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講】
前面第六、七、八是《無量壽經》的三段文。第九、第十、第十一是《阿彌陀經》之文。
首先標題將念佛和諸行相比,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一切行叫做「諸行」,「諸」就是種種、很多,這些修行叫做小善根。
《阿彌陀經》雲: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下面是善導大師的解釋: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先看經文。這一段經文是《阿彌陀經》的核心,《阿彌陀經》有三點要義:首先講極樂庄嚴,發起我們願往生之心,接下來就講往生的方法,就是這一段。底下就講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來證明,證明什麼?就證明這一段:念佛一定往生。所以核心就在於往生方法。
先提幾個問題讓大家思考:
首先,什麼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因為這一句也是很多人誤解的。人們一讀到這一句,說:「噢!你看,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我趕緊去修啊,修到很多善根福德因緣再念佛才能往生啊。」這是一個誤解。)
第二,「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不亂」?(幾乎所有的人一看到這四個字就亂了,「一心不亂,這怎麼做得到?」念佛都在亂了。)
第三,「若一日……若七日」怎麼理解,就念七天嗎?
第四,「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噢!要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如果心顛倒,就不能往生了。」那怎麼能保證臨終心不顛倒呢?
如果這幾方面不能夠正確理解,《阿彌陀經》你會越讀越害怕,越讀越覺得往生無份。每一句都是一個攔路虎。「少善根福德因緣」──「我哪裡搞到多善根?」一個攔路虎;「一心不亂」──更大攔路虎;「心不顛倒」──最後一個攔路虎。那就覺得往生沒有希望了。
這部《阿彌陀經》是非常好的經典,但是,如果解釋錯了,就給我們心中帶來極大的不安。自古以來,《阿彌陀經》有很多解釋,有的是依天台的教理,有的是依華嚴的教理,不是站在凈土宗阿彌陀佛本願的角度來解釋,未免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意有所偏差。我們應依據善導和尚的解釋為標準。
關於《阿彌陀經》這一段經文,因為人們多有誤解,所以,今天根據善導大師的思想來作以解釋。
有人是這樣認為的,「你專念阿彌陀佛名號還不夠,還要加上其餘的多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根據這樣的理解,就去行種種的修行善法。以為念佛不足以往生,而落入到雜行雜修、疑惑心當中。這樣的理解是錯誤的。
這樣的理解,首先,它不符合《阿彌陀經》的次序,即經文的次第。第二,它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願相矛盾。《無量壽經》彌陀本願說:「專念我名號,決定往生,若不得往生者,則我不能成佛。」如果像剛才理解的,「專念彌陀名號不能往生,必須加上其它的才能往生」,則兩經所說,就有矛盾。這是不可能的。第三,在《觀經》當中,引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是十惡、破戒、五逆罪人,沒有絲毫的善根,而以專念彌陀名號一聲、十聲得以往生極樂凈土。所以,經中的例證非常明顯,如果說專念彌陀名號不足以往生,要加上其它善根福德才能往生,則《觀經》下輩三品作何解釋?第四,《無量壽經》當中說:萬年法滅之時,特留此經,特留念佛,其時眾生,隨意所願,皆可往生。而法滅萬年之眾生,毫無善根可言,煩惱厚重,惡業無邊。他們唯以念佛而得往生,那就不能說「念佛之外,必須加上其餘善根福德才能往生」。所以,與種種經文都相違背,可知,以為「念佛不足以往生,要加別的善根福德作以輔助才能往生」的觀點,是違背三部經說的,是錯誤的。
這里應該怎麼解釋呢?善導大師解釋為「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前面一句是總的解釋《阿彌陀經》從開頭直到往生方法這一段,是說明極樂世界是無為涅槃的境界,所謂「無為」就是遠離凡夫的造作,「涅槃」是不生不滅,如《阿彌陀經》所講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樣的境界,是非常高妙的報土,這么好的極樂凈土。下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這一句就是解釋剛才上面的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把「少善根福德因緣」解釋為「隨緣雜善」,說這樣不能往生。「隨緣雜善」,就是雜行諸善,就是種種雜行雜修。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善法,稱為「隨緣雜善」。
善導和尚在《觀經疏》裡邊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行法,稱為「雜善」。雜,是雜多,這樣也修,那樣也修。雜,又是雜毒,雖修善法,但內心中雜有貪瞋痴的三毒,所以叫雜善。「隨緣」,是隨著你的根機,隨著你遇到的緣分,比如說:遇見一個參禪的人,告訴你怎樣參禪,你去學禪法;遇見一個持戒的,告訴你怎樣持戒、持戒功德大,你學持戒;遇見一個讀誦經典的,你又跟著去學讀誦經典;遇見一個持咒的,又跟著去學持咒。種種一切稱為「隨緣雜善」。
在這里,善導大師解釋:彌陀名號則是多善根、大善根、殊勝的善根福德。除了彌陀名號之外的所有一切的修行,稱為「隨緣雜善」,稱為「少善根福德」,說為不能往生。
這樣的解釋,首先和《阿彌陀經》的經文次第是符合的。這部經文前面說到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庄嚴,然後勸導眾生去往生,接下來說往生的方法。說往生的方法,首先要杜絕凡夫的情見,凡夫的思想總以為:要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才可以去往生。而不知道六字名號的殊勝、尊貴。所以,一般的學凈土宗的人,一開始總不大容易關注到這句名號,以為靠我自己所修的少少善根,以為自己所修行這一點點,如何去努力,才可以往生,而把六字名號放到旁邊。釋迦牟尼佛看出眾生的根性,所以首先杜絕凡夫的妄想,說:「這樣不可以往生。」然後給我們打開一條道路說:「這樣才能往生。」就好像引導水流一樣,水流的方向雜亂無章,先把它不應該去的方向做一條堤壩堵起來,然後在應該引導的方向打開缺口,水就自然向那個方向流淌了。「人心如水」,我們的心都很散亂,都漫無目的,到處漂。釋迦牟尼佛先把一切都給你圍起來,說「這里如何如何都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死掉你的妄想,然後說:「唯有這一條道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才可以往生!」這樣,打開我們往生凈土的道路。所以,先是說不可以往生的,然後底下開示往生之因:「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七日……」這就是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多善根福德,歷代祖師都是這樣解釋的,本身的經文,也是這樣的次序。
從道理來說,所謂「多、少」,乃是相對之詞。比如說凡夫當中,或者有人善根比較多 ──善凡夫;或者有人是惡凡夫,則善根薄少,像《觀經》下輩上品、下輩中品、下輩下品都是斷絕善根之人。
善凡夫和惡凡夫相比,惡凡夫是少善根;凡夫和聖人羅漢相比,凡夫所修則是有漏有為,則屬於少善根福德;阿羅漢和菩薩相比,仍是少善根福德;菩薩的善根福德雖然豐厚,若和佛相比,仍然是少善根福德;諸佛相比,唯有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最尊第一,所以,十方諸佛贊嘆彌陀光明不可能及,「阿彌陀佛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與佛相比,唯有六字名號具足一切善根功德。凡夫所修的種種善法,若和六字名號相比,通通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善導大師作這樣的解釋。
因果相順
極樂世界既然是無為的、遠離凡夫造作的、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而我們凡夫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有為有漏,所謂有漏功德、不實功德,是顛倒善果,所謂「三世佛冤」,不能達到無為、無漏。佛法是講因果相感的道理,有為、有漏的善根功德能夠往生到無為、無漏的涅槃境界嗎?以有漏功德為因,不可能到達無漏、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我們凡夫所修的,哪一位不是有生有滅的?比如說行布施,拿出一百塊,過一段時間就滅掉了,建一座宏偉的寺院,過一段時間也倒掉了。無論如何修行,在此世間所修的,都是生滅法,都是有漏法,和極樂無為涅槃界不能相應,所以,不能往生到涅槃境界。
只有因是無漏,果才得無漏;因是不生不滅的功德,果才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境地,所謂「因果相順」。下面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我們凡夫連少善根隨緣雜善都難修了,何況修到之後還不能往生。那怎樣才能往生呢?底下說「故使」,所以使得。眾生的苦惱、眾生缺少善根發起了如來的大悲願心,如來為我們選擇要法,「要法」是根本之法、唯一之法。什麼樣的要法呢?「教念彌陀專復專」,教我們五濁惡世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專而又專。這是釋迦如來為我們選擇的,更是阿彌陀如來在因地為法藏比丘的時候為我們選擇的,說:「你稱念我的名號,往生我的凈土。」
諸佛的本意
前面的經文是這樣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說阿彌陀佛」,聞誰說呢?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釋迦牟尼佛為我等選擇,可知這個念佛法門就不是隨緣雜善了。所謂「隨緣」,是隨自己的根機,隨你周圍的緣分,隨人家告訴你。我們念佛法門呢,是釋迦牟尼佛親自為我等所選。這一部《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無問自說的經典,沒有任何人問。如果有問而答,或許叫隨緣開示,可是呢,是無問自說,沒有任何弟子來請問,釋迦牟尼佛親自開演。那就知道:是他本身最想說的法門。
我們和人談話也是一樣的,比如跟對方談話,說了半天,你內心的一句話還沒有說出來,對方也沒有問到,一看時間快到了,馬上要走了,到最後找了個機會,人家不問,也要把它講出來了,因為這是你來到這里最想講的一句話。
釋迦牟尼佛也一樣,來到娑婆世界成佛,最想說的教法就是念佛往生,到臨涅槃的時候,諸大弟子沒有這個智慧,一個也問不出來,連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都默然無語。釋迦牟尼佛一看,我快要涅槃了,不說沒有時間了,所以不等你問,他自己開口說話了:「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彼佛發廣大誓願,稱念名號,決定往生。」釋迦牟尼佛話音剛落,十方諸佛異口同聲說:「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等諸佛通通出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決定無虛,罪惡凡夫稱念名號決定往生!」這不光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也是十方諸佛的本意,這個教法高貴殊勝。
專復專
所以說:使得如來選要法,教我們念彌陀名號。要怎樣念呢?「專復專」。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某一位法師教的,是釋迦牟尼佛親自來教的,我們的本師很高哎,「教念彌陀專復專」,若依《阿彌陀經》來專修念佛,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教導,也是阿彌陀佛親自為我等發的本願。「專復專」是兩個「專」字,是殷勤懇切地教導我們:「你一定要專修念佛啊,你不能走偏了道路啊!」說一遍還不足以,要再次、再次、三次地叮嚀我們:「念彌陀名號要專復專啊,其它的修行你不能成就啊,是少善根福德因緣,凡夫眾生你不能修行啊。那是相應根機的聖道法門的修行,於五濁惡世、末法時代眾生不能相應,你唯有這一條道路。」所以,再三懇切地叮嚀。
在這一部《阿彌陀經》當中(《阿彌陀經》才一千八百多字),釋迦牟尼佛三十六次地呼喚舍利弗的名字,說:「舍利弗……,舍利弗……,舍利弗……」這一部經非常的殷切,佛非常的慈悲,總共一卷《阿彌陀經》才十來分鐘就念完了,任何人跟別人談話,十來分鐘之內也喊不到三十幾次。而釋迦牟尼佛這樣反覆地告誡舍利弗,也是告誡我們末法的眾生,要專念彌陀名號。
「專復專」,一個「專」是外表,前面說了五種正行,還有雜行,舍雜行,歸正行,這就是專。在正行當中,由助業進入正定之業,專稱佛名,就更進一步,叫「專復專」。外表是專稱彌陀名號,內心是專仰彌陀本願,內外一致叫「專復專」。
你外表表現為專修念佛,內心懷疑「到底能不能往生?」內心不專,那還不能叫專。外表雖然是專,內心說:「如果我能打坐,能開悟,我才不念佛呢,我要去開悟,我沒辦法開悟,只好念佛,有什麼辦法呢?如果我能誦經,能持咒,能出家,我才不專修念佛呢,我修別的法門去。」這樣外表雖專,內心不專。
外表也專、內心也專,即使能出家修行別的法門,也要專修念佛法門;即使能開悟,能修密,能修禪,也舍而不修,專修念佛,為什麼?這個法門最殊勝。
念佛法門有阿彌陀佛本願作為保證,十方諸佛證誠護念,沒有功德超過這句名號。凡夫種種修行,都是有漏造作。你會打坐,法藏比丘不會打坐嗎?他打坐的功德,他禪定的功德,他所修的一切功德,都收攝在六字名號裡面,而把六字名號無上的功德給你,你還嫌有所不足?任何大菩薩所修行的,也不能超過六字名號的功德。所以,這樣知道以後,就深懷此名號功德大寶,不舍稱名。
《往生論》裡面講:「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本願所成就,遇到的人,沒有一個空過,都能夠解脫生死,往生凈土,能夠讓我們快速滿足,如前面經文所說「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所以,能令一切造罪凡夫快速滿足功德大寶海,無有不足。這樣念佛,叫做「專復專」,外表也專,內心也專。
「專復專」即「一心不亂」
有人講:「我已經專念、專靠阿彌陀佛了,已經仰靠這個法門了,我也可以學學別的法門吧?」這樣,也不是專。我們應專修念佛,不能夠移轉。經文是這樣說的:「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四、五、六、七日……一心不亂。」「專復專」就是解釋「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就是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善導大師就用「專復專」來解釋「一心不亂」。你能專復專,就叫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對阿彌陀佛一心一意,不懷疑;如果懷疑,就叫二心、三心。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心中說:「到底能不能往生?」這叫不叫一心呢?這顯然不叫一心了,這叫疑心。一心就是唯仰靠這一尊佛,唯專稱此佛之名號。你念著阿彌陀佛,覺得心有不足,往生有所不定,然後要去修別的教法,誦別的經,你多誦一部,就是二心,再誦一部,就是三心,再學一個法門,學了很多,學了五六個法門,那你就是五六個心了,是不是這個道理?
就跟交朋友一樣,年輕人談朋友,你總要一心一意才好,你跟這個人談,然後再掛兩三個,那叫三心二意,如果同時七八個,那叫七心八意。心裡面只有一個對象,只有一個你所敬重的人,這叫一心一意。
念佛當然也是這樣。十方諸佛都值得我們敬重,但是,往生凈土是阿彌陀佛發的誓願,而十方諸佛也沒有說「你專念彌陀名號,我等有意見」,沒有意見哪!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這樣就對了,我們就高興了,也滿足了我們的悲願,不然我們成佛,成佛的目的是度眾生,結果你修其它法門,不能到凈土,不能成佛,我等諸佛都要落淚。現在專稱彌陀名號,正好滿足了我等一切諸佛的大悲願心!」他們都鼓掌,都歡迎,都鼓勵我們,所以經典里講「出廣長舌相」。
不雜亂:不舍掉念佛法門而去學雜七雜八的法門,你一學就雜亂了。為什麼會雜亂呢?按照你的本意也不是壞想法,「念佛之外再學學不好嗎?」想法雖好,但是探知你的內心,是聊存懷疑之心,所以再修種種法門,是不是?你們想想自己的內心,是覺得專念彌陀名號往生或許有所不足,然後再想去學其它的,這就不好了,這叫雜亂。
第二叫不動亂。什麼叫不動亂呢?人家再怎樣說「哎,某某,你大字不識幾個,念佛也沒有達到什麼樣的功夫,也沒有成片,也沒有清凈心,你持戒也不嚴格,還沒有吃長素,你這樣念佛能往生嗎?你跟我一道學咒,然後消業,業消掉之後再念佛,大概差不多。」你聽到後,內心動亂不動亂?你聽到後,心裡面說:「哎,某某講的很有道理的。」那就動亂了,就動搖了。一想,「這樣往生可能是不行,就這樣只是念佛就能往生嗎?」你是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誓願:專稱名號,必然往生!為我們作了保證。所以,如果碰見這樣的人來跟你講,你就對他說:「謝謝你的好意,我已經聽到了阿彌陀佛誓願里給我講了,專念名號,一定往生,我不懷疑了。我雖然沒有智慧,可是六字名號裡面有智慧,我就專念六字名號;我雖然沒有功德,可是六字名號有功德,我就專念六字名號,決定往生。」這叫不動亂。
若一日……若七日,心無間斷
善導大師底下說:「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這是解釋「若一日、若七日」的意思。經文當中說「若」,「若」就是或者,不定之詞,或者一日一夜,或者二日二夜,或者三日三夜……這里說「七日七夜心無間」,就是七天心不間斷。不間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信心相續,無疑心間雜、隔斷。
是心無間斷,若說念佛無間斷,則很難做到,晚上睡覺嘴巴就不能念;嘴上雖不能念,心裡邊並沒有懷疑,心裡邊並沒有說:我睡覺睡著了,我就懷疑阿彌陀佛了。然後第二天早晨一醒來,昨天信得好好的,就因為晚上睡了一覺,結果早上起來,你看,就懷疑了。不是的。昨天信念佛必生,今天還是一樣,沒有改變,叫心無間。
我們雖然這一晚上沒有記得,沒有回憶,但是第二天起來仍然是這樣認識的。所以我們晚上睡覺睡著了,雖然沒有把名號掛在嘴上,但是,第二天一醒來,仍然一樣,不懷疑,仍然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叫做心無間。
這里的七天也不限制七天,經文當中是有省略號的,「若六日,若七日」後面「若八日,若九日……」沒有說,總而言之,時間長短不定,是一直到他臨命終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念佛的人是一心不亂的,不改變題目的,是以這個為原則。所以,下面接著的經文是「其人臨命終時」,就是說這樣的心態,一直延續,一直到他臨命終時,永不改變。所以講:若七日,若八日,若九日,若一個月,若兩個月,若七個月,若一年,若二年,若七年……一直到你臨命終時。所以善導和尚底下解釋說:「長時起行倍皆然。」如果不止七天,往後面延續,也一樣的,加倍的也一樣,比如說兩個七天,十個七天,七個月,七年,「長時起行」,這叫做「上盡一形」、「一向專稱」,一輩子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改變題目。這樣一直念到什麼時候?我們專修念佛的人,當然是一輩子念「南無阿彌陀佛」,從現在開始,直到此一生已盡,決定往生!
「今生念佛決定往生!」這樣信定以後,一輩子念佛,直到命終。並不是現在覺得:我這樣念佛往生不定,然後加倍用功努力,到臨終的時候念出來一句,然後才往生決定。不是的!是現在念佛,往生已定,聲聲念念往生已定,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功德,決定往生;念第二句「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功德,決定往生;第三、四、五、六,乃至千萬億,都是聲聲念念當下是決定往生之業。像《觀經》下品罪人,一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是因為這句名號本身當下具足了我們往生的功德,所以,每一聲、每一念都具足往生功德。並不是千萬聲、千萬念以後才具足往生功德。
正因為聲聲念念當下具足往生功德,所以,每一聲念起來,內心都歡喜踴躍,「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無有不足;「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也無有不足!每一念、每一念的念佛,都是信心的念佛。
疑心的念佛
如果說這一念往生不定,那下一念也不定,每一聲、每一念的念佛,都是疑心的念佛,你就一直疑到臨終那一念,還是疑心的念佛,是不是這樣?如果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足以讓你了生脫死,那第二句能讓你了生脫死嗎?還不夠,那麼一萬句也不夠,你每一句、每一句都不夠,哪一句夠呢?
六字決定往生
要知道:每一句當下就夠。所以善導大師講:「南無即歸命,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決定往生。所以阿彌陀佛本願是說:「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下至一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一聲名號當中,就含有了一個人這輩子往生的一切功德。那我們聲聲念念地稱念,當然決定往生。
身心踴躍
「臨終聖眾持花現」,現在我們不改變題目了,到我們臨終了,我們平時活著的時候,或許沒有這樣感通的能力,看不到,佛菩薩雖然在眼前,我們也見不到。但是,到臨終就不一樣了,臨終屬於陰陽交接,是娑婆到極樂轉換的時候,這個時候,人家看不見,命終之念佛人就看見了,諸佛菩薩就顯現在面前,「聖眾持花現」,「現」是顯現出來,「聖眾」就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蓮池海會諸大菩薩,拿著七寶蓮花,駕著五彩祥雲,天空鳴著鼓樂,諸天普散妙花,來到這個臨終人的面前。這個人怎麼樣?──這個人就是我們各位啊!歡喜不歡喜?歡喜啊!一看,高興壞了,所以,「身心踴躍」。這個「身心踴躍」已經不是他的色身了,他的神識一念之間就已經上了金蓮花,坐上蓮花寶座了,剎那之間隨佛之後往生凈土,蓮花化生。
在這個世界,她只是輕微地嘆了一口氣。我們這個世界,醫生說她死了,旁邊不學佛的兒女說「我媽落氣了」,不知道這個世界壽命一絕,獲得極樂無量壽。此處的凡夫濁眼一閉,已經到凈土開佛眼了。所以叫做「身心踴躍坐金蓮」。
心不顛倒
我們來看經文:「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關於「心不顛倒」,人們也擔心說:「我怎麼能保證臨終的時候一定心不顛倒呢?即使專修念佛,或許有車禍啦,特別是現在,心血管病啦,腦溢血啦……怎麼能保證呢?」這個大家不要誤解。
這個「心不顛倒」,不是你自己有能力心不顛倒佛才來接你,是你快命終沒有命終的時候,佛就先來接引你了,然後心不顛倒。
經文的次第是這樣的:「其人臨命終時」,臨命終還沒有命終,還在喘氣,好好的,眼睛睜著,已經快命終了,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來了。阿彌陀佛一來,「其人終時」,他就命終了,「心不顛倒」,因為阿彌陀佛一來,就放大光明,慈悲加佑。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稱贊凈土佛攝受經》(就是這部《阿彌陀經》的異譯本)這樣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是佛的慈悲加持你、保佑你,使得念佛的人心不散亂、不動亂、不驚慌,是佛的慈力。經中講「此人以見我故,心得歡喜」,一見到阿彌陀佛了,當然就歡喜了,那就正念現前,轉所有妄念成為覺心,自然心不顛倒。這是佛的加持的力量,不是我們自己先有能力心不顛倒佛才來。「哎,你沒有心不顛倒,我不來。」不是。佛當然知道你這個時候痛苦逼迫,非常困難,所以更加要來搭救。平時都有無量的光明照耀攝取我們,而這時候更加是放大光明,更加放出八萬四千光明,而加倍地加持我們、護念我們。像母親對孩子一樣,平時雖然照顧小寶寶,很愛護他,如果這個小寶寶發燒了,媽媽就格外的細心,十倍地愛護,是不是?當然了。我們平時身體健康,佛都保佑我們。我們臨終的時候佛會說:「哎,你沒有心不顛倒,沒有正念,我不理你了。」「患難之際見真情」,越是苦難的時候,越體會到友誼的珍貴,越體會到父母的慈愛,越體會到阿彌陀佛不舍的慈悲。所以,眾生臨終之時有種種苦難,佛特別給我們保證,在四十八願裡面專門給我們發了一條願說:「臨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目的就是來安慰我們,加持我們,讓我們心得清涼,心住正念,消除一切恐怖,一切冤親債主在佛光照耀之下自然化解,一切魔業、魔障自然不能侵犯。你想,佛都來了,觀音、勢至都來了,諸大菩薩都來了,那還有什麼人能夠侵犯呢?所以受到保護。
三經一致
這一段經文,如果依據善導大師這樣的解釋,我們讀起來心中就非常的亮堂,非常的安慰。這樣的話,《阿彌陀經》的宗旨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完全一致了。彌陀本願是專修念佛往生,《阿彌陀經》講的也是專修念佛往生。跟《觀經》下輩三品也毫無矛盾,完全一致,《觀經》下輩三品是一個毫無善根的人,是十惡、破戒、五逆罪人,專念彌陀名號往生。這里也一樣了。
善男子
那有人說:「未必這樣。前面還有一句經文,『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我們哪一個人敢講「我一定是善男子」呢?惡男子、惡女人念佛就不能往生了?不是這樣的道理。祖師解釋說: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你不念佛(而行善),是世間的善;你念佛,是佛法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這有經證,在《觀經》的下輩上品文中,回去大家可以查閱。下輩上品是一個造作十惡重罪的眾生,他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告訴他,稱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一句,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化身來到他的面前,贊嘆他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按照他本身造的業,是十惡罪人,可是念了一句佛,阿彌陀佛贊嘆他為「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