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中的人生是指什麼?佛教的人生觀呢?

uploads/content/2022/may/c159eb73003557d1cd17266ea4ef4ea3.jpg" />

人生 (漢語詞語)

  人生,就是人類從出生至死亡所經歷的過程在這當中我們必將經歷波折坎坷,經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人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也可說是人的一生從稚嫩到成熟到老練的一種過程。因其擁有的哲理性、深邃性,使之成為文學、影視等藝術作品的永恆主題。

  人生中有東西難以忘記。尤其是愛情(廣義,親情愛情等)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佛教人生觀是什麼?

  我們活在世上,應該活得有價值,不能空過一生,不能懵懵懂懂的混過一生,更不能造作惡業過一生。我們應該有一正確人生觀,擁有好的人生觀才能創造出有益高效的人生價值,我們的存在才有意義。沒有人生觀指導的生活的下場,便是醉生夢死地度過一生,所以,我們應該樹立佛教人生觀。佛教人生觀是什麼呢佛陀指示我們,要利用我們有限的生命,轉惡成善、轉邪成正、轉染成凈、轉識成智,這麼四個"轉"字,就包含了佛教積極利他精神人生觀。

  (一)轉惡成善

  轉惡成善,就是依我們信仰佛陀信心願心,斷滅五逆十惡等三世罪障而得現生利益成就善根種性。什麼是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破壞佛教團結)。這五種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所以又叫無間業。什麼是十惡業?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欲、嗔恚、邪見十種不善業。要斷除三世罪障,即不僅僅斷除現在世的五逆十惡,還要去除過去世、未來世的罪孽。斷除惡業成就善業,即行十善業,可以感得人天果報

  修善行,我們就要先皈依佛法三寶,明白因果道理,勤修五戒十善,這樣子可以走上"轉惡成善"的道路。嚴守殺、盜、淫、妄、酒五戒,可以保持人生,不致墮落惡趣。修持十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死後可以根據修持的品位上升諸天,享受天道快樂。當然這是最初階段學佛,我們還要更進一步,修習轉邪成正。

  (二)轉邪成正

  轉邪成正,在佛教來講還是屬於人天乘。我們做人,這一生結束以後,要想不再墮落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就不能再造墮三惡道的因。地獄餓鬼畜生要感受刀途、火途、血途的苦楚,一生中受盡諸般磨難,是很痛苦的,沒有學佛機會。所以邪知邪見很可怕,不但將失去人身,還要受萬劫的苦楚。什麼是邪知邪見呢?即邪心取理,顛倒妄見,不信因果,斷諸善根,作闡提行,是名邪見。要轉邪成正,就要修習八正道,即八種求趣涅槃正道。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等名稱,是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正確方法或途徑。釋尊轉*輪時,所說離樂欲及苦行的二邊,趨向中道法門的,即指這個八正道

  正見,又作諦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證,成就佛道。"

  正思惟又叫正志、正分別等。不生欲覺、恚覺及害覺,即我們意業保持清凈,沒有過分的貪求,在惡劣的環境也能心平氣和地為大眾服務,更沒有整人害人之心

  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等業,有所言說,即與道相應,與善法相應。

  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身口意三業清凈,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

  正命,又作諦受。即舍咒術等邪命,如法衣服飲食、床榻、湯葯等諸生活之具,以正確方法來養活自己。

  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等。發願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滿具。有的人說我佛教消極,那他是不知道佛法愚昧無知的結果。佛陀教導我們要精進生活,不要懈怠

  正念,又作諦意。即以自共相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正定。即離欲惡不善之法,修習初禪乃至四禪。

  (三)轉染成凈

  佛教人生觀,就是首先要學人天乘的善法,再進一步修解脫行,也就是轉染成凈。染就是染污,指我們內心染污煩惱無明之法。凈,即遠離煩惱清凈之義,是法性之法。《攝大乘論釋》卷十三中說生死之法為不凈品,涅槃之法為凈品。現在社會上搞環保,為什麼搞環保呢?就是近年來,環境污染重——水源污染、空氣污染等,導致生態不平衡,給地球帶來很多的災害。在佛教來講,首先污染的是內心污染,內心污染造成環境污染。假若內心不污染,環境就會幹凈,生態就可以保持平衡。所以佛法的環保工程是治本,從心理上根治污染。當然,要標本兼治,但首先要治本。內心有污染的眾生就是凡夫,沒有污染的就是聖人,所以轉染成凈,就是一條成佛作祖之路

  由於人們煩惱重、無明重、不信因果不信三寶,只見眼前(的利益)不見未來、只看到自己這個空間沒有看到他人的空間,處處損人利己,造成很多不應該的染污現象。所以我們佛教,除了做好人之外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求得三業(身口意)清凈內心不起煩惱污染,口業清凈,就是語言干凈,身體當然也不有過激行為,更不用說去害人了。身口意三業清凈才可以得到解脫這就是佛教解脫行。宣說這一解脫行,是佛出世的因緣。轉染成凈是三乘所共修,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要共同修習的,是成就佛道的必經之路。諸位居士除了做個好人,奉行三皈、五戒十善之外,要進一步提高,必然要走這條道路,這就是轉染成凈。

  (四)轉識成智

  普通的俗人,心有分別,認識不清,顛倒重重,既有煩惱障,又有所知障,不能以智慧來觀察人生,觀察宇宙萬事萬物。所以不能處處為他人著想,一門心思總想著自己。不能以他人之苦為自己之苦,不能以他人之樂自己的樂。因此佛教講,在修解脫行的基礎上菩提心、發悲憫心、發廣大心。廣大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在此基礎上,行動上就修四攝六度。四攝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通過這樣的具有菩薩精神的行動,在唯識上講就可以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成四智(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觀察智,四成所作智),斷煩惱障就證得涅槃,斷所知障就證得菩提。轉凡夫有漏的八識成為佛的四智,即轉第八識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轉惡成善、轉邪成正、轉染成凈、轉識成智,既是我們遠大的理想,也是我們學佛的最高目標這就是佛家人生觀。我們要以這種觀察思維來對待人生珍惜光陰,使人生不虛度,創造人生價值,這樣就活得意義。從這四個"轉"字來說,我們要走的路很長,也許前方布滿了荊棘,但我們不怕重重困難,以堅韌的毅力,迎難而上,以實現我們的最高目標——完成佛道。

人生概念  基本解釋

  (1) 人一生中的活動

  (2) 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3) 與人關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人生地不熟

  引證解釋

  1. 人出生;人類產生。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明劉基《醫說贈馬復初》:“天地辟而人生,蠢蠢焉;聖人出而後異於物。”

  2. 指人的一生。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人生幾何,誰能無偷?朝不及夕,將安用樹?”

  唐韓愈《合江亭》詩:“人生誠無幾,事往悲豈那。”亦指人。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詞:“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3. 人的生存和生活

  《左傳·成公二年》:“人生實難,其有不獲死乎?”

  《後漢書·張霸傳》:“人生一世,但當畏敬於人,若不善加己,直為受之。”

  唐杜甫《送殿中楊監赴蜀見相公》詩:“人生世間,聚散亦暫時。”

  葉聖陶《隔膜·苦菜》:“勞動是人生的真義,從此可得精神真實的愉快。”[2]

  李大釗的說法人事的生存發展。(參見李大釗著:《史學要論》)

  4、廣義來看,人生指人的生存及人的生活,生存是基礎生活是動態發展。而“人”可以泛指一群人或整個人類社會也可狹指單個人。是以,人生這一基本辭彙詞義極其豐富。很多時候我們將人生作狹義理解專指“個人的生活(出生到死亡)”,是不對的。

  如歷史學指“不斷變革中的人生及其產物的文化學問”,此處的人生即應作廣義理解,指人的生存及生活,或者說人事的生存發展。李大釗的提法絕對值得重視。(上面第3點人的生存和生活,未作解釋,不易理解,且引文中人生多狹義,並非真指人的生存和生活。參見李大釗著:《史學要論》)

人生思想  人生詮釋

  “人生,人之生態也。人生,即機體與滅生因素斗爭之過程,生存、成長、成熟,我勝病害也;傷殘、衰廢、死亡,病害競我也。生而有為,彰生也;生而無為,悶生也。為而利民,謂之惠為、榮為;為而妨民,謂之妄為、鄙為。”(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人類這個種類存在的共同意義也就是類存意義:【導存】(引導自己、家人社會地方國家宇宙愛情親情、友情、某事物衣食住行、未來真理理想夢想、開心等的存在)。

  人類中的某個特殊存在體的生存意義也就是殊存意義:對特定事物的【導存】(一般是人們的留戀物/人,如愛人、親人、“寶物”等)

  人生哲理

  關於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是關於人生問題的哲學學說,是人生觀的理論形式。它主要探討人生目的價值意義態度等。相比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而言,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典型作品:《重大人生啟示錄》。它也可以泛指一切人生價值觀。它的功能讓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對人們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

  經典摘錄:

  1、這是極為特殊的歷史轉折期,物質文明發展到這一步註定了精神信仰)的缺失,靈魂空虛、物慾橫流,人們的精神墮入虛無主義,只能沉浸在金錢物質慾望肉體感官刺激中,有各種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輕人也失去了純真的理想和純美的愛情。這絕不僅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生命的悲劇,而是任何一種生命在文明發展進程中註定的悲哀。我們不禁要問:生命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到底該怎樣活著?《重大人生啟示錄》正是在人類永恆的生命范疇內揭示一種最幸福人生價值,指引每一個人獲得真正自由快樂的一生。

  2、我們生活在比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愛,有壞才有好,有他人和他所做的事我們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在比較中才能存在,沒有丑便沒有美,沒有失去便沒有得到。同樣,我們總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可以永遠活著,我想人們同樣會像害怕死亡一樣害怕永恆,或厭倦永恆。

  3、人生是由慾望不滿足而痛苦和滿足之後無趣這兩者所構成。生命沒有終極意義

  我們需要在最沉痛的生命觀里重新審視當下總讓我們痛苦慾望

  我們誕生在這世界是被迫的,這是最可怕的事實

  一種理想主義的人生觀是: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快樂的需要而去自主選擇。

  4、生命的長度無需受制於肉體自然的衰敗,它應該是受你的心靈、你的美與快樂的需要而去選擇。人應擁有這最重要的權利“死亡權利”。

  我們應當主張快樂人生,就是但凡在你活著的每一時刻你都是安寧與快樂的,如果你受到了生命中的重創,你評估這種創傷是難以挽回的,你可以自由地選擇死亡。死亡並不是邪惡的、可怕的,沒有什麼比它更為美好、純潔。

  如果這個世界接受“死亡權力”,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活著是輕松愉快而安詳的。每個人都將因此獲得真正的平等

  5、生命藝術品一樣,不論其長短,都在生命過程中彰顯著屬於他的奇妙意義。我的這段生命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旅程,也許只是為了一段風景,也許只是為了一段愛情,這正是生命美好之處。“死亡權利”將使我們存在的這個世界處處充滿生機、美和喜悅

  6、有一年輕人在森林裡的伐木場工作,卻在都市裡租下房子居住,每天奔波於兩地,他說喜歡燈紅酒綠、物慾橫流的都市生活,那讓他感到生命的激情和熾熱,他的理想是做一名上流社會的人金錢和名色的慾望已經讓他瘋狂了。我告訴他:你未得到而渴望的事物都籠罩著魔光,充滿蠱惑的力量,而等你實際擁有它的時候,它會和你此刻握在手中的杯子一樣樸實。而他不能聽從我的建議。他深陷入慾望中,由此偏執,不能自拔。

  慾望讓我們感到生命充滿激情,這是多麼美好的,但如果你不了解背後深刻的規律便容易走入偏執痛苦深淵。

  7、最困擾我們的慾望,其一是愛情,其二是性。當我們所渴望的真的變成現實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原來它並非那麼華麗,有時還讓我們覺得充滿了極強的欺騙性。

  ——所有真實都是樸素無華的。所有激情的渴望和憧憬如果能給我們帶來快樂,那我們可以擁抱慾望。如果它給我們來了痛苦,我們一定要警覺它的蠱惑性!

  (特別提示:那些因失戀而深陷痛苦中,長久不能緩解,乃至有自殺念頭的人,一定有病人格,我們用人生經驗哲學已無法救贖他/她,應轉而尋求心理醫學的幫助。

  8、所有有關功利性的慾望滿足,包含有著強烈佔有、征服色彩的愛的滿足,都不會帶給我們太大快樂,而且停留的時間非常短暫。而所有無功利性的慾望的滿足,足夠忘我,而如同進入永恆世界

  9、“所有真實都是樸素無華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平凡的。——還不止於此,你所羨慕的那些你未得到、你渴望得到的一切幸福,不止於平凡,而且在願望實現者來看,並沒有幸福,只有平靜願望滿足後長久的空虛無聊

  你需要一種不平凡的生命,則唯有在非功利的“永恆世界”中去尋找。你需要恆久的幸福則必須“向死而生”。

  10、每個人都沒有絕對的道德底線,只是誘惑不夠。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經受得住集體的道德審判。我們要學寬容,學會原諒別人。

  (摘錄自:龔詠雨《重大人生啟示錄2013版》 龔詠雨/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