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4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平等心是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四加行的體,識是什麼?我看到的與所看到的在習氣自然而然的混為一談 那什麼叫勝義諦、俗義諦,什麼叫真諦跟俗諦呢?就是你現在平等心,就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就是報冤行、隨緣行這個體,隨緣平等隨緣行就是無我,報冤行就是諸法平等都是業力這一業力,你覺悟了就變為意。簡單來講,我們這個三界,所謂講識,三界唯識。我們的智慧,我們本來的智慧已經轉成識了,因為執著而轉成識,因為轉成識,三界是一個識。三界是識,那我們現在識就是意念裡面出來的,是一個意識,就是意境啊,意境轉識,我們名字叫做識,其實沒有一個另外的識可得,就是沒有一獨立的識存在。有人說,我們用識來怎樣,其實沒有獨立的識存在。法界的境,我們看到了把它起個名字叫做識,這個識是個什麼東西就是我看到的,並不是說有個獨立的識存在。其實我們眼有眼識,認為眼裡面有個獨立的識存在,是錯誤的,那是空中見花,在空裡面找花,是有病的,就是眼睛生病了,看到空中之花一樣。其實眼睛好了以後花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萬法,就是一個你的業報。但是這個東西現前的時候呢,你看到的時候叫做識,起名叫做識,方便說叫識,無識亦無得,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於無意識界,證明這個識,這個名字是不存在的。你看到這個識的境界,沒有對立,界就是對立,界相就是對立,無眼界乃至於無意識界,就是對立。我們有這個界的對立就叫凡夫。但是你沒對立的時候呢,就沒有我了。所以我跟法界對立了,中間叫識,識本來沒有的,你取了一個識,這個識沒有的,但你認為自己有這個識,就變成虛妄。抓住這個虛妄不放,叫執著。這個識是什麼呢?抓住虛妄東西,這個虛妄虛妄虛妄虛妄,叫做生滅虛妄東西叫做生滅

動識與不動識的區別,不動識會怎樣?如何不動識?

什麼叫生滅生滅本來無有生滅哪有生滅真實相呢?生滅是沒有實相的(在第一義諦中,生和滅是平等的,此生彼滅,彼生此滅皆是實相,有生有滅與無生無滅亦是平等)。沒有實相的東西你認為有個生滅的實相,生滅這個體到底是什麼呢生滅是沒有生滅的。為什麼?從實相上面講,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如果真的有生有滅,那為什麼有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呢?生滅能滅的話,可能生滅真實吧。但是我們認為有生滅你認為生滅的體,無非你抓住一個妄體,就像水裡月亮一樣,不斷的撈,不斷的撈,結果自己搞死了。所以我們意識到生滅本體,是沒有生滅的體,那就是法性,就是法空。如果你就光識空,一切了不可得,就是識空;如果一切法界就是我們這個識,建立法性,叫緣覺菩薩。二乘教法有緣覺,就是因緣乘的;有從識裡面見空性的,叫阿羅漢,這兩種二乘之人如果你從識空裡面,你意識到了,我們怎麼去修行呢?我們應該看到這一境界的時候,你不應該動識,在你動這個識的時候,就是取妄,這個妄非常狂亂的時候,六道輪迴就出來了如果你這個妄比較清凈,就是天道,這個妄是善的,就是天;妄比較惡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所以佛的經典上講若有地獄餓鬼畜生實有存在者,此人外道邪見,沒有什麼六道,實在講,六道就像水裡月亮一樣,事實上是不存在的。不存在的東西我們現在所有的這個識不存在,你一剎那時間你這個覺性就進入到法性。那怎麼樣的稱為不存在呢?怎麼樣證到不存在呢?怎麼樣感受到不存在呢?無非是你不動識心,不動意識的這個識心。我們盡量的做到不動識,怎麼樣的不動識呢?就是當下,當下這一念,當下這個體裡面,不動任何識的念頭

身和心的實相:太苦太累識會動(會嗔會怨狂躁不安);太樂太逸應識會狂(會貪會縱殺盜淫妄);識動輪迴不空,識退真性自顯;

釋迦牟尼佛修行他說我們身體至關重要,我們這個相很重要,我們身體在勞累的時候,在疲倦的時候,他會動識。比如你病了,那你識就狂躁、不安、煩惱就會顯現出來。或者說,你太貪瞋痴,你的身體好了,然後你又庄嚴又……什麼東西都顯現出來了,然後你的福報又大,到最後面你就會吃喝嫖賭殺盜淫妄都顯現出來,然後你心就會狂亂,你就會動識。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一定要適中,不住好不住壞。就是身體不能夠把它得很苦,但是也不能太快樂。你太快樂了,你會懈怠;你太苦了,你就會疲倦。疲倦的時候,你這個就會狂動。你在快樂的時候,太快樂了,太安逸了,吃了睡了吃,太安逸了,你一定會生起殺盜淫妄。

身體與貪嗔痴的關係,於貪嗔痴生出哪念覺性?

比如一個貪心很重的人貪心的人一定有殺氣,貪後必生瞋。貪後面不生瞋是不可能的。社會上不是講嗎?睡多了起盜心,吃多了起貪心懈怠之心,睡多了不義之心會生出來。所以人不要吃得太撐、太飽。瞋由貪扶持,痴由瞋來扶持,貪的後面就是瞋,瞋的後面就是痴,但是貪還是為根本,瞋才是後面的,痴就是愚迷。一個人非常痴於情,這樣的人他一定瞋恨心好重,他心中的火隨時可以爆發。情重的人,他的瞋恨心好重。有的人講,我就是瞋恨心重我就是沒有貪心,其實這是假的,只是用瞋心把貪心遮蓋了,我們看不到而已。那個人說,我重情啊,我就男女放不下來,其生我不貪的,我也不會恨別人,但是我就是痴心好重,我很重情。對痴心重的人,一旦他得不到這個體的時候,他的瞋心自然就會出來。但是呢,如果能滿足於他,就顯現不出來;但是不滿足他的時候呢,他的瞋心就會出來,瞋心後面呢,一旦瞋得不到的時候,瞋心後面你悄悄觀察,他的貪心特重,他用巧妙的方法給他遮掩掉了。所以我們貪瞋痴,這三個東西不可以分家的。所以呢,有貪必有瞋,有瞋必有痴,貪瞋痴它們三個東西在一起的,是相續的。所以呢,我們不可以把你的貪瞋痴分開來說,(於貪嗔痴分別說者,是留有空間,不管給貪嗔痴哪塊留下一點點微弱空間,貪嗔痴都能各自強化各自策應相互成就,找到力量強大,幾乎必勝,唯一斷永斷才是斷,否則此斷彼生盤根錯節,永無出期。)啊,我只有一點啊,我情放不下來,或者我有一點,我的瞋心,為什麼瞋恨心那麼重呢?我為什麼貪心那麼重呢?你應該說呢,但是你不了解法性,你知道這個道理你不應該說:我就是情很重,其實我貪心瞋心都放得下,這是妄語知見你應該說,我有痴心,馬上反省自己,我怎麼還有痴情呢?啊!原來我有情,我肯定還有瞋心,我肯定有貪心你應該這樣想。啊,那我現在要把這個情給斷掉。從根本來講,你貪心沒有了,就不應該有瞋心和痴心。只要你把貪心掉了,你的瞋心和痴心自然就會慢慢淡了。所以呢,貪心為根本,貪能夠令我們瞋,瞋就令我們痴,所以貪瞋為根本。你不斷的布施,不斷的舍貪,只要你貪心掉了,瞋痴就沒有了;你貪心不去施掉,你的瞋心跟痴心不斷的在發展。所以這三個東西連貫的。所以我們在勝義諦和俗義諦裡面,在你坐在那個地方不動識的時候,你意識不動的時候,你首先知道了第一義諦法,我們本來如是,大圓鏡智。

上下樓梯都是修行,不用識故;法界唯識三界唯識,識斷情空覺顯真如,入一行三昧成就四智

所以我們怎麼用功修行,我們上下樓梯都是修行用功方法就是不用識,怎麼樣的不用識?你首先要了解勝義諦跟俗義諦不二故,勝義諦一切法空,在金剛經里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勝義諦跟俗義諦,「應無所住」叫俗義諦,「而生其心」叫勝義諦。在你「而生其心」的時候,諸法應無所住就是平等的,你看世間都是平等之法,你生起平等法,就是在意念上面,在識上面來講,一切法是我之識,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是我們的意識。在你了解是識,是我的全部的時候,你這個心會於這個識的當下,就是「而生其心」。就是這一切識是我之識,就是沒有我,應該生出無我之心你這個心就是識、意呢,就轉為智。這個智轉出來,這個從是智,當下就是清凈的。所以在這世界你就會感受到你真實的修行,顯現出來,你就發現你自己修行的量就會來了如果你沒有認識到這個法界是你的這個識,三界是你的識,你就不能夠空無我,不能空無我,那個覺性、不可思議的覺性(就不能顯現),你現在的存在就是這一念覺性,了解這個識的時候,你的迷就轉為覺,而這個覺跟意相應就轉為化身,所以叫做化佛,而這個化佛就是覺性,無我的這個體就顯現出來。所以你坐在水邊,坐在塘邊,走在路上面,你不跟你意識,不要有二相的顯現,在一切處自在故,第二個呢心如牆壁,覺性如牆壁,叫一行三昧,就是平等之心在一三昧叫勝義諦,叫大圓鏡智,不動心了。但是呢,法界叫妙觀察智,一心叫平等性智。妙觀察智,觀一切相是我識叫妙觀察智。而一切相是一心,是我一個覺性,叫做平等性智。成所作智,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本來清凈故。所以,勝義諦跟俗義諦不二,能意會到勝義諦跟俗義諦不二,你自然會感受到你轉識成智了。

所以呢,我告訴你的這個勝義諦跟俗義諦的思維啊,就是真諦。這個法界是識,這個覺性轉識成智。勝義諦就是大圓鏡智,一心,就是本來面目。俗義諦就是法界,就是三界,就是識。我們要轉識成智,你知道這個法界就是你的識,沒有另外從這個覺性、這個一心裡面分出一個識出來,這個識叫作妄。你看,同樣是識,這個法界本來是識,你在這裡面又生出來一個識,你生出來的這個識叫妄,這個才是叫妄,這個識呢是轉成智。這個覺性不是跟這個識相應,這個覺性是跟這個識相應,在你覺時,了解法界就是你這個一心的時候,叫做智。如果你不了解法界,另外建立一個識,然後這個識的對立,它又相對了,這個相對的體呢,叫做凡夫。認為有一個我存在,叫做識,然後面對這個法界,這個叫做流轉。就是執著於這個法界,叫流轉。

不管怎麼修行,無非修後得智;顯根本智才修得後得智

事實上呢,你這個識,你這個覺性跟這個識相應,跟這個法界相應,成為一個體,稱為智。而這個智呢,對一心叫根本智;對法界來講,叫後得智,後得智就分出很多了。根本智只有一個,但是後得智就分出十法界如果你要把法界如果你要想利益眾生,你必須要修後得智,根本智不是修的,是本來面目,後得智你必須要修,有修一劫二劫,有修三大阿僧衹劫,有修無量無邊兆劫。而不管怎麼樣的修行都在修後得智,後得智是干什麼的呢?後得智是對於利益眾生來講的。佛陀把他的根本智建立在他的一念上面,然後把這一念舍給於眾生,他怎麼舍呢?就要修後得智。釋迦牟尼佛修三十二相十種好,就是後得智修出來的。根本智裡面沒有的,三十二相十種好在根本智里沒有的,在後得智裡面才有的,百劫修相好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後得智,根本智大圓鏡智他是不需要修的,所有修都是依根本智而修後得智,不依根本智不可能修後得智。

覺性何出?覺性如何安住?各宗各門是如何的安住方便?

所以呢,這個修,那我們現在要干什麼呢?根本智,我們了解了這一修行的時候,你的覺性已經出來了,你了解了這個覺性,但是在這個覺性裡面,很難把這個識安住,所以在後得智裡面有大菩薩,就是要救你不能安住的這個識。就是,我知道這個道理,但是我不能安住啊,所以他借用種種方便,那我們現在為什麼要信阿彌陀佛呢,其實啊他還是個方便。不管是從羅漢來講也好,還是大菩薩來講,還是十方諸佛,包括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方便。到最後面,如果成為大圓鏡智的時候,你在大圓鏡智的體裡面,所謂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東方、南方、西方、北方,都是在這個裡面,離開此,離開這個體,所有的功德都不會顯現出來。所以呢,西方極樂世界、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乃至於包括我們人道,都是在這個根本處。

到西方極樂世界與到他方世界的不同?娑婆世界殊勝功德娑婆世界是一切諸佛菩薩之根嗎?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什麼好處呢?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會獲得一個後得智,你會同時獲得一個後得智,你得到這個本以後呢,你也會獲得一個後得智,這個後得智起什麼作用呢?你會阿彌陀佛一樣來救度眾生如果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人跟釋迦牟尼佛相應啊,後得智大家每個人都有的,到將來大家都有的,後得智利益眾生,你跟釋迦牟尼佛相應就是中方世界,跟葯師佛相應就東方世界,跟觀音菩薩相應,跟某一個菩薩相應,唯有跟阿彌陀佛相應遍滿十方。成就我們的根本智,是我們的解脫之體。我們後得智到西方極樂世界利益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我們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成就圓滿十方救度眾生的這個體。到西方極樂世界干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本身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的。並且這個心還是非勇猛的,還是遍滿十方的,包括釋迦牟尼佛也在其中之一。釋迦牟尼佛修娑婆世界,在密宗裡面講,不到它方去,唯此娑婆世界功德為重,它方世界那麼快樂,那麼自在,那麼安心,但是在世界修行,一念功德超越天上五百年你在極樂世界邊地疑城住五百年,還不如此世界修行一天的功德你在極樂世界五百年極樂世界五百年在此世界相當於一天。我們在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相當於極樂世界五百年,那是在邊地疑城。極樂世界還要修行,那是在下品跟中品裡面的。

所以我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的話,還不如此世界修一天的功德。所以在密宗裡面,十方諸佛世界我不去,唯此娑婆世界為最,我在娑婆世界即身成佛,它認為此娑婆世界功德為最。它說娑婆世界苦多啊,此世界功德才是殊勝的,它認為此世界成就一切菩薩的根本,一切菩薩大悲心的功德,都在此世界成就。它這個理念不像我們現在這個理念,認為阿彌陀佛本身具備了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本身的大悲心的功德就在阿彌陀佛其中的一個品而已。但是呢,我們要是從這個裡面來講呢,十方諸佛所有的大悲心都以此娑婆世界為根,大家想一想,這樣的教法,我修密宗的時候呢,我覺得娑婆世界很珍貴,不到它方世界去,娑婆世界功德為最,我幹嗎要到它方世界呢。如果信阿彌陀佛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如果你不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會說,在娑婆世界一念功德超越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年,那為什麼不在此世界修行呢?為什麼要到極樂世界去呢?這個時候你就迷惑了。它方世界所有的菩薩成就大悲心,都在此娑婆世界為根,此世界為中方世界,中方世界就是一切世界菩薩成就大悲心的根,菩薩根就是諸佛之母,一切諸佛之母在哪裡?就在我們此世界就像蓮花的根一樣,離開這個根花就死掉了。十方世界所有的大悲心以此為根,如果你離開這個根的話,哪有菩薩可得呢?所以我在此世界要護根才開花結果,那一切諸佛皆來護,所以它方世界都要到我們娑婆世界來,所以呢,我在此世界很正常啊,那你感覺到住在娑婆世界為勝,就很驚嘆啊。

有個迴向迴向孰親孰虛的分別,與法不能相應;你連迴向十方的心都不真正具足,如何心聞遍十方?身遍十方呢?

事實上呢,阿彌陀佛絕對超過於彼,但是我們的感受上面來講,如果我們把功德迴向於十方,和把你的功德迴向給你爸爸媽媽,你覺得哪個親?動不動功德迴向媽媽兄弟姐妹,你覺得這樣的好親(你和爹媽兄弟姐妹親,你和親朋好友親,不還是和六道輪迴親嗎,親者情識已,六道輪迴已;你心和十方不相應,和此親情之外的一切不相應,此心如何到得西方?),迴向自己的孩子我要拜佛啊、念經啊,為了自己身體好,迴向自己的身體早點恢復健康,你覺得好親的感覺。但是呢,叫你迴向十方,你就感覺到一種失落感。為什麼呢?我應該迴向給我親人,感到一種實在感,迴向給十方有一種抽象感,就像內心中不踏實的感覺。你為什麼要寫個牌位呢,它有對治相,有這個對治的體你感到非常安心。所以我們往往被這種錯覺迷惑了,就感覺到好像這個是對的,事實上這裡面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的,你不知道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你能成就娑婆世界眾生你要成就十方世界所有的諸佛功德不可思議的。

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現釋迦牟尼佛在你手掌上面,十方諸佛在你手掌上面。你一手托著山河大地,一手是托著十方諸佛山河大地為依報庄嚴,十方諸佛為正報庄嚴,放在一塊的時候呢,就是十方世界。正報庄嚴,十方諸佛所住,十方眾生所住。依報庄嚴,十方眾生所依。諸佛庄嚴道場的,在道場裡面住著。所以山河大地眾生,十方諸佛所住,是道場,十方眾生的心,十方諸佛之心,合在一塊的時候,諸佛眾生不二的。所以呢,這邊是觀世音菩薩,這邊是大勢菩薩大勢至是成就十方諸佛道場觀音菩薩成就十方眾生。所以我們看觀經可以看得到,觀音菩薩是有五道眾生,這邊大勢菩薩是十方諸佛建立道場。同樣的是觀音菩薩,一個大勢菩薩,講的是兩個相,一個是講依,一個講正,一個是接引眾生,一個建立諸佛庄嚴道場。干什麼呢?有眾生有佛,才能夠相應,才能夠理事才有體有相有用。如果你是有這個體,沒有眾生,那跟眾生就相違背了。所以呢,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道場在你手上,你要建立釋迦牟尼佛這種道場還不容易啊,是不是?

為什麼十方諸佛都要勸我們念阿彌陀佛呢?從這裡面可以看出來,我們一念阿彌陀佛是十方世界諸佛功德所積聚的地方,和你念十方諸佛,就是此娑婆世界功德。所以我們不能夠以這個大悲心的因地作為根本,我們要以佛陀的果德,大悲心還是眾生的心。我們感情上面感覺到釋迦牟尼佛功德殊勝娑婆世界悲心最重。我們感情感情,我們信阿彌陀佛,我們要感恩觀世音菩薩,我們要感恩釋迦牟尼佛,我們要感恩大勢菩薩普賢菩薩,我們都要感恩,他們無始以來安住我們、教化我們,每天都在教化我們,每秒鍾都在教化我們、安住著我們。但是呢,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他們所勸請的。只要你發起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是諸佛菩薩歡喜

隨你功德力量也會輪轉嗎?此世界修行成就殊勝功德,但此處亦不可住,所有修行皆系一體,並無不等;

我們同時感恩他們,感謝他們,但是我絕對不會說我要在娑婆世界住,我不走了,不能這樣的想法要想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你自然而來,來而無來,無來而來你不要來,它自己自然而來。所以在此世界講來,你還是有相的,所以在此世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千萬不要我不去了。你如果不去了在此世界修,那很危險的,即使你懂得了法性,你能不能夠把握住自己,不墮落到變異生死你能夠斷分段生死,能夠離開變異生死嗎?就是說,還是有業報啊。只是說,我們到了三地以上、四地以上和七地、八地,到八地菩薩才能作主。不到八地菩薩是不能作主的。比如國王,這些人都是菩薩再來,這些菩薩呢,但是不能作主說我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他下一輩子轉過來他又到哪個地方去做國王,是過去的業報所感召,這是四地至七地,隨業流轉,雖然功德廣大,不會墮到地獄餓鬼畜生那個地方去,但是還會你自己這個功德力量,然後感召於某一種果報,還是過去的因緣果報,自己不能作主,到八地菩薩就可以作主了,你可以想到哪個地方去就到哪個地方去,不隨著業力支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了諸佛,它方世界的佛在講法的時候,你就可以隨意去聽法。八地以下要十方諸佛勸請才能供養諸佛,如果十方諸佛不勸請,他就不知道,在大無為坑裡面了。

行住坐卧亦有二類:一類安住於智安住於法,一類隨妄而轉

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叫智。我們行住坐卧安住在這種智裡面,安住在這個法裡面,不要隨便的動妄念。你住在法裡面,自然妄念不生。怎麼樣才不動妄念?靠大家去覺悟吧。大家在妄想的時候,在煩惱的時候,可以問一問,你可以找我來問一下。你只有問,才能詳細的慢慢的解答。如果我一下子分別講清楚,你還不知道怎麼修行。所以不懂地方應該問。如果你不問的話,會失去極大的利益你還在尋找著什麼東西。比如我們上殿,如果你不問,永遠不知道怎麼上殿,你在門口跨來跨去的,如果你跟我學法,就應該到門裡面來,到門里來什麼樣子的?是住在法裡面。住在法裡面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你如果不問我,你老是在門口跨來跨去的。怎麼觀想啊、懺悔啊,天天搞這些東西,你搞了一輩子也沒有多大的效果。所以我們講金剛經,事上是講金剛經,其實就是教我們怎麼去起心動念,怎麼去修行,我們應該把心安住在修行的體上面,不要安住在我見上面。南摩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