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法師:法句經講記(二十五)

◎1997.09.04講於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二十五)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貳、釋頌義及因緣

2.是則照世間 如雲解月現 

起止思惟 坐卧不廢忘

雲,音(雲)un5英群切

坐,音(造)ts 7精道切

卧,音(悟)ngo7

廢,一音(誨)hoe3喜【過】切

一音(費)hui3喜貴切

本偈的一、二句與三、四句,宜為倒裝句;若將其還原為:「起止思惟,坐卧不廢忘;是則照世間,如雲解月現。」則語意上,當更易於明了。

這是說:在日常的「起」心動念與住「止」休息中,若能運用修「學」安般念的功夫,時時反躬「思惟」,舉凡行、住、「坐、卧」,皆「不」荒「廢」遺「忘」藉由觀呼吸等身受心法念住,以覺知自心。如「是」修習多修習,「則」終能在定中引發真慧,「照」破身心世間」的無明暗暗,一「如」烏「雲」消「解」,而皎潔的明「月」便自然顯「現」一般。

偈中的「起止思惟,坐卧不廢忘」,其實即正念曾習緣,並且念茲在茲地安住所緣,此即八正道正念的修習。如前所述1,佛法的修學,旨在解脫煩惱、凈化世間,這所以不同於外道的競修深定(只在乎定境的高深渺遠),而重在依定修發無漏慧、趣解脫。易言之,修定之於佛法,是方法、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在佛所宣說的諸多法門中,絕不單獨勸修禪定,而或略說定慧兼修(如七覺支),或進一步說戒、定、慧三學,或更廣說為八正道的修學。

正覺解脫正道,經中雖說到種種的項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賢聖所必由的。』2釋尊甚至在臨入滅前,仍對最後的弟子須跋陀羅開示說:『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3足見依『八正道行涅槃,是唯一而不許別異的正道。』4舍此八正道,盡管灌頂、印心、接心、加持,依舊於我們的生命,於我們的煩惱障垢,起不了什麼根本的作用。舍此八正道,盡管說修說證、說無我說寂滅,依舊不離自我執見而無解脫!故說此八正道,是超凡入聖,必不可缺的八種成分。

這八種成分即:正見、正志(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見,包括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所謂世間正見,即正見有善有惡(有道德與不道德)、正見有業有報(果報必依自己造業招感而有)、正見有前後世(三世因果)、正見凡夫生死流轉與聖者的還滅解脫。若得進一步超勝世間,而如實知見四諦緣起,那才是能引向解脫的出世正見

正見,並非世俗知識一般,僅止於名言概念而已;而是將所信仰、理解的佛法義理,化為自己的見地思惟,進而立志求其實現──這便由正見而引發正志(正思惟)。

當我們內在的思惟慢慢佛法化,那必然會自覺語意三業的雜染不凈,而有離染向凈的欲求生起,於是即有見於實際事行──正語、正業、正命──的正行表現。正語,是口不說妄言、綺語,不惡口、兩舌;而說法語、如實語、愛語。正業,是身不犯殺、盜、邪淫惡行;而做一切合理、利人的行為。正命,是不從事佛法、國法所不容許的職業;而營為正當合理的經濟生活

精進可說為離惡向善的努力也可說為適切而恰到好處的調整──既使自己在止惡行善的努力中,不致過於猛進,也不致過於懈怠;又使戒定慧三增上學,或六度四攝得以均衡修習,故又名正方便。正念,是對於正見所確認、正志求其實現的佛法,明記不忘並能憶持對治,所以是修習正定的方便。因正念的繫念不忘而得一其心,就是正定。得正定目的在於修觀慧:初由有分別、無執著,進入無分別、無執著,終而定慧相應正解脫,這便是由八正道行涅槃的始終過程

正道內容,實即戒、定、慧三增上學。如正見、正志,是增上慧學;正語、正業、正命,是增上戒學;正念正定,是增上定學;正精進則通於戒定慧三增上學。八正道之所以以正見(慧)為首,是側重在他的先導;但是列正定於最末,則並非將其視為最終的目標,而要在正定中現證無漏慧,才算終極完成。這與三增上學將慧學置於末後,重於最終的慧證,可謂殊途同歸。

所以不論八正道或三增上學,可以說其修學次第皆為:依戒成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但這不是說戒修好了自然成定,定修好了自然發慧,慧修好了自然解脫。戒、定、慧三學的成就,誠然各有其修習的內容與階次;但三者之間:戒學的成就,是為修習定學強而有力的因依(故稱為增上戒學);定學的成就,是為修習慧學強而有力的因依(故稱其為增上定學);而慧學的成就,又為證入涅槃強而有力的因依(是故稱之增上慧學)。所以要成就正定,必依於正戒正行;要得般若智慧,又必依於正定的引發,這是三增上學彼此相攝相依的次第關係

本品〈惟念品〉雖在品題中,勸發學人『內思安般,必解道紀』;但是要能悟『解道紀』,終究不僅僅依於『內思安般』即得。因偈頌本是不了義的文體,囿於句數、字數的限制,有時是不得不簡略而說。克實而言,『正定必由正確的理解,正常的德行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發得來。』5所以釋尊才慈示:『當先凈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6可見修定之前的預備工作:『凈其戒,直其見』,對於成就正定,是多麼重要了!回應到本偈所說的,要能「雲解月現」、朗照世間,這亦非獨獨「起止思惟,坐卧不廢忘」就能達到,而還是要戒定慧三學齊修,才有可能

3.比丘立是念 前利後則好 

始得終必勝 誓不涎生死

後,音(戶)ho7喜度切

始,一音(矢)si2時紀切

一音【四】si3時記切

誓,音(詍)se7時地切

俗作(世)se3時計

覩,音(堵)to2地古切

死,音(史)su2時矩切

偈中雖但稱比丘,佛世四眾弟子中,也確以比丘為首、為代表;但佛稱比丘,實涵蓋對四眾弟子的教育,不可不知!因此本偈宜解說為:不論是隨佛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二眾,或者在家學佛的近事男、近事女二眾弟子,均應樹「立」依於正道修行的如「是」正「念」──『守微之始,內思安般』,以進修戒定慧。有此正念正思,即會趨使自己的語意三業行離於惡而向於善;如此,不但在生「前」──現生即可得佛法的「利」益,「後」世「則」亦獲致與善相應的勝「好」果報

為什麼要『守微之始』呢?因為一切的大善大惡,莫不由眾多的小善小惡積集而來只為我們的一念不覺,任憑它由微小而轉廣大,才因此長夜流轉,迷惑受苦。只要我們在起心動念之初「始」,即有所省覺,而使眾惡「得」止、眾善得行,假以時日,「終必」超「勝」煩惱魔障,達成自「誓」終止輪迴、「不涎生死」的願求。

※※※※※

凡夫眾生,沒有不希望自己的一切,越來越符合自己理想,越來越臻於美善的。一般人信仰宗教也是如此,無非為了希求現生及來世的福樂,甚至更進求究竟解脫之樂。但是有些人卻抱持錯誤觀念,誤以為:現生苦一點沒有關係,只要下輩好就好了!這種思考,與正確因果觀實在相去甚遠。

佛法說:要得善報,必先造善因,還要有善緣相繼,才能成就;未嘗造作善因善緣,又何由獲致福樂的善果呢?現生苦,固可能因為先世造作的惡業成熟而嘗受苦果但也可能是來自我們現生錯誤觀念、行事,與頑劣的性習所招致。倘若我們不從引生煩惱惡的根本原因去解除它、去改變它,受苦而不探究原因那隻有隨逐無明迷惑而更造惡業、更受苦果了!所以現生苦,來世便可享有福樂,這是一點都不符合佛法因果觀的。

使我們現生福薄障重,那我們應該深生慚愧慚愧自己在今日之前未曾廣結善緣,未曾造作福利他人的言語身行,所以才福緣淺薄又障難重重;而更應努力地把握服務他人、利樂他人的機緣,多布施奉獻(不限於金錢財物的)、多懺悔發願,多充實自己、修養自己,深信一切慢慢就有好的轉變。

這比起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一點都不思自我改進,是好得多了!不過這種釜底抽薪、從因地去改變的方法,卻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嘗試的,因為那得經過長久的時間,才看得到成效,更重要的一點是:要面對自己的醜惡,實在太難了,遑論去改變自己!於是乎,多數的凡愚眾生就會選擇從果上去改變,這所以幫人改運、消災加持、祈福者,永遠門庭若市!

佛法難聞,但更難的是佛法去改正自己的煩惱惡行,因為我們太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去觀待一切,去思惟一切,去臧否一切了,所以永遠是別人有錯,而自己無辜;甚至自己還要扮起正義的代言人,來仲裁一切、批判一切!

但是,我們真能確定:事實就如我們所認知的這般嗎?前因後果,我們不知;來龍去脈,我們不明;但是我們卻可以攝取自己所『眼見』、所『耳聞』的這一段來相信,或者說來臆測,甚至傳耳語、不斷的耳語!而從不曾質疑事實能有另外一種版本!

然而,事實重要嗎?對某些人而言,或者,事實如何是並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認定』那是事實,這才是重點!但,這符合我們學佛求真的本懷嗎?『慎無(勿)信汝意,意終不可信。……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6佛於《四十二章經》是如此慈示我們的。

我們的認知、思考,固然對外界起著影響;但它實際上更直接地影響了自己和自己往後的一切。在我們選擇相信一方時,是否真該留意自己之所以選擇相信的心態,到底為何?我們是否也從其中『看到』了自己真實的一面呢?

修學佛法,總要讓佛法與我們的生命產生關聯,讓佛法甘露法益滋潤凈化我們的煩惱。雖然是一介凡夫;但是在我們『自受用』法益之餘,與我們有所接觸的人,應該也或多或少可以分享到那分『他受用』的法益吧?如果學了佛,還是世俗一般,甚至比尋常人更差,佛法是一邊,而我們在遙遠的另一邊,那我們真的應當汗顏!尤其一般人對佛教徒、對出家人的要求,又總是高於標準之上,身為佛弟子你我,能不深自惕勵嗎!

佛法甘露,只一滴便足以帶來沁心的清涼喜悅;但是這清涼喜悅,必先通過對自己的嚴厲省思與批判──未必大死一番啦!至少把自己和一切一切都通透認識個清楚,然後才能得到。

世間是相對的存在,如果這世間沒有苦難那就會有「誓不涎生死」的出塵羅漢也不會有誓拔眾生苦的大悲菩薩。如果不曾經歷這世間苦難,那我們可能無由認識真實的自己,也無由得知一切的苦難原不是來自於外,而是根源於自己的煩惱愚痴!正因為這世間苦難,才更顯出佛法世間的彌足珍貴!所以我們應該心存感激啊!應該俯首感謝自己所遭遇的這一切,更當誓願生生世世不離佛法的修學!

4.若現身所念 六更以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更,一音(經)keng1求經切

一音【庚】kin1

一音【羹】ken1

洹,音(凡)hoan5喜權切

修學佛法,倘「若」我們「現身」(現生)「所」系「念」、『坐卧不廢忘』的,都是起止思惟』,都是八聖道的修習;又能不分日夜「六」時(「更」,時。印度的計時單位,分日夜為晝三時、夜三時),「以」此作「為」我們的「最」極理想。那末,隨佛出家修行的「比丘」也好,在家居士也罷,即能「常」得專「一」攝「心」,要入於正定,也就不為難了!如能於正定中修習觀慧,一朝定慧相應、破我執見,「便自知」得證貪瞋痴永滅的「泥洹」(涅槃),不復輪迴生死!(待續)

注釋:

1.請參見『妙心雜志』91期(2006.1.1出刊)。

2.印順導師,《佛法概論》(新修訂版)頁221。

3.《長阿含.遊行經》(大正1.25上、中)。

4.同注2,頁225。

5.同注2,頁227。

6.《雜阿含經》卷二四.六二四經(大正2.175上)。

7.《四十二章經》(大正17‧723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