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法師:大話《觀無量壽佛經》之二

大話《觀無量壽佛經》之二

再說頻婆娑羅有一位親戚,名叫摩訶目犍連,幼年出家修行,在世尊成道之前,目犍連已經是一位名聞遐邇的外道師了,和另一位大外道舍利弗交往甚厚。世尊成道後,大目犍連拜在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座下,成為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著稱於世。

這一年,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世尊率領弟子們弘法到了摩揭陀國,在摩揭陀國都城王舍大城郊外的靈鷲山宣講三乘佛法大開普渡之門

婆娑羅王早就聞聽目犍連跟隨釋尊學法的消息,一則多年不見想念這位親戚,二則也想通過目犍連學習一些佛陀教法。因此,他親率隨從來到靈山齋僧供佛。大目犍連在佛前也極力推薦頻婆娑羅王,希望世尊能夠攝化此人作為傳教護法世尊於是召來弟子中說法第一的富樓那尊者,命他和目連一道入宮傳道。不久後,頻婆娑羅王、韋提希王後都先後前往靈山皈依我佛,成為印度諸王中第一位皈依佛陀國王,積極擁護釋尊傳教。

再說釋尊的父親凈飯王有兄弟四人,分別是凈飯王、白飯王、斛飯王和甘露飯王。凈飯王生有二子,一個是釋迦牟尼佛,另一個叫難陀。白飯王也生有二子,一個叫娑帝疏嚕,一個叫婆捺哩賀。斛飯王生有二子,一個叫摩賀曩么,一個叫阿耨樓陀。甘露飯王也生有二子,一個是提婆達多,一個就是阿難尊者

釋尊成道後,七位堂兄弟中,有難陀、阿難、阿耨樓陀和提婆達多先後隨佛出家,一起作了比丘

其他人暫且不表,單說阿難的同胞兄長提婆達多。根據《十誦律》的記載,說提婆達多「出家比丘十二年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爾時所說法,悉皆受持。」《出曜經》中也說他「十二年中,坐禪入定,心不移易,誦佛經六萬。」由此可見其廣學博聞,精進難得。然而,此人雖然聰明絕頂,一聞千悟,但是頗有野心喜歡沽名釣譽,因此常常受到佛陀的呵責,從而引起了提婆達多極大的不滿。他認為「佛陀生在釋家,我也生在釋家;他得道前是太子,我的的父親同樣也是大王。他憑什麼看不起我?」於是他決定要和佛陀爭奪教權。

為了進一步獲得大家對他的尊重,他順應當時印度修行苦行的風氣,針對佛陀提倡的中道學風,提出「五法」的苦行。根據《南傳上座部律藏》中的記載,提婆達多提倡的五法就是:「一、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至村落者罪。二、盡形壽應為乞食者,受請者罪。三、盡形壽應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四、盡形壽為樹下住者,住屋者罪。五、盡形壽不食魚肉,食魚肉者罪。」他所奉行的「五法」,在形式上比佛陀中道思想更為清高,立刻受到一些初學比丘們的極力追捧。不久之後,工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如願以償,從佛教僧團中帶走了五百比丘,離開靈鷲山,到了伽耶山另立僧團。建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五百人的小團體,其中包括以迦留陀夷、難陀為代表的不少釋迦比丘

當頻婆娑羅王和韋提希夫人皈依佛陀的消息傳來,提婆達多深感震驚,他知道作為印度最強大的摩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皈依佛陀意味著什麼。在這情況下,一心想和佛陀爭奪教權的他,必須想出一個應對的辦法,否則他的理想將無法實現。最後,他決定利用頻婆娑羅王父子之間的矛盾來作文章

主意已定,提婆達多開始帶領他的追隨者們想辦法接近阿闍世王子。他們擺出一副苦行僧的作派,企圖引起阿闍世的注意。沒有多久,阿闍世王子對他已是推崇有加。提婆達多心中狂喜,知道自己的初步計劃進展得非常順利。不久後,阿闍世正式皈依提婆達多,並開始大力資助提婆達多領導的僧團。

提婆達多知道,他要想爭奪僧團的領導權,必須想辦法除掉世尊的大護法婆娑羅夫婦。但是如果要想除掉國王王後,那麼自己只能依靠太子阿闍世這張手中的王牌了。思考再三之後,他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尋找機會慫恿阿闍世發動宮廷政變,弒父篡國。於是,一個「殺老王,立新王」的陰謀開始在他腦海中醞釀。他知道,一旦自己在阿闍世心目中樹立起了不可撼動的形象時,也就說明他實施「殺老王、立新王,殺老佛、立新佛」計劃的時機成熟了。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