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真法師
2007年6月、7月,香港佛教界四喜臨門,五福俱臻。一喜:喜慶的佛誕節——佛誕公眾假期施行九周年紀念,一連舉行了四日的慶祝活動。二喜:香港佛教領袖、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八秩晉八米壽祝壽慶典又臨。儘管覺公上人一再表示不希望安排這樣隆重的壽慶活動,但他的海內外賢徒、法子和香港佛聯的董事們還是聚會香江恭祝壽誕——順便說一句,中華民族傳統的拜壽禮儀也確實在這裡完整地、審美地、精彩地保存下來了。三喜: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6月30日子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佛教界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廣場舉行了鳴鍾大典,108位高僧誦藥師灌頂真言,唱鍾聲偈,鳴吉祥鍾108響。接著於7月2日假灣仔會展中心大廳舉行「香港佛教南傳、漢傳、藏傳三系祈福法會」,參加的四眾弟子三千餘人,法會歷時3個多小時。四喜:香港特區政府於7月1日頒令:頒授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金紫荊勛章。喜訊傳來,香港佛教界莫不踴躍歡慶,忻慰無量。
四喜即是四福。另添一福:6月28日香港觀宗寺舉行隆重的天台宗傳法大典,有來自北京中國佛教協會的普正法師、浙江寧波的可祥法師、天台山允觀法師、溫州達照法師,以及來自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的共18位法子,從天台宗第四十六世教觀總持覺光法主和尚手中接傳了第四十七世、四十八世衣缽法卷。這是天台宗祖燈輝騰、燈燈相續、龍象踵至的真福德啊!
香港佛教界喜慶回歸祖國十周年系列活動,隆重庄嚴,四喜五福,盛世盛舉。飲水思源,我們離不開偉大祖國的支撐,離不開中央政府和國家宗教局的關懷、護持。在慶祝回歸鳴鍾大典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盛華仁先生親臨致祝福詞,並率先鳴響吉祥鍾。中共中央統戰部朱維群常務副部長、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國務院港澳辦陳佐洱副主任,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高祀仁主任、黎桂康副主任,還有特區政府各司局長官,均親臨主禮,鳴鍾祝福。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蔣堅永副局長,以及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法師,都在百忙中蒞港出席上述各有關慶祝活動。為此,覺光長老在致答謝詞中一再表示,佛教徒要報四恩,報佛恩、報父母師長恩、報眾生恩、報國土恩,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覺公上人言傳身教,他的愛國、愛港、愛教的深情讓我們在他身邊工作的人員,無時不受到深深的感染。
覺光長老是一位愛國高僧,並且成為香港宗教界人士中的一位傑出表率,這是由歷史證明了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覺公上人即率香港佛教代表團回大陸訪問,促進兩岸四地的友好交流。我們難忘1984年10月4日,當時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接待香港各界代表,特別與覺光長老握手交談,如同故人,當他知道覺公上人故鄉是東北遼寧時,還囑咐長老要回遼寧老家去看看。1994年12月18日,當時國家主席李先念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見了覺光長老在內的參加《中英聯合聲明》簽字儀式的香港各界人士。其時,全國人大委員長萬里親自頒授基本法起草委員委任證書與覺光長老。在後來的籌備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諸多會議中,覺光長老不止一次受到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的接見。現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接見香港國慶訪京團成員時,與覺光長老合十互相問候,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性合影。
我們難忘1999年,覺光長老率領香港佛教代表團到北京迎請靈光寺佛牙舍利來香港供奉,2004年覺光長老再次率領香港佛教界代表到陝西扶風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來港供奉,這兩大歷史盛事,在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的交流史上寫下了最為燦爛的一頁。這正體現了中央政府和內地佛教界對香港佛教徒和香港同胞的巨大關愛。佛牙舍利來港供奉7日,既是慶祝香港特區政府將農歷四月初八日定為公眾假日的首個佛誕節,又是對當時因受亞洲金融風暴影響而一度陷入經濟低迷、人心不穩的香港,給予了有力的拉動,及時地增強了香港的社會經濟活力。佛指舍利來港供奉10日,亦值沙士肆虐之後,人心有不安,戾氣亦重,佛指舍利給港人帶來佛陀慈光,也帶來佛陀的教化啟示:和諧、慈悲、中道、清凈、自在。前來參觀、瞻仰、禮拜者達一百萬之眾,增進了港人的團結互愛,為謀求社會繁榮、更大發展增添了力量源泉,也成為香港680萬人民的福德因緣。誠如葉小文局長曾經在他對《大公報》記者的一次談話中所說:「我同覺光長老相識10年,這10年也是我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的10年。10年裡,我有幸結識了許多高僧大德、諸山長老和其它宗教界的領袖、朋友們。其中,覺光長老是我十分尊敬和欽佩的長者。正是他老人家幾十年如一日在香港奔走努力,護教弘法,才使佛法深深紮根於香港這個舉世聞名的動感之都、現代之都。他為佛法在香港的傳播貢獻至巨,他廣大無邊的宏深願力,慈悲濟世的菩薩心腸,勇猛精進的行者風範和歡喜樂觀的行事風格,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我想,葉局長的這番談話,發自肺腑,語語感人,也正是對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深厚法誼的最好總結。
我們難忘,覺光長老作為香港佛教領袖,還是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人與發起人之一。為了成功舉辦這次歷史性盛會,覺光長老親率香港佛教代表團出席了2005年4月22日至25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議與海南三亞南山海上觀音聖像開光大典。圓桌會議包括台灣星雲、聖嚴、凈心、凈良諸位長老都有出席,覺公上人在會上發表了《繼往開來,承擔佛教在全球化時代中的社會使命》的重要講話,獲得與會代表的熱烈響應。這次會議,達成並發表了《三亞共識》,為稍後召開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作了必要的籌備工作。2006年4月13日至16日,覺光長老親率香港佛教代表團前來浙江省府所在地杭州和著名佛教勝地南海普陀山,出席庄嚴隆重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這次勝會,共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代表以及政府要員前來參加,並發表了著名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普陀山宣言》。會議為一切熱愛世界、關懷眾生、護持佛教、慈悲為懷的各國有識之士,搭建了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交流、合作平台,為這個並不安寧的世界,吹來一股和風,帶來一團和氣,為創建一個和諧世界產生了重大的積極影響。
香港佛教不但注重祖傳教制的承傳,律儀清規的持守,而且重視佛教義理的弘揚,行為修持的體現。強調「生為佛子,當作佛事」,要把「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化為自己的行動。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總是心連心、枝連根。馳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由於敦煌莫高窟位於沙漠地帶,長期受到風沙侵蝕,洞內珍貴佛教壁畫受到損害,為了幫助沙害威脅下的敦煌石窟得到有效保護,香港佛教界成立了「香港敦煌佛跡防護功德林籌備委員會」,在港開展慈善籌款工作。香港佛教聯合會發動各界人士於2000年8月19日參加「敦煌佛跡善緣慈善活動」,共同拯救佛教歷史瑰寶。2000年5月21日至27日,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衍空法師率團一行28人又前往河北省贊皇縣上馬峪村參加植樹綠化及防洪扶貧工程日「功德心、功德林計劃」,同時將50萬港元捐款送來支持那裡的植樹項目。
在資助內地希望工程、為失學青少年解憂除困活動中,香港佛教界始終不遺餘力,時任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秘書長(亦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的紹根法師,大概踏遍了貴州、湖南、江西、四川、廣西的山山水水。更曾深入到四川開縣、奉節、梁平、寶興、馬邊彝族自治縣等偏僻山區去考察危房校舍與失學兒童的具體情況。從1998年至2000年,香港佛聯希望工程項目由董事廣琳法師負責,她每次到貴州探訪,除了興建學校,給貧困學生贈送大量文具、日常用品,還發動她的善信弟子們在貴州創河縣援建了兩所鄉村醫院。由紹根法師擔任團長、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林漢強居士任副團長的代表團在實地考察後,在貴州一次就援建了38所中小學希望工程。包括大嶼山寶蓮禪寺的捐建在內,至今香港佛教界在內地所捐助創建的希望工程中小學已達200多所。在這裡,我還不能不提到以佛教慈善家楊釗居士為主席的香港旭日集團與香港佛教慈輝基金會會長楊洪居士,他們同樣也為祖國的希望工程作出了默默無聞的巨大奉獻。從山西、陝西乾旱的黃土高原,到青海、新疆大西北的戈壁荒漠,從粵北的貧困山區到冰天雪地的北國哈爾濱,哪裡有助學、扶貧的需要,哪裡就有佛教慈輝人的足跡和身影。他們把佛教的慈悲關懷送到偏遠山鄉農舍。他們深入到西藏昌都地區,送醫送葯,送生活用品,送大米茶葉,棉被衣服。幫助貧困山區修建公路橋梁,僅2004年6月對廣東惠州惠城區的一次助學,就捐助228萬港元,幫助3560名特困學生重返校園。楊釗居士是一位「為善不使人知」的十分低調的慈善家,我現在僅據一篇采訪記的部分資料,略作引述:他捐資3000萬港元在故鄉惠州建立「西紡廣東服裝學院」,這是上世紀70年代全國第一所採用國際高等服裝教學標準的專業學院。1993年,他捐資1000萬港元給惠州大學建教學樓,捐資1000萬港元給上海紡織大學建實驗大樓。2000年捐資300萬港元為祖國偏遠貧困地區白內障患者提供免費手術治療。最著名的是在抗擊「非典」期間,楊釗居士捐資2000萬港元給國家衛生部以及佛教界作治療救助之用。而捐建中小學希望工程的助學扶貧費用已達3億多元。至於為內地救災捐款,則已難計其數了。所捐直接用於佛教事業的,2002年捐資700萬元為四川成都建成「愛道堂」,捐資2600 萬元給河北趙縣柏林禪寺建佛殿與教學樓。內地第一家佛學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學成立,由旭日集團提供了全部費用,使「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成為專注於佛學人才培養與研究的高等教育機構。2003年7月廈門大學與閩南佛學院共同成立「廈門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時,由覺光長老和衍威法師代表楊釗居士捐贈100萬港元。
最後,我還要補記的是:今年6月,由香港菩提學會、香港西方寺與遼寧大學合作,在遼寧大學成立了我國首家以研究天台與凈土為專業特點的「永惺佛學研究中心」,西方寺捐款100萬元為成立啟動費用,續捐50萬港元為研究基金,這是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交流合作的又一最新成果。
香港佛教的肇始,我們可以遠溯到南北朝(梁)元嘉年間(317—420)著名的杯渡禪師經東莞來到今屯門,駐錫青山,因而至今青山仍有杯渡岩、杯渡寺、杯渡刻石等古跡遺存,青山亦別名杯渡山。然而,香港佛教越過茅蓬、山林草舍期,進入城市期,蔚為規模,則仍然是在上世紀之初,尤其是在以覺光長老為核心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發展以後,才有今日之聖者氣象。覺光長老生於東北遼寧,夙有佛慧,童真入道,10歲出家,11歲途經上海,遠至浙江寧波天童寺蒙准破例受具足戒,13歲即入讀天台宗耆宿、諦閑大師創建的寧波觀宗寺戒律學院和研究院。1939年諦閑老法師法嗣寶靜大師來港創辦了弘法精舍佛學院,青年覺光法師亦隨寶靜大師來港,由是,開始了他在香港弘法的歷程。最近,覺光長老得到香港特區政府褒獎,獲頒金紫荊勛章榮銜,這是歷史對覺光長老來港弘法66年、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42年、率領全港佛教四眾弟子為社會作出巨大奉獻的公正評價,也是歷史對以覺光長老為代表的整個香港佛教群體的充分肯定。特別要指出的是,香港近代史至今167年來,香港社會對佛教的認同和首肯,這是具有極大的社會歷史意義的,因而這也是整體佛教界的光榮。回顧歷史,延續歷史,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法乳一脈,同宗同源,本自一體。祖國好,香港好。祖國明天更好,香港明天亦會更好。香港佛教與內地佛教的法誼,天證地盟,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