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定法師:心定和尚五日禪開示(三)

心定和尚五日開示(三)

 ◎心定和尚
 
    大家不要覺得數息很簡單,天天呼吸,誰不會呼吸!那麼麻煩做什麼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法門,連同不凈觀叫做甘露門,甘露就是不死之葯,雖然簡單,但是做起來恐怕不是那麼容易。除非你能夠徹底放下,除非你念頭升起,能馬上回來照顧呼吸,否則你就修不成照顧呼吸方法。大家不要好高騖遠,一步一腳印,沒有辦法當下觀空的,還是實實在在,從觀察呼吸下手。

  各位同參,我要強調數息觀的另一點理由是:氣息是生理心理銜接的橋梁,這一點理論等我說明以後,尚需高明人士指教。

  每當我們心裡起了喜怒哀樂情緒,或是貪嗔痴的情緒,我們的表情語言生理等,何以會起變化?就是因為體內的氣體先起作用。最明顯的是生氣,體內的氣體往上升到脖子、臉部、頭頂,所謂臉紅脖子粗,所以有高血壓或年紀大的,不適宜暴怒、大發雷霆,因為氣與血管內的血是一起跑的。我們呼吸,經過肺部處理,輸送到心臟,隨著血液到達全身,如果暴怒,等於原本順暢的水管,突然被車子輪胎輾過,一下子脫離水龍頭;而年紀大的人,血管壁或有堵塞,或是比較脆弱,尤其頭顱里的血管很細,一下子受到強大的擠壓,當下裂了,成了腦出血或中風。

  生氣時,如果沒有調適緩和下來,會越來越強化,手足揮舞起來,或開始發抖,甚至咬牙切齒,都是氣體的變化。生起貪欲心時,特別是男女情慾妄念時,氣就往身體比較敏感的部位跑,然後會有液體的分泌產生,這與宇宙的形成是同樣的,先有氣體,再有液體,再有固體,一個小孩出生的過程,也應該如此。

  無情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固無強烈的情愛──心意識;但有情是有意識的。所以說,無情是依自然界的因緣好壞。至於生長的好壞,有情是依心意識的好壞而決定個體的好壞,如果先天不足,而靠後天極度的努力修行,可以改變氣質。這是因為慈悲忍辱歡喜感恩這一心情展現時,都是令人容易接受、歡喜接受的表情。久而久之,外表成為定型,原本不好看,現在很慈祥,這就是氣質的改變。

  古時候中國的吳子胥,因心中極度的煩惱一夜之間頭髮全部變白。幾年前大陸也有一位藝人,因稅務問題被扣押,也是一夜之間頭髮全部變白。其他生理上如情緒不穩而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或拉肚子,都與氣體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調氣是非常重要的。

  各位同參,為什麼說氣是銜接心意識身體的橋梁呢?大家都聽過,佛教印度哲學,把宇宙物質的部份,分為地、水、火、風四大類,任何一個個體,不論是動物植物礦物,都含有這些成份。其特性穩定性的「地」,凝聚性的「水」,熟變性的「火」,輕動性的「風」,肉體里的 四個特性,只有氣能帶動,從呼吸空氣到肺部,到心臟,都已經轉化成能量化的狀態微細得看不見,但針炙的針扎一下,就有氣串通的感覺,類似電流,所謂能量狀態道家說的精、氣、神的成份之一。

  練氣功或針炙可以治病,而練數息觀也有治病功能,特別是憂鬱症、燥鬱症或失眠,可以常常保持充沛的精力,因為有氣才有力,也稱為力氣。佛教徒的重點是使心意集中,達到入定的階段,絕對不可以修精練氣。

  各位同參:照顧呼吸,是佛陀教的,一心一意專注在鼻端,吸氣有多長,呼氣有多長,都要了了分明。一般人比較注意吸氣,其實呼氣出來的時候,更不可以馬虎。

  專心一意的吸氣、呼氣,吸氣、呼氣,這樣子能夠非常的專注照顧它,只要你能專心,肯定妄念不起的。如果你算不下去,那就表示你還沒開悟,因為你不知道世間一切都虛假的。沒有開悟,在禪坐功夫的時候,你就放不下念頭還是想著家裡頭的事情,冰箱的東西會不會壞掉等等,總是放不下
雖然照顧呼吸是很簡單事情,但是你放不下就辦不到,就沒有辦法修。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是沒有開悟,為什麼沒有開悟?因為聽緣起法,沒有觀緣起法,所以才不知道世間一切都無常的,都是無我的,都是不實在的,都是虛假的。

  若已開悟對於目前只管打坐,只管修定,對身外之物,包括銀行的存款股票,管它是漲停板、跌停板,完全放下這樣子才能夠真正的死心踏地的照顧著呼吸簡單的說只要你放不下你就照顧不了呼吸

  佛陀教導我們只管一心照顧吸氣是長、呼氣是長,吸氣是短呢,還是呼氣是短呢!有時候吸氣長、呼氣短,吸氣短、呼氣長;有時候吸氣、呼氣通通是長,有時候吸氣、呼氣通通是短。這是因為每個人體質不一樣,生理身體健康狀況也不同,但根據祖師大德的體驗,大致可以有幾種層次:一開始如果專心一意照顧呼吸,那麼就會吸氣越來越長,呼氣也會越來越長,甚至會吸氣既長、又粗濁、又有聲音。這種情況就像一個人睡覺的時候,眼睛不看、耳朵不聽,嘴巴不吃不說,身體也沒做什麼。全部的力量集中在鼻端這裡,因此吸氣起來特別響,呼嚕呼嚕的響,有時候像火車,有時候像摩托車,都有

  同樣的,一心一意照顧呼吸,吸氣、呼氣可能越來越長,但是有聲音,所以這個階段叫做「風」。每一個人的身體體質不一樣,好的體質都會很順暢,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會這樣呼呼響的。但真能夠下功夫多半都會有這種經驗,所以第一個階段是「風」。

  第二個階段是「喘」,這個喘並不是說運動跑步慢跑、快跑下來的那種氣喘,那種並不是修數習的喘。修數習第二階段的「喘」,就像小孩子,他哭得很傷心,哭得把氣都哭盡了,到最後看到媽媽,無限委屈,要跟媽媽說一下,就會有倒抽氣狀況的聲調,甚至有些大人傷心難過,哭了一陣子,氣也都有這種現象

  尤其是結過婚的,年紀大的同參,都會有七情六慾,身體比較虛弱,甚至一些穴道堵塞,所以在吸氣時很長很粗濁,這是體內有一些穴道打通了,好像抽水馬桶有時候堵塞啦,用一些器具把它抽一抽,呼嚕呼嚕的通暢了,就起了氣泡。所以當吸氣長而粗濁以後,把體內有一些雜質排除了,打通了,體內需要的氣要更多,一下子補充不足,來不及補充,所以就會有這種喘的現象,這時要趕快補給它

  當然體質較好的,不會有這種現象產生,但是你真功夫觀照吸氣、呼氣,起碼都會有一些打咯或者是排氣、放屁的現象這是自然的。做推拿以後,也會打咯,甚至在這情況之下,有時候大便也有一些不一樣,有些比較黑,就是把雜質通通排出了。這種氣喘的階段,慢慢的會改善體質

  到了第三個階段再進入到「氣」,這個「氣」就是說,已經不再有喘的現象,由於身體里頭體質改善比較順暢了,所以氣息就越來越長,自己仍然聽到有氣的聲音。也許在第一個階段「風」的時候,鄰單(旁邊)的人都可以聽到,到了第三個階段的「氣」雖然很長,但聲音大約只是自己聽得見。

  再繼續的用功,經過一段時間過後,進入到了第四個階段,叫「息」,「息」很微弱,悠悠揚揚似有似無,若有若無,好像只有在丹田運作。這個階段中國有時候叫龜息法或是胎息法,我想類似這樣子烏龜的嘴巴,通常都閉著緊緊的,但是他長壽,就是把這個氣經常保住。人者之所以有時候身體會不健康,或者壽命短,對七情六慾貪著染著,都是從生理器官把氣都流失掉了這樣子有時候人會短命身體不健健,壽命不長。你看烏龜好像看起來沒有呼吸一樣,嘴巴經常閉著緊緊的,這是長壽的一個情況吧!

  如果我們能夠常常的照顧呼吸,雖然不像氣功紅光滿面,也有氣功的功效,對身體健康有改善。有些人氣功是為了男女貪愛而去練的,這是錯誤思想,反而更加快速敗壞身體。我們練習呼吸、照顧呼吸目的,是要能夠深入禪定。如果到第四個階段,在丹田有時候感受到氣息,自己在吸氣、呼氣,甚至全身氣脈的運作,自己都會感受得出來,能夠專注繼續用功,最後氣息會停止。

  這個對於一般人來說,實在是難以想像呼吸停止、心藏停止,到了第四禪根本定,據說會是這種現象,但不會死的。當然在座大家要深入到這樣的禪定機會比較渺茫,除非自己下定功夫,找一個安靜不吵雜的地方,可能會有這種情況

  如果到了第四禪根本定以後,那就可以觀緣起。如果想求神通那就觀十遍處,十遍處反覆的觀就可以得到神通。修神通必須修到第四禪根本定,進一步才可以辦法神通,在佛法里頭又叫做四神足。這四神足就是對心、勤、欲、觀等,這幾種修法,完成以後,能夠進一步修神通,所以禪定是修神通的踏腳石,叫做神足。我們主要的目的是能夠進入到根本定以後,依數息觀再配合著十六勝行來修。這十六勝行大概簡單地說,有些是照著三法印來修,有些是配合四念處來修,觀身不凈或者是觀受是苦,或者說觀心無常或者是觀法無我。此時習氣消減,能夠入定到這個階段煩惱是不容易生起的。當然修神通有修神通層次,如果有機會,再為大家講解。

  各位同參:有些人對顯教──佛陀教法,沒有深刻的理解的時候,帶著好奇的心態去學習密宗,就覺得密宗很有層次。其實,顯教才真正有具體的層次。例如理解方面,從認識是苦,苦是如何積聚來,集苦消失時,是快樂境界,然後說明消除苦的原因以及苦的事實。從修定來說,也有近分定、未到地定。初禪根本定、二禪、三禪、四禪根本定,尤其「九住心」的次第,如何集中心意,如何降伏煩惱,到消減習氣都有明確的交待。

  證悟方面從四加行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如果是菩薩道,則先修福德十信位,完成後,不退菩薩道,安住於菩薩道中的十住位,乃至十地──初地是布施波羅蜜圓滿,二地是持戒波羅蜜圓滿……都非常有次第。要想證悟,先培養正見的法智智,再修證入涅槃智,而且信、解、行、證等,又有相輔相成的功能。例如先開悟,得到法智智的堅固,確認諸行是無常的,諸法無我的,遇到逆境來時,立刻以思想力量來化解它:「啊,諸行是無常的,隨他去吧!啊,諸法無我的,沒有自主性,沒有實在性,都是空性,計較什麼呢?」日常生活中沒有開悟,遇到逆境時,是難以化解的。只要開悟了,認識世間真相了,當下就能自在灑脫這叫自在

  修行禪定時,可愛的境界自動出現在心中,不是用大聲念佛,或抓住拳頭念佛,或是咬牙皺眉念佛來對治。開悟的人,是以理念—─「啊,無常!啊,不實!啊,不凈!」等,來化解它。同時,又把心意拉到所緣境來了。認識緣起法的法智智越高,降伏內心妄念就越容易,對佛法智慧領悟高低,從這裡決定。為了說明修禪定的次第,就必須為大家講修定的「九住心」。

  修定有他的層次,最先下定決心選擇一個所緣境,能夠專注,原本六根對六塵都是向外,這個叫放心,把心通通放出去了,所以常常起妄念,不能安心。開始修禪定就要攝心守意,這個時候只要你安住一個所緣境,守住這個所緣境,這個心向內,不再受六根對六塵向外,所以這叫內住,這是第一個階段

  內住當然一下子不能很習慣就像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住到一個新的房子,可能一下子不能對周邊的環境習慣,所以妄念還是難免的。只要是妄念生起發現到現在是在修定,又把他帶回來,心外散就把他帶回來。就像牧牛的,牛吃到別人的五穀稻子就把繩子頓了一下,把它拉回來,不稍加註意,牛又到別人田裡吃一些農作物,等你發現了又把它帶回來。這個時候就是續住,是心雖然有外散,但是警覺的時候,又把他帶回來,連續這樣子叫續住。

  自己觀察所緣境,譬如算呼吸你有沒有算到其它的妄念去,發現了再把他拉回來,慢慢的。我們說訓練牛、訓練馬,他們會慢慢馴服,比較乖了。甚至它們可能也分辨得出那些是農人的農作物,所以也就乖乖的。但偶爾就像人一樣容易起貪欲心,對喜歡吃的東西擺在旁邊不吃它一下,實在是難以抗拒,所以偶爾還會偷吃人家的農作物,那麼再把他帶回來,不過畢竟比較能夠適應了。搬到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左右鄰居認識了,環境熟悉了,那麼就比較安心這叫安住。但是念頭還是難免會外散,已經能夠安住了,再繼續的修。修到第四個階段,這個心要離開所緣境時,只要一外散,就很容易警覺,知道要馬上回來,不會離開所緣境很遠

  比如說你看喜歡吃的東西,看到自己最喜歡的人,一下子情愛沖動起來,但是因為有修禪定定力現起,就馬上知道不能沖動。對照顧所緣境,能提起正念這個時候跟所緣境就很靠近了。不能說沒有妄念現起,但是都在這個附近。所以第四個階段叫近住。從內住到續住、安住、近住,這個都是要不斷的下功夫,日以繼夜的精進

  修禪定一定要精進就像母雞孵蛋,不能讓雞蛋變涼了,變冷了,這要相當時間保持溫暖度,才能孵出小雞一樣。精進就是這樣綿綿密密,日常生活里頭,隨時隨地提起正念,自己照顧。在禪堂就是要訓練大家培養這種功力,以後離開禪堂,在日常生活遇到境界,馬上能夠回觀反照到所緣境上。有這樣的功夫這就是近住,就能夠降伏煩惱了。

  進入到第五住時,稱為調順。過去對外面的境界,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尤其是男女的接觸細滑等等,都是很誘惑人的。由於禪定到了第四近住,自己會感覺到做事比較專注心意比較集中,看佛書看經典,比較能夠投入,比較專注,體會也好像比以前領悟力高了,深深覺得禪定功德很妙,所以就這樣子歡喜繼續修定,而對於外境的五欲六塵,慢慢就比較看淡。一旦境界現前,也不是說有情愛的沖動,只是感受到禪定功德很妙,覺得還是要放棄五欲六塵這一部份,這樣子就能夠把心安住下來,密護根門。在這階段的功力,就可以做到這點。如果沒有前面4個階段,只要你看喜歡的,好像小孩子看到電視眼睛定著看,進入電視三昧。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六根可以說收放自如,這叫調順。所以第五個階段就是我學佛修道,降伏煩惱一個進步很快的階段

  到第六個階段寂靜,因為這時起心動念非常明白、非常清晰。調順是境界現前,聲、香、味、觸、貪、嗔、痴、男相、女相、誘惑人的這些境界現前時,知道用禪定功德,跟五欲六塵比較,還是禪定功德好,所以放棄五欲六塵。心到了第六住的寂靜,是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為經驗,不管是看過的、做過的,有時候自然會現前,尤其是可愛的境界,想到自己最喜歡的人,越想情緒越陷入,甚至無法自拔。第六住的寂靜,就是當我們壓縮的記憶體里,一些境界自然現前時,就明白這個不是所緣境,所以馬上回歸到所緣境,這些妄念自然的消失了。

  修禪定降伏煩惱、克服煩惱,跟一般的方法不同。用聲音念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他想到那個可愛境界,就用力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眉頭皺起來,拳頭握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他的方式。修禪定到了第六住,對於內心現起的可愛境界,只要把心意回歸到所緣境來,意念自然就降伏了,境界自然就消失了。

  第七住最寂寂靜心念更加分明,日常生活眼睛所見、耳朵所聽、鼻子所嗅、舌頭所嘗、身體所接觸的一切境界,只要接觸到,馬上心意警覺力就夠,當下就知道該做不該做,該看不該看,該吃不該吃等等。這個時候清楚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善、是惡、是染、是凈、是正、是邪,該降伏的、該停止的,一來有定力,二來又有警覺力,所以馬上就降伏,這是最寂寂靜。可以說,到了第六寂靜、第七最寂寂靜定力,日常生活幾乎不會做錯事情,不會講錯話,這個階段叫做依正知而住,日常生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要念頭一動,就分別得清清楚楚。

  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修禪定到第七住時,那就可以修四正勤了,到了修四正勤,不只降服煩惱,一般情慾沖動性的部份、習氣就在這個階段降服了。進禪學堂的各位同參,大家要特別注意,如果一旦出堂,這種功夫是我們修道者必須具備的,叫做正知。一個人修道不會運用正知,就表示他沒有修禪定經驗,不能夠運用正知高度的警覺性,這一輩子修行要有成就那就是等母雞早晨會啼,幾乎不可能。很多人只會講我們要有正知正見,正知是什麼東西?正知對於一個修道者是非常的重要,而這一境界,對不修禪定的人,永遠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

  能夠這樣繼續進一步扣住所緣境,就能夠進入到第八住專注一趣了。一盤腿,一上座,就整個念頭定在所緣境上。專注一趣,再進一步就是第九住等持。所謂等持是心不會妄念紛紛地掉舉,也不昏沉打瞌睡的暗昧相,既不掉舉也不昏沉暗昧,心意扣住所緣境持續下去,平等的持續下去,這是第九住的等持,這些都是非常有具體的次第。

  一般人都羨慕密宗修持我想作夢也不知道,我們修禪定是有具體的。這種進度、次第,到了第八住專注一趣、第九住等持,生理都會有輕安的感覺,日常生活會輕飄飄,有飄飄欲仙的感覺。再進一步就有一種輕安,有心輕安、身輕安,會很舒服的。有這種體驗,在修禪定方面可以說,已經不退轉。修禪定不退轉,不是智慧門的不退轉。

  大家在自己選擇的所緣境,如果等持過後,有輕安的現象,那麼就接近了近分定、未到地定,再繼續用功就入根本定。修禪定的次第如此,大家好好地運用它,這樣子來了自己的進度,二來避免自己的傲慢有些人稍為有定力了,尤其修禪宗的,就狂妄得不得了,幾乎要走火入魔了。所以修行禪定,「九住心」一定要清楚,大家今後好好運用,做為自己的考試,檢查自己進步到什麼樣的階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