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運法師:百年人生 名利幻影──西方寺八關齋戒開示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一)

--西方寺八關齋戒上午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經過昨天一整天的念佛,加上今天早上的念佛,還有拜佛、繞佛、靜坐、乃至種種的開示,其實目的簡單,就是想增加大家的信心;如果大家有了信心,那自然就會願心,而且會努力地去修行實踐啊!因為凈土法門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須信、願、行三者具足。本來念佛就已經非常的殊勝了,而且大家還受了八關齋戒

  昨天已經跟大家簡單介紹過八關齋戒功德意義,大家受了八關齋戒,再加上念佛功德,道力自然就會增加了,就好像如虎添翼一樣,這樣道業就會更容易成就;所以希望大家受戒以後,都能夠法喜充滿,身心自在

  說到念佛修行,令我想徹悟禪師的「十種信心」:

一信生必有死(普天之下,從古至今,曾無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無常(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為後世。)

三信輪迴路險(一念之差便墮惡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時長(三途一報百千劫,再出頭來是幾時。)

五信佛語不虛(此日月輪可令墜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誠言無有異也。)

信實凈土(如今娑婆,無異的的現有。)

七信願生即生(已今當願,已今當生,經有明文,豈欺我哉。)

八 信生即不退(境勝緣強,退心不起。)

九 信一生成佛(壽命無量,何事不辦。)

十信法本唯心(唯心有具造二義如上諸法我心具皆我心造。)

  這十種信心,可以說是我們學佛修行的根本要素,如果具備了這十種信心,那麼我們的方向就絕對正確而且更不會退轉。

首先是相信「有生必有死」,因為普天下的人從古到今,沒有一人不死這是誰也逃不了的事實。可是一般人都無法了解生命真諦,一生都形形役地在名利之中苦苦追逐。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以下這個故事

  一次乾隆皇帝江南出巡至金山寺;因為金山寺的前面就是長江,乾隆看見江中來往的船隻很多,於是就好奇地問旁邊的法磬禪師:「長江一天有多少艘船經過?」禪師說:「只有兩艘船!」乾隆皇帝接著問:「怎麼會只有兩艘船?」禪師回答說:「一艘為名,一艘為利,所以只有兩艘船。」。所謂「熙熙為名來,攘攘為利去」,很多人的一生,就是為了名利」二字,就像長江里的船隻,每天不斷的往來穿梭,到底為了什麼而忙呢?有時候我們自己呀又何嘗不是呢?

  我們在這短暫的人生裡面,每天為世情所累,天天追名、逐利,有沒有靜下來沉思的機會呢?古人說:「想到百年,今人都是古人;睡到三更,一切名利都成幻影。」其實宇宙人生都是假相,我們為何會被騙呢?

  就是因為我們時常被慾念所牽引,所以無法正確認識人生、了解人生,以致對名利目的追逐;其實在世間財富,乃屬五家所有,即官府所有、盜賊所有、不孝子孫所有、水災、火災所有;而這個名也只不過是虛名,不過是過眼雲煙,所謂「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當年呼風喚雨的一代霸主,現在又在何處呢?可是我們一般人就是願意,以幻化的東西來蒙蔽自己,我們一生苦苦的追求,窮一生的心思、精力,從年輕,甚至是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力爭上游,一路奮斗到差不多五十歲、六十歲,那怕是七十歲,等到聲名顯赫的時候,就好像燃點蠟燭一或燒香一樣,當我們人生成就到了最高峰的時候,這個香或蠟燭也燃得差不多了,很快就會成了灰燼了。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二)  

  所以我們要認識我們自己,我們消耗生命、燃燒生命,其實就好像燃燒香蠟燭一樣,當香氣及光和熱都差不多全部發出去的時候,我們的生命亦差不多走到盡頭了。我們一生形形役役、勞勞碌碌,到底為了什麼?根本沒有太多時間為自己考慮,這樣的人生是否值得呢?所以佛教教我們要認清楚外在事物的本質、要認清楚生命的本質,不要被這些愛欲牽纏,也不要貪戀愛欲佛經說到如果你貪愛這些名利愛欲的話,好像什麼呢就好拿著一個火炬往前走,當風迎面吹來的時候,這個火就會燒到我們的手;這就比喻我們很多人為了爭名、為了奪利,最後弄到身敗名裂,結果什麼也都沒有,這是多麼可憐與可惜啊!但是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由於菩薩不種因,將來就沒有果,而眾生不識因果,不斷地在種惡因,直到果報現前的時候,才知道害怕,但已無法補救,悔之已晚了。

  我相信大家學佛以後,都懂得這個因果道理,但是在面對外境的種種誘惑,我們總是放不下,我們要放不下很多很多的東西,而且貪愛、佔有的慾望很強,總希望能獲得更多,於是需要和想要永遠拿不到平衡。

  可是一般人往往又都是好逸惡勞的。這令我想起在喜馬拉雅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苦鳥」又叫「喊苦鳥」。寒苦鳥因為不築巢,所以夜間備受寒冷之苦,雌鳥整夜囀鳴道:「真的把我死了!」雄鳥便安慰道:「我們明天起來造巢吧!」可是等到白晝天氣暖和了,又忘了夜間的寒凍,雄鳥始終未曾造巢,寒苦依舊是寒苦。
饑寒交迫是很切身的苦,可是由於寒苦鳥懶惰習性每一天都如是地重複著寒苦的故事,到了臨死的時候,這個巢也沒有築起來,於是永遠改不了自己的命運;其實我們人類何嘗不是如此呢?所謂「好了傷疤忘了痛」,痛苦過後,又忘記了曾經受傷的傷口,依然對虛幻名利權勢苦苦追逐,將寶貴的生命白白浪費了。所以佛教這樣多的義理,無非為了提醒我們要珍惜生命、愛惜生命

  可是我們眾生心念總是反覆無常,性識不定,前一念和後一念都不一樣。這個反覆的念頭,卻大大地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很多年前,我寫了一本叫《何去何從》的書,其中一篇講到了在「九一一」事件中的一個故事

  我們都知道,2001年9月11日早晨,19名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機,他們故意令其中兩架飛機分別撞向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塔,造成飛機上的所有人和在建築物中的大部份人死亡。兩座建築物均在兩小時內倒塌,並導致臨近的其它建築被摧毀或損壞。另外,劫機者亦迫使第三架飛機撞向位於維吉尼亞州阿靈頓郡的五角大廈,這個襲擊地點臨近華盛頓特區。在劫機者控制第四架飛機飛向華盛頓特區後,部份乘客和機組人員試圖奪回飛機控制權。最終第四架飛機於賓夕法尼亞州桑莫塞郡的鄉村尚克斯維爾附近墜毀。四架飛機上均無人生還。事件中包括劫機者在內,總共有2749人中死亡。對於美國人,甚至全世界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傷痛回憶。

可是在這個事件當中,就在紐約世界貿易中心被恐怖份子用飛機擊中的一刻,當地有一個西婦,也就是美國人的太太,他的先生就在這個大樓里工作;這位先生由於有了外遇,原本太太一直想要跟她離婚;可是當太太電視屏幕上看到大樓將要倒塌的時候,她突然感到很擔心,心想只要先生不死,無論他以前做過什麼錯事,都可以原諒他、理解他,於是她就不停的打電話到先生的辦公室去,無法打通,繼續打他的手提電話,打啊、打啊、打啊,結果給她打通了,可是誰接的電話呢?是女秘書接的電話;秘書傳話說了:「你太太有事找你!」這個先生很不耐煩地說:「我正在開會辦公,有什麼事等我回家再說吧!」

  這個太太當下就明白了,辦公大樓都已經倒了,他在那裡辦公呢?分明是在外面鬼混!於是非常的妒恨、氣憤地說:「我馬上要跟你離婚!」試想,這太太前一念想到先生可能會死的時候,起了不忍之心,打算原諒他,可是,後一念知道他沒有死竟然還在鬼混的時候,就無論如何都不能原諒他了。這前後一念的差別,實在是天壤之別!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三)

  我們一般人很多時候亦是如此,我們前一念和後一念都不一樣,都有很大的矛盾;所以佛怎麼說呢?他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也不可得未來心同樣是不可得啊!所以說,我們眾生都是性識不定,我們前一念和後一念,就有這么大的反差,唯有當我們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那裡頭才沒有反差,那時候我們都具備六種神通,我們都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有了這些神通以後,我們就能天眼所見、天耳所聞,把宿世的因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麼我們就不會再被這些世情、名利所累、所束縛。

  所以,如果我們欲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必須要有信心徹悟禪師提出的「十種信心」之中,首先就是要我們相信「有生就必有死」,而我們學佛所追求的就是要了生脫死,不再被生死所束縛,不再在六道輪迴。因為眾生都是無明業力所牽引,所以無法出離,都是生死死,死死生生;正如《楞嚴經所說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就在三界六道裡頭,輪迴不休。所以佛陀告訴我們,這三界都是火宅,要我們趕快離開,若不遠離的話,那麼我們就會火燒傷,甚至被燒死。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三界的本質,不要被虛幻名利所累,也不要被世俗的業緣所牽引,我們應該把握生命,好好地修行

  因此,我常常跟大家說,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啊?年青的時候用青春去換金錢,到老了、年紀大了的時候,就拿金錢來買健康;而當他擁有的時候,總是感到不滿足;當掙到一點小名、小利,就更加的捨不得、放不下,一生人是在患得患失之中渡過。這樣的話,整個人生就會怎麼樣了?就會迷茫了、迷失了,就會找不到前行的方向。所以,今天大家既然學佛了,就一定要認清生命的每一個當下,認清生死無常,認清四大都是緣聚緣滅,沒有永恆不變的實質。我們這個臭皮囊身體都是因緣的假合,一口氣不來的時候,就會四大分散,那你說什麼是你呢?什麼也不是你啊!

  所以,我一直跟大家講,我們要擁有,不要佔有;比如說,我們可以擁有一片天空,擁有一片綠地,擁有一種好的心境心情;但是不要佔有,因為一旦佔有,我們就會有所負擔就會感到累了;一般人很想佔有土地、樓房,其實也不是長久的,比如現時香港,這個樓房的使用權只有五十年;而它的壽命也最多隻有八十年;所以,無論你佔有得再多,也只不過是個過客;只不過是在這世間裡頭寄居、暫住,不能永久的佔有。

  可是,我們很多人就是想佔有;一旦佔有了,又擔心它會失去,而且想盡辦法去攫取,這樣的話,你說累不累呀?其實無論你佔有再多,那都只不過是身外之物;就以汽車、樓房為例,汽車只是一個代步的工具,而樓房亦只是藏身之所,讓我們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住的舒服自在就好了,不需要過度的豪華。可是很多的人呀,就是喜歡佔有,佔有一個還不夠,而且是愈多愈好;但是我們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其實都不是我們所能享用的,所謂「大廈千棟,夜眠三尺;山珍海味,日食三餐」,即使你擁有一千棟的樓房,你晚上睡覺所眠的亦不過是三尺地方;而山珍海味再多的擺在你面前,你亦只能吃三餐而已;吃多了會怎麼樣啊?糖尿病、心藏病、高血壓,種種身體毛病都出來了,所以我們要令需要、想要達到平衡。現在大家來到寺廟裡頭受戒,每天只吃早、晚兩餐飯,而且都是羅漢齋,而睡覺就是一張普通的床,可是大家念佛靜坐、聽法師開示內心高興不高興啊?雖然吃得簡單單,心中歡不歡喜啊?當然是高興、歡喜了,因為可以有機會靜下心來寺廟生活;所以,其實開心就是這么簡單。可是我們現在很多人啊,就是不開心,為什麼不開心呢?就是因為太多的比較。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四)

  前幾年,我們看到緬甸也好,泰國也好,不丹也好,或者尼泊爾印度等這些國家,它們的幸福指數都非常的高,而且不丹更曾經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地方

  我帶著和尚及十多位居士,幾個月前也去了不丹一次;這個地方非常的樸素,因為它保持了原始的風貌,而且那裡的人大部份都信奉密宗;全國人口只有七十萬,土地卻有百分之七十的森林覆蓋率,人民都在一片大自然生活,所以感到非常的幸福,但是現在他們已經覺得不太幸福了,為什麼?因為以前沒有汽車,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現在慢慢都有了;而且國家旅遊事業逐步開放,現時每天有二十五位旅客可以入境;遊客多了,自然就把西方的文明帶到了不丹,所以現在的不丹啊,幸福指數正在下降,為什麼?因為人們的生活有了比較;有了比較,就有種種的計度:你多我少,你有我無,你長我短,你美我丑,種種的煩惱,由此而生

  就好香港一樣,香港財富在全世界排到十一位,但幸福指數卻排到七十多位,由此可見,有錢並不等於幸福。可是很多人卻以為錢是萬能的,以為有了錢就能人生幸福快樂,殊不知財富往往是煩惱痛苦的根源;我們可以看到富貴家庭爭產案的例子,實在是非常非常之多;為了錢可以令到夫婦反目,父子成仇,人倫的關係愈來愈冷漠。前面我已經說了,本來我們需要的很少,但是想要的卻很多、很多,為了增加個人的權勢、名望、利益等等,日日夜夜在這裡頭苦苦的追逐,而且怎麼樣啊?貪得無厭,愈多愈好,這都是我們苦惱的根源。因此,佛陀早就告訴我們人生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有愛別離、有怨憎會、有五陰熾盛等種的苦,乃至是無量諸苦;如此的一個堪忍的世界,又怎可以長久居住呢?

  所以,我們必鬚髮起真正的出離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到那裡就沒有這種種的煩惱痛苦了;因此,我們學佛要學菩薩甚深智慧,好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五蘊皆空」,不要被外在的「色」迷惑,因為這一都是緣起性空的,沒有實在的本性,所以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我們眾生由於無明的障蔽,才會被色所迷:我們眼觀妙色,眼睛喜歡看好看的東西;我們鼻嗅好香鼻子喜歡嗅好的香味;我們耳慕好音,耳朵喜歡好聽聲音;我們舌貪嗜味,舌頭貪愛好吃的食物;我們身貪細滑,身體喜歡細滑的觸覺;我們的六根總是向外邊追逐。

  所以佛教就是教我們要往內觀,所謂「內觀觀自在,外觀觀世音」,只要我們內觀自在了,才能觀見世間一切的音聲;那我們為什麼不能觀世音呢?我們都沒有內觀,都是向外觀,我們天天在計度、比較:啊。這個寺廟法師領導唱念很好,可是那個寺廟住得比較舒適,如果要參加法會的話,到底去哪一間好呢?這樣比較、分別的話,如何能夠專心念佛修行呢?作為佛弟子,其實我們都不應該有比較的心,但是如果真的要比較,那就應該比較誰發心多,誰奉獻多,誰看破的多,誰放下的多,這才正確態度。因為我們要知道一切的諸法實相,其實都是緣起性空的、沒有自性的,正如《心經所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過,可能很多人誤解,那不生不滅是不是就死滅了呢?斷滅了呢?絕對不是的。那是什麼呢?這個「不生不滅」,其實就是生而不生不生而生生生無盡的超越生滅的一種境界

百年人生.名利幻影(五)

  我們國內的人都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種思想實在是太好了就好像佛菩薩一樣,完全不考慮自己的利益,只想到如何去利益他人,那就菩薩精神啊!所謂上求下化,利己利人利人利己;我們發心要幫助別人,其實幫助別人就等於是幫自己,我前面已經說了布施就是幫助別人,布施就是結緣啊!這個緣結多了,那會怎麼樣啊?自然就會很多人幫你

  以前有一位法師,他講經講得非常的好,可是不知什麼原因,總是沒有人來聽,原來他只求修慧,沒有修福,不肯布施,不肯跟人家結緣,所以沒有信眾緣,沒有人來聽他講法;當時他的一位同修看見這個情形,就跟他說了:「你身上還有什麼東西啊?」他說:「我身上還有點布。」就是人家供養他的衣料。同修說:「好吧。我幫你去做一件事。」於是便把衣料拿去了,換成很多小鳥的食糧,然後把它灑到樹林里去;結果很多鳥都吃了布施的食糧,因而結下了很好的善緣。這件事做完以後,就跟他說:「現在好啦,你該走就走吧!」過了沒多久,這位法師就真的往生了。他來世再生的時候,也是一位法師,可是他講經說法的時候,法筵大開啊!每次講經說法信眾紛沓而至,絡繹不絕,很多、很多人來聽他開示啊!為什麼?就是因為前生曾把自己僅有的東西布施出去,跟很多雀鳥結了緣,所以今生就有回報。由此可以這個布施結緣的功德,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如果我們的人生想要獲得成功,無論出家、在家,就是要結緣,就是要利他,這是菩薩道的一個基本的條件。許多時候今生的成功,不是靠現世的緣,而是靠過去世、多生多世的緣,緣多了自然就會才有成就,緣少了往往就難以成功。

  所以,我們學佛修行就是要廣結善緣;好像水陸法會就是結什麼緣啊?十法界的緣。我們「上供四聖,下施六凡」;上供四聖,也就是結佛緣、結菩薩緣,結聲聞緣、結緣覺緣;而下施六凡,就是跟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結緣。當然了,之所以有十法界的區別,是因為眾生境界的不同,若到了佛境界的時候,以佛眼來看,一法界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法界;以法眼來看、以天眼來看、以慧眼看、以人眼看,境界都不一樣。唯有到了成佛我們才能看到一切諸法的無分別性,也就是緣起的本質。

  因此,佛陀菩提樹成道的時候,就曾經慨嘆地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就是我眾生通病啊!我們有太多的貪、瞋、痴、慢、疑,又太多無明我見我執,我們老是看到別人的缺點,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所以無時無刻不在分別計較;我們心裡頭就是有太多的罣礙、太多放不下太多的求不得。其實這些都是顛倒夢想。所以《心經》教我們要求自在、要觀自在、要遠離顛倒夢想,不要以假為真,以幻為有;能夠這樣的話,就能無有罣礙;從而達至「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的境地。那麼,如果我們真能做到不妄想、不顛倒,再進一步就是破迷開悟,就是了生脫死了

  可是我們很多人信佛學佛,往往都是信心不足,而且很多時候都是進一步、退兩步,都是反反覆覆的;所以若欲成佛,必須經歷三大阿僧祇;這么漫長的時間,這樣遙遠的路途,怎能保證這個初心不失怎能避免不再墮落三塗繼續在六道裡頭輪迴?如果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那應該怎麼辦?

  記得以前有一位瑩珂法師,他原本修得很好,但是不小心犯了戒,這個罪業原要墮落到三塗去的;有一天,他偶然間看到了一些凈土經典,他突然覺得凈土法門實在非常的殊勝,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頓全收,而且可以帶業往生;其中有自力亦有他力,自力就是自己發心修行的信願力,而他力就是阿彌陀慈悲攝受眾生的大誓願力。他看了之後,覺得實在是太好、太好了。所以他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專心一意努力念佛修行;由於他的至誠懇切,結果真的感動了阿彌陀佛到來迎接;可是阿彌陀佛見到他後,卻跟他說:「你還陽壽十年,不應該這么快走。」他回答阿彌陀佛說:「這十年陽壽我不要了。」為什麼不要了他說:「我不知道在這十年裡頭啊,自己會不會把持不定,會不會再做錯事,所以我現在跟你走。」由於他的塵緣還沒有了,所以阿彌陀佛還是沒有當下把他接走。於是他又再發心發願,日以繼夜的精進念佛,果然也再次感動了阿彌陀佛;過了七天以後,就把他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今天大家發心發願來到寺院受持八關齋戒精進念佛目的當然也是為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如果今天阿彌陀佛來到你面前你說:「我明天就把你帶走好不好呢?」你可能會說:「我還沒準備好啊!」今天晚上回家還要跟家人道別,還要安排、安排,還要立遺囑,還要交代種種事情。相信很多人都會這樣。

  今天早齋過堂的時候,我跟大家不是說了嗎?閻王爺給我們的「五封信」,本來早就收到了,我們卻不知不覺,因而視而不見,聰而不聞。當有一天真的要離開人世的時候,我們就有萬般的不捨得,我們無法放下,這樣的話,如何能夠去得到西方?我們很多人學佛學了很多年,但是怎麼樣啊?反而煩惱比以前多了,執著比以前還多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學佛之前不了解佛法,不會去分別、不會自以為是、不會因所知障而起驕慢心,覺得自己修得好,用自己的見解往別人身上套。記得以前弘一律師說過,你受戒啊,這個戒不是戒別人,而是戒自己。因為覺得自己精進,老是看人家不精進這就是修行執著障礙。因此,我們之所以無明,就是因為我們有我執、有法執,有空執。這些都是修行障礙

  所以整部的《心經》,其實就是破我們的我執、法執的與空執,就是讓你不要執著;不執著於自、不執著於別人,這樣我們的大悲才會發起來,我們才會精進啊!只要大悲心一發,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自利利他,利己利人。如果不發大悲,我們的心量就會很小,非但不能利益自己,更加不能利益別人。所以我們要學菩薩要學佛,就是要發心發願,我們發心愈大,成就會愈大,將來就必定能夠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面歡喜無量、光明無量,而且壽命無量;那裡面正報莊嚴,依報也莊嚴,所以只要我們能去到,壽命就會和阿彌陀佛一樣,這是多麼的殊勝啊!所以,我們現在就應該好好地努力學習,用功修行;我們將來也可以再創造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比極樂世界更好的地方,這才是我們今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發心發願的最高理想。所以希望今天大家來到西方寺,不單是受戒念佛,而且還要發心發願,廣結善緣。你們准備好了沒有啊?准備好了吧!准備好了,就要好念好地用功精進念佛;我們不單是盡形壽地一生一世的學習,而是要多生、多世的學習,直到成佛時間夠了,今天就講到這里。阿彌陀佛!(全文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