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師:固本茂枝以豐碩

固本茂枝以豐碩

惠空法師-慈光禪學研究所所長

壹、中國佛教禪觀回顧

佛法住世不外契理契機,在契理方面,各經都為了要達到解脫菩提差別就在契機因緣契機方面,如印度有該地眾生需求的一套禪法,在西藏西藏所相應的禪法,在南傳有南傳的禪法,在中國中國的禪法,乃至在韓國日本都有其相應禪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

中國佛教傳進來以後,禪觀的發展分成幾個階段,像中國早期傳下來有禪數學,如數息或是不凈觀的系統,以安世高的安般經典代表,及達摩多羅禪經,以及禪秘要法經等為主。後來鳩摩羅什大師翻譯「中觀」,有後來的大乘空觀禪觀,東晉時慧遠大師、唐善導大師時,有了凈土思想,隋智顗大師摩訶止觀,如在唐朝有善無畏密宗思想。及至唐朝禪宗慧能大師起來後,這些禪法就慢慢的沒落,禪宗一枝獨秀,整個一千年以下都是禪宗天下禪宗早期所謂南能北秀,南頓北漸,後來一花開五葉。到了宋以後就剩下曹洞宗跟臨濟宗兩宗,曹洞傳下了默照禪,臨濟傳下了參話禪。明清之後禪宗也就逐漸落沒,宗師們也慢慢凋零,禪法只能說流於一些公案形式或一些規矩清規形式,實際修證的人已經減少很多了。到了明朝以後,明末的蓮池、憨山等四大師提倡凈土宗就有凈土宗的興盛,到了清末民初以後,凈土宗思想禪宗思想就有並駕齊驅的發展,這是二千年大的趨勢。

當我們了解中國禪觀發展歷史過程,知道在每個時代思想都其發展過程,而且有不同的軌跡,可是實質上,在中國整個佛教發展面,還是以禪宗思想為其主體

居此時代反觀現今中國的禪觀發展,日本皇民化政策下,台灣佛教可以說只有五十年,大陸的佛教文化大革命法難下,可能只有十幾年不到廿年的歷史,可以說是兩個生命佛教,這種斷而又續新生的佛教,面臨的是有一些歷史禪觀東西存在,而事實上禪觀的本質已經微沒了

台灣民國五十年代有煮雲老和尚,廣欽老和尚李炳南居士的提倡,到處都在念佛,所以台灣佛教凈土念佛思想可說是一枝獨秀。而禪宗五十年來,缺少禪德大力提倡,沒有叢林禪堂,所謂禪宗方法大家也不是很清楚,就如簡單的參話頭也講不出該怎麼參,也沒有一些可以依循的思想;如默照禪大概只聽過這個名詞,到底默照禪的內容什麼也沒有人講過,也不知道如何用功。近數年稍有倡導。普遍的大眾對於禪宗有一概念就是它是當生開悟,屬於上根利智的人所修行法門看法。而凈土宗思想則是今生往生西方極樂,而且只要一心念就可以達成,認為也是要今生就能辦到。有一種求簡單、求速效心理。所謂求簡單是一個話頭一句佛號就可以,其他什麼理論也不需要,一定要今生成就,不成就就好像這個東四就沒有價值一樣,使得大家的心態都變得急功好利,不願意花很長的心思及接受磨鍊去達成這種目標,使得這種方法就像丟在路邊的石頭隨便就可以撿到的,要不就像孤懸在天空的星星月亮摘也摘不到,一種只能看用不到的感覺。所以,主要在於它的理論架構以及入手作法兩個東西沒有很深刻的被大家所了解。所以可以看得出,禪宗思想在台可說沒有受到應有重視。

在以前為什麼佛教禪觀的思想可以發展被大家所接受,我們列舉幾個原因

第一、在那個時候是正法時代修行人的根器利,同時有很多宗師都能以自己實證經驗來攝化廣大的群眾,以實際修持功夫來代替語言的詮釋,他們不需要多講,因為其本身修持功夫代表著一個權威,能夠為大家所接受、信仰和追隨。所以那時候宗師遍布到處,對於要如何次第修行,只要藉由宗師的門庭薰陶,自然能夠知曉,不必多加興學去探討所謂修行入手或是階次的問題。

第二、因為有帝王的擁護。我們可以看到自東漢時代起,從佛教傳入中國一直到清朝,基本上皇帝都是信奉佛教的,佛教帝王的扶持,佛法可以在社會中堅份子中傳播,因為得到帝王宰官認同與擁護。教法的傳播很自然流傳下去,能得到社會廣大群眾的支持。

第三、那時候社會知識份子比較少,絕大老百姓都是文盲,老百姓知識水準很低,整個社會的群眾只有純粹信仰而已,談到修持的部份就只有在僧團裡面。當時農業社會生活純樸,道場山林中面對的人事物單純,故易信受。現在修持則不同,因為現在是都市化所謂知識教育普及的社會,很多群眾是從信眾開始修行的,出家人也是從信眾裡面走出來的,他不是到寺院才開始修持他是社會做一個學者,就要開始修行,認同以後才到僧團。所以,你必須信眾產生一種相信度,它必須具備相對的理論,讓知識分子接受了解,才足以說服他們,讓他信任或一定程度接受以後,法門才能普及延續下去。

貳、外在業感之面對

所以我們面對這樣的問題,在處於新的時代狀況下,面對不同眾生業感,了解中國佛教背景,面對中國佛教禪觀在未來的發展,是必須面對外在客觀的環境因素,我們提出三點,一、道器相應;二、南傳和藏傳合流;三、禪觀文化價值之建立。

一、道器相應

所謂道器的觀念是說,「法在人弘」如果沒有人弘佛法就會滅絕。佛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出世而已,累劫都有佛出世,為什麼法會滅,就是沒有繼承的人禪宗裡面的溈仰宗、法眼宗、雲門宗、曹洞宗,中國密宗中國天台宗的思想為什麼會斷絕,現在只剩下所謂的臨濟宗,為什麼也會難以延續?就是後面沒有繼承的人。所以要在眾人里找到可以繼承、接受法脈的人是問題所在。

我們可以看到從達摩祖師到六祖都是單傳,六祖後才整個傳遍天下發展開來。即使像臨濟宗這法派也有一典故,有人讖言;臨濟禪法至風而止,所以風穴延沼禪師常常怕讖言應驗而憂,直至得首山省念後方才釋懷。這是有名的一個故事,說明接受法脈的法器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問題在於今天如果有了很好佛法有一個宗師出現以後,他們下面沒有繼承人,或不是很好法器,這個法就會逐漸的淡薄甚至斷絕掉了。如果是一個很好法器,則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或是可以一直繼承這個法脈。所以我們認為並不是沒有很好佛法,而是在於今天中國禪法的法脈繼承的制度完善否。

我們重視的問題是中國佛教的法脈繼承,注重法脈延續傳承,法器選擇或產生培育問題的存在。在「道器相應」這個理論之下,如果我們重新建立起一套法脈繼承製度,所謂的傳法制度,保障這個法的繼承,它有很好法器,使得法不會因為法器沒有而中斷,法器劣弱而萎縮,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二、南傳和藏傳合流的問題

今天在台灣的跡象看得很明顯,尤其最近五、六年來,南傳帕奧禪師及「內觀禪」風行於台灣,很多道場完全採用他們的禪法,藏傳的白教、黃教、紅教都進來設立了自己的道場,普遍在傳法。可以說台灣已經在作為三系佛教禪觀的實驗場。在大陸四川、山西北京這些地帶已經可以說藏傳佛教已經大力的推動,漢地的許多出家人、信眾都開始在學這些藏傳佛教這是很公開的事實。所以大量藏傳佛教經文正在翻譯,大量的喇嘛或是仁波切到漢地來傳法,也有很多人到藏地去學法,或是到南傳緬甸泰國去學習,這種趨勢會隨著將來資訊的流通,還有交通、文化不斷地交流,會越來越頻繁傳統佛教必須以什麼心態來面對?

我認為在南傳的經典中,有很多漢傳已經有了,它的思想本質和漢傳基本上異質部份較少,要和南傳融合過程中,其問題不大。倒是北傳和藏傳其異質性較大。一方面是西藏文化有其獨立之特質;再者,密宗和顯教也有極大差異性,故異質性較大。身為漢地的佛教,我們必須了解保有北傳禪法特質,要有一自己的價值理念,有了自己的價值理念後,才能很清楚認識到藏傳的價值異同在什麼地方。不是一味地去學對方的東西,必須先把自己的理論、修持的內涵先弄清楚,才能辨認出哪些東西是比較純粹同質,哪些東西是比較異質性雜蕪性,而需汰除著。所以,我們認為這是將來中國佛教面臨很大的問題。當然這里也牽涉到了語言文化背景的問題,但最重要藏密的異質性相當大,這過程中勢必會面臨一些沖擊,這就是漢地出家必須要及早因應的心態來面對這樣的問題。

三、禪觀文化價值之建立

未來環境我們面臨快速的資訊、政治藩籬的撤除,以及交通的便利,使得地球越來越像個地球村,文化的差距越來越小,文化的融合也越來越快,這些都使得佛教更大的發揮空間,尤其在廿一世紀佛法已經慢慢要從東方發展到西方的社會,在西方有許多藏傳和南傳的出家人在努力,可是漢傳出家人還很少,將來在面臨東西文化融合的時候,勢必要以中國本有禪的思想,作為接觸西方文化的根源及基礎。所以我們了解到,要切進西方文化系統特質時,須掌握北傳佛教本有的禪觀思想,以發展出一套能切合入西方文化思想特質的佛教思想系統出來。中國政治不斷民主化,生活條件富裕,交通資訊活躍,文化教育提升,種種的現代文明固然使得佛教有了更大自由揮灑的空間,但是也面臨了眾生業感更多以前未曾有的障礙。然而,現在社會物質化越來越深,相似佛法不清思想感官染污越來越重,道德越來越低,在禪修學習過程中思想凈化基本道德的提升非常重要,所以中國禪觀將面對基本道德思想凈化的問題及處理。面對中國十三億人口的佛教領域,以及未來邁向西方文化,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對世俗有說服力的思想體系,讓廣大世人願意放下,犧牲世俗物質享受而接受禪修的調練,這才是中國禪觀可能面對之最大挑戰。

參、因應之道

我們了解了中國佛教禪觀外在面臨的困難,本身也必須要做一些深入的繼承和架構的整理,在此則提出五點之道:一、強本茂枝化,二、次第系統,三、禪教合一化,四、多元普及化,五、自他福慧合流化。

一、強本茂枝化

何謂本,中國禪法之特質在禪宗,而禪宗之所以一花開五葉,就是因為在「明心見性」本質之下開出了不同契入的法門,所以才能造成唐宋禪風之大觀。今日就是要將禪宗根本提振,再將凈土天台、唐密、藏密做為禪宗之枝輔,如永嘉大師禪法就有天台之特質,五祖六祖大弘般若金剛,宗密圓覺闡微,明清禪宗普弘楞嚴,此皆是強本茂枝之作法,則禪風再盛之舉,此為一根本之要途。

二、次第系統

中國禪觀本身有其系統及次第性,譬如天台六妙門,次第禪門,或是三止三觀華嚴法界觀、瑜伽師地論等這些思想,即使像禪宗祖師,如知納禪師真心直指、高峰禪師禪要、永嘉大師永嘉集、正覺禪師默照禪等等,都具有非常嚴整的次第性,可是後人都沒有把它發揮出來。尤其,中國禪法比較強調「圓頓」,因為強調直下承擔這種頓悟的思想,或是像一心三觀思想,次第性和系統性就忽略掉了,並不是中國禪法沒有次系統,只是被忽略而已。所以我們必須要把這些次第性拿出來後,來架構出中國禪觀的次第及系統性。

三、禪教合一化

中國佛教天台止觀的理論思想系統化,可是中國的禪觀以禪宗主體,而禪是要我們頓見本性,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叫你參個話頭。因為這樣的思想,讓很多人誤會禪是不要文字。我們必須要釐清的是一門深入的專修,離心意識的頓悟和禪教引導是不相違背的,藏經中獨是禪宗典籍最多,此即明證。所以禪宗及各宗中有很多對於修行的理論、層次的說明,我們要把對於這些說明要加以澄清,將其發掘出來,要把各宗禪修的過程理論化。理論的架構最主要是做為定慧相應與修證層次、修證理論、修證境界的說明,凈土宗也是一樣,有些道場只教信眾念句「阿彌陀佛」,其他都不要,對於在一門深入的立場上,我們不反對一句佛號或只參話頭,可是並不能否定禪教合一的價值思想,我們必須要禪宗凈土宗等在理論架構上有完整的系統中國祖師其實在凈土和禪有很多東西,只是被人忽略掉了,所以我們要把它挖掘出來,而且更加系統化。

四、多元普及化

中國的禪法本身就偏向於簡單,可是簡單會使不了解的人感到沒有價值。以前是少數知識分子及僧眾之事,而今要面對廣大中層階層、市井小民,所以圓頓也要,次第也要,方便也要,有如百貨公司應有盡有。未來面對廣大的群眾,用很多不同的角度引導他們進到這個門,最終導向於比較真實的禪觀思想。在眾生契入之法上多元化、形式形象化,導至易入而後依次歸趨深密圓頓之果證,使得中國的禪法產生所謂的普遍性。

五、自他福慧合流化

因為眾生的業感,很多強調的是現實利益中國的懺儀很多都是屬於修福方面的,禪觀則皆是智慧中國禪宗天台講求自力凈土純依他力,諸宗分流,我們是否應該把懺儀凈化,然後與禪觀結合,禪凈二者,自力與他力合流,引導大眾在所有修福當中時也能帶動修慧,修慧時也能修福,自他二力兼容並蓄,這是我們將來禪觀所面臨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否則兩個系統截然不同,無法融合。所以福慧合流化也是未來禪觀很重要的一種發展。

結語

基本上我們理解到修持解脫,是我們學佛乃至佛弟子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中國佛教的禪觀也唯有適應相應眾生的根性,解決眾生的根性業力因緣之下,中國佛教才有它存在的可能性,這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佛教出家必須要面對的一些問題。我們必須不可逃避的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唯有去解決這些問題,中國佛教禪觀才有發展,才有存在的可能性,唯有中國佛教禪觀的思想存在,中國佛教才有存在的價值,也才有它存在的這種時空因緣性。我們祈許,中國禪觀的善性發展,將為二十一世紀佛教帶起蓬勃生命力,也為人東西文明的融合帶起燦爛庄嚴景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