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剛法師:凈土法語集要

凈土法語集要

講述人:上成下剛法師

講述地點:長春般若寺弘法樓

啟講日期:2007.9.22-2007.10.26

佛歷二五五一年八月十二至九月十六

凈土法語集要出版序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舍大慈,無問自說,特開此凈土法門,以拯救末劫,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妙不可言。願聞者共效之,切莫錯過,而失極樂利益也。

以末法眾生業深習重,論其本能,只能造業,只能沉淪,沒有其他,無有出離之緣。面對末法眾生這種現狀,這種現實,法藏比丘是看在眼裡,哀在心上,作是思維:採取什麼最好的、最殊勝的、最佳的方便辦法,才能拯救這些罪業深重苦難眾生呢?所以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經過五劫的思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而發了四十八大願,以願起行,經無量劫難苦行,捨身受身,將所修行功德都收攝在阿彌陀佛聖號之中。

阿彌陀佛四字聖號,就是法藏比丘大願與大行的積集,亦是法藏比丘所修萬德之所庄嚴,亦是彌陀如來的全部家業。所以我們一心念佛,就具足法藏比丘的大願大行,如來智慧德相就招感為我們自己所有,如來的全部家業就都恩賜給我們了。

佛說三藏教典,八萬四千法門之中,簡而易行,功高易進,效果神速,橫超三界,一生決了,不受後有,唯念佛一法,可通入路,所以被龍樹菩薩判為易行道。是靠他力持,即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法藏比丘於四十八願中的根本之願,即第十八願中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即包括無餘之義,這裡面有善的、惡的、有罪的、無罪的、悟的、迷的、智慧的、愚痴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乃至地獄餓鬼畜生,只要回心,再不造惡,一心念佛短命的十念,乃至一念,長命的盡此一生去念,皆在阿彌陀佛的願力攝受之中,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往生極樂世界,法藏比丘都不成佛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證明此願真實不虛,是故我等罪業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眾生,對十方的慈父——阿彌陀佛,為我等發的宏誓大願,應當忍可於心,深信不疑愛樂隨順

阿彌陀佛即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

凈土法門其大無外,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所謂至大至圓至頓,大乘圓頓法門無過於此,大德所謂:「一句彌陀三界」,誠為不可思議

有鑒於此,成剛法師二〇〇七年八月,於長春般若講堂,以有力、准確、通俗的語言,向聽法大眾闡述了日本《源信上人念佛法語》、《道綽禪師念佛法語》、《成剛法師念佛法語》之真實義,現已整理成冊,名《凈土法語集要》以饗法界有情,令法界有情不失凈土法門不可思議利益,是以為序。

佛歷二五五二年七月十五日

長春般若講堂

源信上人念佛法語

成下剛法師述義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自身雖賤,不劣畜生。吾家雖貧,猶勝餓鬼。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世間之難多憂,即是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故生人間應該慶喜。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故遇本願,更應慶喜。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者,此三句總的標明生到人道中間,應該大慶、大喜也。下邊略從三個方面說明。

經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相差懸殊,有如大海之一滴。又五戒人道的浮囊,守好五戒,不沉墮地獄餓鬼畜生道。於此三界六道受持五戒的是少數,縱然受持五戒,然多有毀犯,圓滿受持稀有罕見。又從三惡道出,得生人道,舊習未忘,多愚痴暗昧,若不佛法,還造業沉淪。由是觀之,得生人間,不亦難乎?又佛說人身難得,言不虛也。今既生於人間,豈非大慶大喜耶?

自身雖賤,不劣畜生。吾家雖貧,猶勝餓鬼。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者,此以下文別明,生於人道中間,應該大慶大喜也。

自身雖賤,不劣畜生者,此明身賤勝畜生。身賤者,謂身世卑微下賤,默默無聞也。畜生者,《婆沙論》雲:「畜即畜養,謂其橫生覆行,稟性愚痴,不能自立,為人畜養,受人主宰、使役、負重、打罵、欺凌、傷殘、殺害、吃掉」;《四解脫經》雲:「所謂血途是也」;又名旁生,謂其形旁而行不正,遍在諸處故也。

吾家雖貧,猶勝餓鬼者,此明家貧勝餓鬼。謂此鬼類羸瘦丑惡,見者畏懼,窮年卒歲,不得飲食。縱得飲食業力使然,化作火炭,痛烈難忍,長劫受飢虛之苦也。

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者,此明事不隨心勝地獄地獄者,謂地下之獄,受苦極重。所謂鑊湯爐炭,刀山火海,鐵床銅柱,種種苦毒,且萬劫難復。從有間到無間,乃至阿鼻,不可言說也。

世間之難多憂,即是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者,此四句明逆順皆方便。

世間之難多憂,即是世間之緣者,世俗有言:窮則思變。佛門說:知苦即離。逆緣以是入道之方便,謂以有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種種障難、種種問題的逼迫,於五濁惡世方深生厭離,不離開不行,方能入道,故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者,導即前導,謂入菩提之前導也。經雲:豪貴學道難。以豪貴之人多驕奢淫泆,不肯學道。卑微下賤,睏乏潦倒,無處希望,易於入道。故曰是入菩提之導,即入菩提之前導也。

生人間應該慶喜者,以生人道中間,勝於三惡道,又是入道之本,故應該大慶大喜也。

以上總明,不要被身賤、家貧、事不隨心、世難多憂等所障礙,因為這些都是世間之緣,入菩提之導也。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者,此以下文明佛法難遇,且又值遇彌陀宏願,往生有份,更應大慶大喜。

信心雖淺者,《起信論》說:經一萬修行信心,十信行滿,是謂信成就。去此以還,悉皆不定,未免遇惡因。

本願深故者,本願即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大願的第十八願,為根本之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佛發誓發願作保證,即保任此事,故曰本願深故。

任憑必往生者,任即任從,憑即憑靠,謂一經深信切願,願生彼國,則專稱彌陀名號,更不反顧,即依賴之義。若能如是信行,必定往生,故曰任憑必往生

念佛雖倦者,倦即疲倦,謂懶惰散亂之義。意謂雖然念佛,總精進不起來,多生疲勞、倦怠,然亦功在不舍。

功德大故者,《無量壽經》雲:「乃至一念,為得大利」。《觀無量壽經》雲:「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大德有言:「一句彌陀三界」。功能力不可思議

稱念定來迎者,以稱念彌陀名號,順佛本願故,即在佛的願力攝受之中,阿彌陀佛定以本願力前來迎接。以見佛生歡喜,令心不亂,保持正念,一剎那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七寶池中,蓮華化生

故遇本願,更應慶喜者,以人身難得,佛法難遇。前者得生人道中間,應大慶大喜。今又得遇彌陀宏願救度,百千劫難遭遇,是喜上加喜,更應該大慶大喜也。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但以深信心,常念彌陀名。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者,妄即不真,念即不忘,謂凡夫以妄心念妄境,記憶不忘,舉體虛妄,無有真實故名妄念。此二句可從兩方面解釋:

一、凡夫即是眾生眾生者迷也,所以眾生是以迷惑心作得。迷惑心即是無明不覺之心無明不覺之心即是妄想之心妄想之心,即妄念也。故知眾生以妄為體,即妄體,妄體即妄念也。《楞嚴經》說兩種根本,此妄念即妄心,被判為無始生死根本,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二、《楞嚴經》雲:「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妙真如性,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成佛之真體,本來之佛。又雲:「五陰虛妄,本無五陰」。虛妄即無有真實。本無即不存在。五陰,即色、受、想、行、識也。色者質礙之義,即指內之色身六根,外之依報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受、想、行、識,此四種於心法。受即領納之義;想即思想之義;行即遷流造作之義;識即了別、分別之義。既然五陰虛妄不有,則當體即是本有真心。以佛說心外無法,十方世界唯是一心故也。又《大乘起信論》雲:「法界一相」。謂十法界唯是一實相,所謂全事即理,全相即性,全妄即真,故曰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妄念之外別無心也者,以眾生迷於本心,而依真起妄,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雖有真心,不能發明,故曰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者,以眾生不能開拓本心,性成無上道,發明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即一心的全體大用。從生到死,這幾十年一期身命,用的都是妄想心,即六根攀緣六塵所生的六識妄心,故曰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者,《大乘起信論》雲:「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謂以有妄心,能知名相、意義道理眾生才能開悟佛法,深信彌陀宏願,念佛求願往生。又知道除此妄念,再無他心可用,則即此妄心,轉變一下觀念不念世間五欲六塵,而隨順聖教,念阿彌陀佛,乘阿彌陀佛本願力,即蒙阿彌陀佛前來迎接。

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者,《寶積經·如來會》雲:「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故」。正定之聚者,梵語三昧,華言正受,又名正定,亦名菩提,所謂覺心是也。無諸邪聚,及不定聚者,謂無諸邪妄之心,及與散亂昏沉之心也。又經雲:念佛之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心歡喜,令心不亂正念現前。正念即覺心也。故曰,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者,以隨順世間五欲六塵所生妄念即是迷惑、濁惡、染污愚痴、暗昧之性,喻如污泥。以隨順佛法所生正念即是覺悟慈悲清凈智慧光明之性,喻如蓮華蓮華雖出污泥,而不為污泥所染,故能以其鮮潔之性,即鮮艷、潔凈之性,令人欣慕、嚮往,給人以愉快和安慰,以此譬喻,念佛雖出於妄念,然不為妄念所惑,故能以其純正清凈之性,得入彌陀誓願海中,蒙佛接引。一剎那中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伴侶。到了自在家鄉,永不觸苦,常受妙樂,真實不虛。故曰,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但以深信心,常念彌陀名者,謂正以妄念多,故須多念佛。若欲妄念少,多念阿彌陀。不從求中得,念佛妄念滅。十信未成就故名信心淺。勤修深信心自然彌陀

道綽禪師念佛法語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是故《正法念經》雲:「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何者?如鑽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乾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是故《大集經》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謂成道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謂禪定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謂談說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堅固(謂塔廟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謂斗爭堅固)」。

又彼經(《大集經》)雲:「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眾生。何等為四?一者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眾生。二者諸佛如來有無光明相好,一切眾生但能繫心觀察,無不獲益,即是身業度眾生。三者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眾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名號,若總若別,其有眾生,繫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眾生」。

計今時眾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懺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

又若去聖時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實由眾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

據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

一、《大集經》雲:「於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聽法者,作增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

二、《大智度論》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於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為說」。

三、彼論(《大智度論》)又雲:「有兩種人得福無量無邊。何等為二?一者樂說法人,二者樂聽法人。是故阿難白佛言:『舍利弗、目連,何以得智慧神通,於聖弟子中最為殊勝』?佛告阿難:『此之二人,於因中時,為法因緣千里不難,是故今日,最為殊勝』」。

四、《無量壽大經》(《佛說無量壽經》)雲:「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凈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五、《無量壽大經》(《佛說無量壽經》)又雲:「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事億如來,樂聞如是教」。

六、《無量壽清凈覺經》雲:「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凈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為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復有人,聞凈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知此人,始從三惡道來,殃咎未盡,為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

是故《無量壽大經》(《佛說無量壽經》)雲:「驕慢懈怠,難以信是法」。

大乘聖教,明眾生髮心久近,供佛多少:

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若有眾生於熙連半恆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若有於一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聞經不生誹謗,深生愛樂若有於二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若有於三恆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卷,雖為人說,未解深義」。

何以故?須知此較量者,為彰今日座下聞經者,已曾發心供養多佛也。又顯大乘經之威力不可思議,是故《涅槃經》雲:「若有眾生聞是經典,億百千劫不墮惡道。何以故?是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故知聞經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

《觀佛三昧經》雲:「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狀雲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牛頭旃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華果,發狂而死。後時旃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稀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

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旃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稱念不斷,業道成辦也。

問曰:計一切眾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三昧不可思議也。何者?如《華嚴經》雲:「譬如有人,用獅子筋以為琴弦,音聲一奏,一切餘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構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持獅子乳一滴投入,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

又彼經(晉譯《華嚴經》)雲:「譬如有人持翳身葯,處處遊行,一切餘人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一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爾?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

明發菩提心

凈土論註》雲:「今言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即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凈土,故先發菩提心也」。

又《凈土論註》雲:「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憫一切眾生,遠離恭敬供養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菩提門法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菩提門法。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污清凈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污清凈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污清凈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凈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凈處。若不作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者,即違菩提門。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三者,樂清凈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國是也。

大智度論》雲:「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凈土,何意然者?譬如嬰兒若不父母恩養,或墮坑、落井、火蛇等難,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養育,方可長大,能紹隆家業菩薩亦爾,若能發菩提心,多願生凈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匡紹菩薩家業,十方運濟。為斯益故,多願生也」。

又彼論(《大智度論》)雲:「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傳樹,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發意菩薩亦爾,先須乘願求生佛前,法身成長,隨感赴益」。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穢土教化眾生不願往生凈土,是事雲何

答曰:若身居不退已去,為化雜惡眾生故,能處染不染,逢惡不變。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如此人等,堪能處穢拔苦。若是實是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彼者,相與俱沒。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

是故《大智度論》雲:「若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眾生者,聖意不許」。何意然者?龍樹菩薩釋雲:「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減少,若經夜至明,乃高於余者。凡夫在此發心拔苦,亦復如是,以貪嗔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反墮惡道故也」。

《十方隨意往生經》雲:「普廣菩薩白佛言:世尊,十方凈土皆為嚴凈,何故諸經中偏贊西方阿彌陀國,勸往生也?佛告普廣菩薩:一切眾生濁亂者多,正念者少,欲令眾生專念有在,是故讚歎彼國為別異耳。若能依願修行,莫不獲益。

問曰:《無量壽經》雲:「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有世人,聞此聖教,現在一形,全不作意,擬臨終時,方欲修念,是事雲何

答曰:此事不類。何者?經雲十念相續,似若不難,然諸凡夫心如野馬,識劇猿猴,馳騁六塵,何曾停息。各須宜發信心,使積習成性,善根堅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風刀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何不預克念也?

問曰:若人但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眾生無明黑暗。然有眾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復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三者信心相續,謂余念間故,迭相收攝。若能相續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涅槃經》雲:「夫放逸者,是眾惡之本不放逸者,乃眾善之源。如日月光,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於諸善法,為最為上。亦如須彌山王,於諸山中為最為上,何以故?一切惡法,由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為本」。

《五苦章句經》雲:「眾生等是流轉,恆三惡道為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為客舍故也」。

《大庄嚴論》雲:「勸一切眾生,常須繫念現前,偈雲:盛年無患時,懈怠精進。貪營眾事物不修施戒禪。臨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除斷五欲想。精勤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念亂。智者勤投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馬用磑。若其斗戰時,迴旋不直行」。

《觀佛三昧經》雲:「佛告阿難:『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犯罪者葯,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暗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三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種智』」。

成剛法師念佛法語

成下剛法師述義

一、《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以是之故,我釋迦本師不舍大慈,無問自說,特開此凈土法門,以拯救末劫,令法界眾生,賴此以階無上菩提,妙不可言。願聞者共效之,切莫錯過,而失極樂利益也。

以末法眾生業深習重,論其本能,只能造業,只能沉淪,沒有其他,無有出離之緣。面對末法眾生這種現狀,這種現實,法藏比丘是看在眼裡,哀在心上,作是思維:採取什麼最好的、最優勝的、最佳的方便辦法,才能拯救這些罪業深重苦難眾生呢?所以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所,經過五劫的思維,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凈之行,而發了四十八大願,以願起行,經無量劫難苦行,捨身受身,將所修行功德都收攝在阿彌陀佛聖號之中。

阿彌陀佛四字聖號,就是法藏比丘大願與大行的積集,亦是法藏比丘所修萬德之所庄嚴,亦是彌陀如來的全部家業。所以我們一心念佛,就具足法藏比丘的大願大行,如來智慧德相就招感為我們自己所有,如來的全部家業就都恩賜給我們了。

佛說三藏教典,八萬四千法門之中,簡而易行,功高易進,效果神速,橫超三界,一生決了,不受後有,唯念佛一法,可通入路,所以被龍樹菩薩判為易行道。是靠他力持,即阿彌陀佛的願力,所以法藏比丘於四十八願中的根本之願,即第十八願中說:「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即包括無餘之義,這裡面有善的、惡的、有罪的、無罪的、悟的、迷的、智慧的、愚痴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乃至地獄餓鬼畜生,只要回心,再不造惡,一心念佛短命的,十念,乃至一念;長命的,盡此一生去念,皆在阿彌陀佛的願力攝受之中,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若不往生極樂世界,法藏比丘都不成佛

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證明此願真實不虛,是故我等罪業深重,無有出離之緣眾生,對十方的慈父——阿彌陀佛,為我等發的宏誓大願,應當忍可於心,深信不疑愛樂隨順

要把阿彌陀佛請到我的心中安住,讓阿彌陀佛在我心中理直氣壯,正大光明,頂天立地,永遠不倒,是我不阿彌陀佛的一片好心,亦是我知恩報恩,亦是我對阿彌陀佛最大的回敬,亦是我善念阿彌陀佛,安住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即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

三藏十二部者,三藏即經、律、論也。十二部即:一、契經;二、重頌;三、受記;四、孤起;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議。

阿彌陀佛證得本覺妙心,而得成佛道,方稱為阿彌陀佛。於六凡法界,即人、天、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及四聖法界,即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心,唯佛一人證得本心,即本來心,性成無上道,純真無妄,純正無邪,超九法界而獨尊,最為無上。所謂一真法界,即一佛法界也。

又於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唯有念佛一門,無不包羅,其大無外,普攝一切,無有遺余。其餘八萬三千九百九十九種法門都不能,故曰,阿彌陀佛即是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即心要也。

法印者:

一、小乘三法印。謂佛說小乘經,以無常無我涅槃寂滅為法印。印即印定之義若有三法印,印定其說,是名佛說。若無此三法印印定,是名魔說。如世間公文,有印印定,證明可信,故名三法印。

1、無常印。謂世間生死及一切法,悉是無常眾生不了,於無常法中,執以為常,故佛說無常,以破其執常之倒,倒即顛倒,是名無常印。

2、無我印。謂世間生死及一切法,皆是因緣而生因緣性空,所謂因緣和合,虛妄相生,因緣脫離,虛妄名滅,舉體虛妄,本無有我眾生不了,而於本來無我的一切法中,強立主宰,執之為我,故佛說一切法無我,以破其執我之倒,是名無我印。

3、涅槃寂滅印。梵語涅槃,華言寂滅,即不生不滅。謂一切眾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業,流浪三界,故佛說涅槃寂滅之法,令其出離生死之苦生死生滅也,而得涅槃寂滅之樂涅槃寂滅即不生不滅也,是名涅槃寂滅印。

二、大乘法印。佛說大乘經,以實相為法印。實相者,謂無一切虛妄之相也。印即印定之義。謂以實相印,印定一切法皆無相故。

阿彌陀佛證得本具之實相,而得成佛道,方稱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使令證得清凈實相,畢竟得作佛,故曰,阿彌陀佛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實相法印。

佛說三藏教典一代時教,是處處指歸,時時導向,即指歸凈土,導向極樂也。是三根普被,即上根、中根、下根,利鈍全收,即利根、鈍根,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是九界同歸,即九法界眾生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之處,故曰,阿彌陀佛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終歸宿

阿彌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是法界眾生的大導師,是苦難眾生的大救星。

慈父者,以阿彌陀佛成就十方眾生法身慧命故;大導師者,以阿彌陀佛能導引十方眾生趣向極樂故;大救星者,以阿彌陀佛能以光明名號救度十方眾生出離三界火宅故。

大德有言:「一句彌陀三界」。

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無量壽經》中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唯十方諸佛是超九界而獨尊,無有何法能超越其上,此無上功德,即指佛的功德,謂畢竟得作佛也。

又雲:「 若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以是觀之,非一句彌陀三界而何?

經雲:「但念阿彌陀即是深妙禪」。

大德有言:「寶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又舉一念,即是法界全體。阿彌陀佛這一念提起來了,則八萬四千種生死妄想皆得降伏、對治,乃至斷除。又不染為禪,一心念佛,則自然遠離世間五欲六塵,所謂得念佛三昧是也。念佛三昧是諸三昧中王,非深妙禪而何?

經雲:「念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此顯脫罪出苦,無甚於念阿彌陀佛,功能力不可思議,以仗他力,即阿彌陀佛的願力故也。善導大師雲:「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亦此義也。

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阿彌陀經》雲:「專持名號,以稱名故,眾罪消滅,即是善根福德因緣」。又《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句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散亂念佛,尚獲如斯大利,何況一心稱名,非入涅槃界,不可窮盡而何?

是知滅惡生善,脫罪出苦,一生決了,不受後有,乃至得成無上菩提,無甚於念阿彌陀佛,最為第一。

謂一心念阿彌陀佛,是惡也滅了,善也生了,罪也脫了,苦也出了,是故一生決了,不受後有,乃至得成無上菩提。無有哪一法能超過念阿彌陀佛,最為第一者,即無有二也。

要想醫治心上生死大病嗎?那麼請你心念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即是無上的法葯,所謂阿伽陀葯是也。

生死大病者,即指眾生八識田中所含藏的貪嗔痴等八萬四千生死種子,所謂生死習氣惡習嗜好。阿彌陀佛是無上的阿伽陀葯,所謂阿伽陀葯即不死葯也,能治一切生死大病。所以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種生死大病皆得對治,是眾病皆瘥也。

從了脫生死一大因緣來說,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即預示著災難六道三途,乃至無間就要現前,所以我們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地藏經》雲:「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八大人覺經》雲:「心是惡源」。《遺教經》雲:「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難以制御」。《楞嚴經》雲:「此攀緣心是生死妄本」。達摩祖師雲:「心生即是罪生時」。《大集經》雲:「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則妄念就要現前,而妄念即是生死妄本,能建立無邊的生死、罪業和痛苦而生死、罪業和痛苦即是災難。又舉一念即是法界全體,今既妄念現前,則不出六道三途,乃至無間,或天法界、人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阿修羅法界,必落其一,而不能超出其外也。是故,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阿彌陀佛不二,阿彌陀佛我心一體。是故我當以心持佛,唯佛是念,非佛不念

此明心佛不二。以離開能念之心,則無所念之佛。離開所念之佛,亦無有能念之心。所以能念之心即是所念之佛;所念之佛,即是能念之心。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佛心一體。如水乳合,離水無乳,離乳無水,不可分也。是故當以心持佛,唯佛是念,非佛不念

心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心法和合,方能建立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即往生極樂,究竟成佛也。

阿彌陀佛世間世間,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之處,故我們要把身心世界徹底放下無所顧忌地安住其中,不動不搖,是名善念阿彌陀佛

安穩之處雖多,然要將其說到真實處、根本處、究竟處,唯有十方諸佛所居之清凈國土最為安穩,然這對於法界眾生來說,尤其是對六凡眾生來說,所不堪能,故無分也。

十方世界,只有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所以文殊普賢位居等覺,而發願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唐時張善和、張鍾馗,皆以屠宰為業,臨終遇善知識,十念亦得往生成佛有分。

阿彌陀佛,是世間世間,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之處,理當安住,不動不搖。

千念萬念皆是生死苦輪,唯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才是極樂蓮邦。

以千念萬念,體性是一,即未離妄念妄念生死根本,能建立無邊的生死、罪業和痛苦,故曰,皆是生死苦輪。以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所建立,又阿彌陀佛有願在先,若有眾生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往生之業,以念佛為本故知,唯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才是極樂蓮邦。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是阿彌陀佛的最大孝順,亦是最好的禮敬。

《觀無量壽經》雲:「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又《無量壽經》第十八願雲:「十方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依此二經之意,是釋迦如來此方發遣,彌陀如來彼國來迎,此遣彼迎,是故我等當奉佛語,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方不負二尊之意,所謂依教奉行是也,故曰,是最大的孝順最好的禮敬。

要把阿彌陀佛請到我心中安住,讓阿彌陀佛在我心中頂天立地,永遠不倒,是名心善安住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明阿彌陀佛在我心中安住,則是我善於安住極樂世界

《觀無量壽經》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知,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法身父母,能成就我們的智慧之命。然世間孝順子女,尚且把生身父母接到自己的家中奉養,所以我們也要把我們的法身父母——阿彌陀佛,請到我們的心中安住,方不失法身父母——阿彌陀佛之孝敬也。

若不能乘阿彌陀佛之宏願,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成無上覺道,乘願再來,救度一切眾生,得大安樂,出離苦難,我即是對佛的最大欺騙、對眾生的最大犯罪、對自己的最大自殺。是故我從今已去,唯佛是念,非佛不念,寧可念佛一句死,不可忘佛一句生,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普賢行願品》雲:「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壞散,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勿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庄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

又《阿含經》雲:「若修福業,而無願者,譬如五彩巧繪,文錦雖佳,不以膠和,終不堪久。亦如陶家瓦器,坯質已就,不經火煅,終不堪用」。《阿彌陀經》雲:「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是故,我今發此願,以自監督、鞭策、勵行也。

身命可舍,阿彌陀佛不可不念

此色身濁命,一是造罪,二是遭罪,除此以外,更沒有其他,誠應舍罪惡之物,無由惜也。但借用此色身濁命,念阿彌陀佛可以,以儘快地解脫對我們的系縛、逼迫和障礙,是故,身命可舍,阿彌陀佛不可不念

千念萬念皆是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之念,皆是六道、三途、地獄生死痛苦之念……。千念萬念,唯有阿彌陀佛這一念是妙善清凈通達、心開、意解之念,是為賢、作聖、成佛解脫極樂之念。是知千念萬念,念哪一念都不行,千念萬念,不念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行。且人生無常,有今天沒明天生命呼吸間,彌陀不向此刻念,更向何時念彌陀

嗚呼!濁世不可久留,時間不待我也,恐後無日矣!故我當借有限之生命,念無量之彌陀,舉念即彌陀說話彌陀,做事亦彌陀,我即如是念,願共諸眾生,皆如是念彌陀

大德有言:「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解此義者,當如是念彌陀

我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即是災難六道、三途、無間就會現前。且此五濁惡世皆是死路,唯有阿彌陀佛這一條活路,所以我一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我寧可死在一阿彌陀佛上,也決不活在一妄想上。我既已發願,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我就要把阿彌陀佛念好,念得純而不雜,念得凈而不染,念得真而不虛,乃至念得一心不亂,妙契彌陀大願,究竟往生

以於此五濁惡世,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皆是死路,唯有阿彌陀佛這一條活路。又世俗有言:「既來之,則安之」,我今既已投誠皈命於阿彌陀佛,當義無反顧,不僅要唯佛是念,非佛不念,而且要把阿彌陀佛念好,念得一心,念得透亮,是為上不負阿彌陀佛之期,下不負己靈也。

我就要在這些有事無事善惡逆順、苦樂罪福、生死存亡、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境界之中,把阿彌陀佛念好,念得一心,念得透亮。

以有事無事善惡逆順、苦樂罪福、生死存亡、錯綜復雜、千變萬化的境界,乃世間相,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然同一虛妄,本來不有,但不理會可也,念佛自然障礙。又於此五濁惡世,既然就阿彌陀佛這一條活路,則為了活命,謂使法身慧命得活,是沒有踰越不了之障礙也。

一句阿彌陀佛,能翻天、能覆地、能移山、能倒海、能摧毀三界六道、能建立極樂蓮邦,乃至無上菩提因此而成就。其威力如斯,誠為不可思議,且百千劫難遭遇,願聞者切莫當面錯過,而失極樂世界大利益,誠為可惜。當奉佛語,自行化他,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賴此一句阿彌陀佛,皆得成就如來智慧德相。若能如是,方為不負我佛婆心之教。

此讚歎阿彌陀佛的功能力不可思議也。

譬如我們發心要到北京去,在這一念心的力量作用下,開始起行,一步、二步、三步……,乃至百千萬億步,步步都趣向北京,待到步子走得圓滿了,北京自然現前,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者是也。

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也是如此,在這一念願心力量作用下,開始念阿彌陀佛一句、二句、三句……,乃至百千萬億句,待到阿彌陀佛念得圓滿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自然現前,所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是也。

綜上所述,去北京或上極樂,雖然有世間與出世間之別,然所以皆得成就者,其理則一,咸貴在堅持,功在不舍也,願聞者深思焉。

此明念佛貴在堅持,功在不舍也。

如善導大師雲:「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正定之業者,有二義:一、一心念阿彌陀佛,正是決定往生之業。二、一心念阿彌陀佛,是決定得正定聚之業。

對於發心求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人來說,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尚且失大利益,誠為可惜,何況至今尚未得聞,或已得聞,當面錯過者耶?更是可憐可憫。願已發心者得成就,已得聞者莫錯過,未得聞者速得聞。

此明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尚且失大利益,何況至今未得聞者,極樂世界利益無分。或已得聞者,當面錯過者,更是可憐可憫。

曠劫捨身捨命,不如剎那一句阿彌陀佛

以曠劫捨身捨命,不出生死,與上極樂世界無干,亦是徒勞。《無量壽經》雲:「乃至一念」,《觀無量壽經》雲:「乃至十念,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不如也。

世間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等為寶,實皆出於頑石,終成瓦礫而非真寶也。阿彌陀佛能出生極樂世界安樂無量眾生,令無量眾生得大富貴,得大饒益,得大安樂,乃至畢竟得作佛,是知阿彌陀佛實乃無價之寶,可謂寶中之寶也。過去未聞,今已得之,所以我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來珍惜阿彌陀佛生命在,阿彌陀佛即在;生命不在,阿彌陀佛也在。是生命可舍,阿彌陀佛不可丟也。

此明世間金銀七寶實屬頑石,終成瓦礫阿彌陀佛乃無價之寶,可謂寶中之寶也。以阿彌陀佛是無上的佛寶,能出生一切眾寶也。

自今已去,我要阿彌陀佛大興恭敬禮拜供養、讚歎、憶念,以示對阿彌陀佛老人家的孝敬之意。

以若無阿彌陀佛的救度,我等末法罪業深重凡夫在這三界六道苦海里,不知會被生死業風所吹,將漂流到何處,而不知所歸也。今何福何德,能乘阿彌陀佛的願力,上極樂世界,是過去睡夢也想不到的事,可今天能成為現實,這一切都阿彌陀佛的恩賜。

噫!阿彌陀佛大恩比天高,比海深,比地厚,我等下劣,無以報效,唯大興恭敬禮拜供養、讚歎、憶念,以示對阿彌陀佛老人家的孝敬之意。

世間不舍,極樂不得。

經雲:「委棄身命,尊崇道故」。孟子曰:「生我所欲,義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何況五濁惡世正是我等所要捨棄的,極樂正是我等所要欣往的,安得不舍世間而取極樂耶?

心若離開阿彌陀佛,心即濁惡、染污、顛倒、障礙、迷悶。心若不離開阿彌陀佛,心即清凈解脫自在安穩快樂。是知,心若離開阿彌陀佛,是極為遭殃。心若不離開阿彌陀佛,是最為吉祥,所以我心一念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觀佛三昧經》雲:「父王白佛,念佛功德,其狀雲何?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牛頭旃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花果,發狂而死。後時旃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所言伊蘭林者,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言旃檀者,喻眾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眾生但能念佛不斷,道業成辦也。

此明心離開阿彌陀佛,無有好事,如彼伊蘭林,故曰遭殃。心不離阿彌陀佛不好也是好,如彼旃檀樹,故曰吉祥

文殊普賢位居等覺,尚且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唐張善和、張鍾馗,皆以屠宰為業,臨終念佛,尚得往生。是知,阿彌陀佛這一法,於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最為殊勝,是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十惡五逆亦可預入其中。

此明阿彌陀佛這一法,於佛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之中,最為殊勝,是九法界眾生第一最可信賴的安穩之處

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皆殊勝,然而阿彌陀佛這一又是殊勝當中的殊勝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皆奧妙,然而阿彌陀佛這一又是奧妙當中的奧妙;佛說三藏十二部教典雖皆無上,然而阿彌陀佛這一又是無上當中的無上,所以者何?以阿彌陀佛即是眾生本具的,三世諸佛所共證的本覺妙心,微妙難思議。是故願與法界眾生,共念阿彌陀佛,同參三德秘藏,共入毘盧性海。

此明阿彌陀佛這一法,於佛說三藏教典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是殊勝當中之殊勝,是奧妙當中之奧妙,是無上當中之無上,最為第一也。

世間世間什麼最好?什麼最不好?曰:心不離阿彌陀佛最好,心離開阿彌陀佛不好。什麼最善?什麼最不善?曰:心不離阿彌陀佛最善,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善。什麼最樂?什麼最不樂?曰:心不離阿彌陀佛最樂,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樂。是知,心不離阿彌陀佛不好也是好,心離開阿彌陀佛,好也是不好;心不離阿彌陀佛,不善也是善,心離開阿彌陀佛,善也是不善;心不離阿彌陀佛,不樂也是樂,心離開阿彌陀佛,樂也是不樂。所以者何?以好、善與樂在阿彌陀佛不好、不善與不樂在其他故也。

此明心不離阿彌陀佛,最好、最善、最樂。心離開阿彌陀佛,最不好、最不善、最不樂也。

一句話,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

以心離開阿彌陀佛,妄心就要現前,妄心要現前,必然落在六道三途,乃至無間,不能超越其外,故曰,心離開阿彌陀佛沒有好事

成就凈土法門關鍵在於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情況下,只念阿彌陀佛這一法,其他什麼也不念。若因習氣或事緣起了一念,應立刻覺知,馬上把念收攝回來,繼續念阿彌陀佛。若能這樣堅持日久,念佛自然得一心。

此明念佛如何得一心,有三:一、只念阿彌陀佛一法。二、其他什麼也不念。三、妄念起時,馬上把念收攝回來。

我深信極樂世界是樂,要如同我深信娑婆世界是苦一樣,無有異也。我切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要如同我切願出離娑婆世界一樣,無有異也。我一心執持阿彌陀佛聖號,剎那無間,亦要與我心臟跳動時刻不停一樣,無有異也。

此明深知娑婆世界苦,方能知極樂世界樂。對娑婆世界深生厭離,方能欣往極樂世界。知人生命呼吸間,方能剎那不離阿彌陀佛

除了阿彌陀佛,其他一切皆生死邊事,不可念也。

以妄心念妄境,皆生死邊事,故不可念也。

寧受地獄苦,不離彌陀

地獄雖苦,然心不離阿彌陀佛,不唯可以出離地獄,永不受也,且能往生極樂世界,畢竟得作佛。

但念阿彌陀佛一法足矣。

以念阿彌陀佛,即可直了成佛。若再念其他,萬般皆無用,徒勞無有益也。

十方世界,我只知阿彌陀。除了阿彌陀,一切皆不識

阿彌陀佛不死法,其他一切皆是生死法故也。

出家家人生死緣中轉。生死不死彌陀緣不活。

生死緣者,以妄心念妄境也。彌陀緣者,以心念阿彌陀佛也。

於一切時中,不離彌陀,是為最親切,更不用其他。若離阿彌陀,萬般皆無用,徒勞無有益

善導大師雲:「眾生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念佛,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其前,故名近緣也。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上緣也」。

又一心稱名,即被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曰,是為最親切,更不用其他。

我一心念阿彌陀佛,就是為了徹底、全部、乾淨地對治、降伏、消滅我千千萬萬的生死之念,所以千千萬萬的生死之念,哪一念都不能動搖、侵犯、佔領我念阿彌陀佛這一念。假使熱鐵輪,在於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所發願佛子如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此明以誓願力持,令心安阿彌陀佛這一法,不動不搖。

我若一念離開阿彌陀佛就如同覆我的這塊天塌了,載我的這塊地陷了,支撐我的這個擎天柱倒了,如是我的一切都完了,所以我一也不能離開阿彌陀佛

此明心離開阿彌陀佛,是禍患無窮,說不能盡,所謂大事去矣。

往昔我競用這一念築生死城了,今天我要反其道而行之,用這一念造極樂城。我每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是在極樂城添磚加瓦,所以我要晝夜不停地念阿彌陀佛,加快工程進度,爭取早日把極樂城建好,以便安樂法界眾生,了卻我佛長劫大願。

以往昔迷,惡用其心,造無邊生死今日悟,善用其心,建究竟涅槃,悟迷有分齊,今非昔比也。

從今已去,我就一件事,即看著我心,一念也別離開阿彌陀佛就行了。

所謂一件事,即一件大事,謂一大因緣一大因緣者,即看著自己的心,一念也別離開阿彌陀佛是也。

阿彌陀佛在我心中,永遠正念昭彰。

謂讓阿彌陀佛在我心中,永遠顯現,其相鮮明,宛然可見,有如畫浮於面,雕出於的,日映於空,有目共睹,所謂千里來在此結穴,畫龍點睛是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