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師:界文法師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次課 下節

下節

一、再次校量福德

    我們來學習下面的內容,「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一)般若法門沒有副作用

    這一段,佛陀再一次為我們校量福德。在本經中,佛陀以他的大智慧和大慈悲,不斷地說無相無我,同時又一次又一次地校量功德,以免我們墮入斷滅見。
    恆河印度最大的一條河,它的沙非常細。這么大一條河,裡面總共有多少沙呢?不可思議。如果這些沙,每一粒都是一條恆河,那這么多條恆河的沙再加起來,當然甚多。如果有人用七寶堆滿了這么多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並把這些財寶都用來布施福報當然大。而如果受持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也就是聽了四句偈的內容之後,憶念不忘,在日常生活中把其中的道理能夠應用起來,還能把道理告訴別人,那麼你的福德,比前文所說那麼多供養福報還要大。
    大家不要感嘆自己沒有錢財,要知道,智慧財富更為殊勝。一切財物布施,仍然是輪迴世間因果。而《金剛經》的般若法門,是出世間因果,真正能超越輪迴
    我在弘法部多年,經常有人問我,遇到乞丐,是否應該給錢。給了錢,又怕助長他的貪心,怕他一直做乞丐不給的話,又怕不慈悲對他有所傷害。不知道該怎樣做最好。事實上,世間布施,就是沒辦法圓滿的。除非你是神通的大菩薩。有時候,財富助長貪欲,恰恰是生死的根源。但是你在世間又不不做布施,因為眾生痛苦。所以最根本的,還是法布施你把般若法門給別人那就沒有任何作用

    (二)受持本經的感應事例

    《金剛經》的功德確實很大,受持金剛經》有感應的人非常多,有消災免難的,也有臨終呈現瑞相的。那是因為受持的人內心轉化了,所以得到了諸佛護持。
    唐代有一人名叫於昶,是個地方官。他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一到晚上八九點鍾,他就會昏沉沉,渾身出汗,白天起來的時候非常憔悴。家人很擔心,問他怎麼回事,他也不說。他的妻子逼他去看醫生他不得已,只好告訴妻子,自己不是有病,而是晚上要去陰間做冥吏,比較辛苦。具體的情況他不肯說,只說一切善惡果報都是有的。——這樣的事情在現代也有章太炎等人也做過這樣的陰差。
    於昶的母親去世後,於昶虔誠地誦《金剛經》,給母親迴向。沒想到,自此之後,他做冥吏的境界消失,晚上再不用到那邊去當職了。他由此知道《金剛經》很殊勝,於是繼續持誦。後來,他雖然也遭遇了一些坎坷,但每次都會得到救助,感應很多,人們因此對他非常推崇。八十四歲的時候,他得了重病,病中依然堅持持誦金剛經》。他告訴家人持誦金剛經功德不虛,馬上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他往生時,異香滿室,光明照耀。
    按照般若法門修行,能夠提升我們的心靈境界成就種種善法。
    當代也有受持金剛經感應例子。比如沈家楨居士,我們的圖書館里有他寫的關於《金剛經的書。他的妻子長年持誦金剛經》,後來她得了骨癌,應該很疼痛,她卻很安詳。一天晚上,他妻子喊他過去,拉住他的手,微笑地看著他,然後就平靜走了,臨走時眼神非常幸福。由於這樣的因緣,他感到原來誦經能夠讓人生死關頭都如此平靜,於是就開始學習和念誦金剛經》。半年之後,自己覺得得到的受用超過了以前學佛幾年感覺。於是他發心弘揚《金剛經》。
    持誦金剛經》的殊勝,遠非物質財富所能比擬。心靈的資糧,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二、以何態度看待本經

    我們看「尊重正教分」。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這部殊勝經典呢?
    在這地方講說這部經典四句偈,那麼此地與有佛的地方一樣,何況還能受持讀誦呢?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是成就菩提的果位。
    本經所在的地方,就是佛在的地方或者是佛的上首大弟子所在的地方。若尊重弟子,指佛的上首大弟子
    這個含義,我們看看其他譯本就會得很清楚了——
    留支譯本:「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似佛。」
    真諦譯本:「是土地處,大師在中,或隨有一可尊重人。」
    玄奘譯本:「此地方所,大師所住,或隨一一尊重處所,若諸有智、同梵行者。」
    義凈譯本:「又此方所,即為有佛及尊重弟子。」
    這段經文講到三寶。佛是佛寶,《金剛經》是法寶,尊重弟子是僧寶。《金剛經》所在的地方,就是三寶具足地方。佛從般若法門而成佛。佛證入了般若,開顯了般若智慧,他的弟子是法的傳承者,法的弘揚者,法的信受奉行者
    三寶之中,法是三寶本體。所以,三皈依里一般會這樣講:佛是大師;僧是伴侶,是良師益友;法是正所皈依。真正的皈依,是皈依法。學佛,是學法。依法不依人,就是這個意思。
    你們來聽《金剛經》,關鍵是要吸收法義。不要說這是西園寺的講經,我是寒山寺的居士我就不來聽。這不是為了道場也不說是界文法師在這里講,我來給他捧場。這不是為了我,是為了法。也不要說界文法師講《金剛經》,可是我看他在生活也有執著也不怎麼樣嘛。說法者可能並不圓滿,但是法是不是對你有啟發如果你為人而拒絕了法,那你永遠都沒有辦法真正地成長起來。在現實中,人總有缺點。而法是圓滿的。
    《阿含經》里經常講如何依止。要是你只依止這個人,那麼這個人去世了,或者去其他道場了,或者舍戒還俗了,你怎麼辦?所以法是核心

三、勸發奉持

    下面,我們看「如法受持分」。
    講到這里,這部經主要的部分都已經完成了。本經中修行的道次第,可以告一段落了。所以下面,開始講如何受持及本經的名字等。
    我們先來一起讀誦。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是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一段,是須菩提為我們大家向如來祈請,如何奉持此經。下面,就是勸發奉持的部分,包括示奉持行相與嘆奉持功德

    (一)示奉持行相

    用什麼樣的態度奉持《金剛經》呢?從三個方面來講:化法離言、化處非實、化主無相。——法是不執著無相的法,對說法的人說法地方都要去除執著
    須菩提佛陀這部經的名字佛陀告訴我們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字的意思,我們在開課的第一天已經說過了。它能讓我們超越一切煩惱,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彼岸
    為什麼要問經的名字呢?經的名字非常重要。藏傳佛教人會把《大藏經》的目錄在一個小瓶子里,每天把這些經的名字一遍,或者用轉經輪來轉。這是一個方便法門,意思是說,通過念誦經的名字,對經的大意會有了解。當然,你也不要執著於「只要念經的名字就可以了」,還要去看經的內容,學其中的思想

    1、化法離言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如來告訴我們,什麼是般若波羅蜜。
    般若在哪裡?有同學說在心裡。心是無常變遷的,那般若無常的嗎?般若在這本書里嗎?不在。這是紙和字,這里有般若嗎?般若在不在一切法里?從桌子茶杯里,能不能把般若拿得出來呢?般若不在心中,不在書中,不在一切法中,但般若又是遍一切處的。一切法都是般若的體現。
    不要執著般若,不要覺得它是個什麼東西,如果有這樣的執著,那又是戲論諸法了。你悟了,一切法都在說著真理;你不開悟,即使天天拿著金剛經》讀誦,那也不是真般若
    外道經問我們這樣的問題:「佛教說一切都是無常的,那麼佛法是不是無常的,真理是不是無常的,空性是不是無常的?」這就是戲論。當有人這樣問你的時候,你可以他說你把真理拿出來給我看看,我再告訴你它是常的還是無常的。
    世俗的心行與言說的法,必有名義兩者。(名,是語言文字。義,是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意思。)
    但名不離而不即是義,義不離而非即是名。(語言文字不開它所表達的意思,但並不是意思本身。意思離不開語言文字,但也不語言文字。)
    有名有義的法,法實不在名中,不在義中,不在名義之間,也不離名義,世俗幻有而無自性可得
    般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別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諸法般若故。
    隨後經中說到的「如來所說法」,這樣的含義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醫病與葯,說而無說。

    2、化處非實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這里講到世界。我們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科學說,是物質組成的。物質由分子、原子電子和更小的微粒組成。佛法告訴我們,最小的微粒是不存在的。一切法是因緣和合,幻現出色法的形態。雖然顯現為色法的形態,有粗有細,但是極微都不存在,極微組成的世界就更不存在了。物質世界是一個幻相,不要以為它是真實的。
    色法不論粗細,都是無常無我自性空寂的。自性雖不可得,而緣起假名的色法,還有其相對的外在性,能為心識現起的外緣
    極微集成的世界沒有實在的自性,而幻化的世界宛然。它雖無自性,但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有現象、有作用、有特徵。
    古代有一位禪師開悟了。開悟後,他問別人,柱子真實的嗎?別人說柱子當然實有。禪師就把手戳到柱子里穿來穿去。他又問別人,虛空是空的嗎?別人說虛空是空的。禪師就在虛空坐著躺著,還翻跟頭、倒立。
    真正悟到空性之後,你會發現,這個色法的世界虛幻的。經典里經常說,有人可以從一個地方消失又從另一個地方現起,身出水火,或在空中行走,那是為他掌握了空性的規律,所以他是無礙的。我們因為有執著,所以處處有礙。《金剛經》告訴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奧秘。

    3、化主無相

    下一部分講到不可以三十二相如來
    本經中,前面已經講過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這里為什麼要重新講一下呢?兩個說法的側重點不一樣。
    前段的「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重在闡明「見法即見如來」;而此處的「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重在說沒有一自性的說法者,遮止你對說法者的執著
    三十二相的佛在這說法,但他的這個色身是無常的,是不真實的。
    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佛陀也說過,好幾種人說的法,都可以成為佛經。所以我們不要執著這部經是佛說的,哪部經不是佛說的。有人覺得:《阿含經》才是佛說的,才能相信,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不能相信。實際上,沒有那一部經是佛自己寫的,都是弟子結集出來、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
    佛陀弟子天人都可以說法,只要說的法符合真理都是佛法。從究竟意義上講,一切世間微妙善法,皆是佛法。如果說法者現出了三十二相,但他說的法不符合真理,那就不佛法。經常有魔會變化出佛的偽身。
    所說法、所化處、能化主,一切是依緣而起,無性離相,如幻如化的,金剛般若法門即應如是受持奉行。

    4、又一次校量功德

    「須菩提若有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是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前面說到,用無數的七寶布施,其功德不上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再多的七寶,畢竟是身外之物,人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生命。而這里又一次校量功德,即使用恆河沙的身命布施,其功德仍然沒有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的功德大。可見,這部經是值得用生命去交換的。
    布施自己的身體,並不能斷除輪迴之因。法布施則能夠斷除自他生死,更為寶貴。

    (二)嘆奉持功德

    我們一起讀誦「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這一段,贊嘆奉持此經的功德。其中包括兩方面:空生嘆法美人——須菩提做了贊嘆;如來勸行嘆勝——佛陀也做了贊嘆,勸請我們奉行此經。

    1、空生嘆法美人

    首先,是須菩提的贊嘆。其中又分為兩部分:深法難遇嘆、信者難能嘆。
    《金剛經》破執著,破得很徹底。須菩提涕淚悲泣,是因為真正了解到法的深意,所以如此感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會。我們以前所受的教育,所經歷過的體驗,有沒有像《金剛經》這樣的道理?也是未曾得有吧!它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生命世間,那麼廣大,那麼殊勝,那麼自在無礙。
    如果你聽了這部經,對它生起真正的信心,你就會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義。所謂第一希有功德,是超越世間的。
    也不要對諸法實相產生執著解脫涅槃,並不離生死的一切法。
    生在佛陀時代,有佛陀為我開示,契入般若法門比較容易。到了末法時期,如果有人能夠信受奉行《金剛經》,是非希有的。因為這個時代,人們都向外求,重視地位、金錢事業、容貌、衣服……周圍的人們總是把有相的觀念灌輸給你,所以你很難放下
    可是當你向外追逐,你會發現,永遠也到達不了終點。而且,所有你得到的東西,畢竟都會失去。
    我看了本書,其中說到人生中有兩種痛苦:一種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另一種是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得到了,你會發現也不過如此。你馬上就又不滿足了。我們都得到了很多東西。比如考上了大學,或者跟所愛的人結了婚,或者功成名就。又如何?你還是煩煩惱惱。
    受持金剛經》,應當舍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要再被外在的幻相迷惑。要知道,那不是生命的本質。
    說無我相等,並非實有所謂的我、人、眾生、壽者需要舍離,我等諸相本不可得。所謂覺悟,也不過是放下虛妄顛倒的相執而已。我執當下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你只要明白了就行了。
    什麼是我?離開了外在東西你沒辦法確定你的自我感。你會說,我叫什麼名字我在什麼地方上班。這都是外在東西,你的自我感就是通過這些東西建立起來的。你叫張三,其實你也可以叫李四也可以叫王五。工作單位也會丟掉,那你的自我就損失了嗎?有人認為,我的錢越多,我的自我就越大、越真實。從來就沒有那樣一個所謂的自我。那個自我,是你用概念堆積出來的,你還心地經營它、保護它。你重視形象,從社會學角度說,這是角色扮演。你認為這個角色就是你自己
    每個人都想在別人面前呈現一個完美的自己,讓別人都尊重你,都愛你。但你是不是真的那麼完美呢?如果你一定要呈現完美的自己,那你會非常痛苦。如果你不接納你的真實相,那你是在欺騙自己。總有一天,你會被這個虛假自我拖得不堪重負。
    我經常接聽「觀世音心理熱線」,這對我幫助非常大。曾經有一個人打電話來,他工作輕鬆,有房子,沒有生活負擔,但他就是不快樂。因為他覺得還不夠好,沒有人愛自己,連媽媽不愛自己。我問他,如果媽媽不愛你,你能長到現在這么大嗎?一口一口的乳汁,都是媽媽給你的。你不會吃飯的時候,都是媽媽一勺一勺餵給你的。只是,她沒有如你想要的那樣來愛你。但是如果她真的那樣愛你了,你的要求肯定又會更多。問題不是媽媽給得少,而是來源你要得多。人的慾壑難填,媽媽不可能為你一個人活著。
    如果你執著自我,不斷地給它糧食把它發展壯大,你會非常痛苦,會覺得自卑或者自大。
    大家有沒有嘗試過把所有的概念放下來?不要假裝自己是完美的。清清凈凈地活在當下,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好好睡覺,別想著裝扮成什麼樣子。踏實地過好每一天真實地用你的眼睛看待周圍的每一個人,跟他們相處,別想著控制別人、要求別人。跟別人做平等互動。如果能夠這樣,你的生活會很幸福
    一切煩惱我執而來,而我執虛假的,需要不斷地用概念來滋養,用外在東西成就。但是不管你怎麼成就它,它還是假的,從來就不存在。
    離一切諸相,即為諸佛。你本來就是佛啊。禪宗里說,你就是佛。我們卻感覺我們還不夠好,是個苦惱的凡夫,錢不夠多,長得也不漂亮……那就辦法了。

    2、如來勸行嘆勝

    如果聽了金剛經》,你不害怕,那你就希有了。
    有人一聽無我,就說:「我的價值怎麼安立?」一聽一切法空,就說:「那我該幹什麼?我生命意義在哪裡?我幹嘛還要學習,幹嘛還要做好事生死涅槃都空了,我為什麼要修行?」他就害怕了,懷疑了。
    唯有能於畢竟空中,成立無自性的如幻因果,心無所著,才能不落懷疑,不生邪見,不驚、不怖、不畏。
    佛陀教導我們,把一切虛假執著放下。不要想如何安立自我。本來無我,你好好地生活就是了,為什麼非要去安立一個自我,苦苦追求自我價值
    有人說,何必去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是一種執著。我就會反問他,為什麼不幫助別人。他會說,因為別人的痛苦與我無關。那麼,這裡邊的前提還是有自我。如果把這個自我去掉,你不幫助別人的原因在哪裡呢?沒有理由不幫助別人,沒有理由不度化眾生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之所以被稱作第一,正是因為它是可得、不可取、不可說,惟其不可得,才究極了諸法本來面目,而被佛贊為第一。

    今天由於時間關係就不說了。從下節課開始,我們學習後面忍辱內容
    思考題:
    1、《金剛經》的凈土
    2、回顧和總結整個從發心菩提到明心菩提佛陀的說內容和次第。
    希望大家回去以後,讀誦《金剛經》,迴向給一切苦道眾生。我們也把今天說法和聞法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願他們都能早日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

    迴向: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眾生,皆共成佛道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