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禪門語錄

禪門語錄序-星雲大師

大地是法  

何謂禪?禪的梵語為「禪那」,意思是寂靜審慮,是一種藉由心靈寂靜思惟,而讓心靈維持在定慧等持的狀態。由於透過「禪」能開啟般若智慧,所以無論大乘小乘、各個宗派,皆以禪定作為修行悟道的重要法門

六祖壇經》言:「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禪,既然是明心、究心、安心自然非關外相的修行;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語默動靜,只要能擁有平和安然心境,就是禪。乃至鳥飛蟲鳴、花容月色、一粒沙石、一棵樹、一幅畫……只要以般若慧眼視之,無一不是點撥禪心的媒介。

自古以來,許多禪師都是在生活中修行,從作務里開啟悟性,如百丈的務農、雪峰的煮飯、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悅眾、道元的種菜、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等等,都是說明禪者對生活實踐的重視。

雖然如此,禪門並非否定語言文字。固然「承言者喪,滯句者迷」,於「言下頓悟」者亦甚多。

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時,說《楞伽經》四卷可以印心;五祖弘忍也以《金剛經》授予六祖惠能。但是六祖以後,許多人執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語意,而極力排斥文字,甚至將大藏經視為糊窗門紙;如此的矯枉過正,豈不是觀空又執空嗎?

日本臨濟宗創建者榮西禪師在《興禪護國論》里寫道:「與而論之,一大藏教皆是禪所依之經典;奪而論之,無有一言為禪所依之經典。」禪門文字看法即是可取則取,可舍則舍。在尚未明心見性之際,作為魚筌兔蹄、指月之指,經典語文實具「以教照心」的重要性。

為適應眾生的根機和需要,開創佛光山時,我即提倡八宗兼弘、七眾同修。不過,身為臨濟弟子,禪法的弘揚更是責無旁貸,如在行門上,總本山及各別分院設有禪堂,定期舉辦禪修活動;解門方面,我著述《六祖壇經講話》、《金剛經講話》、《星雲禪話》,也講演:「從教學守道談禪宗的特色」、「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生活」、「禪者的雲遊與參訪」、「禪師與禪詩」、「禪與現代人生活」……這些有關禪學的言教,行之多年,也在海內外廣為流傳。

現在,弟子匯集我著作、講演、開示中有關禪的語錄,並分類為:「禪是什麼?」、「學禪的目的」、「如何參禪?」、「禪定般若」、「禪者的生活修持」、「禪的智慧風光」等六篇。每一則短短數語,或參究印心,或運用於生活上,相信都能有所助益。

在《碧岩錄》第八十七則里記載,文殊菩薩令善財童子去采葯,告訴他:「不是葯者,采將來。」善財找遍各地,發現大地一切東西沒有不可作葯的,他回來稟告文殊菩薩:「無不是葯者。」文殊菩薩又告訴他:「是葯者,采將來。」善財乃拈了一莖草交給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提起示眾說:「此葯亦能殺人,亦能活人。」於是,雲門禪師說:「葯病相治,盡大地是葯。」

大地是葯,盡大地皆是法;三藏十二部經,無一不是應機說法,應病與葯。身為佛弟子,所言自是不敢有違佛說,期許書中個人所體會的禪法,能是一帖讓大家身心自在良藥

                   二○○四年十月 於美國西來寺

禪是什麼?

禪是什麼?禪是自我、禪是生活、禪是藝術、禪是幽默、禪是自然、禪是空無,禪是我們人生自性。──〈星雲禪話序〉

‧ 禪是什麼?禪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的,它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驗,它是矛盾中可以統一,從差別中可以交流,禪是證悟,不是知見解釋的,禪是人間共有的寶藏。──〈星雲禪話序〉

‧ 禪是個神妙的東西,一旦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則活潑自然在生活中洞徹明白,不在物質上牽掛,到處充滿人間的生命力,正可以扭轉現代人生活的錯亂。所以,禪能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小為大,轉苦為樂。──《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

‧ 禪如畫,可以美化環境;禪如鹽,可以促進食慾;禪如花,讓人欣賞;禪如胭脂,讓人亮麗。禪是幽默、是大自然、是我們的心、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禪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星雲禪話序〉

‧ 禪,如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滌我們心靈上的塵埃;如天上的白雲,可以讓我們悠遊法界,任性逍遙。禪是不離人間的,禪是幫助吾人在人間獲得解脫的不二法門。──《星雲大師講演集.什麼是禪》

‧ 有禪,就像花朵,能芬芳香郁;有禪,就像有山水,能美化環境;有禪,就像調味品,能增加百味;有禪,就像陽光,能照古鑒今。有禪,才有人間,可以說,禪心宇宙人間本體哦!──《佛光菜根譚

‧ 禪不是佛教所專有,也不佛陀所創造;但是禪是佛陀發現的,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說穿了,禪就是人間佛教。──〈開示

‧ 禪,人人本具;禪心如寶藏,要好好開發。參禪不是要你成佛,但要你開悟悟道的人間,山水才是真正的山水,花木才是真正的花木,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開示

‧ 禪的世界可以包容天地、徹古通今,在禪修中可以變化氣質,可以凈化身心。禪的教育在於無言說教、閉目思維,要體現慈悲智慧,要感受人我一如,能把禪運用在人間生活中,才不失禪意。──〈開示

‧ 禪,就是自我的教育,眼睛一閉,看心,去找自己的本來面目,有摸到自己鼻孔感覺,回到家鄉,另有一番詩情畫意,那就是有人間禪味了。──〈開示

‧ 禪不立文字也不一定靠別人傳授,完全是自悟自修、心領意會。參禪也沒有什麼訣竅,只要「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注),鍾板一聲,坐脫身心精神升華,因緣成熟那就自然明心見性了。──〈開示

註:《五燈會元》卷二十侍郎張九成居士

‧ 禪揚棄了既定的觀念,在違逆的人情中,見至情至性的奇峰。禪師們對人間的教育,往往以無理對有理,以無情有情,來顯示其高妙的智慧與深沉的慈悲。──《星雲日記16.禪的妙用

學禪的目的

禪,是要我們不住生死亦不涅槃說到不住生死,是要我們以般若智慧來超越輪迴生死;所謂不住涅槃,是叫我們以慈悲心來服務人間,用人間佛教救度眾生。──《六祖壇經講話

‧ 禪不要我成佛要我開悟;禪也不一定要證什麼果位,而要我解脫自在。在人間活得自在,不是很幸福嗎?──《迷悟之間.開悟

‧ 現在整個社會都在造假,我們在禪堂裡面,能參得一點「真心」、「本性」,參出「我要真實一點」、「我要本分一點」、「我不太虛榮」、「我不要說妄言假話」,就用人間佛教的話來說,比開悟還要重要。──〈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禪,啟發凡人的內在,觀人、觀事、觀物、觀境、觀理、觀心都要自在。所謂觀自在菩薩,能「觀自在」,就能度一切苦厄。──〈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有人問:「如何才能見到本來面目?」這個問題應該是問你們自己,不要問別人,別人是別人的本來面目跟你的不一樣。──〈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我們每一個人,皆有真心本性。所謂真心本性這個「性」,通俗的講,就是一種「能」。有道的人性能很好,能忙能閑、能有能無、能進能退、能大能小、能早能晚、能前能後、能飽能餓、能冷能熱、能動能靜、能榮能辱,這就是萬能。所以,我們若能把自己的本性體悟出來,在人間可說無所不能了。──〈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見性的人,光照著般若黑暗無明,在他都是一樣,沒有分別,黑暗煩惱固然苦人,光明的烈日,又何嘗不炙人?雖然如此,何妨運用慈悲方便,提一盞燈籠,照開眾生心靈。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注一]、「萬里晴空,一朝風月」[注二]──《星雲禪話》

注一:「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華嚴經》卷七十八〈入法界品〉:「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

注二:「萬里晴空,一朝風月」《續傳燈錄》卷三十三:「福川中際善能禪師,嚴陵人……一日,普請擇菜次,高庵忽以貓兒擲師懷中,師擬議,庵攔胸踏倒,於是大事洞明。上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不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不可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

‧ 有了禪心就能隨遇而安。在生活裡面有也好、無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大也好、小也好。有了禪心就不會斤斤計較世間上的五欲塵勞、人我權位,那麼一點小小的利益,算得了什麼?因此,若想在生活里隨遇而安,就要把心裡的「禪性」提煉出來,照亮人間,那才能隨心自在!──〈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世間的成功,是屬於肯突破的勇者所有,如果無法突破,就不放下,不能看破,就不是安身立命之道。突破的人生是向前進的,看破的人生是向後退的。前面有前面的世界,後面有後面的世界,可是心裡總要心甘情願的接受一個願意向前,或者願意後退的世界,否則既不積極突破,又不消極看破,身心如何安頓自在呢?──《迷悟之間.突破與看破》

‧ 禪能夠讓我們煩惱解脫,從生死里超越。所謂*「世事紛紛如閃電,悲歡離合多勞慮」,人活在滾滾紅塵里,難免要面對種種人事、身心上的紛擾折磨;一個參禪者,為了勘破無明成就道業,能經得起煩惱的烈火焚燒與人事的千錘百煉,必能在思想上、觀念上大死一番。那麼,就是人間行者了。──《星雲法語.禪的修行

註:「悲歡離合多勞慮」出自順治皇帝〈贊僧詩〉

‧ 禪是一種「舍」,舍掉自己的分別執著,舍掉自己的貪愛束縛。舍是將歡喜給人、將希望給人,甚至自己最喜歡東西都能捨得給人。金碧峰禪師捨去對玉缽的貪愛,而免遭無常鬼的追捕。所以,能舍的人,才能獲得自在解脫。──《星雲法語.四心妙用

‧ 禪觀的世界煩惱的,也是菩提的。一般人認為煩惱煩惱菩提菩提,其實「煩惱菩提」,沒有煩惱便沒有菩提可得就如還沒成熟的鳳梨、柿子,很酸很澀;但是經過風吹日曬、霜雪雨露的滋潤,等它成熟以後再吃,好甜啊!甜從那裡來?就是從酸、澀而來。所以,是煩惱的,也是菩提的。菩提是有另外的別處可求,只要我們把煩惱一轉,就如同轉酸澀為甜蜜一樣,煩惱自然可以化為菩提人間佛教提倡在生活修行,就是把生活中的一切,凈化為佛國凈土。──《星雲法語.禪觀的世界

如何參禪?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注)參禪並非一定要找山明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裡的妄想無明煩惱熄滅,即使在大火里,也可以轉*輪,也會感到身心清涼。所以,奉行人佛教的人,何處沒有禪呢?──《六祖壇經講話

註:《全唐詩》卷六九三杜荀鶴〈夏日題悟空上人院〉:「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蔭房廊。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 禪不是離開生活,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在語默動靜中修道,在生活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想衣食住行裡面就有禪。禪是一種歡喜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的挑肥揀瘦,睡不安然,所以,有禪沒有禪,生活味道就是不一樣了。──《星雲大師講演集》

禪堂,等於另外一個世界,不能把我是非、名利雜染的心帶進來。禪者不能好名、好利、好攀緣、好虛榮,把名利丟開,只講道、只講禪,這才能體會到人間的禪味!──〈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我們帶著什麼東西禪堂帶著妄想煩惱、雜亂、不清凈的念頭進入禪堂,禪會跟我在一起嗎?所謂「凈念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凈」(注一),別人給什麼東西都沒有用,只有你給你自己會有用。所謂「解鈴還須系鈴人」(注二),我吃飯,你不能當飽,你心不清凈,妄念時起,別人也沒有辦法哦!──〈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注一:《五燈會元》卷十七〈黃龍悟新禪師〉:「上堂: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佛既不亂濁水自清;濁水既清,功歸何所?」

注二:典出明.瞿汝稷《指月錄》卷二十三:「金陵清涼泰欽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獨契重。眼一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輩輕渠不得。』」

印光大師自稱「常慚愧僧」,禪門修行者,自稱「苦惱僧」;能知慚愧,能知苦惱,禪就慢慢升起了。「慚愧」、「苦惱」,這是人間佛教高潔的禪心!──〈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很多人希望請哪裡的大和尚、大禪師來指導。即使來了,禪還是他的,不是你的!我們如何將自己的禪心發掘出來,才是重要。──〈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初參的人應該知道什麼?我怎樣把腿子盤好,我如何安住在禪堂,我如何感到心裡輕安愉快,我如何隨緣大眾作息,我如何提起正念,我如何發心,我如何找尋自己,我如何安頓自己,這才是本分事。──〈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禪,非妄想是一種用心探究的工夫,重在精神的統一,意志的集中,非呆坐、非空坐,是要用心用力,精進不已。──〈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禪修,要耐煩。不要做半調子,不要做禪師道德可以裝假,說話可以裝假,唯有禪,是假不來的。──〈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參禪參得不能和眾、不能與人水乳交融地相處,是不行的;禪師要有獨立的禪風,但是,也要和順一切的人情世故。──〈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禪修要下功夫隨緣、隨分,自己要知道自己有什麼長處、能力有什麼條件就講什麼樣的話,自己還不夠的,就不要去妄想自覺能勝任的,就要努力去達到目標。從人到佛,是一步一步走向前的,不是一階即就的。──〈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我們在佛門里很安心,為什麼?本分。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隨眾的時候隨眾;該念佛的時候,就念佛;該參禪的時候,就參禪;該為人服務的時候,就為人服務;能在人間隨喜」,這么做就好了。──〈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禪定般若

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六祖壇經講話.坐禪品》

煩惱來時要用正定來應對,當下去除分別,「魔來魔斬,佛來佛斬」(注),若能如此,當然又是進入了另一番境界!──〈開示

註:《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爾欲得如法見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

‧ 「瞋」念起時,要用「定」來對治,遇到迕逆的境界,先忍於口,再忍於面,進而忍於心,最後,不忍而忍,就是「無生法忍」。──〈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飯未煮熟,不要妄自一開。」我們求法要受得住氣、忍得住苦、耐得住勞,那就自我禪定功夫,要能如此,才能在禪門里成大器。──《星雲禪話》

禪定生活,在行立坐卧之間都要有最完美的表達。行,不疾不徐;立,不亢不卑;坐,不彎不曲;卧,不懶不怠,進而對世間要能看破、放下灑脫、幽默,那自然能獲得禪定三昧了。──《星雲禪話》

‧ 用感覺去應對世間不是真的美好,用禪心去體會人生才是正確菩提。──《星雲日記》

‧ 有我有你,即有對待,就是不空;有凡有佛,就有差別,不能平等。禪要從對待中平等,從差別中統一,那才是禪的般若般若者,禪心也,光照大千,即是禪之妙用。──《星雲禪話》

‧ 我們看見世間上的「有」,那是緣起有,佛法裡面說「空」,那是自性空;因為緣起有,故能顯現自性空,所以說「空有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此義也。──《迷悟之間.談判高手》

緣起性空好像拳頭,五個指頭合起來成為一個拳頭,這叫緣起放下來變成手掌,就叫性空。說是性空嗎?它可以成為緣起你說緣起嗎?它同時也是性空。你懂得緣起性空,就懂得禪了。──《六祖壇經講話般若品》

思想是促進人類文明的動力。人因為有思想,故能開發智慧,故而佛教講:「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注)思想到了極致,就是開悟。當初佛陀悟道,也是經過苦思冥想,才能悟出宇宙人生道理,將宇宙人生緣起與還滅瞭然於胸。今之禪門的參禪悟道,也是要窮追猛問,一點也不放鬆,一直問,一直想,一直參下去;因此禪門打坐,並非枯坐而是要參,也就用心思想。從有差別中,找到無分別的真心那是參禪的要道。──《星雲法語.心的修行

註:《楞嚴經》卷五、《宗鏡錄》卷四十四、《緇門警訓》卷八。

‧ 人透過感覺而觸及內心更深層的部分,因此感覺有通往覺悟功能,在「感覺」與「覺悟」之間的觸媒則是靜心與思惟。能靜心的人心靈里自有花園,春夏秋冬四時,皆是花季,到那時,便無需到處尋找美的感覺、春天的消息。能思惟的人,自能見及真正的價值,則不為表相迷惑,也不會在人生里製造些隨時流轉、隨業流轉的垃圾了。若能時時在感覺、靜心、思惟里鍛煉,養成了觀照生命態度就能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那悟的一刻,像是杜鵑突然開出花朵,像是楓樹吐露新芽,像是山坡上的鳳仙花,「啵」的一聲,又再撒了滿山的種子。──《星雲說偈》

‧ 「平安自在到來日,閑靜之時讀禪經」,每個人都有自我寶藏,但需藉助禪來表達,希望透過禪的智慧,點亮我們心靈光明,千年暗室才有通透的一天。──《六祖壇經講話.序言》

禪者的生活修持

禪,不是理論,禪是生活生活衣食住行、行住坐卧都是禪。有禪,就會法力無邊,在人人尊,在處處貴;有禪,就能開悟開悟時,人生還怕前途不能無往不利嗎?──《星雲禪話》

‧ 每一個人一日當中,要有多次的感動;自己也要有一語言發心給人感動。相互的感動,那就禪心。──台灣大學講演.〈禪門自覺教育〉

修行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在起居飲食生活里,而不是刻意的標榜。標榜是一時的好看,禪心詩意,才能持之永恆。──〈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禪的性能如何養成?要注意這一刻。這一刻,永遠活在現前當下、現前一念;當下一刻,不要忘失,自然就會養成禪的性能了。──《六祖壇經講話懺悔品》

‧ 禪在哪裡?在佛心裡,在法意里;禪在哪裡?在大便里、在小便里,很骯臟、很委屈,但那個就是我們的解脫世界!文偃禪師在大便里能乘涼,他那種灑脫清涼生活認知你能有那種功力,才能安住在「禪」里。──〈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禪是非常實際的,穿衣吃飯,不多不少,不拒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視同無物更不容易。禪是講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遠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來得重要。──《星雲大師講演集.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生活

修行你要老實修行念佛你要老實念佛;行佛,你要老實行佛;參禪,你也老實參禪。人間佛教生活上,只是表現一個禪性而已。──〈對禪堂禪學僧開示

‧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

修「凈」,首須修恭敬,對人恭敬才有凈土

人間佛教不離禪凈,慚愧自己,恭敬他人,自他才能交集,佛道才堪成就。──《佛光菜根譚

學佛,主要是學自己,所以要向自己本心尋問;

學禪,主要是參自心,所以要向本來面目探究。──《佛光菜根譚

修行不是要離開社會跑到深山找個寺院閉關才有修行,也非衣著破舊,或不要家庭財富苦行才算修行。一個人在人世上,那一樣東西不跟國家社會家庭朋友關係,故人間佛教行者,在眾生身上修,從心地上去學,與佛接心,與佛共願,行佛之所行,做佛之所做,要將自我修行落實,擴大心胸,與宇宙同在。好比虛空,不舍棄一物,才是人間佛教行者的胸襟。──《星雲說偈》

‧ 一個禪者的生活,是盡量將生活簡單化、藝術化及單純化。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注),這是多麼灑脫自如的人生哦!──《星雲說偈》

註:《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明州布袋和尚〉。

‧ 禪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里,是離不開作務的,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禪者的道糧,很多禪師都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之間開悟的。要工作、要務實、要體驗、要磨心志、要刮骨髓,人生不經過千生萬死,不能體會萬死千生,怎麼能入道呢?──《星雲說偈》

禪的智慧風光

是一種教育,最能改變人的氣質;禪是找到我們自己、證悟到我們自己本來面目最好的方法人間的禪者,悟道不冀望別人,能找到自己,當下即是。──《星雲禪話》

知識悟道不同。知識是從分別識上去認知悟道是從無分別智體證。禪,也不是從枯坐默守中可以悟得;禪,仍然要經過分意識到無分別智,才能見性。──《星雲禪話》

‧ 禪的裡面,沒有大小、長短、好壞,當然禪的裡面也沒有輸贏。是不爭論的世界是一個規律有次序的世界。──《星雲禪話》

‧ 聽明白後,要融會於心那是理解;見到什麼,要體會實踐,那是修行修行的深淺,不可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星雲禪話》

人間禪者只要當下安心,就立刻擁有大千世界的一切。儒家主張凡事反求諸己人間禪者要求「隨其心凈則佛土凈」(注),故人人應隨地除去自己心上妄想執著,否則一個黑漆皮燈籠,怎麼能是一個人間佛教的禪者呢?──《星雲禪話》

註:《維摩詰經.佛國品》

‧ 禪者的語默動靜,另有一番深意;禪者的生活作息別有一境界他們的機鋒險峻,言行雖然樸素單調,但妙味無窮;他們的警策雖然嚴厲,但風度親切,達觀超凡。像惠能大師藏身於獵人堆中,像臨濟栽松作務,不離修道,這都是人間佛教的禪者。──〈開示

‧ 禪是活潑的,只要能在參禪中,體悟萬法皆空的法性,生活里,就會感受到「青青翠竹,皆是般若;鬱郁黃花,無非實性」(注)。因此,行住坐卧是禪,揚眉瞬目是禪,只要心神領會,人間那裡沒有禪?──《星雲禪話》

註:《景德傳燈錄》卷六:「越州大珠慧海禪師者,建州人也,姓朱氏。……馬鳴祖師雲:『所言法者,謂眾生心。若心生,故一切法生;若心無生,法無從生,亦無名字。』迷人不法身無象,應物現形,遂喚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華無非般若。」

有情說法,我們都聽得懂他的聲音無情說法,其實更是美妙好聽。天空的白雲飄飄,江河的流水滔滔;春去秋來,歲月如梭,花開花謝,時光荏苒。我們的周遭,我們的每日生活里,哪一樣不是無情世界對我們現身說法呢?禪師豎起了拂塵說:「你懂嗎?」如果你懂得拂塵豎起來的意義那就開悟了!禪師指著庭外的柏樹子說:「你會么?」如果你會的話,當下就是一位禪者了!可惜,空谷回聲、天籟和鳴,不容易懂得呀!假如吾人除了「聽」懂有情說法之外,還能「會」得無情說法那就大事都解決了!聰明的人行者你還能不「去迷開悟」嗎?──《迷悟之間》

‧ 參禪打坐的人,久而久之,不但身心平衡,理念明凈也可以悟入人生真諦。悟的境界,是心中呈現另一個無量無邊、光明解脫世界久遠過去的事情,會重新浮現在眼前;遙遠以前的人和事,也都會慢慢的向我們集中靠近;所謂「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懂得了人生究竟「為什麼生」、「為什麼死」、「從哪裡來」、「要去哪裡」,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就能安頓身心,遠離顛倒恐懼。──《星雲法語靜坐的功效》

‧ 一個解脫者的身心就好像山澗的流水一樣,非常清凈、非常清晰、非常透明,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泱泱乎,浩浩乎。解脫者的心境就像清泉,讓人覺得沁涼明凈,體會出人間禪者的安樂。──《星雲法語生活解脫

‧ 所謂「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注),解脫的人,如潺潺的流水,再茂密的竹林也不流水的經過;如同山頂上那片白雲,再高的峻嶺,也擋不住它的飄行,因為它來去自如,好像一個禪者的心境,那麼瀟灑自在。──《星雲法語.禪的譬喻》

註:《圓悟佛果語錄》卷六。

‧ 一個解脫者,有自受用的生活也有他受用的生活。因為他解脫了,自有他的道德修養,如同桂花的幽香,能夠影響到周遭的每一個人。解脫的人,贊美超越的生活,顯露芬芳的氣質,自知而不驕慢自信而不傲人。──《星雲法語生活解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