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22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爾時世尊食時,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的出場與別的經典都不同,表何法意?出家人為何一般對行住座卧能不執著?缽有幾種?如何來歷?衣有幾種,何來歷?表何法?如何走路?走路有何修持辦法

爾者:法;時者,自然;法爾自然。這里不是釋迦牟尼佛放種種光,也不釋迦牟尼佛頭,眼,臉,身放種種光明,而是「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完全是非樸素平實的一個簡單過程,是法爾自然的一種狀態,我們的行住坐卧自然,絞盡腦汁,想種種好壞善惡是非分別,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是自然而然、與法相應、與眾生心相應、理事圓融行住坐卧四大威儀錶里如一的一種狀態釋迦牟尼佛化現人間,本來如來是不需要吃飯的,法性身者禪悅為食故,在極樂世界他吃什麼呢?他眼觀色,生起無住空性,就知足了,禪悅為食;,身上就會發種種光明,出無量功德,引度無量眾生他就以這個為食,以大悲心為食。為了接引眾生,故現食時,著衣持缽,乞食種種。過去在印度,全部是托缽乞食吃,(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缽又叫量器,用鐵或者瓦做成,有三種缽。我們受戒時會問是鐵缽瓦缽,時四大天王七寶做成缽供養佛陀不受,後用瓦做缽供養佛陀受後用神力將四個缽合為一個缽,同時接受四大天王供養。當時僧團里有比丘接受金銀諸缽乞食,形成分別爭執,由此佛陀定製,只能用此二種缽,不可以蓄缽互相比缽。包括出家人的衣服也是不可以互相比好差分別,不象在家人對衣物有種種分別妄想;如果出家人比好好差分別衣服,一定是恥辱可笑;出家人穿衣一般是灰色的,土色的,染色的,不可以穿華麗的衣服;除非發菩提心菩薩道,為利益眾生故。出家人對衣服不起貪著,如果執著於壞衣服也是不對的,有人特別喜歡穿百納衣,死後轉生一隻牛,因貪著故。出家人一般澡都難得洗,象我晚上臉從來不洗,沒有這個時間身體操心,怎麼會對衣服有貪著呢,我只是早晨起來洗一下臉,晚上從來不洗;出家人可能在修法上面有所爭執,但一般不會對吃喝拉雜或是對衣服有所執著的。我看到有出家人在寺廟里,開始挑剔飯菜都不好吃,離開此寺廟到別的地方去了;只因菜飯故而換寺廟,真是太吃虧了;這樣到那個地方都會煩惱,因為你連吃和穿住這些基本問題你都不能解決,如何能夠安住於法呢?所以我們對吃穿住坐方面,應該是很淡泊的;我們可以在修法上面有所爭執,但對於吃穿住坐方面的爭執,那是非常非常無聊的事;如果你能放得下來這些事情,顯示你還比較安心。剛剛出家可能會有這些問題,但出家五年就不會有此類問題了。如果出家幾十年了還對這種吃喝拉雜這種事情執著的話,這個人就完蛋了;根本就毫無意義的。

我們穿衣有三衣、五衣、七衣、祖衣;…….五條衣叫勞作衣,到中國有所變化,衣服大了,有點不便利了;衣代表佛,一般象缽一樣,放在房間里邊,象徵性的,代表佛法常住;要尊重於佛,恭敬於佛;按規定,衣服不會過膝蓋的,佛陀走路威儀具足衣服都不動的。我們現在人走路,象飛的一樣,為何,心狂動、狂亂故。當時佛在世就有比丘看到有水溝而蹦跳過去,佛陀因此而定製,遇此情形不可以跳躍,有失威儀,要緩緩的繞過去,佛弟子走路不能大步而行,要小步平穩而行,象大象走路一樣,比丘走路象日本人走路那樣,一步一步,扎紮實實,四平八穩;不可大步流星,是鬥爭堅固人才樣子走的。走路要知道起,知道落,你就如法了;能知道自己吃,能知道自己喝,能知道自己座,能知道自己卧,清清楚楚的擺在自己心裡面;世人一般人都在妄想,根本是不知道的,也不清晰,只是妄想清晰;不知道自己在行住座卧中打妄想,忘記了現行;這就告訴我出家人、學佛的人,心要落在當下;四大威儀具足

四大威儀各表何法?各修何要?共同的念力有何重要?為什麼恭敬心才能與法相應?為什麼說一切善根皆是過去無量大菩薩的護念?

過去印度,一般赤腳代表大悲心,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偏袒右肩赤膊,代表心地坦蕩清白自然大方,沒有藏藏遮遮的,不要衣服穿得很多,讓自己有種很收緊的感覺,遮遮掩掩的,代表他心中有小小秘密;有人大大方方的,代表他直心坦蕩;一般穿灰的,淡泊一點,心坦然一點,肯定會顯示出你的直心,沒有歪曲之心;所以從威儀上面,都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本性;到中國後,五衣沒有穿了,變成青衣。象我們現在這種灰色的衣服就是。佛教講一切唯心所造,現在我們的一身衣服穿著出去以後,人家都認為你是一個出家人,這種共同的念力是不可思議的,大眾所念功德自然會增長出來。由此念力的作用使這件衣服具足了衣的功德,具備了五戒功德;也就叫五衣,這件衣服穿在別人身上照樣有功德佛陀加持萬法,一切善法佛陀都會加持的;念佛什麼都可以加持,你發菩提心炒肉,那個肉都可以通過念的力量加持無罪;何況我們大眾所念呢?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可以舍離這件衣服;舍離即離開佛衣,即是過失;有的出家人要回家看看,家有好多人有點不好意思,就穿俗家衣服回家,地藏經講,出家人穿俗衣會墮地獄,由火紅鐵袈裟包身,將此人燙成粉碎;然後聚煙成形再到鐵袈裟內,如此循環無有出期,所以出家喜歡穿俗家人衣服過失是非常大的;我們念佛上殿過常法事都是穿七衣,出席特別重大法會,要穿祖衣,代表帶著一個佛的心過來的。在印度三件衣服足矣,我們只能有三衣,多一件衣服就是藏衣,一件佛衣代表一個出家人,你就是藏了一個出家人衣,過失是非常大的;一個寺廟,全部破落了,哪怕剩下一塊磚頭,都有護法神祗的護持;對一塊磚頭都要生出這種無上的恭敬心才好。總的來說有一恭敬心就有一功德有一恭敬心就培養一份直心;越是直心,越是容易與法相應;有人到廟里師父歡喜,有人不歡喜,死也不皈依;有人見佛像歡喜流淚,有人就是沒感覺這都善根多少有很大關係昨天講到,一切善根都與過去無量大菩薩的護念有關;所以今天你到此來聽法的善根都是過去無量大菩薩給你培養過來的;你的恭敬都是因為過去的善根所發起,都是多少菩薩在護念而生起的;所以我們聽法,修行一定要生無上的恭敬心,生歡喜心;這也是一個修行訣竅

緣起和合能生實相嗎?應該舍妄求真嗎?世尊著衣持缽與實相及緣起有何關係?如何能發揮自性本來的妙用

我剛才看了句話:「諸法緣起,生諸實相」緣起和合,生諸實相;實相就在和合的體裡面,我們這個世界上的體是圓的,整體是和合一體,因為和合故而生實相;因妄見不和合是分別體,不生實相;實相不離和合,不離緣起緣起不離實相,只有緣起的和合才能生實相,為什麼呢眾生講相呢,講緣起緣起就是我差別之相呢?我們現在看到的男女老少,長短高低都是緣起,只要你是緣起都是來自於實相,緣起性空,實相無相我們現在緣起中,只要沒有見到實相之前,唯有知見和合才能悟道;只有和合的體才能與實相相應;也就是說我們全部的假其實就是真,全妄即真,離開假相無有真得,假無體,真亦無住,離開假就沒有真的體,假即是真,我們假相就是真空真空就是假相,全假即妄,全妄即真,妄不是實之意,不是不要的意思;我們現在吃飯、穿衣、睡覺全部是妄,我們現在在這地方叫做妄相體,不可以這樣想:「既然都是妄的,我不要了」,全妄即覺,一覺生滅無生解脫你知道這是妄的,心就無住實相顯現;不是在妄之外另外有個求真;你現在全妄的生滅就是無住的真我,全覺就無執,假我頓消,真我就立即顯現出來。不執著就是緣起和合無住心,覺緣起和合生諸法實相。實相無相,不在生妄有實相心。不舍妄境而生實相,全水即波覺者即佛,妄是無住不可舍也,如果有妄可舍,那就是把妄的東西當成真的東西來舍了;有舍就有得,心就有住妄真之相對,有住就妄生,你去舍妄,難道真的有個妄的體存在?有妄體,那麼妄體不就是真的嗎?無妄可舍,妄的體不可舍,妄無住體就是真,舍妄求真那是頭上按頭,生滅無生的體無執,真心顯露,所以我們過堂、上殿,經行,全部是妄相,妄相本無執,空性實相不離當下;所以做一切事情無有執相,沒有任何執著,不執著就顯真;是故實相念佛,一切相皆是實相,一切法皆是佛法

爾時,即法爾自然什麼叫法爾自然呢?全假即真啊,全部的假即真啊;不執著於假,不住假,不是舍假,不是身體不住,是心不住,你的心不住了,全假即真,也就是說世尊著衣持缽」就這個意思。我們著衣持缽,違不違背呢?如果違背,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在做呢?我問你,釋迦牟尼佛做是真是假的呢?大家會說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是方便的,是假的,那我告訴你,那是我們的知見,如果佛陀有假可立,我問你,釋迦牟尼佛還有妄心嗎?如果他有妄心的話,那還叫佛嗎?!所以說,著衣持缽對佛知見來說都是無住實相,他這個體是不二的,所以他全部的妄就是真,是眾生的分別認為「著衣持缽」是假的,還有另外一個真可得這是頭上按頭,不真實;所以我們要通達智慧,安住於當下,悟到這個道理。所以說:「全波即水」,全部的波就是水,是不是離開波找得到水呢?所以釋迦牟尼佛來,是著衣持缽,無非是「水起波」而已,而這個波全部是水,沒有說離開波還能找到水;你把波去掉後,還有水可得嗎?所以對佛來講波是妙用,什麼是妙用呢?無執即妙用你沒執著了,就是你自性本來的妙用如果你舍波,那就不叫妙用了,變成凡夫。你如果把波藏掉後,找水,找到的永遠是無明。為什麼呢?因波起覺故,有了這個波才能起覺,這個覺是因為波而起,我們這一念覺依水而立,因波而覺,沒有這個波,那來的覺呢?沒有波的水叫無明金礦,就象我們第一次講的,金礦有金,沒有礦哪裡去找金呢?你礦都沒有找到,怎麼找得到金呢?金子就在礦裡面,離開礦就沒有金,礦喻煩惱波,覺者即是金;煩惱掉了金子就顯現出來了;礦好比是波,離開礦,你就找不到金子了,離開妄相就不能顯真了,所以你在礦裡面找金子應該不離開礦尋找,離開煩惱就沒有菩提,離開波找水也找不到了,離開當下的妄體找你佛性也是虛妄之談,不真實的;所以從這裡面,我們細細的觀察,悟了這個道理之後,你慢慢的會生起佛性之覺,不管是道家儒家還是佛家,其實佛教基礎最根本的法就是「和諧」二字,和諧其實就是見性的一句話;過去叫做「安居樂業」,道家家裡也講「安住樂業」,什麼叫安住樂業?大家和平共住,什麼是和平共住?就是無有執著;一切皆是佛故;沒有執著故,就是佛心佛心什麼呢和諧之事;這個都是相應的,這個法一定是相應的,與這個最基礎的理不能相應,還談什麼佛法呢?不管怎麼修,最後面達到就是這個「和諧」的境界也就是有法師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惡不要作,善去奉行,此是和諧之象,而自凈其意即是無執,沒有執著;這個就是佛法和諧就是不執著,不執著就是清凈的意思,清凈跟實相相應,這就佛法

如何狀態是與佛法相應?華嚴次第與金剛經有何關係?看金剛經要破哪三關用心會於金剛經的話是何狀態

釋迦牟尼佛這樣子吃飯睡覺,吃飯睡覺,弟子跟在後面幹什麼呢?到後來弟子問了,師父啊,我跟在你後邊天天吃飯穿衣打坐睡覺,到底幹什麼啊?平時老講,我們要發菩提心,要成佛等等。

這個時候佛陀平淡樸實的一件事情,上無佛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中間無所得無所失故,當下當體即是小乘眾生,或者小根基的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沒有悟道的人身心驚恐啊,就生重重疑惑了;在這地方,這樣子平平碌碌的一輩子,我不願意。我要爭個名,求個利啊,為什麼呢他不能覺啊。你不要看這部金剛經,是為大乘為最上乘人說你能夠把金剛經搞懂了,那真是不可思議華嚴52位法身大士都在金剛經這一念之中,金剛經真是不可思議教法。我昨天上講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都是遮止之法,十住十行十地十迴向都是菩薩道中的名言,設立種種方便於眾生而已,裡面有大方便,很多的方便在裡面;眾生的貪嗔痴非常的深重,用華嚴菩薩境界建立種種次第,唯金剛經毫無次第,直接當下承擔,也就是講毗盧遮那佛,直接講毗盧遮那佛的體,但是華嚴境界裡面毗盧遮那佛的體裡面有52位法身大士都是次第,都是名言持戒忍辱禪定精進這一切體,就是一念無生無住無念之佛性,所以金剛經搞懂了,是通達華嚴經的;五祖六祖專弘金剛經道理也在於此,過去祖師金剛經破三重關,初覺中覺後覺,初覺叫初關聞法妙覺,中覺叫重關,重關就是安住觀照般若的體悟,有關可閉,有關可住,有關可立;到無上乘的時候,叫毗盧頂上法,跟佛齊等,破三關,就成佛了,就是種種疑惑難破,所以在重關的時候,破疑證信,到了最後才是真正的徹底的當下承擔,徹底的當體即佛,徹底的沒有我眾生壽者四相現前,破三關基本上是這么個過程。我們要慢慢的體會其中的奧妙。我們要用心來會這個道理。說來容易,其實會到心處非常之難;一念剎那間會到心處,那個內心平靜內心和諧內心力量都是不可思議的。我們能夠會心多少就會多少吧。即是能種植一點善根也是不錯的。聽不懂也沒關係

何謂「無相衣」?為何說一切法皆為衣?如何超越對立當下與諸佛菩薩同體?這種同體有何妙用你真的能否信受?如何才能與諸佛菩薩的心相應?如何能與十方眾生的心相應?為何特稱衣為無相衣?無我狀態應作何解?水表何德?

著衣,在菩薩戒裡面這個衣叫做「無相衣」,到中國這個衣服變成一個表法的象徵不上殿的時候,我們的衣服放在房間清凈地方;一個表法了,只表法不顯法是一種錯誤的,象燈表智慧,花表因,水果表果,水代表大悲心,它平等智慧、透明、包容、濕潤、清涼解渴,種種水德皆具足了,水表現的德非常的明顯;並不是說面前要供一杯水,最重要的是水這個功德很大,水表法的功德也是最大的,人不吃飯不睡覺可以,但不喝水肯定不行;生命中沒有佛法也就完了,所以水很重要。其表法的力量非常的明顯、清晰,雖然表這么多的法,不能入到你的心裡面去,也沒有用;觀音菩薩大悲心,大勢菩薩表威神力,虛空地球宇宙的也是大悲智慧力威神力,文殊菩薩代表佛的大智慧,大智慧來自於跟本毗盧遮那佛,我們這個分別智慧叫小智慧,還有妄想執著如果你通達開悟了,那你小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因為心佛無二,一念遍十方故,悲心無二故,法界如是一念心故,如果你明了了,慈悲心就是無對光明理事圓融,不明了的人對立了,總是給佛菩薩對立,互不相融,總認為佛陀與我是有差距的,卻不知道你現在的悲心智慧與佛陀的悲心智慧是一體的不二的,因為佛陀是無對之體,他跟我們絕對是圓融的,中道的,但是我們妄心中他是相對分別心,對立的妄心;對立相對的體都是我們眾生妄見,煩惱之見,佛陀跟我們不是相對的,是絕對的,佛陀總是把全部的果德給與我們,但我們不肯當下承當,全盤接受;總認為我們是罪障凡夫有好大差距。建立障礙,卻不知道大悲心是無異形無住體無相對,你只要無住相應,無念相應,就與佛陀相應了,不執著即是大悲心相應。觀音菩薩是沒有相的,你做任何事情不要執著,你的悲心就與觀音菩薩相應了;一體絕對是無二的,生滅無生在因是無生,在果無生,以無生無生正好相應,因果同時,智悲同體那不就是觀音菩薩嗎?觀音菩薩在哪裡呢?在實相裡面,並不是我們這個肉體,這個肉心;你不能說觀音菩薩給我如何如何,那是我見邪見,妄見;觀音菩薩在實相裡面,實相即是本體你做一切事之時,心了無執,與無住實相相應了,悟佛知見,但是沒有親證圓滿佛智;一切菩薩與實相相應故,即是無相;實相無相即與一切心相通。是菩薩真實你在世界無相之事,你跟所有的諸佛菩薩都是相通相應的;無相即是智慧無相即是大悲心,無相就是神力,無相就是大願,無相就是建立平等國土無相就是建立平等庄嚴無相的體的不可思議功德跟十方諸佛的心都是相通的,跟十方菩薩的心是相通的,並且跟十方眾生的心都是相通相應的;無相即是不離生滅生滅無執本無住實相相應,無執即是無相,所以以無相為體,無念為宗,無念即是真如,無念的體就是念佛的心,就是覺的心,念佛就是無念心,念而無念,無念是超越自己的妄想;了知實相,名無念,無念之德;所以無念後面就是妙用;原來世界都是菩薩妙用,沒有一個我相獨立存在,我心大悲心與觀音菩薩相應,妄我頓消融,這個世界有我去我來?全是佛菩薩真心圓滿果德,因果同時,所以無怨無悔的做一些善事,無怨無悔的行一些菩薩道,無怨無悔的在社會修行,無得無失,無有一個佛可成,沒有一眾生可度;但是無佛可成而佛自成,無度眾生眾生自度;度無量眾生,不見眾生可度;佛亦成眾生亦度。眾生妄執,以為有佛可成,有眾生可度,沉迷在這種妄見上面;很難超越,很難超越這個體;

如何才能披得上這個「無相之衣」呢?特別提出要「生恭敬心」有何意義

菩薩無相衣,見這個衣你就要知道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我無相即衣;衣叫福田福田即是利益眾生啊,只要我生起無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啊,福田心生啊,心有恭敬即成福田;對一切世界升起佛之心福田自生;心即衣,心在哪裡呢,我們找不到心,恭敬即是;我們對一切法升起無上的信心,無上的恭敬心,福田自生;如果不生恭敬心,那能穿到福田衣呢?衣是表法,三千大千世界無非是衣;持戒即衣,做善即衣,六度即衣,四攝即衣,世界上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叫衣服打坐念佛皆是衣,山河大地本體功德也叫衣,有相與無相不作分別想,無相的衣披在無念的身上,無念的人叫覺念;一個覺悟人才能真正披到菩薩衣服;一個沒有覺,沒有體的人,這個菩薩無相很難披啊,披不到身上啊,披到身上你也不知道啊;變成執著了,持五戒啊修十善啊,都變成人天之法,因為你不知道無相故;你不能披弘誓鎧啊,你不知道這一切善法都是佛的衣服而無之人,人家打不到罵不到,沒有相誰能看到你呢?有了這無相佛衣,你已經在無相之中,人家罵你的聲音啊,你都看不到了;人在無相的體裡面,比如如果你劃船,對面有一隻大船過來了你就會叫人家讓你一下,讓我過去。而假如你見到一座山,你就會繞著山走,不會對山叫讓你走,為什麼我們不會對山叫,讓山讓我;而會對人叫呢?因為有相的人會有對立的存在,我有相啊。如果你沒有相了,就象山誰還會叫山讓路呢,人家會圍著你轉;所以無相之人在外面任何地方都是非常的圓融,所以學佛法學到後邊是非圓融的,不會給別人帶來很多的麻煩。注意圓融之人一定是個無我的體,有誰會對大山說我對山生煩惱呢?我罵山啊,恨山啊,有沒有?我們只有對人生煩惱,為什麼呢?因人有相故;你有個我相在哪裡,人家都盯著你了,如果你沒有相了,誰盯著你呢?可以在山上打坐啊,或者做什麼事情啊,還覺得很舒服呢;如果你是我相具足,就見思惑煩惱,就不高興;煩惱都是為我們心裡不圓滿無相者,自然都會象山一樣,所以我們要披無相衣,那樣我們在外面會非常樂意的去做無相無不相,在無相當中,所有的東西對你來講都是無住,你緊緊記住,只要你不執著,這個世界非常清凈如果你執著,這個世界肯定是煩躁不安的;會有一種不能安定狀態出現。

持缽,缽有三種,一種是一個人吃的缽,二種是可以二個人吃的缽,一人東西經行,一人去乞食化緣三是三個人吃的缽:五台山有的,好大的;缽是應量器。吃多少裝多少。

上殿是佛事,過堂是不是佛事呢?有人說寧肯不上殿也要來過堂,是對還是錯呢?何謂直接消受,何謂間接消受?二者的差別有多大?何謂性功德?何謂願功德?過堂當中有何性功德有何功德?過堂這場佛事該如何來完成?存何心?相何應?發何願?了何道?消何米?

釋迦牟尼佛對吃飯很重視的。對於上殿還是次要的。過去的上殿就是三皈依就可以了。但是對吃飯這個問題非常重視,比上殿還要重視。吃飯的功德是直接跟眾生來受用的。過堂的功德是直接消受。如果你有道可以消,如果你沒有道就難了。早上是天人齋,中午是佛齋,你不吃沒有關係,你身心恭敬要有供養之心。但是中午一餐要認認真真去吃,要消,釋迦牟尼也可以不吃飯,他為什麼要來吃呢?為眾生故,完全不是為自己。當時法照大師在缽里看到五台山勝景,不敢告訴別人,他怕人家說他執著於相,怕說他恭高我慢,怕說他炫耀自己見到佛菩薩。後來有一文殊菩薩來找他,說你看我這境界,為什麼不告訴大家呢?法照大師我不敢告訴別人,怕別人說我顯示於名顯示於利。文殊菩薩告訴法照,他說難道我現五台山,在清涼山上那麼多人去朝拜,是為了顯名嗎?是為了顯利嗎?有名有利你自己知道啊,何必管別人家知不知道的問題呢?你執著執著那是你的事情,跟眾生有什麼關係呢?就是說你做這件事情,你行這件事情,你不執著就可以了,眾生執著那是眾生事情,沒有悟道的人當然會有這個體了。所以呢,在菩薩道上面就不講這個了。如果你真正的菩薩道的精神,名也是無名。就像我們這次馬上要搞佛教協會一樣,我就直接說我還要當會長,其實我根本就不想當會長,但是我還要當會長。我為什麼要當會長呢?我為利益大眾啊,我要幫助別人啊,免得那些邪門外道為勢作倡啊。

所以如果你菩薩道的精神能做一切事。吃飯,這個大米是來自於眾生,是直接消受。上殿這個功德,還是自消受。念了一下,是你自己清凈,是你自己的感受,住在法性裡面,但是只有自解脫。有兩種功德,一種性功德,一種願功德。比如,持戒,看到別人持戒發願持戒,另一個人不發願持戒,但是見持戒的生歡喜隨喜功德你看我修寺院,修寺院也叫功德,但是你隨喜一下,也叫功德,我們的功德在性功德上面講是平等無二的。隨喜功德和我所做功德都是一念心。從心地上講我們是平等的,一塊錢和一百萬塊錢絕對平等。從性功德,從理上的功德,從法性上的功德,絕對是無二的。但是從功德裡面,有差別。一塊錢就是一塊錢,一百萬就是一百萬,我修寺廟就是修寺廟功德你在家裡掃地就是掃地的功德,所以願功德是有差別的。性功德是一樣,願功德是有差別的。這個關係菩薩利益眾生大悲體,就像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和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它性功德是一樣的,但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願功德,而願功德與性功德是絕對有差別金剛經還是講的性功德,性本來具足功德。西方極樂世界功德不同,將來你可以到十方世界成等正覺,建種種世界啊,那不可思議的這個境界,可以建立國土啊,建立接引眾生的這個體啊,不可思議的。所以呢,所做不做那是不一樣,功不唐捐。從願上講,一切所修行的願功德,是不會白做。不要以為自己修行,他隨喜一下就可以了,那我就不修就好了,是不是?我不跟你都一樣了,我干嗎要去修行呢?但是功不唐捐。如果你不修行的心來念佛,你只能落到下品往生修行善法又能念佛可以中品往生,又能修行又能和第一義諦相應是上品往生上品往生者是理事圓融什麼叫上品往生?第一是無我佛心法界唯是阿彌陀佛名號中;第二是平等心,法界阿彌陀佛平等功德顯中;第三是感恩佛心法界阿彌陀佛大悲迴向中!在此世界都是大悲心的示現。大悲心和無我心是相應的,一片的悲心,阿彌佗佛的悲心,原來就是我們的佛心阿彌佗佛的大悲迴向建立我們平等心的無住功德。因為這個世界平等就無執故。因為是阿彌佗佛啊,不執著我見,會於佛見,無執我相,世界平等了,你不自在就是會於妄識。無我真行,阿彌佗佛就是我真心,徹底的超越我的妄心,、毗盧遮那頂上行。過去一個皇帝法師,怎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法師說:(你)走的大地就在毗盧頂上。講毗盧頂上行,這就是究竟位。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毗盧頂上行。金剛經就講自性,到後面專講這個體相妙用,超越毗盧遮那佛不可思議行。

吃飯和貪等為宗有何關係?和六道輪迴有何關係?法上的滅與心上的滅有何不同?身體斷與心識斷有何不同?

所以這個吃飯,到中國來以後過堂吃飯,其實我們心裡還是要認為還是在持缽。貪等為宗,出家幾十年以後一定要很深刻的認識到貪等為宗。因為食為貪,吃飯為貪,我們貪為本啊。我們這個身體怎麼來?就因為貪而來。有貪就有生,有生就有死,所以我們現在一切生都為貪而來,沒有飲食會死掉。為什麼持八關齋戒呢?其中一個過午不食,是對於生命來講的。對於生命,就是六道輪迴生滅,就是性慾,就是不淫,男女不淫,不淫是斷生死生死和這個身體,一個是心法,一個是身法。生滅滅已,法上的滅,和心上的滅,是兩回事。淫心是指心,吃飯為身,生命斷了,我們這個身體斷了,無所依。我們的心識斷了,無所體,沒有正報,沒有依報。依,身為依。

你能證得身體來自於貪」嗎?你能證得極樂世界以「阿彌佛光為依」嗎?為何說此世界,以生滅為命,以身體為依?西方極樂世界阿彌佛光為依。我們的生命以壽為依。

無量壽為正,無量光為依。在此世界,以生滅為命,以身體為依,有了這個身體這就是我們的依報。但是我們念念的生滅這是我們的命報。我們的命,就是生滅的體。所以,我們不淫慾,是意業,就是相續生滅。我們不吃晚飯,是身業,就是不貪著。不貪著,就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一切身來自於貪。你不貪身怎麼會有身體呢?貪就是強烈的執著啊。只要你有強烈的執著就變形(成形)。你強烈的嗔恨心,你恨別人,貪著了,我恨他,罵著他舒服,那你將來醜陋無比。吃東西餓鬼一樣,就貪於吃的,就變成餓鬼相貌難看。如果你人道,貪著五戒,屬於人道,貪著善法,屬於天道。但是你到那個地方你在貪的時候,都得到一個相,這個相就是這個身體。什麼身體,有胎卵濕化,對於心與法來講,有意身、有肉體的身,有想身、有欲身、有無想身,不管是無想身跟想身,無想身完全是意身,有想是欲相,有色相,還有欲。色界天,有想無想都叫意身,只有我們現在這個欲想才有肉身,還有貪嗔痴的意想,地獄也叫意身,餓鬼也有意身,餓鬼還有堅固執著的這個意身,餓鬼也有胎生。地獄就沒有胎生了,完全是意生,但是這個意生跟一般的天上化生不一樣,有著強烈的分別執著身。這個意身,這個身體,是很麻煩的。所以我們這個執著貪心,和這個淫慾生滅身體意念的這個體,都是跟它相應的。貪生嗔故,因為我們有貪,就有身體,但是呢因身體而起貪,不斷的六道輪迴生死,是故要平等為宗。

走路時如何存心最與佛菩薩相應?過堂時存乞食想有何利益?何謂不是燒香的真燒香,不是禮拜的真禮拜?合掌隱含何等法意?何謂執著的拜?何謂相應修行?如何做才是相應修行

所以我們要把吃飯當作一個法事。所以過去釋迦牟尼佛是依化飯為食。我們現在其實還是化飯。我們雖然坐在齋堂里吃飯,你要意識到是在化飯。我為什麼講要如法修行呢?你一定要把這個法落到心裡面去。世間人為什麼執相而失體呢?為什麼我們現在修行執著於相呢?對佛菩薩尊重啊,離開佛菩薩就沒有尊重了。你要知道,你每一個腳步都踏在自性上面,每個腳步都踏在實相上面,每個腳步都踏在大悲心上面,大智慧體上面,大願的體上面。你念念之間跟它相應。就是跟佛菩薩都是相應的。這個是跟法相應。因為你把這個相已經落於實相了。那你不燒香是真燒香你不供佛是真供佛你不禮拜是真禮拜,你跟實相相應了。這時外面的一切形狀,你也不會否定,否定相只在破執的因緣生起。比如,那個人執著了,破他的執著。但是在表法的時候,看到相生起佛的信心的時候生起無上的恭敬心。一合掌,他就不一樣了。一合掌就代表著你與法相應的這個體,剎那時間,所以一看到佛像,一合掌,立即跟法相應。開了這個燈,一按開關燈就亮了,立即智慧大開。如果對著拜啊拜啊,我要求開智慧啊,那就變成執著了。怎麼求也沒有用。如果與實相不能相應,不能了知於實相,你持戒忍辱精進,種種苦行,乃至於把肉一塊塊割下來,把眼睛挖掉,耳朵挖掉,來供養諸佛,乃至於捨身舍肉燒身燒臂,乃至於恆河沙劫,也不成佛。但是如果你法相應的話,念念與法相應,那是不可思議你想一想,一旦相應,你就自消融化了,心與境相應,空空洞洞的,這個時候,是真正的真實修行

理通與事通的實證關係有無修行是個理,身心狀態是個事,反省自己的身心狀態才能真正體悟自己的修行狀態吃飯時如何證得眾生之心?如何與眾生同體吃飯時如何是真「消化」?

所以要講理,理上不通,事上就不通。就像血管一樣,理上沒通,你這個結就打不開。一旦結打開來了,血管自通。所以很多人會得神經病的原因什麼呢?就是一個結沒打開。結打開了他就身心非常安泰,血管的血液非常舒暢。所以我們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修行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身心就可以了。所以我們吃飯應該很鄭重的想一想這個問題。一定要想到,你吃之時眾生的心是連在一起的。吃飯跟眾生是一體的,每一粒大米都是眾生的心。在你吃的時候,就是吃眾生東西你有道,就可以消化。怎麼樣叫有道呢?無分別,只要你沒有分別,道就相應,就能消。如果你起分別心,就不能消。釋迦牟尼佛的佛衣目健蓮尊者就拿去河裡洗,衣漂在水面不下去,目健蓮用所有的神力搬來了大山也沒辦法把佛衣壓進水中好洗,怎麼也不肯落下去,釋迦牟尼就叫人從缽裡面取了一粒米出來,說,你把這粒米投到衣上,結果衣就落下水裡,信士布施三寶一粒米,當時目犍連用神通都按不下去,目犍連的神通多大啊,可以把地球搬動,把這塊布往水裡面壓,壓不下去,後來釋迦牟尼佛用一粒米拿過來,眾生的米,眾生供養,放到上面去的時候,布就沉下去了三寶功德法界功德,供僧之米在三寶具足了很大的功德,若你吃了不了道就危險了,由此才有一偈子出生:「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也就是說,假設你不了道的話,粒米難消了。所以我們一個修道的人,一個修行人,難道對這個事情不生恐怖嗎?不生驚畏嗎?不害怕嗎?還模模糊糊嗎?所以我們對這個因果,一定要慎重。只有什麼人不感興趣呢?只有什麼對它不在乎呢?就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或者是俗人。小孩子就不懂。

佛家一粒米為何能大如須彌山呢?一念供養如何遍滿十方?一念惡如何遍滿十方?我們該如何珍貴珍重當下現在之一念呢?

所以我們對吃飯應該慎重,這粒米直接來自於眾生。這粒米為什麼功德這么大呢?這位眾生供養這粒米到寺里來,而寺是常住常住屬十方,十方與一切眾生心相應,與一切諸佛心相應。只要他貢到寺院里來了,與十方就相應了。是故這粒米的功德大。所以他供養心就是供養十方。供養十方就代表跟所有法界眾生心是相連的。只要跟眾生相連的這一念的功德,你吃了不了道,就要披毛戴角還。還不是還他一個人,還十方世界所有的眾生。在密宗裡面強調很清晰啊。漢傳佛教沒強調這個問題。我們平時不知道功德有多大,過失有多大。我們平時罵了一個人,我對不高興就說一下,內心中好像沒什麼,密宗經典講得很清楚,你罵別人你這個剎那,整個世界都變成黑暗。因為這一剎那心,一念惡念是遍無明心,墮地獄無期。在菩薩戒裡面,動一惡念,墮地獄無期。動一善念,升天道有餘。動一善念遍十方故。動一惡念下地獄故。這一惡念地獄惡念,同眾生惡念,是相通的。如果受了菩薩戒是一個菩薩,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他自然不敢做惡。心裡面動惡念的時候,內心就驚恐,不安的狀態。為什麼呢?他知道,他已經明達、,因為菩薩無相的,知道這一念惡的時候,無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我們迷惑的當體啊。我們不知道而已啊,不知道所以方便而立啊。我知道大水不能澆於幼枝啊,所以慢慢地攝護你啊。實際上菩薩眼睛看得很清晰,你這一念的惡念業力有多麼的重啊。非常的極為恐怖。發大心來救度眾生啊。但是幼子不懂事啊,刀口舔蜜而不知有割舌之災。菩薩就知道。所以我現在講經,就是要發起我們的覺悟的心,才知道這一惡念有何等之重。對這一生起極大的驚恐之心出離心自然生起。道心自生。不會隨意的去動惡念。除非為了方便於別人,雖然罵你,但是他心是善的,就像母親孩子母親孩子該不該呢?她一定該。為什麼呢?因為她心是善的。因為菩薩戒裡面最強調的是心。如果你心不善,你做善事也是不善之事如果你心是善,做惡事也是善。

何謂執著之善?何謂至善?你能對此一念善生起遍滿十方的威猛信心嗎?誹謗發願過失?誹謗聖人過失?對聖人不滿的過失?不斷贊美聖人贊美佛菩薩究竟有多大的加持力?你要深山老林寂靜處的無相?還是農貿市場熙熙攘攘嘈雜不堪處的無相大眾薰修和寺廟修行功德與個人修行相比有多大差別

什麼叫善呢?有幾種善,有善,還有至善。什麼叫善呢?平時做點善事執著之善,這個執著還是惡,善的體是對的,但是你有執著的相,有那個執著,這里還有惡業,是故善不圓滿故。如果你了知現前一切善,能盡虛空法界諸佛心心相應故,通的,圓融的,這個善叫至善。為什麼一再強調這個世界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佗佛,阿彌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對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之心阿彌佛光是一個方便故,要我們入此心故,就進入菩薩道。為什麼一念阿彌佗佛就是八地菩薩呢?這一念是信的一念。了解阿彌佛光明遍十方的一念。所以對此一念善生起遍十方的信心生起極大的威猛的信心這就菩薩道。它是導致於一種究竟的方便。不像文殊菩薩還要發迴向,這個是果地的迴向阿彌佛果地的迴向要我們一念心就可以了,你不迴向都沒有關係有一念心,一念覺悟的心,一念明了的心,明了了阿彌佗佛遍十方,明了了你這一念遍十方,就迴向了。因為它的實相本身就遍十方。如果造惡業也有這么大,知道吧?從性罪上就有這種過失。還有願罪上面,更有過失。如果誹謗於願,誹謗於佛菩薩的願,性罪上做壞事本身就有一過失,若人對生起誹謗故,等於誹謗眾生的依止。像地球,我們依止,你把地球掉了,一切眾生就完了。不但你毀掉性罪,你連願罪都毀了,這種過失有多大呢?那墮無間地獄、金剛地獄沒辦法來了,把願給毀掉了你就麻煩了。所以誹謗願的過失更大,願是聖人所修所立,你就是誹謗聖人過失,比如某個祖師如何不好,還有誹謗修行人過失都是非常非常的大。這種過失現量就有果報釋迦牟尼時代比丘尼現身墮地獄,現身大地裂開掉到地獄里去。包括孔子老子都有願在攝持著,誹謗孔子老子過失現量上會損害你的福報,損害你的福德,損害你的資糧,現量上面你就會得不到灌頂,得不到暖頂,得不到加持只要你誹謗。如果你的心不斷的在誹謗聖人,對聖人有不滿的狀態你這個修行根本就得不到加持你怎麼修行求善知識加持的得不到力量。如果你不斷的贊美於聖人,那你的加持力非常的大。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對加持生起信心,贊美聖人,它的功德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把這個性罪與願罪要搞清楚,直接體和間接體要搞清楚,直接體就是你直接跟眾生相應的這個體,和你在大殿念佛的那個間接體,要分別開來。你就會選擇,我寧可不上殿但是我不可以不過堂。你有這種意識存在。為什麼要過堂呢?對眾生利益故。證明你悲心重故。選擇利益眾生的悲心,此人大悲心重故。我說的不是你真不上殿了,我意思告訴你,你要選擇,對於一個修道人不知道選擇,很有過失的,在七菩提分裡面第一條就是相應擇法,你要知道哪種功德圓滿哪種功德小,哪種過失大,哪種過失小。跟眾生直接相應的這個體,就像我們跟人接觸,或者我一個人坐在深山裡弄佛法我能世間相裡面建立無相的體,我坐在深山裡面無相啊當無人啊,我問你哪個功德大?你坐在深山裡面的無相,和你跟眾生接觸的無相社會上不是講嘛,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山,你坐在深山老林里你說達到無相狀態,那種無相對於眾生的時候你就做不到了。面對於眾生跟實相相應故,因為要理事圓融,面對於大眾達到無相,和你坐在深山達到無相,大家選擇一下。我不是常常講嘛,叫我到深山老林去打坐我不如在馬路邊撿個石頭我在路邊撿個石頭直接跟眾生心有關係啊!在誠靈寺我在那裡念佛七的時候,我問大家:清凈否?大家說清凈念佛清凈舒服我說我不舒服,我不清凈。為什麼呢我在妄想我想著外面那個娃娃,在外面搞沙子,我說他為什麼不進來念佛呢?我就打這個妄想。我知道妄的體是什麼,我很清晰。我問他們,我是想那個孩子念佛功德大呢,還是你們念佛功德大呢?所以大家都很敬佩,因為是想那個孩子念佛的心是偉大的,所以呢,要帶大家來念佛。一個人念佛不如大家念佛。在密宗裡面強調,一個人念佛不如兩個念佛兩個念佛不如三個人念佛,三個人念佛不如一百個人念佛,一百個人念佛不如一萬個人念佛,幾十萬人在一念佛……為什麼呢?因為從相上來講,理事圓融的。理事圓融,重重無盡,很多事在一塊,顯示出你的心量大,事上的圓融,所以這是不可思議思維。所以呢,不要獨守自己的清凈。所以金剛經上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南無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