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禪師:易知篇

易知篇               

白雲老禪師著作

覺的層次

  菩提、覺義。

  佛陀、圓覺義。

  聲聞的覺,有三向一果的層次

  菩提薩埵,有十地位的層次

  可見,覺悟之道,所覺之境,有高低,有深淺,是有分別,有層次的;也可以說,覺的層次,依所覺之境,有不同的程度

  大乘起信論中說四種覺,謂:

  一、本覺-就是說眾生本具覺悟能力,若罪「業」遮障,則所具能力,遇緣隨時可以展現;亦如論中說,一切眾生自性清凈,心源離於妄想,於念寂靜觀照,則等虛空無所不能包容,橫遍十方;故說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二、相似覺-圓教說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迴向心、戒心、願心等十信位,由始覺之功,見思粗惑,即已斷竟,唯余無明細惑未斷,所覺之境,未臻本覺,但得名相似故;亦如佛鄰位,乃菩薩八地以上之境,並非已入佛陀圓覺之位。

  三、隨分覺-圓教中說發心、治地、修行、生貴、方便、具足正心不退、童真、法王子、灌頂等十住,以及歡喜饒益、無瞋恨、無盡、離痴亂、善現、無著、尊重、善法、真實等十行,加之、以救一切眾生眾生相不壞、等一切佛、至一切處、無盡功德藏、隨順平等善根隨順等觀一切眾生真如相、無縛解脫法界無量等十迴向,分別破除無明之惑,入於十地不同等覺之位;也可以說,是成就之真本覺也!

  四、究竟覺-圓教中之極果,於無明惑盡斷,本覺之體全彰;明心見性本心本性,究竟清凈,是妙覺佛陀之位。


應病與葯

  眾生有病佛法有葯;藥到病除,必須應病與葯,方始步入真如無礙之境

  涅槃經中提示病與葯的情形是這樣的:

  1.貪病──貪是貪愛之心,對一切順情之境,著欲無厭,是為貪病;其病當以不凈之觀為葯而對治之,令其觀於自他之身一一不凈,何所可貪?此觀若成,此病即去,而心寂靜矣。

  2.瞋病──瞋是瞋恚之心,對一切違情之境,熱惱於懷,是為瞋病;其病當以慈心之觀為葯而對治之,令其觀於一切眾生,皆吾眷屬,應與其葯,何所可瞋?此觀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清涼矣。

  3.痴病──痴是迷惑之心,於一切事理無所明了,顛倒妄想,是為痴病;其病當以因緣之觀為葯而對治之,令其生死輪轉,因果相續,循環無際,何得而離?此觀若成,此病即去,而心明了矣。

  (註:自無明以至老死,是十二因緣法)。


游觀四門

  佛本行集經中說

  爾時虛空有一天子,名曰作瓶,見悉達多太子在於宮內,恐其著五欲樂。乃言:我當為彼作厭離之想,即以威神感動,令其宮內所作音樂,皆為不順五欲之事,唯傳涅槃微妙之聲,欲令厭離世間心生覺悟太子聞是聲已,遂發出遊之心,即向迦毗羅城四門游觀。

  東門見老人:時太子,欲向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於是敕令街巷,灑掃嚴凈;其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心有所厭。及至太子出東門,作瓶天子神通力,化作老人,傴僂低頭,倚杖呻吟,曲脊傍行;太子見已,為馭者言:我今此身,亦當老耶?若有如此老弊之相,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南門見病人: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於是敕令街巷,灑掃嚴凈;或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驅逐,勿使太子見之,復生厭離之心。及至太子出南門,作瓶天子神通力,化作一病患人,身體羸瘦,喘氣微弱,命在須臾,不能起舉;太子見已,為馭者言:若我此身,病亦不免,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西門見死人:時太子又欲向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於是敕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令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使太子見之,生於厭離。及至太子出西門,作瓶天子神通力,化作一死屍,卧在床上,眾人舉行,有諸親屬,圍繞哭泣;太子見已,心懷慘惻,為馭者言:若我此身,同有死法,何暇向彼園林游戲,宜速還宮,我當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北門見沙門:時太子又欲向彼園林游觀,凈飯王聞之,於是敕令嚴凈街道,復振鐸言:莫使更有老病死亡之人,令太子見,生厭離心。及至太子出北門作瓶天子神通力,化作沙門,著僧伽黎,執錫擎缽,威儀整肅,行步安詳太子見已,心生愛樂,問言:尊者,汝是何人?沙門答言:我名出家之人世間諸行,盡是無常;我今舍家,求無上道,故名出家太子為言:此業大善。於是還宮,白凈飯王曰:世間一切眾生皆有別離,我今志願出家,樂求涅槃


無我之識

  無,是從有而顯,不是沒有;是有的突破,或者說不一定的現象

  我,常一之體,主宰生起作用者,如形骸色身,思慮之心,從無始以來,集業而成;其中有善有惡,有情識變動,或感性、或理智、或道、或魔,以至正偏愚邪等,無一不是「我」的展現。

  但是,楞伽提示說:

  人法之中本無有我凡夫不了,於無我中計我極盛;所謂我身、我名、我衣物、我田宅、我行、我住,坐卧言語不離於我;乃至我能布施持戒等,因此顛倒,掀起一切煩惱生死行業

  佛陀昭示「無我」分為兩種型態:

  1.人無我──總攬五蘊實法而成假名之人凡夫不了,復於假名之中妄執為我;若了五蘊之法本空,假名之人,豈得定有!假名既不定有,則所執之我,亦不可得

  金光明經說:

  何處有人及以眾生,是名人無我

  2.法無我──總攬父母遺體,四大假合五蘊之身,若一一分別推求,皆悉空無所有;凡夫不了,妄執此身為我,余身非我;若了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則所執之我,亦不可得

  金光明經說:

  五蘊舍宅,觀悉空寂,是名法無我

  無我之識,是從物質之色而言人我,從精神之法而言法我;若能深入研究,確知色的組合,假地、水、火、風四大種性而成;法的組合,從因緣和合而成;那末,人、法之我,如幻如化,聚散無常,原本虛假不實,計較執著無有是處。

  因此,佛陀開示,莫為人法之我而計著,但取功德饒益眾生也就是確知我與無我價值之所在,維護難得的人身,行於正道之上;則感報圓滿,歸於清凈,湛然無礙而可以來去娑婆世界,永續犧牲奉獻之弘願也!


般若二相

  梵語跋折那,或作般若,譯義謂慧,或稱智慧具足之諦義,是說決斷無迷惑,證實相之理,入圓覺之境,明了諸法,一切無礙。

  般若中說

  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妙悟法界之門

  般若庄嚴具足之內涵,分別兩種相:

  1.世間般若──菩薩行相,從觀照中依於佛法為他人演說三乘要義,勸修正行,滅除煩惱業惑,於見聞中行有相般若,或取或舍,探求化解息諍之道,令能於煩惱中見道,轉向菩提勝境而獲饒益功德

  2.出世間般若──菩薩行相,從實相中開啟本覺之理,精勤修習,得入非寂非照之境,遠離虛妄理事融通之德;可以隨緣契機為他人演說三乘法要,自心猶若虛空,不起分別,平等普被,常住無礙自在殊勝法樂之中。


真如之道

  真,是真實;依諸法體性,離虛妄真實也就是不假。

  如,是如常;依常住之效用,無改變而如常;具圓融之義

  楞嚴經說:

  離妄曰真,不異曰如,即諸佛所證真實無妄之德;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行者從修因以至證果的必經之境界!

  真如之說,依瑜伽師地論所舉七種,大至概括了諸經論中所說要義:

  1.流轉真如──眾生所作一切行業,總不免流轉於生死苦海;而真如之體本無動變,若能深體「隨緣」之方便,則一切行業不會淪於惡作,因不離真如理性故。

  2.實相真如──眾生所處,不免執著於人於法;於人者,法中執著假名,以為有我;於法者,五蘊之身執為實法,以我所有;若體空有之性,即識實相真如之理,也就是無我,法無我理念也。

  3.唯識真如──眾生一切行業,皆因識心而起,識心的變動,不離真如理性,方稱一切萬法,唯識所現;不然,則止於自我意識,非了別之行識也!

  4.安立真如──如來所說眾生色身行業,悉皆有為之法,迷茫逐妄,受生死苦,總不舍真如之建立,而本具理性所說諸苦聖諦義。

  5.邪行真如──如來所說眾生煩惱無明妄惑等邪行,雖是邪妄,但並不遠離真如之體,為惑業招集生死,故說諸集聖諦義。

  6.清凈真如──如來所說涅槃清凈寂滅之理,本無染污,旨在眾生無明業盛;為解不垢不染真如之性,故說諸滅聖諦義。

  7.正行真如──如來所說,一切道與助道正行之法,皆依真如理體而有,為遠偏邪外道正行,故說諸道聖諦義。


毘婆舍那行

  梵語,毗婆舍那,或毗缽舍那,譯作觀。意思是說

  以寂靜之慧,觀察根塵內外諸法;令三昧成就,進趣菩提

  深密解脫經中提示毗婆舍那行約有三事:

  於相,修觀之時,境中須了知三昧之相,如浮明鏡,照徹一切,影像了了分明

  於行,既已了知觀法之相,當可修習一切妙行,無有任何過失了。

  於觀,修觀之時,於一一觀法中,善能觀察一一法相,不落小法之寂滅解脫,直取無上菩提大道

  涅槃經中提示何以修行毗缽舍那?謂:

  觀生死果報,修禪觀能破無明昏暗,觀察因緣生滅之相,於善惡果報悉能明了,而且不復起惑業。

  增長善根,修禪觀能除貪、瞋、痴等惡業暗障,本性之智自然明發,一切善根皆增長。

  破諸煩惱,修禪觀能了知生死過患,不為根塵所染,一切煩惱悉破滅。

  毗婆舍那行,於奢摩他發起之時,藉智慧之功而行觀法;可以說是三摩缽提(等持)的能量,運作於禪那(靜慮)之中,發明心地最為可靠的正道之行


兩種舍利

  舍利、設利羅,意謂身骨或靈骨。

  金光明經捨身品雲: 

  「舍利,乃無量戒定慧香之所熏馥。」

  舍利佛陀所遺有兩種

  1.生身舍利──如來應身滅度,經闍維(焚燒),所獲舍利三種色:骨、色白:肉、色赤;發、色黑;體性堅固,椎擊不碎;但菩薩羅漢所有,色澤相同,堅固不及。

  經中說

  佛陀舍利,甚難可得,最上福田;若人能起塔供養,即得無量福報

  2.法身舍利──經典佛陀法身舍利,闡述中道實相之理;不遷不變,無生無滅,恆古今存,彌天蓋載;若人能至心如受持,當得見如來法身

  經中說

  經典所在之處,皆應起塔供養,可以不須復安舍利,因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故。


兩種法性

    法性,梵語謂「馱摩」;意思是說,於一切法之本質,如實相真如法界涅槃等。

    地持經說:

  法是軌則,性是不改;也就是說,一切法性無改易,皆可循軌則而修。

  法性有「理、事」的不同:

  1.理法性──依一實之理,說明離虛妄之相,其本性平等,無有變易;凡一切諸佛,莫不軌此法性虔修而成正覺者,故又稱實法性。

  2.事法性──世間一切諸佛,皆依於理而顯事相,復從事相而闡述其理而設施建立之;如地水火風、色受想行識等法,隨世俗所有知見於事的論說,但實際不外法性之理而擬議。

      法性同義而異名者,大般若中說二種,如: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等。

    佛陀教法中但說:真如、勝義、實用等。


兩種生死

  眾生因惑業感招,從生到死,死復轉生,流轉輪迴,永不休止。

  楞嚴經中說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眾生生死,從業相而言,生暗生始,死冥死終;就這樣,輪轉六道之中,除非業報受盡,而且不再造作新的業因,方不流轉生死海中,承受超脫之苦

  勝鬘經於生死現象,分別有兩種類型:

  1.分段生死──一切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助緣所感,顯三界六道果報之相,而有分分段段的差異,專屬見思惑有為造作之凡夫,故謂分段有為之生死也。

  2.變易生死──一切無漏之善業,依所知障助緣所感,顯界外凈土果報之相,為斷見思惑之阿羅漢以上證道者之生死;已具無色形之勝劣,壽命之長短,迷想漸滅,證悟漸增,於迷悟遷移入無為之相,故謂變易無為之生死也!


供養之識

  布施是普舍,惠濟的意思。

  供養、為資養三寶,奉獻香、華、燈、果、飲食、以及資財等物。

  大方便佛報恩經中提示修諸供養,具有作與無作二者:

  1.有作──於諸佛菩薩父母師長之所,生恭敬心,修諸供養;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報之心,乃是有為而作。

  2.無作──於諸佛菩薩父母師長之所,生恭敬心,修諸供養;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無冀望福報之心,乃是無為而作。

  供養方式有二,依法華普賢行願品中所說

  財供養──所有十方一切佛剎,極微塵數中,一一各有一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各有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悉以上妙諸供養而為供養:所謂華鬘、音樂傘蓋衣服,及燒種種香,燃種種燈,一一如須彌山;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

  法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所修之法)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等。

  律部及蘇悉地經中別供養方式,謂:

  四事供養──飲食衣服卧具、湯葯。

  四式供養──合掌、閼迦(香花水)、真言契印、運心(觀想)。

  總之,供養是對長上的恭敬心,不同於布施行為。


身病與心病

  病苦眾生所不能避免,其緣起不外二途:一是先世行業所引起,一是現世失調而發生行業先世,好作惡法,惱害眾生;失調於現世,飲食不節制,生活規律

  涅槃中說病苦二種現象

  1.身病──四大不調,眾病交攻;若地大不調,舉身沉重;水大不調,舉身胖腫;火大不調,舉身蒸熱;風大不調,舉身倔強。

  2.心病──怯懦而生恐怖憂愁苦惱,愚痴昏昧,擾動於中,以至諸病生起

  如果,更作詳盡的分類,人之所以生病,應該涉及九種關鍵性的問題;誠如長阿含經中所說,九病一切病。謂:

  1.寒病──人必寒溫得宜,則身體安樂若為寒凍所逼,則成一切病。

  2.熱病──人必溫涼得宜,則身體和暢;若為熱毒所中,則成一切病。

  3.飢病──人必假飲食以資其身,則諸根強健;若不得食,則虛弱而成一切病。

  4.渴病──人必假漿水以養其體,若不得漿水之飲,則腸胃枯焦而成一切病。

  5.大便病──人必假飲食資益諸根,入腹變壞,須便利以時,若強忍過當,

  則能生一切病。

  6.小便病──人必得湯水資潤色身,入腹之後,須便利以時,若強忍過當,

  則能生一切病。

    7.欲病──人貪於淫慾則能成癆、怯、虛、弱、生一切病。

    8.饕餮病──人必須飲食以養其身,若貪食過度,即能生一切病。

    9.老病──人年老則筋力衰弱,或起居食息不能中節,即成一切病。


見思與客塵

  惑,就是迷惑;於一切法,不了自性本空,妄起執著,惑而障道,以至流轉生死又名業惑,纏縛不得解脫,住著三界輪迴六道之中。

  華嚴經提示「惑」的差別,有:

  現行惑──謂六根對六塵,現起貪瞋痴等煩惱,令心昏迷,障諸善法。

  種子惑──謂根本無明,能生一切煩惱,障諸善法。

  因此推及「見、思」與「客、塵」相互所生關係,肯定「惑」的體相和作用。謂:

  見,分別為見,意根與法塵,非理籌度,起諸邪見;如世俗有無,斷常等相對分別。

  思,貪愛為思,五根與五塵,原不起分別,只因貪愛染著之心,迷而不覺故。

  客,見思等惑,惑於外塵之境生起妄想,緣於無明故。

  塵,微細之惑,能染污真凈,亂及本空之性,緣於染著。


佛說悉檀法

  悉、遍及。

  檀、檀那。

  華梵合立的名相,於法華文句中說佛說四種悉檀法,遍施一切眾生,為饒益故。

  1.世界悉檀:世乃隔別之義,界即是界分;由於眾生根器淺薄,佛陀為隨眾之所欲樂聞,故次第分別而說,令彼等生起歡喜心。

  2.為人悉檀:佛陀說法,必先觀察眾生根機,以及宿種之深淺,然後隨應機而為之宣說,令生正信,增長善根

  3.對治悉檀:佛陀說法,常行對治善巧;如眾生貪欲多者,則教觀不凈;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觀因緣;為對彼等諸病,分別說諸法樂,遍施一切眾生

  4.第一義悉檀:佛陀既知眾生善根成熟即為宣說事理之勝義,教化法要之真諦,令使悟入真如之覺境,開啟最上之第一義諦。


佛法三時

  佛教流布世間,法的弘揚,自釋迦牟尼佛入滅之後,其教法住世,約分三個不同的時期故有三時之說。

  一者正法時:佛陀入滅後,教法住世,人有稟教者,即能修行;有修行者,即能證得果位,是名正法時。據法住記雲: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正法一千年;由於女人出家,減五百年。又善見論雲:後為比丘尼說八敬法,還得一千年。又法苑珠林雲:天人答道宣律師(南山)曰:佛錫杖在龍窟中,四十年住;為佛陀入滅後,有飛行羅剎,能說十二部經,詐為善比丘,食諸持戒者;為斷此惡,故鎮龍窟中,復令正法增住四百年,是則正法住世,總共一千四百年。

  二者像法時:是時有教有行,猶似正法之時佛陀入滅後,教法住世,人有稟教,即能修行,多不能證得果位,是名像法時。據法住記雲: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像法一千年。又法苑珠林雲:由於佛之錫杖,鎮龍窟中因緣,復令像法,增住一千五百年;是則像法住世,總計二千五百年

  三者末法時:佛陀入滅之後,教法垂世,人雖稟教,卻不能修行亦不證得果位,是名末法時。據法住記雲:佛告阿難,我滅度後,末法一萬年。又法苑珠林雲:由於佛之錫杖,鎮龍窟中因緣,復令末法,增住二萬年,是則末法住世,總計三萬年。

  除此,依諸經論中說三時年限,異說不同,大抵上是如此:

  大悲中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

  雜阿含經中說正法千歲

  善見律中說:正像各一千年。

  大乘三聚懺悔中說:正像各五百年

  大集月藏經中說正法五百年,像法千年。

  賢劫經、摩耶經等同大集月藏經說。

  從來古德們多沿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

  但、無論如何,去佛時遙,應不在意三時年限:涅槃經中亦有「佛住世時,有正法,有像法,亦有末法」之說;即使時已末法,行者稟教,如法修養,同樣有正法之存在,亦有像、末之現象


四法喻如來

  世有良醫,治療病苦釋迦如來,治療生死之苦。如雜阿含經中說,以世醫四法而喻如來之德:

  一、善知病-世之良醫,善能知人種種疾病;以喻如來,善知眾生,業惑等病,是生死根本。

  二、善知病源-世之良醫,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風濕,或由冷熱,乃至飲食色慾之類,發於眾病;以喻如來,善知眾生,皆由無明煩惱,為其根源,而有生死輪迴之病。

  三、善知病對治-世之良醫,善知對治之方,如患冷病者,則以熱葯對治,患熱病者,則以冷葯對治,患不冷不熱病者,則以溫和之葯對治,葯若對病,病無不愈;以喻如來,若眾生貪欲者,則說不凈觀治之,多瞋恚者,則說慈悲觀治之,是對治生死病患之根源。

  四、善知治已更不復發-世之良醫,善能應病與葯,人若服已,其病即愈,病既愈矣,身心安穩,不復更發;以喻如來,為諸眾生,善說法葯,對治一切眾生業惑之病,人能依而修之,則得出離生死之苦成就涅槃之樂,一切業惑,不復更發,是解脫生死根本之道


三種陀羅

  梵語陀羅尼,譯作能持或總持。

  大智度論中說

  於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失。

  於一切諸法,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生

  除此,亦譯為作持;禪行者禪定,突破善惡諸法,發明心地,開啟秘密藏;從實相之體,入無相之境,坦露自性之用證得涅槃之果;如是運作,如是護持,亦謂之陀羅尼。

  所謂三種陀羅尼者,即:

  1.聞持陀羅尼──於一切語言諸法,耳之所聞,皆不忘失。

  2.分別陀羅尼──於一切眾生,一切諸法,分別不錯。

  3.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眾生,惡言罵詈,心不憎恨;聞善言贊嘆,心不動搖。

  以上系顯宗之說,於密教中,更有:法、義、咒、忍等四種陀羅尼;詳情可參閱大智度論,法界次第,瑜伽師地論等。


三種妄惑

  妄、是虛妄

  惑、是不解。

  妄惑、佛法謂之煩惱,垢病,有漏。

  法華所立的天台思想中,約分三種類型:

  1.見思惑──依身見、邊見等邪分別其道理謂見惑;依貪、瞋、痴等倒想世間之事物謂思惑;若能出離見思二惑,即可出離三界。唯聲聞緣覺以之為涅槃菩薩則進而斷後之一惑;如此見思,三乘之人通斷,故名為通惑,後之二惑,名為別惑。

  2.塵沙惑──為化解道障,菩薩教化眾生,必須通達如塵如沙之法門,然心性暗昧,不能圓具如此無量無數法門自在教化,故謂為塵沙之惑;蓋非謂惑體有塵沙之數,惑體唯為劣慧之一,不知之法門太多故名塵沙惑;菩薩欲斷此劣慧,得所謂道種智,必於長劫之間,修學無量無數法門

  3.無明惑──又名中道之惑,因障蔽中道實之理所生之惑,與前思惑中之痴惑不同,彼為障蔽空理之惑,系枝末無明;此為迷於根本理體之惑,系根本無明;於此無明十二品惑斷,即為別教之佛,四十二品惑斷,即為圓教之佛,而藏通二教之佛,亦不其名數也!


三乘說法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三者分別之法乘。

  乘,運載之義;諸羊車而言聲聞法乘,藉鹿車而言緣覺法乘,藉牛車而言菩薩法乘。

  妙法蓮華中說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

  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

  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謂聲聞、緣覺、菩薩,各以其法為乘,運出三界生死,同到真空涅槃故名三乘。

  1.聲聞乘:聲聞者,聞佛聲教而得悟道;亦即令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以四諦為乘。

  2.緣覺乘:緣覺者,觀十二因緣法,覺真諦之理;從初觀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是為因緣生,次觀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是為因緣滅;觀此因緣生滅,得悟非生非滅,是以十二因緣法為乘。

  3.菩薩乘:菩薩具名菩提薩埵,乃修習覺悟行者,亦即是覺悟有情眾生行道者,凡已經成就了的,謂之果位菩薩,正在修行的,謂之因位菩薩;或者分別為「願行」菩薩與「修行菩薩,所行悉以六度萬行,廣化眾生,出離生死為道,故說以六度法為乘。

  法華思想說法乘,於「觀」法上有這樣的說法。謂:

  1.聲聞,觀苦諦,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2.緣覺,觀集諦,苦果集因,無明緣起

  3.菩薩,觀道諦,廣行六度,化眾為道。


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乃釋迦牟尼佛所化之境世界的分類,以一大世界為一剎土;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剎土,詳細的說法,如長阿含經中所載,有以下的說明:

  一世界──一日(太陽)一月(月亮)繞一須彌(妙高)山,照四天下;山腰是四天王天所居,山頂是三十三天所居;此天之上,有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世天,如是成為一世界

  一小千世界──一千日月,一千須彌山,一千四天下,一千四天王天,一千三十三天,一千夜摩天,一千兜率天,一千樂變化天,一千他化自在天,一千梵世天;總為第二禪天所覆,如是成為一小千世界

  一中千世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合成為一中千世界;此中千世界中,具足日、月、須彌山,以及諸天等,悉以百萬計算,共有一千二禪天,總為第三禪天所覆,如是成為一中千世界

  一大世界──以一千個中千世界,合成為一大世界;此大千世界中,具足日、月、須彌山,以及諸天等,悉以百億計算,共有一百萬二禪天,一千三禪天,總為第四禪天所覆,如是成為一大世界

  注一:四天王天者,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注二: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乃帝釋天王所居天。夜摩天,即善時天。兜率天,即知足天。

  注三:億、分別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等四種不同的說法此言百億之億,乃以千萬為計算單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