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法師: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

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

釋傳道

壹、前言

現今的台灣佛教,食古不化、執守傳統者,固亦有之;標新立異、銳意前衛者,亦不乏其人。然佛教現代化、人間化的議題(人間化並不即是現代化),確已普遍得到佛教同仁與社會有識之士的共鳴。君不見「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與「人乘佛教之名,早已充斥台灣佛教「市場」嗎?──儘管,在這些冠冕堂皇的旗幟底下,諸家的定義各自不同,實踐面亦大異其趣;好在,台灣佛教徒,也一向不是很會「計較」的,所以在彼等的精心規畫塑造下,永遠不乏趨之若鶩,而不究其實的崇仰者!

真理原是不需標簽的,但一落入世間語言文字,即不得不受其局限,而可能流於解讀錯誤,或蓄意曲解。甚且,久而久之,逐漸蛻變成為一句口號、一個名詞,而實質內容卻早已為人所遺忘!這是當今每一位人間佛教信仰者、實踐者與弘揚者,都必須深引為誡的!

為了不讓人佛教「流落」至此,有人或者會主張與他家畫清界限,以區隔自家的「正宗」身分;但此舉亦可能窄化佛出人間的本懷,而被視為另類的「造山」運動!所以,口號也罷,標語也罷!且不管其他道場是如何營造其所謂的「人間佛教」;但問自己與自己的團體──印公導師人間佛教的追隨者,將如何履踐自己的信仰,又如何落實自己的思想

這一次,主辦單位要傳道為座談會引言的子題是:「打造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在此,就與各位先共同來探討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其特色何在?是否冠上了「人間佛教」的標簽,即謂之人間佛教」?或者,人間佛教菩薩事業,有其更深層的意涵?願以個人的一點心得,就教於在座諸位仁者!

貳、人間佛教的文教空間之特色

印公導師在闡釋人間佛教的相關篇章中,一再揭示人間佛教核心要旨,系由人──凡夫菩提心,修菩薩行而直趣佛道,圓成佛果的人菩薩行。其所以別異於人天乘與解脫道,最主要的關鍵,即在其依三心為本三心修行,一切皆是菩薩大行;依三心而興辦文教、慈善、福利等事業,一切均為人佛教菩薩事業。離此三心,儘管主事者是佛教團體──不論出家、在家,均算不得為佛教事業。所以,從事佛教事業,首當確立目標、端正動機、講究方法,使之與菩提願、大悲心、空性見相應,那麼,所行的一切事行,才真能自利利他,而成菩薩道的福智資糧。

一、目標──與眾生同成佛道菩提願:

文化教育是佛法久住世間之所系,可以說佛法本身,即是自覺覺他的覺化教育。廣義來說,「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說」1,所以佛法的教育范疇,盡可涵蓋佛法真理,以及世間一切良善知識德性與技能。更深一層說,凡可使眾生離苦得樂,回縛向脫,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凈化者,均屬佛法教育的內容

佛教文化,除雜志、書報等出版品的印行之外,凡與佛教相關的藝術音樂、戲劇、文物、史料等,皆涵括其中。自古,宗教文化藝術即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藝術表現了真誠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又充實了文化藝術精神內涵。所以一個偉大的宗教,必有十分感人的文化藝術作品傳世,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作者,尤應重視文化藝術作品化俗的力量,而廣為運用。

發心菩薩行,是離不了文教事業的參與的。因為菩薩行者以佛為理想,以佛為目標,所以在發心修行過程,即廣學多聞,施設善巧,一如佛之普化眾生。必使眾生由種善根成熟利根:希求人天福樂的,便以人天法來化導他;具足二乘出世善根的,便以二乘法來度脫他;願學佛菩薩發心利他的,便以大乘法來攝引他向於佛道──依根性不同而施設教化,進而與眾生同趨涅槃至善,這便是文教事業作者最終的究極目標

二、動機──「不忍聖教衰」的使命感與「不忍眾生苦」的大悲

世間是多苦多難的,人類的不能離苦得樂,多由知見不正,導致言行的偏邪招感而來。然「菩薩所緣,緣苦眾生」,正因不忍眾生於惑、業、苦的鉤鎖中流轉輪回,不能自已,所以菩薩行者發心佛法來改造眾生知見。他深知惟有佛法,才可解除眾生無始以來的煩惱串習,進向光明安樂。因此,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他更珍惜佛法,更對佛法的昌明肩負使命感。當只有正法長在世間眾生才有究竟解脫的希望!這「不忍聖教衰」的使命感與「不忍眾生苦」的大悲心,正是菩薩行者源源不斷的原動力

菩薩行者為利樂眾生所作的一切世出世法的教化,佛稱之為「法施」。導師說得好!「真正的如法布施,是出於與人同樂,為人拔苦的同情,這是條件的施與,而不是為了果報,或者為了現生的功利。所以從事世出世法的教育,不但不應為自身的名聞利養著想,也不應為教團的擴張著想。為了正法,為了利益人類,而發心勇進的做去,這才是佛教的教育,佛教教育工作者精神。」2

三、方法──體解緣起無我的空性見:

佛教事業與其他社會事業最大的不同點,就在其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空無我慧,也就不以自我(己群)為中心的空性見。菩薩行者因為了知世間一切是如幻的緣起,輾轉相依的存在,所以即使有了成就也不會自恃凌他、自是非他;而能如實地看待自他(團體)在眾緣和合下,所展現出來的成果。

事業組織的運作來看,佛教事業的主事者不會高推自己的意見,以為最優最勝,而能察納學有專精者的專業建言。所以,其組織結構是融合現代企業管理,而又符合佛制六和敬的精神的。佛教事業作者,上上下下皆攝化在共同的理想、民主的制度經濟的適衡中,所以表現出來的組織氣候,即是語意的和合無諍,而又能勇於為佛教、為眾生服務奉獻!這是空性見與律制在佛教事業組織上的運用;尤其是體解緣起無我的空性見,更是菩薩事業得以始終一貫而不變質的「防腐劑」!

佛法理想是崇高而偉大的,菩薩道卻是長遠而難行的,因為凡夫內心時時充滿貪、瞋、痴、慢、疑等毒素,令自己不由自主地障礙自己、掣肘他人。不同於社會一般的是佛教團體菩薩事業的一切,是以佛法作為思想與行動的指引與圭臬。依於共同的目標──菩提願,純正的動機──大悲心,善巧的方便──空性見,或許眼高手低,或許實踐出來的未能盡如所願;但因為時時策勵自己、檢驗自己:「依三心六度,依六度圓滿三心」3,也終將日臻於高明,而不世俗

參、略以妙心寺的文教空間為例

初次接觸印公導師著作是在台北臨濟寺就讀佛學院的時候(1965~1966年左右);在那之前,自己一向受著傳統佛教的教育與影響。1973年,銜師命南下接任妙心寺副住持。初至妙心,大殿才粗具雛型,放眼望去,四周更是一大片的荒煙漫草。篳路藍縷的艱辛與物質經濟的困窘,自是不在話下;再加上退任住持的「事事關心」與信徒的「世俗導向」,諸位今日或許難以想見。而當時,緊緊維繫自己的道心於不退的,也就是基於對佛法的一念真誠理想,心裡總是想:只要本著菩提信願為目標同體大悲動機,空性見為方便,而行「嚴土熟生」,終有一日,要將妙心寺建設成為理想中,人間佛教的弘化道場

而今回首來時路,檢省這一路走來所興辦、所參與的各項活動,雖然僅實現了自己一部分的理想但也庶幾可以不負初心了!之所以能夠成就這些,最應感謝妙心寺的護法團體──慈恩婦女會4與佛教法慈善會5,在人力、物力與財力多方面的支援。若非這一群默默耕耘的佛弟子也不能有今日的妙心!以下就略說妙心寺歷年來的文教面向:

一、教育方面

佛學教育:

1.引導知識青年學佛

導師說得對!人間佛教時代傾向,是青年時代,應著重攝化時代青年來學大乘法、修菩薩行,這才能開啟佛教年輕化、活力化的契機,而使佛法更契應於現代社會人心

個人由於在台北就學期間,即經常應邀至各大專院校的佛學社團,與青年學生結緣,所以南下妙心寺之後,不但多次協辦其他道場的大專佛學夏令營,亦與多所大專院校的青年學生,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尤其是醫學院與師範學院(師專)的學生,更被自己列為教化的優先順位。因為他將來所面對的,一是身苦心苦的病患一是懵懂待教育的學子;佛法教育對他們而言,不但直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人生觀,更關係著他們未來職業觀,從而造福或貽害廣大的人群與莘莘學子,所以個人在這方面投注了相當大的心血。如高雄師範學院大慧社、台南師專慧慈社、成功大學東哲社、東吳大學凈智社、台中醫學院慧燈社,以及高雄醫學院慧燈社的學生,均曾在妙心舉辦過幹部研習或參訪活動。

由於此一因緣的延續,所以妙心寺附設法雲慈善會成立以後,除了致力於推廣環保教育與社會關懷的實際參與之外6,也自1988年起,與妙心寺慈恩婦女會開始合辦,以公教人員及教師為對象佛學夏令營。雖然後來法雲逐漸轉型,以興辦高中青年育樂營及兒童夏令營為主,妙心寺人間佛教教師研習營,卻一直續辦至今。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部分台南地區的高中大專學生,因為經常與妙心寺結緣,又不忍活動結束之後即告曲終人散,所以1989年,在法雲文教協會的指導下,成立了一個自發性的佛學社團──「培炬社」。成員包括台南師專、台南家專、台南一中、台南女中等校的學生;雖然數年後,培炬社員仍因陸續考上大學而各奔東西,但彼此卻都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2.對社會大眾的通俗教化

通俗教化,算是個人比較擅長的部分,初至妙心,因為當時地居偏遠、交通不便,所以多借用市區的齋堂及社區活動中心,作為弘法地點。而講說的內容也多佛教基礎要義為主,希望藉此建立普羅大眾對於佛法的正信正見,並澄清一些似是而非,夾雜儒道的觀念禁忌。  

定點弘化以外,單場演講、廣播(電視)弘法、監獄布教、社團指導、個案輔導,若再加上僧伽教育(於佛學院授課),個人的最高紀錄,是一個星期講七天的課,所以有人戲稱我是「拚命三郎」。他們不能理解不為名、不為利的菩薩事業,怎也可做得這般奮不顧身!當然更不能了解我內心那「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至誠與願力,其實其來有自!

1969年,在臨濟寺處理屋漏問題時,不慎自樓梯摔了下來,造成了數節脊椎骨壓迫性的骨折。在長達半年的治療卻未見起色之際,我心裡便暗自發願,決定要拋開身上的痛楚,站起來弘法利生!即使有朝一日就在講台上倒地不起,亦是所願!說也奇怪,此願一發,原本站上十分鐘,就痛得冷汗直流的我,身體居然漸漸好轉起來了。這或許可以說是忘己為人的另一收獲吧!所以我常常以自己的經驗,來勸人走出自我設限,勇於發心菩薩道!

3.四眾教育與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

妙心寺的出家眾不多,所以並沒有特別為出家眾開設次第的僧教育課程,但所有的佛學、世學課程,均是僧俗一起參與的。前已述及,在外的定點弘化與通俗演講,多針對初機的接引;而妙心寺所開辦的周末佛學班,則著重在對佛法已具基礎信眾教育,講說內容則以導師著作為主(除此以外,還講過《六祖壇經》與楊郁文居士的專著:《阿含要略》)。

針對常住眾、職員,及有心深入法奧的在家信眾,在1991年之前,每周還另外加開兩天課程,導讀《妙雲集》、佛教史與佛教文學等課程。後來因為個人接任高雄佛教董事長台南佛教理事長,住眾、職員們的工作跟著多了起來,這一共讀才告中止。

長期這樣的教化講學,深覺單一的佛學教育,對於有心潛修佛法信眾而言,未免還是不足的。於是1999年九月,在藍吉富老師的共同策畫下,成立了「妙心人間佛教研修院」,以廣化妙心的佛學教育。顧名思義,本院是為效法菩薩悲智願行,弘揚人間佛教而創設的,基本上仍為一僧俗同修的都市佛學院性質。只是,地處台南,難免有師資難求的缺憾,而無法每學期安排次第性、由淺入深的佛學課程,對初入門者而言,不是很容易進入狀況。但願未來人來發心教授初級佛學課程,以帶動年輕一代研習佛法

成長教育

1984年四月,家師開證上人與教界有心人士,共同發起《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並於妙心寺成立編委會。由於編務工作的需要,本會隨即開辦有關圖書分類、編目7及基礎佛學課程。而隨著編輯工作的開展,來往的學術界人士多了,也就想請他們各就自己專長的領域,來為住眾、信眾作通識教育。於是,自1984年九月開始,陸續增開了國學、日文佛典等短期課程,這應是妙心寺成長教育的濫觴。尤其法雲慈善會成立(1987)以後,更積極商借場地,與慈恩婦女會合辦大型的社教講座,受益嘉惠的民眾應該更多了!

1992年,妙心寺慈恩婦女會在個人的指導下,正式企畫一系列的成人教育講座(1996年更為「成長教育」),時間就訂在每周日的下午,聘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前來作專題講座。不過,推廣了一年,不但成效不彰,甚且聽講人數還每下愈況。於是,1993年嘗試將講座時間調整為每個月一次,於周六晚間舉辦,效果立時就得到改觀,所以也就一直延辦至今。至於講座內容,則包羅萬象,尤其十年下來,幾乎涵蓋宗教政治社會、人文、環保、藝術、文學、心理科學、醫療,乃至現代的兩性關係情緒管理等。對於住眾、信眾與社區民眾精神層次的擴大與提升,相信有一定的影響!

學前教育

許多人對妙心寺辦幼稚園,是十分訝異的!因為創辦人居然是一位年輕丘(創辦當時,個人才35歲)!而我自己也確曾在許多不同的場合,被問及這個問題

這得溯及1965年,海內外僧伽代表台北召開大會,會中決議籌組世界華僧會一事。當時梵蒂岡方面得知這個消息後,十分震撼!傳說原本天主教、基督教自1949年隨國民政府登台之後,即預定在二十年內消滅台灣宗教尤其是佛教。不料二十年之期將屆,台灣佛教不但沒被耶教所取代,竟還有餘裕召開世界華僧會!於是他們緊急通令各教會,著手開辦幼稚園或托兒所,企圖自童稚時期便進行洗腦教育,灌輸耶教信仰,使免於受外教「魔鬼的誘惑」,長大後當然順理成章地成為他們的教友。

這一年,自己正就學於臨濟寺戒光佛學院,聞悉此一消息,不僅不齒宗教對天真稚子的洗腦行徑,愛教護教之忱亦油然而生也就那時候起,暗自發願:他日若是因緣成熟,一定要辦一所附屬於佛寺幼稚園,讓天真稚子沐浴在真理慈悲智慧光明中,正常茁壯而不受污染,這是創辦妙心幼稚園的遠因。

近因是1973年南下妙心寺之後,才發現寺院附近都是眷村,眷村的孩子在當年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下,並不能夠受到良好的家庭教養。尤有甚者,還見過一群小孩,當街表演起限制級的畫面;當然他們並不真正知道這樣做的涵意,而只是模仿。怪只怪時代的悲劇,將他們造就得如此;不過,自己曾經發過的願,確又因為此緣而悄然蘇醒。於是在1975年九月,創辦了妙心幼稚園

到2000年,妙心幼稚園已然走過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的歲月。這期間由草創期的克難,到步上正軌,到不斷增班,再到轉型從事實驗教學,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真是不足為外人道!早期人手不足,我自己還曾親自隨車,接送小朋友上下學呢!但是,整個社會的型態改變以後,深覺妙心幼稚園階段性的任務已告完成;加上目前國民小學業已普遍設立幼稚園了,妙心寺實有轉型作社區教育的必要。遂在幼稚園甫得全國教育三項大獎之後不久(2000年六月),戛然為她譜上圓滿的休止符。

同年九月,開辦兒童假日成長營活動,踏出國中小學童社區成長教育的第一步,近二年來,學童與家長們的反應都還算不錯。將來可能成立一個社區學院,來統籌辦理社會(區)教育事宜,以鼓勵更多社區及社會大眾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

二、文化方面

出版事業

妙心的文化出版事業,始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的編輯,為了編輯這一套百科全書,主編藍吉富先生搜羅了近百年來海內外的佛學研究成果,擷取精要,以呈獻給有心研求佛法者。為此,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與妙心寺,皆投入了無數的人力、心血與金錢。終於在長達十一年的編輯、校對之後,全書於1994年順利發行問世。而光碟也在轉檔,全部重新校正之後,於2001年出版,以方便現代佛學研究者在電腦上檢索與引用資料。

除此,基金會也出版了《重編一切經音義》(1996年)、《印順.呂澄佛學辭典》(2000年)這兩套工具書;目前則尚有《廣韻.集韻》、《台灣佛教辭典》及《佛教修行大辭典》的編校工作,仍持續進行中。另外,為感念印公導師的法乳深恩,妙心寺也於1993年恭制完成《人間佛教的播種者──印順導師》錄影帶,以為一代大德留下慈悲音容,供無緣親謁的後進弟子志見。

在藝文出版品方面,因為與國寶級的書法家朱玖瑩老居士結緣,當時他隻身在台(後來孫女來台依親),退休後除了書法教學,便是以書法作為其日課。1985年,由於政治因素,導致他無法赴國外舉辦書法個展,這令八八高齡的他憂忿交加,頓失生趣。為了激發這位一生忠黨愛國老人家,重新燃起求生意志,個人遂承諾為其出版書法集;並於1988年完成《朱玖瑩書法選集》,及《朱玖瑩書法天地》錄影帶的製作。之後,又鼓勵老人家書寫佛經,期望藉由佛法來平復他的心情。於是再為其出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1989年)、《信心銘與般若心經》(1990年)等書法作品。1999年底,妙心文教大樓建成,同時舉辦「跨世紀書痴──朱玖瑩書法紀念展」,並出版《朱玖瑩書法紀念專輯》,以紀念這位忘年的方外交。

除了玖公書作的出版,藝文方面,個人還因緣際會地為篤信天主教的作家蘇雪林女史,了了一樁生平宿願,那就是《蘇雪林山水》畫冊的出版(後來由文建會全額補助)。由妙心寺策畫.文建會出版《蘇雪林山水》畫冊,具有幾項特殊意義:一、開啟官、民合作的大門;二、建立全額補助的先例;三、打破宗教對立的垣牆;四、提升宗教活動的層次;五、激發宗教與藝文界的互動。至於各大報章媒體的競相報導,更是意外的附加收獲!

佛教藝術與文物

彌勒菩薩說過:「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既然選擇了以菩薩事業作為生生世世的行履,對於佛教相關的藝術,如佛像、字畫、文物、雕塑、攝影等等,即不得不加留心。

由於自己對於藝術,向來十分感興趣,尤其佛教藝術作品的欣賞與收藏,更是自己繁忙的弘法生涯唯一的調劑。也就因此,與佛教藝術相關的個展,妙心寺辦過不少,如佛教文物書畫特展(1987年,妙心寺),朱玖瑩書法九一回顧展(1988年底至1989年初,台中、高雄),香港宏勛法師佛教藝術攝影展(1991年,台北、高雄、台南花蓮),以及聯合楊英風、蕭一、吳進生等十八位雕塑家的佛教藝術雕塑展(1993年,新營、台南),佛教文物展(1993年,新營),褚大雄儒道釋水墨畫展(1995年,高雄),跨世紀書痴──朱玖瑩書法紀念展(1999,妙心寺),東南亞佛像展(2000年底至2001年初,新營),馮憲民壬午開春賀年書畫展(2002,妙心寺)。而由妙心寺提供珍藏作品參展者,亦不在少數。

信徒見到妙心寺的收藏,十分擔心我會因此玩物喪志;其實對於文物的收藏,自己一向秉持著幾點原則

1.所集文物多與佛教及先民生活攸關。

2.字畫則分四類:內容佛教相關。出自出家眾的手筆。經列入台灣文獻之作品。

另外,朱玖瑩老居士的精華作品,多贈予妙心寺典藏,比例上數量最多,因此另成一類。冀望將來分類建檔完畢,能夠出版專冊,並定期展出,以饗同好。若能透過佛教藝術,使社會大眾藝術作者,由對佛教產生好感,進而吸收佛法作為其精神的食糧或創作的泉源,終而達到提升與凈化,那便是收藏者與展出者最大的喜悅與收獲。

台灣史料與台灣文學書報乍看這個標題,我想很多人會不明所以,但是研究台灣歷史與台灣文學的學者與研究生,可能會很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內容這是近三年來,妙心寺為保存台灣的歷史文化,所盡的一分心力──就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吧!最初的動機,還是希望收集與佛教出家眾相關的史料而予以保存,沒想到竟意外發現一批應該被永久保存,卻流入民間史料館的日據時代資料。內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台灣史料,如宗教團體台帳,戰時災害危害證明書,戰後留日台胞聲請登記證明書等。這些史料在一般人眼裡,是不值什麼的,但站在台灣保存史跡的角度看來,卻異常珍貴、無可替代!妙心寺幸而還有能力收集並保存它,也就抱著孩子母親克盡義務心情去從事!

後來,又逐步收集了一些清朝書院科舉在台考試的考試卷,日據時代的契約書、覺書、委託書、舊照片,以及與先民生活有關,點點滴滴的文字紀錄。至於台灣文學方面,則收有部分日據時代台灣詩報、台灣詩壇、台灣公論,以及當時的台灣時報、台灣日日新報與台籍詩人的詩文集等等。

這些史料,是屬於台灣子民的文化資產,個人並不看作是屬於妙心寺的,而僅將妙心寺視為目前的保管者;將來若有學者、研究生有心作研究,妙心寺都可以提供出來,略效微薄之力。或者,整理之後也可分類展出,以讓民眾了解先民的文化以及悲歡血淚,並教育民眾保存文物史料的重要性。

肆、回顧與展望

從事文化教育,至少也有二十幾年時間了,常有人會奚落我:妙心寺的出家眾,怎麼都沒增加?不過,也有人對那麼少人,就能成就今日的妙心寺,大表嘆服的!對於這些,我始終無話可說,而只有感謝。感謝這些年來諸多的護法者及參與者,儘管他們來了又去,但無常不正世間的實相嗎?

對於時下的出家眾,自己是多少有些感觸的,其中或者也有認真求法的,但多數重於知識的追求,重於自我自由。如導師所感嘆的,肯發心為法為眾生的人少了!多的是但求自利,而怯於承擔者(不過,真能自利的,倒也不錯!);就別提要做做勞務,吃吃苦了!要知道:「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則得其下。」如不能效法菩薩發大心,真不知能成就什麼大事!佛法,不是空泛的理論與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實踐、可以親證的。這一切,都必須從切近處學習起,才不致好高騖遠,終無所成!

又有僧眾,則乾脆離開寺院,一個人到處雲游、逍遙自在出家所為何事,是一股腦兒全忘了!至於那些耍權謀、搞斗爭、攀附權貴,所言所行都跟著名聞利養轉之徒,那也真是說無可說了!──雖然還是有很多出家眾,在自己的崗位上克盡本分,但對於接棒繼續去營造人間佛教菩薩事業能力未免是不夠的!

也有信徒頗為妙心寺將來的接棒者還沒著落而憂心忡忡;但,這是強求不來的,也只能期盼有同願同行者一起來共事。個人比較在意的,倒是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未來的發展重點──當然也包括妙心寺。茲提出個人的一點淺見,以供大家參酌。

目前看來,佛學研究的風氣──尤其印順導師思想的研究,已漸蔚為當代佛教的風潮。學術研究是好事,但在一般人的眼裡,未免高深了一些;相對的,以佛法的正知見而從事通俗弘化的人才,比例上就少了很多。個人始終認為:佛法要能夠普遍化,就一定必須通俗化;通俗化而不流於庸俗,又能深入淺出地帶出佛法的正信正見,這就不得不下一功夫了!但願有人發心來自我訓練,免得假以時日,落得劣幣逐良幣!

再者,佛教藝文活動的推廣與提升,仍有待我們共同來努力。如前所述,好的藝術、文學作品,可以感人至深,攝引原本對佛法沒有信仰者而來親近佛法。但這些活動在在需要有專才來參與設計規畫,當然,更需要創作者不斷創作出好的作品。我想,這說明了為什麼菩薩行者要普入各階層去施教化,因為佛法不只能夠滋潤惶惑的人心,更具足創發革新的力量!凡受到法益的佛弟子,在他那一行業中,亦必是勇於創發革新的佼佼者!希望從事佛教教育者,也能從這方面去著力、去鼓勵!但願這兩個方向,可以引起各位的一些回應與感想!

以前就說過:人間佛教的文教事業,是一條長遠孤獨的路,人力充沛、財力雄厚的寺院,是不會去從事這些工作的──因為這裡頭沒有名利可求,沒有權勢可圖;而有心去經營的,又往往欠缺人力與財力。但,這一切原是不足為憂的,導師說得對!「世間,有限的一生,本就是不了了之的。本著精衛銜石的精神,做到那裡,那裡就是完成,又何必瞻前顧後呢?」8所以,儘管這是一條平淡孤獨的路,我卻甘於這樣的平淡孤獨

二oo二.三.十九 寫於妙心寺  

(本文出自2002年《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注釋:

1.《成實論》卷一(大正32 ??243下)。

2.印順導師,《佛在人間》,頁332。

3.印順導師,《佛法概論》,頁251 ~ 258。

4.妙心寺慈恩婦女會,成立於1980年3月8日,成立宗旨是為了佛教婦女效法佛陀慈悲濟世精神,以從事急難救助、文化教育、護僧護教以及環境關懷等工作。成立以來,除了開辦花藝設計、合唱團、國樂團、健身瑜伽手語班、紙藤編織等才藝班之外,並長期護持妙心寺各項弘法及藝文活動。為使男眾居士也能加入護持的行列,遂於2000年更名為「妙心慈恩護法會」。

5.佛教法慈善會,1987年成立於妙心寺。最初是由台南商界幾位熱心公益的佛教徒所發起,原本僅希望每周在妙心寺召開一次定期茶會,談談佛法與人生。後來在個人的提議下,決定成立慈善會,為社會教育略盡棉薄之力。1989年,為方便會務的推展,而將會

址遷出妙心寺,並於1990年更名為「台南法雲文教協會」,1991年正式登記成為社團法人。目前的工作重點系推展「大樹計畫」,以協助國小單親兒童的課業輔導與生活輔導為要旨。

6.請參見1999年《人間佛教.薪火相傳──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47~264,拙作〈人間佛教的實踐──略談妙心寺的嚴土熟生事業〉一文。

7.有關佛教圖書分類法之修訂,始於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佛學資料中心使用之《佛教圖書分類法》(該分類法原為李世傑老師為善導寺太虛圖書館而編訂),因類號不敷使用,並二度特別邀請李世傑老師南下至妙心寺幫忙分類及修訂。後經多次研議,而增訂部分。由於資訊發展迅速,佛教書籍不斷推陳出新,幾度修訂後之分類法仍不敷使用,並且持續不斷在增訂中。為便於教界圖書館之使用,及考慮各館館藏之差異性,因此,於民國八十年,舉辦「佛教圖書館自動化研習會」,由於與會者熱絡,並於會後座談時提出《佛教圖書分類法》修訂之提案。經會議決定以李世傑老師編修之《佛教圖書分類法》為藍本,由教界圖書館(中華、法光、圓光、香光、百科)分別擔任召集修訂會議,歷經五年完成,而由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出版《1996佛教圖書分類法》以供教界使用之需。

8.印順導師,《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頁4~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