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為第4片)
編碼:090[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
圓瑛法師《講義》第532頁-第640頁
從532頁「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639頁)
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2009.07.03
  589頁,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89頁,中間,【寅二 圓彰三藏以勸修 (分三)  卯初 極顯圓融  二 普責思議  三 結喻推失 (卯初分二)  辰初 依迷悟心對辨緣起  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辰初分二)  巳初 依染緣起執成有礙  二 依凈緣起融成無礙  今初】
三藏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如來藏就是離一切法,不空如來藏就是即一切法;空不空如來藏就是非離非即,亦即亦離,雙遮雙照同時。
  589頁,經文:【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說:富樓那!你「以」(就是因為),因為你認為色跟空,有色的地方無空,空的地方無色,沒有辦法圓融,所以相傾相奪,於如來藏,在如來藏裡面老是有能所,老是有相傾相奪的情形產生。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這個如來藏的相的體性是本空;但是,所現的幻色還有幻空,它是周遍法界的。問題是出在哪裡呢?問題是隨染的緣起,問題是出在這個地方
  【滿慈因聞佛說,諸大圓融無礙,故前疑我等,何以現見有礙?此佛示以成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隨染緣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晦昧真性而成空,復因見分,結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傾奪於如來藏性之中,傾奪者因妄見,見有色處,則傾奪於空;】所以,傾奪就是不共存在,見色的地方以為無空;有空的地方以為無色。整個宇宙,不是色——千差萬別的色,就是無形相的空——虛空,所以,用這個色空代表整個相。當然也可以說「色」就是地大,那麼,「空」就是虛空。見有色處,則傾奪於空;【見有空處,則傾奪於色。】意思就是不能共存在,不能互相容,相不容虛空虛空不是相。【而如來隨緣,與妄心相應,則起成粗境,周遍法界眾生不了是妄,執為實有,】諸位!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眾生生死的根源:不了是妄,執為實有,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眾生生死的來源煩惱來源,把一念清凈心化作生滅,全都是因為執為實有,誤認為這個相是實有,不曉得當體即空。底下,【執則成礙。】也就是你有執著,本如來藏性相本來是融通的,你只要一執著,那麼相是相,容不了這個體,這個體沒辦法跟相融入,那麼,你就沒有辦法轉相為性。換句話說:煩惱就一直在,無法成就無上菩提神通也顯現不出來,定力也顯現不出來,智慧也顯現不出來。

  590頁,經文:【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是故於,「於」就是於如來藏性當中,這底下加二個字就看得很清楚,「中」的底下加:妄見,是故於如來藏性中妄見;底下統統加「之」,風之動,就是動搖,空之澄寂,日之光明,雲之昏暗,這樣一看就一目瞭然。整句的意思就是:是故於如來藏性當中,妄見了風之搖動、動搖;虛空之澄寂,因為虛空無相;日之光明;雲之昏暗,屯積了雲,它就會昏暗。
眾生迷悶,迷,這個「迷」字就是昧於藏性的真空之理,不了解性相本來就是一融,如來藏性本來就是一體。如來藏性的絕對空,他不能體悟,就在相上裡面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個「悶」就是起,起成三細還有四粗之相,六粗前面的四粗。那麼就背覺,覺性違背了。就變成每天都跑去五欲六塵裡面,跟這些塵勞相合,也就是追逐沒有停止過。違背了真覺,同時去合於五欲六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所以,這個世間相從哪來?就是死執不放,誤認為它是體性的。所以,人出生以後很無奈,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同時繁衍後代,建立了這個家庭經濟上,房貸逼得有時候走上絕路,活不下去,沒有時間學佛。常常看到沒有錢帶著兒女跑去自殺,全世界經濟不好,景氣也不好,活不下去!像最近也是,一個爸爸帶著一個小女孩,四歲而已,也去自殺看了都心疼,看了都心疼!佛弟子千萬不要用這種方式來結束生命,這個是很悲慘的!實在活不下去,可以請各政府機關、看看有什麼慈善機構可以暫時度過難關的,實在沒有必要逼上絕路。當然,自殺的人有他的苦衷;但是,這個是佛所禁止的,因為這個自殺,他八識中有這個種子,他這等於一直熏習一樣,一直熏習,下輩子動不動他又跑去自殺,這個種子一直很強烈的存在,那就變成不好習慣性;同時你會小孩自殺,這個就變成有罪!她的生命是由你來判斷的,你這個變成助殺,而且硬拖她去死,四歲小女孩什麼也不懂啊!對不對?所以因此,如果你實在是活不下去,你就轉一個念頭,不要去自殺我就剩下的後半輩子為佛陀,看看能不能做一點什麼事情我為這個正法。既然要去死嘛,反正你就常住、來正法道場做到死嘛,同樣是死,那個死欠命債啊,這個死有功德的,轟轟烈烈的!對不對?你來為正法如果你真的為講堂這樣子盡心盡力,為這個正法道場,為常住、為佛陀、為三寶,這樣來死亡,不是轟轟烈烈嗎?對不對?你往生以後,就會把你放在車庫旁邊助念,功德大了!送幾束花啊,晚上如果你怕鬼的話,再派二個保安人員陪伴你;當然我是不太可能,我會去睡覺的(笑)。陪,派二個保安人員在旁邊看顧你,看有什麼花圈啊。對不對?一樣是死亡,就應當要死得瀟灑、漂亮一點;帶個小朋友自殺看了真是難過!也許他有苦衷,病得太久了,錢花到破產了,實在是活不下去了他也許會借著種種理由說:我自殺是有道理的!可是,這個在佛教裡面來講,是罪很重的,是罪非常重的!包括你自己未來佛,都沒有權力自殺的。
  底下,【此承上,是執則成礙之故,於如來藏,本無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見風之動搖,空之澄寂,】空就是虛空,是無相,所以它是澄寂。【則動寂互異。日之光明,雲之昏暗,則明暗交傾;略舉此四,以該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塵勞滿目。】眾生是在能所不斷,所以互不相容,因此活得很痛苦
眾生迷悶下,重結成礙之由。迷悶者:昧於藏性真空之理,】諸位!修學佛道就是在體悟那個空性,修學佛道,你要了解,佛教的整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空性。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可是要體會涅槃,你一定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麼。昧於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細四粗之相,曰悶,不通達諸相皆妄故。此二字屬惑。背覺合塵者:於本有覺性,非背而背,於虛妄塵相,無合而合,造作諸業,此句屬業。】業就是輪迴的因。所以我們沒有能造作者也沒有所造作者也沒有受苦者,純是虛妄。諸位!這個「業」字,你記得,沒有能所,本來就是虛妄的業。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品》裡面說:業若有形,盡虛空法界不能容,還好業是無形的。所以業性本空,體會了這個,就是真懺悔的人。【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者:則屬苦果。以依惑造業之故,所以發現塵勞染法,有為世間諸相,此即藏性隨染,循業發現也。】

  591頁,【巳二 依凈緣起融成無礙】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我以我用了真覺這個妙明,還有不滅不生,指根性為本修因,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性,惟,惟是妙凈本覺,湛明之心,圓照一真法界,沒有一地方不妙、不覺、不明。惟妙覺圓,就是本妙本凈,就是妙凈本覺,湛明之心,圓照一真法界
  【此因當機,前疑如來,何以獨得無礙,】為什麼如來獨得無礙?很簡單佛陀能夠照見相空,就這么簡單看得破,那個人就是佛。是真的看得破,真的境界現前那個時候,是真的看得破,自他不二。而不是說說:哎呀!我要看得破,我要看開一點!不是那一種功夫。證量所看破是真正的看破,所以為什麼獨得無礙呢?正因為融相歸性,性相一如。【此佛示以無礙之由,故得自在之用,由真如隨凈緣之故我是佛自稱,以用也,】「以」就是用。【乃用真覺妙明,不生滅之根性,為本修因,】意思就是:下手處就是對!因此有一句話,我們出家眾,或者是准備出家的人,你一定要背起來:不開悟不住山,不見性閉關好好的冷靜思維這一句話,古來大德為什麼講得如此的貼心?告訴你:不開悟不住山,不見性閉關,為什麼?你自己心靈,要自己是明師才有辦法降伏那個煩惱,要不然人只是關進去那個裡面,內心裡面妄動、無明,跟不關還是一樣的。身體會抓進去關,可是心會跑出來玩,每天坐在那邊,能所不斷、妄想不斷。對不對?關在裡面,電話、信件一樣那麼多有什麼用?是不是?關在裡面的話,早去看,也躺在那邊睡覺,晚去看,也躺在那邊睡覺,因為沒人跟他講話,就只好睡覺,這樣閉關有何意義?對不對?所以,我們要懂得閉關它的用意,人家閉關是闖生死,閉生死關!對不對?為本修因,【背塵勞妄法,】「背」就是放下塵勞的妄法。【合如來藏性,迴光返照,脫塵旋根,】脫離這個外塵,「旋」就是旋向不生滅的根性,叫做旋根。所以在楞嚴大法,處處都指向不生滅的根性。【伏歸元真,】這個也是叫你恢復到真心,伏種種的相、煩惱,回歸到你的真心。【發本明耀,】發揮你真心本明本耀。【耀性發明,智光圓照,照見萬相皆空,一真獨露。】諸位!這個就是佛法,照見萬相皆空,入於平等的一真。所以學佛法是在這一平等心、不執著心,因為萬相本來就空。【而如來藏性,不為妄相所隱,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諸位!這個八個字就是佛修行到最後的階段,全相皆性,意思就是:處處任何的相,沒有辦法障礙他,開悟聖者就是這樣。全妄即真,你認為妄心、妄處,妄就是識心,全部轉為真心,唯是一真法界嘛,無法不真。【惟是妙凈本覺湛明之心,圓照一真法界,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復還清凈本然之心,得其全體矣!下則發其大用。】

  591頁,【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這個是四義,後面是四相。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這個「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理為無量,無量就是十法界差別的事相。這是一句,一為無量,也就是所謂的理事無礙。那麼無量為一,就是萬法其實就是一心,萬法其實就是不離你的心。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看你是妄心現的還是真心所現的?如果是妄心所現的,就處處障礙;如果是真心所現的萬法,萬法就是心性。所以但看你的心,而且這個心還分妄心跟真心,妄心是著相真心見性。所以,你要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著相人心量小,見性之人胸量大。所以要放寬胸量,容天容地、容一切假相,這個才是行人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所以前面: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個是理事無礙法界。底下的境界就更高了,小相現於大相,也就是這個小,譬如說小小的鏡子就可以現很大的山河大地的境(外面的境界),所以叫做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大相能夠入於。。。底下這個「現」是入於,能夠入於小,就微塵,大的相可以入於微塵。所以,小中現大,這樣直接讀容易了解,就像鏡子,我們照的鏡子,可以現更大外在境界。底下這一句是:很大的外在境界,可以進入一個微塵,一個微塵小,很小。所以,大中現小,就是大相當中也可以入於小相。底下,這二句: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統統是相,那麼,相融性以後,就沒有所謂大小,也就是所謂的事事無礙法界
所以佛有大神通,每一個大跟小,都融入了本體如來藏性,所以佛沒有大小的觀念。而我們為什麼會障礙重重?就是在種種的相建立了來去生滅增減、大小;這個大,殊不知道,大跟小是一種觀念,而我們剛好卡死在觀念裡面,卡死在觀念裡面。如果你沒有這個觀念,那麼你的日子很好過了!為什麼?譬如說你看到很有的人,你也不會羨慕,我現在健康康,夠用就好!為什麼?你沒有這個數目觀念,人家擁有一百億,跟我們銀行這個簿子裡面剩下十萬塊,我日子過得去就好,我健健康康,我也能夠有一個平穩的工作,可以了可以了,晚上有一個遮風擋雨的房間睡覺,夠了夠了,那就什麼快樂都現前!所以,如果你大跟小融入這個本性,就沒有任何障礙。所以,眾生就是把生命化作一種觀念,而觀念加上強烈的執著,這個就是陷阱。而求佛道的人,也一直掉進去陷阱,他這個法放棄以後,又來執著這個法;這個法放棄以後,又來執著那個法,他不道法法本空,你不需要追逐,當體即空,那個陷阱本來並不存在。這個師父拜完,拜另外一個師父,這個不是不好,在迷的時候、在找善知識的時候,就必需要這種態度;但是找到善知識,善知識指導你:陷阱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千萬不要自己製造陷阱。什麼是陷阱觀念就是陷阱觀念就是意識心,意識心就是陷阱。那麼就覺悟了:喔!原來我們每天都掉到陷阱裡面,卡在那邊一直很不舒服:「我為什麼今天悶悶的?」為什麼悶悶的?觀念放不下,當然悶悶的了!是不是?觀念放不下
底下,再念一下:
  【此下明大用。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體之故,便能於一真法界之中,稱體起二無礙用:一、理事無礙,二、事事無礙。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此二義理事無礙也;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此二義事事無礙也。】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者:一即一真法界之理,無量即十界差別之事;又一即一心,無量即萬法,一心能生萬法,是一為無量;萬法惟是一心,是無量為一。儒雲:始為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就是最後還是回到一個理。【其義與此相同。一為無量,則依理成事,理不礙事;亦一不礙多也。無量為一,則即事顯理,事不礙理,亦多不礙一也,而成理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一多相容門。】十玄門是指華嚴,我們講過了,《華嚴經》。華嚴宗的十玄門:一多相容門。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者: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鏡,能現千里之境鏡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縮小,】以我們所照的鏡子,來望這個外面的境界,(【以鏡望境,】)【小中能現大相;】用外在境界的境,來對望我們平常用的鏡子,(【以境望鏡,】)【大中(作處字解)】大處【仍現小相;鏡之與境,】鏡子跟外面的境,【皆事相也,鏡含境而有餘,境在鏡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礙,成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廣陝自在門。】廣就是大,狹就是小,而佛陀是無礙的,因為佛陀有一、沒有無量、沒有大、沒有小,全部會歸到如來藏性,所以沒有任何障礙

  592頁,經文:底下是四相,前面是四義。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輪。】
這個就是神通自在功夫,我們就了解,佛的神通不是虛言說說而已,是真的有那種功夫,要不然我們拜佛做什麼信佛做什麼?看看佛有多麼的偉大!
如來藏這個真如不動道場,這個不動之理,道場就是一心之理,如來真如不動道場,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這個是事,事相。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這個「身」不是我們這個色身,是法身法界身。這個法界身是理,包含了十方無盡虛空。「虛空」的旁邊寫四個字:包括世界,用虛空是兼世界來談。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法身這個理體,包含了十方無盡的虛空,和世界這個事相,這也是理跟事。底下,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於一毛端,這個毛端是正報最小的。現寶王剎是我們依報最大的,寶王剎就是佛寶法王之剎,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正報最小的一根汗毛,能現出依報最大的佛寶法王之剎,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是事,一毛端是事,寶王剎也是事,所以,這二句是事事無礙法界。坐微塵里,轉大*輪,坐微塵里是依報最小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坐在微塵做什麼?現金身,正報最大的,同時還轉大*輪!意思就是: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輪。換句話說:佛在做什麼,你完全不知道,我們沒有辦法來到微塵這么細小的這個世界,小小的世界,佛他有辦法!所以,這個坐微塵里,轉大*輪,也是事事無礙法界微塵是事,那麼,依報最小的就是微塵;正報最大的就是全身了,我們這個色身了。所以,坐微塵里是依報最小;現金身、轉大*輪,是正報最大的,是事事無礙法界
再講一遍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不動道場,就是如來藏性的真如不動道場,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十方界就是十方世界,這個是事,不動道場是理,遍十方界是事,所以,這是理事無礙法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虛空包括世界,就是法身的理,包含了十方世界的事,這句是理事無礙法界。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一毛端是正報最小,寶王剎——三千大千世界,是依報最大,所以,這個是事事無礙法界。坐微塵里,轉大*輪,這個是依報最小的微塵;那麼,現金身,這是正報最大的,又轉大*輪,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輪,這個也是事事無礙法界境界
  好!諸位!看註解,【上標四義,二無礙法界;此示四相,】上面是四義,這里叫做四相。所以稍微背一下: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是四義,那麼這一段就是四相。此示四相,【即示四義二無礙法界之相。前四句,示理事無礙之相不動道場:即如來真如不動之理,如上文所雲:一乘寂滅場地;亦即顯見無礙科所雲:身心圓明,不動道場,皆言一心之理。理能遍十方世界】當然就包括虛空,【(兼攝虛空),事相之法,橫該一切佛剎,豎攝十法界不動道場,是一理之全體,能遍十方界,一一事相之中,一一事相,無不是理,如一金能成眾器,器器無不皆金。以不動道場,望十方界,是一為無量,屬理不礙事,亦即一不礙多也。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者:身即法身法身以理為身,】諸位!法本無生,為了讓它更具體,所以加一個「身」,諸位!你千萬不要誤認為法身有一個身,千萬不要這樣子,法本無生給它一個具體叫做法身法身本空,哪有身呢?意思就是法身堅固不壞,畢竟空。法身以理為身,【身即理也。含者包含,十方無盡虛空(兼攝世界),亦即事也。身亦是一理之全體,能含十方無盡虛空即是總包一切事法而無外也。如春含眾卉,】這個「卉」是草的總稱。【萬紫千紅總是春。】以十方之空望一個法身,(【以十方空望一身,】)這個當然【是無量為一,屬事不礙理,亦即多不礙一也。】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此下四句,示事事無礙之相,舉依、正二報之事相,交互相涉,以示無礙。一毛,乃正報之最小者;寶王剎,是佛寶法王之剎土,即三千大千一佛世界,乃依報之最大者;在一頭上,能現一佛剎土,此以正攝依,以依入正;在毛端望佛剎,而佛剎不小,則小中現大,屬事事無礙,亦即陝不礙廣也。】

  【坐微塵里,轉大*輪者:微塵乃依報之最小者;轉法錀,即現全身而說法,身是正報最大者,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法錀。此以依攝正,以正入依,由身望塵,】由這個全身來望這個微塵。【而塵】小小的塵,包括了身相的大,(【包身相,】)而微塵的小並沒有變大,(【而微塵不大,】)【即大中現小,】就是大入於小。這個「現」,不要被這個文字欺騙了,大相入於小,神通自在。【亦屬事事無礙,】法界。【亦即廣不礙陝也。】

  594頁,【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諸位!這個是修行重點,如果,你能夠的話,把這個塵(就是所謂的五欲六塵)放得下,叫做滅塵。放得下這個外面的五欲六塵,每天能夠聽經聞法,聽佛的經教,守佛的戒律覺悟的人,當然一定會守戒律,他很怕違背因果嘛!是不是?再來,開佛的智慧,哇!知道這輩子不修行,下輩子很慘,這靈魂不曉得要跑到哪裡去?聰明的人,會為我這一靈魂將來做打算的,這個世間不是死了就算了,死了就算了,那誰要學佛啊?對不對?每天可以吃喝玩樂啊,誰怕誰啊?對不對?就是問題麻煩大了,這個神識,他會繼續去轉世、繼續去投胎的,這個就很麻煩了!下輩子不一定做人啊,做人也不一定能夠學佛,做人迷茫啊!是不是?事業一做,業卡住了,對不對?你變成一隻雞的話,對不對?人家要殺你,你能講:「我不要」?你有一句權力:「我不要」嗎?對不對?如果你下輩子做雞,或者做鴨,做雞的話,就要去麥當勞找;做鴨的話,就北京全聚德,就要變成烤鴨,就很麻煩了!所以,不修行是很可怕的!所以,佛陀講的那一句話是很貼心的,說:眾生因為以苦為樂,因為他沒有去觀照世間真相究竟之處,所以他一直以苦為樂,把這個身體得很勞累很勞累,然後怎麼樣?當作是快樂有一夫妻你知道嗎?開著這個車子繞山,去哪裡?去拉拉山。我是看了電視報導開了車子很久很久去拉拉山,怎麼樣?剛好去,人家沒有在賣這個水蜜桃,剛好季節差一個禮拜。他就叫人家開那個拉拉山的果園,讓他看了也不錯,照了幾張相片回來,新聞跟它報導說:要吃拉拉山的這個水蜜桃,還要一個禮拜開了幾個小時的車子,去拍了幾顆水蜜桃的照片回來,回程又開了幾個小時,為什麼不乾脆躺在家裡睡覺呢?人家說:這樣才有樂趣啊!我說又不火燒厝,這樣有什麼「厝味」(樂趣)?菜市場就有在賣水蜜桃了,為什麼還要開車搞那麼久?眾生因為沒有學佛就不知道要幹什麼,開著車就到處繞。。。對不對?如果中途發生車禍,bye-bye!bye-bye!下輩子再來,車禍!對不對?為了那幾顆水蜜桃,死二個人,這樣有意義嗎?所以這個,生命要找一些有意義事情做,把時間節省一下,時間也不可以浪費,時間就是生命。對不對?我們要節省一些時間好好的學佛。出去大自然走一走是有必要的,畢竟是凡夫嘛,有必要的;但是,時間還是要節省一下。
所以,這個滅塵要合覺,才有辦法發這個真如,諸位!要發這個真如,是要堅持開發本性的人才有辦法,堅持!那什麼是開發本性呢?那就禪宗見性法門。諸位!學禪的人就絕對知道要念佛,懂得要怎麼念、怎麼下手,他才會一心不亂;沒有這個禪的功夫、沒有定,這個佛號一念起來妄想就一堆!為什麼?真如不出來。妙覺明性,所以,這一段是修行的重要的根源。
  底下,【此重結無礙之由,與眾生敵體相翻。眾生則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是以元真之性,轉成元妄之相,所以不礙而礙:而我則滅塵合覺,滅虛妄之塵勞,故發真如,】所以,在座諸位!你只要把這個外在的塵勞真的懂得放下,能夠隨緣知足的過日;當然,如果你有責任在,就另當別論了,譬如說你是這個公司的主管,你才三、四十歲,當然就責任所在,這塵勞就比較辛苦一點。我指的就是說,如果我們有上了年紀了,是不是?很不容易活到今天了,滿額頭都是皺紋,活到這么皺紋也不容易的,是不是?已經活到這樣子的。所以,我曾經跟這老婆婆、老阿公講說:你看!滿臉都是皺紋了,結過婚了嗎?有!生了孩子嗎?有!山珍海味都吃過了嗎?陸、海,從海上來講,大魚大蝦吃過了嗎?吃過!從陸地來講,什麼豬、牛、羊都吃過。那麼,從空中來講,那些會飛的有吃過嗎?也吃過,那就陸、海、空三類都吃完了,難道還不想來修行嗎?對不對?皺紋都出來了,年歲也大了,這個生死是不等人的。滅虛妄之塵勞,故發真如,【妙凈本覺湛明之性。性字與相字對,眾生迷悶,全真性成妄相,如來修證,融妄相即真性,】為什麼能夠融妄相即真性?因為知道妄,所謂妄,是因為剎那生滅;所謂妄,是因為它是無常;所謂妄,是因為它是緣起、是性空,所以叫做妄相。為什麼叫做妄?因為它不能久留,就是你想把它久留,沒有辦法的。所以眾生不了解相妄,就是夫妻很好感情,就一直發願,下輩子要再來嫁他,他說下輩子要再來娶她,不知道是相妄,下輩子誰娶誰不知道了,出生在哪一國也不知道了。所以,融這個妄相即真性,是修行人重要的地方。【事事即理,】意思就是:每一個相其實都是空,事事就是相相,相相就是無生的空、無生的理。【相相皆性,】其實相本身就是空,空就是本性的展現。【故得理事與事事,】這個理事與事事,要進入無礙,其實都必需融入如來藏性,融入如來藏性,理事無礙,事事也無礙。【二無礙法界有何諸大陵滅不相容者乎?初依迷悟心對辨緣起竟。】

 594頁中間,【辰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分三)】看底下中間的小字,【巳初 圓彰空藏一切皆非】「非」就是非一切相,就是離的意思。【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即」就是即一切相,當下就是,不能離相。離一切相就是叫你不執著;即一切相就是告訴你,如來藏就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具足不壞緣起。三 彰空不空如來藏即非圓融,(【三 彰空不空即非圓融】)【今初】「非」就是離,「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彰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即一切法,同時也離一切法。
這個重點在哪裡?重點就是:佛法,什麼是圓融?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即」就是現實,因為要面對一切法;超越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即跟非同時存在,就是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能夠面對現實,這個就是即非,就是圓融你想要把佛法圓融就不可以偏一邊,不可以單即,也不可以只有一個單非,單即跟單非都不對,即非同時,就是圓融,即一切相,同時離一切相,要離一切相,同時面對一切相,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就是佛法
要不然佛法做什麼佛法得很玄,讓我們不能運用在這個生命裡面,那佛法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太多人曲解佛法,一念起佛來就等死,等到臨命終,諸位!我們大好的時光,我們才三十幾歲啊,要到八十歲,以佛陀年齡八十歲才死,這五十年,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再來就等死喔?你開什麼玩笑!那佛法要在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要做什麼佛法的可貴之處,就是可以運用在這個世間,要解決世間困難。佛為什麼叫做大醫王?醫你的生、老、病、死,醫你的煩惱,不但在世的可以醫,連你臨命終的時候,就可以指出一條好的路讓你走。佛法如果只有運用在臨命終,那麼佛教叫做死人的宗教。所以,因為沒有弘揚正法,很多外面的人看到了出家人,只有一觀念:這個出家人就給人家送葬的,死亡的時候叫出家人來誦經,反正出家人就是跟死人有關係,叫做出家人。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啊,在火葬場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真的和尚、假的和尚台灣都有!對不對?所以,它這個火葬場就是這樣子,一切的現在的亡者,差不多都是法師去誦經。對不對?而不曉得我們出家本分事不是這樣子那是出家慈悲,因為你長年累月來這里護法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佛在世,也有比丘去那個喪家,只有誦一部經,叫做《無常經》,不念阿彌陀佛的,去,念《無常經》,不會超過十分鍾半個鍾頭,比丘就念完了,然後比丘開示這些亡者的家屬:你們要觀不凈,觀這個世間是苦,你看家人躺一個了,要觀萬法皆空,要觀萬法無常,觀萬法無我。好!開示完了就回來。佛在世是這樣,我們現在做得淋漓盡致,法師去了不但開示,還誦經、還放蒙山、還做焰口、還做三時繫念,佛在世沒有做得這么功夫的。所以,大乘佛教也有它的好處,就是善巧方便很得人心,融入現實生活,也有很多人因為法師的誦經的慈悲,而能夠學佛;但是也有某些因為太開了方便,比丘到亡者的家、家屬,沒有威儀,真的假的不知道,就拿起煙就抽,有一些行為不當的,所以,看得讓這些喪家很難過,他就誤認為:這個出家也不過如此,跟我世俗人沒什麼兩樣啊,只是剃一個光頭,披上一個紅色袈裟!每天都很忙,心沒有道,如果每天都應付這些亡者,到處跑,他就像一個演員,披著紅色袈裟的演員,為什麼?他統統在亡靈裡面,誦完經就拿紅包,拿紅包太多了,他就會腐蝕自己的清凈心。所以常常接近這個經懺;經懺它不是不好,它也有善巧方便的度眾生,也給眾生信心;但是很可怕的,經懺一定要接觸這些世俗人,而世俗人;你常常往外跑,你看世間人,你到喪家去看,都是世間人,尤其是現在的女眾穿的那種衣服,拜下去的時候,你看,從前面拜,後面看,佛像都會掉下來,穿那個衣服能看嗎?沒有辦法啊,你常常接觸這個女眾,比丘就會動念,不是聖人,不能欺騙自己的。所以這個廣化律師是非常嚴格禁止我們去趕經懺的!而且在有修行比丘看,把經懺認為「經懺鬼經懺鬼」,就是罵這一些以經懺為養活自己的,不是以道為養活自己的,這些高僧大德持律得很嚴格的,都加一個「鬼」,很不好聽、很不雅。但是你看我們現在剃度了,現一個比丘庄嚴相,後面突然加一個「鬼」,好難聽!所以我今天講的,還是要勉勵這一些道心堅強的比丘,不要做鬼,要做人,要做好的比丘。我們僧團也派出去,除非人家長年累月的,譬如說水陸,他每年都這樣子支持我們、幫忙我們,出錢出力的,對不對?他家又是在高雄,或者是說我們高鐵也很方便了。譬如說他家出了十萬,每一年都這樣做,那你想想看,他家人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做比丘的人能袖手旁觀嗎?這個不夠慈悲,也說不過去。我們不是為了趕經懺去的,我們是為了報恩,報眾生的恩,除了報佛恩以外,我們報眾生的恩,你們這樣鼎力的支持我們這個比丘僧團,讓我們食衣住行無憂無慮的這樣好好的修行,我們感恩這些護法居士大德。所以誦經的法師,他一定要有健康心態,道是在心,不在相。所以到你家喪家去誦經,一律不談錢,供養隨喜那就道心堅強。這講起來就是有一點要改革佛教,要改革佛教。但是我們在這里呼籲,會聽到的,就是這一些道心堅強的比丘聽得進去,其他有一些是聽不進去,反過來會有不同意見的。
好!所以底下,彰空不空即非圓融,就是現實又超越,超越又現實。諸位!看594頁的中間經文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這個如來藏,「本」就是本來就是圓妙;「圓心」就是圓滿清凈之心,本來圓妙,圓滿清凈之心
  【此科與上科,所依如來藏心之體固同,而約義有異。上約隨緣義,此約不變義。上依迷悟心,聖凡立判;此依本來心,生佛一如。惟是一真法界具足十界,即非十界,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離一切法,也離非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所以離即離非,其實就是雙遮空有,遮有也遮空,叫做離即離非,即就是有有一切法,即一切法;非就是空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所以,離有離空就是雙離空有天台有一個名相叫做雙遮,雙遮是對雙照來講的,雙照就是即空即有。是即非即,這個「是」要用二次,是即就是:是即一切法,然後非即,非即就是離,非即當然就是空,是即一切法,同時是離一切法,這個就是雙照空有。前面是離即一切法、離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非即就是離,就是空。所以前面是離即離非,就是雙遮空有,是即、是非及,就是雙照空有,就是空跟有皆即。【一心圓彰三藏三藏不出一心,圓融極妙,無以復加矣!即佛許說,勝義中真勝義性,亦即一乘寂滅場地,為如來之密因,實眾生佛性此心本無迷悟,而為迷悟所依,約本無迷悟,安有聖凡,故十界俱非,而為如來藏;約迷悟所依,攸分差別,】攸分差別,就是所分出了差別相,迷悟所依,所以所分出了差別相,【故十界俱即,】當體就是,當下就是。【而為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要面對現實佛教不是逃避現實的,很多人誤認為我出家逃避現實,剛好是錯的,我們剛好是面對現實現實是什麼?生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現實,不是柴米油鹽醬醋糖,你那個現實范圍太小了!對不對?我清心寡慾,家庭這些柴米油鹽醬醋糖就可以看淡泊一點;可是這個生老病死看淡泊沒辦法,這個是要面對的!所以真正的出家人,或者真正的在家居士,是一點都不逃避現實,是真正面對現實,真正的面對生老病死這個現實的問題,這個是很現實的,因為你一定要面對的,你難道不用生老病死啊?所以很多人批評出家人是逃避現實,剛好相反,我們出家是面對生老病死,要處理這個問題而為不空如來藏,【約雙遮】「遮」就是止。叫【雙照,】什麼叫做雙遮?就是空有皆非,非空非有,就是離空離有的意思,叫做雙遮。什麼叫做雙照?就是即空即有,意思就是空有皆即。【圓融極妙,而為不空如來藏。】雙遮雙照同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今先圓彰空藏,而字承接上文,轉語之詞。如雲:】就像是說:【藏性雖隨染凈二緣,卻不為迷悟所變,而如來藏,依然本妙,妙即不變義。】妙即不變。【連圓心二字合解,則曰本來元妙,圓滿清凈之心。如摩尼寶珠,本來元妙,圓滿清凈也。此心不立一法,即六祖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本來無一物,就是當體即空,識心全部滅、滅絕,萬法,你只要透過分析,或者是學習知識,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禪宗裡面講的這一句話很是重要:「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意思就是不堪使用。為什麼不堪?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切眾生每天用的就是識心分別,就是知識性的東西、就是痛苦的分別心,就是讀書讀很多,煩惱一大堆。【故下十界俱非。】十界俱非,就是站在空的角度。

  595頁,中間的經文:【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一段在強調什麼?如來藏性沒有相,站在不立一切法的角度、畢竟空的角度,要空到底,就像一面鏡子要乾淨到底,它才有大用這一鏡子骯臟,怎麼照天照地啊?這一鏡子要乾淨到底,那就是必需空到底,空到底的心性就可以展現大用。為什麼?你聽過禪宗講的: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為什麼一絲不掛?一點點掛礙都沒有。為什麼叫一絲不染?一塵塵染污都不行,染污即不得。所以佛教講的空,它是空到底、徹底到底,連動念到修行都不行;連說你布施多少錢,動個觀念都不行;連動到說:「我轉大*輪,度無量眾生」,都不行!本性如來藏性沒有這個東西,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轉大*輪者,無*輪可轉,若悟無心,即轉*輪,*輪無相啊,怎麼轉?是不是?無心即傳佛的心印,聽過這一句話嗎?無心,悟無心者,即傳佛之心印,悟到一切法本身就無心無心那就是傳佛的心印。所以,法法本空,無法可傳,是名傳法。所以,站在這個如來藏性的角度,這個畢竟空,那這個念下來就很過癮了。意思就是:這一面心鏡要絕對的清凈,一點點都不能動念,動到一念的執著都不行!所以你說:慧律法師您在弘法!我沒有啊,從來沒有這種感覺,做我該做的工作。對不對?「有很多人在聽法!」沒有啊,我看到的,不見一物,名為見道啊!是不是?那師父!您為什麼說法?演戲嘛,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對不對?人生本是一出戲嘛,你看看哪一個角色你演什麼?我是獻身於宗教講經說法,弘揚正法這就是我們的天職。眾生看了是這樣,可是我們絕對的如來藏性沒有這個啊,自性本空,沒有團聚、沒有緣合,就沒有緣散,法本不生,哪裡有弘法呢?可是這個*輪就是在一無生裡面轉。
所以底下,看經文:非心就是非見大、非識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二大就包括心,非心就是非見大、非識大。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就是非五大;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就是非六根,就是非六入,六根就是六入;非色、非聲、香、味、觸、法,也就是非六塵,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就非六識。
  【前三句非七大。非心:即非見大識大,見、識二大,皆屬心法故;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五大屬色法;其餘諸句,非十八界,亦即非陰、入、處、界四科。非五根、六塵,即非色陰;非意根(第七識為意所依之根,七識乃八識見分所成。),非六識,】諸位!非六識就包括七識、八識。【即非受、想、行、識四陰;】所以在這個非六識要稍微注意一下,包括第七、第八意識都在內。即非受、想、行、識四陰;【又非眼等諸根,即非六入;並色等諸塵,即非十二處;並及六識,即非十八界,是謂非四科。據此則如來藏,非世間法矣。】

  翻過來,596頁,【此文與《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諸位!這個「空中」,很多人錯了,認為那是虛空那是錯了,要講空性。是故這個空性的當中,沒有色法,沒有受、想、沒有行識。空性當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名相全同,而非字與無字,意義稍異。】在《心經》裡面,【彼以觀照般若之功,照見真空實相之中,無有世間諸法;此以本來心,不假功用,】「此」就是此《楞嚴經》,《楞嚴經》是用本來心的,不假功用,本自具足。【空如來藏中(與空中同),本非七大四科,有為諸法,如前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非字義同。如摩尼寶珠,體本清凈,非青、黃、赤、白也。以上非世間法,即如來藏,非六凡染法矣。】

  596頁,中間經文:【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解釋一下:非明,第一個「明」字是妄明,就是性覺必明這個明。無明;這個「非」用二次,第一個是非妄明,性覺必明那個明當然是妄明。非妄明,也非無明,就是如來藏性當中,不能說有一個明,或者是有無明。如來藏性當中,也不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盡了或者是我們把這個無明除掉,所謂無明盡,講明滅,或者是無明滅,都不對,因為本來就沒有妄明、本來就沒有無明。所以這二個意思就是說十二因緣的開頭就是無明無明、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性當中,沒有所謂的妄明,也無所謂無明;更不能說我們把妄明除掉,也無所謂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也不可以說我們把無明滅盡,不可以這樣講,為什麼?妄明本空、無明本空;「盡」就是把它除掉。明無明盡,我們除掉了妄明、除掉了無明,所以恢復了本明,錯了!本明本來就沒有妄明、沒有無明,所以說把明跟無明盡,這個是錯誤的,不可以這樣講。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中間超越了十支,因為無明、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中間停了十支,超越它。如是乃至,非老、非死,如來藏性當中它不是相,所以沒有東西會老,它也沒有皺紋,如來藏性當中,它本來沒有生滅也沒有所謂死,死是在相上論斷的,也沒有所謂說我把這個老死斷盡了,沒有,本來就空,沒有說老死盡,因為修行修到沒有老,也破除了死,「老死都被我破盡了、滅盡了!」不能這樣講,本如來藏性空當中沒有這個。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性當中,無所謂的妄明,也無所謂無明;也無所謂把妄明除掉、把無明除掉,不可以這樣講,妄明、無明本來就空。如是超越中間的十支,來到了也沒有所謂老,因為如來藏性無相也沒有所謂死,因為本來就無生,哪來死呢?也不可以說有老死盡,說我們破除老、死,統統破盡了。諸位!沒有相的東西,哪來的老?哪來的死?一切法本自無生,沒有老跟死這個東西。所以站在相上的論斷,有所謂的老死盡;站在體性來講就沒有這個東西
  看註解:【此下非出世法,即如來藏,非四聖凈法矣。四聖凈法,亦佛常說,隨凈緣起所成者。今皆約本來心,未起事用時說,此先非緣覺法,十二因緣十二支,有流轉、還滅二門,】諸位!在「流轉」的旁邊寫三個字:順生死,順生死叫做流轉門,十二因緣流轉門;還滅門就是逆生死。流轉是順生死門,還滅門是逆生死門,逆生死門就是要斷生死。【先釋名義,後解本文。此佛為緣覺人,所說乘法,】在這個《阿含經》講的最多就是這個。【分三世因果,即惑、業、苦三道,遷流不息,輪轉無窮,故曰流轉門;還滅門者,即斷十二支,】斷十二支,這十二支不是統統斷,你只要斷一支它就停。譬如說那個時鍾,從123456789。。。這樣一直走一直走,對不對?一直走一直走,你只要把它一支破壞掉了它就停止了,這個時鍾就不會動了。把無明盡了、斷掉了,那後面就沒有行,識、明色、六入、觸、受統統沒有。所以,這十二支你要斷掉一支它就沒有連結了,它就不會像我們時鍾,1234,總共十二個格,每一格五分鍾,12就表示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六入、觸、受、愛、取、有,十二支就像時鍾這樣走。。。左右繞一圈。。。對不對?一直繞,你有一支它就繼續走,你有執著就繼續走,時鍾就繼續走;你把那個時鍾拿掉,那個心拿掉,它就靜止、不動了;無明除掉,後面就斷掉了,一也不會接到二,二也不會接到三了。知道嗎?所以這個十二因緣,你只要斷掉最重要一支——最重要一支就是無明。還有,今生今世斷掉中間最重要一支——就是「愛」,「愛」就是貪愛;還有取,中間那個「取」字,死執不放那個取,就會造成未來生死。所以斷十二支,【復還真諦,】真諦就是空。【滅諸生死,故曰還滅門。】諸位!十二支,這里還有必需要提醒大家的,《阿含經》講的十二支,是完全不同於《俱舍論》,也完全不同於唯識,有三世,有講三世,十二因緣有講三世十二因緣,有講二世十二因緣,有講一念的十二因緣。諸位!《阿含經》講的跟俱舍不一樣,俱舍講的跟唯識不一樣。所以,這個你一定要認識一下,不要認為十二因緣有一講法,三世十二因緣法這個是唯識學講的。所以一個法師博學多聞它就非常的重要,不能講到十二因緣就認為只有一種,錯了錯了

  【十二支:一、無明支】這個是用唯識學的角度講三世的十二因緣無明支,無明當然就沒有智慧了。【(無所明了,不明我空之理,屬惑。);】惑、業、苦的惑。【二、行支】行當然就是造作了。【(即依惑所造之業行。此為過去世二支因。);】過去世的二支因,就是行,過去世就是過去因為有無明,然後造作,感得了今生今世的轉世投胎,所以第三就是轉世來投胎。【三、識支(即今世投胎時八識。);】先來後去,第八識是先來後去,投胎時是先來,死亡的時候是最慢去,叫做先來後去作主翁。【四、名色支;】為什麼叫做「名」呢?但有其名,沒有形,就是只有精神,意思就是只有心,所以,但有其名叫做名;「色」是指父精母血。看小字:【(即投胎後,心色和合。名即是心無形相故,色即是父精母血。);五、六入支(即出胎後,六根為六塵所入處。);六、觸支(即少時,】年少的時候。【六根觸對六塵,未成欣戚時。);】「欣」就是樂、喜歡,「戚」就是討厭,意思就是說還沒有那麼強烈的對境界。。。苦跟樂沒有那麼強烈,憂跟喜沒有那麼強烈的時候,未成欣戚時。【七、受支】這個就愈來愈強了。【(即稍長,領受外境,能起欣戚時。)】「欣」就是歡喜,「戚」就厭惡時。愛之欲其生,惡之令其死。【自識至此,】從識到此,就是識,然後明色、六入、觸、受,就是從識到這個受,【為現在世五支果。);】意思就是從投胎轉世,一直到能強烈的感受,這個是現在世。【八、愛支(即受境之後,心起愛憎,)】為現世之惑,【為現在世惑。);】諸位!這個愛恨交織就會毀掉一個人,強烈的愛、強烈的恨,這個人就註定要毀滅的。所以人不需要別人毀滅,他自己就會毀滅自己,心靈會交錯、會憔悴,很累,會活得很累,愛跟恨太強,會活得很累!【九、取支】取支重點在哪裡?就是死執不放,這個就很麻煩!【(由愛憎而起取捨,取捨即造業之初。與古解不同。);】這個「取」字,就是所謂俱生來的執著、後天分別的執著,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先天加後天,那就叫做死執不放,取。【十、有支】一般對這個還很陌生,這個有支,它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有將來生死業。我說這個觀念非常重要,他說「有」,以為說我愛東西,取了變成我自己所有,哇!這個糟糕了!這個解釋就很糟糕了,不但不符合《阿含經》、不符合佛義,完全都是你自己在解讀。這個「有」不是擁有,這個「有」是有生死業,有了未來生死業。有支,【(即取捨既定,而業因已成,曰有。愛、取、有為現在世三支因,再感未來世二支果。);】你有這個業,你就註定要繼續來投胎轉世。【十一、生支(由現在世惑業因,感來世受生果。);十二、老死(指來世,從生而至老死也。)。此十二支,展轉相因,連環鉤鎖,三世因果,流轉不息,曰無明緣行,行緣識,】為什麼中間一個「緣」?「緣」就是鉤鎖義,我鉤你,你鉤我,就像鏈子一樣,要不然會斷掉啊!無明鉤著行,行鉤著識,就像鏈子一樣。【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是也。】

  【還滅門是修法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辟支利根,一聞佛說,即知無明生死之根,即從無明下手,如砍樹者,直砍其根,根斷而樹自倒,無明斷,而生死自了矣。】
此文亦同心經,無字非字如上解。無明上多一明字,即性覺必明之明字,因必欲加明於覺,故成無明,此本來心,一念未動,故非明非無明,如是乃至非老非死。第一非字雙用,又非明非無明盡(即滅也),如是乃至,非老死盡,此將流轉,還滅二門分開,各舉因緣之頭,直超因緣之尾,以便易知。如筷一雙直排,】諸位!看這里,筷子要排這樣子,(師父扇子筷子將其橫排而面眾)這是一支筷子上面,上面就是流轉門,底下這個筷子是還滅門。先看上面這個筷子,這樣排,無明,一直流轉下去,無明、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師父在上排「筷子」上從左至右以手示十二因緣各各「流轉」貌)這個就是流轉門,這第一支筷子你要修行,還滅門,也是一樣,還滅、還滅。。。(師父在下排筷子上從右至左以手示「還滅」貌)無明滅了這就沒有了。所以,流轉生死是這樣過來的,逆生死是這樣過來的,沒有死亡,沒有死亡當然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是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取,沒有取就是沒有愛,沒有愛就是一直一直到前面,就沒有無明,叫還滅門;流轉生死門(師舉筷子從左至右行)、還滅(師舉筷子從右至左行),就是這個。如筷子一雙直排;這個初學佛法的人、老參:講經就講經嘛,擺那雙筷子做什麼呢?(笑)就是這樣子不懂這個什麼含義。如筷一雙直排,【現文乃是將二門,】就是流轉門、還滅門。【雙舉第一支因緣之頭,】就是無明。然後,【雙超中間十支,而至十二支因緣之尾,稍費思索。】師父已經解釋得很詳細,如果你要更詳細,那就在我們《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表》裡面,師父講得非常清楚。【此中所雲老死盡,但盡分段,未盡變易也。據此如來藏,非緣覺法矣。】
好!諸位請翻開598頁,第一行: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這個就是非四諦,非聲聞法。這個「智」跟「得」要稍微理解一下,這個非智就是非我空智;非得:非得我空之理,沒有我空之智,也沒有我空的理。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性裡面沒有能斷之智,如來藏性裡面亦無所得的我空之理。所以這個「智」就是能,能斷之智,那麼,「得」就是所得之空理,也是能所。這個非苦,如來藏性,本來苦無實性,畢竟空;非集,集是相上講的,根塵識講的;非滅,無苦可滅;非道,也無道可修,這站在如來藏性的角度講。非智,非我空智,意思就是:非著一個能斷之智;非得,亦不著一個所得之空理,這是小乘所證的智跟理。
  看註解:【次非聲聞法。苦、集、滅、道,四諦法門,是佛為小乘所說世間世間二種因果皆是諦實,故稱為諦。苦諦:是世間生死苦果,以逼迫為性。】逼迫,眾生被逼迫了,有時候就會自殺,苦對眾生來講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一樣不苦的。所以講到究竟處,當然沒有這個;但是對眾生來講,不要說什麼,你今天突然。。。怎麼樣?譬如說你這個胃,哇!痛得受不了,或者是說你受到撞擊,非開刀不行,諸位!那你想想看,沒有打麻醉藥的時候,你功夫有多厲害啊?你真的證悟到如來藏性,不打麻醉藥開刀,你行嗎?我們不是聖人,倒沒有那種定力,所以還是沒有這個能力,色身是假相,但是,碰到最極端的痛苦的時候,就是沒有辦法簡單講就是要學放下要學放下。所以,人病苦一折磨下去的時候,所有的理性都沒有,所有的智慧也都幾乎消失了,一心一意只想說:我現在肚子痛,肚子趕快沒有痛!阿彌陀佛忘記了。很累很累的人我現在佛念不出來,只想趕快去躺著!就是這樣,那個苦對眾生來講,它有逼迫性,很難去克制的。有一東西它是非人力所能控制,它不是理性東西,譬如說你腦部受了重創,譬如說阿茲海默症;或者老人健忘症,一直抖。。。美國有一個,他就是得到那種,中國話叫做舞蹈症,他就一直抖。。。影片出來,哇!那個抖得實在是嚴重,那種情形,我看連想要端一碗飯吃都不太可能!怎麼會抖得這么厲害?就是這么厲害,完全失控,你看到那一幕,你會嚇一跳!那美國人他的爸爸孩子辦法了,沒辦法治療、沒辦法開刀,就什麼?弄一個很大的空間,他爸爸媽媽也很無奈啊,也很有愛心,可是,生到這樣的兒子辦法,就怎麼樣?飯就擺在地上,自己去轉,自己去吃,他就辦法端,端不起來啊,他就一直抖。。。然後一直在地上翻滾,一直抖,醫葯統統無效,那腦部失控,這個就是業。你看到那一幕的時候,哇!我的天!吃飯,連端起來都沒有辦法,連吃一口都沒辦法,端下來,它會一直掉一直掉,飯粒、麵包、漢堡統統掉光光!所以他爸爸媽媽就把食物像狗一樣放在地上,他一直去轉,轉過來,機會到了咬一口,再轉。。。轉到這個漢堡的旁邊,他就再咬一口,目標又快到了,又咬一口,如果是正常人,三兩下就吃光了,哇!這么累的,吃一個漢堡搞了老半天,沒有辦法!得到這種病症,真的苦不堪言,他爸爸媽媽也是束手無策啊!這個就是說:不是你學佛就可以講大話的,當你碰到這種情形,沒轍,沒轍啊!好!老年痴呆症,年歲大了,現在講的:白天太操勞了、西藥用得太重了,或者是農藥用得太重了,中毒!或者受到什麼重大的打擊,結果到六十幾歲的時候,失智的老人,坐在那邊,人家推輪椅:阿爸,阿爸!你知道我是誰嗎?喔!不認識你看,是啊,沒有錯啊,如來藏性大家都有啊,你碰到這個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就沒轍,沒辦法!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要面對現實的問題,不是學佛好高騖遠、講求理想化,重點,重點:一定要把身體照顧得健康你看你這個飯端起來就這樣吃,你看,就這么簡單動作,我剛剛看到那個影片,那個美國小朋友,才十幾歲,在地上打滾了老半天!人家記者就訪問他爸爸媽媽說:那你為什麼要對你兒子這樣?他說:我對我兒子好啊你不要這樣講,我們真的用所有的愛心在對兒子他說:你的兒子像狗一樣在地上這樣打陀螺,你怎麼說你對你兒子這樣?他這個老人就解釋給他聽,對記者說,那你跟他生活一、二天。這記者就很勇敢的跟他生活一、二天,那記者二天就投降了,沒辦法,飯端不住,沒辦法,二天就投降了!他才體會到說他爸爸媽媽是真的很辛苦,生到這樣的孩子,沒轍,沒辦法!所以,舉的這個例子是說,你今天不管你長得怎麼樣,不管你的身材怎麼樣,不管你是男、是女的,很知足了!所以說:你有辦法聽到佛法,知道生死苦。那我們知道說這個逼迫性,就是世間每一個人業力不一樣,千百種苦,不是只有八苦。諸位!底下,【約人間,略說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底下說【(欲合偏離),】「欲」就是想要,想要大家在一起,就偏偏離開,你看看這個就是這樣子了,(日語)不是愛到瘋狂,就是恨之入骨,就是這樣子愛別離苦,有的人承受不了的。【怨(平聲)憎會苦】怨憎會就是【(欲離偏遇),】想要離開就偏偏遇到,就是這樣。我告訴你們:如果了解佛法的話就是:你選老公或者是你選老婆,講一句實在話,你也不用怎麼挑選啦,反正怎麼挑就是會挑到最差的那一個。他是你的老公喔,我告訴你:你怎麼樣逃到天涯海角,他還是你老公,逃不掉的!說:哼!這么丑,我才不娶她呢!如果她是你老婆,逃不掉,真的!所以,這個業力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有時候你還作不了主。所以人間的苦,其實不是說只有八苦,我認為是無量無邊!【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五陰就像火在燒一樣。【五陰煩惱之火,焚燒眾生之心,前七為別,後一為總。】各別,其實是何止八苦啊!是不是?【約三界則分三苦:五趣眾生為苦苦;】底下一個苦是身苦,上面一個苦是外境的災難的苦;所以說內苦,底下的苦是內,就是身;外面的苦是外,內也苦、外也苦,哇!二個苦加在一起,苦苦苦。。。對不對?苦苦苦,這個就是眾生。【乃苦中之苦。】每一個生過重病的人都知道,苦中之苦。【天趣眾生,三禪以下為壞苦;】壞就是【福樂有盡,久必壞生。】不管這一朵花怎麼樣,它一定會壞;或者你的禪定功夫有多深,它還是會壞,除非是佛的定。【四禪以上為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剎那生滅苦,剎那生滅,佛也把它列為一種苦。【雖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之苦。佛為說此是苦,汝當知。】
【集諦:是世間煩惱苦因,我執分別俱生,粗細煩惱,集聚眾生心中,以招感為性,】招感來,【依煩惱惑,造善惡業,招感生死苦果,若無集諦煩惱苦因,當然不受生死苦果,佛為說此是集,汝當斷。】所以,斷,這個重點在斷貪嗔痴殺盜淫,就是斷這個。你要斷什麼?斷這六個字:貪嗔痴、殺盜淫,就是斷這個。

  【滅諦:是出世間涅槃(譯不生不滅)樂果,即二乘所證,方便有餘土,】這個土有四土:方便有餘土,當然前面還有一個叫做凡聖同居土,第二個叫做方便有餘土。也就是說:凡夫見思惑沒有斷的,就住在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就住在方便有餘土,因為不是究竟;出三界的就住在實報庄嚴土,看到的就是佛的報身、自己的報身;最後,佛進入最究竟的,就是常寂光凈土,常寂光凈土唯有佛一人,只有諸佛菩薩領域,這常寂光凈土。那這里講方便有餘土,就是斷見思惑暫時所住的土。【偏真涅槃,】就是偏空、不究竟空。【揀異究竟無餘涅槃。】究竟無餘涅槃當然就是佛果了。【以可證為性,若能修道、斷集,自可滅盡諸苦,滅非真諦,因滅會真,】這個滅是滅苦,滅苦這個名詞並不是真空之諦的名詞,只是滅苦,所以,滅苦它不是真空之諦。但是因滅會真,要加一個「但」字,義理更清楚,但因為滅苦,能會真如的無為法,所以叫做因滅會真,因為滅這個苦,就能夠契入真如的無為。【故稱滅諦,】所以,其實它是煩惱、滅苦,不生煩惱叫做滅,這稱為滅諦。【佛言此是滅,汝當證。】
【道諦:是出世間道品樂因,共有三十七品,】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大家統統有背過。【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即五根增長成力)、七覺支、】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八聖道分。【以可修為性。四諦中,此諦最關緊要,若能修道,自然煩惱苦因,滅生、死苦果,證涅槃樂果。如大乘四弘誓願,】大乘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成則前後三願,皆得圓滿,佛雲:此是道,汝當修。諸弟子聞佛四諦法聲,修道證果,故稱聲聞。】聽佛的音聲而證果。
【非智非得者:此文接於四諦之下,不必別作他說。依孤山作小乘所證智理,謂非有我空之智,】也就是沒有著一個我空的智是能斷之智。【與非得我空之理,】也沒所得到的我空之理。其實這個仍然是能斷之智、所得之理,仍然是能所,還是放下。【當屬聲聞乘,此亦隨凈緣所成。本來心中,不但有為法當非,即無為法亦非,以藏心不屬有為無為故;據此則如來藏,非聲聞法矣。】

  底下,599頁,經文:【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密多。】
這個非六度、非菩薩法。
那就布施,屍羅就是持戒如來藏性非布施法,只有布施,沒有辦法達到如來藏性的,要體悟到畢竟空寂
非屍羅,也不持戒持戒,它有持戒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