利一切有情,我要盡自己最快的速度獲得這種佛位,以這樣的思維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經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薩唯一的修持中心。《入行論》說:「攪動正法乳,剔出酥精華」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維,諸佛見此最有益。」宗咯巴大師說「大乘道命為發心,是菩薩行根本依,能轉資糧如金汁,攝納眾善為福藏。菩薩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為心要。」因此想成佛,就必須以菩提心為修持的中心,即依上面所講的依次修心,以期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三、清凈見
(一)何謂清凈見
此清凈見,也稱為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一切法唯依仗因緣而生起或安立,本來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斷障來安立的)。眾生由無始以來的妄執習氣,於實性法執為實性,就是「增益執」,也叫「有見」、「常見」 等。一切法雖無實性,但依一定的因緣,決定當生、當立,並非全無。譬如鏡中人影,本無實體,但由明鏡、空間、光線、人體等因緣會合,自然便有人影出現,且能發生應有的作用。若說「諸法既無實性,就該完全什麼都沒有,所見所聞都是錯故」,這就是「損減執」,也叫做「無見」、「斷見」等。反之,則為「增益執」。這「斷」、「常」二見,都不合於真理,偏於一邊,所以又叫做「邊見」。「中道正見」,也叫「空性見」,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故無(獨立的)自性,而不墮「常邊」,也了知「諸法既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而不墮「斷邊」。由此正見,不墮二邊,故名「中道」。無始以來的無明實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要由此清凈見才能斷除。若未得此見,僅有出離心、菩提心,任憑如何修學,終不能斷煩惱。所以清凈見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為重要。
(二)修清凈見的勝益
要成佛除了具足出離心、菩提心外,還必須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是幻覺,沒有東西是以它所顯現或被想像的樣子而存在。雖然要直接了解這一點不知道有多困難,但通過慈悲的修行,就能發生對於一切眾生的平等心,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了解空性。因為空性就是平等——空性、無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樣的。如果不具有甚深真實之見或通達勝義諦真理之慧,任憑你再怎麼努力地修習出離心,平等心等方便分,它們也不會成為我執的直接對治,不能斬斷三有的根本——我執。以至於修法和見地沒有聯系,那麼修行也無法了解空性的唯一目的。修行不具無我見,那麼不是落入常邊,就是落入斷邊,這二者都會加強二元對立,而不是除去它。這表示不具空性正見的修行,使你在輪迴中陷得更深。不僅如此,若無甚深正見,僅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只能獲得大乘資糧道以下,無法再高了。如果是小乘,也不能得小乘加行道。如果在出離心與菩提心二者攝持以上,又具有通達甚深見者,則大乘加行道以上的地道都能獲得,尤其能成為解脫與一切智之因。我們發願度眾生,如果沒有一個救度的方法,也不過徒具善心而已。因此,我們首先要有這樣的想法:「我要找到一種決定能斷輪迴根本的甚深正見,僅有業果決定的世間正見是不夠的,歸根到底要有通達無我見。」我執是輪迴的根本,無我見是絕對必要的。如《三摩地王經》說:「倘若於法觀無我,各各觀察而修者,此乃能獲涅槃因,別余諸因難成寂。」可見,想要解脫輪迴、是沒法不要這個通達無我慧的。只有具此清凈見,才能證究竟佛果。
(三)清凈見的修習方法
修習此見有它的次第,先以四理或七相觀察眾生無始時來所執的「我」,通達「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觀察察眾生無始來所執的「實法」,通達「法空」。四理就是:一、認識所破的我;二、決定我與五蘊的或「一」或「異」,二者必居其一;三、認識我與五蘊是一的不合理;四、認識我與五蘊是異的不合理。七相即是:一(我與五蘊是一 )、異(我與五蘊是異)、能依(我依五蘊)、所依(五蘊依我)、具有(我有五蘊)、支聚(五蘊合聚為我)、形狀(五蘊組合的形式為我)。從這七方面,認識執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以「四理」來破所執實法,先認識所執實法與構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蘊皆空為例,照上述四理破我的道理來破。既通達無始妄執的「我」及「實法」空,再詳細推察緣起道理,得知諸法雖無性而有「緣起因果」。如果還覺得緣起因果與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還沒有真正通達中觀深義。若是由見諸法因果緣起就能破除內心實執,了達諸法實無自性,才是得了「中觀正見」。這樣的正見,不只是由見空來破常執,而且由見有(緣起的有)的力量來破常邊;不只是由見有來除斷執,而且由見空(無實性空)的力量來斷邊。了知因果緣起與無自性二者是相輔相成,空與緣起二者可在同一事物上安立而不矛盾。通達實執之所執境從來沒有,能空現為緣起,緣起現為空,如是便能通達緣起之義即是無實,而無實之義即能引發緣起無欺的有力定解。理解《根本慧論》中所說的「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以及《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就是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之義。總而言之,自性空中一切法皆可成立。如果能不墮二邊,就不會落邪見歧途。
可知「空性」不是某種堅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空。真正的空性,離於概念,無法表達。因此無法研讀,只能體驗。只有把理論放入修行中才能真正體會到「空性」。空性的見地使人真正解脫煩惱的束縛,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變人的發心,而不是改變現象界的任何東西,「空性見」可以改變發心。由於「空性見」,讓我們了解慈悲的客體並無本性,所以不會被他們的苦難壓垮。了解主體的空性或了解無我,因此就不再局限於關心他似乎滿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見無邊際,慈悲和其對象也都沒有界限。要有菩提心就必須對空性有了解,只要相信沒有堅固存在的「自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於出離心而發菩提心的菩薩,主要靠此空性見才能斷煩惱而利益眾生。因為只有正見才能斷煩惱,才能使自己達到「無我」的目的,純潔而正確地利益眾生。
結 語
由上述可知,最初沒有「出離心」就無法使心趨向佛法;沒有菩提心,佛法就不會成為大乘道;沒有「空性見」就無法斷盡二障,所以這三者被稱為成佛三要,它是三世諸佛共履的康莊大道,三界中唯一的明燈。出離心、菩提心、清凈見,是一切佛經的心要精華,十方諸佛皆依之而利益眾生,成辦佛事。立志要解脫煩惱,覺悟真理,願與一切眾生同成佛道的佛子,應依此成佛之三要道,有次第地發心修學。如宗喀巴大師教誡的「對於如上所說的『三主要道』諸要義,先以聞所成慧令得通達。其次閉關,斬斷現世的藤絆,少欲知足、少事少業而住,以思所成慧獲得定解。亦即於寂靜處生起精進力,不作推延,速疾成辦一切生的究竟希願。」如能正確認識、抉擇,真正將見地與修法結合起來。那我們必定是究竟的解脫者,無上菩提的成就者。在此,我願與諸位真切地依於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藉由清凈見,斬斷煩惱,廣度無邊眾生,到因圓果滿後同證無上佛果。
參考資料:
1、《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著
2、《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宗喀巴大師著,昂旺朗吉釋
3、《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師造,帕綳喀大師講授
4、《密宗法義精要》根桑澤程述
5、《我們真正的歸宿》——修心法要集,佛教文化普及叢書系列之5
6、《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宗薩欽哲著
7、《成佛之道》印順法師著
8、《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
9、《太虛大師全書》大乘通學第四編一、三、四
10、《勸發菩提心文講記》演培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