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殷法師:佛典中的傑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為主

佛典中的傑出女中丈夫——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那耶廣律為主

釋悟殷

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女性社會上的地位走相當低微的。即使是在打破種姓制度,創導四姓平等佛門中,女性出家,仍是經過一番艱辛的奮鬥。在佛姨母摩訶波閣波提的帶領下,不畏艱辛,一村又一村,一城又一城的追隨世尊,一次又一次的請求世尊,准許女眾於佛法出家修學,都被世尊嚴辭拒絕。摩訶波閡波提等並不死心,雖然經過長途跋涉,腳破血流,塵土坌身,出家念頭,更是與日彌堅。一次次挫而不餒,疲而不懈的求法精神,打動了阿難尊者主動的為女眾求情。經阿難再三善巧的勸請,女眾始得以在佛法律中,剃髮染衣,一償出家修學之願(大正廿四·三五o)    。

在大男人主義的國土裡,女眾可以正式出家了。然在人權不張的時代,弱勢團體總是讓人欺凌,被人歧視,女眾亦不例外。在律典中,每每記載著女性被欺凌,被侮辱的事緣。女性所受的苦難是一言難盡,卻很少人能為之抱屈,更甬說伸張正義了,更甚者,竟被冠以因女眾出家

「損壞正法,不得久住,

速當滅盡」  (注一  )之罪嫌,連同情女眾,勸請世尊慈允女眾出家阿難尊者,亦常遭受指責:

「是具壽阿難陀作斯過失

,強請世尊令如是等惡行

女類出家近圓。」  (注二)

此項指責,持續到世尊入滅,王舍城結集會上,還被舉過一番:

「汝知世尊不許女人,性懷恆諂而求出家。」  (注三)

所幸當時有不少不讓鬚眉的女中丈夫,勤奮向上,專心修學,在聞、思、修、證中,有傑出表現。在以比丘為中心的僧團里,留下了璀璨的一頁,讓事實證明了修道解脫男女差別形相,是毫無關係的。所謂:

「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

」  (注四),此即是最佳明證!

聲聞尼眾的特殊才華,經、律的記載,以《增一阿含》  (比丘尼品)列舉五十二項,五十一位比丘尼為最多?證五);《佛說阿羅漢具德經》的十五位比丘尼居次?注六)  。然而,此二經中只列單項成績,未加解說,事緣如何?吾人不得而知。而《中阿含》  《法樂比丘尼經》  (大正一·七入入上—七九o中)亦有記載著一位善於論議的法樂比丘尼(dhammadinna)  ,如對照梵文,可知此位長於論議者,即是《增一阿含》中「分別義趣,廣說分部」的曇摩提那比丘尼(dhammadinna)  。其他尚有雜散在《增一阿含》諸經中,如「廣識多知」大愛比丘尼、  「得信解脫」迦旃延比丘尼、  「天眼第一」舍鳩利比丘尼、  「降伏外道」輸盧比丘尼、  「自憶宿命無數世事」劫毗羅比丘尼……等(注七」。除此之外,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以下簡稱《根有律》)的廣律中,記載著多位傑出女眾。漠譯《根有律》共一百五十七卷,其中女眾出家證果的不計其數?注入):亦有優婆夷,世尊為之授記當來將成為獨覺菩提、或將成佛等(注九)  。今暫以《根有律》為主,將世尊贊為特殊才華第一的傑出尼眾,一一列舉出來,以彰顯其求法精神,與修道之德行,俾作為大眾希聖希賢,進德修業之楷模。

一、說法第一——法雨比丘尼(注十)

法與出生在室羅伐(舍衛)城的富豪之家父親天雨長者,在法雨尚在娘胎時,就與同城好友鹿予長者,共約結為秦晉之盟,把法與指腹為婚,配與鹿予長者兒子毗合法。法與稍長,接觸佛法後,即歸心佛法,情樂在佛法律中出家,遂向父親表達出家意願,遭到父親反對。然法與向道之心,絲毫未減。轉而懇求門師蓮華比丘尼成全。蓮華色嘉其志行,為說淫慾過失,以及出家功德勝利,並前往請示世尊世尊要尼眾羯磨,遣蓮華色到法雨家中,授三皈、五學處,即於家中剃髮出家,受十學處。當蓮華色為法雨授三皈、五學處,並隨機說法時,法與證得初果。進而剃髮出家,授與十學處、六法、六隨法,成為正學女(式叉摩那)時,證得二果。從此法與在家奉敬修行

兩年後,雙方父母逼婚,擇期成親。雖然法雨跪求父親,再度表達自己厭惡五欲,願到王園尼寺之意願,父親不允許爾時恆起大悲饒益一切,於救護中最為第一的世尊,於僧尼二眾中,透過羯磨,以蓮華色為使,授法雨具足戒(此即遺使授戒),且由於蓮華色之善巧說法,法雨證得羅漢果

當舉城歡騰,慶賀毗合法和法雨的婚禮時,法雨比丘尼忽然現大神通,上升空中,作種種神變事。與會大眾,目睹神變,咸皆嘆服,遙禮其足,以伸懺謝。法雨現神變已,縱身而下,為大眾宣說妙法。聞法大眾都得大利益。詳如律中記載:

「其聽法者,無量百千,得殊勝解。有得預流、  一來、不還果者;或於佛法出家,斷諸煩惱,得阿羅漢果者:或發聲聞、獨覺大菩提心。復令大眾歸依三寶,末出生死。」  (大正二四·三六九上)

由於法雨比丘尼大神變,宣說妙法,無數聽眾蒙受法雨恩澤而證果,或從此歸依三寶,奉特佛法,故世尊記為:

「於我法中,聲聞尼眾,善

說法者,即法雨尼最為第一

。」  (大正二四·三六九上

)

法兩比丘尼擅長說法,《根有律》中還有一則事緣。故事起源於大世主師徒,常修寂定:法雨師徒,常樂持誦,彼此共居一寺。雖然所修法門不同,但在「能護他意,當生多福」的教誨下,大世主師徒等打坐無常觀時,法雨亦敬門徒禪坐作觀:法雨師徒持誦經典時,大世主亦敬門徒讀誦經典,彼此相處一寺,倒也相安無事。然就因為彼此的相互牽就,學不專精,以致「所修善品,不能增進,如花少水一。後來,法雨比丘尼得到大護法毗舍法的資助,以及勝發夫人向王求地,得以另建寺宇而居。且以善巧方便,度化了難調難伏的鄰居善劍將軍的婦孺輩們。進而影響善劍軍隊信佛皈依=一寶,受持五學處。然而,對於一個以「持刀自活一的軍人來說,要奉行不殺生戒,則倍感困擾,法雨教以「執無鏃箭,持無弦弓,手把木刀,勿生害意」。後來,敵人犯境,善劍軍隊為保衛疆土,必須到前線對敵時,法雨敬以「每於宿處,誦《三啟經》  ,既至邊隅,圍彼城郭,即於其夜通宵誦經,稱天等名,而為咒願一  。結果善劍軍隊不戰而屈人之師,敵人自開城門,舍械而降。善劍軍隊「執無鏃箭,持無弦弓,手把木刀一  ,降伏敵人,榮歸故里,得到國王獎勵,賞賜豐厚的事跡,也一時傳為美談(注十一)

又,法雨比丘尼不僅善於說法,亦是一位少欲知足,不貪物慾享樂的行者。如上所說,善劍軍隊得勝,榮歸故里,國王賞賜豐厚。善劍軍隊感念法雨的敬誨,持物供養時,法雨教以「若於三寶不興供養,雖生天上,而受貧苦,汝等宜應於佛法僧而興供養,當令汝等於長夜中,常受安樂」  (大正廿三·七五四上)  。又當將領把勝光大王所賞賜的貴價重衣,供養法雨比丘尼,而珠髻難陀尼見衣欣喜,意有所樂時,法雨即毫無難色的,把貴價衣轉施給珠髻難陀尼,一點也不恪惜(大正廿三·九六六上)  。

從廣律所載法雨比丘尼的事緣來看:法雨從少女時代,就一心向佛,企圖掙脫世俗羈絆,有學法出家的勇氣;出家後,觀機逗巧,有長於說法的無礙辯才不貪物慾享樂而克己自持,在在顯示出一個堅忍向道的行者風範。此外,尚有兩個問題,值得附帶一提。一是已證阿羅漢者,是否仍過居眾生活:二是遣使受具的問題。關於已證阿羅漢者,是否仍過居眾生活方面:牽涉到在家眾是否可以證得阿羅漢的問題。這問題上印下順導師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一書中,曾有過論列(注十二)  ,今不贅述。不過我們從《根有律》:

「無容得阿羅漢尼,諸渭已

盡,處白衣家,食殘宿食,

受行浴法」  (大正二四·三

六八中)

文中,可以幫助我們釐清觀念:就是一個已證阿羅漢聖者,他必走厭五欲之樂對於家庭生活已沒有戀著,不可能再過世俗的居眾生活了。亦即:

「欲令在家受諸欲樂,食殘

宿食,理所不應」  (大正

四  ·  三六八  )  。《根有律》的說法,和印公導師引《彌蘭王問》  「在家得阿羅漢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  (注十三)之解說,正好遙相呼應。

其次,關於遣使受具方面:漠譯諸部廣律和南傳銅蝶律都有記載?證十四)  。綜合各律的事緣,不外走女眾欲受戒時,因有難事,不得外出;或恐外出道逢障礙,有梵行難之虞,做世尊垂憐,開緣以遣使受戒方式,解決女眾梵行難的困擾。然而,並不足每個女眾都可以採用遣使受戒方式受具,依據《毗尼母經》的記載:

「尼遺使受戒中,佛在世

時,唯有一女得。所以得

者,但比女顏容挺特,世

所無比·若往者,恐惡人

抄辣,是故佛聽。今時若

有扣是比者,可得遺使受

戒,其餘一切要現前得具

,不現前不得。」  (大正

二四·八o七)

又遣使受戒,是世尊憐愍女功畏梵行難之開緣,可能在實行上產生了後遣症,所以有

不應從小小顏貌,遣使受戒」  (大正二二  ·九二六下)之規定。

二、解經第一——戰迦羅此

丘尼(注十五)

戰迦羅比丘尼原足未土羅(秣兔羅)城,鄔陀延聚落中,一個貧賤的老婦人有一天,世尊帶著弟子們,入鄔陀廷聚落,遊行乞食,看到戰迦羅正在井邊打水。世尊為度化他人,故意要侍者阿難上前化緣,告訴他:世尊口渴,須要喝水。老婦人聽了,急急忙忙裝了滿瓶水,走到世尊前,要奉獻給世尊。當他抬起頭來,乍見世尊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時,崇仰之心,油然而發,同時生起了一股者母憐愛子女的情緒口裡喃喃的叫著兒呀!兒呀!身體不由自主的向前,張開雙臂,想要擁抱世尊。這突如其來的舉動,眾比丘們感到非常驚訝而上前阻止。世尊馬上告訴比丘們:沒關係!不要阻止他。這位老婦人,過去五百生中,曾經足我的母親,所以才有這種母愛表現。如果斷然阻止,不讓他抱的話,老婦人將會傷心過度,吐熱血而死世尊慈悲不忍拒絕,只好讓他如願一抱,隨後就為他說法。戰迦羅聽聞世草的開示後,馬上便證得預流果。後來,徵得失婿同意,禮大世主出家,勤心修學,終於斷盡煩惱證得羅漢果

戰迦羅比丘尼證得聖果後,每當世尊比丘尼說法要,入室宴坐時,戰迦羅就把剛剛聽到的佛法,為其他的人,分別廣說。他總能毫不厭煩地,鉅細靡遺地,恰到好處地講解剖析,所以世尊記為:

「此敩迦羅,於我苾芻尼聲

聞眾中,分析經法而得第一

。」  (大正二四·四四下)

世尊授記戰迦羅比丘尼,是尼眾中分析經法最為第一時,與會大眾都非常驚訝,趕緊請問佛陀:戰迦羅比丘尼過去生中造什麼業?發什麼願?所以今世才會生在貧困的環境,飽受風霜之苦;曾經結婚,但沒有予息;在龍鍾之年,尚能欣逢世尊聽聞佛法出家、證阿羅漢,又蒙世尊記為分析經法尼眾第一呢?世尊為去除大眾疑惑即為宣說戰迦羅往昔因緣:我過去無數劫行菩薩道時,戰迦羅曾走我的母親,因為障礙我行菩薩道:也曾墮胎:也曾罵辱式叉摩尼、有學、無學比丘尼等是婢女:她並曾在迦葉佛時,出家修持梵行,贊誦經典,然而未能證得聖果。當時,我亦在加葉佛座下修學佛法迦葉佛記我:當來人壽百歲時,成等正覺,號釋迦牟尼。因此,戰迦羅臨命終時發願:願將來釋迦如來法中出家、證果,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大正二四·四四下)  。

與會大眾,聆聽世尊娓娓敘述戰迦羅比丘尼的往昔因緣後,咸感業力、願力不可思議果報絲毫不爽,當一心勤修善業,以免將來受苦。同時,對於戰迦羅比丘尼老而彌堅的勤學精神,亦贊嘆不已!

三、聞持第一——明月比丘

尼(注十六)

明月比丘尼婆羅門女,跟隨大世主出家、受具。當大世主帶領比丘尼們前往聽世尊講授法義後,大世主再請求世尊慈悲,為女眾講說毗奈耶,世尊以「無所是處,如來大師對於尼說毗奈耶法,然於苾芻尼眾,有聞一遍,即能持者,我當為說」  (大正廿四·二七八中)的理由,加以回絕。這時明月比丘尼不慌不忙地站起來,合掌恭敬,懇請世尊為尼眾宣說毗奈耶,他願意,也可以一聞毗奈耶敬,受持不忘世尊首肯,即為尼眾宣說。果然,明月比丘尼能毫無遣漏地背誦出來。因此,世尊贊為:

「於我法中聲聞尼眾,  一聞

便領者,明月比丘尼斯為第

一  。」  (大正廿四·  二七八

中)

明月比丘尼不但受持毗奈耶不忘,且能依循著世尊忻說教法

「由依戒故,由住戒故,修

習於我,若定、若慧,如理

相應。」  (大正廿四·二七

八中)

正勤策勵,勇猛精進證得羅漢果,壞五趣輪,出生死海。

由於明月比丘尼的聰慧穎悟,聞持不忘,所以世尊譽為聞持第一。當時與會大眾,咸皆起疑:明月比丘尼曾作何業,今世得大聰慧,有大辯才,在佛法修行,斷諸煩惱,獲證聖果,又蒙世尊記為聞持第一呢?世尊為解大眾疑惑即為宣說明月比丘尼的往昔因緣?訌十七)  。最後歸結,由於明月比丘尼過去的願力,加上今世現緣的努力,故獲此果報

在重口口相傳,書寫不張的時代佛法的傳播,多虧聞持不忘者之背誦、闡揚,佛法慧命才得以延續不斷,明月比丘尼持誦毗奈耶受持不忘,可說是尼眾之龍。

四、持律第一——瘦瞿答彌此

丘尼(注十八)

瘦瞿答彌是婆羅尼斯(波羅奈)城,瞿答摩長者女兒長得儀貌端莊,嫻淑文靜,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個兒小,又瘦骨嶙峋,一副風吹即倒的樣子,所以被稱為瘦瞿答彌。

瘦瞿答彌尚在娘胎,父親把他指腹為婚,配與商場好友,住在得叉(得叉屍羅)城名稱長者兒子遊方。長大結婚生下一予後,噩運一再地襲擊瘦瞿答彌。先是伴夫攜予欲回娘眾生產,走在半路上,兒子就出世了。不幸的是夫婿被毒蛇咬死,而兩個兒子,一為野於所害,一被河水溺斃。瘦瞿答彌悲傷之餘,只好折返家中。然在返家的路上,僕人匆匆來報家中父母親屬,全遭橫難,無一倖存。此時,瘦瞿答彌只得四處飄零,尋覓安身之處,後來到一聚落,權且依靠捻線老母,幫忙作活,換得棲身之地也就由此因緣,下嫁織師,產下一予。殘無人性的織師,因小事生隙,把親身兒子投進熱油中燒煮,強迫瘦瞿答彌食用。在厭惡痛絕中的瘦瞿答彌,逃離了織師。途中遇到商主,被納為室,不幸地,商主被賊冠殺害,賊寇強佔為妻。後來盜賊被北方國王誅殺,瘦瞿答彌又被納為王夫人。成為王夫人,對嘗盡風霜之苦的瘦瞿答彌來說,應走苦盡甘來才對,事實不然,命運之神,似乎對他特別過不去,不久國王就駕薨了,依照習俗,瘦瞿答彌被殉葬於墓中。或許命不該絕,正奄奄一息的當兒,適巧群賊盜墓,被挖出來,而逃過一劫。

瘦瞿答彌從伴夫攜予回娘家待產以來,遭受接二連三無情的打系,即使是鐵人也會崩潰,何況是瘦小的婦人,此時的瞿答彌已然神智不清,喪失記憶,癲狂裸形,到處飄蕩,最後來到室羅伐城的逝多林。

此時,世尊正在逝多林說法。當瘦翟答彌趨前看到世尊庄嚴無比的德相時,倏爾靈光一現,驚醒過來。回過神,看到自己的狼狽模樣,羞愧得無地自容。世尊慈愍,命阿難拿衣給他披上,接著為他說法。瘦瞿答彌當下獲證預流果。不久後,跟隨大世主出家,勤行不倦,終於證得羅漢果世尊譽為:

「於我弟子苾芻尼中,瘦瞿答彌持律第一。」  (大正廿四·三五五下)

關於瘦瞿答彌善持戒律的事緣,《根有律》有一段記載得相當詳細。事件的起源是:釋種比丘尼請問吐羅難陀比丘尼,在修道上,若碰到:

「欲心煩惱,實難禁制,常惱女人雲何能止」的問題時,應如何處理?吐羅難陀尼告以可以還俗結婚,用以欲息欲的方法。釋種比丘尼聽了,感到疑惑而議論紛紛,最後決議,前往請教聖者瘦瞿答彌。

瘦瞿答彌了解釋種比丘尼的困惑後,就敬以應觀察淫慾過患,如世尊所說,有智慧的人應知淫慾五種過失,常思出家五種功德勝利(大正廿四·三五七中)  。大家既舍俗出家已,應以殷重,心舍諸世俗胃網,求出解脫功德。瘦瞿答彌如走開導後,並以現身經驗,宣說自己令生習欲的諸種苦惱,乃至癲狂迷亂的遭遇,接著,觀看釋種比丘尼的根性,隨機說法,因而釋種比丘尼證得了預流果。

從瘦瞿答彌教導釋種比丘尼,以深觀淫慾過患,常思出家功德勝利的方法,止息煩惱,並不以滿足感官的欲樂,作息欲因緣,實足較正確的解決之道。同時,為令諸比丘尼深信淫慾過患,不惜以自己痛苦的切身經驗作教材,加以勸喻,隨後又觀機逼敬的宣說妙法,使諸釋種比丘尼證果。如此徹底的釜底抽薪之計,瘦翟答彌實不愧足一位善於持律的大德比丘尼

五、慚愧第一——耶輸陀羅

比丘尼(注十九)

依據《根有律》的記載,耶輸陀羅足執仗釋種女(大正廿四·  一  一  一下)  。容色端正,世上罕有,走世尊出家前之夫人世尊出家六年,方生兒子羅怙羅,被世人疑謗為不貞。後以予抱石投池不沈之方法,息諸疑謗。世尊成道六年後,回到故鄉劫比羅(迦毗羅衛)城。耶輸陀羅曾以方便,想要誘引世尊重回懷抱,世尊不為所動,以慈愍故,為他宣說四聖諦法,令證預流果。從此,耶輸陀羅化情執為圓智,於佛法發起信樂,出家後,勤敏修習,獲證阿羅漢果世尊記以:

我一切苾芻尼眾中,耶

陀羅苾芻尼,最具慚愧

。」  (大正二四  ·  一六二

上)

以耶輸陀羅的事緣來說:他以太子妃之尊,世尊出家後,因生子而遭人非議。十二年後,世尊返回故園,他一心希望世尊垂憐故舊之情世尊卻度走了他相依為命的兒子羅怙羅。當世尊為宮女們宣說四諦法時,宮女等都證預流,唯他因煩惱困擾,未獲法味。幸世尊垂愍,再次為說四諦法,始摧破我見,獲證初果。出家後,勤行不懈,證得羅漢果。因處於眾中常懷慚愧,所以世尊記為:尼眾中最具慚愧者。至於耶輸陀羅因何最具慚愧?律中未說明,所以不得而知。然而,在這里生了一個問題:一個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的阿羅漢聖者,何以常具慚愧?

首先,從經、律中對慚愧」忻下的定義來說:《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雲:

「慚恥之服,於諸庄嚴,最

為第一  。慚如鐵鉤,能制人

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取

,無得暫替。若離慚取,則

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

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

無相異也。」  (大正十二

·  一  一  一  一中)

北本《大般涅槃經》雲:

「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

:二愧。慚者,自不作罪:

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

自羞取:愧者,發露向人。

慚者,羞人:愧者,羞天,

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

為人,名為畜生。」  (大正

十二·四七七中)

經典的解釋,大概來說是:慚是自己不造惡,對於過惡,內心有一股羞惡感:愧走不教人犯罪,自己如果犯了罪過,向人發露時,會感覺很羞恥。而慚愧是人和獸的分野。

接著,看論典的解釋。《大

毗婆沙論》雲:

「於自在者,有怖畏轉是慚

:於諸罪中,深見怖畏是愧

。有所恭敬是慚:有所怖畏

是愧·」  (大正二七·  一  八

一上)

《俱舍論》雲:

「有敬、有崇、有所忌難

,有所隨屬,說名禺慚;

於罪見怖,說名為愧。」

「於所造罪,自觀有恥,

說名為慚:觀他有取,說

名為愧。」  (大正二九·

二  一  上)《成唯識論》雲:

雲何為慚?依自法力

崇夏賢善為性。對治無慚

,止息惡行為業。謂依自

法,尊貴增上,崇置賢善

,羞恥過惡。對治無慚,

患諸惡行雲何焉愧?依

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

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

。謂依世間訶厭增上,輕

拒暴惡,羞恥過罪。對治

無愧,息諸惡業。」  (大

正三一  ·  二九下)

依論典的解釋,大概來說,慚走內心的自尊自重,由尊重自己,進而尊重賢善輩,如佛陀聖者,乃至佛法等。對於自己所犯過錯,會感到羞恥。愧是由外在力量,如世間的譏毀,或律法的制裁。對於自己所犯過錯,面對著他人,會感到羞愧難當。也可以說慚走對自己的,是崇善的,愧走對他人的,是拒惡的。

其次,關於證聖果者,是否具足慚愧的問題。這牽涉到「慚愧」在三界的系屬問題了。根據《大毗婆沙論》的解釋:

「扣是二法(慚愧)  ,俱三

界系及不系:唯是善:還與

一切善心相應。間:若爾,

《施設論》說當雲何通,如

說七力(信、進、念、定、

慧、慚、愧)裳有漏?幾無

漏?答:二唯有漏,謂慚愧

;  五通有漏、無漏,謂信

等」

論主答:

「彼論應說七力皆通有漏、

無漏。而不爾者,有別意趣

。謂彼說力加行、根本。加

行位中,慚愧增,故說唯有

漏:根本位中,信等增,故

說遞二種若不爾者,聖道

不與慚愧相應,則聖者

慚愧增上,是故慚愧定通

無漏」  (大正二七·  一  八  一

上)  。

如此,依《大毗婆沙論》的解釋,就可以很清楚的明白,何以已證阿羅漢聖者,仍具足慚愧了!

六、利智第一——妙賢比丘尼

(注二十)

妙賢比丘尼是劫比羅(迦毗羅街)城,劫比羅婆羅門女兒。母作主,許配給摩揭陀國,尼拘律長者之子迦攝波(大迦葉)。當雙方父母約定婚事後,厭惡世間欲樂的迦攝波,獨自造訪妙賢女,獲知妙賢女,亦不樂欲行,遂共誓約:在不違父母之命下,共結鴛盟,然同修出離法,嚴持凈行。新婚期,只互相牽手,慢慢地,連牽手都免除,身體不相碰觸。婚後,二人果如前約,專求出道,共修清凈行,歷經十二年,絲毫無犯。

迦攝波在父母雙亡後,心無牽掛,徵得妙賢同意後,跳脫家之羈絆,出家尋師訪道去。一路尋覓下,終在廣嚴城(毗舍離)多子塔,巧遇世尊。禮世尊為師後,經過九天,就證得羅漢果。而妙賢女在迦攝波離家後,亦追隨無衣外道出家不幸地,卻被五百無衣外道強行玷污。後來,輾轉到了王舍城,遇到迦攝波。由迦攝波之助,脫離外道,跟隨大世主出家、受具,並證得羅漢果

由於妙賢比丘尼「儀貌端正,容色殊勝」  ,在王舍城托缽路次,被大臣忻挾,強行脫去法衣,換上俗服,庄嚴瓔珞,獻與未生怨王。隨即被王強加凌辱,生極大苦惱,僧尼大眾,無人知曉,而求救無門。直至尼僧眾中,大世主在褒灑陀(布薩)時,遍尋不著妙賢,入定觀察,始知妙賢遭遇。馬上命蓮華色,以神通力到王宮教授妙賢神通方法。發起神通,一同回到布薩處。此時,十二眾比丘尼見妙賢身著俗人彩服,嫌恥輕笑,不願與宮人同處布薩。大世主命妙賢,再發起神通入宮,驚醒未生怨王。未生怨王目睹妙賢的大神變力,驚恐萬分,連滾帶爬,伏在地上,頂禮懺罪。

由於妙賢比丘尼被欺凌的事件,世尊為去除大眾疑惑,集合比丘尼眾,問妙賢:你實作不庄嚴事嗎?你受樂嗎?妙賢回答:實作,然而,我已離欲,並不受樂。世尊即說:你今不犯波羅市迦(波羅夷)  。並記妙賢尼為苾芻尼中,於:

「明了(利智)中,得為第

一  。」  (大正二三·九一七

中)

妙賢比丘尼少女時代,就厭惡世間欲樂,一心求出之道。即使婚後與迦攝波十二年間,朝夕相處於斗室,猶能守持不亂有次,因為洸睡,毒蛇逼近,在千鈞一發之際,迦攝波以扇柄舉起他手,以免被毒蛇咬到時,妙賢猶說:

「寧使我毒蛇,慎勿虧誓

來相觸,蛇毒但令一身死,

染毒淪沒無邊際。」  (大正

二三·九一 o)

直至投無衣外道出家不幸地被同道所污:在佛法出家,證聖果後,又被未生怨王所欺。一位已離欲的阿羅漢聖者,猶被逼不凈行,弱勢女性,真是情何以堪?當妙賢尼在眾中,說出:

「我已離欲,豈容受樂」  (

大正二三·九一三上)時,他無疑足一位勇者的化身,不愧是清凈無暇,利智第一的大德比丘尼

七、神通第一——蓮華比丘

尼(注二二

蓮華色?證二二)是得叉屍羅城人。長大結婚後,生下一女。偶然間,他發現夫婿和自己的生母,共作非法,憤而離家,遠走未度(秣兔)城,嫁給商主。數年後,蓮華發現商人帶回的侍妾,原是自己親生女兒,羞恨之餘,再次遠走他鄉。從此走上送往迎來,以色自活的不歸路。直到在王舍城的芳園裡,遇到大目犍連後,才改變他整個的人生。由於大目犍連尊者慈悲求護,蓮華色從慾海淤泥中醒悟過來,深惡色身之不凈,而歸投於佛陀座下。又在目犍蓮尊者觀機說法下,證見真諦。隨後禮大世主出家,勤敏不懈,證得羅漢果。因具有大神通力,世尊贊以:

「於苾芻尼中,有大種力

,最為第一  「  (大正二三

·  八九八下)  。

蓮華比丘尼出家前和「色」有關,故《根有律》的制戒事緣中:比丘戒僧伽伐屍沙第九「假根謗學處」  (大正—二;·六九九中)  、波逸底迦第六九「以眾敬罪謗清凈莢芻學處」  (大正廿三·八五一下)  以及比丘尼戒之波逸底迦第五三「以眾敬罪謗清凈莢芻尼學處一  (大正二三·九九一中)都以善友、大地—一比丘,毀謗實力予和蓮華色,共作不凈行,作為制戒的因緣

又,蓮華色被世尊譽為尼眾中,大神通力第一,律中關於蓮華色的神通力方面,著墨也相當多。如前第六節利智第一的事緣中,說到大世主命蓮華色,以神通救護妙賢尼,除此之外,律中記載著有:五百婆羅門予,愛戀蓮華色的美色,特別是喜歡那雙眼睛蓮華色就以神通力,取出自己的眼球,放在乎掌上,說:

「此肉團,有何所樂?」  (

注二三)而斷其慾念。又蓮華色夜晚獨自在閣林入定,容儀寂定,感得賊將軍以貴價氈農,包里著美味食物供養(注二四)  。亦曾和尼眾往僧寺聽法,忘了時間,天晚,城門已關,只好在林中夜宿,蓮華色以神通力驚走賊徒,尼眾始得免受騷擾(注二五)  。

蓮華色諸神通的事緣中,當以世尊上升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事畢,世尊天上回到瞻部洲,蓮華色現神通化身轉輪王,以便先覲禮世尊,被世尊呵斥一事?(注二六) ,最為大眾所傳道。

又,蓮華比丘尼不僅神通第一,常以神通力彰顯聖德,他在資生衣食上,亦是一位少欲知足,奉儉樂施的行者。如把賊將軍所獻的貴價氈衣,轉施給鄔波難陀,而自己五衣破碎(大正二三·七二七上):又常發願,每天初次乞得食物,先奉給比丘僧,以致曾三日絕食而昏倒路上(大正二三·八九九上)  。如此,在在的顯示了蓮華色少欲知足,奉儉樂施的恢宏氣度。

然而,神通雖大,難敵業力比丘僧中,世尊記為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被外道打死(大正二四·二八七中);而尼眾中,神通第一的蓮華聖者,被提婆達多忻打,頭破而死(大正二四·  一四七下—一  四八上)  。

從廣律所載,有關蓮華色的事緣,來看蓮華色的一生,可謂詭譎多變,大失大得。出家前,在歡場中打滾,走迷惑群生:出家後,勤苦修學,自儉利人,常以神通力,普施無畏,而救護群萌。又從蓮華色一生的事緣中,更顯出世尊所說眾生平等的敬說,是真實不虛。不管走老、少、男、女、貧、富、貴、賤……,只要歸投在世尊座下,勤心修學,都可以得到安樂,達到解脫

在研讀律典的過程發現諸部律典中,唯獨《根有律》記載著最多世尊譽為某項第一的聲聞弟子比丘僧中,《根有律》卷十一、就列舉了八位第一的佛弟子(注二七)  。另外,雜散於諸篇中的有:分僧卧具第一的實力子、辯才巧妙第一的童子迦攝波、善解脫者愚路、降伏毒龍第一善來、敬化令得聖果第一鄔陀夷、明解聰利第一俱瑟恥羅、神通受籌的盆枕圓滿、信解第一的著樹皮衣比丘、持律第一的鄔波離、音聲美妙第一的善和、邊方第一的牛主等,共有十九位比丘(注二八)若加上《根有律葯事》,弟子自說業報因緣的偈頌部分:精進第一的俱胝、廣宣妙辯才多聞弟一的妙音、師予吼中第一的賓頭盧頗羅墮閣、處界中第一的善來、世間尊貴第一的護國、端嚴可樂第一難陀等,六位?(注二九)  ,則總共有二十五位丘,被世尊贊為某項才華第一。

對於此,尼眾有如上面各節中忻列舉的七位比丘尼。女眾社會地位低下,難有受教育機會,而出家後,又處在以比丘為主的僧團中,尼眾有如此的成績,實屬難能可貴。《根有律》將之一一記載,可說是一大特色。雖然如戰迦羅、明月、耶輸陀羅等的事緣,固於律中的著墨不多,只能略加概速:又經、律的說法:亦有稍許差異之處(注三十),學僧仍不揣淺陋,節錄出諸大德比丘尼的聖德,願與大家共享、共勉。

摘自《菩提樹》1995第6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