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第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 - 2011.10.02
片數:共 8 片(本片為第2片)
編碼:094【dvd簡體版】

     請坐下。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
 
     好!各位尊敬法師、各位慈悲護法居士大德,今天是2011年9月3號,我們開這個《楞嚴經》的課程。(眾鼓掌)我以前閱讀三藏的時候,每天只睡一個鍾頭,因為有一個老法師跟我講;我剛剛在南普陀佛學院念書,有一個老法師來參訪,老法師人很謙虛,他住茅蓬,他說:慧律法師!我看你是個僧才,我有一句話,很重要的話要告訴你:你記得!名跟利讓給別人修行完全靠實力的,這些都不重要。所有的榮耀、名啊、利啊,你都不要,不必跟人家搶。你只要聽我一句話:要通達三藏、要悟明心性,成功是屬於實力的人,偶爾的奇跡不一定會成功,有實力的人,隨時會創造奇跡。我說:感謝老法師您的開示他說你在佛教將來佛教你會有一番作為,記住我的話:名跟利一定要放,修行人這個不放,沒辦法修行我說:謝謝老法師開示。從此以後,我就這樣一直自我期許、自我堅定意志,來這樣閱讀藏經。要完成這個《楞嚴經》,這是師父的一個責任
 
     我呀從研究院畢業,出家以來,看到佛教的種種的弊病,尤其是大乘佛教讓人很傷感的地方,因為太多的善巧方便,讓眾生迷失了,也不曉得佛的真義、真正的義理是什麼。很少法師在弘法能夠觸動到佛教核心佛教核心就是涅槃第一義諦妙心,幾乎沒有;有的話還是微乎其微。大部台灣佛教、海峽兩岸看到的佛教,就是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法會持咒,庸俗化、世俗化、邊緣化、慈善化、學校化、個人化,大部都是辦這個;當然,我們在這個地方隨喜,因為大家都有時空我不是說他們這樣叫做不對,我講的是說:這些善巧方便,有離佛教核心價值愈來愈遠,這個是佛教悲哀的一面,因為它日漸衰微,提不起勁兒,也不曉得佛教的核心重點是什麼。所以,我有感於此,一定要講這個《楞嚴經》。那麼《楞嚴經》是一面照妖鏡,尤其是在這個末法,斂財騙色,到處。。。。。哎呀!一堆啦,一堆啦,只是沒講而已。
 
    當你發現這個佛教的弊病那麼的嚴重,有傷感,也想要振興,但也是說我一個人的力量辦法我所能扮演的就是一個角色,總要把正法、正知正見佛陀的究竟義、第一義諦妙義,把它呈現在各位有因緣的手中,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品嘗到佛的究竟義是什麼。現在一講起來就是:他一講起來就是法中之王啦、活佛中的活佛,他一讚歎起來,是全世界的名詞都沒辦法形容他,這個就是聽起來讓人傷感的地方,不怕因果了!末法時期,這個講一句實話:就是膽大包天的人就開始胡作非為了,沒有幾個人怕因果了;而我們怕,我們很怕,我們不敢亂說,所以師父還是按部就班來。我在這裡,沒有批評任何一個道場或個人,是說跟我們有緣的佛弟子勉勵,真正的佛的究竟義是什麼?核心價值是什麼?就是涅槃不生不滅思想,就是開悟見性,明本心、見本性如來藏性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這個才是重點!請問:釋迦牟尼佛一輩子都在做什麼工作都在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微密觀照,利他就是弘法利生,這個就是僧伽責任。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不一樣了,大家講起來都有苦衷,有一法師來說:慧律法師!我們也沒辦法像您這樣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對不對?當然要搞一些相的東西信徒才會來。我說:嗯,對!講得有理。要不然怎麼辦?
 
    那麼今天請大家穿這個白上衣來,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這個「文殊講堂」,翻譯英文叫做 wenshu   school ,不是翻譯成 wenshu  temple ,wenshu  temple  叫做文殊寺廟道場;wenshu   school 這是一個學校,就是「文殊講堂」是翻譯成 wenshu   school,所以大家一律穿這個白色的上衣來,就比較有統一性跟和諧性,至少好看一點,攝影起來才不會花花綠綠的,「花綠路貓」,這樣攝影起來又比較好看一點。那麼,如果你有重感冒,只有開緣,就是說你現在坐在冷氣下,你又重感冒,我稍微加一件厚一點的衣服,那個不為過。法無師前幾天宣布說:坐樓下的人要穿白衣服。不對的!是整個講堂統統要穿白衣服的,整個講堂統統要穿白色上衣的。到了冬天的時候,我們就變成穿大衣,就比較難控制了,因為每一個人愛漂亮程度都不一樣。對不對?所以有的人,冬天我們就以紅色跟黑色的外套、大衣為顏色。這一次帶給很多人的困擾說:啊?穿白衣服?我沒有白衣服呢!有很多人去找、還買了,去chanel 買一件說七、八千;上個課買那麼貴的衣服做什麼?不用買那麼貴的。所以,穿這個白色上衣,它就有完整性,你看這個鏡頭看起來就非常的和諧,非常的和諧。所以,整棟所有的在家居士,一律,男眾、女眾統統要穿白上衣,這是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制度,就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個《楞嚴經》,我給它看了這個篇幅,如果按照這樣,一個禮拜講一堂課,要講三年!所以將來在星期天要補課,要補課,像下個禮拜就要上二天的課。為什麼?如果三年,我們把它濃縮成一年半,一個禮拜上課二天,在師父體力能力範圍內沒有問題,現在氣色也不一樣了,現在也完全不打針、也不服用西葯,一粒都不吃!所以這個體質也不會被破壞。我現在不是用控制的,全部都是自然的,自然療法的。那麼《楞嚴經》,像下個禮拜六、日要補課;再下個禮拜十八號的禮拜天,因為是八關齋戒那就辦法。再二十五號,開義工大會,也沒辦法,要開示佛陀的格言第五集」。再來,十月一號、二號要上二天,十月。那麼師父課程師父宣布,跟行事曆沒有任何關係,我的課程由我安排,行事曆對師父來講變成一個參考,由我宣布為主。所以,你們要做一個工作:你們下一禮拜所有的居士,都要像。。。去寫一張名片就像那個你們的名片,你的名字、你的住址、你的手機、座機,為什麼?這裡有變動,電話可以隨時跟你聯絡。所以你們要留下你們的電話。你說:哎呀!我們要隱私,我們怕這個詐騙集團!那我們也沒辦法,把我當作詐騙集團,我也沒辦法,那你就不要寫,你就不要寫,也沒辦法嘛!是不是?所以,到水陸以前,就是下個禮拜明天當然就沒辦法了,明天,因為第一天上課,明天補課,大家嚇一跳:我們都安排好要出去玩了,怎麼突然宣布明天要補課?這樣又說不過去。對不對?所以下個禮拜要上二天的課,再休息二個禮拜;我講的是禮拜天再來禮拜天,沒辦法上課,再來就是十月二號。所以到水陸前,就是補下個禮拜一個禮拜天,還有十月二號也是禮拜天。那麼,十一月五號開課,十一月五號開課;我的課程跟行事曆沒關係,十一月五號,十一月六號開始,每個禮拜沒有碰到八關齋戒、沒有碰到佛七的,統統二天,統統二天,就是這樣子
 
    那麼,《楞嚴經講完了,師父接下去就會講《楞伽經》;《楞嚴經》跟《楞伽經》,是全世界弟子大乘弟子公認為最難的、最艱澀的,幾乎看不懂的,幾乎看不懂的。所以我們的進度才之所以這樣慢,就怕大家聽不懂師父對佛菩薩、龍天護法感恩,也特別有信心,更加的堅定,弘法利生會培植自己的福報,也培植了大家的正信、法身慧命。
 
在講經前要先勉勵幾句,我們為什麼要聽經聞法?所以在開課前,勉勵幾句重要的哲學銘言:人生充滿疾病跟死亡的殘酷,這些都是事實,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人類也因為有太多的悲劇,就會動心靈另一扇智慧解脫之窗。今天我們就是做這個工作。再念一遍:為什麼要聽經聞法呢?人生充滿著疾病與死亡的殘酷,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人類也因為有太多的悲劇,就會動心靈另一扇窗,什麼窗?智慧解脫之窗。所以在座諸位是值得讚歎的,所有的法師居士,你們正在開啟另一扇智慧解脫之窗。

再來,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上、世間無上的真愛。我們這個世間都在追求種種的愛;愛當然包括多個層次,像男女的愛也有,父子的愛、家庭的愛、師生的愛,或者是君臣之愛,都有。所以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也就是不要一直期盼說對方來擁抱我。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間無上的真愛。

記住!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溫暖的語言,會帶來溫暖的回饋,人的一輩子,學會了講話溫和的語言,你所有的享受都是陽光都是春天。因果是如此的直接,你今天大聲對別人呵叱,你所得到的不會是好結果的;如果對方有錯,我們好好的用溫和的語言來規勸。因果是很直接的,顯而易見的。所以,好好的修養自己,好好的修行自己,一定要守住這個口業,十方三世一切佛,沒有一尊佛是口業不清凈而可以成佛的,是沒有的!而且守這個口業是最簡單的,我就閉上眼;不是閉上眼,我就閉上嘴巴就好了!對不對?閉上嘴巴,蒼蠅永遠飛不進來,為什麼?因為人與人之間都要語言,而這個也最容易造的就是這個嘴巴,謾罵啊、毀謗啊也是;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轉換一下,隨喜啊、讚歎啊!

無常世間里,千萬不要說了太多、太美的承諾,否則有時候一瞬間會變成心碎的寂寞。為什麼?無常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所謂死亡是幻想的破滅。有時候,美麗跟死亡的界線是很模糊的。再講一遍在這個無常世間裡面,千萬不要說了太多太美的承諾,否則有時候一瞬間,會變成心碎的寂寞,唉!做不到!所以你有這個能力也不能隨隨便便的承諾,要承諾就要去完成,像師父承諾要完成這個《楞嚴經》,要好好的去做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實力;但是,無常會變成怎麼樣?活多久不知道。無常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這個「死亡」用更寬廣的角度來解讀,「死亡」是美麗的幻想破滅。這個人結婚了,哇!穿得很好、很漂亮,郎才女貌;沒多久,先生事業失敗了;再過三年,通緝了;再過五年,破產了,本來麻雀鳳凰,後來鳳凰就變麻雀了!不過變麻雀還不錯,還有得飛,怕變成烤麻雀麻煩了!所以,無常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所以有時候,美麗跟死亡界線很模糊,非常的模糊。意思就是:我們修行,心裡都要有準備,要有準備。對不對?我們能活多久,沒有人知道。
 
僧跟俗必需要切記:名利這一把刀,會斬斷人類良知人類一碰到名跟利,就忘了自己了,忘了我們原來的佛性了。就像師父剛剛舉這個例子,老法師早就告訴我了,那個時候在南普陀佛學院,他來的時候,他就是私下這樣告訴我,我到現在都很感恩他!名利這一把刀,會斬斷人類良知,所以,大家務必要淡泊名利,不要爭那個頭破血流。再來,大修行人和大成就者,這些聖人心目中的字典,是沒有「僥幸」二個字的,完全是靠實力的,不是靠頭銜的。一個成功者,是要靠實力心靈的協調,不是靠頭銜的、不是靠廣告的。今天我們要走修行的路線,就只有四個字:腳踏實地,台灣講得很好:一步一腳印講得真是好啊!要按部就班來。當一個大悟見性聖人就像燈塔。你看在港口裡面,看到那個港口的高處的燈塔,燈塔只放出光芒,不會發出噪音。同樣的,開悟大悟見性聖人只會慈悲智慧的光芒普照眾生,不會像眾生煩惱惱,每天都發出噪音。諸位!你可以從你的四周圍人看,那個人一碰到境界,除了牢騷跟抱怨、攻擊、傷害別人,一講什麼都不對,那個就是凡夫。燈塔只會放出光芒,不會發出噪音的,因為它引導航行的船隻,有著正規的路要走。在座諸位!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光明的燈塔,就等待你的開發跟顯露。

大悟見性聖人,通常是三種水構成的,一、淚水,二、汗水,三、血水的交織。再念一遍大悟見性聖人,通常是淚水、汗水、血水的交織。意思就是說你想要在佛教真實的受用,要碰到了善知識、碰到了好的團體,打不會跑的、罵絕對不會走的;我死在這裡,統統要聽經、要聞法,因為這個是法身慧命啊,這個是無量億劫來法身慧命啊!每一個人都有聖人的本懷,不是只有佛有,我們也有聖人智慧。所以,你想要轉凡成聖、要見性聖人那隻有。。。。。。無論你吃了多少苦、淚水,多麼的傷心、多麼的苦,流了無盡的汗水,血水,耗盡你心中的血水,你也是要堅持!所以,大悟見性聖人,通常是淚水、汗水、血水的交織,沒有僥幸的。
 
只有被宰的野獸,才知道利刃的痛苦;只有深度沐浴在佛陀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清涼一隻野獸被宰的時候,它就知道那個利刃有多痛,那個刀子割下去有多痛!對不對?那一隻牛,你沒把它殺死的時候,殺到一半的時候還活著,那個牛那種痛苦,那可不是一般了!如果你一支刀子往自己身上割,然後再撒一點鹽巴,你就知道那種痛,不會死,實在是刀子讓你痛,痛不欲生!所以,只有被宰的野獸,才知道利刃的痛楚。也只有深度——要深度沐浴在佛陀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清涼的可貴!所以今天無論你吃多少的苦,能有經典聽,是福報很大、是大幸運者,大幸運者。

哲學家說:疲倦的蛇是不會咬死人的;懶惰的人是戰不勝無明煩惱的,精進才能開啟佛陀智慧之門精進,堅持精進,才能開啟佛陀智慧之門。再講一下:哲學家說:疲倦的蛇是不會咬死人的;懶惰的人是戰不勝無明煩惱的,唯有精進才能夠啟動佛陀智慧之門。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聽經聞法,要打死不退轉,不管上刀山、下油鍋,乃至於你來的時候,晚上下冰雹了,還是要上課!這種堅持,諸佛菩薩感動,你才有機會解脫生死。來這裡不是玩游戲,來這裡是無限智慧庄嚴殿堂,是選擇佛道,用智慧決擇的道場,這絕對不是說懶惰的人可以的、做得來的。
 
    好漢要自己創造運氣,有智慧的人,不會把時光和生命交給上帝的。再念一遍:好漢,好漢要自己創造運氣,有智慧的人,不會把時光跟生命交給上帝的,生命自己作主。對寶寶來說,慈母雙手最好的良藥;對佛弟子來說,佛陀正法、這些經典,是最佳的甘露,起死回生的甘露。人一定要聽經聞法,早日覺悟。不要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如果你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會讓你的心中呈現無盡的痛楚和惆悵。記得!生滅法沒有美夢,生滅法是敗壞之相。所以,人一定要聽經聞法,才了解不生不滅如來藏性是什麼,人一定要聽經聞法,要早日覺悟!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會讓你的心中呈現無盡的痛楚和惆悵。
 
    有一電影叫做「戰爭和平」,我們把戰爭和平這個沙場和和平的園地,拉到我們內心的反映,戰場不在外邊、和平的園地不在外邊,用我們真如本性這個心靈,來簡單描述一下:如果你今天能所不斷、貪嗔痴慢疑不斷、嫉妒心不斷,你的內心就是沙場、就是戰場!煩惱不斷的跟你真如打仗,習氣真如打仗,你壓不過它、打不過它,真如打不過這個無明煩惱凡夫嘛!所以你的內心裡面,就一直在戰爭當中。這個戰爭當中是很殘酷的,外面的現實戰爭,死亡、疾病、沒有水、沒有電,一片焦土,世界幾乎毀滅,這個就是戰爭的殘酷!我們的內心裡面,碰到這樣能所不斷,人我是非,剛直的不斷的戰爭,你的心靈千瘡百孔,沒辦法彌平。所以不要把戰場移動到你的心裡面來,我們心要過著真如和平世界慈悲心靈,在佛陀不生不滅真如自性裡面,有充滿著陽光百花齊放,有山有水,有魚、小魚兒在游,永遠的和平在這個心靈裡面,美麗如畫的心靈裡面,真如真心當中,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沒有無明,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唯是慈悲,唯有平等,唯有放下,唯有無諍,唯有和合,沒有人我是非。
 
    諸位!想進入這個和平的園地,很簡單,就放下對相上的執著,對相上,相一著就對立;相不住,就是本來的面目,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佛陀智慧光明,常對著黑暗微笑,問題是你認不認識佛陀光明?你不認識佛陀光明,你如何對黑暗來微笑呢?意思就是:黑暗光明辦法英雄創造歷史,佛陀發現這個涅槃。在座諸位!如果我們肯攜手合作,我們來共同精進佛道,我們也很容易就會發現涅槃
 
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的擠壓,便沒有高山;人類心靈沒有經過智慧正法的震動,便不可能超凡入聖。所以,在座諸位!只要你轉向佛道,所有的痛苦都有它某一個層面價值意義,所有的煩惱都是你成功的絆腳石。當你找到真理的時候;當你找到真愛的時候;當你找到佛陀慈悲、究竟清涼的諦理的時候,你的心靈大地震:哇!這個世界怎麼會有這么好的東西啊!你只要知足、只要滿足,內心充滿佛的智慧,全天下的人,誰會比你更富有?沒有的,沒有的。再念一遍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的擠壓,便沒有高山的出現;人類心靈沒有經過智慧正法的震動,便不可能超凡入聖

諸位!現實的無奈,有時候會讓我們失去決擇,你看看這個世間的人現實的無奈,為了錢、為了家庭。所以那些年輕人,如果有因緣碰到佛法,我都舉一個例子給他聽,你現在機會出家,你為什麼不出家譬如說你娶一個老婆、生二個兒子,然後買一千萬的房子;就以高雄來講,一千萬,至少也得七、八百萬,房子嘛,像樣的,這開始就貸款了!你想想看,你要你自己、養老婆、養二個兒子、一棟房子一千萬的貸款,你就可想而知,一輩子!除非你家有留一些財產、房地產,那沒話講。或者是你本身很有才幹的,一個月做直銷,賺了三、四十萬,那個另當別論。我指的就是說那一些固定的收入,三萬啦、四萬啦,有的人還沒收入這么多,二萬多一點點。
 
有一台灣大學剛剛畢業的,人家問他說:你哪裡畢業的?我台大畢業的。一個月現在多少?二萬六,二萬六。對不對?很辛苦的!所以我最近剃度二位法師,我都是這樣跟他勉勵的,都是跟他這樣勉勵的:二位走對路了!對不對?走了對路了,你碰到了師父跟你勉勵,走對路了!那沒辦法,二個都是高學歷,一個台北醫學院、一個博士,二個都高學歷的,爸爸媽媽都希望他們結婚、生兒育女,對不對?但是,這一條路比外面更重要。所以,他們有因緣來,他來這裡出家師父也很讚歎!來!你們這些年輕的男眾,還有沒有人要來的?沒有,沒有人要出家嗎?六十歲的不用舉手了。沒有,這樣沒有,二個而已。樓上的我沒看到,樓上如果有想剃度的再來報名。所以現實的無奈,有時會讓我們失去選擇。那麼今天大家有幸運來選擇這個正法、來聞法,那麼就是死而無憾了!所以大家要堅持。

那麼這個勉勵的話,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諸位翻開《楞嚴經講義》655頁,655頁的第六行,雲何為濁?我們2011,九月三號的開課從這裡開始。那麼在這裡開始,再前面那一段,我們簡單念一下經文就好,654頁;雖然講過了,但是有一點連續性,看大的黑字體就可以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655頁,中間,【卯二    總喻濁相】
  
    【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在這裡告訴你什麼叫做濁相。
雲何為濁?先解釋一下,佛陀比喻來解釋這個濁,雲何為濁?我們常常誦《彌陀經》: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對不對?這五濁到處都看得到,那麼,什麼是濁?在這裡還要特別注意,每一本經典、每一部角度、每一種角度,解釋這個五濁,多多少少有一差異,不一樣的!五濁不是固定的詮釋,要看一本經典,對根器講五濁不一樣的,這一點稍微注意一下。
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凈本然,這個清凈本然是比喻純真之心,純真之心就是真如自性。即彼塵土灰砂,這比喻四大;之倫,「倫」就是類,之類。即彼塵土灰砂之倫,就是比喻四大。這個四大,它的本質是留礙的,「留」就是留滯,「礙」就是隔礙。本質之體,這是留礙的,因為四大是有障礙的、有滯礙的。二體法爾,性不相循,「循」就是順,清凈的水跟四大——地、水、火、風,是二種不同的性質,叫二體法爾。二體就是:一個是清潔的體,一個是留礙——留滯、隔礙之體,不一樣的!二體法爾。性不相循,這個「性」,前面加二個字更清楚,「性」就是本來,「性」前面加二個字,叫做:本來。二體法爾,本來性不相循,就是一個清凈的水,一個是有留礙的四大,這二種體,它的法爾,本來一個是清潔、一個是留礙,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本來性不相循,「循」就是順,清凈的水不是四大,四大不是清凈的水。
    底下,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把這個土塵投入於凈水,這個是比喻是說:這個地水火風,跟這個真心攪拌在一起了。取彼土塵,投於凈水,這個比喻就是起妄亂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土失留礙,底下加二個字:之性,土失留礙之性。水亡,「亡」也是失去,水就失去了清潔之相。容貌汩然,「汩」本來是水流動的樣子或者是擾亂的樣子。那麼右邊加一個「曰」叫做汩(gu三聲);如果加一個「日」呢?那叫做汨(mi四聲),汨羅江那個汨,不一樣的。汩然。容貌就變成了擾亂、渾濁的樣子,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你心水之濁相共有五層,也是這樣子
     好!整個把它貫串一下,所以什麼叫做濁呢?阿難譬如說清水,這清凈、清潔本然,這個純真之心清凈之水,跟那個四大的塵土的灰飛之類,把它在一起;而這個本質,灰砂的本質是有留礙的。那麼一個是清潔,一個是留礙,叫二體法爾,二體:一個是清潔的體,一個是留礙的體,本來性是不互相順從的。有世間人,拿那個土塵投到這個清水,結果呢? 土也失去了留礙之性,水也失去了清潔之相真心不像真心,四大又不像四大,容貌變了、改變了,擾亂了、渾濁的樣子,名之為濁。你心中五濁之相共有五層,亦復如是。
 
【此喻總明五濁之相。首句征,下喻明。】「征」就是問,第一句就問了,第二句就是說明。【清水二句,喻純真之心清凈本然,塵土灰砂喻四大。倫,類也;質體也。本質留礙:謂四大本體,是留滯隔礙,能障真性。二體即清水之體,與四大之體。法爾,即本來之義,一清潔,以留礙。性不相循:】「循」就是順。【喻純真之心與四大,一真一妄,】真就是如來藏性,妄就是四大。【其性各異。】【有世間人,喻迷位眾生;取土投水,喻起妄亂真。】妄一起來,真心就埋沒了。【以致真妄和合,色心交織,喻如土失留礙,水亡清潔,真妄不分,故曰:「汩然」,乃混沌昏擾之相,名之為濁。汝阿難心水,濁相五重,亦復如是。】這個文字簡單

656頁,第五行,【卯三    別列濁名】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解釋一下:阿難你看到了外在這個虛空,就是外面的相分的虛空,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外面的虛空跟你的見分,是很難去劃分的,是能所不分的。眼睛看著虛空你怎麼辦法分辨說那是你的見分、那是你的見精、那是你的虛空?沒辦法分的!所以講:空見不分,就是外面的虛空跟你的見精、這見分,是能所不分的,很難分的!
有空無體,若但有外在虛空,而沒有見分;有空就是但有空,而無見,沒有見分。所以無體就是:那麼這個虛空是沒有體性可得的,沒有用的。有空,就是有虛空如果你底下把它加四個字看得懂:有空「而無見分」,有外在的空、虛空之相而無見分。所以,「有空」加四個字而無見分,那這樣就看得懂了,看得懂。「無體」的上面再加二個字,再加二個字:「則空」無體可得。意思就是說:如果只有外面的虛空,而沒有見分來給它對應;能所是一對的嘛,才能夠顯出虛空。沒有見分,只有外面的虛空,那麼這個虛空是無體性可得的。這個無體就是:那麼這虛空是無體性可得的,必需要有見分來攀緣
底下,有見無覺,如果只有能見的見分,而沒有外在的所對的虛空之塵境。這個「無覺」,這個「無覺」不好解釋,如果你給它加幾個字就會更清楚:無外在所對之塵,不能顯覺,不能顯覺,顯出這個見分的意思,顯出這個見根。意思就是:無塵不能顯覺,無塵不能顯出見根,那麼這樣子聽就更清楚了!有見無覺,再講一遍:如果只有能見的見分,而沒有外在虛空所對之塵境,無覺就是:那就沒有辦法顯這個覺,無法顯出這個見根,就是無塵不能顯根的意思,叫做無覺。這個「無覺」,成觀法師的《義貫》,解釋得跟這裡不太一樣,不過都符合佛的意思。
相織妄成就是密不可分,妄成一體的意思就是說:渾濁真性,密不可分,渾濁了真性,妄成一體,隱蔽妙明,造成了濁相。第一重就是劫濁,就是虛空跟見分、見精完全交織在一起。此濁是依色陰,色陰,色、受、想、行、識那個色,色、聲、香、味、觸、法那個色,此濁依於色陰來解讀的。
    再講一遍:說:阿難你看到外面的太虛空嗎?這個外面的虛空是遍滿十方界的。空見不分,就是外面的虛空之相,如果沒有內在的見分是沒辦法的,所以,能所是一體的。所以外空、內見是分不清楚的,能所很難分的。有空無體,若但有外面的虛空而無見分,那麼,虛空本身並無體可得,因為虛空無相,空無自性。有見無覺,有能見,但是沒有外在的塵,也沒辦法顯出這個覺;覺性就是覺,覺根就是見根的意思。無塵不能顯根,叫做無覺,沒有外在的六塵,也沒辦法顯出這個見根。相織妄成,空與見,相織妄成,前面要加三個字:就是「空與見」相織妄成,密不可分。相織妄成,相,前面加三個字:「空」,就是虛空的空;「與見」,空跟見。空與見相織妄成,密不可分,「妄成」底下加四個字:密不可分,那麼這樣意思就看得來。所以,空與見相織妄成,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就是妄成一體,渾濁真性,隱蔽了妙明,造成了濁相,這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此下五段,別示五濁之名,由體相合而成名也。今先示劫濁,此濁依於色陰,內四大,外五大,俱屬色陰。】內四大跟外五大,內四大:地、水、火、風;外五大:地、水、火、風、空,俱屬於色陰。【內六精之性,乃屬心法,凡言濁者,以心水本湛,】這個心水,我們的本性如來本來就是光明清凈的。【由諸大】四大,【投以成濁,如上喻所明,】譬如上面所講的、解釋的。【此劫濁依色陰。】【外五大之空大,與六精之見精,交織而成。】交織而成。【首句汝見虛空,舉空以影】「影」就是影射,就是包括的意思。用舉一個虛空就包括了地水火風空,就包括了。舉空以影,【地大等四,】地就是地、水、火、風四大;舉一個虛空代表五大,包括地水火風。【舉見以影聞精等五。】舉一個見,就包括了見聞覺知,見有見精、聞有聞精,見聞覺知等五。【獨舉空見,】獨舉,「空」就是虛空,「見」就是見分、見精。【以其兩者,俱遍十方世界,】眼睛看出去虛空你有沒有辦法分辨說這是眼睛的見,還是外在虛空的相?分不清楚。【妄織之相易明。】【空見不分者:同時俱遍,不能分出,何處是見之邊涯,何者為空之界畔,此三句舉劫濁體。】這個三句是告訴你劫濁之體,我們常常念: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等等、命濁,這個就是劫濁。這個劫濁可以說叫做總,總,後面叫做別。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者:】若但有虛空而無見分,(【若但有空而無見,】)【則空無體可得,即無見誰明空體?】如果沒有見分,誰來了解能夠明虛空之體呢?當然要有眼睛看啊!對不對?【若但有見而無空,】如果只有能緣的見分,而沒有外在虛空,【則見無有所覺,】之外塵。所覺,後面加三個字就更清楚:所覺「之外塵」。如果只有見分,能緣的見分,而沒有所緣的外在的塵境,【即無塵不能顯根。】諸位!沒有相,你眼睛做什麼?耳朵做什麼?如果沒有外在的塵相,眼耳鼻舌身意做什麼?對不對?一個人嘴巴,外面統統沒有味道,嘴巴,你也不出什麼味道啊!對不對?所以說我們了解,無塵是不能顯根的,明、暗顯出眼根嘛;動、靜顯出耳根嘛!對不對?明、暗是眼睛之塵;動、靜是耳根之塵,所以,無塵不能顯根。也就是說:外面的塵,就眼睛來講,明跟暗,才能夠顯示說眼根。是不是?
 
    【相織妄成:以空見相織,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見空既爾,】見與空既然是如此的關係,那麼,【見色亦然,】對不對?【眼根既爾,余根亦然;】耳、鼻、舌、身當然也是如此,有根就一定有塵。【根塵相對,渾濁真性,隱蔽妙明,遂成劫濁之相。此三句明劫濁相,後二句出劫濁名,是第一重,名為劫濁也。此濁居初,】為什麼這個濁是最先講的呢?【若按從真起妄解,汝見虛空,見當指能見見分,】中間加一個「之」更清楚:見當指能見「之」見分。為什麼要加呢?這樣語意你才看得來。所以做筆記變成一個聽經聞法非常重要的功課!為什麼?因為你不曉得你什麼時候會上台弘法;或者是你不曉得什麼時候會復習一下《楞嚴經》,所以這個做筆記變成很重要。做筆記還有一好處,就是強化自己的印象,強化自己的印象,使自己的佛學的底子更加的深厚。【空當指晦昧空相,】晦昧就是昏暗不明之空相,虛空之相,沒有智慧嘛!【見相交織,】見,寫一下筆記:「見」就是六根,「相」就是外六塵。見相交織,【而成劫濁也。】如果單單這一句他是用這個虛空跟見分,見相交織,內在的見分、外在的塵相交織。他舉這個空跟見,來作為劫濁的開始,而成劫濁也。
 
    底下是受陰,這個濁是依於受陰來講的。所以,第一個是指色陰,因為虛空包括在色法裡面,這前面都講過了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汝身現摶,「摶」就是取,你現在取哪裡、取什麼呢?取地、水、火、風這四大為你這個體。然後呢?見、聞、覺、知,就是六根,見、聞、覺、知。壅,「壅」就是壅隔,變成隔礙了,壅令隔礙,這個水火風土轉過來變成。。。。本來無知覺的,旋轉令覺知,就是這個水、火,地水火風本來是無知,本來是無知,現在變成有覺知,又像心、又像色,就變成神經系統,有覺知。
所以,我們這個神經系統,就是真心跟四大的綜合,現在用這樣講就是這樣。我們的真心跟這個地水火風,一結合起來就變成神經系統;而這個神經系統也不是識心,也不真心,也不離識心,也不離真心。所以,在這個唯識學裡面講:愚者難分識與根。愚者就是證阿羅漢果叫做愚者,證阿羅漢果都沒有辦法分辨,愚者難分識與根。阿羅漢唯識學裡面講,還是個愚者啊,我們都還沒證阿羅漢!阿羅漢,用現在的語言講:證阿羅漢的人還沒辦法分別說這是神經系統,還是這是識心,它又像一、又像二,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看我們這個神經系統,一走了以後,我們這個識就浮起來了
所以,佛性非常非無常佛性如果是無常佛性如果是無常,我們這個五陰身一死亡、敗壞了,佛性就跟著毀滅了,如果佛性無常,就變成這樣,對不對?佛性無常,我們這個色身五陰死了以後,佛性就跟著毀滅了;可是,我們的佛性沒有毀滅啊!所以可見佛性不是無常東西佛性也不是常,因為我們有大用現前,體用一如,性相不二,可以妙智顯現在六根、六塵一十八界裡面,統統是如來藏性,它哪裡是常?常就變成外道見了
所以說這個是第二重,旋令覺知,這個地水火風本來是無知,卻變成有知,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意思就是:由神經系統成了感受,感受,而這個感受不一樣,就變成種種的看法
    所以諸位!這個見濁就是夫妻不合、朋友會變成敵人國家戰爭、種族會戰爭,統統就是這個,看法不同,感受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感受不一樣。這個全世界都這樣,人也是一樣、家庭也是一樣,你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老是看法就是跟爸爸媽媽看法不一樣,多的是,有相同的,也有不一樣的。所以,你生他的身體你沒辦法生他的心,他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見解。所以這個見濁,所有一家庭的紛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種族跟種族的屠殺,就是這個來的,這個是很可怕的!所以,修行第一個我對生滅無常世間,徹底沒有意見。這個見濁,啪!打破了那個人很壞,自性本空,與我無關;這個人很好自性本空,與我無關;這個人大是,與我無關;這個人大非,與我無關,我們心性有什麼增減,那你的日子就不一樣。所以為什麼叫你不要去看眾生過失?為什麼?你看眾生過失,還不一定是眾生過失,有時候是你自己成見你看,這個成見太重了,看什麼東西就不愉快、不順遂,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問題,有時候是眾生的問題。所以,在這個見的不一樣,你看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話多的人批評;話少的人也會批評;沉默寡言、不講的人,也是會被批評。為什麼?每一個人的角度都不一樣啰,話多,就被批評:嘴巴像麻雀一樣嘰嘰喳喳;話少,說是省話一哥;你統統不講話,如果統統保持沉默,發生什麼事了?你這么氣我,氣到都不說話嗎?沒辦法,應該怎麼做?所以這個世間有一聖人的心,就是佛的心:我無愧於良心再來你要對我有什麼批評,這不是我的事情。很多事情在傳話當中會誤會;很多事情錯覺當中會誤判。所以有時候記得,你本身才是罪人,不是被你批評、攻擊的對象罪人,有時候你才是罪人。這樣知道嗎?你有了這樣佛陀胸懷,更寬廣的來判斷一件事情,你的生命觀完全跟人家不一樣。
 
再解釋一遍:此濁依於受陰,說:汝身現取;我解釋一遍:你的身體現在是取什麼?取地水火風為體,把這個見聞覺知隔礙了,變成留礙了,這個地水火風變成了有覺知了。旋令覺知,「旋」就是轉為,本來是無知,現在變成有知了。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這個依於受陰。所以在座諸位!你在這個地方修行在這個地方要下功夫對於苦受、樂受、憂受、喜受,一切受統統放下,誰對不起你,他有自己的因果;誰讚歎你,我們隨喜他。這樣子的話,今天你有錢,記得!那個是如夢幻泡影的,不是實在的東西,萬法皆是敗壞之相。諸位!你覺得你很窮,那恭喜你了!為什麼?你不會遇到搶劫。對不對?很窮,窮到只剩下二餐、三餐,家徒四壁,朝不保夕,那恭喜你了,這樣很好修行了,沒有什麼妄想煩惱了,你這樣過的日子,比大企業家日子好過多了!為什麼?大企業家他每天要操這個、操那個。是不是?

657頁,中間,【次示見濁。】【此濁依於受陰,以見、聞、覺、知,與內四大,交織而成,六受用根,領納諸境。汝身現摶四大為體:此二句舉見濁體,謂汝今此身,摶取四大假合,以為自體。四大解見在前。既有身相,則有六根,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見、】,見精,【聞、】精,【覺、】精,【知】精,【等六精。】見聞覺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由一精明,變成了六精。【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風四大所壅隔,既成六根,而分作六和合,本無留礙者,而成留礙矣!眼只能見,】不能聽。【乃至意只能知,水、火、風、土四大,本是無知之物,】【旋令覺、】旋令【知;】【旋者轉也,】變成能覺、能知,【為六精之性所旋轉,轉無知覺者,而成有知覺矣。】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神經系統

【相織妄成者:知與無知,交相組織,】怎麼樣?【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見之相,共有六十二見,】這是外道六十二見。【以身見為首,】這個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有講過六十二見,以前也講過。翻過來,658頁,【雖針鋒之微,】就像針的一點點扎,扎針,一點點針,【亦有痛覺。】也有痛覺,就變成了微細的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有感覺。【末二句,出見濁名,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658頁,第二行,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解釋一下:又汝心中,「憶」就是憶念過去;「識」就是識取現在;「誦」本來是一種語言;「習」就是習以為常,那麼「誦習」就是討論未來的意思,「誦習」就是討論未來,而習以為常,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期盼未來,所以,都在語言裡面討論:我將來怎麼樣走、將來怎麼做。所以簡單講:這一句話就是:憶念過去,識取現在,誦習未來,就是這么簡單
但是,中國的文學了不得,中國的文學不會說:憶念過去,憶取現在,憶取未來。不是,他用三個字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在以前讀大學的時候,中文系的,那麼中文就告訴我們:文言文最怕的就是重復,不可以重復。所以,如果你現在說:識取過去,識取現在,識取未來那就不好你看,憶識誦習,這個中文實在是美不勝收!「憶」就是憶念過去;「識」就是識取現在;「誦」就是誦習未來;意思就是計劃未來的意思。
   這個「性」是妄想性,六識,能想的六識之性,能想的妄想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覺、知,「發」就是發為。知,知見,用知跟見代表六根,就是見聞覺知,用知、見二個,二個字統稱為六根。意思是說:這個能想的六識之性,發為六根的種種妄想,叫做性發知見,意思:妄想性發為六根的妄想,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性」不是本性,這個「性」是能想的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覺、知,六種妄想,叫做性發知見知見一發,不可收拾,不可收拾。所以知、見就是六根的意思,這個知本身就是我們所講的第六意識,知;見就是我們的眼睛,知、見其實就是。。。。見、聞、覺、知其實就是六根,獨頭意識,是知,只有知。
    容現六塵,「容」就是容納,「現」就是現出。為什麼呢?容現六塵就是容納現出六塵,六塵就變成六境了。意思就是:容現六塵就是所想的六塵之相,現有六塵之境,因為那個相就轉換成執著,為什麼加一個「境」?境就是加一個強烈的執著,實在是緣起如幻的相,可是加一層執著,就變成那個境,好像有真的那個境。譬如說山河大地所現的相,其實相本身並沒有叫你執著,可是你知,加一層執著跟分別,那個相就變成境。所以這個境就是人類堅固執著,一個幻相,一個境就是人類執著的幻相。這個相本來是緣起的,緣起生滅的、緣起是無自性的、可是,緣起是如幻的境,緣起這個如幻的境,你變成了執著,變成實實在在的境了,你就生活在這個如夢幻泡影的一個世間。所以你不知道,所以誤認為有東西可以追尋、有東西可以執著、有東西可以分別,所以每天都是生活煩惱世界裡面。
 
    那麼這一段:此濁是依於想陰,就是第六意識,再解釋下去: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離塵就是:六識如果離開外面之六塵,離塵,如果中間加三個字看得懂:離「外之六」塵。離塵就是:六識若離於外面的六塵,沒有相可以攀緣啊,所以六識變成能緣的這個識就不存在了,因為識心是分別外面的相,所以現在六塵沒有,它當然沒有相可以攀緣了。所以,能緣識泯,「泯」就是滅了,能緣的識沒有了,就無有識相可得這叫無相。意思就是:識心,外面的六塵沒有了,離開了外面六塵,那麼,這能緣的識也不存在,無有識相可得。所以,離塵無相的意思就是:六識若離於外面之六塵,則能緣的識泯,能緣識泯,「泯」就是滅,無有識相可得
 
離覺無性,離覺,離開了六識這個妄覺,意思就是:能取則不生,那麼所取當然也空。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可得。意思就是:相分一定要有見分,見分一定要有相分。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這個就是妄覺跟妄塵。

好!諸位!離塵無自體性,現在把筆放下來,把筆放下來,現在是講到關鍵了,開悟關鍵了,你要從這個地方什麼叫做離塵無自體性什麼叫做離塵有自體性?把筆統統放下來,這個是開悟見性關鍵
 
如果我這個手叫做真如自性,(師父伸出左手示)真如自性,這個手,清凈真如自性,本自其然,妙性天然。好!(師父右手拿紙)這個紙張比喻作外境,比喻作外境,外境,當我們執著外境的時候,這個手,(師父將右手所持的紙覆蓋在左手背上),諸位!你有沒有看到手臂上有影子看得到嗎?手臂上的影子,表示識心分別蓋住了真如自性。懂這個意思嗎?
相拿開,如果一個人沒有外在的相,主觀的意識怎麼樣?手臂(師父左手臂)代表主觀的意識,手臂代表識心分別,手臂上的影子代表識心分別。你看得到嗎?看得到手臂的影子嗎?好!沒有客觀的環境,(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主觀的識心分別沒有,對不對?執著了客觀的環境(師父將紙張覆蓋在左手上),主觀的意識怎麼樣?主觀跟客觀都是本性遺留物,都是多餘的東西。所以開悟見性唯是一心,只有心性、只有真如。好!叫做離塵無自體性(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就是離開這個外塵,這個見分沒有自性,離塵無自體性
 
    好!再問大家:這個外境,(師父指紙張),色、聲、香、味、觸、法,當他一個人很執著的時候,(師父把紙張覆蓋在左手上),你有看到這個識心分別鋪在我們的本性上面,請問你:我們的本性有沒有減少?沒有,因為本還在。就算我們修學佛法,知道了無所住,而生其心,把主觀的意識破除掉,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顛倒沒有了,外境,也體會到緣起是空,好!主觀、客觀統統沒有了,(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請問:本性有沒有增加?(眾答:沒有!)答對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叫做本性離塵有自體性,亘古以來、無量劫以來,真如自性一直存在。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懂嗎?就是這個影子因為有外境而存在,對不對?對!這個影子,因為有外境存在,你執著外境,識心分別才存在。對不對?如果你了悟萬境本空,識心分別沒有了,你所執著的人沒有、你所恨的人也沒有,是也沒有、非也沒有,來去生滅增減,統統是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我們大悟的人了解,主觀的識心跟外在環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本性所遺留物,遺留物。所以我們的本性好端端的在這裡,亘古以來一直存在,亘古以來一直存在。好!就是這個,外境產生識心分別,影子浮現在真如本性上。
 
    所以,在座諸位!自古以來,這個註解是錯的,《起信論》那個註解是錯的,真妄和合,這個是嚴重錯誤的;但是,為了善巧方便來講,是不得不這樣講,不得不這樣講。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的註解是為了善巧方便。諸位!我現在問你:這個影子是不是手(師父將紙張覆蓋在左手上,有影子落在左手上)?當然不是啊,影子怎麼會是手?影子不是手,怎麼可以跟手和合在一起呢?但是,影子能不能離開手?不可以!對不對?影子不能離開手,但影子不是手,所以影子表示。。。。。手上的影子表示妄心,表示妄心。所以講:妄心跟真心和合,是不對的,妄心從來不跟真心合,真心從來不跟妄心合,因為妄心只是真心影子而已,影子不是等量齊觀,不是二種相同的東西,所以不能合,講真心跟妄心和合是錯的!知道嗎?
 
    好!所以我們講:在聖不增,開悟的人在聖不增;就算你無明煩惱,這主觀、客觀一直執著,在凡也不減,手還是手嘛,真如還是真如。對不對?手還是手。對不對?手還是手。所以說:在聖不增,為什麼?因為本來就這樣子。在凡不減,手還是手。所以這些影子跟外面,根本就跟真如沒有關係,怎麼合呢?好!如果真如可以跟妄心合的話,成佛就變眾生,因為合在一起嘛!真如跟妄心如果可以合在一起的話,那就糟糕了!諸位!(這一師父手勢的比擬請看視頻http://www.null/playlist/p/l14990121i120411670.html?refid=d889adf44b3e19fc)這個叫做無明無明,妄心,妄心,開悟的時候,開悟的時候變佛,對不對?無明一來又變眾生眾生開悟了又變佛,佛來又變眾生,就是變來變去,和合就變成這樣子了。合,這個是不對,不是佛的思想,這絕對不是佛陀思想,是祖師為了善巧方便。
 
    所以大悟見性,跟不開的人講法有什麼不一樣?大大的不同!見性人說法,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哪裡有問題、症結,立刻就可以點出來;沒有開悟,他講經說法就按照那個語言文字一直解釋,自己講錯,自己不知道,因為他不曉得那個是什麼東東!所以我們講也是這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錯誤的!佛陀講的意思是:緣起裡面當體即空,就是第一義諦,緣起當體就是空,不是有一種東西不變。所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錯的,大悟的人一定不會這樣講,這樣就落入自性見,不變就是自性見了,就是外道見,就是不變的東西。所以我們這個心性就像摩尼寶珠,它亘古以來,對不對?可以顯現種種的相,可是它不迷失,所以叫做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這個影子就是這樣子,對不對?在聖、開悟的時候見到光明,不增;就是迷惑了,外面的客觀環境、主觀的意識心,怎麼樣?它也不減,為什麼?手還是手,真如是在這裡。在聖不增,在凡也不減,這樣子講就對了!如果是真心跟妄心和合,和合就麻煩了,和合,你永遠不能成佛真心跟妄心和合,你永遠不能成佛;是什麼?了妄即真,你懂嗎?了解、了悟了這個妄,是本體就是空,就是真心,妄不可得
 
所以,《般若波羅蜜心經》裡面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這個意思,識心分別、妄想顛倒,本來就是可得這叫做無無明,就是本來就沒有無明亦無無明盡,也不可以說把無明盡了;把無明盡了你有斷的東西就有增減。為什麼叫本來就是有什麼增減?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什麼意思?就是無明本來就空,不可以說我無明斷盡。懂嗎?就是這個意思,叫做妙性天然,天然就是這個意思。聽不懂也沒辦法,聽不懂的人晚上吃飽一點。

底下,658頁,再解釋一遍:第二行,又汝心中師父就直接講、解釋:又汝心中,憶念過去,識取現在,而誦習未來。能想的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覺、知,六根種種妄想知見,容納出現所想的六塵之相,加上一層執著,就變成六塵之境。六識如果離於外面的六塵,則能緣的識泯滅,無有識相可得。外面的六塵,如果離於六識的妄覺,能取不生,所取也空;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可得。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就是妄覺還有妄塵交織在一起。
 
   看註解:【三示煩惱濁。】【此濁依於想陰,】就是第六意識。【以前段六根既備,而對六塵,六想自成,即六識想像六塵之境,故曰:又汝心中,憶識誦習。謂六識妄想心中,憶念過去所緣境,牢記不忘;識取現在所緣境,愛著不舍;】這個愛著不舍就如同背負著重擔。我們最大的擔子就是不舍,什麼都舍不下來,什麼都舍不下來,愛著不舍。所以,【誦習未來所有境,預先計劃。此二句舉煩惱濁體。】

   【性發知見,容顯六塵者:性即能想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妄想。】統統是妄想,不知道相不可得、識心分別不可得。【前五乃同時意識,】同時意識就是面對境界,同時意識就是面對境界同時起,產生分別。【與五識同時而起者;知乃獨頭意識。】自己會想像的,看了這個相,攀緣這個外境,除了跟前五根一起同時意識起,後面還自己會想的。所以人類妄想是停不下來的,停不下來的,白天理想晚上忙這個夢想第二天起來,統統叫做妄想。【知見二字,舉二該六。容即所想六塵之相,現有六塵之境。】
 
   【離塵無相,離覺無性者:六識若離六塵境界,則所緣塵亡,能緣識泯,無有識相可得;六塵若離六識妄覺,則能不生,所取亦空,無有塵性可得。】

    【相織妄成者:妄覺妄塵,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我們地球有經緯度,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所以緣塵想念,貪戀不休,故成煩惱之相。】貪戀不休。
 
    諸位!修道人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四個字:緣塵想念,貪戀不休,什麼都是攀緣,什麼都是妄想,什麼都是識心分別,從來沒有休、休歇過,所以佛陀為什麼說:歇即是菩提?所以有時候師父要勸勸大家:你要當一天佛祖聽得懂我的意思嗎?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明天我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生氣不貪染,心平氣和,你做一天佛祖,自己要有這種克制,不管發生什麼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我做一天佛祖,試試看佛祖心境是什麼?萬緣放下,不會貪、貪戀不休。也絕不生氣,和藹可親,修養,愈有修行的人就愈有修養;愈有修養的人他就愈有修行修養修行是一體兩面的。那個人來到前面喋喋不休,那個人你要小心,你會被拖下水的,讓他自己煩惱就好,我們不要,這樣才會快活,這樣才會「看活」,不然你會「目屎泗瀾垂」,「目屎泗瀾垂」就是傷心淚流不停。我看那個卡拉ok,電視出來,開到那個:咦?還有「目屎泗瀾垂」喔!就是傷心淚流不停。
 
   【末二句,出煩惱之名,是第三重,名煩惱濁。】這是依想陰,想陰,第六意識。底下依第七意識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解釋一下:又汝末那心中,朝夕生滅不停,所以,行陰就是生滅,身口意的造作、生滅的造作就是行陰,這個是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破,只要沒有學佛的。王公貴臣、什麼科學家、藝術,哪一個人怎麼了解生滅本來空?誰知道呢?是不是?所以一切造作,統統納歸到行陰,就是生滅
又汝末那心中,朝夕,早上、晚上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這個是就心來講的,知見,就是每一個人都想活久一點,叫做知見每欲留於世間人要死的時候,怎麼樣?要交代他的兒女你要怎麼樣;皇帝要死的時候,江山要怎麼交代。對不對?知見還留在這個世間知見在這個世間爸爸媽媽要死的時候,交代兒女要怎麼樣子你要怎麼樣。。。。。。兒女也不一定聽他的。所以活著的時候,自己做功德是比較重要啦!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但是業運每常遷於國土,這個是指身體,「業」就是業力,「運」就是運轉。但是這個業力的運轉,由不得你,捨生趣生,常常催促著我們。每常是指身體,遷,遷,常遷是對什麼講?欲留,前面不是講嗎?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就是欲留,心想要留下來,可是業力轉變,捨生趣生,催促著我們,無常一到,怎麼樣?常遷於國土國土就是六道輪迴了。這一句簡單講就是:心想要留在這個世間,可是業力的轉變,身體作不了主,一定要死、一定要去輪迴,所以就死不瞑目,常常這樣子,死不瞑目,常常這樣子。活著的時候,想活更久一點,但是,我們的業力在轉變,沒辦法!捨生趣生,一直催促著我們,業力運轉著,一直催促著我們,怎麼樣?捨生趣生,一直轉,一直怎麼樣?作不了主。所以,這個常遷是對欲留講,你欲留,可是它卻常遷,心欲留,可是身體常遷,意思就是作不了主。
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這眾生濁就是眾多生死之濁,「眾」就是眾多,「生」就是生死,眾多的生死之濁,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這叫眾生濁。所以在這裡解釋也不太相同。
 
此濁依於行陰,第七意識,【四示眾生濁。】【此濁依於行陰,以前三段,既有世界,復有身心世界身心既備,自有生滅。第七識為生滅根源,念念遷流,而成行陰,故曰又汝末那心中,從朝至夕,妄念相續,生、住、異、滅,無暫停息,於是遷世界,】「遷」就是遷流世界。【續身心,】就是相續生滅身心。【遂有無生死。】所以學佛要做什麼?要了生脫死。了生脫死,要斷掉這個生滅,談何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就是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念佛。【此二句舉眾生濁體。】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者:以凡夫不貪生畏死,故依執我之知見,每欲常留住於世間,滿了百歲還想一百二十歲,此約心言。無奈行陰】生滅行陰,你見到這個「行」,就知道是生滅生滅的行陰【密移,】密移就是凡夫不易觀察,叫做密移;這個不是神秘的意思,是說無法觀照、無法觀察,太細了!指甲長就是密移,頭髮長就是密移。對不對?細胞的轉換、能量的轉換,這個就是密,這個眼睛看不到啊,沒辦法觀測。對不對?無奈行陰密移,【業運常催,】「催」就是催促。【無自由分,捨生趣生,】舍掉這一生,又趨向另外一生、另外一世,「生」就是世,舍此世,又變成有來世。【遷移國土,此約身說。】

【相織妄成者:妄身妄心,常遷欲留,交相組織,】一個常遷,一個欲留,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眾生之相。末二句,出眾生濁名,是第四重名眾生濁。】眾多生死之濁。
 
   最後一個:此濁依於識陰,第八識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解釋一下:汝等見,「見」就是見精,「聞」就是聞精。見聞等六精,本來是一精明,就變成六精了,汝等本來一精,就變成六精了,見精、聞精等等。
     元無異性,因為本來就一精明,元無異性,現在怎麼樣呢?眾塵隔越,明、暗把眼睛跟其他根隔開來。
眾塵隔越,塵就是明、暗,眼睛只能看,不能聽;動、靜把耳朵變成唯一的功能,只能聽,不能看,眾塵隔越了,越,「越」就是隔離了。明、暗唯對眼睛;動、靜唯對耳朵;鼻就是味道,香、臭等等;身就是觸。
這些眾塵隔越,無狀異生,無狀,「狀」就是端,無端端的產生了差異之相。異生就是功能大不同,本來一精明,眼耳鼻舌身意可以通的,現在眾塵隔越,這外面的六塵統統把它隔開來了,怎麼樣?所以說無端,無狀就是無端,好端端的,現在是莫名其妙的就把它開了,叫做無端令差異之相產生,異生,令差異之相產生,叫做無狀異生,無狀異生就是無端令差異之相產生。
性中相知,從本性、從知覺來講,本性是論一體的,從本性來論,它是相知的,就是知覺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六根同一個覺性的意思,性中是相知的,性中是相知的。所以,本性來講是一體的,性中相知,從本性來論,它是一體的,知覺是相同的,而非異的;但是,用中相背,一講到這個功用那就辦法了,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是不是?用中就相背了。本來同一個本性,四大一隔閡、眾塵一隔閡,轉換成四大,再來,眾塵一隔閡,功用全不同了,用中相背了。
同異失准,同,非一定同,六根講同,功能不同;講異,同一個覺性。同,非定同,異,非定異,異,非一定異。所以你加三個字看了就很清楚了:同,非定同,不一定相同;異,非定異,這個異,也不一定是不同。如果說同,為什麼功用不同?如果說異,為什麼知覺是相同的?所以,同異失准,講不出一個標准出來。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我再解釋,整段再解釋一下:汝等見精、聞精,本來並沒有差異之性,但是因為明暗、動靜這些隔開了,外面的六塵把我們隔開了、隔離了,無端令差異之相生了。從本性來講,知覺是相同、是不異的。從用、作用來講,是互相違背的,眼睛只能看不能聽,耳朵只能聽不能看,同非一定同,異也非一定異,已經失去標准了。這個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翻過來,660頁;還沒有,前面還有一行,翻過來,659頁,
    【五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