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師:《金剛經》講課記錄 第四

金剛經》講課記錄·10月13日

宗性法師主講
永箐、小布丁記錄

  「時長老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一段在文字都很簡單,但我覺得有必要給大家做一段解說。為什麼呢?我們在平常學法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都做不到象須菩提這樣的心態。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須菩提作為「解空第一」的大阿羅漢在我們看來,已經是非常有成就的,可是這裡看看,他在佛陀面前要想請問佛法要想深入法海,他「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那麼這句體現什麼問題?這是印度風俗習慣,如果大家注意的話,在南傳佛教界比丘和我們的藏傳佛教裡面都還保留著這樣的風俗。就是他們搭袈裟啊,是把右肩露出來的,「右膝著地」,就是說須菩提在請示佛陀開示之前啊,右腳跪在地上,左腿半立,不但如此,他還「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這個「合掌恭敬」,諸位有何感受?為什麼要這樣,並且我們要明白經文為什麼要把這段文字記載下來。我希望大家通過這段文字啊,應該得到一些啟發。什麼樣的啟發呢?就是學習佛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夠聽聞佛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珍惜這個學佛因緣珍惜這個聽聞佛法因緣!所以呢,我個人覺得,從這幾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出這樣的意義——佛法須於恭敬中求,要有恭敬心。平常我們看見很多信徒,對我說:「師父啊,佛法里講『不著相』,所以呢,我到了廟里,對佛像,對經書我心不著相,心裡面恭敬就不要什麼頂禮了。」我就給他講,我說你這想法片面的。不知道這裡的諸位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學佛法心裡面恭敬就行了」你們是不是也有這樣想法平常佛法,對三寶是不是這樣的心態。有人告訴我嗎?如果說,諸位啊,你有這樣的心態的話,我可以告訴你,你在佛法的理解上還不圓滿。為什麼這樣說呢?佛法不但重視內心恭敬,同時也重視外相上的恭敬。為什麼這樣講?佛法講:「內外一如」,你內心恭敬怎樣體現出來的呢?那就要通過外相。通過你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來傳遞,來表達你內心裡面的這種恭敬虔誠。也只有你在形式上,在外相上這種恭敬虔誠的流露,我們才可能知道你內心裡對待三寶、對待佛法恭敬程度。所以,我們這裡講,佛法是講內外一如的。內心與外相,是統一的!如果說,你只重視內心不重視外相,不圓滿,反過來,你只重視外相不重視內心修養,那也是不圓滿的。為什麼?如果用佛法的「理」「事」的道理來講的話,重內心是重理的,如果重外相,是重事,如果只重理不重視事不圓滿,如果只重視事不重視理,也不圓滿。為什麼?佛法里講華嚴境界,就是「理事圓融」啊。要把我們內心恭敬和我們外相的恭敬統一起來!讓內心恭敬通過外相能夠流露出來,通過外相上恭敬的流露能夠讓我們感受到內心恭敬。所以諸位啊,要懂得這個道理——「佛法恭敬中求。」很多人在學習佛法過程中,對老師,對法師是什麼樣的一個心態?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啊,我不是說對我怎麼樣,而是說佛法要怎樣,內心裡面的那份虔誠,那份恭敬生起來了沒有?諸位啊,生起來了沒有?有的人啊,老聽他講:「師父啊,我們學佛啊,非常的虔誠。」我說,虔不虔誠啊,那不是在嘴上,那是在你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就在言行之間。為什麼,因為你這虔誠,對佛法恭敬生起來後,把這種虔誠恭敬,就融入血液里,所以,他把這種虔誠恭敬生命融為一體。這種虔誠恭敬啊,是氣宇軒昂,這掩飾不了的,是自性的流露。所以啊,你的虔誠恭敬生起來沒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通過什麼看?外在的相狀和內在的氣質,都可以感受得到你的那種虔誠恭敬是不是真正的跟你生命連接在一起。所以啊,通過這兩句話,我們這裡提出:「佛法恭敬中求」,所以,如果我們諸位啊,對密教,對密宗感興趣的,就知道,密宗里特別強調你對上師恭敬,並且呢,還強調弟子在跟上師學法的時候,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我們現在很多人啊,愛去挑老師毛病,挑法師短處,這裡沒做到,那裡也沒做到,這裡也不好,那裡也不好。這都是不好的,要懂得。所以,要從內心生起來,那麼如何從內心生起來?第一步:就是從恭敬心來,於恭敬中求。所以,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將來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要重視形式和內在的修養,不能只注重內在的修養而不注重外表。學佛法人要圓融理事圓融形式和內在圓融

  下面:「...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這裡,不知諸位對佛陀作何想?反正我覺得都應該象須菩提一樣作「希有」想。為什麼呢?要逢佛出世啊,要有非常大的福德因緣。所以啊,有的人老是感嘆,「哎呀我現在又怎麼怎麼,這個也沒給我機會,那個又沒有給我機會。」可是,我們應該反省我們自己,我們為什麼會生在這樣一個時代?「前不挨生,後不得便。」(*可能有誤)啊,這句話怎麼講呢?「前不挨生」,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我們沒趕上,「後不得便」,彌勒菩薩出世也不知道趕得上還是趕不上這樣一個心態。所以啊,對佛陀,要作希有想,對佛法要作希有想,對三寶要做希有想。只有你的「希有」心生起來後,你才能真正象前面我們講的一樣,對佛陀,對佛法,對三寶生起無上的恭敬生起無上的信心啊。希有嘛,難得嘛,你想,如果象土豆一樣滿地都是隨便揀到,那樣的東西你還珍惜嗎?你還會去愛護嗎?諸位可以考慮考慮。所以啊,能逢佛出世,那都是要多少的大福德,大因緣。根據史料記載,當時佛陀在世的時候啊,印度聽聞佛法的人有1/3,有1/3聽聞佛陀名號但是沒有聽聞佛法,另外1/3根本連佛陀名號都沒有聽聞過,更不要說遇到佛陀了。你們想有多艱難啊。可是在我們現在這樣一個時代要想佛法更不容易啊。你想想,全球,全世界60億人啊,佛教徒有多少?恐怕頂多1億人吧,還不到1/10啊,所以,我們現在能夠有幸聽聞佛法,我們應該打心裡面感到高興啊,所以,更應該珍惜這樣的機會。要好好的深入佛法大海,真正地對我們自己負責任對我們的生命責任努力地改改變我們自己,提高我們生活質量,提高我們生命質量,就要象佛陀一樣,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能夠真正讓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人生圓滿起來,智慧圓滿福德圓滿,與眾生結緣,圓滿你想,這有多好啊。所以古德講:「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啊,所以我們講佛法希有,我們能夠聽聞佛法,能夠遇得到,那這是說明在無量劫以前還是種了些善根,才能得以聽聞佛法。但是呢,比起他們能在佛陀在世的時候親聞佛法,還是差了一大截了,所以我們還要生慚愧心,作慚愧想啊。不要因為我們能聽聞佛法驕傲了。但是,我們既然聽到了,今生就要解決問題!諸位,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問他,「你信佛嗎?」,「信佛」,「你學佛嗎?」,「哎呀,等到我將來空的時候學」。那你什麼時候空啊??人生啊,很多事情是沒完沒了的,什麼時候有空啊?時間是擠出來的,學佛也是這樣,「歲月不饒人」,時間是不等你的,無常是不等你的!過去古人都懂得:「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古代的人才給我說了一句警惕的話:「今朝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朝穿不穿。」啊。那是說,今天晚上你把鞋和襪脫掉,洗完腳,躺在床上,明天早上還不知道你還能不能穿你今天晚上脫下來的鞋和襪啊。你敢保證嗎?你有把握嗎?所以,我們不要老是覺得我們還有的是時間,我們還的有是光陰,我們還有的是機會。我老是強調,覺悟就在當下,時間就在當下!不要老是等待明天,等待未來明天未來事情你是把握不住的,只有把握好當下,把握好今天。把握好現前一念,才有辦法。所以呢,在這學佛的問題上,不要老是等待,等我有空的時候,等我有機會的時候。時間是一晃而過的,所以啊,希望大家啊,佛法難聞,現在已經聞到,要珍惜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什麼意思呢?「善護念」用我們現在的話講就是經常啊,內心裡面都是感念、愛護、鼓勵所有的學佛人!這裡的「諸菩薩」是廣義的,是指發了菩提心的,學佛都是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就是經常給大家帶來佛法,鼓勵大家,要好好用功修行勇猛精進。那麼怎麼個鼓勵呢?

  「世尊。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雲何降伏其心。」
  這是須菩提釋迦牟尼佛提的問題,說,您老人家啊,平時都是不舍一切發了菩提心眾生的,都經常給他們開示佛法我現在有一個問題想請問您,就是,「善男子女人」所有發心學佛的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發要成佛的心,「應雲何雲何降伏其心」,應該怎樣來改造我們的自身?應該怎樣把握我們現前的一念,把握我們當前的一念?怎樣來轉變我們的自心,怎樣來改善我們的自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陀說,好啊須菩提,如你所說的那樣,你現在聽好,我現在給你講。應該象這樣來調伏自心,來改善自心

  那麼從這段文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個人覺得,特別是從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話裡面,諸位體會到了什麼?我個人感覺是「善護念」這三個字不容易啊。不但要「護念」,還要「善」,這個「善」是什麼?是高興,生起歡喜心。這容易嗎?我看不容易,特別是我們現在我不知道大家在學佛過程中有什麼樣的體會。當我們發起菩提心後,就是菩薩,對待一切眾生,要象佛一樣,你辦到了沒有?所以,從這個地方啊,我個人感覺到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啊,恨鐵不成鋼啊!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學佛修行,是你自己的事,你改不改造你自己生命還是你自己的事,佛陀的胸襟啊,「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度一切眾生啊,諸位有沒有這樣的心量?我講講我自己,有些時候,別人問你問題的時候,稍微多問你兩個,你都不耐煩,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煩,這麼討厭,怎麼老問,喋喋不休。想想佛陀,「善護念諸菩薩」,那時時刻刻都是不舍一個眾生的。不舍一個眾生容易嗎?我看不容易的,特別是我們現在,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當別人在危難的時候,需要你的時候,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是不是真正地以菩提心為因,發大悲心去救助他?去幫助他解決困難?我的體會是,當自己感到為難的時候,會找很多理由去推脫,甚至講:「對去起,我沒有空,對不起啊,我現在解決不了,以後給你解決」,這是推脫。所以,要學佛陀的情懷,從這裡我們感覺到一個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的。那麼,佛陀為什麼會這樣?恨鐵不成鋼啊。就是說佛陀本身內心來講,真真正希望大家早點成就,早點脫離苦海,早點脫離輪迴。可是呢,我們是自己不爭氣啊,老讓佛陀擔心我們。擔心我們什麼?擔心我們墮落啊,墮落到輪迴裡面啊!所以,從這兩句話裡面,我們要體會到佛陀的悲心,大慈大悲的心,就是從這些細小的言行裡面,我們都可以體會到。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懂得這兩點:1、是佛法要於恭敬中求,2、要學佛陀大慈大悲的悲心和情懷。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那麼什麼是正宗分?就是佛陀要解答須菩提剛才提出來的問題。什麼樣的問題呢?就是,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怎樣調伏我們現在的心,怎樣庄嚴我們現在的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前凡夫心態啊,妄想煩惱執著,等等,充滿了我們的心,我們要想成就必須要對我們這個染污的心,這個充滿嗔恨的心,充滿執著,充滿煩惱的這個心,進行改造,進行凈化。那麼怎麼改造,怎麼凈化?這就這一分,第三品告訴我們的。

  佛告訴我們怎樣來改造我們的這個心,怎樣來凈化我們的心靈呢?佛告訴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這樣來改造:「所有一眾生之類。」所有一眾生之類,凡是生命體,「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有以下四種類別:胎,卵,濕,化。四生啊,我們平常佛教里有這樣一句話:「四生生於寶地,三有孵化蓮池」(*聽得不太清楚,可能有誤),就是對一切眾生的劃分。卵生,就是要通過卵孵化而形成生命的,比如魚、雞、鴨、鳥之類的;若胎生,就是要父母的胎才行的,人、老虎、豬、貓、狗,等等的;若濕生,就是通過水來形成生命體的,比如蚊子微生物之類;若化生就是變化生,這個不容易體會到,佛教化生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諸佛菩薩化通過神通力,變化成來度眾生的,一種是鬼神。所以,這四生啊,就是一切眾生生命體四種類別,與我平時講的六道對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天」是指三十三天裡面的諸天,如民間講的玉皇大帝,是帝釋天,這種有情啊,是有福報,但缺乏智慧的;「人」,我們指的普通的人;「阿修羅」,是印度話,翻譯成中文就是「飛天」,這一有情,我們好象很難體會得到,如果要體會,可以通過世間事情來了解。不知諸位聽到過這樣話沒有?「流氓,阿飛」,他們同樣是人,但是世間上的不守規矩的人。按世間普通的道德價值觀來看,只要是人就應該遵守應有的道德修養要有人的修養,可是,有一類人,就不遵守公共的行為規範,老是違背道德,違背社會公德,做一些不和人的情理的事,我們把這類人叫「流氓」,所以,「飛天」也是一樣,雖然有天人一樣的福報,能夠感到天人果報,但不遵守天上規矩道德,老是調皮搗蛋,打架鬥毆,所以呢,我們最近啊,把飛天叫做天上的流氓。人間的流氓與天上的流氓不同是他們是有福報的,這一有情,是因為他們在世間行善的時候,老是動嗔恨心,所以,行善有福報,感生天上,可是因為有嗔恨的心不改,所以,上了天也是打架。

  接下來,「地獄」,這是真實不虛的。現在人老是不相信,認為看不見,摸不著。諸位啊,如果真正嚴格講起來,我們現在有很多活的地獄啊。我們將有八寒地獄,八熱地獄。八寒地獄,你人死了,馬上送到太平間,冰凍起來,那不冷嗎?不象八寒地獄嗎?八熱地獄,人死後,火化,那裡溫度多高啊,那不是八熱地獄又是什麼?「餓鬼」,更多了,有些人說看不見,佛經里講,餓鬼的形狀啊,是咽喉如針細,可是他又非常譏渴,想吃東西吞不下去,想喝東西吞不下去。那麼大家可以感受得到,到醫院看看,食道癌啊,一旦得了食道癌,吃東西吃不下去,喝東西,喝不下去,那不等於餓鬼一樣嗎? 畜生那就多了,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

  所以,這六道,我們用現在的語言做了一個解釋,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那麼,為什麼講六道呢?這六道是指一切眾生,而前面講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四生也是指一切眾生。諸位問題就來了,大家知道是什麼問題嗎?既然四生,六道是指一切眾生,那為什麼要有兩種分類的辦法?諸位考慮考慮,知道為什麼嗎?告訴我一下,有人知道嗎?(網上學員敲出:「六道果報」。)對了,我告訴大家,六道和四生,他們角度不同。為什麼要這樣講?六道是從有情眾生業力的角度來說的,一切有情眾生(三界)里的,如果你帶業,不論是善業還是惡業都會感生這六種形態: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以,六道是從有情眾生業力感生的角度來劃分的:如果你的是慈善,那你將來就升天,如果你持好五戒,那將來就成為人如果你行善的過程中有嗔恨心,那將來就當天上的流氓,做阿修羅如果你不離欲痴,將來畜生道,如果你貪,以後是惡鬼。而四生呢?是有情眾生生命形成的形態這樣一個角度來劃分的。因為我生命形態的形成,不論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你的生命形態的形成,最終總有一形式,就是你採取什麼樣的形態形式,來輪迴那就不開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這四生。那麼在這六道裡面,人是胎生,地獄惡鬼、天,阿修羅化生畜生里,有的是濕生,有的是卵生,所以,我們要知道六道眾生雖然是指一切眾生,但與四生的劃分是角度不同:六道業力來,四生從生命形態形成的最初方式來劃分的。

  下面,「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是指的三界。按佛法講,就是分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就是世間的人男女之欲,飲食之欲;到了色界,已無欲,但有形有相,而到了無色界,就無形無相了。總之,這一段「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就是指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餘涅槃」,我們要知道,「涅槃」就是指功德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根據智慧圓滿福德圓滿的不同,就把涅槃分成不同的幾種。這裡的「無餘涅槃」,是福德智慧圓滿了,而其他幾種是部分圓滿,在福德上或智慧上部分圓滿。比如,阿羅漢涅槃就不圓滿的,佛的涅槃才是圓滿的。而「無餘」,「有餘」是根據針對涅槃境界有情,他的色身還存不存在來判斷的。比如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後的幾十年裡還說法眾生,那個階段還有色身,阿羅漢也是如此,那就是「有餘」,而當佛陀滅度後,那個軀殼都舍掉了,就是「無餘」。   為什麼要這樣講?對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說,我們每一個發心,發菩提心有情眾生菩薩都要發這樣的大心什麼樣的大心:「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什麼意思?一方面要度化一切眾生,而內心裡面又沒有度化一切眾生執著。為什麼呢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段話什麼意思?就是告訴我們,要離一切相,這裡舉了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在我看來,就是我們自己,這是指我們精神上的執著,我慢貢高;人相——每一個個體的相狀,高矮胖瘦,這是指我們個體的色身;眾生相——一切眾生,別人;壽者相——就是指沒有永恆的。如果沒有離這四相,那麼就是有執著,有執著是有煩惱,有煩惱就沒有智慧!所以就不菩薩。如果說你是真正的菩薩,那麼你就遠離一切相,遠離執著,沒有煩惱生起智慧。所以啊,我們從這一段話中要體會到:將個人融化於大眾中,我們每一個人是屬於眾生的,並且在對待一切眾生的時候要平等,不計較仇恨,要忘我。那麼,如何才能將個人融化於大眾中,如何才能講自己的人生奉獻給大眾呢?具體的辦法就是:不計較仇恨,要平等,心量要廣大,要忘我

  如果說,你能做這一點,滅度一切眾生,而內心裡面又沒有滅度一切眾生執著。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眾生是你度的嗎?哪一個眾生是你度的?沒有,為什麼?眾生是自度的,我們只是給予引導,教給他方法,鼓勵他。所以,希望大家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理。那我們還要問,眾生在哪裡?諸位,我們要度化眾生眾生在哪裡?眾生在我們中,在我們自身上。我們身上有很多很多的眾生啊,微生物,細菌,等等,這些都是眾生,所以,我們每天要吃飯,為什麼?就是養我們身上眾生,你以為這個飯是你在吃嗎?不是的,你是在養你身上眾生啊,並且,所有一眾生在我自心中。   所以,這一分,總的概括兩句話:「將個人融化於大眾,將人生奉獻給眾生」。如果你還沒有辦到,你就還要檢點。


  提問:
  (有些問題因為是學員採用「悄悄話」的形式,所以無法知道問題,略)
  1、是否可以把「我相」看做是四種相之核心?「我相」一除,其它三相隨之即除?
  答:四個字吧,給你答案:如是如是。

  2、請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真如嗎?
  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智慧心菩提心,智慧心,當然是不離真如的。

  3、請問法師.佛說無我,那麼果報又是依何來報的呢?請示下!
  答:果報也是「無我」,那裡有「我」呢?果報是屬於業力,是沒有「我」的。

  4、「一切法究竟無我」,是金剛經裡面說的?(問題聽得不太確切)
  答:「一切法究竟無我」,應該是整個佛法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們學佛歸宿。   5、頂禮法師!怎樣才能做到恆順眾生?還是只有自度了才行嗎?否則沒有定力很難辦?所以,說:在忘我中才能真正的奉獻,而非奉獻中忘我
  答:這裡要知道一個問題啊,「恆順眾生」,不是讓眾生牽著你的鼻孔跑,而是你要因勢利導眾生地去引導眾生,所以,這個主動是在你這邊的,如果你是眾生牽著跑,那麼你不是恆順眾生,你是在成就眾生,你是在跟著眾生跑。「恆順眾生」,是要真正的讓眾生回到菩提大道上來,那是我們每個人在智慧心基礎上,如何善巧方便的去引導眾生,所以呢,忘我與奉獻,奉獻與忘我是同時的。

  6、阿彌陀佛,天台宗所依的經典不是依法華經嗎?上次有人對學說天台宗還讀圓覺經,請問法師這是真的嗎?
  答:圓覺經不單是天台宗的要學,其他宗派的都要學,那裡面有很多佛教的根本精神

  7、再問法師.佛說:不可以身相見佛 ,不可以聲音求佛.否則是人行邪道.那麼大家在寺院中向佛祈福豈不錯了!
  答:這個地方不存在錯的問題,只存在根基成不成熟的問題,因為學佛成佛的路上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他能夠到寺院祈福,說明他有善心,我們可以逐漸引導,如果連一點善心都沒有了,就很難引導了,可是,如果從究竟上講,這還不究竟。所以,這裡沒有錯與對,只有究竟與不究竟。那麼,佛講的「不可以身相見佛 ,不可以聲音求佛」就是從究竟不究竟來講的,究竟才是正,不究竟就是邪。

  8、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
  答:這個啊,需要我們自己在平時待人接物的時候,能夠有一顆包容的心,一顆寬容的心,慢慢地來訓練,才能辦到。

  9、請問法師,我常聞:「世間少有禪師」,這是真的嗎?
  答:這個真實不需。為什麼呢?現在講禪的,很多都是將禪的一部分,而不是講禪的整體。我也有同感,感覺現在學禪的人真少。

  10、那麼,大家又有何依止哪! (接第7問)
  這個就需要不斷地進步嘛。

  11、請問心和真如有什麼區別?
  答:心和真如是不二的。

  12、恆順與隨順有什麼區別嗎?
  答:恆順就是你在保持原則情況下可以靈活,而隨順呢,很有可能你就是喪失原則的隨波逐流,那是不行的。

  13、忘我和奉獻怎樣保持同步?
  答:就是你在奉獻的時候能夠用無我的心去覺照,那就是同步了。

  14、請問法師,在哪裡尋禪師
  答:在自心裡尋禪師啊,自心就是禪師

  15、(悄悄話形式)
  答:那看你有什麼心啊,有菩提心就不執著,有自私的心,那就執著。   16、可是在幫助他人的時候,如果自己都被他人的煩惱所轉,那怎麼去恆順眾生呢?所以,還是要自己有了定力才行
  答:對啊,那就是你要注意原則啊。這個原則源於什麼?源於你自己智慧啊。

  17、還有,法師剛才講無"我"在受報,那麼會否有產生歧義.是人認為即無報受,即造業也無所謂了!清法師慈悲開示
  答:要清楚「我」的概念佛法講的「我」是什麼?是真實,是一成不變,那個叫「我」。而業力是變化的,是可以改善的,而不真實的。如果業力真實的,我們還改變得了嗎?所以這不是定數的,才是可以改變的,因此,業力是「無我」的,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造就的,所以,我們才能從凡夫成佛啊。

  18:怎樣在奉獻的時候能夠用無我的心去覺照,從而保持忘我與奉獻的同步。
  答:我這裡送你一句話,「遇險以不亂為定」這是百丈禪師的話,如果你能有這樣的心態你就能保持在奉獻的時候覺照,保持忘我與奉獻的同步。

  19:請問法師,抄印經書有什麼果報
  答:經啊,是記載法寶的,抄印經書功德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

  20:可是要從戒->定->慧,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啊。是否只有學習以前祖師大德那種自了漢很重的味道,才去幫助他人呢?
  答:這個不見得的。我舉個例子:食堂里的廚師做飯,是給大家做的,給大家做好了後,大家吃了他也吃了,他還會去自己給自己做一份嗎?不可能。所以,在幫助別人時候,在度化眾生的時候,自己學佛的同時就可以幫助他人,我們現在叫「分享」嘛。你在學佛的時候就可以大眾分享佛法啊,哪裡還要等到做了自了漢後才去幫助他人呢?

  21、(悄悄話形式)
  答:菩薩的心就是沒有執著的心,那完全是合道理的。

  22:請問法師如何去嗔恨心?
  答:修慈悲就可以去嗔恨心。

  23、請問法師現《金剛經》流通的版本與古版有些地方有出入,應以哪個版為准?
  答:我看他們印的,就是我手裡的,是台灣印的,校對過的。藏要本很好

  24、法師能不能救救我?(略,悄悄話形式)...
  答:這個啊,救你自己的還是你自己,只要內心生起懺悔的心,那就是救自己了。

  25:菩薩的心和佛的心有什麼區別?
  答:這個就象成熟蘋果和沒有成熟蘋果你說有區別嗎?

  26:請問尋自性禪師在哪裡去尋?
  答:自性禪師就不用去尋了。

中間有確實無法聽清的,用**標記,望各位佛友海涵。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