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十疑論》
慧律法師主講
講演日期:1990(民國79)年7月8日
(眾隨師父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今天這學期是演講台語課程,第一門課程是定《凈土十疑論》。
這本論是智者大師所作的,最主要的是破除眾生對凈土的懷疑。我們下一部經是要演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不會像《《阿彌陀經》要解講義》那麼深了,是白話文,所以年紀較大的人就比較聽得懂。所以這一學期我們所開的課程,應該能夠適應上根、中根與下根根機者。
我們今天所演講的《凈土十疑論》是比較深一點,因為這是一千四百年前左右智者大師所著作的文章,對今天讀白話文的人來說是比較深了一些,但是我會盡量講解,讓諸位聽得很清楚又很詳細,很清楚、很詳細!
請打開《凈土十疑論》第一頁。有的人讀作:《凈土十疑論》,有的人讀作:《凈土(tǔ)十疑論》。讀作:《凈土(dù)十疑論》,那個「土(dù)」含有超越之意,若是讀作:《凈土(dù)十疑論》,就表示由娑婆世界直接橫超三界,到阿彌陀佛極樂凈土;若是讀作:《凈土(tǔ)十疑論》,就表示西方極樂世界有多麼莊嚴、很清凈!說出這十條疑問,破除之後,你要產生信心。所以這部論雖然很短,四、五天就能講演完畢,但是對一個修凈土法門的人,卻是非常非常地重要。因為這是信心的根本。我們對一個人若是有信心,他說的話我們就能聽得進去。譬如你對師父有信心,師父今天在此說話,你就能聽得入耳;假使你今天對我沒有信心,就算我在這里講得再好,你也聽不進去。所以我們人首先就要有信。所以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佛法若是有信才能入,你若是有疑就不能入。疑是對信來說。為了使我們對凈土產生強烈的信心,所以智者大師就假設了十個疑問,假設出來之後,這就是眾生(對凈土)所產生的懷疑,然後再加以破除。破除這些懷疑,就是為了使我們對凈土產生信心,所以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有信心的人就能入,有智慧的人就能度他。所以《凈土十疑論》雖然很短,卻是非常重要!
諸位請看:
我們都知道【隋】朝只有兩個皇帝:隋文帝跟隋煬帝。總共加起來才三十七年的時間,把筆拿起來,隋朝從西元581年——西元616年,總共37年。隋就是在唐朝的前面,所以常說「隋唐」, 「隋唐」,也就是隋比唐朝更早,簡單講就是比唐玄奘大師更早。隋【天台】,就是天台宗。天台宗就是藉著《法華經》發明了三止三觀: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止;空觀、假觀、中觀,這就是天台宗的教理——三止三觀。而【智者大師】,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智慧之人。他一出生,便與世間人不同,面貌也不同,瑞相重重,可見智者大師是很有來歷的,也可說是菩薩示現的。智者大師【說】。
因為我們今天不是講歷史,是要解答十個疑問。
第一個疑問就問了:
第一疑
【問: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若欲救度眾生,只應願生三界(欲速反遲),於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因何求生凈土,自安其生?舍離眾生,則是無大慈悲,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這句話的疑問意思就是說:諸佛菩薩都是很慈悲的,他若是想救度眾生,應該在三界內,在五濁三途中救苦眾生,為何教人求往生凈土,自己逃避現實,自安其生,來離開這些眾生呢?這樣就不慈悲了,專為自利,意思是說求往生凈土都是只為了自己,這樣會障礙菩提道;菩提道就是佛道,意思就是不能成佛的意思,這是智者大師自己代替眾生這樣問。因為眾生才會有這種疑問:既然佛菩薩慈悲,那就應該住在三輪救眾生,怎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只有自己求安樂而已呢?世間人所說的逃避現實,這樣就不慈悲了!這是第一個疑問。
智者大師就回【答】了【:菩薩有二種:一者,久修行菩薩道,得無生忍者,實當所責。】菩薩有兩種,像我們現在若是受過菩薩戒,就會稱他:阿嬌菩薩;阿溪若是受過菩薩戒,就稱他:「阿溪菩薩」;吳老師若是受過菩薩戒,就稱他:「定來菩薩」。這句菩薩大家都常掛在嘴上,但這卻只是對凡夫的稱呼而已。所以在此解釋:菩薩有兩種,一種就是修行很久的菩薩,證得無生忍者。這句「無生忍」,有許多的解釋,都不是解釋得很圓滿,無生就是對不滅說的,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眾生有生有死,是無常法、無常,要受六道輪迴的痛苦;諸佛菩薩他不生,當然就不死,就是涅槃。這個「忍」字,不是忍耐的意思,很多人在解釋這一句時,解釋的意思看法稍微有些不同,無生忍之「忍」,叫做印可、印證的意思,像我們現在所說的蓋章,蓋章才能取信於人,若換成佛法的角度來說,叫做證悟的意思,證悟。證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就稱為「無生忍」。「忍」就是印可,意思就是說,若是想在娑婆世界,三界內,五濁惡世救度眾生,必須是長久修行的菩薩,證得不生不滅果位的大菩薩。實當所責,這就是他們的責任,這才是他們的責任。【二者,未得已還,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方堪處三界內,於惡世中,救苦眾生。】二者,未得已還,證悟了無生忍,就是所謂八地菩薩不動地,不動就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動地是指八地菩薩,而我們現在一品惑都沒有斷,所以我們還是凡夫。在此說:二者,未得已還,就是說你尚未證得無生法忍;你尚未見到不生不滅、清凈涅槃的自性,己還就是以下,我們所說的八地菩薩以下,佛若是一百分,八地菩薩就是九十分,以上才能度眾生,也就是九十分以下的都不夠資格,稱為未得已還。以及初發心凡夫,凡夫菩薩者初發心:我要來度眾生,不過我的煩惱很多,自己都度不了,煩惱未斷,怎麼有能力去救度眾生呢?等於自己不會游泳,卻想跳入水中救眾生,這怎麼可能呢?所以凡夫菩薩者,要須常不離佛,那麼我們今天佛不在世了,就是要常不離開善知識,今天佛不在世了,你要到那裡親近佛呢?若是佛不在世,就要親近善知識,常不離佛,忍力成就,他有這種忍耐,有無生法忍,他就不會煩惱。我們今天之所以會煩惱就是有生,有的東西就會煩惱。譬如說有小孩就要替小孩操心;有一輛轎車,一下子要繳稅金;一下子發生車禍被撞凹陷了還要板金,所以你內心若是有,也就是有生,你對得失、善惡、對立、貧富,就會有強烈的執著。所以說我們的忍力無法證悟無生,煩惱就絕對無法斷,永遠在得失;在得到、失去的觀念中掙扎。所以說凡夫菩薩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才堪處在三界內,在惡世當中來救苦眾生。意思就是說凡夫能力還不足,你一定不能離開佛,以今天來說就是不能離開善知識,那麼你慢慢地有自性的觀照,忍力成就,最後證悟了,你才有能力在三界度眾生,在惡世救眾生。
【故《智度論》雲: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者,無有是處。】我們是煩煩惱惱的眾生、束縛的眾生,你雖然有很大的慈悲心,要出生於惡世來救苦、救度眾生,無有是處,就是說不可能,根本就不可能!【何以故?】下面就問你了:為什麼呢?為什麼說凡夫雖然有慈悲心,你生生世世發願要來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度眾生,這根本是不可能的,簡單來說,你來生會做豬、做狗你也不知道;來生會出生在那裡你也不曉得;來生你是不是會出生在有佛法之處呢?是不是一定能做人?做人是不是一定能遇到善知識?這完全是未知數,未知數!所以說我們發願要求救苦眾生,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有悲心沒有能力,只是空談理論。下面說:何以故?為什麼呢?【惡世界,煩惱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自墮三塗,焉能救眾生?】意思就是說,我們這個惡世,每個人都非常兇殘。報紙一打開,每天都是綁票、恐嚇、勒索、殺人、放火、強暴、雛妓的問題、煩惱。只要看你不順眼,就掏槍、拿刀要殺人,煩惱很重。就算我們不至於動刀動槍,我們平常的生活也是很煩惱,動不動幾句話不合,兩個人就鬧意見。所以說想要做好人也很難為,我們希望他好勸告他,他說我們誹謗;我們若是好意希望他好糾正他,他也會有自尊心想抵抗。所以每一個人都有煩惱,在這個娑婆世界,所以說:修行盡份,度眾生隨緣——修行要盡我們的能力,度眾生要隨緣。有些眾生,不是單方面的施捨,他就肯接受的。我們告訴他佛法很好,你想送給他,他還誹謗你:出家人怎麼樣啦;吃素的人又怎麼樣啦,還要批評你一些,所以煩惱很強。「自無忍力,心隨境轉」,我們的煩惱強,忍耐力就不夠;忍耐力不夠,貪心就產生了。忍耐不僅是指忍耐脾氣,不要誤解。看到好吃的東西控製得住沒有貪欲;看到錢財忍耐得住;看到女色忍耐得住;看到我們慾望所喜歡的東西我們也忍耐得住,這樣煩惱才能破除。而我們今天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就說叫眾生吃個素食,他便無法忍耐,他就一定非吃葷腥不可。所以說:自無忍力,心隨境轉,聲色所縛,聲色意思就是外在的,為外表所束縛,自墮三惡道,焉能救眾生?怎麼有能力救眾生呢?
下面又說:【假令得生人中,聖道難得。】意思就是說,假使你來生又讓你能夠做人,假使你來生有福報又來做人,聖道難得,你也不一定能遇到正法,你沒有遇到正法,遇到邪知邪見者、邪魔外道,所說的好像佛法,你若是深入去研究,那根本不是佛法,似是而非,沒有智慧的人就豎耳聽得服服帖帖的;有智慧的人當然他就能分辨,能夠了解何者是正法、何者是邪法。外道也自稱是正法,看起來好像都和佛教一樣,同樣在吃素、拜佛、講道,但是其內容除非是深入研究的人,否則正、邪,是分不清楚的。所以說:「聖道難得」。「或因施」,「施」就是布施;「戒」就是持戒,有兩種人很有福報——第一,肯布施的人他很有福報。所謂「春種一粒種,秋收萬粒果」,春天若種下一粒種子,秋天就收成萬粒果實。我們今天若是貧窮也不必怨嘆,因為我們前世沒有布施,所以今生做任何事業都會虧錢,做任何一個行業,都一樣會虧損。看到股票在漲了,就趕緊買進,明天(第二天)有一種人就像世間人所說的「衰尾道人(台語)」,他若買了哪一檔股票,那一檔股票就一定下跌。師父是針對眾生講的,因為眾生現在對股票就像發狂一樣的,全涌進股票市場。有些人就很奇怪,因為前世有布施,他隨便做何種事業總是會賺錢,在世間人看起來就覺得很奇怪了,這個人學歷又不高,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之處,看起來又貌不驚人,為什麼做事業都能賺錢呢?這是有原因的,沒有原因做事業怎可能賺錢呢?所以說「施捨」,「施比受更有福」,就是說布施的人比接受布施者更有福報,因為施捨的人有種福田,等於田地有人耕作,田地有耕作,秋天就能收成。第二、就是持戒多福。持戒的人為什麼多福呢?持戒的人為什麼沒有災難呢?「戒」的旁邊寫四個字,佛說了:「忍辱多福」。意思就是說,若是能忍耐的人,他的福報就很大。平常人雖然很有錢,但是他會惹殺身之禍,他會惹來很多麻煩,就是因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沒有忍辱。假使我們有忍辱、能持戒,別人對我們的怨恨就會減少,我們的殺身之禍也會減少。我們持戒,我們這張嘴、口業若是清凈,尊重別人,贊嘆眾生,我們沒有敵人,那就是福報,生活得很安穩。所以布施有很大的福報,持戒也能感召許多福報來到我們身旁。最重要的就是「去嗔」,去掉嗔恨心,與每一個眾生都與他結善緣,那麼你就能具足福報。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師父,我今天若是很有修養,很有施捨心,我對每一個徒弟都很慈悲地照顧,今天講堂若是遇到困難了,信徒自己就會很發心:這個師父很不簡單,很慈悲,樣樣東西都能施捨出來,讓人看了很感動!所以說施捨他人者,到最後自己反而得到最多,自己會得到最多。舉一個例子來說,有一次我在吃飯,有一盤菜放在中間,那一盤菜大家都很愛吃,那一盤菜非常地美味。我拿起那一盤菜就趕緊分給每一個人,分到最後我自己只剩一點點;隔壁的人看到這樣:師父這么慈悲,把菜都分給大家吃了,自己只剩一點點。有一個人說:這樣不行,就又盛回一些給我,這樣我反而變成最多了。所以說你若是能一直施捨給眾生,最後得到最多的反而是我們自己。不過若是遇到很調皮的人,他就乾脆全吃光了,你也沒辦法,就變成最少了,這也很難說,你分再多給他,他也吃得精光,正合他的意思。這是舉個例子來說明。【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能夠來出生做人。【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縱遇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廣造眾罪,乘此惡業,一入三途,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若不逢善知識,還墮地獄。如此輪迴,至於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難行道也。】意思就是說,因為你持戒、布施,你修集福報,而來出生做人了,或是做國王、做大官,大臣就是今天所謂五院院長、大官,你有權有勢,你富貴自在;縱能遇到善知識,或是說聽到錄音帶,但是因為官位很大,官位很大!因為人都有這種心理,每一個人,差不多都是這樣,但並不是指全部,都很喜歡和有勢力的人打交道。所以若是被交通警察攔下來,就趕緊遞上一張名片,表示自己認識某某人。我們人若是不高興時,就會說:我叔叔是某某人哦;我舅舅是某某人哦,就會拿一些大人物出來壓倒對方,人就是這樣,人都會這樣。所以說富貴或是權勢很大的人,他雖然聽到佛法了,說老實話,想修行卻很困難!你曾經聽過五院院長忽然放棄不做,跑來剃度出家的嗎?先不說官位大的人,或譬如做總統,那個官位就太大了,以一個小小的官位來說,譬如說少將好了,一個陸軍少將或中將,你要叫他剃度出家,就沒有那麼簡單了。那是將官,官位很大的,肝腫大(「官位大」諧音),送到長庚(台灣的長庚醫院)是不收的。肝腫大送到長庚也沒有救了。肝(官)有兩種意思:一種是體內的肝臟,體內的肝臟若是腫大,榮總(台灣的榮民總醫院)也不收;一種也是很大,將官很大。所以說律航菩薩很不簡單!律航菩薩就是身的,將官出家的。所以說做國王大臣寶貴自在,縱能遇到善知識,不肯信用,貪迷放逸,他還是迷惑。當一個小小的官,譬如說做一個派出所所長;或是鄉長、或是區長,民眾結婚喜宴要找他,辦喪事也要找他;周歲慶生也要找他;開幕也要找他。當市長就更忙碌了,當市長有時候一天要趕四、五場,在這一場喝幾口之後,就要趕緊離開去趕第二場,不去又不行,不去不行,因為官大啊!你若是做一個市長,你當初選上市長時,大家都放鞭炮歡迎你,不用說到市長官位這么大,就說一個市議員好了,就難修行了,很難修行了!婚嫁、死亡、開幕、周歲慶生、不然就是宴會,任何場合都希望能請到議員。所以說官位大的人能不對境界貪迷,是很難能可貴的,難能可貴!有做大官的人一下班就待在家裡嗎?非常少。就算你想待在家裡也待不了多久,因為電話一通通地進來。對不對?電話不停地打進來。像我也沒有做什麼大官,大家就一直要來找我了,一般會找大官的都是喪事、婚嫁、開幕;來找我的就不同了,都是神經病的、生重病的、吃葯也治不好的、著魔的(眾笑),那我就沒有辦法了,我都告訴他們我沒有辦法。所以說貪迷放逸能夠收斂非常不簡單!「廣造眾罪」,又造罪了。譬如我今天很有錢,為了慶祝生日辦了三百桌宴席,殺雞殺鴨擺了三百桌宴席,一個生日辦了三百桌宴席,遭殺生的眾生有多少?!其餘的就不用說了!所以說有錢人在造業是不得了的。或是有權勢(的人造業),譬如說今天戰爭,抓到了三萬人,只要將軍一下令:槍斃,三萬人就全被槍斃了!造的業是很難計算的。所以說你看到天底下的車禍,死狀很凄慘的;或是很來生的遭遇,我們人類會說他很可憐,我們一般會說這種遭遇很可憐,發生火災、喪父喪母變成孤兒,但是若是依佛經來說,不是沒有原因的,一定有原因!所以說廣造眾罪,乘此惡業,按照這個惡業,一墮入就是三途。三途就是餓鬼、地獄、畜生。「經無量劫」,經過無量劫。一劫有多長呢?一大劫有多長呢?1後面加上幾十個0,那是好幾億年,無法計算的,劫是極長久的時間。從地獄出來之後,又要受貧窮、困苦、下賤的果報,受下賤之報,人人都瞧不起他。若是不能遇到善知識,繼續去造惡業,就又墮入地獄了!閻羅王就會常常說:你又來了!有機會再出去做人時,沒多久又看到他:你又來了!像我從前去旗山學開車,一個人要交五千元學費,我第一次就考過了。考駕駛照時第一次就考過了,人雖然矮小,不過我的腦筋還算「普通」。有看到車子在動,不過沒看到有人在開車(眾笑),從遠處看還以為車子是自動的:「嗯?怎麼沒看到駕車(員)?」仔細看才發現真有人在開車,因為人長得矮嘛。有一個差不多四十幾歲的婦人,已經考七遍了還沒有通過,我正好在現場報到,要開始報名學開車。因為從前住在雷音寺要買菜,交通不方便,不會開車下山很不方便。她考七遍了還考不上,那個婦人很胖,在我看來可能是因為太胖了,後視鏡看不清楚,長得太胖了,不像我是短小利落。她進來時自己也很難為情,因為只要交五千元,就直到考上為止不會再收費了。她遇到教練時就說了一句話:教練,我又來了。(眾笑)這一句話我始終記得:教練!我又來了。考過七遍了,這一次是第八遍了,我若是考七遍都沒有通過,我不敢說這句話:「我又來了」。 會很不好意思。所以還墮地獄,見到閻羅王,閻羅王會說:你又來了!放你出去做人,你不好好地做,又回來報到了。「如此輪迴」,一直到今日,「人人皆如是」,意思就是說每一個眾生,只要他沒有聽到佛法就是這樣輪迴。
「此名難行道」,意思就是說,人這一條路是很難走的,不要發願來生還要來做人,還要來度眾生,我們沒有那種能力。意思就是說教你要趕緊求往生凈土,生到極樂世界之後要度眾生再來。
我看到一篇《中央日報》(的)文章。有一個十三歲的女孩,這個女孩尚未完全斷氣時,她的父母就急著要捐贈她的腎臟器官,當她在捐贈腎臟器官,已經摘取一顆了,等要摘取第二顆最後要割大動脈時,醫生看到這個女孩流下了眼淚,掉眼淚。所以《中央日報》最近幾天就報道了,標題寫著:《最後一滴眼淚》。這女孩流下淚來,為什麼?痛苦啊!臨死時捐贈器官,痛得受不了,又沒辦法說話。所以有人問我:請問師父,你對於捐贈器官,你的看法是如何?我現在告訴你答案:我七分反對,三分隨喜。三分隨喜就是說,你若是要捐贈,這是你個人的菩薩心;七分反對是因為我們沒有這種忍耐的力量,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度更多的眾生,我們的任務重大,在臨命終不可以打那個沒有把握的仗!我今天常常勸告徒弟們:我們為什麼非得在臨命終時,才要來做這種沒有把握的工作?當然在眾生來看這樣是不慈悲的,要捐贈器官才是菩薩,這我也是要贊嘆他;但我們為什麼不在有生之年,在你活著的這段期間,你好好地來救度更多眾生,而在我們臨命終的一剎那之間,要往生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還有很重大的任務要做。我們是凡夫,摸摸我們的良心,摸摸我們的良心。有些人說:臨命終切除器官時已經不會感覺疼痛了啊。那一個人敢肯定?全國的醫生你站出來證明看看,你站出來證明,你自己曾在臨命終時被切除器官嗎?你敢肯定臨命終解體時都不會痛苦嗎?那麼醫生捐贈器官的人有多少?真正有醫生簽名要把器官捐出來的,到底有幾個醫生?我今天不是說那個醫生對錯,而是說今天那一個醫生都不敢站出來證明:臨命終捐贈器官時不會痛苦,哪一個人敢出來證明呢?我們佛教是說,本著菩薩心腸捨身命,舍一切的、肉體上的一切都施捨,這是佛教贊嘆的菩薩行。但是今天你要注意聽,我不是反對,我是叫你摸摸自己的良心,看看你有沒有這個能力?你知道嗎?你要摸摸你的良心,你有沒有這個能力?不要看別人捐贈你也跟著簽了。所以我兩三地強調我不反對,但是你要摸摸你自己的良心,你到底有沒有那個能力?你再做決定,你再做決定。不要衝動,看別人簽你也跟著簽,到時候被解體知道痛苦時,想叫也叫不出來了!當然我這種理論會有許多人反對,但是有某一些眾生也會同意我的看法,所以這誰是誰非、誰對誰錯,這根本不必討論。簡單講就是:要捐的人你自己去,不捐贈器官的人也沒有人強迫你,由你自己去決定。
下面:【故《維摩經》】(《維摩詰經》)【雲: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意思就是說,你自己的病都不能救了,你如何救其他的病人呢?
【又《智度論》雲:譬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就是有人掉入水裡了,【一人情急】很著急,因為看到親朋好友掉入水裡了,情急,【直入水救,】直接就跳入水裡想救他,【為無方便力故,】因為他沒有先去借來船隻,沒有方便,或是拿繩索、救生圈來救他,他一下子就跳入水中了,自己又不會游泳,【彼此俱沒。】兩人都被淹死了!意思就是說,我們今天發願要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要來度眾生,但是你根本沒有定力,你根本是生不知從何來,死不曉得往那裡去?根本就迷迷糊糊,你要如何救度眾生呢?你自己都救不了,要如何救眾生呢?這就是兩人「彼此俱沒」。就像是有一人落水了,你很著急,要趕緊跳下去救他,結果兩人都被淹死了!另外一個人就比較有智慧了,【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也就是借用竹筏、船隻。【乘之救接,悉皆得脫水溺之難。】劃著竹筏到溺水者身旁救他上來,兩人乘坐著竹筏,就能脫離被水溺斃之難,脫水溺之難。這就是告訴我們,下面說:【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初發心的菩薩也是同樣的意思,【如是未得忍力,】你根本還無法得到不生不滅的忍力,你【不能救眾生。】你無法救眾生。【為此常須近佛,得無生忍已,方能救眾生,】所以你還未得到忍辱,你無法救眾生,為此,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你必須跟佛學習,跟隨善知識,你若證得無生忍已,你才能救度眾生,【如得船者。】你若是有船就不怕沉沒了。
【又論雲:】又《(智度)論》這樣說了,就是指《大智度論》,又論雲就是指《大智度論》說:【譬如嬰兒】也就是新生兒,【不得離母,】不能離開母親,【若也離母,或墮坑井渴乳而死。】也就是說嬰幼兒、小孩他不能離開母親,他若是離開母親,他就有可能墮入坑洞、古井,掉進裡面就沒有母奶可吃,沒有吃奶就會死亡了。乳就表示法,法乳的意思。意思就是說,你若是離開佛,你就沒有法;你若是離開善知識,你就沒有法,沒有這個法可以聽,那麼你就會迷失,你就會沒有法乳、沒有甘露,沒有法雨甘露,那麼你就會死亡,也就是不能成就的意思,又繼續造惡業,迷迷糊糊墮三惡道。【又如鳥子翅羽未成,】就是翅膀還未長硬。翅膀還未長硬,【只得依樹傍枝,不能遠去。】只能局限在這樹木上,在各個樹枝之間跳過來、跳過去,在短短的距離間活動,只限於短短的距離,不能遠去,不能讓它飛得很遠。【翅翮成就,】翮那個念作hé,就是羽毛的莖,羽毛的根部粗的地方,那叫做翅翮成就。意思就是說這只鳥兒若是羽毛已豐,翅膀長齊全了,【方能飛空自在無礙。】這只鳥兒不能離開母鳥,鳥子若是離開母鳥就會死亡;學佛的人若是離開善知識,那麼它就找不到門路,就像鳥子不能離開母鳥一樣。所以【凡夫無力,】凡夫沒有這種力量,【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凡夫沒有這種能力來度眾生,所謂:「修行盡分,度眾隨緣」,像我今天也是沒有能力來度眾生,只是我將我看過的、我所明白的,譬如製作出錄音帶與大家結緣,這都是佛陀所說、祖師大德所說的,並不是我厲害,我也是看經典註解照著念給你們聽,所以我也是沒有能力度眾生。也必須要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三昧」就是正定,翻譯成中文稱為正定。什麼叫做正定呢?就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名為三昧。意思就是說: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平等,名為三昧。【以業成故,臨命終斂念得生,】斂念得生,意思就是說一心不亂。斂念就是收斂一切的念頭,收斂一切念頭,得生【決定不疑。】意思就是說你平時專念阿彌陀佛,使你的定慧產生三昧,因為你修凈業已經成就,每天都能念佛。所以要以念佛為主,持咒排在第二。有些人剛好相反,持咒第一,念佛反而較少。這樣就顛倒了,這是不對的。要以念佛為主,若是持咒就看自己的時間。念佛就像我們在吃飯,持咒好像配菜,我們的主食是飯不是菜。因為臨命終時為人助念,不可能人已經躺在那裡了,我還念《大悲咒》給他聽,一定是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是最重要的,持咒隨緣,隨你的時間,隨你的時間。所以說:以業成故,臨命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絕對不懷疑。【見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證無生忍已,】再回來三界,【還來三界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廣施佛事,】意思就是說,你已經證得無生法忍,佛事就是三寶之事,或講經、或苦行、或證悟、或是開示弘法。你就完全有能力了!【任意自在。】任意自在,都能夠很自在了。
【故論雲:「游戲地獄,行者,生彼國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國,教化地獄救苦眾生。」以是因緣求生凈土,願識其教。故《十住婆沙論》名易行道也。】所以「論」這樣說了:游戲底下加兩個字:「神通」。游戲神通就是表示他來去自如,想入地獄就入地獄;想上來就能上來。稱為:游戲地獄行者,這種行者旁邊寫著:大菩薩、大修行人。意思就是說他已經有神通三昧,能夠在地獄來去自如,他也發願生彼國。生彼國就是說他也同樣發願往生,像這種有能力的人,地獄來去自如的人,他也同樣發願往生極樂世界,證悟無生法忍。證悟無生法忍之後,還入生死國,也就是三界內,再回來生死六道輪迴的三界內,來教化在地獄受苦的眾生。所以,「以是因緣,求生凈土」,所以他以這個因緣,以什麼因緣呢?因為他也是要教化地獄受苦的眾生,雖然他具足神通能力,但是他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簡單來說就是說:何況凡夫呢?何況凡夫?神通能力具足的菩薩,地獄來去自如,他都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了,證悟無生法忍,再回來六道輪迴,教化地獄受苦的眾生。菩薩同樣求往生凈土,你想想看!何況凡夫呢?「願識其教」,「識」就是願深入地了解凈土的偉大。所以大神通的菩薩,他都想了解凈土法門不可思議的教法,何況凡夫還不肯好好念佛,是為什麼呢?因為你愚痴、沒有智慧。「故《十住婆沙論》」,這是一本「論」的名稱。「名為易行道也」,意思就是說:這樣比較簡單修行,比較容易得道。
(有人疑問:)諸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的,這是先說疑問,若是想救度眾生,應該生生世世出生在三界,在五濁惡世中來救苦眾生;豈能自私自利,念佛求往生凈土,到極樂世界,而舍離此界眾生?這樣就沒有慈悲心,這樣只有自利,是會障礙菩提道的。
智者大師就回答了:菩薩有兩種:一種是久修菩薩才有能力;第二種就是修行不夠的菩薩,修行不夠時,你生生世世會被慾望束縛,你會造業又墮入地獄,若是沒有遇到善知識,你會繼續造業,所以這稱為難行道。易行道就是說你好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之後,你證得無生法忍,之後再回來三界度眾生,這樣你就無所障礙了!同樣是佛道,前者就比較困難,因為你來生又有隔陰之迷;你若是生到極樂世界,你證悟了,事情就好辦了,你要回來度眾生就有能力了。
第一個疑問解釋到此為止。
第二個疑問:
第二疑
疑【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彌陀凈土,豈不乖理哉?又經雲:「若求凈土,先凈其心,心凈故即佛土凈。」此雲何通?】這意思就是說:「諸法」,法就是一切事理的總稱,一切事相、理體的總稱名為「法」。一切事物一切理體當下就是空性的,本來即是無生;本來就是平等寂滅。「今乃舍此求彼」,舍此,「此」就是娑婆世界,「彼」就是極樂世界。你為什麼在無生平等法中,還要舍娑婆世界來求生極樂世界呢?生西方彌陀凈土,何必舍娑婆世界,求往生西方彌陀凈土呢?「豈不乖理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切法本來平等,一切法本來無生,娑婆、極樂不是一樣嗎?娑婆世界當下也是空,極樂世界當下也是空,諸法體空,本來無生,何必舍娑婆世界求往生極樂世界呢?又經典說:若是想求往生凈土,先凈其心,就是我們的心要先清凈,心凈故,即佛土凈,心若清凈,佛土就清凈,此雲何通,這怎麼說得通呢?心凈則國土凈,何必到西方極樂世界做什麼呢?
總答者,汝若言求生西方彌陀凈土,則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執住此,不求西方,則是舍彼著此,此還成病,不中理也。】意思就是說:你說我求往生西方彌陀極樂凈土,就是舍離娑婆世界來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不合理。因為「諸法當下就是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何必舍此求彼呢?何必舍娑婆求極樂呢?這樣不合理,你說我這樣不合理。現在他就這樣反駁了:你執著此,不求西方,你執著住在娑婆世界,住此,執著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即是舍彼著此,也就是舍極樂世界著娑婆世界,這樣你也同樣是執著,你也是執著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為什麼?既然娑婆世界是空,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空,那你為什麼不去西方極樂世界呢?意思就是說:你說我求往生極樂世界是執著,舍此求彼;那麼你為什麼一定要住在娑婆世界呢?你也是執著,你也是執著在娑婆世界,為什麼要舍西方著娑婆世界呢?舍彼著此,舍彼,舍極樂世界著娑婆世界,此還成病,這也是有毛病,不中理也,這也沒有道理,不合道理啊!我上次曾經說過,有一個修禪的人,自稱已修到無男女相了,修到無男女相時,就跑來睡在大殿,隨便往地上一躺就要睡覺,說他是「無所著」。睡在大殿是無所著,意思是說不睡大殿的人就執著了?話再說回來,你為什麼非得執著睡在大殿才算不執著呢?大殿是拜佛的地方,你就一定要睡在大殿,這也算是執著。意思就和此例一樣。所以簡單來說就是說:你若是說我求往生西方是舍此求彼,舍娑婆求極樂,說這樣不合道理;那麼你執著住在娑婆世界,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是舍彼(舍極樂世界)執著娑婆世界,你也是執著一邊,你說我執著極樂世界,那你也是執著娑婆世界,都是一樣,同樣不合理啊,所以說不中理也,這也是不合理的。
【又轉計雲:】他現在就又改口說了。有一種人口才是很好的。【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則斷滅見。】他又說:我既不求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求住在娑婆世界,那麼你要住在那裡啊?他就說了:此是斷滅見,那麼你要住那裡?斷滅!這種根本是強詞奪理。眾生的業報重,若不是在娑婆世界,不然就是修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兩個地方,對不對?難道不是這樣嗎?現在你既不住娑婆世界,也不住極樂世界,那麼你要住在哪裡呢?這樣就變成佛了,沒有業了。沒有業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住處了。你不求生彼,不求生極樂世界;也不求生此,也不住在娑婆世界,不然你要住那裡?這就是斷見、斷滅見。
故金剛般若上,【故《金剛般若經》雲:「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菩提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所以說現在就是要解釋不說斷滅,說到斷滅,《金剛經》有這樣說:「須菩提,汝若作是念」,你若是作這種念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你若是發菩提心,「說諸法斷滅相」。就是說:菩提都是空的,空無一法,完全是空無一法,那就變成斷滅了。他不了解涅槃不生不滅,,還有一個妙有,以為入涅槃什麼都沒有了,進入涅槃的階段茫茫渺渺的,什麼都不知道,就像空無所有。正好相反,樣樣都明了,清清楚楚,妙用現前,無量的歡喜,無量的受益,無量清凈莊嚴的報身全都映現出來。所以說諸法斷滅相,斷滅就是空無所有,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菩提心這人,「於法不說斷滅相」,不能說斷滅相,空無所有。
【二別答者,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言我散滅。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故言不滅。】這段很難解釋,沒有佛法基礎的人聽起來很吃力,但還是得解釋。諸位注意看!「夫不生不滅者,於生緣中,諸法和合」,生緣就是緣起,緣生的意思,緣起緣生的意思。生緣中就是生起的諸緣,在因緣和合產生時,就是於生緣中。「諸法和合」,法就是條件,假借著種種條件和合,譬如「我」就是藉著父親的因、母親的緣,藉著「我」的業識和合。「不守自性」,不守自性就是說,我們本來是清清凈凈的本性,不守自性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空性,結果我們不守自性,增加虛妄的執著。不守自性就是說不守我們清凈的本性,妄動、無明、動念、執著、分別。「求於生體」,本來就是空的東西,本來你就是安住於無所住之處,結果你現在想求一個生體,就是有一樣東西,也不可得。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這張桌子,這張桌子就是將山上的樹砍下來後經過加工,經過工廠、經過銷售買回來,買回來後請師傅裝潢組合。你要求一個生的體性,有一樣東西「生」,其實沒有,因為這是因緣和合的東西。生體就是「有」,有自性的東西,是絕對不可能的。生出這一樣東西,有一個真正生出來的,其實都是因緣和合的。所以說:「求於生體,亦不可得」。意思就是說:在緣起法當中諸法和合,都是假借種種條件來和合。但是因為眾生不守自性。不守自性有很多種解釋法:不守清凈的空性,虛妄執著。虛妄執著,執著什麼呢?還有一個生的東西,其實當下就是空,其實當下就是因緣性空之法,根本是生體不可得,不可得。所以說也不可得,「求於生體,亦不可得」。下面這一句:「此生生時,無所從來,故名不生」, 「此生生時」,把筆拿起來,「此生體」,底下加一個「體」字,這個體性生出來的生體,不是身體,是出生的「生」, 底下加一個「體」字,這個出生的體,生生時,此生生體,就是說這個生出來的體性,剛生出來的時候,你要把它求一個「生」, 「無所從來」根本就不可得。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我今天慧律法師,這是大家這么稱呼我,我自己是要自稱慧律,我在此時離出生已經三十六年,因為我已經足三十六歲了,我現在要在全身上下找出一個生的東西,卻都是緣起的;你看到的是一直生,但是也是一直滅。在三十六年以前我沒有來到這個世間,今天我會在這個世間,是假借父母的因和我的業識,所以我想要找一個生體——生體就是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在一直產生,無所從來,根本就沒有,故名不生。「無所從來」把它括弧寫四個字:「當體即空」——當下就是空。因為當下就是空,所以無所從來;本來不來,又怎麼有去呢?「故名不生」,所以本來無生。故名不生的意思,旁邊寫:「眾生所謂生,即是妄生,妄想的生」。我們今天所執著的生,全是虛妄的分別與執著,所以你有感覺它生;本來就是空、就是不生,但是你執著它是生,所以《般若心經》上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色法也是空,感受也是空,思想、行、識也是空,都是緣起法。緣起緣生緣滅的東西,不實在的,當下就是空;可是我們有妄想、執著,所以有色受想行識,結果我們一直解析緣生緣滅法,當下就是不生。所以煩惱是多餘的、執著是多餘的、分別也是多餘的。所以在座諸位!以歡喜心來接受逆境,其實逆境也是心所生的;你若是不起心動念,當下就不生,順境、逆境都不動念頭,於順逆二境當中不動念處,是名自性,這就是我們的本性。所謂「識性寂滅,識心寂滅,無動念處」,這就是我們的本性。將我們的分別心停下來,不再分別、不再執著,當下這一念,就是我們清凈的本性。所以我們因為執著虛妄的生,就有虛妄的滅,虛妄生、虛妄滅,就是由業力一直鼓動;造作業因,又成就業果,業報就產生了;虛妄造業、虛妄受果報、虛妄地痛苦,所以我們今天冤枉六道輪迴,冤枉六道輪迴,非常冤枉!為什麼非常冤枉?虛妄生執著生,虛妄死執著死,生時吃豬腳麵線,死時就祭拜豬頭、傷心哭泣。其實你家多一個活人,也就等於多一個死人。多一個活人,就是多一個死人。所以生者不生,滅亦不滅。本來無生,哪裡有滅?佛法就是這么偉大,讓你當下看破一切世間,透視一切。下一點功夫穩定我們的情緒,所以常常你要告誡自己:你若是痛苦煩惱時,你在牆壁上寫四個字:本來不生,哪裡有滅?本來沒有生滅,哪裡有什麼痛苦跟快樂?根本沒有痛苦與快樂,都是因為虛妄執著。這樣寫很有效!男朋友要離開你時,你很傷心地哭泣,你就想:本來不來,哪裡有去?解脫!(眾鼓掌)鼓掌不是代表看開了,男朋友離開時,照常哭得很傷心,照樣傷心欲絕。(眾笑)沒有定力,沒有訓練過,哪常沒有辦法!雖然了解了,也還只是道理而已,不過了解道理就很不簡單了!聽法就是聽這個地方。所以佛法和電影、影歌星表演不一樣,影歌星若老是唱同一首歌,聽了也會厭煩。譬如《愛拼才會贏》很好聽,但是你天天都唱《愛拼才會贏》,觀眾會說:怎麼每天都唱這一首?佛法就不一樣了,佛法是聽不膩的。因為你悟到這個道理,佛法是針對人生最重要的道理一直講,佛法絕對聽不累,你講到十二點,他就聽到十二點,絕對聽不膩的!(眾鼓掌)因為佛法是關係每一個人身邊的一切的生活、身口意,二十四小時都要用到佛法,難道不是這樣嗎?從前不了解,總是常常聽歌,現在明白了,大家都改成聽講經錄影帶,誰還在聽歌?是不是這樣啊?(眾鼓掌)所以說,佛法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有一個老闆事業做得非常大,他來告訴我:「師父!我以前若是從高雄開車到台北出差,所有音樂都聽遍了,到最後不知道要聽什麼?車上又裝了小型的閉路電視,看豬哥亮秀。我問:那現在看什麼?現在不看那些了,都改成看慧律法師了!」(眾笑)所以唱歌這類娛樂是短暫的,佛法才真正是我們的生命,聽到佛法的人他就了解這個才是真正的生命。我們因為認識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我們不認識生命,我們怎麼能夠得到真正的生命呢?不可能!我們若是悟到不生不滅,你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本來就沒有煩惱,是你自己產生的。所以男眾脾氣不要太壞,女眾疑心不要太重,疑心不要太重。會聽經的人,至此已經差不多要開悟了,(眾笑)以後會痛苦的程度就已經很少了!下面又說:「不滅者,諸法散時,不守自性」,自性,把筆拿起來,就是空性,本來就空,自性本空,本來就是空,就是歸無所得。諸法散滅時不守空性,就是不了解這就是緣生緣滅,當下就是空。他就說:「言我散滅」。 此散滅時,去無所至,怎能說有散滅之去處呢?本來就是不滅的東西,「故言不滅」,譬如說我今天有一個肉身,你們大家都稱我:「慧律法師」,三十六年前,我這個肉體在哪裡呢?沒有啊!此時有有也是暫時的,當下就是空。分析我這個身體也是四大皆空——地、水、火、風,地就是固體,水就是液體,火就是溫度,風就是呼吸。世間人說成財、色、酒、氣,這不對!這是外行人所說的,四大不是財、色、酒、氣,是地、水、火、風,地就是固體,水就是液體,風就是呼吸,火就是溫度。我們的身體除了這四種,沒有第五種東西,所以當下觀四大皆空,不必等到百年之後說我死了才是空,當下這個身體就是假相,虛妄的東西,虛妄的東西。下面又說:【非謂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意思就是說:因緣就是條件所生法,也不是因緣生之外,另有一個不生不滅。諸位看這里,(師父舉起毛巾)這是一條毛巾,毛巾有什麼用途呢?它可以擦臉,剛好滿熱的。譬如這條毛巾,並非離開這條毛巾有空性,這條毛巾當下分析起來,這就是因緣和合,當下就是空。空不是否認,是超越的意思。空就是「有」的觀念,透視它是無常的,而超越不執著它名為空。所以空就是「有」加「無」,你說「有」,但是它本來就是「無」;你說「無」,但是它又是「有」,空的思想就是這么偉大!所以當下就是空性,不是離開這個毛巾,另外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因為本來當下即是緣起,就是不生不滅的東西。所以說不是因緣生外別有不生不滅。【亦非不求生凈土,喚作無生。】也不是說我不求往生凈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叫做無生。這樣還是生,生在哪裡呢?生在娑婆世界。
【為此《中論》偈雲】《中論》就是《中觀論》,專門談中觀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世界皆是因緣所生,包括我們的肉體,包括一切山河大地、樓房、車子都是因緣。「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在此時當下言說,當下就是空,我說即是空,意思就是說:用任何語言去形容都是假相,當下就是空,用任何語言、形容詞去形容,當下就是空。【亦名為假名,】也可以說這就是假名。這就是麥克風、這是毛巾,你一定要為它取個名字。人也要有假名,人若是沒有假名,聽經的人那麼多,你只說:叫那個人來。「那個」是指誰呢?你叫:那個!那個是什麼人?沒有名字啊,你叫了老半天到底要叫誰呢?所以名字雖然是假的,但是能讓我們找到真人。知道嗎?佛法的名詞雖然是假名,但是能讓我們找到本性,文字般若當下即是實相。了解嗎?所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中道就是不偏空、不偏有,當下不壞假名,當體即空,亦名中道義,中道就是中庸、不偏的意思。
【又雲:「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句話的解釋很不簡單!「諸法不自生」,譬如說這個毛巾有沒有原因啊?有原因啊,當然有原因,所以說諸法不自生,沒有無緣無故就產生的,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就產生。「亦不從他生」,也不是就著別的力量而生,它是藉著因緣,但是因緣當體就是空。所以「亦不從他生」,意思就是說:不自生,不是沒有原因自己就產生了,無緣無故自己就產生了。「亦不從他生」,也不是因為某一種力量把它變化出來的,別種力量把它變化出來的。「不共不無因」,不共生就是說不是混合,不無因,也不能說沒有原因。「是故知無生」,這一句比較不容易了解,它的意思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說這個,我們說:「因緣法」,是方便法;現在要說:「無生」,這個就更深了。說無生就更深了,「諸法不自生」,簡單來說就是說:你講這個毛巾,它不能自己跑出來,「亦不從他生」,也不可能藉著某一種力量加持之後而產生,因為別種力量當下也是空,當下也是空,雖然它明明有,但是別種力量也是空。「不共不無因」,也不是共生,和合而生的。因為現在是解釋「無生」,不是解釋「因緣」,意思就是因緣當下就是空性,諸位念頭要轉一下,剛才解釋的是因緣法,有條件的;現在的意思是說:條件當下就是空,條件當下就是空。所以說:「不共不無因」。譬如說藉著機械,機械這因緣也是空;藉著人工,人工當下也是空,叫做共生。知道嗎?藉著種種力量而生,叫不共。雖然藉著某一種力量和合而生,但是每一種力量都是空性。不無因,也不能說它是沒有原因,簡單講就是「無生」,簡單講就是「緣起性空」。緣起但是當下就是空性的,空性當下就是緣起。所以緣起是站在事相上,以你見到的東西來解釋,所以有動態的東西。若是無生,是站在自性當體即空。所以說:諸法不自生就是空;亦不從他生也是空;不共也是空,不無因也是空,句句都是無生。
【又《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諸群生。】雖然我們了解諸佛國土與一切眾生當下就是空,但是要不壞事相,要理事圓融,理事圓融。修行就是事相,理就是無生、空性。所以而常修凈土,而常修凈土,教化諸眾生,不能說一切無生,就教人不必求往生極樂世界,不能這樣說。
【又雲:「譬如有人造立宮室。】譬如有人要建造宮殿、宮室。【若依空地,隨意無礙。】這就是有根據,有根據,事相上要有根據。若是有人要建造宮殿,若是依空地、空曠之處,隨意無礙;【若依虛空,終不能成。」】你在虛空中,要如何建造房子呢?不可能嘛!意思就是說,雖然諸佛所說之法是空性的,但是一定要不壞假名、不壞事相,不壞假名、不壞事相,所以事修理圓,事要修,理都能圓滿,就是於理圓,但是要事修。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不壞假名」,把筆拿起來,二諦就是真諦講「空」,俗諦講「有」。「真」就是絕對、永遠的意思,也就是空;「俗」就是依照世俗而說「有」。所以二諦融通三昧印,空、有圓融。「有」也不是「真有」,當下就是空;「空」也不是「斷滅」,當下就是「妙有」。所以說空有、真俗二諦,【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稱為實相。無相,一切相皆是虛妄;無不相,不能破壞假名。所以說: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眾生,即非眾生,是名眾生。「佛說眾生,即非眾生」,因為眾生當下就是空;「是名眾生」,因為大家都說眾生,不得不立名為眾生,是方便說,方便說,可是當下是空,這就稱為實相。所以說「真」當下能不壞「假」,「假」當下不壞「真」。【智者熾然求生凈土,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他趕緊、積極的。熾然就是急急忙忙地,很強烈的、堅定的、堅強的願力。熾然就是指他的願力很強,要趕緊求往生極樂世界。達生體不可得,知道要達到有一個東西來生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當下就是無生,這才是真無生。意思就是:雖生凈土,而本性當下就是無生,雖生而無生。所以你們曾經讀過這一段嗎?「說生決定生,說去實不去。」說生,確確實實有往生極樂世界,說去,確確實實無去,因為極樂世界也在我們本性中。所以說:智者熾然求生凈土,達生體不可得,生體不可得,當下就是無生,即是真無生。【此謂心凈故即】(即:)就是。【佛土凈。】愚者就是愚笨的人,【愚者為生所縛,】被這個生的名相所束縛,【聞生即作生解,】他不知道生就是無生。【聞無生即作無生解。】聽到生就被生的觀念束縛,【不知生者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就作生的解答、解釋。聽到無生,他就作無生的解答。他不了解生當下就是空性,就是無生;他也不了解無生當下就是生,就是妙有。把筆拿起來,「不知『生』者即是無生」,所以在「生」的旁邊寫個:「虛妄生,故無生。」「無生即是『生』」,在「生」的旁邊寫個:妙有。無生當下具足妙有。無生當下具足妙有,所以就是生。生即是不生,不生即是生,這是藉著無生的觀念,融通空跟有的思想。【不達此理,】不了解這個道理的人,【橫相是非。】老是互相說是說非,橫相是非就是格格不入。【嗔他求生凈土,】就是發脾氣,別人求往生凈土,就罵人消極、迷信、自私自利,只想自己跑去極樂世界。很多人都是這樣。(有人問:)師父!你不會感覺你們出家人很自私嗎?我說:為什麼說是自私?大家都要去極樂世界,誰要下地獄?誰要留在娑婆世界度眾生?我告訴他:往生極樂世界才有能力度眾生,留在娑婆世界一品惑不斷,怎麼有能力度眾生呢?所以常常有人恥笑我們修行人,說是消極、迷信、逃避現實,其實是太傻了,不明白道理。沒辦法啊!他沒有遇到善知識。你們就比較有福報,知道走進講堂來。(眾鼓掌)眾生實在沒辦法,我們在修行,他還誹謗你才是糟糕,又要恥笑你。他很可憐我們,我們也很可憐他。到底是我可憐你,還是你可憐我?是修行人可憐眾生沒有修行的人,還是沒有修行的人來恥笑修行人,誰笑誰還不知道!到臨命終全身顫抖時,他就會怕死、知道擔心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對不對?一生的享受都消散了,全是空,隨業而轉。修行人就不一樣了,臨命終時快快樂樂地閉上眼睛回家去!對不對?太好了!太好了!所以說:嗔他求生凈土,【幾許誤哉?】人家求往生極樂世界,他還對人發脾氣,幾許誤哉?這是有多少的錯誤,這個有多大的錯誤啊!叫做: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這就是誹謗佛法的罪人,邊就是邪見、外道。意思就是說:誹謗我們求往生凈土的人,生嗔恨心,嗔恨我們求往生凈土,這就是邪知邪見。所以念佛求往生凈土,即是正知正見,正確的!絕對不用怕別人笑,所以念珠要常不離手,認真地念佛,認真地念佛。你要記得!念佛為主,不是持咒為主。一定要記住!《彌陀經》一定要念,《彌陀經》一定要念!每天至少晚課時念一遍,最好能念兩遍,早課、晚課。有些祖師大德《彌陀經》一天定七遍,或有人定三遍,我們至少一天也要念一遍,不能只是念佛。那是對不識字,經典看不懂的人,生生世世沒有與文字結緣,所以不識字,字不認識我們,所以那是不得已才一心念佛,若是識字的人、看懂經典的人,一定要誦《彌陀經》。念佛為主,念佛為主。一定要記得師父這句話。
別人恥笑、別人說什麼,我們都不須理會。這本是智者大師所作,我們的智慧有可能勝過智者大師嗎?他是一代祖師,他會比他更厲害嗎?他都這樣說了,我們就按照他的話做,對不對?我們自認腦筋沒有比他好,這么厲害的人都教你要念佛了,何況我們是平凡的一個修行人?要絕對相信祖師大德,那麼你今天坐在這里你才有目的,要相信,深信不疑,求生極樂,決定不疑!明天見,明天見!(眾鼓掌)
【第三疑】
【問:十方諸佛一切凈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凈土。今乃偏求一佛凈土,與平等性乖,雲何生凈土?】意思就是說:十方諸佛國土,法性都是平等的,功德也完全相同;修行人是普念一切平等功德,生一切凈土,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偏偏指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凈土?這樣是不是與平等性互相違背呢?乖,就是違背的意思。這樣是不是與我們本性平等有互相違背呢?雲何生凈土呢?這樣要如何往生凈土呢?
【答: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系一心一境,三昧難成。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專至,得生彼國。】現在我們來看:一切諸佛土,意思就是說十方一切諸佛土,「實皆平等」,把這個「實皆平等」用一個括弧,旁邊寫個:在理上平等——在本性道理上來說是平等的。但是佛已經沒有業了,我們還有業,我們有業,業有輕重、有無量無邊的業障不相同,我們還無法見到平等本性。所以從理上來說是平等;但是從事上來說還沒有。所以說一切諸佛皆平等,這是就理性來說,就我們的本性來說,當然這是平等的。下面說:但「眾生根鈍」,眾生根鈍旁寫四個字:業力不同——每個人的業力不同。既然不同,當然就失去平等性的東西。每一個凡夫尚未證得空性之前,他就有分別、有差別,我們在分別當下就產生執著;若是明心見性的人,分別心當下就放下了。這就不同了,差別很大。所以說,眾生根鈍,是因為業力不同。「濁亂者多」:濁亂,就是我們所說的五濁惡世。濁亂者多,我們每天誦《彌陀經》有說到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為何說是濁亂呢?簡單來說見濁——光是說見解就好了,這個娑婆世界的邪知邪見、外道,這些見解都不同,會來擾亂你。簡單來說命濁——就是我們的生命很短暫,才剛聽到佛法,沒不久就發生車禍,連念佛也來不及。再來,貪嗔痴重、濁亂,十方國土中,在《悲華經》里有說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十方世界中想找到像我們這個世界這么亂、這么惡的非常少,十方國土就數我們排第一名。娑婆世界是最痛苦的,眾生慳貪不舍、邪知邪見、執著不放,難教,很難教化。《悲華經》上說:他方國土樹木自然長出水果,田地自然產生農作物,他方國土欲大便時,地上便裂開,事後自然又閉合起來。我們的世界就不同了,我們現在耕種一定要噴灑農葯,不要噴灑農葯。打開一報紙,每天都是殺人、放火的新聞,或者為了喝酒,酒女去隔壁桌陪酒,這樣就不行了,一拔起槍來就瘋狂掃射,死了好幾個。這個娑婆世界說真的不是久居之處,濁亂、非常混亂。
我現在就有深深體會到了,我覺得學佛的人也是很亂。那張嘴巴老是亂講,在各個道場之間搬弄是非,他不是帶阿彌陀佛來送禮,他是帶是非來。這種人拜託你不要來我們講堂,別間道場的是非拜託你不要帶來我們這里,我們這里的「禮物」你也不要拿到別的地方。我們這里的佛法你可以帶出去,不要把是非傳來傳去的,這樣不好。我們不要笑外面的人很糟糕,學佛的人一樣糟糕。只是說外面的人比較嚴重,(眾笑)外面的人比較嚴重。學佛的人也是很糟糕,那張嘴巴也沒有幾個人守得住。來到道場就亂講,聽到一些事情,沒有自己主張,也沒有親眼看見就開始亂講,若是去那間道場就說那邊的師父都不對;來到這間道場也說這邊的師父都不對。所以說在這個世界要修行,我發現一個秘訣,秘訣就是凡事要裝聾作啞,否則光是管這些事就會讓你失眠、神經衰弱,晚上睡不著覺,光是氣這些事就氣死了。明明是白的,也能說成黑的。不是外面的人才這樣,學佛的人也是一樣,還說得很有良心:我對你這樣算是很有良心了。還賣個人情給你,已經把你害得走投無路了。還賣個人情給你:我對你這樣算是很客氣了。濁亂、很混亂!
所以我念佛是這種心情:我對這個娑婆世界我一無所著,根本不能住,不是居住的地方,有哪一個地方能住?雖然這間講堂還蓋得不錯,有冷氣,(眾笑)不過我還是覺得這個世間很痛苦,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不值得留戀。你們的看法如何我就不知道,我覺得這個娑婆世界不值得留戀。我都不靠誰,我都不靠任何人,包括我的徒弟、我也不會靠他們,包括那一切眾生我都不敢靠他們。臨命終時,各人吃飯各人飽,你想要靠誰?頂多是遇到善友為我們助念。所以說總而言之就是要靠我們自己。每一個人都要有這種觀念,我們要靠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吃飯自己飽,別人吃飯我們不能飽。只是想靠人加持、靠人替你做功德,萬一你死後,家人不懂事拿個豬頭祭拜你,這反而更吃力了!(眾笑)
濁亂者多,走到任何一處,在這個娑婆世界,我們這個地方沒有一處不亂的。寺廟也是一樣,只是輕微一點而已,寺廟也是很糟糕,只不過外面更嚴重,差別就在這里而已。所以我為什麼對來這里共修的眾生說:大家來這里都不要講話,就是因為那張嘴巴,那張嘴巴。尤其是女人,我最怕那些四、五十歲的女人,我是說外面的人,你們在場的都不會啦!你我都心知肚明啦(眾笑)所以我希望大家來這里修行,嘴巴要守得住,安安靜靜地就好了,是非善惡都放下。你來這里就是要修行的,不要講一些是是非非,講那些沒有用。我聽到什麼了、我看到什麼了,那是你家的事,不要來這里說,來這里就是要了生死,為了往生的。
因為已經很濁亂了。因為這個娑婆世界已經夠亂了,人心險惡。所以內政部長來我就告訴他,我說:「人的心惡,治安怎麼會好呢?」對不對?「人的心惡,環保怎麼會好呢?」眾生都認為丟紙屑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焚燒東西造成空氣污染也沒什麼大不了,只要我方便就好了,大家只圖自己方便,都是自私的心態。人心惡治安就壞、環保就壞。我向中央級官員建議,應該把佛教課程安排在學校中,他也是充耳不聞,我也不是行政院長,說也沒有用。(眾笑)這些大官只知道要增加警察,增加鎮暴部隊,立法預算都增加,警察的新生開銷,增加鎮暴部隊好幾千人來鎮壓。但是人心在裡面,你鎮壓的是外在,人的心若惡,有一天也是會爆發,就像我們身上長了一粒瘡,你的體質若是不改變,聽得懂嗎?體質若是沒有改變,只是看到瘡冒出來,就從外表挖除,但內在的體質若不改變,有一天照常會長出來。對不對?
我就告訴內政部長,向他這樣建議:宗教要立法,要趕緊將佛法遍布到全台灣省!好,好。我再看看,我再跟教育部聯絡看看。然後就回去了。(師父學官員的官僚形像,眾笑)只靠我一個老人家,已經要往生的人了,有效嗎?只有我在此一直呼籲:佛教很重要、因果很重要、五戒很重要?全國的人若是了解了因果,你想這個國家會亂嗎?誰敢去做壞事!對不對?全國的人若是都能守五戒,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會亂呢?不能殺生,哪一個人還敢綁票、殺人?哪一個人敢攜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