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
凈土法門法師講解「認識佛教」流行頗廣的有兩回講解,一回是1990講於新加坡,另一回是1996講於澳洲布里斯本。
1990新加坡版的「認識佛教」較為常見,但凈空老法師自稱,他老人家的境界,一年比一年提升,故此,這次刊印1996版的「認識佛教」也許後後勝於前前。
(新版/1996/澳洲)
(第一集)
1996/1/6 澳洲布里斯本 檔名:17-13-01
諸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我們新年的開始,能夠在澳洲這個地方聚會,與大家談談佛法,我感到非常的歡喜,因緣實在是無比的殊勝。
這一次我們選的講題是「認識佛教」。早年,舊金山有一個媽祖廟,是我們台灣分到美國去的。媽祖廟請我講演,我就想到了這個題目,同時也就寫出這麼一個大綱。但是那個時候只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不能夠詳細介紹。以後,九二年我在美國東岸的邁阿密訪問,當時我在每一個城市為大家介紹《地藏經大意》。到達邁阿密之後,憲煒居士(以後他也出家了)他的英語很好,翻譯能力很強,所以有一些外國人來聽,我看到現場那個狀況,就把講題改過來,介紹「認識佛教」,就沒有介紹《地藏經大意》了。
我記得在邁阿密的聽眾,比我們現在的現場至少少了一半,但是那一個星期的講演影響非常之大。這個錄音帶以後寫成了書,流遍到全世界,印的數量也非常多,我想諸位都看到過。
這一次我在新加坡弘法,新加坡的同修最近要把這一些音帶做成光碟便於保存。大家來告訴我說:「《認識佛教》這一個小冊子非常重要,可惜沒有錄影,如果能夠做成錄影的光碟,那就最理想了。」所以這一次我們有緣到此地,就滿他們的願望。這一次我們好好的錄一套帶子,將來普遍的流通。這是把這個因緣簡單的為諸位說出來了。
現代我們在許許多多地方、地區、國家看到學佛的人愈來愈多,可是佛法究竟是什麼?真正能夠說得明白,搞清楚的人實在不多。因此,這一個題目的確就非常重要了。
民國初年的時候,好像是民國十二年,當時有一位歐陽竟無先生,我想對於中國近代佛教了解多一點的都知道歐陽大師,他曾經在第四中山大學做過一次講演,他的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一次的講演確實震撼了整個中國的佛教界,因為大家普遍都把佛教看作是宗教。為什麼佛教不是宗教?學術界裡面,特別是日本的學術界把佛法看作哲學,歐陽大師說佛教也不是哲學。但是究竟是什麼?他沒說。他只說「而為今時所必需」,就是現代人必須要學習的。
這一次講演,由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在民國初年都很出名的)記錄、流通。我七七年在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這一篇講演稿,以後我帶到台灣翻印,也流通了不少。我們讀了這個小冊子之後,覺得他的觀點非常正確。
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佛教是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九法界眾生確確實實是至善圓滿的教育。
從哪些地方我們能夠看得出來?首先,我們在佛教的稱呼方面就能夠發現。你看,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師是老師,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這個教學的創始人,他是創始的一位老師。而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從稱呼上非常明顯的看出來,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宗教裡面沒有這個稱呼,宗教裡面有主僕的關係、父子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像這一類的關係,在佛門裡面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佛教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他的歷史在史傳裡面都可以看得到的。他出生在北印度,現在的尼泊爾,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面。他生在中國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佛滅度是在周穆王五十三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但是佛的年代,中國跟外國記載相差很大,照這個記載,佛滅度之後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二十一年。可是外國人的記載,今年才是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幾乎有六百年。這種事情,不但是佛陀,凡是古人生卒年代的考據,幾乎都有很多種的說法,到底哪一個說法正確?這很難斷定,也可以說沒有法子去斷定。然而這些實在講也並不是很重要的,我們不從事於考古的工作,所以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了解佛的教義。釋迦牟尼佛確實有這個人,當年講經說法也確實留下這麼多的經典,這個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佛教正式傳到中國來是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這是正式接受中國朝廷,也就是中國的帝王派特使迎請到中國來的。非正式的,歷史上也有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那個時候,已經有佛的訊息傳到中國。但是我們從歷史上來說,還是以國家正式禮聘作為記錄。
佛教,我們依這個綱領來說,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覺悟。為什麼當年翻譯不把它翻成智覺?翻成智覺,我們現在要看到這個名詞也就很清楚了,不至於迷惑了。為什麼不這麼翻?這是過去在翻譯經典體例上有五種不翻,叫「五不翻」。這是屬於五不翻之一,這一條是屬於「含多義不翻」,這個名詞裡面含的意思很多,在中國字彙裡面找不到一個相當的字來翻譯,所以就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
佛陀這個字裡面所說的智,跟我們普通概念裡面的智慧不一樣,因此必須要加以解釋。他的智慧要是籠統的來說,就是對於宇宙人生,過去、未來這一切法他都能夠明了,而且正確的明了,圓滿究竟的明了,那樣的智慧才稱之為「佛陀」。
我們聽了這種說法,乍聽之下,真的是很難接受!這有一點像宗教裡面稱上帝是「全知全能」一樣。人,哪有可能是「全知全能」?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本人在內,確確實實都有這個智慧、都有這個能力。因此佛法對於所有一切眾生,它是平等的看法,本來平等。佛不比我們高一等,我們也不比佛差到哪裡去,都是平等的。雖然平等,可是我們今天的智慧能力確確實實有不相同。
在這個社會上有聰明的人,也有愚痴的人;有能力很強的人,也有能力很薄弱的人。這種現象是怎麼產生的?佛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你迷失了你的本能。你本來有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迷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只是迷了而已。如果能夠破除迷惑,你的能力就又恢復了。所以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教導我們把迷惑顛倒去掉,恢復我們本能而已。佛度眾生,大乘經上常講:「佛哪裡有度眾生?」佛沒度眾生。眾生是怎麼成佛的?是你自己成佛的,佛只是在當中幫助你。這個幫助只是把你怎麼迷的,把這些事實真相給你說出來;說了之後,你就覺悟了,然後你把你的迷惑放下,你就成佛了。
從這裡看,佛法的的確確是師道,老師只能夠教導我們,學生的成就,畢竟是他自己發憤努力才成就的,在這一方面老師幫不上忙。老師能夠幫助的是把這些理論說清楚,把他自己修學證果的經驗、方法提供給我們作參考而已。所以佛法里沒有迷信,這是我們首先要把它認識清楚,要把這個觀念糾正過來。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師道,我們要把佛看成老師。
今天我們建道場,我們供佛像,不是把佛當作神明來看待;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那是宗教。今天我們講佛教是宗教,實在講也不能否認,為什麼?佛教確確實實變成宗教了,這是很不幸的。你看學佛的人,有幾個人不是把佛菩薩當作神來看待?當作神來供養?這個是很大的錯誤,錯得太離譜了。
明白的人,知道我們供養佛的形像是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報恩的意思、紀念的意思。這麼好的教育,我們在這一生能夠遇到、能夠接受,太幸運了!開經偈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我們對老師感恩戴德,紀念他,就像我們中國人供養祖先牌位一樣,這是「報本返始」,我們有這樣厚的恩情在裡面。第二個是見賢思齊。想想釋迦牟尼佛也是個平常人,他能夠覺悟,他能夠成就,我為什麼不覺悟?我為什麼不成就?所以這一尊像擺在那裡,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是這個意思,絕非迷信!不是把它當神明來看待的。
佛教裡面,佛菩薩的形像還真多,所以有些人認為佛教不但是宗教,而且是低級的宗教。低級的宗教就是多神教、泛神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佛教的神太多太多了,幾千幾萬,所以這個不但變成了宗教,而且變成低級的宗教。其實,這個意思全被人錯會了。
佛法裡面,佛的名號的確很多。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萬佛名經》,《大藏經》有一部經叫《萬佛名經》,世尊為我們講出差不多有一萬二千多個佛的名號,而菩薩的名號就更多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佛?這麼多的菩薩?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我們自己本性裡面的智慧無量無邊,德能、才藝無量無邊,一個名號沒有辦法代表。像現在社會上有地位、有才幹的人,他的名片一拿出來,頭銜有十幾條、二十條。一條就好了,他為什麼要搞那麼多條?釋迦牟尼佛那個名號一拿出來,幾萬條!表現他的德能無量無邊,是這個意思。
所有諸佛的名號是代表我們本性,本來具足的德能。所以,所有一切佛的名號就是你自己一個人,不是別人,這個要知道。所有菩薩的名號是代表我們修德,我們自性本能是無量無邊,但是如果要不好好的修,我們那個能力一條也透不出來,所以一定要好好的修。菩薩的名號代表修德,佛的名號代表性德,全是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一個人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個。
你要明白這個意思,你才曉得佛法的教學方式,要用現代的話說,是進入到高度的藝術化。它不但有名號,它用雕的這些塑像來表法,你一定要了解它真正的含義;真正明了了,你才能得到佛法教學真實的利益,這是我們首先要知道的。
佛法傳到後代,佛陀不在世了,佛的學生把老師的教導代代相傳下來。在佛門裡面我們又聽到有稱「和尚」、有「阿闍梨」的稱呼,在我們中國人習慣稱「法師」。這些稱號,宗教里也沒有。和尚、阿闍梨都是印度的梵語,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親自教導我們的老師,我們就稱他和尚。在一個學校裡面,親自教導學生的是校長,教育的政策是他定的,課程是他指導的,那些教員是執行他的命令的,是幫助他教學的。教學的成功、失敗是校長負責任,教員不負責任。所以校長就是和尚、親教師。
和尚這個稱呼,非常尊貴,非常親密。在現在大學里,除了校長之外,有指導教授。指導教授可以說他也是親教師,也可以稱他作和尚。所以和尚是個普通的名詞,它不是佛門里一個專有的名詞。親自教導我的這個人,我們稱他和尚。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我們只稱校長是和尚,其他所有的老師我們稱阿闍梨,現在稱教授。闍梨的意思比教授意思要圓滿,這個老師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我應該向他學習。所以阿闍梨叫軌範師,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模範、做我的典型,這樣的人我們平常稱為老師。所以在佛門裡面,我們從稱呼上知道,它的的確確是屬於師道,它不是神道;宗教是神道。
再說一個不好聽的話,宗教都是迷信,而佛法的宗旨是破迷開悟。佛說了,你為什麼生活得這麼苦?為什麼有六道輪回?是因為你迷失了你的本性,迷失了你的自心,所以你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才把事情做錯了。對於宇宙人生,你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統統錯了。做錯了後面一定有結果,結果就是六道輪回,就是現在過這麼苦的日子。佛法教學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的,實際上指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
佛說「苦」從哪裡來的?「迷」來的。你對於宇宙(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本人)完全不了解,也就是對於本人、對於你自己的生活環境不了解,這個苦!你想錯了、看錯了、做錯了,你怎麼不苦?如果你都明了了、都清楚了、徹底明白了,你就「得樂」了。為什麼?你的看法、想法都正確,完全沒錯誤,你的生活當然快樂。所以「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這是我們自己享受的事情。老師教給我們怎樣破迷、怎樣開悟,老師對我們毫無所求,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我們作佛的弟子,跟釋迦牟尼佛學,佛對我們有所求嗎?沒有,什麼都沒有。無條件!這些統統都要搞清楚。真正一個好的老師,對學生無所求,看到這個學生覺悟了,很開心!看到這個學生離苦得樂了,很開心!正如同父母看自己的子女一樣,他的教育成就,他在社會上事業成就了,看到很歡喜、很開心,意思完全相同。
「佛」的意思是智,這個智是體,它的作用就是覺悟,所以有體有用。它所覺悟的是什麼?我們通常講「法」,用這個字作為代名詞。「法」是宇宙萬有心境事理之總代名詞,就是對於心思、境界、宇宙人生的理論事實真相統統都能夠正確的理解,這叫覺,這是覺悟。
佛法為什麼不屬於哲學?歐陽竟無說得也很有道理,「佛法不是宗教」,想想它確實不是宗教。它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里有能覺、有所覺,有能、有所,佛法里沒有能、所。這一層很不好懂,我們講佛法甚深,深在這個地方。佛法裡面講「能」跟「所」,是一不是二,《金剛經》上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而世尊又在經典裡面解釋「如」的意思,如是什麼?一如,萬法一如。「一」才如,「二」就不如。能覺跟所覺如果是二,就不是「諸法如義」了。說二,就是哲學,今天我們用哲學的定義可以包含它。但是它不是二,它是一,這個在哲學里沒有。「能所不二」這個意思很深很深,非常難懂!
古人不得已用種種比喻。譬如,我們常聽到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還是二?從相上看不一,從體上看不二,不一不異,這是事實真相。這要很細心的去體會,才能夠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所有一切大乘經,可以說都是說這個道理,都是說這個事實。這個事實很難理解,真正明白了,認識清楚了,就叫作「佛知佛見」。你的見解、你的思想跟諸佛如來就沒有兩樣了。但是我們凡夫是迷,迷在哪裡?總是把一切事都分成對立,不知道一切事,它是一,不是二。
「佛法」這兩個字的意義,我們明了一個大概之後,佛法所求的是什麼?這是諸位必須要知道的。多少人學佛,在佛門裡面求什麼?求發財、求陞官、求保平安,都求這些。求這些東西,佛門里求不到,那就求神去了。實實在在告訴你,神也沒辦法,也無可奈何。這都叫迷信,這叫胡作妄為,這個做錯了。
佛法所求的,你看一切經論里,有一個名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也印在這個表上,這就是佛法所求的。這個名詞是可以把它翻出來的而沒翻,還是用梵文音譯,這一種的不翻叫「尊重不翻」。我們對於這個名詞非常尊重,保持它的梵音是尊重它。不像「佛陀」那個字是「含多義不翻」,它裡面含的意思很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菩提」翻為覺,「三」翻作正,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佛教給我們,希望我們成就什麼?就是希望我們都能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名詞也要費一點時間把它講清楚,佛法所求的太重要了,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學什麼?就是學這個。
首先講「正覺」,覺是覺悟。世間也有很聰明、很有智慧的人,現代的科學家相當聰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你能說他不覺悟嗎?你能說他不聰明嗎?哲學家、宗教家都很聰明,都比一般人覺的能力高明。但是佛都不承認他們是正覺,他們雖然是有覺,佛說他們不是正覺。我們佛門的招牌是「正」字,這個「正」字招牌不能隨便給人的。為什麼他的覺不正?他的煩惱沒有斷,他的心不清凈。他還有是非人我,他還有貪瞋痴慢,他還有妄想分別執著,心不清凈!心不清凈,他那個覺的能力再高,也不是正覺。所以佛法這個「正覺」是清凈心,清凈心裏面生智慧、覺悟了,那叫正覺。
因此「正覺」這個標准世間法里沒有,六道眾生都是邪知邪見,不是正覺。佛要求我們要正覺。得到正覺,在我們佛門裡面也有一個學位,好像現在念書一樣,我們拿到一個學位了,這個學位是最低的;像念大學,大學畢業了拿到學士學位。我們「正覺」是第一個初級的學位,它的名字叫「阿羅漢」。諸位要知道,阿羅漢、菩薩、佛是佛門里學位的名稱,這個要懂。你得到正覺了,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沒有了,這在小乘。
不但阿羅漢沒有「人我是非」這個念頭,沒有「貪瞋痴慢」這些念頭了。在從前我們總以為要證得阿羅漢果,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哪裡曉得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小乘初果須陀洹,這跟阿羅漢相去很遠很遠,小乘初果須陀洹已經破了四相。《金剛經》上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金剛經》上看到的。難怪佛說初果叫「入流」,他入了聖人之流,他證得了位不退,絕對不會退轉作凡夫,原來他再不執著「人我是非」,這個念頭沒有了。
從這些地方我們就要能夠體會到,佛陀的教育跟世間教育不相同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到底要學些什麼東西?我們跟佛學,學真實法,學正覺,唯有正覺才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真正離苦得樂。苦樂我們講最粗淺的,以我們自己現在本身來講,你有生老病死苦,你有求不得苦,你有愛別離苦,你有怨憎會苦,這些苦都環繞在你的周邊,你沒有辦法離開。學了佛以後,這些苦真的可以離開。
年歲大一點的同修,中年以上的,想想我們人老了。學佛可以不老,學佛可以不生病。縱然你身上有很多疾病,你真正學佛了,不要看醫生,不要吃藥,你的病自然就好了。這是什麼道理?就是因為你把道理搞清楚了。你不曉得你的病是怎麼來的?你不知道。病是怎麼起來的,你那個病是怎麼樣發展的,病到後來結果怎麼樣,你曉不曉得?統統知道了,人可以不生病。病從哪裡來?妄想來的,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的妄想不斷,神仙都醫不好你的病。你的妄想統統沒有了,什麼病都沒有了。
生死的根本也是妄想,《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把我們的病根一語道破。你們查遍《大藏經》,哪一尊佛生過病?哪一尊佛顯得很衰老?沒有。哪一尊菩薩生過病?這沒聽說。為什麼佛、菩薩、阿羅漢不生病?為什麼佛、菩薩、阿羅漢不老?不但不老,他也不死。這個不死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沒有別的原因,他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隨順自性,他就得這麼好的效果。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自然生態,完全符合自然生態,一點沒有造作的意思在裡面;順其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我們要打個妄想,把自然生態改變,這一改變就改壞了,就出了毛病了,毛病是從這樣生出來的。所以這個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病根。
學佛就是要依照佛的教誨,把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恢復清凈心。清凈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就是正覺。所以,心不清凈,有聰明智慧,佛菩薩不承認他是正覺。一定要心清凈了,那個智慧才叫作正覺,它才管用。得到正覺,佛在經上說,你就有能力超越生死輪回。生死輪回都超越了,還有什麼病!哪來的疾病?沒有了。生死都能解決,我們生活上這點小問題,還有什麼解決不了的。你這一生當中就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滿、快樂。我們學佛是得這個東西,這是接受佛陀的教育。
可是你要是以宗教的心態去學佛,說老實話,這些你完全得不到。什麼原因?迷!宗教講求感情、情操。情是迷,不是理智。宗教是愈迷愈好,為什麼?你才是虔誠的宗教徒,你跑不掉!把你抓得緊緊的,你不會跑掉,你天天要去拜他,他接受你的恭敬,接受你的供養。
但是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你是來求學的,沒有老師跑到你家裡去教你的。這是什麼道理?老師到你家裡去教你,你對老師不恭敬、不尊重,再好的老師,你跟他也學不到東西。所以老師並不是一定要你對他怎麼恭敬,如果存這個心,那個老師不是好老師。但是這裡面有個道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譬如,十個學生跟著一個老師學,為什麼有的學生學的多,有的學生沒有學到東西?你再仔細去觀察,學到東西的對老師恭敬。為什麼對老師恭敬就學到東西?對老師恭敬是聽話,老師怎麼教,他就怎麼做,他當然學會了。對老師不恭敬的,不聽話,不聽話那沒有辦法,他當然學不到東西。所以百分之百的聽話,就是百分之百的恭敬。可見這個裡面真有道理,世出世間教學都不外乎這一個原則。
我們在佛教傳記裡面,看到許多的祖師大德們,他們在年輕求學的時候,參訪一個善知識,我們今天講有道德、有學問的高人,傳記里記載這個善知識告訴他:「你在我這裡學不到東西,你到某某人那裡去,你去跟他學,你就會成就。」這個學生果然聽他的指點,到那個人的會下三年五載,他開悟了、證果了。這又是什麼道理?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很多很多!中國的文章講求簡潔,不羅嗦,談話談幾個鐘點,記載的時候只有一兩句,記得很簡單。
這位善知識見這個人,就像我們現在見一個人一樣,一定問你:「你貴姓,你叫什麼名字,你是那裡人,你學了些什麼東西。」這一問就明了了,你喜歡學哪一樣東西?而且問在現代這些大德當中,你最佩服的是哪一個人?他指點你的時候,是指點你最佩服的這個人,你去跟他學,你會聽他的話。我為什麼不能教你?你不佩服我,我教你,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原理在此地。並不是他有神通,指到那個地方,果然他到那裡就成就了,其實談話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們這一生遇不到一個好老師,這個話也不無道理。好老師可遇不可求,很不容易遇到。遇到之後,你肯不肯跟他學?不肯跟他學,還是枉然。所以一定是自己心目當中最尊敬的這個人,才能發生作用。同樣一句話,同樣一個道理,在我瞧不起的那個人的口裡說出來,根本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而且還要罵他。我們心目當中最佩服的那個人說出來,如奉聖旨,馬上依教奉行,怎麼會一樣?所以你要問,我們自己將來能不能有成就?很簡單,你回家好好想一想,哪一個善知識你最佩服他?死心蹋地跟他學,這樣才沒錯,你才能成功。如果你喜歡的善知識太多了,那你那個恭敬心不是真的,是假的。你的心是很亂,變化無常。不但佛法你沒有法子修學,世間法你也學不好。
無論世法、佛法要想學好,一定要懂得一個道理,就是「一門深入」。尤其是佛法,要真正能夠學好,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一個老師,你一生走的是一條路,這一條路好走。兩個老師是兩條路,你怎麼走?三個老師是三叉路口,四個老師是十字街頭,你完了!今天年輕人好學的很多,為什麼不能成就?都在十字街頭,無所適從,毛病發生在這個地方。既是學佛,不但親近一個老師,還要專修一個法門,你才能有成就。什麼成就?得清凈心。諸位要知道,成就是你得清凈心。得清凈心的現象是煩惱輕了、智慧增長了,那就有受用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問題,唯有智慧才能解決;除了智慧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能解決問題的。所以佛法講智講覺,就缺這個東西,要正覺。
我們講到最貼身的,解決我現在本身的問題,解決我現前生活的問題。我要讓我的生活過得自在、過得美滿、過得幸福,再擴大解決我家庭的事情、解決我工作的事情、解決整個社會問題的事情,要智慧,真實的智慧。所以智慧里摻雜著煩惱,不能解決問題。今天世間聰明人很多,特別是政治家,個個都認為自己很聰明,把這個社會愈搞愈亂,老百姓愈來愈辛苦。什麼原因?智慧里摻雜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它這個煩惱沒有斷。所以起心動念,他第一個考慮「我」的利益,你看「我執」在。
佛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第一個要把「我」破掉,這才是真正智慧。沒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功夫,讀大乘經也是枉然。大乘經雖然念得很多,意思全錯解了。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些人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說有什麼法子!他為什麼解錯?他有私心,起心動念他要講求「我」的利益,這就壞了,反而得不到利益。如果能把私心離開,你會得真實的利益。由此可知,正覺它是有標準的。
再往上提升一個學位叫「正等正覺」,相當於碩士學位。「等」是等於佛,當然他還沒成佛,等於佛而已,這比阿羅漢高,比正覺高。正覺裡面無我。諸位必須要知道,唯有無我,才能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辨別利害,你才有這個能力。如果「我見」沒破,你決定沒有這個能力。一般人以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以為自己修了很多功德,我看不然。很多在那裡很努力修功德、做好事的人,將來都要墮三途。什麼原因?他那個好事是似是而非,不是好事。不但將來不好,眼前都不好。看到好像是一樁好事,其實做錯了。
譬如,我們佛教的道場做慈善事業,你說好不好?社會獎勵,國家還送個大匾給你掛起來,你們對社會有很大的貢獻,這是不是好事?看到是好事,實際上是錯事。錯在哪裡?佛教道場辦的是什麼事情?是佛陀教育,這是你本分的事情。就好像你們辦一個學校,學校應該辦什麼事?老師跟學生天天要上課,這是正事。現在老師也不教書,學生也不上課,天天去搞慈善事業,這是好事嗎?錯了!這樣作法,校長會被撤職查辦,學生會被開除。所以一定要明辨真妄、正邪,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我勸我們的同修,道場之可貴就是幫助大家破迷開悟,因此必須要有一個宗旨、有一個目標。我們這個道場是凈宗道場。中國十個大宗派,我們這是凈土宗道場,這個裡面只弘揚凈土宗的東西。大家來這邊,我有一個門、一個路走。如果我這個道場裡面,還有法相宗的東西,還有法華宗的東西,還有其他宗派的東西,人家到這裡來的時候,我到底學哪一門好?表面上看起來,這個道場不得了,法師心量都很大,你看他都是一切包容。其實錯了,你令大眾到你這個地方來的時候,無所適從,這是罪過。
念佛修凈土的到我這裡來;喜歡學參禪的,聽說佛光山那裡辦禪坐,到他那邊去,這就對了。喜歡做慈善事業的,這個地方有慈濟功德會,到他那邊去。每一個道場,他有他的宗旨、有他的方向、有他的目標,不能混合在一起,搞亂了。不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拉信徒,「我這裡樣樣都有,你們到我這兒來多好,樣樣都學得到」,結果是樣樣都學不出來。這怎麼能對得起人?這個你要沒有深遠的眼光、沒有真實的智慧,你看不出來。
絕對不是心量狹小,是接引初機要指導他有一個正確的方向。我們流通經書、卡帶都是如此。如果與凈宗相違背的,擺到我這個地方,人家看到時候,以為我們肯定他,以為我們在那裡推薦他。如果他走錯了路子,我要不要負責任?這個因果責任就背大了。你自己走錯路,活該!你把別人的路子帶錯了,你背的因果責任就重了。這是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小心謹慎的。
所以我在台北的時候,把「基金會」的職務辭掉。我們「華藏圖書館」是一個道場,是個修學的道場,而「佛陀教育基金會」不是道場,它是一個佛教後援的事業,支援的事業。所以那個地方印的經典,各宗各派東西我們都印,我們幫助每一個道場,這個宗旨、目標不一樣,我們幫助別人,幫助別的道場。不是這一個道場里搞大雜燴,那就錯了。這些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善事,你仔細一觀察、一分析,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一個道場要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哪有那麼容易!你真的是正法,真正在修行,真正是利益一切眾生,才得諸佛護念,才得龍天保佑。
「正等正覺」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他對於宇宙人生的見解,也就是我們講的看法、想法跟諸佛如來非常接近,所以稱之為「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在《華嚴經》上講,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叫作正等正覺。破最後一品無明,智覺圓滿了,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了,再加上「無上」兩個字,「無上」好像佛門裡面的博士班畢業。如果你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作佛陀。假如你證得「正等正覺」,就稱你作菩薩。你要是證得了「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所以這三個名詞是普通名詞,不是專門對某一個人,好像博士、碩士、學士是普通名詞。
如果再冠上「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專門對一個人?不是的,還是一個普通的名詞。釋迦牟尼佛太多了,到底你找哪一個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太多了,你找哪一位觀音菩薩?這就好像我們講的博士,博士有理科的博士、有工科的博士、有醫學博士、有哲學博士,每一種類的博士人數也多得不得了,你找哪一位?你要認為觀世音菩薩就是某一個人,那你錯了。觀世音是菩薩,好比是碩士,它裡面科別分得很多。你要曉得觀音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叫觀世音。大慈大悲的菩薩很多,你找哪一個?現在大家在佛門里把佛菩薩搞亂了,都以為是一個人,不曉得這裡面有無量無邊的人。
我聽說你們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熟,很多人都在念。念《無量壽經》應該會覺悟,《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就是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都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無量無邊,沒法子計算。你要找普賢菩薩,要找哪一位普賢菩薩?西方極樂世界全都是的。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加上名號,就等於這一個學位加上他的學科、科系,是這個意思。這個到後面還要跟諸位細說,不能不搞清楚。不搞清楚,我們學佛,人家說我們迷信。這個話說得沒錯,真的是迷信。信佛了、皈依了、也受戒了,佛是什麼?不曉得。菩薩是什麼?也沒搞清楚。這樣糊裡糊塗就學了,這不是迷信是什麼?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佛教是什麼,知道佛教里學的是什麼。
佛法所求的我們明白了,求智慧。諸位要記住,求智慧,在禪宗裡面講求「明心見性」,凈土裡面講求「一心不亂」。凈土宗很特別,不但求一心不亂,而且求生凈土,它的確是雙求。不像其他的宗派,其他宗派是單一的專求,凈土是雙求,求一心不亂,還要求往生凈土。這個目標在我們一生當中決定得到,諸位如果把《無量壽經》念熟、念懂了,你就絲毫不懷疑。
經本一開端把我們修學的目標就顯示出來了。「大乘無量壽庄嚴」這是我們所求的,這是修凈土人所求的。你看看經題上的「無量壽」,我們求的是無量壽;換句話說,健康長壽。「庄嚴」就是自在美滿,那才是庄嚴。用什麼方法求?有求的方法,經題後半段所講的「清凈、平等、覺」,那是方法。由此可知,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清凈心、平等心、覺心。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了,三個同時都得到了。整個的佛法,都不外乎這一個原理原則。
禪宗在三個裡面單單求覺,像這個講堂可以從三個門進來,它從「覺門」進來。禪宗從覺門,他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就入門了。禪宗以外叫教下,教下是從解門裡面來入的,「大開圓解」,也就是「正門」,正知正見,從這個裡面進來的。我們凈土宗是修清凈心,從「凈門」入。心清凈了,當然平等,當然覺悟。覺悟了的心,當然清凈,當然平等。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方法、門徑不一樣,到最後的歸宿完全相同,都是明心見性。不過禪宗裡面說的這個名詞,其他宗派不是這個說法。我們凈土宗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家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講的「大開圓解」,密宗裡面講的「三密相印」。諸位要曉得,雖然名詞不一樣,指同一樁事情、同一個境界。
因此任何一個法門,我們不能批評,不能說它不好;說它不好,那就是謗佛謗法。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哪個路子都能成就,你怎麼能說它不好?只有在許許多多方法裡面,我們自己應當如何來選擇?選擇的條件,第一要適合我們的程度。如果它要求的程度太高了,我們沒有辦法修學,學起來很困難,不容易成功。要適合自己的程度,要適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學起來才方便;還要適合現代的時代背景,因為我們離不開社會、離不開人群。所以必須衡量這些條件,我適不適合學這個法門。
一般而言,像前面所講的,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哪一種方法,都必須要破我見、破我執才能得力。否則的話,就是常講的功夫用不上力。我想這是許多同修都有的這個體驗,學了多少年,還是個這樣子,甚至愈學愈苦。不學佛的時候還好,學佛的時候愈學愈苦,這都是不得法。這個法門自己不適合,就正如你到學校念書的時候選擇科系一樣。你的根基、你的程度不適合這個科系,你選錯了科系,你學習困難,而且很難成就。選對了,那就容易了,成就也就快速。
我們選擇法門這一點非常重要。假如不曉得自己是什麼樣的根器,也可以試驗試驗,禪、教、密、律統統試驗試驗。我自己修學就是這個例子,許多大乘經讀了之後,想想自己不行,妄想、分別、執著去不掉。我也非常想去,就是去不掉,最後才想到念佛可以帶業往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去不掉也行,這個法門很適合我,我是這樣選擇的。別的我想想都不行,那些經我都會講,我講得都比別人好聽,我做不到。所以禪、教、密、律我都曾經涉獵過,想一想沒有法子,回過頭來死心蹋地念阿彌陀佛,專講凈土的經典。這是我這幾十年當中的體驗。
可是最近又講些別的經典,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逼著沒有法子,無可奈何。因為這些大乘經沒人講,現在講經的人愈來愈少,這是一個很悲哀的現象,所以抽出一點時間講這些經,做成錄音帶,幫助對這些典籍有興趣的人,留供給他們做參考,原因在此地。如果有人講,我絕對不會講,這是被逼著沒有法子。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介紹到此地。我們這個講題有五天,明天見。
(第二集)
1996/1/7 澳洲布里斯本 檔名:17-13-02
諸位同修:昨天我們介紹過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的教育,這是我們學佛必須首先要認識清楚的。明了佛法教學的目標之後,我們對於佛教的經典,看法就不一樣了。佛教的經典,可以說是在這個世間分量最大的叢書,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學說,包括宗教在內,典籍之豐富,沒有超過佛教的。
佛教這麼多的經典,它裡面到底說的是些什麼?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學佛的人很多,讀經的人也很多,甚至於講經的人也很多。我曾經遇到一位講經的在家居士,講得也很有名氣,經常在許多大學學府裡面講解佛經。有一次我遇到他,我就問他,我說:「你現在所講的都是大乘重要的經論,整個《大藏經》究竟講的是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他聽了之後,也想了很久,答不出來。他反過來問我,我告訴他:「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只說了一個事情,如果用佛教的名詞來說,就是《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諸法是一切法,實相就是真相。這一句話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人生是我們本人。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內容就是講我們自己跟我們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我叫他想一想,我說:「這個答案,你能不能滿意?」如果不知道佛經講的是什麼?我們對於佛的經典就無法理解,展開經本你會胡思亂想,愈想愈遠,愈想與我們的生活都不相關了,把它想成玄學去了。那有什麼用處!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無論經典的大小、淺深,字字句句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關係,然後才曉得歐陽竟無先生為我們說的「佛法是今世所必需」,這個話我們就會同意了,就能夠肯定他講得正確。所以經典字字句句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由此可知,佛法決定不迷信。
我們學佛從哪裡入門?這個很重要!從哪裡學起?昨天略略的為諸位同修說了一點,諸佛菩薩名號表法的意思,這個一定要懂,才知道佛法教學方法的圓滿,在我們佛門講的善巧方便,用現代的話就是高度的藝術境界。幾千年佛教教學,就已經走向藝術化。所有諸佛的名號、塑像,我們的造的諸佛像,都是代表我們的性德,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凡是菩薩名號以及他的造像,都是代表修德;也就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怎樣的修學,才能夠使我們的性德完全顯露出來,而在生活裡面得到受用。這樣看來,佛教育確確實實超過世間所有的教育。
每一位同修,我想你們自己都有親身的這個經歷、感受,我們曾經念過小學、中學、大學,學了許許多多的科目,畢業出來之後,有幾樣東西在生活上用得上?如果學的這些東西用不上,諸位想想,我們浪費多少時間,糟蹋多少精力,所學非所用!這種教育就不善了,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很好的教育,決定不浪費我們一分鐘的時間、一秒鐘的時間,讓我們所學在生活上馬上就用得上,這才是好教育,至善圓滿的教育,佛法就能達到這個標准。
在中國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法,我們以四大菩薩作代表,代表我們修學的次第,代表我們修學的境界。這四位菩薩雖然是有次第,但是次第里有圓融,這樣才真正叫圓滿。次第里沒有圓融,圓融裡面沒有次第,這也不是最完備的,也不是最善的。所以它次第里有圓融,圓融就是沒有次第,沒有次第里又有次第,像我們上這個高樓一樣,高樓有樓梯,樓梯是次第,除樓梯之外有電梯,電梯就沒有次第,同時具足,這個才圓滿,我們才安心!這個用來比喻佛法,佛法非常接近這個樣子。
從次第上說,第一個是地藏菩薩,我們從哪裡下手?從地藏菩薩下手。此地的凈宗學會,最近買了一個會所,有了地。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沒有土地、沒有場所,你什麼也辦不成。自己一個人,也要有個小小的家,也要有一塊地方能夠落腳,地是最重要的。
地藏菩薩他所代表的這個「地」是心地,「藏」是寶藏。我們知道,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大地,我們要依靠它生存,衣食住行都要仰賴大地的物產,所以大地含藏無盡的寶藏,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佛教我們修學,首先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的真心本性裡面有無盡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那就是你心裏面所含藏的,這是自己心性里本來具足的。
雖然自性有無量的智慧德能,我們今天的智慧德能好像喪失掉了,變成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而佛給我們說,我們的智慧德能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個能力喪失了。雖然喪失,佛給我們說並不是真的失掉了,怎麼失掉的?迷失了。如果你覺悟了,這個智慧德能就又現前、又恢復了。迷了,迷的樣子是什麼?我們先不要探討迷的理論,為什麼迷的?那個講起來就很深了。迷的樣子是什麼?妄想是迷、分別是迷、執著是迷。我們現在真的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打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迷的樣子。
覺的樣子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就是覺的樣子。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離念。我們人人都有個真心,真心裏面沒有妄念。有妄念的這個心叫妄心。那個心是真心,真心裡有了妄念,就不叫它作真心,叫它作妄心;真心是離念的。我們學佛沒有別的,恢復真心而已。也就是修學第一個目標,是把我們心地的寶藏開發出來。
佛法不是向外求,這個大家千萬要記住,佛法向自性當中去求,所以佛法是心法。在古印度,佛學稱為「內明」。印度在古時候,把這個學科也分類,不像現在分得這麼細,它分得簡單,分為五大科。而佛學、哲學這一類分為內明,這是向內心裏面去求的,不是向外的。所以佛法是啟發自性的教育,恢複本能的教育。《地藏經》上就是給我們宣說這個法門,告訴我們自己的心性裡面具足大圓滿。我相信許多同修念過《地藏經》,如果你不懂它的意思,你念《地藏經》好像念神話小說一樣。
佛的經典,從表面上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講事的,《地藏經》講事、《阿彌陀經》也講事,所以你看起來像看小說一樣,好像沒有什麼東西。但是這一種經最難講,事里有道理,你不能把道理講明白、講清楚,這些事情誰相信?反而這一種經典難講。另外一種講理的,像《金剛經》講理、《心經》講理,講理的我們反而好懂,很佩服。可是理裡面有事,如果不把事實說出來,這些道理的理都落空,都變成空理。這是我們研究、講解佛法的經論,不能不知道的。講事的地方,你要懂得理;講理的地方,你要曉得這個理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地藏經》一開端,還沒有講到經文的時候,他先有放光現瑞,放「大光明雲」,這個就是表示全經教義的一種方法。光明是智慧,大光明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這個智慧在哪裡?在我們自己心性之中。在一切經典裡面,佛常常用一個「雲」作比喻,比喻這一個事實真相。雲,你說它有,還是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看到天空雲彩一片一片,清清楚楚的,看得很清楚、很明了,它有!現在我們坐上飛機,飛到那上面有沒有?沒有了。所以,佛用「雲」這個字代表這一樁事情,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非有非無,這才是事實真相。你說它一定有,錯了,你看錯了。你說它一定沒有,你也看錯了。都叫迷!
我們今天把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相,看作真有,這叫坐實,我們看錯了。所有一切法,包括我們的身體,都是非有非無,這是真相。所以不可以說它這個是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說沒有,這個形相明明存在。你說它有,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一句話很不好懂。現代西方科學家懂,他們在現在非常進步的物理學里發現,所有的物質,就像佛法裡面講的是因緣湊合的一個現象。緣湊合了,這個形相存在了。緣離開了,這個形相沒有了。科學家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佛給我們講「非有非無」這個說法,我們就能夠體會、就能夠懂得。
譬如這個毛巾,我們看到這個有,一面是有。佛給我們講它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為什麼?它是緣湊合的。我們抓住這個線頭,一拉開的時候,拉遠了,它是一條線,線組合在這裡成一個毛巾。所以你把它拆開成一條線,巾的相沒有了。其實不拆的時候,你要把它看作一條線,哪來的毛巾?一切法皆是如此。
現在物理學分得很細,把一切物質分為分子、分為原子、分為電子、分為粒子,他從那裡去看,一切法非有。可是從整個大的形相上看,一切法非無。佛為了要把這個相說清楚、說明白,用「雲」來作比喻,代表一切萬法非有非無,才是事實真相。
因此佛教給我們生活的態度,在《金剛經》上講了一個大原則、總原則叫「無住生心」。「無住」是什麼?你不要認真、不要執著,都是假的。你認真執著,你錯了!所以教你「無住」,你這個心多自在!「無住」,簡單的講,我們心要清凈,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多快樂!你的心多清凈。這是「無住」的意思。
「生心」,你一定要生一個心,幫助一切眾生。我們生活在世間,不要為自己,為自己的圈子太小了,那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我活在世間為誰?為一切眾生。你說為我的家庭、為我的宗族、為我的鄉里、為我的國家,那個範圍都太小了。你一個國家好,鄰近的國家不好,你也過不了好日子。我的國家好,希望每一個國家都好,天下才能太平,大家才能夠幸福。所以心量要大,眼光要遠,佛教我們生這個心。
「生心」是從現相上說,相有好醜、有善惡,在佛法裡面講有十法界,十法界是相。往上面去有佛、有菩薩、有緣覺、有聲聞,下面則有六道。六道的相從哪裡來的?你的心裏面變現出來的。誰是六道十法界的主人?自己是的,不是外面的,這是佛在大乘經常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心想關係太大。
佛在《華嚴經》上講宇宙人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決定是有,相決定不會消滅,這個要知道。相不會消滅的,但是相會變。不會滅是真的,但它是會變。為什麼會變?因為你有念頭就會變,想什麼變什麼,你想佛就變佛,想菩薩就變菩薩。
今天世界變成這種動亂,原因在哪裡?因為大家想的是貪瞋痴,都想貪、都想瞋恨、都想愚痴,這個世界就動亂了,不堪設想了。一切法從心想生,「生心」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佛教我們不要生輪回心、不要去生六道心。生什麼心最好?生成佛的心。
所以一切諸佛都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好,念阿彌陀佛將來就成阿彌陀佛。成別的佛不好嗎?別的佛比不上阿彌陀佛。佛都是平等的,佛佛道同,佛佛平等,為什麼阿彌陀佛比較特殊?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阿彌陀第一」,經上稱贊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去作阿彌陀佛,不作別的佛。作別的佛,不是佛中之王,將來要是見到釋迦牟尼佛,知道有阿彌陀佛,你會怨他,「釋迦牟尼佛,你為什麼不教我念阿彌陀佛?你教我念別的佛,你不夠意思,你對不起我」,確實是如此。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念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在《阿彌陀經》裡面看到的。《阿彌陀經》六方佛那一段就是的,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是佛當中的究竟、是佛當中的大圓滿,你看這個多有意思。
我知道一切法里第一殊勝的,我不告訴你,告訴你第二第三的,我對不起你。雖然現在你不曉得,總有一天你會明了的,總有一天會見面的,那個見面就難為情了。我今天把第一法門告訴你,你不接受,到後來你走了很多冤枉路,再碰到我,你也沒有話說。「唉!當初沒有聽你的,走了這麼多冤枉路,我很慚愧」。不是我對不起你,是你自己猶豫懷疑,不能接受,把路走錯了。
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大慈大悲。「慈悲」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關懷、愛護。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超過父母,超過親人。他給我們的東西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能接受,再給你第二等的,再給你第三等的。諸佛菩薩接引眾生、教化眾生,他的態度、方式必然如此。
心性的智慧德能無量無邊,《地藏經》上只用了十句話來表示,也就是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為十大類,便於教學。每一類裡面實在講都是無量無邊,像你們現在所讀的《無量壽經》,經題一開端,「佛說大乘無量壽」,那個「壽」是無量裡面的一種,作為代表。你不要看到無量壽,以為只有壽命無量,其他都沒有了,不是的,樣樣都無量。樣樣無量說不清楚,用一個壽命來作代表很有意義,在所有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譬如,你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技術、無量的能力、無量的財富、無量的房地產,你沒有壽命,你短命,你所有一切無量都落空了,所以一切無量里要以壽命為第一。你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你都享受到了,你都得受用。所以壽命在一切無量裡面叫第一,排順序排在第一。經上用無量壽來作代表,絕對不是這一種,沒有一樣不是無量的。這個就是十大類,樣樣都是無量。
第一個是大圓滿總說,後面九種是別說。在第一句是「大圓滿」,大圓滿就是絲毫欠缺都沒有。就像禪宗,唐朝時候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向他的老師提出報告,說明他的心得。他只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想到我們自己真心本性里一切具足,一樣都不欠缺!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大圓滿的意思。另外九條是別說,都是屬於綱領。
其次是慈悲。這個十句都叫光明雲,「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由此可知,慈悲是本性里本來具足的,這個不是學來的,是天生的。中國古代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看到一個小孩遇到危險地方,不管你認識不認識,一定會伸手把他拉過來。為什麼?惻隱之心是天性,本性里本來具足的。
我們今天對於一切眾生,這種慈悲心為什麼沒有了?因為起了個妄想,裡面產生了利害得失。一個念頭起來,於自己有沒有利?有利才幹,沒有利就不幹。他起了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把天性失掉了。佛法教我們斷除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恢復自性。我們本來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的愛護,一樣的關懷。諸位冷靜想一想,你說這種人生多美!我們理想當中,常常想「真、善、美」。佛法教給我們確實是「真善美」,「真善美」是我們的性德,我們本來具足的;現在這三個都失掉了。
「大智慧光明雲」,我們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今天我們的智跟能都失掉了。這個失,剛才講是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了;真的失掉,那就不是自性本具的。迷失了,雖有,你不會用,不起作用了。所以破迷開悟之後,作用就現前,就起作用。
「大般若光明雲」,智慧跟般若,有時候是一個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如果智慧跟般若兩個都提出來,那就不是一個意思。般若講的是根本智,智慧講的是後得智。根本智跟後得智這是佛學的名詞,用現在的話說,一個是智慧之體(本體),一個是智慧的作用。智慧的本體我們叫它作般若,智慧的作用我們叫它作智慧。所以智慧跟般若兩個名詞合起來說,就是有體有用的意思。般若之體是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像一棵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般若是智慧的本體,就是智慧的根本;而智慧的作用,就是枝葉花果。
現代人極端的聰明,昨天跟諸位說了,佛不能不承認他覺,覺就是有智慧,但是佛不承認他作正覺。為什麼?正覺,他是真有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正覺,雖然聰明絕頂,在佛門裡面講,他沒有智慧,他沒有智慧的根本,當然他也就沒有智慧的枝葉花果,這是一定道理!他所表現的,我們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他是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本性裡面的真實智慧,他不是的,他沒有見性,差別在這個地方。
智慧的根本,《般若經》裡面說得好,如果諸位要了解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就知道佛法的中心在哪裡。中國古大德把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所講的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佛講《華嚴經》。《華嚴經》是佛在定中講的,釋迦牟尼佛最初成佛的時候,在菩提樹下打坐入定,定中說的。我們一般人看不見,一般人只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誰知道他在那裡講經。所以現在泰國的小乘、斯里蘭卡的小乘,不承認大乘佛法,所謂「大乘非佛說」。他們沒有聽說釋迦牟尼佛講過大乘佛法,特別是《華嚴經》根本就不能接受。
佛講他是在最初二七日中所說的,二七是十四天。參加這個法會的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他才有能力進入釋迦牟尼佛定中的境界去聽經,別人沒法子!你說那個人作夢,我們有沒有能力進入他的夢中境界去?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參加不了他的法會。所以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參與華嚴法會。這是佛說的第一部大經,裡面內容所講的是佛所親證的真實圓滿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圓圓滿滿的全部說出來了,這是《華嚴經》。
《華嚴經》說完,釋迦牟尼佛清楚世間人不能參與,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不但不能理解,看都看不到,聽也聽不到。這才從定中起來,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講《阿含》。《阿含》是小乘經,從基本的東西講起,就像現在辦學校,先辦小學。但是他的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夠明了《華嚴》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真實美妙的人生,他教我們了解這個。可是我們不能接受,不懂!你慢慢培養,辦小學,《阿含》十二年。然後再辦《方等》,《方等》就好比是中學,《方等》八年。《方等》以後,就再往上提升,《般若》,好比是大學,這個時間最長,二十二年。最後《法華》是八年,總共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諸位想一想,《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生當中一半的時間講般若,這就明了般若是佛法的中心。
般若是智慧,在《般若經》裡面,這二十二年我們把它總結起來、總歸納起來,般若講的是什麼?「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大般若光明雲」,無知!無知起作用就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大智慧光明雲」。不起作用的時候,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干乾淨凈一塵不染。心要像鏡子一樣,心要像水一樣。
你看我們供佛,供佛的供具很多,最重要的是水。我們家裡有個佛堂,在現代有些人住公寓房子,不太方便燒香,房子很低,屋裡面污染,別人聞到也很難過,可以不燒香,也可以不點燈,也可以不供花,但是最低限度要供一杯水。
供水是什麼意思?「大般若光明雲」,表這個意思。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供一杯清水,要像水一樣的平等,不起波浪。這就是根本智,它表根本智的。水不是佛菩薩喝的。你說我供一杯凈水敬佛菩薩,那就錯了,不是的;是給我們自己看的。我們看到這一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乾淨、要像水一樣平等,它代表這個意思。這是佛教給我們的,用這個方法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是他教學的藝術。不必用言語,不必用文字,讓你看到這個能夠會心,體會在心。關於這些供具所表的意思,到後面我們還會再給大家報告。
所以求智慧到哪裡求?先求無知。中國古時候跟佛法的教學,許許多多地方真的是不謀而合,足見中國古聖先賢真的有高度的智慧。孔子、孟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他們教學的理論方法許多地方是相同的,這是古人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雖然沒見過面,看法、想法、作法非常接近。古代的教育,都是先教根本智,根本智叫無知。不像現在的學校,現在這個教育,可以出人才,不能出聖賢。古時候的教育,能出人才,能出聖賢。這是在教育上、思想上、教育方式上不一樣。
諸位要是讀《禮記》,你看中國古時候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上學就跟老師,不跟父母了。在那個時代,大概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放假,回家可以去看看父母。現在我們用西洋的歷法,星期天放假。中國古時候的放假,大概就是初一、十五放假,過年放假,可以回家去看看父母,平時學生要跟老師。老師教什麼?教生活教育。教學生灑掃應對,教這些教育。教他做事,教他怎樣奉侍父母,怎麼樣跟兄弟姊妹相處,所以它是屬於生活的教育。從小就培養他,他懂孝悌。
在學術上面,教他什麼?就是教他無知,教他讀書。讀書是只教他讀誦,不講解意思。像《四書》、《五經》這一類的書,老師教你念,每一天教你念一段。教你背,背熟了,還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為什麼背的遍數這麼多?你一生都不會忘記,這是第一個意思。這裡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思,小孩沒事叫他做,他也會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麻煩、是病,不是好事情,智慧沒有了。所以老師用這種方法,叫你背書,背書就不打妄想了。用這個方法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讓他心得到清凈,這個方法就是修根本智,般若無知。
用這種方法來培養他,從七歲大概到十二歲,這是古時候的教育。所有要讀的書,他統統都背過。什麼意思,不懂!他沒有妄想。古時候的教育,小學到大學,當中沒有中學。十三歲就可以讀太學了,從前叫太學,沒有中學、大學的名詞。太學就好像我們現在的大學。到那個學校念書,就是求智慧,求後得智,是無所不知。你看前面這一段教育是教你無知,後面那個教育,無所不知!上太學,太學裡面的老師講解,你從前所念過的那些書,現在由老師給你講解,同學們在一起互相研究討論,做這工作。所以古人讀書樂,快樂!到太學念書的時候,不要拿書本。不像現在念書,書包里背了一大堆,看到好可憐,好沈重的負擔。
古時候讀太學不要書本,學生從小個個都背過的,講起哪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每一個人都知道、都清楚,他還要書本幹什麼!所以你說那種研究討論多快樂,引經據典,隨便提到哪裡,大家都背得很熟,都知道。不需要查參考資料,找半天還找不到!那個時候的教育有它的特色。
說到一部書,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你就不能不佩服我們中國人有科學的頭腦。無論是抄寫、無論是刻版來印書,中國的書籍沒有標點符號,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它是標準的。無論哪一家,你抄書也好,你印書也好,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個字。所以,第幾頁、第幾行,你都知道。不管你是哪一家本子,全國統一都一樣。不像現在印的書,一行多少字,一頁多少行,沒有一定的。你要不找哪一個版本,哪一年出版的,什麼地方出版的,你就查不到。從前是統一的。所以中國古書、線裝書,行路是統一的,只要是線裝書,不管哪一家刻的都一樣,這是科學的頭腦。
所以太學裡面老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