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祥法師:四十八願 第十七講:任憑他力救度

四十八願 第十七講:任憑他力救度

講解:純祥法師

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建設西方極樂世界,根本上就是為了救度以阿闍世王為代表凡夫惡人他們的性質是惡業已經做下來了欠了債,將來要結得惡果。特別是這一生做了比較嚴重惡行的人,馬上就要報應,是最需要救度的。釋迦佛滅度兩千多年,我們現在的行為法則、身口意的守持都比較差,都屬於做了很多惡業的人。末法時期煩惱凡夫,恰恰就是法藏菩薩建設凈土的主要救度對象

惡人急需被救

依照釋迦牟尼佛的律法、因果業報,我們並不是善人菩薩,而是欠了債的即將要墮落的惡人。現在真正去做五戒十善的持守是很難的,但戒法並不會因為我們不能持守,就沒有因果業報。在不能真正持守情況下,也要認同尊重佛戒律尊嚴性。能夠持守佛說五戒十善,才能得到未來的善報;如果不能,肯定就會得到惡報。當然對沒有皈依佛法的人也同樣,沒有例外,如果殺盜淫妄也照樣墮落。佛的律法實際上就是世間因果業報的自然法則你要是真正信佛,就要尊重佛的律法,違犯了是要墮落的。

我們從佛法標準知道自己現在做得不好將來要墮落、受苦,才能真正發起往生凈土願望。如果往生凈土願望不強,有多種原因,有些是菩薩在行持菩薩道、有些是勇猛精進修持聲聞解脫道的聖人,他們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安心在善法中,即使有往生凈土願望,也是從追求成佛圓滿的角度想快速成佛世間善人也是,做善好比已經積累下了很多錢,就不是那麼急迫再要更多。所以對於菩薩善人來講,往生凈土並不是特別急迫。目前這種情況非常之少,大多數人本質上就是不相信佛法的惡人。現在違法的人多,變成了法不責眾,大家不管對佛法還是對世間法律都不太尊重。善惡並不由自己裁定,因果業報真實不虛,違犯了佛的律法,不按照佛所說的善法,《無量壽經》里就叫做五惡五痛,終究是要墮落的。如果我們相信佛說的話,就能夠確定自己的身份,就是欠了債的惡人,這種人往生凈土,一定是要墮落的。墮落三惡道是很恐怖的,對於我們來說,就是非往生不可!沒有什麼往後退、往旁邊躲,這是不可能的!

阿闍世王就是被救的榜樣

1.生起慚愧懺悔之心

阿闍世王被救度,是他怎麼樣一步一步前往佛的身邊過程,其實就是念佛過程在這過程里對佛所說因果信受很重要,他知道作五逆罪,依佛的金剛語,一定要墮落。我們現在居家生活,雖然大家不是去殺人,但殺生情況還是常見,不殺大的,殺小的。如果你慚愧心,真的相信佛法、相信佛說的金剛語,殺生肯定就是要遭惡報的。從這樣的慚愧心出發,在你作惡不能免的情況下,肯定就很想往生凈土。這個時期不做人是非常難的,是否作惡,要按照佛法因果標準。但是有很多人在做惡的情況下不承認,這第一步就虛假了。你不信佛說的因果善惡標準,明明是作惡的人卻不承認,不承認後面的就沒有了。我們煩惱凡夫業障就是很深,雖然知道自己作惡會墮落、會遭報應,但由於自己持戒種子、向善的根力不強,周圍也沒有什麼人能夠提攜自己,有些人知道作惡,但是也不能夠斷除。

你解決的方法就像阿闍世這樣,阿闍世被煩惱所催做了惡業,他承認這一點最重要。作惡雖難免,但要承擔下來,不要不負責任中國有個蠻大的弱點,容易把過失不負責任往外推,對自己作惡後的承認、懺悔特別差。而且對惡不能夠原諒、沒有方法,如果真的有人做五逆,所有的人都會譴責,沒有人憐憫,這是他不敢承認的一點,所以在做惡後,就極力遮掩。小惡是這樣,大惡就更是,不會去承認,還作一些正面宣傳找理由,狡辯說殺得有理,我們多數的情況就是這樣。

如果我們做了惡事沒有慚愧心、自己不承認、極力遮掩,第一步就沒有承擔,這些環節就迴避了對因果的契入,這時你根本否認、不信因果,或者狡辯說相信因果、不承認做惡,這些都與佛教相違背。放在每個人身上,基本上都是這樣,就是沒有慚愧懺悔之心、欺騙自己。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將來怎麼樣搞不清楚也不是很擔心,這就是對自己的欺騙,往生願望也不是真正強。只有什麼的人才真正強?就是知道並承認自己做了惡,相信肯定是要墮落的,就要找到救度的方法。這些雖然好像很簡單,真正落在每個人身上特別困難。當然現在人們相對來講比較真實,因為對惡的譴責力比較弱,佛教講的殺盜淫妄沒有多少人買賬,而且是公開的,沒有以前遮掩,行善止惡的是界限不特別明顯。如果信佛,依佛的教言來看自己,還是看得清楚自己是一個惡人的。

佛是醫生為我們診病,首先你要確定有病,如果很健康,就沒必要急著找佛。如果你就菩薩或阿羅漢,佛已經給你治得差不多,也用不著那麼急迫去找。如果相信自己做了惡、馬上就要墮落,就要立刻去找醫生。阿闍世病已經爆發了他就很需要去找醫生往生的心強不強,跟我們對佛的信心緊密相關。我們大多數人的處境平庸,沒有什麼特別好的,但是同樣的處境,有人很願意往生,有人往生心不強,這就在於對佛律法的信心。佛講很實際的因果業報,落在你身口意上非常確實。你做了什麼都在佛金口所說的籠罩之下,隨順了善的方面,就是得善果;違犯了就要遭受苦果。我們想要被救度,阿闍世就是榜樣他就是我們的代表,他是怎麼樣被救度的,依照他的情形,像鏡子一樣來對照,阿闍世王對我們來說就是有功德的,因為他能夠起到幫助我們的作用

2.憑靠佛力、信受善友

我們對佛幫助的過程要注意,阿闍世王作五逆後悔,長了惡瘡很難過,釋迦牟尼佛先為他入月愛三昧,用清涼光照射診治他,讓身病暫時止息。先治身病,後治心病。身如果太難過,心則不安,思維法義就困難。聖道門的次序也是由身及心,要你在身業上不要去殺盜淫妄,因為做惡行非常污染粗暴,身受心指揮,心就很野蠻,法義聽不進去,需要齋戒靜下來。所以誦經或修學佛法時要齋戒一下,讓外面的波濤逐漸平息,身寧靜下來,心裡面就安靜一點。同理,如果生病發作痛得要死,這時跟他講話,顯然不起作用。我們要深究法義、聞法,也要老實一點,至少身體相對的來說要安定一點。

阿闍世王還有一很重要緣分,就是善友。《涅槃經》里說,一切眾生成無上正等正覺的近因緣,就是善友。我們往生凈土成佛的最先條件,就是身邊要有提醒你的善友。學佛過程里,要麼是家族影響、要麼是朋友介紹,你對佛法有了解,都必須通過一個途徑來接近,所以有沒有善友就非常重要。當然親近親近善友,是你內在的方面。阿闍世王聽了耆婆的勸導沒有殺害母親,已經加害了父親情況下,聽從勸導求佛懺悔並救治。釋迦牟尼佛說,如果阿闍世王不聽耆婆的勸導,在下個月的第七天,就會命終,命終後墮阿鼻地獄。非常危險的關頭,善友的一句良言就非常非常重要了,好像得了必死的病,這時有人告訴正好可以救你病的醫生

當然有善友也就有惡友,阿闍世王生病後,不單有耆婆來勸他見佛,也有六師外道勸導他搞這搞那,做了惡以後,教他找各種理由狡辯、不承認不承擔。好在阿闍世王過去還是有善根,雖然做了惡,但內因之中有對佛的因果業報的信受、也有對善友的信順。佛陀在世的時候,跟阿闍世王同樣境遇、滅釋迦族的琉璃王就墮了地獄,另外有幾個也是,作惡的情況雖然一樣,但結果完全不同。有的人做惡,但遇到了佛法的救度;有的人做了惡,自身沒有懺悔、沒有善友的提醒,就墮落到阿鼻地獄里了。所以我們首先對自身的作惡,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不管什麼樣的惡業,佛都有金剛力可以救度你!阿闍世的惡業恐怕沒有一個人可以比得上,他是跟佛作對、殺了自己的父親、罵出家人,惡業非常強、五逆非常嚴重,但他遇到了佛的憐憫,就能夠得度。

我們對別人作惡也要注意凡夫見解顛倒,善導大師在《觀經疏》里就講五濁里的見濁,見濁最主要的體現就是自己做的種種惡,在自己的心裡面全部都是善的;別人種種沒有什麼不好,在自己心裡全部都是不好的。依通常的標準發現人做了惡,就更譴責,一件惡事天下人知道後,多數都是譴責的聲音,沒有幾個慈悲的。像去年的大學生撞人、殺人;與紅十字會名譽相關的小女孩在網上炫耀,我們都以譴責的聲音為主,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狡辯,這都不對。作惡,首先要承認,承認之後不能光是譴責,譴責對做惡的人來講沒有什麼好處要有辦法來救度。佛法恰恰就是這樣,首先承認作惡,之後去救度,這才最重要。如果光是譴責,就讓他去死,做了惡就沒有前途,死亡無論是對作惡的人還是對譴責的人都不是一個好的結果,因為死亡並不是真正的結束,只是輪迴的一個轉折點,能夠救度才是最重要的,分寸是在這里。

阿闍世王在沒死之前,在耆婆的勸導之下去見佛,佛用光明治療了他的身病,耆婆講了二個跟他作惡差不多的人,到佛前獲得了救治,說佛是大醫王,要他信佛。阿闍世聽了還沒有特別的確定,就跟著耆婆一起去見佛,他聽說得道之人不地獄。古代印度國王是坐大象的,他說要跟耆婆坐一個大象,如果要墮地獄就抓著他,使自己不墮下去。我們有些蓮友也是這樣的,臨終的時候希望有善友來助念、生病希望有善友來誦經,這跟阿闍世的想法差不多。阿闍世要墮地獄,去見佛的路上膽戰心驚,怕路上惡業成熟墮到地獄里,所以他非常恐怖,要拉著耆婆的手,因為耆婆是得道的人,拉著他掉地獄就好有個人幫忙、能夠扯住不會掉下去,這就是對善友的相信。

善友的作用就是當你覺得不行的時候,僧就是守護者。我們都是像阿闍世做了惡業惡果將要成熟的人,在修學佛法的道路上有非常多的障礙,有的時候自己沒有力量排除,就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依靠善友。凈土教就是修學三皈依過程,這個過程也非常具體,如果你有真正的善友,在求道見佛的路上,有哪些墮落的可能、有業障困難的時候就去依靠他。你直接去念佛,即使有對佛的信任,因為佛離我們比較遙遠,凡夫是有情感的,有些人更注重身邊朋友,這很具體。比如在你的心裡,覺得他學佛法得很好,就產生了適當的依賴,善友的主要作用就是幫你掃清見佛路上的障礙,陪著你一起去見佛,但不是說要完全皈依善友。

韋提希夫人往生願望的發起

韋提希在見到釋迦牟尼佛的時候,說我怎麼這么倒霉呀,遇到這樣的兒子。本來兒子是自己最親近的依靠,現在不但不能依靠還把父親殺了,還要來殺我,問佛為什麼會遇到這種兒子?遇到苦難對人有加持作用,痛得要死、很難忍時會有一想法,就是為什麼會遭受到這么嚴重的報應呢?所以痛苦也有好的方面,就會去追究原因。但韋提希只是這么想了一下,想不通就算了,她就直接跟佛說:哎呀,這個地方太糟糕了。「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我希望不要再看到惡人、不要再聽到惡的聲音,願意生到無憂惱的地方去。她因為兒子作惡,生起了不見惡人不聞惡聲的願望認識到娑婆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惡的本性。本來自己的兒子對於女人來說,是最愛、最好的,這最好的都不可依靠,都要來殺她,她就頓舍所有的恩愛,這起到了很大加持作用

我們絕對不可能無緣無故的啥都不要,一下子就要往生極樂世界。韋提希是最尊貴的人,最大的依靠一下子倒了,兒子要來殺她,感到這地方有什麼獃頭,所以就頓舍恩愛,馬上生起出離心女人想法就是追求一個好結果,現在什麼兒子呀、國家呀,什麼都不要了,反正這個世界都不呆了,就要生一個無憂惱處,這就是通請凈土之行。因為韋提希的請求,釋迦牟尼佛就給她示現了十方凈土,西方極樂凈土最鮮明,韋提希就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觀無量壽經》的緣起。韋提希也是代表我們,她發起往生願望是遇到了倒霉事情而不是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要在臨命終時沒有障礙普賢菩薩是現前發十大願要往生極樂凈土他是為了圓成佛果。我們都是遇上了倒霉事情,忍不了逼迫,都是惡果臨頭了,以厭苦為主。並不是要做到善的最極處、要成佛,不是以欣樂為主。阿闍世是作惡的人,韋提希是遭受惡果的人,其實遭受惡果肯定也是有原因的,是過去做惡業成熟了。這個世界所有的惡都是大家承擔的,我們跟韋提希和阿闍世的處境非常相近。

佛開解宿昔因果療治心病

阿闍世王擔心要墮地獄,前面的搞不清楚不去問了,釋迦牟尼佛就如理的給他開解,佛語都是真實的。說罪業分兩種「一者輕,二者重」,一切眾生所做的罪業都是有輕有重。這跟阿闍世的情況有關,阿闍世王殺父並沒有親自動手,他是發命令,動口動心,沒有動手。佛說「若心口作則為輕。身口心作,則名為重」。阿闍世王是「心念口說,身不作者,所得報輕。」他三業裡面身業沒有去做這是非常具體的環節。我們對因果業報搞不清楚,所以審定自己的因果也要佛法。阿闍世王下命令把父親的腿斬斷、不讓父親吃飯,並幽閉置於七重室內,所有的大臣都不能去看。在殺父的過程里沒有直接動手,下的命令也不是要直接砍頭,是削腳。如果跟身口意一起來做相比,罪還是要輕一點的。阿闍世王殺父的動機是要得到國王的位置,佛就說,你父王的位置是因為過去供養佛種了善根,現在才做了國王,如果他過去世或今世供養佛,就不能得王。如果說你國王的位置有罪,那麼佛也應該有罪,因為這個事情跟佛有關。這樣搞來搞去,搞到佛身上來了,等於是由佛來承擔了。

《觀無量壽經》里善導大師講了宿昔因緣,頻婆娑羅王和韋提希想要一個兒子,一直得不到,有個算命的占星家技術很高明,他說深山裡有個修道的仙人,有緣來做你的兒子,但要等到三年以後。頻婆娑羅王年紀大了,等三年也太晚了一點,他等不得,就派使者去跟修道的人說,反正你要當我兒子,乾脆早點來。修道的人現在去不願意,頻婆娑羅王也是自私強橫,為了自己有兒子就不道理他說現在好好的你說你不來,這個國家都是我的,於是派大臣再跟他說,如果不同意就把他殺了,反正死了就給我當兒子來了使者國王的話一說,仙人不同意也沒辦法,就發了惡願,你現在這用心口對待我,我將來也就這樣回報你,不增不減,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然後就死了死後做了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前世就是山裡修道的人,等到韋提希要生他的時候,又找相師看了一下,相師說這是男孩,但對國王有損,就是現在講的克父。這事就變得喜中有憂,兒子是求到了,就是求得太勉強,要傷害他。人畢竟還是自私的,頻婆娑羅王就讓韋提希在天井上生,生完之後孩子沒人就會掉到地上,就是要摔死他的意思,所以阿闍世對媽媽也遷怒,因為韋提希也參與了這個過程。雖然搞了這么一通,這個孩子有福,還是沒有死,只是指頭折了一點,所以叫折指太子。本來這事遮掩住了,等到阿闍世王長大,提婆達多惡友把因緣揭露出來,這個果報成熟了,這就是阿闍世王要造反殺他父親原因

佛又講了另一個往昔因緣,頻婆娑羅王的過去世在山裡打獵,什麼都沒打到,見到一個大仙修行,這個修行人神通具足,他見到就生起了噁心,我什麼都沒打到,就是因為這個修行人在這里,於是讓左右殺掉了行人。我們往往也是這樣,為了自己的五欲之樂,貪嗔痴慢作惡。打獵就是殺心濁劣,我們雖然不是打獵,但現在社會就講叢林規則,大家都獵人差不多。雖然不用弓箭、刀槍去打,討價還價時也一樣,打掉一個是一個,講價也不道理,佔到便宜就是。頻婆娑羅王也一樣,沒打到獵,跟人家毫無關係,卻遷怒於人。眾生就是顛倒見、煩惱多,關鍵他有力量,看不順眼就要把殺了。這個修行人也沒修行到家,不像釋迦牟尼佛當年修行時就忍辱發心,雖然殺了我,我還不加害你,將來成佛還要度你。修行人雖然有五神通,遇到人要殺他,生起了嗔惡報復心退失了五通,發誓說,我在這修行,實在沒有過失,你以心口橫加逆害,讓人來殺我,我於來世也要以心口來害你。

這兩個故事比較接近,要他做兒子就是貪心,我們都是這樣,把好東西拿過來歸於自己所有,跟兒子道理差不多。我們追逐什麼東西,追逐不到,看著人不順眼,也要把他除掉。遇到了對方還都是行人,都發了惡願,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樣對你。當時頻婆娑羅聽了行人臨終惡誓,也後悔了,開始供養死屍國王前世是這么做的,他做這個惡事的報應也接近,就是報也報了,但沒有那麼嚴重,國王也沒地獄

這是佛給阿闍世講的因果業報,主要開導阿闍世王可以不墮地獄因緣,他的惡業是心口所做,沒有加身,另外也有過去的因緣,就是兩兩相報,你父親過去害你,現在你害你父親。阿闍世原來的想法父親是沒有過失的,現在殺他,過失全部在自己。佛說,實際上你父親並不是沒有過失,他過去世先殺了你,你現在就來殺他,叫冤冤相報。遭受惡報也有原因,當然阿闍世自己不知道,因為因果很深奧,方方面面有好多。《觀經》講頻婆娑羅王雖然現世遭受了惡報,因為遇到了佛,證得了三果阿羅漢也沒有墮地獄。從這個角度說,作惡也不一定就會地獄這是釋迦牟尼佛給阿闍世開示外在因緣,我們遇不到佛,確實對所做的很多事情的宿昔因緣不清楚不清楚很難審定,就像法院斷案要講證據,要環環相扣,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罪。

南無阿彌陀佛!

錄音:白蓮花 整理:隨順 編輯:如意 審核:純祥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