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法師:心定和尚說故事 第三章 佛典妙喻

第三章 佛典妙喻

波斯匿王醜女

我們對人不要有傲慢或輕視的態度對於出家人也-不可生起輕慢的心,因為這樣對佛教沒有好處,對自己卻有損品德,甚至影響自己來生果報。今舉印度古時候波斯匿王的女兒為例,做為警惕。

有一次,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瑞安住。當時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生下一個女兒,面貌極為醜陋,到底有多醜,據經典的形容:皮膚粗糙,猶如蛇皮;頭發粗黃,猶如馬尾波斯匿王看到這個女兒,心裡不高興,便指示內宮宮女,好好的看住她,不準讓她走出去外面,怕被別人看見。波斯匿王自己心裡想:「這個女兒雖然丑形不像個人,但總是末利夫人所生的啊!」於是仍把她細心撫養長大,再看因緣將她嫁出去。

為了女兒婚事國王常常憂愁,但又奈何呢?等到公主大了,便指示大臣征尋原本是豪族種姓、而現在貧乏窮困的男子,要招為駙馬大臣奉旨到處尋找,終於找到了這樣的一個年青人,便將他帶來詣見國王國王看見此人,立即帶到自己的客廳,單獨與他談話,國王說:「我知道你原本是貴族,但現在貧窮。我有一女兒,末利夫人所生,面貌極為醜陋,想下嫁給你,希望你不會拒絕。當時這位貧窮年輕人,跪下來回報國王:縱然大王以狗賞賜,我也應當接受,何況是末利夫人所生之女?承蒙大王不棄,我願奉命接納。」

國王就將公主嫁給了這位年輕人為妻,並且為他們建造房子,內設七道都上了鎖的門戶。另外又吩咐女婿,若要出門,就必須上鎖,避免公主外出被別人看見。國王又賜給他們很多錢財讓他生活無所欠缺,並封給女婿一個官位。往後的日子,生活得非常的富裕。

這位駙馬經常與王宮貴族參加宴會或聚會。凡是前來赴會的達官顯貴,都是夫婦一起參與,獨駙馬爺從不將自己的妻子帶來。眾人一直在懷疑,也感到奇怪,都猜想公主人不是端莊美麗艷如天女,便是極丑無比如鬼怪,這才不敢帶出來。於是大家想方設計要去看看公主到底長個什麼樣子。經過一番商量,決定將駙馬灌醉,再從他身上拿到鎖匙,指派五人前往駙馬的家,一窺公主廬山真面目。

就在那批人商量的同時,國王女兒心中也在煩惱著,深感慚愧,哀嘆自己到底造了哪些罪業,使丈夫如此厭惡自己,老是被關在屋內,不見天日,也見不得人。但隨即又想,當今佛陀在世,常以慈悲觀眾生如有苦厄的人,就前往度化。當下公主就以虔誠恭敬的心,心中祈禱,遙禮世尊,望佛陀能前來慈悲教訓。

則於公主精誠懇切,敬心純篤,竟然感動到佛陀。佛知其意,即刻來到她家,出現在公主之前。佛陀先從地中踴出,頭上紺發相現,公主舉頭看到佛的發相,倍加歡喜,敬心極深,頭發自然的變成細軟的紺青色相佛陀漸漸現出慈容,公主看見,心懷歡喜,整個臉也跟著端莊艷麗起來,所有醜陋的相,粗糙的皮膚自然化滅。佛陀漸漸現出全身,金色晃昱,讓公主看見。公主看見佛身相好,益增歡喜身體也變得無比端嚴,猶如天女佛陀便為她說種種法門,使她心開意解,證得須陀洹果,踴躍之情難以形容。而後佛陀就騰空而去了。

在這個時候,拿著鎖匙的五個人,開門進去裡面,見到公主相貌端莊,舉世無匹。當時這五人議論紛紛,讚歎著天下竟然有如此美麗的女子,難怪駙馬不肯將妻子帶出來。看過以後,就把鎖匙還給駙馬,各自回去。

駙馬醉醒回家,一進門內,看見一位美艷過人的婦女歡喜地問道:「你是什麼人?」公主回答說:「我是你的妻子啊!」丈夫又問說:「你以前極為醜陋,現在為何變得如此端莊?」公主就將佛陀慈悲現示的經過告訴丈夫又說:「我很想去見父王,你可否為我傳話給父王?」

駙馬就依公主的話,立刻前往王宮,稟告國王,說:「公主想求見大王,不知可否?」國王說:「不要談這件事了,趕快將每道門戶關閉,千萬不要讓她出來!」

女婿回稟國王說:「為什麼要這樣呢?公主佛陀威德加持,現下相貌庄嚴舉世無雙,跟天女一樣啊!」國王聽了以後,也感到驚訝,就說:「若真是如此,儘速請來會面。」立即隆重地派車輛迎接公主進入宮中。等國王親自見到公主時,其美麗真是世無等雙。國王在極為歡喜踴躍之時,立刻下令駕車,和末利夫人前往佛陀住所。

頂禮佛足以後,退下一步,長跪合掌而恭敬地稟報說:「世尊!不知道我這女兒,過去生中修得什麼福報,乃能生在豪貴富樂之家;而到底又造作何業,生得如此醜陋的身形面貌,像牛馬畜生般,願世尊慈悲開示!」

當時世尊告訴國王及末利夫人:「你們仔細聽,我慢慢為你們解說。」原來,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為波羅奈的大國,國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當時這位大富長者,在他家裡,經常供養一位辟支佛(比阿羅漢更高一層的聖者),身體粗惡,形狀醜陋而憔悴,非常難看。大富長者家中有一位小女兒,每次看見辟支佛來,心中就很厭惡態度輕慢、呵罵毀謗,罵他「面貌醜陋,身皮康惡,真是令人討厭!」

當辟支佛知道自己不久即將進入涅槃,於是就在長者家中大神變,踴身虛空,身出水火的現各種神通,讓長者家人看得清清楚楚,然後又飛下來,回到長者家中。當下長者歡喜不已,長者女則慚愧無比,悔過自責,跪著向聖者求哀懺悔:「唯願聖者慈哀,當見寬恕。我之發了噁心,罪業深厚,希望聖者不要記掛在心。今准我懺悔,願令罪業消滅。

佛陀告訴大王:「知道了嗎?當時長者女由於詆毀辟支佛的原因,於後生處,常常受生為醜陋的身形。後來因見到神通而向其求哀懺悔,所以今生得端正之身。其相好超世奇特,無有能及,常生於富貴之家,尊榮豪貴,無所缺少,又能遇到我為她解除憂苦,都是由供養辟支佛的緣故。」當時波斯匿王與夫人,及諸臣民等,聽聞佛陀說如是業報因緣,個個心開意解,有的證得須陀洹果,有的證得斯陀含或阿那含,也有證得阿羅漢,各自發辟支佛心或無上菩提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則故事的重點,是要提醒大家,不可以有輕慢心,要有恭敬供養心。爾一旦有過錯,就要有慚愧悔過之心

依里沙長者本生因緣

任何一個人的個性,幾乎都跟過去世有銜接遺傳的關係譬如說,有人生下來以後,就比較有喜舍心,有些人的性格是只想佔便宜而不吃虧也有的人慳吝不舍的,但如果遇到善知識,給予方便善巧的指點,也都能慳吝為喜舍心的。現在就為大家說佛陀在祗園精舍時,一個貪慾豪商的故事

距王舍城不遠,有一個市鎮名叫「糖鎮」,那裡住著一位長者,綽號「貪慾豪商」。他有八億財產,不過卻是連草尖上的一滴油也不肯施與人的,自己也不使用,也不想把自己所積的財產用於孩子沙門婆羅門身上,恰如羅剎鬼所管理的蓮池一樣,置之不用。

一日,佛陀在黎明時觀察全世界成就菩提眾生,看見住在距離四十由旬之處貪慾長者與其妻子,已到證得預流果的時機。那長者在前一日,為了供國王使役而進宮,在歸途中看見一名飢餓的鄉人在吃餡子發酸的饅頭。自己也覺得餓了。他一邊走回家去,一邊這樣想:「假使我要吃饅頭許多人也想與我同吃吧?這樣我便得非花費許多米、酥和糖不可,所以這話對誰都講不得。」

他忍住飢餓走著,在行走中漸漸憔悴起來,身上的血管都顯露出來。一回到家,他因耐不住飢餓,便跑入卧室,躺到床上睡下。雖然餓到如此地步,他還是怕花費錢財,不對任何人說

這時他的妻子來了,撫著他的背問道:「您的身體舒服嗎?」長者道:「沒有什麼舒服的。妻子道:「莫非國王動怒了?」長者道:「國王一點也不動怒。」妻子道:「莫非孩子們或者女婢、男僕有事不稱你的心嗎?」長者道:「沒有這樣的事。」妻子道:「那你有什麼切望的事物嗎?」

妻子雖這樣問他,他卻因為怕花錢而只是躺著不答。於是妻子又道:「你有什麼願望,請說吧!」他吞吞吐吐地道:「實在說,我有一願望。」妻子道:「你希望什麼?」長者道:「我想饅頭。」妻子道:「那你為什麼不說呢?難道你是貧窮之人嗎?現在我就去做足夠供全鎮人吃的饅頭就是了。」

長者道:「為什麼做這樣的事呢?讓鎮上的人自食其力吧。」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本街鄰里吃的饅頭吧。」長者道:「你真有錢。」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全家吃的饅頭吧。」長者道:「你的度量真大。」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家中孩子們吃的饅頭吧。」長者道:「為什麼這樣顧到孩子們呢?」妻子道:「那麼做足夠供你我二人吃飽的饅頭怎樣?」長者道:「你也想吃嗎?」妻子道:「那麼做只供你一個人吃的吧。」

長者道:「好吧。不過,倘使在這里做,許多人會張著眼睛看見的。你不要用精米,拿了碎米與鍋子,再帶一點極少的乳酥、蜜與糖到七層樓閣上的高台去做,我到那裡獨自坐著吃吧。」

妻子答應說:「是。」於是就叫人拿了該用的東西,登到高閣,叫婢女來請主人上去。長者先把厲門關上,又將所有門戶上了鎖,登到第七層的高台,復將入口堵塞好,然後坐下。於是妻子就架起鍋子,燃著了火,做起饅頭來。

卻說,佛在黎明時分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目犍連!在距王舍城不遠的糖鎮,有一貪慾長者,他想吃饅頭,因怕被人看見,在第七層的高閣上叫妻子做著饅頭。你可到那裡去,引導那長者離了我欲,叫他們夫婦拿了饅頭與乳酥、蜜糖,用你的威神力把他們帶到祗園精舍來,今日我與五百比丘一同用饅頭當飯吧。」尊者道:「是!世尊。」

目犍連尊者奉佛之命,立即用神通力,前往該鎮,在正對高閣的窗口的空中,整衣而立,如一尊寶像。長者見了尊者,就心驚肉跳起來了:「我就是怕這種冢伙,所以才到這里來的,而這傢伙卻來站在窗口!」

長者忘了一切,就如投入火中的鹽和糖一般,沸然大怒道:「沙門啊!你站立在空中想得到什麼呢?雖然在無路的空中徘徊著表示你有道行,但你是什麼也得不到的!尊者於是就在那裡徘徊。長者道:「你雖然在徘徊,但能得到什麼呢?即使趺坐在空中,也是什麼都得不到的!」尊者果然趺坐在空中。長者道:「你雖然坐著,但能得到什麼呢?即使過來站在窗檻上,也是什麼都得不到的。」尊者果然站在窗檻上。長者道:「站在窗檻上,能得到什麼呢?即使放出煙來,也是什麼都得不到的。」尊者果然從身上放出煙來,樓閣上到處都是煙了。

長者的兩眼好像被人用針刺了一下,因為他房子燒起來,所以不敢說「即使進出火焰來,也是什麼都得不到」的話。他心裡想:「這沙門真是固執,不得到一點東西是不會走的,給他一個饅頭吧。」

是他妻子說道:「喂,燒一個小饅頭給那沙門把他趕出去吧。」

妻子將少許的熟粉投入鍋中,但立刻成了饅頭,膨脹到佔滿了整個鍋子。長者見了心想:「大概她把熟粉放得太多了。因而親自在湯匙的尖端盛了些許的熟粉投入,可是饅頭脹得比之前更大。這樣每燒一次都是愈來愈大,他無可奈何,對妻子說道:「喂,給他一個饅頭吧。」她從籃中拿一個饅頭,不料所有的饅頭都黏成一團了。

她向長者道:「你看饅頭黏成一團,分不開了。」

長者道:「讓我來分分看吧。」可是任他用盡力氣也不能把饅頭分開,兩人各握住了一邊拉,也拉不開長者為了饅頭使盡氣力,弄得汗流浹背,飢餓也忘了。他對妻子道:「喂,我不要吃饅頭了,你把這籃的饅頭全給了這比丘吧。」

她提著籃走近了尊者尊者對他說法,把三寶功德給他們聽,告以:「有所謂施與,有所謂供養」,就像天上明月一樣,明朗地宣示供養與施與的功德結果。

長者聽後起了信仰心,便道:「尊師,請進來,坐在這里吃饅頭。」尊者道:「長者啊,正等正覺者(佛)想吃饅頭,與五百比丘都在精舍,假使你願意的話,請叫夫人拿了饅頭牛乳,一同到佛的地方去吧。」

長者道:「尊師,佛此刻在什麼地方?」尊者道:「長者啊,在離此約四十由旬的祗園精舍。」長者道:「尊師啊,要走這么多的路,得花上許多的時間。」尊者道:「長者啊,如果你願意去,我會用神通力帶你去——好像這樓梯的頂上是你的居處,樓梯的下端就是祗園精舍的大門一般,只花走一次樓梯的工夫,帶你到祗園精舍吧。」長者答應道:「尊師,那麼我隨你去吧。」

尊者把樓梯的頂端仍作為頂端,口中念道:「給我把這樓梯的下端作為祗園精舍的大門啊!」這樣一念,其事就立即實現了,於是尊者帶著長者與他的妻子到了祗園精舍,所花的時間不到走一次樓梯的工夫

夫婦二人來到了佛陀居住的地方報告進餐的時刻已到,佛陀走入食堂,帶著比丘眾坐在特設的高座上長者向以佛為首的教團獻奉供養之水夫人則將饅頭放入如來缽中。佛陀取了足以資養色身的水和饅頭,五百比丘也照樣地取了。

佛陀與五百比丘吃完以後,又叫長者夫妻吃了一個飽,但饅頭還沒有完,便普遍分給精舍中的全體比丘,仍然沒有完。於是長者告訴佛陀:「世尊饅頭一點也沒有減少哩。」佛陀道:「那麼把它倒棄在祗園精舍大門那裡吧!」他們便把饅頭丟在門屋相近的洞窟里,這些「鍋燒饅頭」至今猶存。大長者與其妻回去見佛陀站在一旁。佛陀表示了謝意以後,二人就都證得預流果,向佛致敬。他們回去時,一踏上門房的階梯,說也奇怪,就站在自己的樓閣上了,從此長者把八億財產完全用在推廣佛陀的教說上。

第二日,佛陀往舍衛城托缽,回到祗園精舍後,對比丘眾予與訓誡,然後進入香室入定。薄暮時,比丘眾會集法堂坐著談論尊者的威德道:「法友啊!你們看到大目犍連尊者的威神力嗎?他不是立刻使貪慾長者成為無欲之人使他拿了饅頭到祗園精舍供佛證得預流果嗎?尊者真有大威神力啊!」

這時佛陀走來問道:「比丘們啊,此刻你們會集於此談論何事?」比丘眾便如實回答。佛陀道:「比丘們啊,比丘若欲教導在家人,不可損害他們的家庭或使之苦惱,應該如採花粉的蜜蜂那樣,與他們的家庭接近,使他們曉得佛的威德。」接著就稱贊尊者唱出法句經中的偈語(第四九偈)來:「蜜蜂不損花之色香,將花粉采之而去;牟尼遊行聚落間,情形亦復如此。」

以上是說佛陀在教化眾生時,都要考慮眾生能不能接受,用能接受的方法度他,叫做「權巧」或「善巧」或「方便」,這是要有很高的智慧才能辦到。

佛陀為了讓比丘們知道前世今生因緣又說明「貪慾豪商」的前生,一方面讓大家知道前世今生關係,另一方面,讓大家更明白,唯有布施行善,才能得大富貴,才能生天!

佛陀說:從前波羅有一個叫做依里沙的長者,他擁有八億財產凡人所有的缺陷,他無不具備,跛足、駝背、獨眼、慳吝、有邪見、貪婪。對人固然一毛不拔,自己也不肯花用,他的家屋,好象羅剎鬼所管領的蓮池。雖然,他的祖先七代都是慈善家,但從他做主人以後,即背棄家法,將慈善堂燒掉,窮苦的乞丐來求乞就拳足交加,然後把他們拖出去。他只是牢牢地保守著財產

有一他在國王處服役完畢返家,途中有一個行路疲乏的鄉下人,拿了酒瓶坐在椅上,將酸酒滿倒杯中,取腐敗的魚為菜餚用餐。他見了也想飲酒了,但他想到:「如果我飲酒的話,許多人也會想飲,這樣我財產就要減少了。」他便把慾望壓抑著,在搖搖擺擺行走間,終於抑制不住了,肢體疲乏無力得有如棉花一般,全身現出血管來了,一回到家就倒下卧榻而睡。

他的妻子走過去,撫著他的背問他,明白了他想喝酒,也了解丈夫心意,於是便說:「那麼只造供你一個人喝的酒吧。」長者想道:「若在家造酒,許多人會都想喝吧,即使叫酒店送來,也不能坐在這里喝的。」於是叫酒店送來一瓶酒,交家僕拿著,出城到河岸來。走進離大路不遠的叢林中,叫家僕放下酒瓶離得遠遠地,然後斟滿杯子飲起酒來。

他的父親,是曾行布施慈善的人,今在天上為帝釋天。那時,帝釋天心想:「自己的慈善事業有沒有被施行?」結果他往凡世一看:兒子破壞了家規,焚毀慈善堂,驅逐窮人,固執貪慾心,怕施物予人,自己在暗處偷偷飲酒。他心想:「要說服兒子使他明白業與報的關係而行施捨,獲得轉生天界的資格。」

於是,帝釋天下人間現作跛足、駝背、獨眼的人相,與依里沙長者一般無二,然後進了王舍城,站在宮殿門口,求見國王。宮門的通報者請他進去,他就入宮向國王作禮。國王問道:「大長者啊,在這朝見之外的時間到此,為了何事?」帝釋天道:「大王啊,不為別的,我有八億財產,請大王人去取來,收藏在你的寶庫中。」國王道:「不,我已經夠了,我的財產比你的財產還多。」帝釋天又道:「假使您沒有用處,就取來施給什麼人吧!國王道:「請長者自行施捨吧。」長者道:「是,大王。」說著就向國王作禮而出,到依里沙長者家裡去。侍從的人們圍繞著他,但沒有人能認出這非依里沙本人。

他走進家中,吩咐看門的管家:「如果有與我狀貌相像人來,說:『這是我的家』,而想進來者,就把他拖出去。」說完,登上高閣,坐在華美的席上,喚長者妻子過來,微笑著問她:「喂,我們來行施捨如何?」聽了他的話,長者夫人孩子與家僕互相私語道:「他好久沒有生起施捨的念頭了,大概今日喝了酒,所以心地柔和,便想施捨了吧。」

於是夫人道:「請您任意施捨就是了。」長者囑咐道:「那麼,把鼓手叫來,讓他擊鼓通知全市:『有人要金銀、寶石、珍珠的,請到依里沙長者家裡。』」

於是,夫人照他的意思去做了。許許多多的人聽到鼓聲,便拿了籃子與袋子,聚集到長者的家門口來。帝釋天叫人開了貯滿七寶的寶庫,對大眾宣布:「這些全部奉送給各位,請大家隨意拿去吧。」全市的人一擁而上,把財寶取出,山一般地堆積在地上,然後裝滿容器而去

有一個鄉人,把依里沙長者的牛系在車上,滿載了七寶出城向大路前進,走過叢林附近,一面拽車而行,一面贊揚著長者功德道:「我主依里沙長者啊!仰仗你的恩惠,如今我即使畢生不經營生計,也可以過日子了。我的財產就是你的車、你的牛、你家中七寶,既非我母親所給予,也不是我父親傳下給我的。仰仗你的恩惠,我得到了如許財產,主啊!」

依里沙長者在林中飲酒,聽了這話大驚失色,心裡想道:「這個人,怎麼會叫著我名字,說如此這般的話?難道是國王把我財產施予人?」他急忙從林中出來,認得是自己的牛與車,便抓住牛繩,罵道:「你這傢伙,這牛是我的,車子也是我的!」

那鄉下人走下車來道:「惡棍,依里沙長者對全市作了布施你是什麼人?」說著就衝上前去,雷打似地在他身上痛打一頓,然後拽著車子走了長者顫抖著爬起身來,拂去灰塵,急速跑上去追攔。鄉下人跳下車來抓住他的頭發把他制住,對他的腦袋猛打,又捉住他的咽喉,把他朝來的方向擲去,然後揚長而去

打了一頓過後,長者的酒醒了。他慌忙跑到自己的家門口,向那些拿取他財產的人們道:「喂,這究竟是什麼一回事呀?國王叫你們來掠奪我的財產嗎?」說著就不顧一切,上前去捉人,人們集起來打他,還把他丟在地上。

他痛得瘋狂了,想走進家中去時,守門者道:「你這不良的鄉下人,往哪裡去?」說著就用竹棒毆擊他,捉住他的頸項把他拖出去。長者在悲痛中心想:「除了國王,我已沒有可以依恃的人了。」

於是,他來王宮,問道:「大王,是您叫人搶劫我家嗎?」國王回答道:「長者,我並沒有下令搶劫,你不是前來說:『假使大王不取的話,我將施捨我的財產』,然後命人在市中擊鼓以行施捨嗎?」長者道:「不,大王我不曾到王宮來過,您不知道我生來就是愛財如命的嗎?就算是葉子尖端的油滴,我也不曾施與誰的,請大王召喚那行施捨的人來查問一下。」

國王人去請帝釋天來,但是他大臣們都分辨不出二人有何不同。那吝嗇的長者道:「大王,覺得如何?他是依里沙,還是我是依里沙?」國王道:「我們不曉得,有曉得的人嗎?」吝嗇長者道:「大王,我的妻子會曉得的。」

說著,國王就命人召喚妻子過來,大家問她:「哪一個是你的丈夫呢?」她道:「是這一個。」就去站在帝釋天身邊。喚了孩子僕人們來詢問,也都認定是帝釋天。吝嗇長者思忖道:「我頭上有一個瘤,被頭發掩住,理髮師應該知道,去喚他來吧。」於是他國王說道:「大王,理髮師知道我甚深,請差人去他來吧。」

國王差人喚了理髮師來,問道:「能認出誰是依里沙長者嗎?」理髮師道:「大王看了頭就可明白。」國王道:「那麼你看一看兩人的頭吧。」在這一瞬間,帝釋天在自己頭上造了瘤,理髮師檢查二人的頭,見都有瘤,便道:「大王啊,兩人頭上都有瘤,我分辨不出兩人中,誰是依里沙長者。」接著就唱出偈語來:「兩人都跛腳,都傴僂,都是獨眼;頭上都有瘤,我不誰是依里沙。」

長者聽了理髮師的話,就戰慄起來,因擔心財產被人取光,當場就昏暈過去,撲倒在地。這時,帝釋天道:「大王啊,我非依里沙,我是帝釋天。」說著就示大慈愛心,立在空中。眾人用冷水把依里沙澆醒,大眾諸天之王的帝釋天作著敬禮站著。

帝釋天向依里沙說道:「依里沙啊,這財產我所有,不是你的,我是你的父親你是我的兒子,我積了施捨等善行,故得生為帝釋天,但你破壞了我的家規,成為吝嗇之人,貪婪無厭,燒毀慈善堂,驅逐乞丐,一味守著財產,自己既不用,也不施予他人,恰如羅剎鬼管領了東西,置之不用。你如果能將我的慈善堂重建,施行慈善就好,否則我就要使你的財產化為烏有,而且要用這金剛杵割斷你的頭,使你喪命。」

依里沙長者因為怕死,發起抖來,立誓道:「我從今以後當力行慈善。」帝釋天聽他如此發誓,便坐在虛空中說法,使他堅守五戒,然後回到天宮。依里沙亦因行了施捨等慈善事業,後來得生於天界

佛陀最後將貪慾豪商的前生——依里沙的事跡串聯起來,作了總結:佛道:「比丘們啊,目犍連調御貪慾長者,並不始於今日前生也曾調御過。那時的依里沙就是那個貪慾長者,帝釋天是目犍連,國王阿難,理髮師就是我。」

弟子們聽了滿心歡喜,對佛陀教法信受奉行。

棄老國緣

這部經的故事內容,是要我們大家孝順父母,敬老尊賢。

佛陀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次這么說:「恭敬耆宿長老,有大利益。有什麼利益呢?就是可以聽到一些不曾聽的事,以前不了解的,現在了解了。名聲遠達、有智慧的人都會尊敬。」在座的比丘們說:「如來世尊總是經常讚歎恭敬父母耆德長老。」佛陀說:「不但今日,就是在過去無量劫中,我也一直恭敬父母,敬老尊賢。」諸比丘們說:「佛陀在過去恭敬父母尊長情形,是怎樣的啊?」

佛陀說了以下的故事:過去久遠以前,有一國家名叫棄老國。在那個國家,如果年齡老了,就會被趕出家門,拋棄在外,任憑自生自滅。當時有一大臣,他的父親年齡老了,如果依照國法,就應該將他遺棄了。但是大臣因有孝順心,所以不忍心這么做,就挖掘一個地下密室,安置父親,隨時供奉三餐飲食

由於此不仁道的政策,觸怒了天神有一天,一位天神到了王宮,捉了兩條蛇,放在國王面前,說:「如果能辨別兩條蛇的雌雄,你的國家就可以得到平安,否則七日之後,你和國家都要滅亡。」國王聽了之後,心中非常懊惱,便和群臣參議這件事。每位大臣都說無法辨別,只好通告國內賢能之士,誰能辨別的,當厚加爵賞。此時,大臣立刻回家,請問他的父親父親就告訴兒子這件事容易辨別,只要以細軟的物品丟到蛇背,觀察急躁動亂的,當知是雄的;安住不動的,當知是雌的。大臣依此方法,趕回王宮稟告國王,果然分出雄雌。

天神立刻又問一個問題:「有哪一種人,別人看他是沒有睡覺,但是另外一個人看他他還是睡著不醒,這是哪一種人呢?」國王與群臣,又不能辨別,只好又通告國內的賢能之士。此時,大臣又回去問父親父親說:「這種人叫做學人,就是修行證到初果、二果、三果的人凡夫看他是不迷,但以阿羅漢看他們,仍有煩惱習氣未斷。」

大臣依此回報國王,問題雖已解答,但天神又變現一頭大白象,並問國王能不能知道大象有幾斤兩。群臣共同商議,沒有人能知道。國王又要通告國內賢能之士,仍然沒有人知道,因為古時候還沒有地磅。大臣又回去問父親父親說:「把大象放到船上,將船身穩定後,在水位的地方,船身畫個記號,然後牽出大象,再找大石頭安放到船上,重量到達水位與船齊,再稱石頭,加起來後便可知斤兩。」

大臣即以此智慧之言,回報國王天神又提出一個問題:「有怎樣的一杯水比大海之水還多?誰能知道?」群臣共同商議,又無法理解。國王又準備通知國內賢能之士,仍然無法知道。大臣又回去問父親:「這是什麼樣的水?」父親回答說:「這件事容易解答,如果有人能夠信心清凈,以一杯水供養佛陀或僧寶,或供養病中父母,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海水雖然很多,但世界末日地球毀壞就沒水啦!以此推論,一杯水孝敬父母供養三寶,多過海水百千萬倍的功德。」

大臣就以此回報國王,解決了問題,但天神又變化作一個飢餓的人,只剩皮包著骨頭,指著國王說:「你可以找到一個比我更加飢餓瘦苦的人嗎?」群臣思量良久都不說話大臣又以此狀況,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世間有人,慳貪嫉妒,不信三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墮到鬼道中,百千萬歲不聞水谷之名,身如大山,腹如大鼓,咽喉卻如細針,頭發如錐刀,纏身到腳部,舉動的時候,支節冒火,像這種人,比你飢餓痛苦百千萬倍。」大臣就以此話回報國王,而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化作一種人,手腳杻械,脖子帶著鎖鏈,身中冒火,整個身體焦爛,然後又問國王說:「世間有比我這樣子更苦的嗎?」國王及諸大臣,都沒有辦法回答。大臣又回去問他的父親父親立刻回答:「如果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誹謗三寶將來之世,墮於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刀道火道,如此眾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以此推論譬喻,可知比你困苦百千萬倍。」大臣又以此言,稟報國王而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化作一位非常美麗的女人,端正庄嚴舉世無雙,可以說是絕世佳人。天神再問國王:「世間會有比我美麗的人嗎?」國王大臣們,看得目瞪口呆,無法回答。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世間有人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喜好布施忍辱精進持戒將來得生天上,端正殊特,比你美麗庄嚴百千萬倍,你和他就像一隻瞎彌猴了!」大臣以此回報國王,以此回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塊香檀木,四四方方,每一面都很平正,拿著國王和群臣看過,並問:「誰可以告訴我,哪一面是樹根的部分,哪一面是樹梢的部分?」國王大臣們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問題簡單,派人將這塊木頭用力投擲到水中,向樹根的部分因為比較結實,會沉下去;向樹梢的會浮在水面。」大臣即以這樣的說法,回答天神

天神又變現兩匹白馬,形色沒有多大的差別,問國王說:「哪一匹是母親?哪一匹是女兒?」國王大臣仍然沒有辦法回答。同樣的,大臣又回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說:「派人拿一些牧草,放在匹馬面前,如果是母親,會推草給女兒先吃,後吃的是母親。」

諸如此類,所有的問題,都一一回答完畢。天神非常歡喜,並且說:「你的國中一定有大智的人,所以我不消滅你,如果以後仍不以政治國家,愛戴百姓,我仍然會來消滅你,以及你的國家。」說後就消失不見。

此時,國王心中鬆了口氣,並且問那位大臣說:「今天國家保住平安都是靠你的智慧,是你自己智慧,或是有教你呢?」大臣說:「不是臣民的智慧,如果能赦免我無罪,我才敢實說。」

國王說:「今天如果你有罪該萬死之罪也不過問,何況是一些小過失,你盡管放心說出來。」大臣說:「國家政令,不準孝養年老父母,臣有老父,博學多聞經驗豐富,臣不忍遺棄,冒犯王法,藏在地下室。今天回答問題,都是老父智慧,臣不敢居功。只是誠心建議,唯願陛下,重新發布政令,准許國中養父母,並且敬老尊賢。」

國王大為讚歎,心生歡喜,對大臣說:「今天靠你父親智慧,得以保全我們的國家老人智慧,非常寶貴,你可以好好孝養父親我也要請他做老師。」

國王並且宣達政令,所有百姓,必須孝養父母尊敬老人,如果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要處以重罪

此後國王施行仁政,感得天神庇佑,從此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放下情慾身心自在

唯有「痛念無常放下情慾」,才能真正解脫自在

《初曜經》的第一卷記載:從前佛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比丘時常到城外曠野的墓園,每次都必須走過人家的田地,才能到達那墳場。地主看見這種情形,便很生氣地對那位比丘說:「你是一個出家人,不好好修身養性,天天在這土地上走來走去,到底是在干什麼?你瞧!你已經在我田地上走出一條小路了!」

那位比丘回答說:「我遇到爭吵和訴訟,常在打官司,為了追尋證人,所以才會走過這塊土地!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著我去看個究竟,不就明白了?」

於是那地主就隨著比丘來到墳場,看到墳場到處布滿了屍體和殘骸,有的腫脹,有的發臭,有的腐爛了,許多鳥獸都爭搶吃屍體,骨肉四散,到處都有。有的已經被鳥獸啃啄干凈了,有的還沒有吃完。比丘就舉手告訴那位地主說:「這些鳥獸就是我的證人!」

那位地主問說:「這些鳥獸為什麼是你的證人呢?你到底在跟誰爭訟和打官司呢?」

比丘回答說:「妄念情慾會惹來許多疾病煩惱和束縛,心猿意馬總是愛追逐虛幻不實的色、聲、香味以及觸感柔軟細滑的事物,引誘我們墮落和受苦。我出家修道就是要斷除妄念情慾的心賊,因為我現在仍是一個還沒有解脫煩惱凡夫,所以我打坐時,還會雜念紛飛,不斷跟妄念情慾搏鬥,而且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每當我覺得妄念情慾這心賊難以調伏的時候,我就走到墳場,警告心賊不要再囂張,而且拆穿心賊的把戲。看到這些腐爛不凈屍體,我便容易戰勝心賊,而將情慾克服!」

那位地主因為根器不錯,聽到比丘的這番話,敬佩得心服口服,當下證得了初聖果。所以只要放下情慾,在家學佛也可以證果的!

唯有痛念無常,才能放下情慾!《求離牢獄經》記載:阿育王弟弟名叫做善容,有一段類似的故事

有一次當善容入山狩獵的時候,他遇到了一群光著身子在修苦行外道修行了很久都沒有成就。於是阿育王弟弟就問他們說:「你們修得這么辛苦,到底什麼因素使你們不能得道呢?」那些外道回答:「我們靜坐時,時常會看見野鹿在交合,看了這種情景,心中就會動起情慾而無自我剋制!」

阿育王弟弟善容聽到這句話心中就起了一個偏見。他想:「這些道人每天都很少吃東西,他們刻苦地餐風飲露,服食天地的精華,身體那麼瘦弱,仍然還有淫慾。那些出家僧侶每天都吃那麼好的食物,穿好的衣服,坐好的床座,又時常有人供養香花給他們,怎麼可能會沒有慾望呢?」

阿育王聽到弟弟持著這種論調,心中非常憂愁。他想:「我只有一弟弟,他現在突然產生這種邪見,恐怕會因為輕視出家人而導致人格的墮落。我應當想法子來改變他的偏見。」

於是阿育王就設了一個計謀,命令幾個最美麗的宮女,化妝打扮得如花似玉,去勾引善容。並且預先告訴大臣說:「我有一個妙計,如果我下令要斬皇弟善容,你們就上諫求情,等待七天以後才殺他!」

宮女們依照阿育王的計策行事。當宮女去找善容娛樂,隔了半個時辰左右,阿育王也親自出發了。善容和宮女們正在娛樂的證據,被阿育王逮個正著。阿育王告訴他弟弟說:「你怎麼這樣大膽,竟然敢公然跟我心愛的妃子和宮女娛樂,這成何體統呢?」

阿育王假裝很生氣地摔擲物品,並且立刻召集朝中大臣和文武百官,告訴他們說:「眾卿知道嗎?我現在尚未年邁,也沒有賊寇和強敵來侵略我國。我曾聽說,如果一個人有福德,四海就會歸服。如果他福德減薄以後,臣子就會叛亂。我目前雖然尚未察覺到叛亂的跡象,可是我的弟弟居然敢誘惑我的妃子和宮女,而且還任情取樂。事情既然嚴重到這種地步,他眼中還有我這國王哥哥嗎?你們馬上把他推到街上去斬首示眾!」

朝中的大臣求情說:「請皇上聽微臣一個小小的建議,陛下只有這么一位弟弟,目前又沒有皇子可以繼承王位,照理來說,他本來是應該繼承王位的。不如請您暫緩七天才行刑,讓他扮演一下國王角色,享受七天的皇宮生活然後再將他處死,他也比較能心滿意足!」

阿育王默然答應了。他命令善容穿上龍袍和皇冠,在宮中聽歌作樂,又命令一位武士,每天全副武裝拿著利劍,去警告善容說:「你的壽命頂多隻剩七天而已,你不如好好享受一下五欲的快樂,以免七天後被處死刑,空留余恨!」

如此一直到了第六天那位武士又去警告善容說:「已經過了六天啦!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而已,明天你的死期就到了,還是想開一點,把握最後一次機會,享受五欲的快樂吧!」

到了第七天,阿育王人來問他弟弟說:「這七天當中,你自由享受美妙的王宮生活,你到底快樂快樂呢?」

善容回答:「被判死刑的人,雖然生命還沒有斷絕,那跟死亡究竟有什麼不同呢?在這種時刻,我哪有心情享受五欲呢?」

阿育王就告訴善容說:「其實這些事都是我安排的。我想要透過這件事啟發你:當一個人恐懼死亡和懷著憂慮的時候,他縱使在美妙的五欲六塵當中,他也一點都不覺得快樂。更何況僧侶們時常想到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的三世果報,一個人死了會再受身,無量世和無數身都受極大的苦惱。雖然有時能僥幸出生做人,有時也難免過著卑賤貧窮匱乏日子。想到這些辛酸受苦的事情,所以才出家修道,尋求解脫和度化眾生方法,萬一修行不夠精進勤奮,也還會多劫受輪迴痛苦!」

善容聽到阿育王的這段話,終於心開意解了。他對阿育王說:「我今天接受了您的教誨,才覺悟生老病死的苦惱和恐怖,希望您能准許我出家修行!」阿育王告訴善容說:「放下物質的享受,而去出家修道是一件很高尚事情,我應該成全你!」

於是善容就辭別了阿育王,到寺院出家。由於他持戒精嚴,晝夜都不斷地修行。結果斷除了所有的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等六種神通,隨意通達自在,而沒有掛礙。

阿育王傳》記載:阿育王聽說他弟弟出家得道,心裡非常高興,他不禮拜出家得道的弟弟,而且想長期供養他。他弟弟喜歡山林而不愛居住在吵雜的城市,所以阿育王特地又為他出家得道的弟弟,建造了一座數十丈高的假山和泉林,來供養弟弟。這些遺跡現在還留在印度

真能放下情慾,可以產生福德給人帶來幸福,並能促使人格升華。

《增一阿含經》的第三十四卷記載:從前印度毗舍離城中有一長者,名叫做毗羅先。他的財寶多得不可計數,可是他非常吝嗇,從不布施救濟貧窮。他只一味貪圖享受過去的福報而不再修造新的福德正當他在後宮和許多美女飲酒作樂時,佛陀告訴弟子阿難說:「這位長者壽命只剩下七天,他死後會出生在啼哭地獄受苦。唯一可以免除他到地獄受苦的方法就是請他趕緊放下情慾出家修行!」

於是阿難就來到了這位長者家裡,站立在門外。長者遙遠地望見阿難,就出來迎接阿難,請阿難進去客廳坐。

阿難告訴長者說:「佛陀是得到圓滿智慧的大聖人(一切智人),我聽他說您的壽命只剩下七天,而且死後會投生在啼哭地獄受苦!」長者聽了毛骨悚然,心中十分恐懼他就阿難說:「有沒有法子使我天後會死呢?」阿難回答:「沒有!」長者又問說:「那有沒有能使我不會墮落地獄方法呢?」阿難回答:「世尊說只要您能出家修道,就不會墮入地獄。您現在最好趕緊出家修道!」長者說:「阿難,你先走一步,我稍後馬上趕去!」阿難聽到長者這么說就回寺院了。

長者心裡想:「七天還早得很呢!不如我再享受一下五欲的快樂,然後才出家修道。」結果就沒去寺院了,第二天阿難又到長者家裡,對長者說:「已經過了一天,只剩下六天,您還是快點出家吧!」

長者又說:「阿難你先走,我隨後馬上就到!」結果長者還是染著五欲而沒去。阿難天天到長者家裡長者出家長者一天拖過一天,又經過六天,到了第七天清晨,阿難又來勸長者出家:「您只剩最後一次機會了,如果您今天沒出家修道,死後投生在啼哭地獄後悔就來不及了!」

於是長者放下情慾,跟隨著阿難去拜見佛陀佛陀吩咐阿難長者剃度,並且教他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靜修、念數息、念身、念死),結果只修了一天就命終,死後神識投生在四王天。所以,能對佛陀有信心放下情慾的人而又修行十念的人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真正的放下,不但要放下身外之物,而且要舍棄所有錯誤知見煩惱。《楞嚴經說得好:「妄念煩惱平息的時候,真正的智慧就現前了。」

從前有一道人兩手拿著合歡梧桐花要供養佛陀佛陀教他放下那位道人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又教那道人放下,他又放下了右手的花佛陀又說:「放下!」那位道人回答:「我兩手已經都空了,還要放下什麼東西?」

佛陀說:「我不教你放下花,你應當同時舍棄攀緣心,舍到無可舍處,就是你安身的地方!」那位道人聽了佛陀的話,當下明心見性,體悟到不生不滅真理

周利盤陀咖的本生故事

一個人如果長得庄嚴那是前生修的好,今生就要繼續修,不可以長得庄嚴而看不起別人,同樣的,一個人今生聰明,也是前世有修,就必須繼續修,不可以輕視比較笨、比較愚蠢的人,否則果報會使自己的來生很笨!很蠢!

佛陀時代的一位弟子——周利盤陀伽,情形就是這樣,依據經典的記載就將他的今生前世的事跡說明如下:

王舍城某豪商,其女兒與家僕發生了私情。那女子怕別人知道,就對男的說道:「我們不能住在這里了,假使我父母曉得了這件事,怕會將我千刀萬剮呢。我們到別的國家去安身吧!」於是二人就卷了財物出家門,奔走各地,打算「住到無人知曉的地方去」。

他們在某處同居一段時間妻子懷了孕,行將臨產,與丈夫商量道:「我就要臨產了,遠離了熟人親戚在此地生產,在我兩人都是苦事,不如回家去吧!」但丈夫是說著:「今天去吧明天去吧!」把日子虛度過去。於是她想:「這笨傢伙因為自己做了可恥的壞事,所以連回去也不敢了。在這世上,父母是無上的恩惠者,不管他回還是不回,我還是回去吧!」她把家裡整頓一番,將回娘家的事告訴了鄰人,便出發了

丈夫回到家中,不見了她,問鄰人,才得知妻子已經回娘家,乃急急在後追趕,在途中被他追著了,但妻子就在那裡產下孩子丈夫問:「男孩還是女孩?」妻子答道:「生了一個男孩。」丈夫問:「那麼將怎樣呢?」妻子說:「我因為要生產,所以想回娘家去,不料在途中就產下來了,現在即使到那裡去也已無意義,還是回頭去吧!」

於是二人同意轉身回去,那孩子是在路上生的,所以命名曰:「盤陀」(道路)。未幾她又懷孕了,情形與前面所述者一樣,也在歸寧的途中生下來,兩個孩子都是路上生的,第一個名曰「摩訶盤陀」(大路邊),後來生的一個名曰「周利盤陀伽」(小路邊)。

日子一天一天過去,盤陀童子聽到別的孩子們常常談及舅父、外祖父、外祖母,便問自己的母親道:「媽!別的孩子談到舅父、外祖父、外祖母,我們怎麼沒有親戚呢?」

母親道:「這里雖沒有我們的親戚,王舍城中卻有著豪富的外祖父在那裡我們親戚很多呢。」

孩子道:「媽!為什麼不到那裡去呢?」

她將自己不能去的理由告訴了兒子,對兒子不知講了幾多遍以後,她向丈夫說道:「這兩個孩子使我非常苦惱,父母見了我們,也決不會吃掉我們的。喂!快帶孩子到外祖父家裡去吧

丈夫道:「我沒臉孔去見他們,你一個人帶他們去吧。」妻子道:「不論怎樣,只要給孩子們看到外祖父的家就好了。」

二人帶著孩子,終於到了王舍城,在城門口找到房子住下,請人轉告自己的父母說帶了兩個孩子來歸寧了。父母聽了這話說道:「凡流轉輪迴之身,皆有孩子,但他們是我們的大罪人,所以不能住在我看得見的地方,不如叫他們拿些財產,同赴安樂之地去居住,把兩個孩子在這里。」長者女兒受了父母所贈與的財產,把孩子交給使者領去。

兩個孩子在外祖父家成長,周利盤陀伽還年幼,摩訶盤陀卻常跟外祖父同去聽佛陀說法日子久了,就興起出家念頭。他告訴外祖父:「假如祖父允許的話,我願意出家。」

祖父道:「這是什麼話,你若出家,這在我們是最感榮耀的事。如能出家出家吧!」於是就帶他去見佛陀

佛陀問:「長者,你如何得這孩子?」長者道:「世尊!這孩子是我的外孫,他說要跟隨世尊出家。」

佛陀即命一托缽僧說道:「給這孩子出家。」長老他說出家之道,並為他舉行了出家儀式。他憶持了許多佛法,於成年後受具足戒,受具足戒後,專心修行,遂證阿羅漢果,享受著禪定之樂、道果之樂度日。

後來他想起了弟弟:「此種悅樂應該給與周利盤陀伽!」於是他來到長者祖父的家,說道:「長者啊!如果你允許的話,我想叫周利盤陀出家。」長者道:「可以!」於是周利盤陀伽也出家了,並受十戒沙彌周利盤陀伽雖出了家,卻甚愚鈍,經過四個月之久,還不能背誦下面一首偈:

「看啊!佛陀遍照一切,如芬芳的紅蓮。在清晨開放,又如中天輝耀的日輪!」

為什麼周利盤陀今生會這么愚蠢呢?

原來他在古時迦葉佛陀降世的時候,曾經出家,非常聰慧。有一次,他看見一名愚鈍的比丘暗記教語,便加以嘲弄。那比丘以受彼嘲弄為恥,遂不暗記復誦教語了。以此惡業所障,今生他雖出了家,仍極愚鈍,所暗記的文句也往往記得上文,而忘了下文。

他以暗記此偈自勵,已經過四個月之久了。摩訶盤陀告訴他說:「周利盤陀伽,你連信奉佛教的資格都沒有!你不過了四月之久,竟不能憶持一偈嗎?像你這的人,怎麼能達到出家人所應該修行的最上果位呢?還是出寺去的好!」於是就把他走了

不過,周利盤陀伽卻心慕佛教不願為在家人。當時,摩訶盤陀為管齋者,有一天名醫耆婆帶了許多香華,來到自己的庵羅果園供養佛陀,並聆聽說法,然後從座上起來禮拜佛陀。耆婆向摩訶盤陀問道:「尊者啊!佛陀左右有多少比丘呢?」摩訶盤陀道:「五百人。」耆婆道:「尊者!明日請您陪同佛陀,與五百比丘到舍下受齋。」摩訶盤陀道:「優婆塞啊!有個叫做周利盤陀伽的笨傢伙,是個不悟正法者,除他以外,其餘的人全體應供。」

周利盤陀伽聽到長老這樣說,想道:「阿哥替這許多比丘們接受了宴請,卻獨獨除了我。他對我一定已無兄弟之情了吧?既然這樣,他的教示於我也已毫無意義了,還是去做個在家人,積些布施善行日子吧!」

到了第二天早晨,周利盤陀伽對自己說:「還俗吧!」起身而去。天明後,佛陀觀察世間,見到這椿事件,就趕在周利盤陀伽之先,在他必須經過的城門旁游步著。周利盤陀伽從屋中出來,見了佛陀,就趨前禮拜佛陀對他問道:「周利盤陀伽啊!你此刻到哪裡去呢?」周利盤陀伽道:「世尊哥哥用強力將我驅逐了,故而在此徘徊。」佛陀道:「周利盤陀伽啊!你是我這出家的,既被兄長所逐,為何不到我的地方來呢?還俗去怎麼辦?還是在我這里好。」

於是佛陀就帶了周利盤陀伽回去,叫他坐在香室前面,給他一塊以神通力所現、純凈的布片,吩咐說道:「周利盤陀伽啊!你可老守在這里,面向著東方,口念『去除塵垢!去除塵垢!』一邊用手撫摸這塊布片。」另一方面,和耆婆約定的時刻已到,佛陀比丘眾圍著到耆婆的家裡去,在所設的座上坐下。

周利盤陀伽此時坐在那裡,一面仰視著日輪,一面念著塵垢除去!塵垢除去!」一邊撫摸那片布。那片布在撫摸中被弄髒了,他想到這片布本極潔凈,因為自己而失掉了原來的自性,如此骯臟,諸行真是無常,便起了滅觀,增長了觀察智。佛陀神通力得知周利盤陀伽的心,已進至觀察智,說道:「周利盤陀伽啊!切莫以為惟有這布片為塵垢所污,心中亦有欲之塵垢等,也須得拭去!」接著就大放光明,使周利盤陀伽覺得恰如坐在面前似的,且唱出下面的偈語來:

貪慾不凈(染污),塵垢不得稱不凈不凈貪慾異名,彼比丘眾舍此不凈,住於脫離不凈之教;嗔恚為不凈塵垢不得稱不凈不凈愚痴異名,彼比丘眾舍此不凈,住於脫離不凈之教。」

此偈終時,周利盤陀伽得四無礙辯與阿羅漢果,就依四無礙辯而通達三藏了。原來他生前國王時,因右繞城廓額上流汗,用潔凈的布拭額,布頓時骯髒了。他於時得到無常想,念及:「以此肉身故,這樣潔凈的布也失了自性,而遭污了,諸行真是無常!」由此因緣,這去除塵垢遂成為證道的因緣了。

屆時,耆婆正要為佛陀送上供水,佛陀用手蓋住缽,說道:「耆婆啊!精舍中不是還有一比丘在那裡嗎?」一旁的摩訶盤陀道:「世尊啊!寺院里一個比丘也沒有了呀!」佛陀道:「耆婆啊!尚有一人在。」耆婆道:「那麼叫人去精舍看一下,且看究竟還有比丘在那裡沒有吧。」說著就派差人去了。

這時周利盤陀伽心想:「哥哥精舍中已沒有一比丘了,我要讓他看看精舍中尚有比丘。」於是,他使整個庵羅林滿住著比丘,有從事於衣服之事比丘,亦有從事於染色之事比丘更有以誦經為事的比丘,這樣地化出了一千個神態各不相同的比丘那位使者精舍中有許多比丘在,便回去報告耆婆道:「主人,庵羅林中滿是比丘呢。」

這時周利盤陀伽自己唱出偈語:「盤陀將己身化成千種形相,在快適的庵羅林中坐待時刻到來。」

佛陀聽了便對使者說:「你到精捨去,說:『佛陀召喚周利盤陀伽。』」使者遵命前去通報,不料現場一千名比丘都說道:「我是周利盤陀伽!我是周利盤陀伽!」使者無法,只得回來報道:「世尊啊!他們都叫周利盤陀伽。」佛陀道:「你再去一次,把第一個叫『我是周利盤陀伽」的手抓住,這樣一來,後叫的會消失。」

使者去到那裡依吩咐而行,一千個比丘忽然消失了,周利盤陀伽就與前來迎接的使者同行。用齋結束後,佛陀傳喚耆婆,對他說:「耆婆,請握住周利盤陀伽的缽,他將為你說齋後的祝願與開示。」耆婆依教奉行,周利盤陀伽即如年輕獅子般,以三藏甘露法義做一次如獅子吼般的飯後祝願與開示。事後,佛陀從座起身,被比丘眾圍繞著回到精舍,指示比丘眾應為之事,便回到香室休息。

到了傍晚,比丘眾從各處聚集到法堂上,成行列坐著,談起佛陀的威德來。「法友啊!摩訶禁陀不明白周利盤陀伽的性格,說是:『經四個月之久猶不能記誦一偈,他真是笨傢伙!』強把他驅逐了。但正等正覺者因為是無上法王在一頓飯工夫圓滿地授以四無礙辯與阿羅漢位,使他藉無礙辯精通了三藏諸佛力量不是廣大無邊嗎?」

佛陀知道此時法堂上在開始作此談話,心想:「現在正是自己出去的時候了。」就從床上起身,從香室中出來,坐在精美庄嚴的佛座,發出六色光明,那光明宛如可以通澈海底,與由須彌山頂所現的旭日一般。

佛陀到了以後,比丘們就停止談話沉默下來了佛陀帶著柔和慈愛瞧著比丘眾想道:「這集會確乎極好,無一人動手,無一人動足,無一人咳嗽,亦無一人打嚏,大家都佛陀庄嚴起了尊敬之念,畏服佛陀光明。縱使我一不開口而坐著也不會有人先開口談話吧!我當然知道什麼該開始說話,讓我先來開口吧。」

接著,佛陀就以甘露似的梵音比丘眾道:「比丘們啊!你們剛才在此會集,在談什麼?為什麼又中途停止了?」比丘眾答道:「世尊啊!我們坐在這里沒有談卑俗的話,只在讚歎著世尊的威德:『法友摩訶盤陀不明白周利盤陀伽的性格,說經過了個月之久猶不能記誦一偈,他真是笨傢伙,強把他驅逐出精舍了。但正等正覺者是無上法王在一頓飯工夫圓滿地授他以四無礙辯與阿羅漢位,使他藉四無礙辯精通了三藏諸佛力量不是廣大無邊嗎?』此外不說別的。」

佛陀聽了比丘眾的話,便說道:「比丘們啊!周利盤陀伽原本是很有智能的,前生是深入經藏的,只是曾經恥笑某位比丘愚蠢,使他自己遭受愚蠢的果報。他前世也曾做過國王,看見面巾髒了,悟出世間無常真理,因而開悟了!」

佛陀大眾娓娓說出前生這段隱秘的因緣,同時教誡弟子們不可以輕慢資質比自己差的人,要知道果報也是絲毫不爽的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