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凈則國土凈
釋通智
內容摘要:《法華經》中說: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方便示演八萬四千法門。可眾生往往執指忘月,為法所迷所困,不知用法導歸自性。今據《楞嚴經》中觀世音菩薩之耳根圓通,《心經》之般若真空以及《法華經》中之「三乘歸一」之思想,給大家用簡單直白外加故事公案等來說明修行之理論與實踐,其主旨是在告訴大家如何才能修到心凈則國土凈的境界。
古德雲:「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1, 一般人都能明白月亮只有一個,而倒映在千江之中並不實在的月亮卻有無數個。同理,我們的清凈心只有一個,可當不同的人和事影現其中時,亦有無數個,如對自己的太太有著不可與他人分享的情愛之心,對子女有慈護之心,對窮人有伶憫之心,對長者有恭敬之心,對冤家有嗔恨之心等等,而且把他們執著為實有存在的,於是無明煩惱由此而生。由於清凈心被這些無明煩惱所覆蓋,所以看外在的人和事時就不能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就不能做到萬里無雲萬里天。若清凈心不現,國土如何清凈?要想國土清凈,就需先找回我們本自具足的清凈心。
清凈心不能顯現是因為我們執著自己的根身,器界。 根身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器界是說與六根相應的色,聲,香,味,觸,法之外在六塵以及因根塵而生的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我們平常是利用自己的六根向外追逐六塵而生起的六識,把它作為知識經驗種子, 再通過第七末那(意)識輸送到第八阿賴耶(藏)識儲存起來。 當根塵再次相接時,第七末那識就會把被儲存在第八識中的先前種子再送回前六識,從而在認識外在事物時,都是憑藉自己所謂的經驗片面的看待這個世界,卻不知這些根身器界是從清凈心中所生起的「千江月」。
怎樣才能放下執著,讓清凈心自然表露呢? 那就必須做到內不依根外不逐塵, 即是向內不要依靠自己的六根,向外不要追逐外在的六塵。根塵脫落,識則無從生起,繼之始終執著第八識為自我的第七識也就無影遁形。此時,在第八識中所有的習氣煩惱就無法生起現行,然而本自具足的清凈心就會自然呈現。
要想讓六根不要追逐六塵,就必須要認清它們都是從清凈心中生起的「千江月」,其性本空,而且世界上的一切皆是如此,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2。若在清凈心中幻現一法,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情無情,根身器界等就會隨之而生;可是萬法不離一心,一(清凈心)即是一切(世間諸法),一切即一。《心經》有說:「色(世間諸法)即是空(般若真空即是清凈心的異名), 空即是色。」 所以說,世間萬法與清凈心的關係是不一不異,不生不滅; 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既然如此,可眾生為什麼又不能看清而被迷惑不得自在呢?因為他們不知道世間萬法都是遵循因緣果報之法則。
在當今世界中,人們大多數為一己之利而爭你我,不顧對他人或是社會以及整個地球有沒有傷害,一味的擴展自己的財產勢力,不知生死無常,不能與他人分享,更不明白我們共處在一個地球之上。為了自己永無止境的貪婪,卻給地球帶來滿目的創傷, 地球暖化,地震風災不斷。為了人們不再成為外在物慾的奴隸,而是不斷地自我心靈凈化,布袋和尚寫道: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只有內心清靜了,方可改變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為依報是由正報來決定的。正所謂「心凈則國土凈」。
有人畢竟要問,只有我一人清凈又有什麼用呢?他人不凈亦是枉然,其實並非如此,「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若是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看到他人的不凈,其實是自己心中不凈種子與之相應而生起現行。所以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乎?」拾得答道:「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是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他人,其目的是為了自己,因為《莫氣歌》中道:「人若氣我我不氣,我若氣了中他計,不氣不氣不要氣, 氣壞身體沒人替。」所以只有放下人我,才得自在快樂。
若說通往清凈心是一個長期修集福德智慧並對佛果堅定信願以求實現的過程,那麼慈悲心和般若心則為成就清凈心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工具。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悲之心是要求行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意即一切眾生皆由一清凈心中所生,若有一眾生未度,則清凈心不顯;所以地藏菩薩發願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其實這是每一個修行之人應該所發的願力。若不如是,則清凈心無從顯露。
約翰?羅賓斯出身豪門,他是霜淇淋王國創辦人的獨生子,但是他卻選擇放棄萬貫家財,追尋更遠大的理想——從事慈善事業。下面是他自己的自述:
我和太太笛悠已經在一起生活了37年,在美國文化中,這么持久的婚姻關係是很罕見的。我的兒子名叫海洋,今年29歲。海洋的太太,是我們很鍾愛的媳婦。他們生了一對雙胞胎,我們三代住在同一個屋檐下。
這個故事發生在海洋大約10歲或11歲那一年,那時候我們住在一個很小的房子里。有一回,我們家裡突然來了一大群果蠅,它們無處不在,我們想盡辦法讓它們離開,我們把地方收拾得很乾凈,把食物收好,但是,它們始終不走。有時候我們甚至不能隨意呼吸,因為我們怕萬一不小心就會吸進一隻果蠅。後來,我們決定好好地與它們談談,希望它們離開,但是它們不理我們。我們不崇尚暴力,可是久而久之,我們想,是不是該買一把果蠅拍來試試。不過,我們的兒子海洋說:不,不,不,你們買蒼蠅拍之前,讓我試試看。 於是,他寫了如下的一封信給果蠅。
親愛的果蠅:首先,讓我祝福你們,也祝福你們的祖先,你們的後代,以及你們的子子孫孫。我希望你們過得很快樂,很安寧,很豐足。可是,這是我們的房子。我們付房租,而你們沒付房租。我們吃我們的食物,而你們也吃我們的食物,這就是問題所在,因為我們只吃某些食物,而外面的世界中有很多很多的食物,是你們能夠吃,我們卻不吃的。比如你們可以吃垃圾堆以及附近馬場的食物。你們應該去吃那些食物,而不是這里的食物。我們真的希望你們離開這里。你們應該到外面去,外面的世界非常廣大。我希望你們能離開,因為爸爸媽媽要買一把果蠅拍,而我相信他們將會拿來用。所以我請求你們現在就離開。我們很愛你們,很尊敬你們,我們也祝福你們、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孩子的孩子。我也祝願你們享有世界上最豐盛的垃圾堆食物。
他寫完後,就在廚房很大聲的念這封信。為什麼很大聲地念呢?因為他擔心有一些小果蠅不識字。念完以後他就把信貼在牆上,然後畫了一個箭頭,這個箭頭就指著窗戶,寫著:"我希望你們從這個視窗離開。"他把窗戶打開,然後我們就上床睡覺了。第二天早上,我們起床後,走到廚房一看,發現那裡一隻果蠅也沒有。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當年10歲的海洋,腦子裡沒有傷害他人的觀念,對他而言,一切眾生都是均等的. 所以,他的純真,也是我們的本性,是慈悲心的具體表現。
請時常聆聽自我內心的聲音,以了解自己可以為人類做些什麼。我們可以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互相支援;不但不傷害任何有情眾生,而且要幫助他們。
般若心是一種出世的智慧,指導一個修行人無論做了多少善事,都不要去執著它。天天做功德,而無有一功德為我所做。在般若心的觀照之下,去除了你我,放下了分別,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我空),以及沒有二乘所修的四諦、緣覺的十二因緣、菩薩的六度, 也沒有菩提涅槃,更沒有佛可修可證。3 三(方便有三乘)即是一,一即是三。4
道光禪師有一次問大珠慧海禪師道:「禪師!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道光:「既然無心可用,無道可修,為什麼每天要聚眾勸人參禪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哪有什麼地方可以聚眾?」
大珠:「請你不要冤枉我,我連話都不會說,如何論道?我連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你怎可說我度眾呢?」
道光:「難道器世間,有情世間,你和我的存在,還有參禪說法的事實,都是假的嗎?」
大珠:「都是真的!」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另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 猶如尋兔角。」5 行人應該把握當下,以出世的心態積極做入世的事情。對他們來說,煩惱即菩提,視生死即涅槃,亦如天上之月即是水中之月,水中之月即是天上之月一樣。
在慈悲心和般若心的作用之下,清凈心才得以顯現。正如《金剛經》所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般若),修一切善法(慈悲),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清凈心)。有人不禁要問:「清凈心在哪裡呢?」禪師說:「就在眼前,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再問:「為何我不見?」答曰:「因為有我在」;「那麼禪師你見否?」「有一個你加一個我更加不見」;「如果沒有你也沒有我呢?」,「如果沒有你也沒有我,那誰來見?」。當清凈心完全展現時,則一切眾生如如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6 在生活中,就能做到 「百花叢中過, 片葉不沾身」, 「風來疏竹, 風過而竹不留聲」7, 那種飄逸瀟灑自在的境界. 人間凈土即在當下。
--------------------------------------------------------------------------------
1、摘自宋代《嘉泰普燈靈》
2、摘自《大智度論》
5、出自《六祖壇經》
6、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7、出自《菜根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