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

慧律法師 主講

1991年4月15日-5月28日

文殊講堂

修行佛道的人

你一定要記住:無諍

還有很重要的——

心要柔和、要盡量寬恕眾生忍辱

這個忍辱

一定要通達空性跟無相

否則忍不下來。

(師領眾合掌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凈土三經我們已經講過《彌陀經》,講過《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的內容是誰極樂世界有多好,你要發願一心不亂、持名,十方都會贊嘆。那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是說佛有四十八大願,願願都說要度眾生的願力,他成佛之後極樂世界有多麼庄嚴這是《無量壽經》。

這部經叫做《觀無量壽經》,簡單講就是用我們的想,第六意識,冷靜依照經典所說的十六種方法觀想落日觀,觀想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菩薩觀想琉璃之地這部經典是在教你如何觀想極樂世界,西方三聖的蓮花開和合,教你觀想。因為我們沒有見過極樂世界,我們凡夫的心是粗糙的,而且業障深重,無法了解極樂世界,佛有善巧方便之法就是教你觀想,用想的,就是你的心如果安住在極樂世界清凈的依報和正報,你的心就不會打妄想。所以與其你想貪、嗔、痴,不如想極樂世界好處。所以,《觀無量壽經》就是用觀想的,十六種觀想方法觀想極樂世界有多好,阿彌陀佛有多偉大、多庄嚴。最後佛說一句話,佛說:「如果你無法觀想,臨命終時你只要持名,念『南無無量壽佛』十聲,照樣往生極樂世界。」最後,講到最後因為根器不夠,觀想力不夠,所以就用持名念佛

所以這部經典凈土宗第一代的祖師——慧遠大師他就是修《十六觀經》見佛三次,見佛三次就是修《十六觀經》的。簡而言之,《十六觀經》的好處就是,如果妄想太重的人這部經典不得了,教你如何觀想,我們每一個念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觀想,每一個念佛的人都有觀想

這部經典是諦閑法師著作的,近代當然也有人寫,但是近代所寫的大部都是白話文,我們所採用的註解也非常的重要,我們如果採用一個有修有證的高僧大德註解的,他的知見正確,我們研究經典思想就不會有所偏差。我所採用的註解統統都是相當有修證的人這一部疏鈔是諦閑法師著作的,諦閑法師天台宗的一位高僧大德天台宗的思想比較微細這部註解讀起來雖然比較深奧,是天台宗的思想今生我們如果想要走修行的路就不要怕難。像台中李炳南居士那裡有的老婆婆不識字,老師每個星期三都在講《華嚴經》,《華嚴經》的境界是事事無礙法界,那些上年紀的老婆婆她也是照樣坐在那裡,為什麼?至少她坐在那裡二個鐘頭不會造業,結一個華嚴海會殊勝因緣我們現在也來結一個《觀無量壽經》海會殊勝因緣也好,所以不管我們聽不聽得懂,我們知道這二個鐘頭聽到一句能夠受益,這樣也值得,勝過你在家裡電視你看電視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功德?對不對?沒有。不如來這里聽經。所以如果講得比較深一點,不要今天聽一聽,感覺不懂明天就只剩下一百個人,這樣就不是一個純正的佛教徒,我們佛教徒就是碰到愈深奧的東西愈想去了解它,這樣才是偉大、精進精神!如果要看簡單的,你都懂了就不必來聽經了,這部經典不是你讀到大學就有辦法理解的,這部經典不是你讀到博士就有辦法理解的,照樣看不懂

來,現在翻開第一頁,【觀經疏鈔演義序】現在我先個字個字解釋。

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簡稱觀經,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一般都簡稱觀經。

疏,疏就是祖師大德對它註解,疏就是通的意思。就是要使這部經典的意思更為了解所以著疏。疏就是通,使它的文意暢通,通就是疏的意思,疏導裡面經典的意思。使人更為了解叫作疏。鈔就是古人著作的比較深奧,這個鈔跟提手旁的抄是一樣的,意思相同,就是他註疏義理還很深奧,所以我再以抄來加強解說,所以這個叫做鈔。

三種叫做演義,演義就是依據古人的事跡,我們以現代的語言白話文盡量把它寫得更清楚,叫做演義。根據歷史,然後根據過去,然後我們做現在的語言使它的義理暢通叫做演義。

所以這個不一樣,疏、鈔、演義,都不一樣的意思,意思都不一樣。

序,就是寫在文章的最前面叫做序,

彌陀經】彌陀經,《佛說彌陀經》,【以信願力】信力和願力,【持佛名號。為至直捷,至圓頓,最極穩當,最易成就。是世尊澈底悲心,普令業障眾生,橫超三界,】橫超三界就是不必經過次第的修行,譬如初果阿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到四果羅漢,才超出三界或者是眾生修行當中,直到成聖成賢要經過層層關卡念佛就不必,橫超就是直接超出三界,【帶業往生。】極樂世界故稱異勝方便之法門也。】異就是殊,很特殊。異勝就是殊勝的方便法門簡單又直接又殊勝的意思。【古德雲: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說我們人只有但。。。這個「但」的意思不是那麼簡單,注意這個「但」字,「但」就是專,非常的專叫做但念阿彌陀佛。我們平時叫做念阿彌陀佛,純念也是念,雜念也是念,散念也是念。現在不是這樣,現在叫做但念,就是專攻,叫做但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唯有徑路修行,】徑路就是直路,沒有彎曲的意思。【但念阿彌陀佛。吾人果能】果能就是如果。如果能夠【依教修行,】專念阿彌陀佛,【以真信切願,】真信就是對極樂世界彌陀佛、對釋迦牟尼佛一點都不懷疑,確確實實沒有動搖,切願就是我真的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但念彌陀。則無論時之久近,功之淺深,臨命終時,決定往生,無可疑者。】這句話你要注意聽,這句話是說如果你真的很相信佛所說的話,確確實實要往生極樂世界只要你專心念佛,不論你念十年也好即能往生,就算你念三個月包括你臨命終十念,你照樣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功力的深、淺,臨命終時決定往生你看就是這四個字:真、信、切、願,所以我們看經典要會抓重點,才會知道它在說什麼,要不然怎麼修行的人這么多,往生的人卻這么少,那就是不能真信、不能切願,所以臨命終時決定往生。無可疑者,不必懷疑。【如其信不真,願不切,念不專者,不名但念,】不能說但念,不能用這個「但」字。【乃名雜念。雖肯念佛,難臻實益。】「臻」就是達。沒有辦法達到實在的利益,意思是說:如果你不能真信、不能切願,你無法得到實在的利益。所以這個但念就是心無雜念能舍一切名叫做「但」。你說我在念佛,念一念就想到錢、想到子孫,這樣你哪裡有但念,你這就叫雜念。所以要但念不是那麼簡單的。但念就是功夫純熟能舍一切,不為一切、一絲、一毫、一塵,不可能幹擾他,這個叫做但念。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平時都是雜念,念一念、念一念就想到他兒子,念一念、念一念就想他家後面改一改,念一念、念一念就想要去百貨公司買套衣服過年穿,沒辦法!因此,這個但念提得起又能放得下叫做但念。放得下一切的煩惱,放得下一切,一絲不掛、一塵不染,而且能夠提起一句佛號,不間雜任何東西,這個叫做但念。所以如果你無法辦到就難臻實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耳。自古及今,求其真得一心不亂者,罕見其人。】罕就是少,很少見到。自古以來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很少,【過在念】念肯念,叫他念佛,他肯念,【不肯但】肯但就是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不肯。叫他念佛,他要,他也知道生死重要,要念佛他也往生,要,嘴巴都說要,卻放不下,沒辦法!【非法門咎也。】這不是凈土法門過錯,是你自己不了解。佛陀教你要如何修行你有聽經,但是不曉得該如何運用。只肯聽經,不能將經典契會於心境來運用。聽經他肯聽,他也很認真的聽,就是不運用在要專、要放下。【今經以阿闍世王殺父害母因緣而發起者,】佛才來講這部經典,【尤見其不可思議矣!】就是見這種因緣來講這部《觀無量壽經》,才是不可思議。【國太夫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皇太後,地位崇高,皇太後地位崇高,像慈禧太後一樣地位非常崇高。兒子國王、他的母親叫作國太夫人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皇太後,垂簾聽政。【名韋提希。】韋提希【問世尊曰:我宿何罪,生此惡子?】生到這種不孝兒子,連父親都要殺,【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讓我了解這個世間尚有其他的地方能無煩惱的,【我當往生,】我要往生沒有煩惱地方,【不樂閻浮提】不樂閻浮提就是:這個娑婆世界實在很痛苦,一點都不快樂。我老早就告訴諸位了,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聽我說?我已經跟諸位講過上百次了,說這個娑婆世界一無可樂,一點快樂都沒有,【濁惡世也。】閻浮提濁惡世也,五濁惡世。【願我未來不聞惡聲,】就是希望我將來出世的地方不要聽到惡的聲音,吵架的聲音,【不見惡人,】不要見到壞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悔懺。】懺悔她的業障深重,【唯願佛日】這個日畫掉,這個打錯了。唯願佛陀【教我觀於清凈業處。】這個「日」把它畫叉,改成阿彌陀佛的陀,唯願佛陀教我觀於清凈業處,(新版已更正)清凈業處就是極樂世界。哪裡是清凈業處,當然極樂世界是完全清凈的,【雲何思惟,】就是要如何觀想叫作思惟。【雲何正受?】就是正確思惟正確的感受叫做正受。一般叫做覺受,外道叫做邪受,凡夫叫做不知不覺受,完全不了解有一個正知正見佛法外道以邪為正叫做邪受,只有正知正見佛經叫做正受。正受就是正確知見,而你的感受,感受是正知正見。【於是佛說三種凈業,答彼思惟。】回答她的思惟。【說十六妙觀,】稱為妙就是不可思議,空觀、假觀和中觀三觀同時叫做妙。妙,妙就是不可思議觀想。【酬其正受。】酬就是答,回答。回答他正確的感受。【俾】就是令,令【得理事雙修,】理就是無生不可思議的觀照,事相的確也要觀想的叫做理事雙修。理就是無生,事相就不壞,叫做理事雙修。【正助兼運也。】這一要注意:正修,在十六觀經裡面觀想就是正修,其他叫做助修。這不一樣。持名念佛,持名叫做正修,其他的行善、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那個叫做助修。所以,十六觀經的正助兼運又不一樣,十六觀經必須以十六觀的方法來修,這個才叫做正修,其他都是叫做助修。不一樣,一部經一部經所說的不一樣。【於十六觀中,前十二觀,為上根人】就是利根的人。【教觀想念佛。】【第十三觀,為中根人教觀像】就是眼睛照片來【念佛。】觀想念佛就是沒有看照片,只是靠我們的意識觀想;觀像念佛就是把佛相放在前面念佛。【唯最後一觀,為最下根業重惡人臨終獄境現前之時,善友教令稱佛名號,即得往生。】即得往生極樂世界。【經雲:汝若不能觀彼佛者,】(不能)觀無量壽佛,【應稱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就是不能間斷。所以我們的助念不能間斷。【具足十念,稱南無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住其人前。】住就是停、顯,顯在我們人的面前。【於一念頃,】在一剎那之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具】就是都能夠見到,具【見稱名】念佛,具見,諸位!在後面你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稱名就是念佛可以【滅罪,】所以具見稱名滅罪就是後面的經文講得很清楚,你們很清楚的可以看得到,稱名念佛也可以滅罪,【二俱不可思議也。】把筆拿起來,二俱就是:你用觀想念佛也可以滅罪,也是不可思議,你用持名念佛的也是可以滅罪,也是不可思議,叫作二俱不可思議。意思就是你用觀想念佛也是不可思議,其功德也可以滅罪無量,你如果用持名念佛你也可以得到無量的功德也能滅無量罪。在觀想念佛底下寫個:上根器的人修行。持名念佛寫一個:下根器的人念佛。上根器的人可以用觀想念佛,下根器的人可以用持名念佛。這二種統統是不可思議。【譬如破千年之闇室,】譬如千年的闇室,一間室內黑漆漆的,【功在燈明。】功,功是指最重要就在電燈,功是指最重要的是要有電燈,【出無始之樊籠,】把筆拿起來,樊籠,就是三界牢獄叫做樊籠。樊籠就是表示三界牢獄使你無法跳脫,【全憑念佛。】全部要靠佛念。【此時】這個時候【如不念佛,】這個時候如果不念佛,【墮地獄如射箭頃。】剎那之間墮入地獄,【十稱佛名,】十稱就是十念,你只要念佛名號,【變其所地獄苦因,成安樂國。其轉變之易,】之易就是簡單,【猶反掌間耳 。】易如反掌,非常簡單!【豈可得而思議者哉!】意思就是這樣能夠思議嗎?這個根本不可思議。【余鈍根人也,】「余」是自己謙稱,我是鈍根的人,【自受具】受具,把筆拿起來,受具就是比丘戒,自受比丘戒以來,受具就是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戒。這個如果靠自己看經典,根本看不懂。自受具【後,】這個誰看得懂?根本不可能知道這個在講什麼。這個不是讀大學、讀博士他就看得這部經典。自受具後就是自他具足戒(比丘戒)之後,【即奉持此經為日課。】就是每一天都誦一遍,《觀無量壽佛經每一天都誦一遍。【忽忽四十餘年矣。祗是誦文,未遑修觀。】未遑就是來不及修觀,其實這是他自謙。經典說,【經雲:持是經者,】持這部的人,【即是持無量壽佛名。足證】就是能夠證明【持經】持誦這部《觀無量壽佛經》【持名,】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無二致也。】無二致就是沒有兩樣,目標都是相同的。【須知持名一法,法爾圓具三觀妙行。】法爾就是本來當下就是圓滿具足,空觀、假觀和中觀的妙行,不可思議之行,【所謂吾人日用自不知耳。】只是我們平時不了解而已,【所以者何?】所以者何,好,把筆拿起來,我念的你就把它畫框框

(甲:以所持之名,本具三諦。

a、謂名字相有,即俗諦。

b、名字性空,即真諦

c、性相不二,即中諦也。

乙:以能持之念,由來三觀

a、謂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觀。

b、念相歷歷明明,即假觀。

c、性相一如,即中觀也。

丙:所念之佛乎

a、字字分明,妙假觀也。

b、能念之心,念念無殊,真空觀也。

c、能與所不一不異,圓中觀也。

——錄入者 加進)

【以所持之名,】把這五個字畫一個框框,旁邊右上角寫一個「甲」;然後那個「以所持之名」這個「以」的左邊這一行對過來,剛好那個位子對過來,「以能持之念」把它寫一個「乙」。「以能持之念」這個「念」再左邊這一行,「所念之佛乎」把它畫一個四方形「丙」。我如果不這么念到時候你會不清楚。你現在先聽師父的話,現在我再講一遍:「以所持之名」這個寫「甲」;再左邊一行「以能持之念」這個寫「乙」;再過去那一行「所念之佛乎」寫一個「丙」。畫一個框框寫個丙,然後再慢慢、慢慢來寫。現在先看甲,以所持之名,現在是說我們所念的這句阿彌陀佛,【本具三諦。】「三諦」就是真諦、俗諦和中諦,諦就是在果位來講已經得道的叫做諦,在因位裡面叫做觀——空觀、假觀、中觀,在因地修行叫做觀,成就證悟叫做諦,已經了解真理叫做諦。所以三觀是因,三諦是果。以所持之名本來就具足三諦,本來我們的本性具足這種真諦、俗諦和中諦。好,底下把筆拿起來,【謂名字相有,即俗諦。】寫個「a」,【名字性空,即真諦。】寫個「b」,【性相不二,即中諦也。】寫個「c」。這樣一個甲就分成a、b、c,中國人比較偉大所以甲排前面,美國人比較差所以abc排在後面。以所持之名這個甲的角度,以我們念佛本身本性具足真諦、俗諦和中諦,謂名字相有,相本來就有,這個就是俗諦,寫個「a」;名字性空,我們念南無彌陀佛這個名是性空,這個就是真諦,寫個「b」;真諦就是本性真諦就是性,相有就是相,所以性和相不二,性就是空,相就是色,就是色不異空,空、色不二的意思,性相不二就是空、色不二的意思,這個就是中諦。底下【以能持之念,】這個就寫「乙」,【由來三觀。】眾生是能持之念,由來三觀三觀是因地修行的,才開始在觀想,才開始在用功,這個叫做觀,達到究竟叫做諦。由來三觀,【謂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觀。】寫個「a」,我們念念,每一念每一念,念性不可得,了不可得即是空觀,雖然念性不可得卻是。。。,【念相歷歷明明,即假觀。】寫個「b,」最後,【性相一如,即中觀也。】寫個「c」。乙也是分a、b、c,這個乙的三觀就是: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觀,念性不可得,但是清清楚楚;念相歷歷明明,叫做假觀,明明有,要找卻找不到;性相一如就是空和有、色和空一如,這個就是中觀。底下,【又復應知】【所念之佛,】這個寫「丙」,丙也分三個角度,就是【字字分明,妙假觀也。】為什麼加一個「妙」呢?你知道嗎?就是不可思議,我們平時念佛的時候不能字字分明,因為有妄想,人家現在是念到字字分明,如果字字分明就進入不可思議境界,自己聽得清清楚楚,臨命終他就不會散亂了,我們平時不能字字分明,這個就不能稱為妙,妙假觀,有的意思,不可思議的有。底下,【能念之心,念念無殊,真空觀也。】就是你念的心每一念都一樣,因為從本性出來,這個就是真空觀。真空就是一塵不染如入高空,真空我們現在不能空一切,不能講真空我們現在只是結個善緣,念、念、念。。。妄想很多放不下慾望要不然就是感情,要不然就還有其他事情,所以無法達到真空。所以我常常告訴眾生說:今天我們一定要了解,生死這種事情,你一定要放下才有辦法生死你現在想想看,今天你到臨命終有哪一樣放不下你能如何?今天如果到了臨命終,沒有突破這個生死大關,你慘了,你麻煩大了,簡而言之,世界上的一切就是要全部放下,想想看今天你如果放得下無量劫生命極樂世界清凈自在,為什麼今天我們會放不下這個世界?還要在這里被這個娑婆世界的情或是慾望所污染,才來放不下,使得臨命終不自在,搞不好能不能往生還無法把握。你想想看,在這里的快樂如果是一,算一元,極樂世界有千百億元的金錢等著你;在這里如果是一顆鑽石極樂世界有千百萬顆鑽石等著你;在這里如果有一分的快樂極樂世界有千百萬無量無邊的快樂等著你。為什麼我們會執著這個世間快樂,忘記了極樂世界的重要?所以這個就是要對放不下眾生講,這個世間你不要一點都放不下,你一定要全盤放下,這個沒有什麼執著的,真空觀你就可以提得出來,你才會念念無殊。你念念都不一樣,前一念,念念佛,後一念情緒不好不念,我們怎麼念念無殊呢?念念無殊就是前念、後念都是平等,我們哪有辦法做到這樣,今天我們如果心不好,在公司心情不好,念、念、念。。。念半個小時,今天心情不好了,前念、後念就不一樣了,怎麼會無殊呢?我們沒有辦法。所以這個真空觀還不容易的,還不是那麼簡單再來,「字字分明,妙假觀也」就是「a 」;「能念之心,念念無殊,真空觀也」,就是「b」;【能與所不一不異,圓中觀也。】就是圓滿中觀,能與所就是「c」。能念這個念頭與所念之佛,你說一也對,你說二也對,你說不是一也對,你說不是二也對,異就是二,不同,不一就是不能說是一,為什麼?佛是佛,我是我,眾生眾生,要說不異,沒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統統一樣,佛的心和我的心都一樣,所以不一就是不能說是一體的,因為我能念的是眾生,所念的是聖人,不能說一;不異,也不能說不同,佛的心和眾生的心,本體也是相同的,所以能與所不一不異,圓滿中觀也。【所以道境為妙假觀為空。】所以道:所以說。所以說境界是妙假觀為空,這里又另外一個角度了。所以,道就是說,所以說境界當成我們的妙假觀,不可思議的假,這個假,凡夫是有執著有,我們現在把有當成緣起性空不可思議清凈的存在,雖存在但當下又是空。所以妙假觀,簡單來講這個假觀是有,但是如果加上一個妙,不可思議的假觀就是空。簡而言之,假觀也是通達空觀。底下,【境觀雙亡】境界是我們能念之境,觀就是所能觀照之心。能觀的心,所觀的境界,雙亡就是色、心二法當體即空【即是中。】中道。【亡照何曾有先後,】把筆拿起來,這個一定看不懂的,亡照就是除去能觀照的心,我們就會發現沒有所謂的先和後,【一心圓絕了無蹤,即此之謂也。】意思就是:亡照,亡就是除掉,除掉那個能觀照的心,亡照就是連能觀照的心都沒有,哪裡有什麼先後?先後就是落入時間觀念,哪能落入時間觀念簡單講就是同一時,同一念,圓滿的觀照的意思。一心圓絕了無蹤,就是圓絕了無蹤跡,圓滿,沒有一些的什麼空、假、中,當下一心就是三觀,即此之謂也,這個就是講天台宗,我們所說三觀、三諦。底下,【天台聖祖疏於前,】天台這些聖人祖師,疏就是註解,疏就是註解通達經典。疏於前,【四明尊者鈔於後。】四明尊者又叫做知禮大師,我們後面會講到,第二頁的地方,我們就會講到「四明法智大師鈔」,所以在這里不多言。意思是四明是一個地名,因為這位尊者知禮大師住在四明這個地方,所以大家稱為四明尊者。就是他住的地方是一個地名,四明本來就是一個地名,因為他住在那個地方一直弘揚天台宗,也有註疏註解、演講,大家都很尊重他,所以稱他為四明尊者譬如說以後我很成就,人家就會稱呼為高雄尊者(笑),稱呼尊者是很好聽,人家如果稱呼我為高雄矮者,就很難聽了,矮者。四明尊者就是知禮大師,鈔於後,疏就是古人著作的,可以說是智者大師所著的,鈔就是四明尊者鈔於後,【疏中之隱義,】智者大師所注的疏,就是前人所作的疏,注《觀無量壽經的人很多,自古至今有很多人作注,也有好種疏。鈔於後就是四明尊者抄在後面,疏中之隱義,就是疏裡面的隱,不為凡夫所知叫作隱義,就是還隱藏一些你不了解的義理,【鈔而發之。】四明尊者把它一遍,再加強讓意思顯示出來,發之就是把它顯示出來。疏是另外一個人寫的,鈔是顯示疏的義理更加深入。【將三觀之旨,和盤托出。】全部襯托出來,【義無餘蘊,】義無餘蘊就是這個道理清清楚楚,這個「蘊」就是不明之處,沒有剩下哪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叫作義無餘蘊。這個道理也就沒有剩下哪一些含有不清楚的地方,既然和盤托出,這個道理就清清楚楚,【歷五百餘年矣。】經過五百年後,【鈍根學者,妄興汪洋之嘆。】妄興,這個「妄」把它畫掉該觀望的「望」,望海的母親這個望,這個字錯了,望興汪洋之嘆(新版已更正),看起來太多了,那麼多從何看起,汪洋之嘆,汪洋就是表示多,疏和鈔也是很多,這個太多了,汪洋就是太多了,資料太多了叫作汪洋之嘆。【余於是】余就是諦閑大師,於是【將】天台宗的諸祖【疏中】就是諸祖【科釋,移注文下。】里因此,我諦閑把天台宗諸祖師的疏中的科釋,移注文章下。【鈔中過詳者,】就是四明尊者所作的鈔中太過詳細,【折衷要言,】選擇簡單重要的,衷就是重要的,來說,【略加竊謂。】加上一些我私人的看法,就是諦閑大師竊謂,加上我私人的一些看法叫作竊謂。【俾初學者,】俾就是令,令初學的人,【得以易為入手。】令初學的人很容易入手,【遂命名】遂就是因此。因此命名【為疏鈔演義】疏就是聖賢所作的,鈔就是四明尊者寫的,演義就是諦閑大師著作的,簡單講就是經過三個人的註解,觀經是經典,疏一個註解,鈔再另外一個註解,演義又是另外一個人的註解,就是愈來愈簡單。【雲爾。】所以演義的意思就是根據古代發生事實,所代表意義加以擴充到別的事件上,以使人警惕自己叫作演義,就如:三國演義。雲爾就是這樣子,就是很這個名字。因此,命名為疏鈔演義就是這樣子,雲爾就是這樣子

【時維】什麼時間寫的呢?【民國戊辰年】就是民國十七年,就是一九二八年,一九二八年發生最大的慘案叫作什麼?有沒有念歷史的?民國十七年正當濟南慘案,最凄慘的,你回去翻歷史就知道,【臘月】是十二月,【除夕四明觀宗寺】就是四明尊者傳下來的,天台這一個支脈的觀宗寺,就是四明這個地方有一個觀宗寺,也是四明尊者他的徒子徒孫傳。。。傳到現在,有一個觀宗寺名字叫做【釋諦閑擱筆故敘】按照前人的註解來描述叫做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叫故敘,這文言文不簡單

好,再來看一,現在序文講完了,底下【觀經疏鈔演義】,觀經就是十六觀經,疏,把筆拿起來,就是通,鈔就是顯,很明顯的顯。疏的意思不是很清楚,那麼顯示出來就使它更清楚。演義就是根據疏鈔,再把它加上一些自己的意思,然後把這一註解寫完叫做演義。

下一個叫做【四明嫡裔諦閑演義】四明尊者就是宋朝天台宗的祖師,叫做知禮大師。知禮法師,因為他住在四明山,所以我告訴你們四明是一個地名,還是一座山——四明山。弘揚天台正義,為天台宗山家派之中心人物,因為天台宗還分幾個派,叫山家派的中心人物,世人稱之為「四明知禮」,或譽為「四明尊者」,四明知禮叫做知禮大師,也對,或者是四明尊者,也對,四明知禮就是他的法號,四明尊者二個稱呼都一樣,統統一樣。研讀班要開「教觀綱宗」,這個很重要天台宗的精華「教觀綱宗」研讀班要開,這個如果開給一般人聽,是聽不懂的,沒有辦法聽懂的。

底下,四明嫡,那個念di(二聲),嫡就是正派,大老婆生的孩子叫做嫡,嫡。裔就是後代,簡單講就是正傳的傳承的意思,嫡就是正派,後代繼承衣缽,繼承四明尊者衣缽,諦閑演義,就是這樣子,這個叫做嫡裔,四明尊者天台宗代代相傳的正派的後來的弟子,叫做諦閑演義。這個諦閑大師也是很了不起

【初題目二 初釋題二 初略釋題目】

   底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我來解釋一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是一部經典,疏就是通,妙就是以不可思議的妙觀為宗鈔,為宗就是把它顯示出來,道理顯示出來。再說一遍:《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此疏以不可思議的妙觀法為宗,來顯示出的鈔,鈔就是顯示,宗就是宗旨,以這個為最重要,妙就是妙觀,不可思議的空、假、中,三觀

【前七字,】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乃一經之總題,具如下五玄之第一章。】「具如」就是全部的意思,「五玄」就是五重玄義。在五重玄義的第一章。【疏、通也。以經旨】圓滿奧妙,【圓妙,】以經旨圓妙,「以」就是因為,因為經典宗旨圓滿不可思議叫做妙。【被機高深,】「被機」就是面對高的根器,「被」,加被眾生叫做被。「被機高深」,加被根機高深的眾生。【大師以義意】「以義意」就是依據道理,【而疏通之也。】而來把它疏通。「疏通」就是使看的人更了解意思。【鈔、顯也。謂大師疏文,多談事相,少示觀門,】「少」就是很少,很少開示如何觀之門。【務在下凡,】「務在下凡」就是最重要的是要關心那一些根器比較差的眾生。「務在下凡」就是責任,就是註解這部經典最主要是要做什麼?最主要是要使下根器凡夫了解,我們的責任是在哪裡最重要。所以這個「務」有好幾種解釋。「務」就是必須要在凡夫讓他了解才可以,「務」就是我們的責任。作這一本疏鈔演義的責任是要使凡夫看得懂,【普沾緣種。】「普沾」就是也能夠,意思是說也能夠使凡夫普遍得到法雨的甘露,「緣種」就是凈土種子,能夠結到凈土法門種子,緣種。【並非不知修心妙觀;感四凈土之文義也。】不是這樣子,並不是不知道修不可思議三觀,能夠感應到四土:就是凡聖同居土、實報庄嚴土、方便有餘土、常寂光凈土。就是並不是不知道修十六觀經不可思議的妙觀,當然能夠感應到西方極樂世界四種凈土。我們當然知道。【四明為時機所迫,】因為知道根器不夠,【慕學之徒,】就是仰慕天台的人很多,徒就是弟子,「慕學之徒」就是仰慕希望來學習天台的人很多,想學習《十六觀經》的人很多,【皆欲得旨而聞妙觀,】大家都希望能夠得到天台宗的宗旨,十六妙觀的宗旨,【乃以鈔文出而顯之也。】出就是寫出來,而顯示很深奧的道理。很深、很深的道理顯示出來。【鈔名妙宗者,乃取疏】乃是採取這個疏,【釋經題大意,】就是一部分,採取疏鈔裡面疏的一部分來解釋經題的大意簡單講就是:鈔名叫做妙宗者,為什麼叫做妙宗呢?就是採取疏的一部分來解釋經題的大意。【以圓妙三觀,釋乎能觀。】如果解釋能觀,【以圓妙三身,】「圓妙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同時,圓妙就是同時,【釋所觀佛。】如果要解釋所觀的佛,【佛既總攝餘十五境,】就是你如果講到無量壽,就包括十六觀經裡面其餘的十五觀的境界,後面會有說明。【故知一一】意思就是我們如果解釋能觀,就是以圓妙的法身、報身和應化身,如果解釋到觀佛,觀無量壽佛,只要講到佛就包括後面十五觀的境界,因為全部是十六觀,講到佛其餘的十五就包括在內。一一【皆是圓妙三諦】真諦、俗諦和中諦。【三觀也。】就是空觀、假觀和中觀。【是經既以妙觀為宗,學者應當注重妙宗】不可思議的妙觀為宗旨。【乃四明命名之意也。】

【二 能釋人號二】

【初 能疏人號】

再來,第二,這是人所講的呢?

天台智者大師說。】簡單講就是作疏的人

   【備於別傳,及諸章記,有未知者,須尋彼文。】

【二 能鈔人號】

這一部疏,能疏就是能夠作這一本疏,這個名號叫做天台智者大師天台智者大師我們以前曾經講過。

   【四明法智大師鈔。】

   【師諱知禮,】就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師另外一個法號叫做知禮大師。【字約言。】就是說話很簡明,約言。【四明】他的俗姓【金】,金【氏。】姓金的大部都是韓國人。【父母禱於佛,】向佛祈禱。所以懷孕的人要常常向佛祈禱。【夢神僧,攜】就是帶一個【童子,】來,【遺之曰:】遺就是交給他,說:【此佛子羅睺羅也。因而有孕。暨生,遂以為名。神宇清粹,】神宇就是氣勢,那個氣勢神情叫做神宇,就是他的眼神不凡,清粹就是面目清秀,神宇就是說他的眼神,清粹就是說他的面貌,【不與眾倫。】就是與眾不同。【七歲喪母,號哭不絕。】這個念hao(二聲),不能念作hao(四聲),號就是哭得很凄慘。【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大師座下。十五具戒,】照理這是不行的,應該要二十歲才能受具足戒。以前可能比較不重視這個,所以他十五歲就受具足戒,依據佛的戒律,要二十才能夠比丘戒,他十五歲受了。可能聖賢人都是樣子。【專探律部。】就是專門研究律部。【太平興國四年,】把筆拿起來,西元九百七十九年,簡單講四明尊者距今一千多年,【從寶雲大師天台教觀。始三日,】才三天而已,你看人才三天而已,【首座首座就是出家二十年以上叫做首座首座就是很偉大的人,大弟子。【謂之曰:「法界次第,汝當奉持」。】法界的次第你應該好好奉持。【師曰:「何謂法界」?】什麼叫做法界?【座曰:「大總相法門圓融無礙者是也」。師曰:「既謂圓融無礙,何雲次第」?】既然圓融無礙,空、假、中當下就是一體的,哪有什麼次第。和禪宗講的頓悟意思相同,沒有次第就是頓悟。【座無對。】首座沒有辦法回答。【居一月,自講心經,】這個實在很厲害,這個和我在普陀差不多,我在普陀第一期九十八點六,再來好像是九十九點幾,老法師說無法教你,要不然你乾脆上來講經,你每學期都領獎學金這樣不好,我看我來教書好了,宿世如果多多少少研究到經典就一聞千悟了,所以可能我前世有一點點小小的善根,聽經典很快就通達。自講心經,【聽者服其速悟。】這個人的悟性怎麼這么厲害,【五年,其父夢師跪於寶雲之前,】他父親夢見四明大師,四明尊者跪在寶雲大師面前,【雲以瓶水注於口。自是圓頓之旨,】自是就是從此圓頓,圓滿頓超的宗旨,【一受即了。】了就是悟。一下子就頓悟了。【六年,常代講於寶雲大師。】六年就是西元九百八十一年,因為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百七十九年,太平興國五年就是九百八十年,五年,其父夢師跪於寶雲之前,就是西元九百八十年,六年就是太平興國六年,就是西元九百八十一年。才二、三年而已,六年,常代講於寶雲大師,所以這個不是經過六年這是太平興國四年五年六年,就是這樣子再來,【雍熙元年,】雍熙就是北宋,北宋的雍熙皇帝西元九百八十四年,【慈雲來自天台,師待以益友,】這個是良師益友,【義同手足。】就是這個義,義就是道義道理相通叫做義。義同手足就像手足一樣。【端拱元年,雲師寂,】慈雲大師圓寂。四明法智大師【師夢貫雲師之首,】貫就是穿,穿過慈雲大師的首,就是頭,【擐】也是穿,穿【於左臂而行。】簡單講就是他要繼承慈雲大師衣缽,夢見這個境界就是這樣子。貫雲師之首,擐,擐就是穿於左臂而行,穿。這種情形我也曾經有過在我出家第二年的時候,有一天很清楚,夢見慈航菩薩來,那個也不作夢,那個也不是夢,也很清楚,打這種妄語要下地獄的,不是隨便亂編故事的,打妄語要先下地獄的,真實的才能講,子虛烏有是不能亂講的。慈航菩薩來,來的時候,慈航菩薩從天空降下來,慈航菩薩貌相很飽滿,你看慈航菩薩貌相很飽滿,拿了一個缽,我就跟他下跪頂禮他就跟我摸頂,跟我摸頭的時候,手接觸到頭就放光放光,然後他就把缽拿給我,我就把它接過來,他就冉冉上空,然後放光離開。沒看到什麼,這樣也不知道代表什麼,可能怕我沒飯吃,叫我拿那個缽去化緣(笑),那個時候我也沒想到什麼問題,反正我也沒有想到那麼多我也不敢想有祖師大德衣缽給你,我們也不敢這樣想,反正夢境就如夢幻泡影,對不對?我最不喜歡神通,這個大家都知道,我最不喜歡講有的沒有的,但是有夢到這種情形,可能跟這個也有一點相關,講到這個我就想到以前那個事情,這個夢境很清楚,但是我不會像世間人很執著,從過去到現在,我不曾講給你聽過,對不對?這個也不值得什麼談論,哪有什麼好談論的,放光放光衣缽衣缽,對不對?問題是你有沒有實力,有實力當然奇蹟就在你的身旁,你沒實力拿那個缽做什麼慈航菩薩也丟臉死了隨便亂送個缽來給我,對不對?反正說來說去,還是要自己有能力。所以人家如果在討論夢境,我最不喜歡,來就:師父我夢見什麼,他夢見什麼。我最不喜歡討論這個東西,我講這個事情也許可以增加大家的信心,也許。佛法有時候這個也不可思議,也不可思議。我從來不以什麼大師自居,我常常說我是(日語)最爛的、最差的,我也沒什麼修行,圖個三餐溫飽,睡眠正常,身體強壯飽滿,年輕我現在三十九歲,人家說:很奇怪師父怎麼愈來愈年輕。因為我現在得到心法禪宗悟道心法,知道什麼叫放下?以前發脾氣都氣得半死,現在要我脾氣困難,很困難。所以心境如果有轉變,貌相就會轉變。以前都水腫,現在沒有了,現在實在了,我以前常常說怎麼胖成這樣子,結果是傷到了腎臟,幸好不是肝臟,肝腫大長庚(醫院)不收麻煩大了。因此,我常常說夢境這種事情你要討論,如果能夠增加信心也好,如果要執著夢境你是什麼祖師你是什麼了不起的,我認為沒有這個必要,沒有這個必要,對不對?像我在夢境裡面見到佛,也不是說。。。事實上就是如此,見到佛,見到佛飛起來的時候,見到很大尊的阿彌陀佛,嚇死人了,我站起來剛好到他的。。。我記得飛到他的這個地方而已,(師擬食指和大拇指比十公分左右),我這么小他這么大,非常的大,全身都是金色的阿彌陀佛,我飛到他面前他對我笑一下,飛行,阿彌陀佛大得實在嚇死人,無限際的大,實在太大了,全身好像都貼了金箔,金光閃爍,金色的,站的蓮花實在有夠大,很大,非常大。去,我也沒有感覺到什麼,不是你夢到這個夢境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了,不是這樣的,我從來沒有說我有什麼夢境吉祥我就為我這樣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也是戰戰兢兢、兢兢業業,我也是怕不能往生,對不對?也是要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天都要拼的。難道可以說我都夢見阿彌陀佛了,這個可能很穩當了我就整天跑去睡覺,等一下墮入地獄,醒來閻羅王在那裡等著,(師擬閻王拍醒木大聲說:)醒來!說:我怎麼跑到里來,糟糕了!還是不行的。所以要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分一秒都不能放鬆,要常常說:我的功力還不夠,一定要再拼。這樣才可以。不能說:我的功力已經夠了,我不用功了。你慘了。所以有一個老菩薩說:師父我能生了我說:為什麼?他說:我昨天作夢夢到觀世音菩薩我說夢到觀世音菩薩多大一尊?她說:差不多這樣子(師比七八公分左右大小)。怎麼那麼小一尊,夢見這樣子不就比我們拜的還小,她說:對,還小,。她說:奇怪,怎麼夢到這么小?我說發心小就這么小尊。我說:我夢到彌陀佛就很大一尊,我是夢到自己很小,阿彌陀佛很大,你夢到觀世音菩薩那麼小一尊。她說她這樣子能往生了我說:還早咧!如果你夢見佛菩薩就能往生,你的頭腦有問題,搞不好魔來也說不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我希望在座諸位以後如果遇到夢境吉祥,知道就好了,知道就好了還是要用功,應無所住,不要執著這種東西師父講這些是希望激勵大家一個信心而已,沒有什麼很特殊的意思。【淳化二年,師受請,主幹符。】我看到這個地方,想了好幾個小時,這三個字不懂,還去查佛學大辭典,依舊查不到,這個「主幹符」再怎麼樣我就是看不懂,有讀中文系的請站出來,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請你跟我解釋一下。看不懂就暫時先用師父的意思,我認為這是一個地名,主幹符,要不然就是一個廟,一個地方,因為配合底下的詞句就可以證明,這個應該是一個地方,主幹符就是師受請,四明尊者接受邀請主幹符,來到這個地方主持弘法,干符這個地方,可能這是我自己說的,當然說錯了要負因果,因為查不到資料,大辭典統統翻過了還是查不到,暫時用一下,【綿歷四載,】就是經過,經過四年,【諸子悅隨。】眾弟子很高興跟隨四明尊者,【至道元年,以所居偏小,學徒】就是徒弟【莫容。】容納不下,【遂徙居】徙就是遷移,這個不是讀作tu(二聲),字你要認好要讀對,讀成xi(三聲)。遂徙tu(二聲)居,你會被笑死,不懂中文也沒有那麼差。遂徙(xi(三聲))居,遷徙就是遷移的意思。【報恩院,院主】院主就是住持,【舍為長講天台】長期的講授天台,【教觀,十方住持之地。】十方就是僧團用功地方,叫做十方住持之地就是我所說的僧團。【乃易今名即今之延慶寺也。】他就改名就是我們現在所說延慶寺,【故稱延慶開山祖。】延慶寺的開山祖師。【略彼傳文。欲知全文,當閱統記。】統記就是古時候所專門記載的四明大師的傳記叫做統記。

【正釋文二 初釋疏序三 初敘經觀意二 初正明觀行 初敘意 初對垢立凈二 初法二 初明二報苦樂

第三頁第四行黑字,

【夫樂邦之與苦域,】把筆拿起來,樂邦就是極樂世界,現在藉著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先做個比較,這樣你就知道要往生還是留戀這個娑婆世界。夫「樂邦」就是極樂世界,「之與」就(是)和,苦域就是娑婆世界,【金寶之與泥沙,】現在就地質來論,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琉璃,它的地質是黃金本性清凈的。泥沙,娑婆世界地上統統是污穢的泥土。這是藉著簡單的地來比較極樂世界娑婆世界,舉此例就好了。底下,接下來,【胎獄之望華池,】胎獄就是我娑婆世界出生都是母親子宮裡面,經過十月懷胎的痛苦。之望華池,如果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是清凈自在的。底下,【棘林之比瓊樹。】現在說的是遊樂的地方,棘林,極樂世界的瓊樹是美玉所成,叫做瓊樹。瓊,瓊樹,所以有很多女眾的名字都用這個「瓊」字,美的玉叫做瓊,美玉,很美的玉,很美的玉叫做瓊。棘林就是我們現在爬山。。。棘就是有很多刺,難行,雜亂無章,像現在去爬山(會)死在山裡,迷失方向,本來是快快樂樂的進山,結果死了抬出山,死了抬出來,所以娑婆世界要找尋一點快樂要看地方,有很多人爬山,爬一爬都死在山裡,都回不來了。用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稍微比較一下而已,極樂世界的地是七寶琉璃金銀之地;我們這里是泥沙。我們娑婆世界出生是懷胎十月很痛苦極樂世界蓮花七寶池。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叢林裡面統統是荊棘極樂世界統統是美玉而成樹木這是簡單做個比較。

看小字,

【鈔釋雲:欲論觀行,】先告訴你要如何妙觀修行,【先示兩土苦樂之相。】讓你比較看看,比較看看。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娑婆世界如果和極樂世界相比較,你根本不想活著,活在這個世間根本是痛苦的,極樂世界這么好的地方做個比較。【文有四句,一一皆論相對。首句明所成國土苦樂相對。彼國但受諸樂,】極樂世界只有快樂,【故名樂邦。此土多受眾苦,義言苦域。】這個世間痛苦。【次句明能成物體,】能成這個世界的以什麼為材料,能成物體就是拿什麼做為建築的材料,拿什麼做材料,極樂世界用金、銀、七寶,使你了解【貴賤相對。】貴和賤相對比較,【彼純七珍,】彼的意思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純是七珍寶,【略言金寶。此】即娑婆世界【多眾穢,】娑婆世界污穢、不乾淨,【略言泥沙。】就代表娑婆世界不清凈,【三句明初生受質,垢凈相對。此土六道,具有四生。】就是胎、卵、濕、化,【今就人中,多從胎藏。母食冷熱,】媽媽吃冷或吃熱,【及飢餓時,子在胎中如處寒熱,】吃冷就像處寒冰地獄,吃熱就好像被熱烤,意思是說孩子在母胎裡面也是一種痛苦媽媽如果吃飽一點,就如【山壓,】如果是愛吃媽媽,一張嘴巴整天都在吃,孩子在裡面又叫不出聲,只能用腳踢,說:你怎麼吃得那麼飽,你怎麼吃得那麼飽,快把我死了。又無法說話,遇到愛吃女人,整天都是吃,整天都是吃,整天都是吃,如果你用聽筒聽聽看,他會抗議的,那是沒有去聽,說:我抗議,我抗議,你不要吃那麼飽。意思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痛苦的,沒有一樣是快活的,【倒懸地獄之苦。故雲胎獄。彼國九品,皆從蓮生。縱下下品,經十二劫,在蓮華中,勝忉利天。是故華池,受生即樂。末句明生後游處,粗妙相對。此則荊棘叢林,】就是我們的樹林統統是會刺傷我們的東西,有刺的東西,【彼則金渠玉樹。】極樂世界金渠,渠就是水道,渠的英文叫open channel,渠道工程學,open channel engineering,我有讀過渠道工程學。金渠玉樹,【余如鈔文廣明,】其餘的在鈔裡面講得很清楚,【茲不繁贅。】在這里不重覆。

  【二 明二因心行】

第四頁,  

【誠由心分垢凈,見兩土之升沈。行開善惡,覩二方之粗妙。】誠就是實實在在的,由,實實在在都是從我們的心來分垢穢和清凈,這樣我們就能夠見到極樂世界娑婆世界這二土,升就是極樂世界清凈叫做升,升,升華。沈就是我們現在在沈淪。二土之升和沈,升就是好,解脫叫做升;沈就是束縛。行開善惡修行當中開出善門和惡門。覩就是了解、看見,讓你看見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奧妙和粗劣,所以粗就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痛苦世界;妙就是極樂世界,很殊勝地方,覩二方之粗妙。

【鈔雲:誠、實也。由、從也。報】我們的報應,報【之凈穢,實從心行二因所致。】二因就是心,垢和凈所感叫做二因。垢就感得娑婆世界,凈就感得極樂世界,【心即迷了二心。】把筆拿起來,二心就是垢、凈,垢心和凈心二個心,心即迷了垢和凈,【行即違順二行。】就是善和惡,善和惡,違就是惡,順就是善,【六道三教,】把筆拿起來,三教,有分三教、有分四教的,三教是這么分的,第一叫做頓教,根器的人六道眾生的是根器的人根器的人一聞即千悟。第二叫做漸教,慢慢的教化他,慢慢的教化他,所以他會常常講給我時間,我需要時間,那個叫做漸教,需要給他時間才會覺悟要他一下子放下他沒有辦法。第三叫做不定教,不定教的意思就是有的人聽到小法悟到大法覺悟,聽到大法,有的人悟到小教小小的覺悟這是不一定的叫做不定教。所以三教分為頓教、漸教和不定教。六道三教。【迷三德性,】三德,把筆拿起來,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就是無相般若就是智慧解脫就是力用,力用就是力量。迷三德性,迷法身德、迷般若德、迷解脫德,【為三惑】三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根本無明,為三惑【染,故曰垢心。】心不清凈。【身口諸業,違理有作,】違背道理,違背佛所說道理,【皆名惡行。以此心行,感四穢土,】不清凈、污穢,【沉下粗淺也。】四穢土娑婆世界。【唯圓頓教,】圓頓教就是根器的人,【了三德性,離三惑染,方名凈心。】才叫做凈心。【身口諸業,順理無作,以此心行,感四凈土,高升深妙也。心雖本一,】這是本體而言,以本性來講大家都是一樣的,叫做本來是一,【以迷了故,須分垢凈。行業雖同,以違順故,須開善惡。從此二因感報凈穢。應知圓人,】圓人就是圓教的人根器的人,【以常寂光】常就是永恆,寂就是寂靜處,心不起心、不動念,光表示智慧無量,所以常寂光是三種解釋,常就是永恆的生命,寂就是滅掉一切的煩惱,心非常清凈,光表示智慧的意思。所以常寂光凈土表示永恆的清凈具足無量的智慧這是法身就是我們的法身。【而為觀體。凡聖因位,】凡夫就是因,聖就是果,果就是位,【皆即究竟。】就是當下。意思是說圓教的人只要一聞就千悟,凡聖因位,位就是果,果地,因和果同時當下就是究竟。【不同別人要心】不像是別教的,因為有藏、通、別、圓,不像是別教的要心,就是最達極致之心叫做要心,不同於別教的,達到最究竟的,【只齊一十二品,】因為別教無明才分十二品,無明別教十二品,圓教是分四十二品,【故分證穢。】分證穢就是說別教,藏、通、別、圓的別教,對圓教來講只是分證,穢就是不圓滿,圓教是凈的話,別教就是穢。圓教如果是凈,別教就是穢。意思再解釋一遍:圓人,圓教的人以常寂光為觀體,凡聖因位,即就是當下、同時,統統當下就是究竟法,不像是別教的人,藏、通、別、圓的別教,要心就是到達最極、最究竟,只能達到十二品,意思就是別教的最後開十二品無明,圓教是開四十二品,只能達到分證穢,分證就是還沒有像圓教的究竟圓滿,所以是不圓滿的意思。穢就是不圓滿。就圓教來講它是穢,圓教是凈。【問答不錄,須者自閱。】意思是說底下還有一問答,在這個地方節錄你有需要自己去看。

  

底下,

【二 喻】

【喻形端,則影直。源濁則流昏。】

譬如說,前面我們講心有分清凈和污穢,土有分清凈和污穢,粗和妙,現在用譬喻的,我們的身體如果直,你的影子就直,我們如果駝背太陽照射影子就會駝背,像那個秘雕,以前布袋戲里的秘雕,秘雕出現,然後一個老太婆眼睛模糊,布袋戲是這么演的:七、八十歲的老太婆,秘雕來拜訪她,她就說:來就行了,還背了大包、小包的。她不知道他是駝背的,布袋戲就是這么演的。聽起來很好笑,其實是他駝背很嚴重,她說他來就行了,還背得大包、小包的。她不知道他是駝背的。所以說我們人如果正直,站得直影子自然就直。

源濁,水源如果不乾淨,流下來的水就污濁,像黃河流下來的水是污濁的,上面的水源如果是乾淨的,流下來的水當然是乾淨的。

【鈔雲:】鈔這么說,【形端喻凈因。】意思是說了因的佛性,【謂了性凈心,】通達究竟叫做了性,了解,徹底的了解本性就是清凈,【順理善行。】順從佛說道理來行善。【影直喻果。】影子當然就直了,這個人沒有駝背站起來當然影子就直,人如果駝背影子當然會彎,所以影直喻果。【謂四凈土也。源濁喻穢因。】源濁,水源如果污濁,底下流下來的水當然是污濁的,這是一定的道理,是不是?【迷性垢心,】如果本性迷了心本來就會污穢,垢心就說污穢,【違理惡行。】就是違背了天理,你當然會胡作非為,【流昏】流下來的東西,昏就是惡因得惡果,昏當然是不清、濁,水源污濁哪有可能流出清水來,哪有可能,所以違理惡行,流昏【喻果,】流下來的當然是污濁的,這個比喻為果。【指四穢土也。】污穢的東西。若翻回來,把筆拿起來,【若翻上喻,】反過來講,若翻上喻,就是如果現在把它反過來講,【形曲影凹,可喻逆修因果。】意思是說如果形全身彎曲,影子就會凹,影子就會彎曲,形曲影凹,形如果彎曲影子就凹,可以比喻說逆修因果,就是違背因果,他的所作所為就是違背因果,【下喻,源凈流清,可喻順修因果。】我們剛才講水濁,水源如果污濁,底下流下來的就污濁,上面如果是清水,流下來的就是清水,所以水源流清,就比喻他修的因果是善的意思。【今舉二喻,各喻一種,其義甚明。】

【二 就凈示修】

   底下,第五頁,

故知欲生極樂國土,必修十六妙觀。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凈業。】

你現在如果想要知道,欲生極樂世界,必須以十六觀經為主,願見彌陀世尊,要行三種凈業,把筆拿起來,三種凈業就是修三種福,哪三種清凈的業?業,你一定要寫,要不然經典看到最後,你不知道他在寫什麼,你寫個a,修哪三種

a、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孝養父母,如果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修第一善業先要孝順父母,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你先要修習慈悲心,不可以殺生,修十善業,你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b、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如果你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二點要修的,要先受三皈依,我們六月三十日下午二點又要辦皈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就是要好好持戒,不犯威儀這是符合往生極樂世界的第二個條件

修第三個條件也可往生極樂世界

c、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菩提心就是你要慈悲心要發覺悟的心,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你要讀誦大乘經典。勸進行者,勸修行人精進叫做勸進行者

我再一遍三種凈業三種福,a、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b、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c、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個你一定要先抄下來,這樣後面講到你才知道在說什麼。

底下,

【鈔雲:上已對穢顯凈,故今就凈明修。】現在以清凈的因來說明,前面是說娑婆世界極樂世界的污穢和清凈對立做比較,現在是用清凈的一面來說明。明修就是說修行。【前示二因,】前面開示二種因,【通雲凈心,及以善行。此明】就是現在要來明示【修相,】要來明示、開示,說明如何修行。【故】就是所以。所以【的指】的就是專指。那個不是念的(de),不要:故的(de)指,笑死人了。的(di二聲)指。的指【十六妙觀,】專指十六妙觀,【三種凈業。於十六境,】十六種境界,【不照三諦,】就是於十六境界,如果不依照三諦【豈名妙觀?】不照三諦,豈名妙觀?豈名就是怎麼能。如果你不依照真諦、俗諦、中諦,怎麼能說是不可思議的妙觀。【修三種福,為三感染,不稱凈業。】意思是說我們如果修這三種福為三種感應力量,還不能稱為凈業。現在是指以前所說的。【妙觀是正,凈業為助。】現在把十六妙觀當成最重要的,因為現在說的是《十六觀經》。凈業為助,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孝養父母受持三皈或者發菩提心,這個當做助行,另外一部經這個是三種福,這部經是以妙觀為正,其他的凈業為助,【正助合行,能感四種極樂國土。得見三身】就是法身、報身和應身,【彌陀世尊。文從互說,】文從互說就是文章是相互陪伴正的和反的,或者正的或者是助的,互說就是互相輔助,【觀論生土,】就《十六觀經》來論生土,能否往生極樂世界就看你這個觀,【業論見佛,】就凈業成就、沒有成就來論見佛與否。再說一遍:觀論生土,業論見佛。觀論生土就是就你修行《十六觀經》的功力,來討論你有有能力往生往生凈土。業論見佛,你修的業就是心凈到哪裡,你是不是凈業有成,有成則來論斷你是不是能夠見佛與否、能不能見佛這個能力,所以叫做觀論生土,業論見佛。意思是說:(以)你修《十六觀經》的能力來論往生凈土能力,你所修的凈業的好壞來論你能不能見佛。【依正既俱,正助非隔。】沒有離開當下,正修當下也要助修,助修當下就必須要正修,叫做正助非隔。

我這么解釋已經很清楚了,聽不懂也沒辦法。聽不懂就怪你書讀得少,沒有辦法明天我們再繼續。好,下課!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二 示文二 初示教興二 初明興由】

【然化因事漸,教藉緣興。是以闍王殺逆,韋提哀請。】

這個就是要把全部經文先看過,才能夠了解他藉著幾個字來描寫這一段《佛說十六觀經》的緣起

然化因事漸,這個漸不是漸漸的漸,是就近取材,這個漸就是在四周發生事情,佛拿來作比喻借題發揮經教,這樣人家的印象比較深刻。譬如今天我要上台講經,因為以前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所以如果講到窮,我就能夠拍成一部電影,可憐!事實我就是親自去拾破銅爛鐵、吃美國救濟的稀飯、去抬死人的幡旗,我知道窮實在很痛苦讀到大學還要當助教,還要教書,還要去自助餐打工,這樣我講經就有題材。說到這個世間痛苦,我曾經拔過牙,拔牙是世間痛苦的事,我曾經胃痛到嘔吐,藉著這種直接的比喻,這樣來講比較親切。所以然化因事漸,就是化導眾生的因,事漸就是就發生事情、就近發生事情來取材料,印象比較深刻。

教藉緣興,教化眾生要藉著適當的因緣來教化眾生,有這個緣佛教自然興盛,也就是說自然會興起說法因緣。此次是藉著什麼因緣呢?

是以就是藉著這種因緣,阿闍世王簡稱闍王,闍王殺逆就是要殺父親,後來連母親都要殺,這段因緣

所以,韋提希夫人她痛恨這個世間生了一個忤逆的兒子,連自己的兒子都要弒父殺母,她朝天空中向佛陀說,說她不願住在娑婆世界,希望世尊能夠說一個清凈快樂世間,能夠永遠聽不到惡聲,看不到惡行,不要再生忤逆的兒子。佛就教她十六觀,說出這部《十六觀經》。所以我們要感謝阿闍世王這個暴君,如果沒有她弒父弒母,他母親也不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要感謝他逼佛陀講出這部經典。韋提哀請,哀請世尊來講經。

【鈔雲:】疏鈔這么說:【革凡之化,要因近事,】革就是要改正凡夫的教化,要令凡夫覺悟。革,諺語說:洗心革面,這個革就是要更正凡夫,要令凡夫了解娑婆世界痛苦。要因近事,必須要借重眼前發生事情來作比喻才會清楚。【而為鴻漸。】藉著這種近的事情使他看得更為深遠、深入,鴻就是遠、大、深。娑婆世界這么痛苦,我讓你了解極樂世界多麼快樂。【詮理之教,必藉機緣,】詮理就是我們如果要解釋佛的正知正見道理的話,必須藉著因緣才來講這部經典。必藉機緣,要藉著機緣,【方得興起。】才能夠教法。【近事為漸,通於諸化。】近事就是就近取材,為漸,漸就是發起。就近取材來發起眾生的悟性,教他覺悟娑婆世界痛苦。通於諸化,通就是普通,佛普度一切眾生,就是藉著這種因緣。【今化別,】現在度化有很特別的原因,【由殺逆之事,】由要殺害雙親的這種事情的這個因緣做為緣起,【欲令眾生,厭濁世故。此教當機,是韋提希。華言思惟,】韋提希中文就是你要思惟,意思就是你要好好的觀想,【善修觀故。】要好好的善修十六觀。

  【二 明現土】

大聖垂慈,乘機演法。曜玉相以流彩,聳金台而顯瑞。雖廣示珍域,而宗歸安養。】

古文都是簡單的幾個字,所以說這個很不簡單大聖就是佛,佛垂慈,上對下叫做垂,佛憐憫眾生,慈眼視眾生,我們凡夫是下,佛要救我們就垂手,像佛來接引的手印就是垂手,佛大慈悲垂慈憐憫眾生。乘機演法,這個乘不是那個三乘的乘,這個乘是藉的意思。所以中國字很偉大,在某一個地方,它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乘機就是藉著這種機會,藉著什麼機會呢?藉著韋提希夫人之請,來宣講《十六觀經》來演法,叫做乘機演法。藉著機會、藉著因緣,趕緊來演說這部《十六觀經》。

曜玉相,曜就是佛顯現光明遍照之相,玉相,光明遍照一切這個玉相。以流彩,流就是一種動態,放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