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二

金剛經》講課記錄·9月15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菁、小布丁記錄

  今天晚上我們先講《金剛經》的題目。《金剛般若波羅蜜》是《金剛經》的全稱。我們分三部分來講:1、金剛,2、般若,3、波羅蜜。

  "金剛"是個譬喻,它有兩個特點,一是堅硬,二是珍貴。這兩個特點用來比作佛教的「般若」。按照過去的「五不譯」原則,這個「般若」沒有翻譯過來,按我們現在語言大概可以翻譯為「智慧」。這個般若智慧我們現在所講的普通的智慧不太一樣。為什麼呢?我們普通人講「這個人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這是世間人所講的事事變通,只是世間上的一些小聰明。與佛教的這個智慧是無法比擬的。而佛教的這個智慧可以用來指導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自在,生活得安詳,另一點,擺脫煩惱迷茫和困惑。所以,佛教里講的智慧啊就和普通世間上講智慧不太同。我們世間一般人講「這個人聰明一點「就是有智慧。」佛教里的智慧是要遠離語言障礙,遠離文字障礙,真正覺悟了世間真相人生真相,回到我們人生本來的境界。可是,這個智慧很難擁有的。我們世間普通的人,我經常講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大家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不斷地提高了,好象我們什麼都不缺了。可是,我要說,我們還缺。我們人生最缺什麼呢你知道嗎?大家可以思考這個問題在我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以後,我們最缺什麼?哦,網上有人回答:缺智慧。是的,可是這個智慧不是世間的那個智慧,不是耍小聰明人生只有當擁有佛法智慧後,你才能真正分享佛陀的法喜,你才能真正進入佛陀生活的那個自在覺悟境界。所以,我們佛教徒,每一個學佛的人,要趕緊精進起來,如何去擁有智慧,如何去把握智慧,如何去運用智慧指導世間生活世間的人你想想看,有沒有學佛一下子就把生死的問題都解決了的?有這麼靈驗嗎?用世間上的方法很難辦到的。那就只有當你擁有了佛法智慧後,你才能在茫茫的生死苦海裡面有一光明有一線希望。但是,我們也不要沒有信心也不要妄自菲薄。覺得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生活煩惱太多,苦惱太多,好象這個...不見得。為什麼這麼講?...智慧就已經擁有了基礎

  我經常聽一些老居士講:「師父啊,我業障深重啊。我怎麼沒有智慧啊。」我說:「你怎麼沒有智慧啊?」,他說:「我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我說:「你錯了。」我說:「老居士啊,你要清楚,佛法智慧不是用文化來衡量,不是用知識來衡量,而是用你是否擁有清凈心,是否擁有恭敬心來衡量。」當我們擁有清凈心,擁有智慧心,那你的智慧成就了一半。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清代晚期的時候,在成都的文殊院,有個和尚,叫桂芳老和尚。他沒有文化,以前是個長工,老方丈看他,知道他在過去劫中積累的善根非常深厚,就有意要磨練他。他說:「你沒文化,我教你一個修行方法。」桂芳和尚就說:「好啊師父你教我什麼修行方法呢?」方丈說:「你每天晚上拜佛吧。」桂芳說:「好啊,我到哪裡去拜呢?」老方丈給他講:「我那裡供了一個彌勒菩薩。你每天晚上就到那裡去拜。」桂芳和尚就問:「師父啊,那我每天晚上拜到什麼時候呢?」老方丈就說:「你每天晚上拜到看到彌勒菩薩那尊佛像動的時候你就不拜了。」於是,桂芳和尚每天晚上就去拜。因為老方丈是有意考驗他的,他在彌勒菩薩背後牽了根繩子,當桂芳和尚不動了的時候,方丈就去拉一下繩子,那個彌勒菩薩佛像就動了,桂芳和尚一看見,就不拜了,就回去休息了。就這樣,桂芳和尚拜了三年,每天晚上都不間斷。後來,有一晚上啊,方丈有事去接待,就沒有去拉繩子,可是奇跡出現了。什麼奇跡呢?就是桂芳和尚去拜的時候啊,那個彌勒菩薩就走下來了,問他:「你每天這樣虔誠地拜啊,從來沒有偷懶,從來沒有間斷過,很令人感動,你拜了這麼三年,現在你想要什麼嗎?」如果要是我們啊,我想大家都會向彌勒菩薩要很多的恩惠,「我需要平安,我需要吉祥」。可是那個桂芳和尚啊,那真是達到了無求的境界他說:「你看我們這個廟里啊,什麼吃的,穿的,住的,都有,我什麼都不缺啊。」哈,彌勒菩薩想這個人好,就回去了。那個桂芳和尚看到彌勒菩薩動了,就以為拜佛時間到了,該回去休息了。老方丈接待完後,就來看,沒有看見桂芳和尚,就去問他:「你怎麼不拜了呢?」桂芳和尚說:「你不告訴我嗎?看見彌勒菩薩動了就不拜了嗎?」咦,老方丈心裡就想啊,「我沒有去拉繩子佛像怎麼會動呢?」桂芳和尚接著說:「我看見彌勒菩薩動了,所以就不拜了啊。」老方丈就說:「怎麼會這樣呢?」桂芳和尚就說:「彌勒菩薩不但動了,還走下來,給我說話,問我要什麼?」老方丈就問他:「那你說你要什麼了嗎?」桂芳和尚回答說:「你看我生活里什麼都不缺,我什麼都沒要。」然後,老方丈說:「傻瓜呀,要智慧嘛。」桂芳和尚記住了,第二天晚上,他又去拜,彌勒菩薩又走下來了又問他:「你要什麼呢?」他說:「我要智慧。」我們上面說了,那個桂芳和尚啊,是當長工出生的,按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低層的打工仔,沒有讀過書,可是,就從那個晚上後,他雖然不識字,但可以講經說法了。但是,他講經的時候需要旁邊有個給他念。念一段,他講一段。

  那麼,通過這個故事啊,我們要明白個什麼道理呢?智慧不等於知識不等於文化智慧來源清凈中來!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夠保持一顆平等的心,無求的心,清凈無染的心,那麼,智慧光明啊就自然地顯現了。這樣,你在生活裡面就會打破障礙,打破困惑,打破迷茫,能夠真正生活得自如,能夠真正生活得安詳。所以,我們講,人生啊,現在我們最缺的是什麼?是智慧希望大家能夠真正地在生活裡面擁有象佛一樣清凈智慧,但是,我們更要清楚,這個智慧不是靠求的,這個是求不來的,是靠我們修持。為什麼?所謂修持,就是去開發我們內心智慧寶藏。我們自己內心裡面就有一個無窮無盡智慧的大寶藏有一般若,不增不減的,與佛一樣平等智慧。只是我們啊,因為妄想執著煩惱智慧給淹沒了,障蔽了。這就如天空中的月亮一樣,每天晚上都有,只是因為烏雲的遮蓋,所以,不一定都看得見。當風把雲吹散了後,月亮自然顯現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智慧寶藏本自具足。就靠我們自己想辦法,通過精進,通過努力,克服煩惱,那我們智慧寶藏自然地顯露出來,那我們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充滿法喜的人生。所以,我經常給人家講:「含心當來清涼月,智慧人生吉祥。」所以,這裡講的這個「般若」啊,不同於世間普通的智慧它是我們能夠達到覺悟解脫的一把鑰匙,是我們成佛路上的一盞明燈,是我們在真實苦海裡面導航的航標。如果我們擁有了般若智慧,我們的人生在茫茫苦海裡面就不會迷失方向就會真正地去沿著智慧的路走下去。那,我們的人生就非常的圓滿,非常的美好。所以,我們這裡講的是要這樣的一種「智慧」——是清凈的,無染的,無求的,能夠給我人生帶來光明給我人生帶來自在給我人生帶來瀟灑的這樣一個寶藏

  所以,這裡用金剛來做譬喻,上面講了,金剛兩個特徵,一個是堅固,一個是珍貴。首先,我們講這個「堅固」。人生擁有智慧才是堅固的。為什麼?智慧如利劍。文殊菩薩手裡不是執一支劍嗎?有些人問我:「法師啊,菩薩裡面不是講慈悲嗎?那文殊菩薩怎麼拿劍呢?那哪裡是慈悲呢?」我給他講啊:「文殊菩薩手裡拿的劍是個象徵,是給我們傳遞一個信息。」什麼信息呢?大家都知道,文殊菩薩智慧象徵,是智慧代表,所以,利劍喻智慧當我們擁有利劍的時候,你看,我們伐樹也好,砍木也好,那才砍得動啊。這個利劍就是要砍除我們人生雜草叢林啊。那麼,我們人生雜草叢林是什麼?是煩惱啊,自私啊,等等。用智慧的利劍才能斬斷雜草,用智慧的利劍才能斬除煩惱叢林。所以,佛教裡面用金剛的堅固比喻智慧力量是無窮的。只有用智慧的利劍才能消除煩惱障礙。那麼,人生最大的煩惱是什麼?有人告訴我嗎?是自私啊。當然這個自私也好,我執也好,都是無明的一種表現形式,一種具體的體現。星雲大師有一句話:「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一個人對世間任何形式的斗爭,通過努力都是可以解決的。可是,當一個人面自己的私慾慾望自私的時候,你是束手無策的,你是沒有辦法的。那麼,這個時候靠什麼解決?要靠智慧的利劍,靠智慧力量才能夠消除我們每個人自私的心,貪慾的心,固執的心。所以,這裡用金剛的堅韌性比喻佛法裡面講的智慧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是其他任何力量都無法比擬的,具有其他任何一種東西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金剛有一個珍貴性。這個也比喻智慧比喻智慧的難得。

  永嘉證道歌里講到:「摩呵般若波羅蜜,最真最貴最...」為什麼?難得。我不知道大家學佛多長時間有些人啊,包括我自己在內,學佛幾年佛法真正的智慧嘗到了點沒有?所以,我們要付出一切的代價,付出一切的行動,慢慢地才能夠去開發我們那個智慧寶藏,才能慢慢地擁有一智慧。所以,這裡是用金剛的珍貴來比喻智慧的難得。世間物質東西很容易得到,黃金都有價,多少錢一克,可是,這個智慧不是可以用金錢可以買得到的。買得到嗎?你買過沒有?我想啊,艱難得很啦,不是靠金錢可以買到的,而是要靠你自己修持的,要靠你自己開發的,要靠你自己煩惱自心才會智慧的顯現的。所以,佛法裡面就用金剛的珍貴性比喻這個智慧的珍貴性。智慧是無價的,但也不要因此喪失信心,說:「黃金是有價的,都是可以用錢買到的,而智慧是無價,那怎麼得到呢?不是沒有希望了?」希望是有的,為什麼?我們要相信佛!佛告訴我們的,每個人內心裡面都有。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都有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什麼是靈山塔?智慧寶藏之塔啊,喻智慧的燈塔。所以呢,我們要好好地懂得這個道理當我們踏上了學佛的路上,你已經與佛法上緣了,也已經與智慧上緣了,也已經向智慧方向在邁步了。

  現在不是講上網嗎?有一年,在柏林寺的夏令營裡面,講課要結束的時候,我發出一個號召,號召什麼?號召我們要上網,要上佛學的網,上智慧的網,那麼,我們就成為一個無窮無盡智慧網路佛學網路。上智慧的網,這個,才是我們學佛人應該走的道路。現在不是講資源共享嗎?大家也要智慧共享啊。這裡網路教學就是智慧共享啊。所以,雖然智慧很珍貴,但是,只要你學佛,就已經邁向了光明的路,邁向了擁有智慧的路,關鍵就看我們怎樣不斷地,連續地,穩定地去學佛。(上堂課關於連續、穩定智慧的闡述的重述,這裡略)。

  所以,我們前面講,用金剛比喻智慧堅固智慧的珍貴。

  下面我們講:波羅蜜。這是梵語。是古印度的話,現代的話講是:「到彼岸」。到彼岸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六道眾生啊,都是生活生死中,輪迴中,茫茫苦海中,佛法中講,如果你能擺脫生死,擺脫苦海那就彼岸。那怎樣才能到彼岸?那靠什麼?靠象金剛一般堅固珍貴的智慧。也只有擁有般若智慧,才能解決我們生活中問題,才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煩惱痛苦,才能真正地幫助我們生活得自在

  這樣就有個問題:「到彼岸。」,那麼,好象一般人都感覺說:「這個彼岸很遠,我們怎麼能到得了?我們到了是什麼感覺?」你們說彼岸在哪裡?有人告訴我嗎?彼岸在哪裡?網上有人說「是清凈」,有人說是「心」。」還有沒有?對了!是當下!說是極樂也可以。彼岸就在當下,就在一念間。為什麼說彼岸就在一念間,就在當下?為什麼?有人告訴我嗎?因為你在一念中沒有煩惱,沒有執著智慧的光芒就會顯現。智慧彼岸啊。就在一念間,在當下,擁有如金剛般堅固和珍貴的智慧!當下的智慧,當下的彼岸。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有這個精神和氣質,不要覺得彼岸非常遙遠,不要覺得彼岸在十萬八千里,不要以為彼岸是要坐火箭才能到達的地方。諸位呀,要知道彼岸在我在心中在一念間!如果彼岸還有距離的話,那麼遙遙無期啊,怎麼能到達啊?我想,如果彼岸真的有距離的話,彼岸坐火箭也是去不了。所以呢,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彼岸就在當下。彼岸就在一念間。」因為擁有智慧嘛。如果說,彼岸在另一個他方世界,另一個極樂世界你不煩惱,即使去了,還不是極樂極樂也在一念間,也在心中。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老說,過去有人講一句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就想,「不用回頭,當下就是彼岸!」覺悟嘛。,就看你下一念間有沒有智慧!如果說你當下裡面沒有智慧,你再怎麼回頭,你就是把頭轉個彎兒,那還不是彼岸!所以啊,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這樣的話,你能在一念間,在當下,能夠有智慧的火花啊,那你的人生啊,就是真正地充滿喜悅,真正地充滿光明,處處自在,時時自在

  所以,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告訴我們這些道理。在生活裡面,在當下,擁有智慧。如何擁有智慧?這個又是一個問題哦。如何擁有智慧?大家知道嗎?這裡啊,我不知大家有經驗沒有啊。我給大家講一個生活中的細節。不知大家有沒有過用手電筒筒的經驗?比如,我們晚上走路的時候,遇到那個地方沒有燈光的時候,就把手電筒筒的開關按一下,手電筒筒亮了,我們可以走路了。當我們走到了燈光的地方還要按手電筒筒嗎?那當然不按了。所以,生活裡面擁有智慧就象打手電筒筒一樣的道理!為什麼這樣講?就是說當你生活裡面有煩惱,有不自在的時候,就是你真正能擁有智慧的時候!就如有人說:「我生活裡面有煩惱我生活裡面有這樣那樣的生活問題。」這就是修行最好的辦法啊,就是你開發智慧最好的時候!就是你千萬不要煩惱,能夠覺悟,能夠觀察,那當下的智慧現出來,你的煩惱就被洗掉了。那那麼你說,在那個一念間你不覺悟的嗎?不是在極樂世界嗎?所以,我們要懂得這樣的原理。不要怕自己有煩惱,不要怕有坎坷,越是煩惱越能夠考驗你,越是煩惱越能夠鍛煉你。但是,我不是提倡大家去找煩惱,不是,而是要敢於認識煩惱,敢於面對面對現實,去正視!這樣的話,你啊,才能真正地沖破現實生活裡面很多的誘惑,才能真正保持「出淤泥而不染」。才能真正的保持「入世而出世」。現實生活裡面,每天都要穿衣吃飯,但是你每天的穿衣吃飯都要意識到那顆覺悟的心啊。而這個才是現實生活裡面佛教徒的本識。所以,通過「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幾個字,我們懂得這個道理

 「經」字,按傳統講法一大堆。大概的我們不去講了。總之,「三藏」,「經」是佛說的,「律」是佛定的,「論」是佛的弟子佛陀的教育的闡釋、解說。所以,這個「經」是表示是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用 智慧去度脫我們生死苦海的這樣一部經典

  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大概地把這個題目講了一下。下面呢,佛法通過這個絲綢之路,能夠不斷地從中原延伸,傳到中國來,這個啊,跟歷代祖師大德的艱苦求法,還有印度高僧大德通過這個路不畏艱辛地來中國傳法都是不開的。這麼一個佛法的傳播,經典的翻譯,都是和他們分不開的。

  我們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家可能都知道,是鳩摩羅什翻譯的。這裡呢,我們對鳩摩羅什法師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介紹呢?我想啊,大家今天能夠在這樣一個時代佛法流傳兩千多年以來還能聽聞佛法,要感謝歷史上曾經不畏艱辛,歷經困苦,把佛法帶來的中國來的那些高僧大德,更要感謝那些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把經典翻譯成中國文字祖師大德們。

  這裡,我們要介紹告訴鳩摩羅什大師大家,我們今天學佛啊,要有一個感恩的心。能感恩鳩摩羅什大師,能夠把這部經典翻譯過來,讓我們能夠通過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學習走上覺悟的路,走上成佛的路,走上圓滿人生,改造生命的路,踏上一條人生光明大道,沒有崎嶇,沒有坎坷,沒有黑暗,那裡只有平常,只有自在,只有安詳,只有灑脫!恐怕跟我們的鳩摩羅什大師的功勞是分不開的。

  下面我們介紹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大師生活年代大概是在公元343-418年,他是丘茨人,就是我們現在西域新疆一帶。鳩摩羅什是梵語,翻譯成漢語是「童壽」。什麼意思呢?因為據說鳩摩羅什大師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有長者相,有大人相,所以呢,就給他取了鳩摩羅什這個名字。鳩摩羅什大師他的祖先最早是印度人,印度的貴族。他的父親叫鳩摩羅炎,是個宰相(國師),本來他是出家,後來由環境所迫,就與丘茨國的國王妹妹結婚了,後來就生下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在七歲的時候就與他的母親一起出家了。他學習非常得快,又學大乘,又學小乘,很快就會講經說法,並且還會辯論,他與道師辯論,道師還辯敗了。所以,他的影響非常的大,在西域一帶地位非常的高。後來,在姚秦時代,符堅聽說他這個人非常厲害,於是派李光去請鳩摩羅什大師來,後來打了一仗,將鳩摩羅什大師來了。結果呢,走到涼州的時候,得到消息,符堅被人殺了,李光就不去了。後來...(人名)去了以後,對鳩摩羅什也非常崇敬,也派周人去請,通過種種的波折,鳩摩羅什大師來到長安,就住在現在我們那個草堂寺,翻譯經典。這個過程非常的復雜,我們不講太多。我們只是通過這個介紹要知道鳩摩羅什大師中國佛教史上,他的翻譯是空前的,成就僅僅是翻譯的經文內容系統,並且大量地翻譯了很多的般若經典,改變了過去那種翻譯(直譯)的辦法,開始用運用意譯的方法,就是用理解的辦法,而非直譯,所以語言非常流暢,文字非常優美,並且又不喪失佛法原有的含義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特點。比如我們現在看的這部金剛經》,大家就能感受到這個特點。這裡,我們之所以要介紹提到鳩摩羅什大師,就是希望大家在學習《金剛經》的時候,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對鳩摩羅什大師有一感恩的心,對佛陀有一感恩的心,對歷代祖師大德,對傳授佛法都付出過艱辛勞動的人有一感恩的心!

  下面我們開始進入正式經文的講解。

  我們要知道,《金剛經》一共分32個小節。原來,沒有分這32個章節,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個太子要學金剛經》,就把這個《金剛經》分成了32個部分。整個是由上下兩個部分構成:從第一部分到十六是上半部分,從十七到三十二是下部分。分別從如何降伏其心,如何修學,這個方法精神做解說。我們在經文裡面還會談到。

  上半部分第一節:法會因由分第一。

  這個「法會因由分」,怎麼理解?我想啊,大家都有開會的經驗。我們一般開大會,是不是有個開幕式,開幕式後開始正式開大會,最後還有個閉幕式。「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傳統講法,按現在的講法經文里的「序分」相當於我們開大會的開幕式,「正宗分」相當於我們正式開大會,「流通分」相當於閉幕式。例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我們的開幕式不也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在開大會,在哪開,有哪些人參加。這就是「序分」。「正宗分」,這裡講的是我們正式開大會,就是佛的講經。會後的閉幕式是:大會開得很成功,非常圓滿希望大家能夠把會議的精神帶回去,能夠落實,回去後能夠傳達。就是「流通分」的內容了。經典里,就是佛說:「信受奉行」:經講完了,大家應該怎麼去修行,怎麼去實踐。所以,「法會因由分」就是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的開幕式。這裡告訴我們:佛在什麼時候講,在哪講,有多少人在聽,當時是怎樣一個情景。描述講經前的一個概況,法會因由分就是這麼來的。

  現在講第一節「法會因由分」。

  經文:「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如是我聞。」這幾個字出現在很多的經典裡面。這幾個字怎麼來的呢?當時,釋迦牟尼佛去世之前,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要涅磐了,心裡非常難過。旁邊就有人給阿難尊者建議了,說,你是佛的侍者,佛在的時候我們可以向他請教,佛不在的時候,我們有很多東西不明白,所以,趁佛還在,趕快去向佛請教。其中就提了些問題,比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可以問他老人家,他老人家說我們都相信,可是,釋迦牟尼佛涅磐後,他的言教我們要匯總起來,搜集起來,可是怎樣才能讓後來人相信這是佛說的呢?讓你去請教,我們該怎麼辦?阿難一共提了四個問題,這裡只講與我們這裡有關的。佛就告訴他:「我將來不在的時候,你就在經言教結集的前面加上四個字:「如是我聞」。」所以,經典的前面都有了「如是我聞」的字樣,就是要消除大家的疑惑,要大家相信,這個經典不是後來的人憑空捏造的,杜撰的,而是佛陀親自說的。所以,「如是我聞。」中的「我」就是指阿難尊者有些人就問:「佛法里不是講無我嗎?怎麼這裡還有個『如是我聞』呢?」那個「無我」啊,是講沒有真實的我,沒有獨立的我,而有個如夢如幻的,如幻如化的,這個假相假名是有的,佛是講中道不走極端的啊。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大家要知道,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要進行經典結集的時候,當時,阿難尊者不是還沒有證果嗎?後來,阿難尊者精進修行,證果了。這個時候,說需要結集的人九個,還差一個,因為他多聞第一,能夠把佛所講的佛法統統記下來,所以呢,對經典的結集少不了他。所以「如是我聞。」用我們現在的話翻譯過來就是:「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這麼講的」,目的是要消除大家對經典的懷疑,是要大家起信。

  「一時」,這個比較難說:到底什麼時候?因為古印度時間觀念很模糊,時間不精確,「一時」是表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的時候,沒有具體的,是個不清時間帳,沒法說。只是表示一個時間觀念,沒有一個具體的時刻表。

  「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國...給孤獨長者...祗陀太子

  *(非常遺憾,我,同樣記錄的永菁師兄和錄音的果菁師兄都掉線了,所以,關於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典故沒有記下來。有興趣的佛友可以查相關資料)

  ...他(祗陀太子)也想通了,於是他兩個人就合計,那算了吧,我們兩個人共同供養吧。「祇樹」,就是祗陀太子的那棵樹,「給孤獨園」就是給孤獨長者的那個園。再後來,那個精舍就是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共同一起供養釋迦牟尼佛的。由於這個事情就把這個精舍取名為「祇樹給孤獨園」。

  通過這個,我們要得到一個啟發,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真正是供養我們三寶典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我現實生活中,我們見到很多信徒啊,互相攀比,互相詆毀。這樣不好要學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互相謙讓,最後達成共識,意見統一,共同供養三寶。我們今天學佛,作為佛教信徒要把這個供養三寶機會提供給大眾要讓大眾都有供養三寶機會,不要你自己一個人獨占熬頭,這個是不行的。這不是佛教徒的本色。大家要和合,機會平等,機遇要平等好事大家做。所以,現在很多人啊,「我一個人供養這個師父。」,這個不好都是信徒嘛。三寶福田要把這個福田留給大眾要把這個機會留給大眾要讓每一個人都有福田機會要讓每一個人都有親近三寶機會。這是從「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地方,我們要得到這樣一個啟發。這在開始我們講經的時候不是講過嗎?微言大義,依義不依語嗎?佛經裡面我們體會的東西,到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該怎麼修行,怎麼幹嘛。就是要互相謙讓,和睦共處,要讓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有這麼一個精神。若是每個佛教徒有這樣一種精神,那真是不得了了。我講一句話,大家將來,去寺廟也好,去幫助人也好,都要本著這麼一種精神:意見要統一,行動要一致,這樣的話才能體現出佛教徒和合的精神慈悲精神才能夠真正地把佛陀慈悲之光,智慧之光撒滿每一個角落,撒滿人間。所以呢,我們從這裡要得到這樣一個啟發。我們每一個佛教徒都能夠象祗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一樣,都成為供養三寶典範,都成為供養三寶的楷模。不要有自私的心,自利的心,自己去佔有一寺廟這樣的心。這樣太狹隘,這不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情懷。

  今天就暫時講到這裡。

  註:「...」處是反復聽都沒有聽清楚的,無法記為文字,望各位佛友諒解。中間如果有打錯的字,也望海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