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29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這是須菩提贊美佛陀希有昨天晚上講過佛陀希有,在世間是難得一出的。佛陀出世他是通過無量劫修行、修證而來。我們一般人認為開了悟就是佛了,但佛陀的這個德、這個願並不是我們想像是一個境界,他是有證量的。過去講:佛陀貴為人天師表,富在恆沙世界,是為希有。並不是說我們現在悟到我們就是佛了,因為佛陀有無量的大願,像《華嚴經》裡面,他攝取了自性國土和願力國土自性國土是他本來自性中所具足的體,大願國土是有差別的體。像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各有諸佛所住。那麼,這些佛的國土和我們自性國土有什麼差別呢?是不是我一金剛經,當下直指佛性、直指明心、見性成佛,那麼我們就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就一樣了呢?從自性上講,我們絕對無二無別,從事上講,絕對是二。 今天就有一居士問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哪裡?」如果邊地疑城不能說在這個地方,但也不能說那個地方就是。為什麼呢?因為如來上講是一,但事上講絕對不是一。我們現在娑婆世界你說它是邊地疑城,因為是了不可得、因為是妄執,是虛妄之景。妄景在我意識中的這個世界和你們意識中看到的這個境界事實都是妄體,在某一種情況它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從理上講,我們絕對也在這一心上面,就是說不離開此世界,它絕對就是邊地疑城。我們現在看到的說妄景是了不可得的,怎麼會建立一個胎生的概念呢?因為每個人的妄景都不一樣,所以事上一定是不一樣的,但也不能離開當下。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說不在這個世界,它絕對在這個世界。但是,絕對不能說這個世界就是邊地疑城。也就是像一支筆一樣,我們的妄景是一支筆,那天人的妄景是琉璃他不離開這個筆的。餓鬼地獄畜生,十法界所有的眾生見這支筆他都有變相、都不一樣的。但是,絕對不會離開這支筆,就是說你不能說這個地方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你不能說這個筆之外還有一地獄餓鬼畜生,絕對這個筆裡面它有無量的世界。所以,這一層層的剝,這裡面有無眾生的妄心在裡面。所以,大家的妄心徹底的沒有了,這支筆也就不存在了。只要大家有妄心,眾生的這筆就可以有無量的變化。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說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但絕對在這個地方。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一定也在我們這,邊地疑城就在這里。但是,一定是理上就這一個體,絕對不是兩個體,但事上絕對不是這個。因為事是我們的一個妄景,虛妄之體。虛妄之體就是了不可得,根本不真實東西就像你的眼睛打了一下,望天空起了一個花。這個花是因為眼睛有病,看見空中之花。如果你眼睛好了以後,那空中之花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怎麼會存在你眼睛的花是西方極樂世界呢?是邊地疑城呢?所以,等你病好了以後,那根本沒產生過。如果你強行說這個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就犯了一個毛病。說這個世界就是邊地疑城也是犯了一個毛病。但是,如果你離開此景,它也有一邊地疑城可得。所以,這是不可思議思維。那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到底在哪裡呢?在這個世界也沒有錯,說不在這個世界也沒有錯,就是我們一個信,他有一邊地疑城就可以了。但是,這個邊地疑城一定在我們妄心上面。

釋迦牟尼佛他的願力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和佛直指見性的話,我們和釋迦牟尼佛和十方諸佛是一體,但他的願力、他的國土絕對不是一。因為願力國土自性中的國土我們現在在毗盧遮那佛一個自性功德之中,我們現在都在自性功德裡面。他本身的法身、報身、化身都是圓滿的。因為我們妄執,不能圓滿如果你一念見性你就可以進入毗盧遮那佛,那絕對是圓滿。但是,在報身裡面他就差別。像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見性了,在你見性的體裡面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你只有到見性了以後、你自己證悟了以後進入到你自己證量的體,那麼,你才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自然會贊美阿彌陀佛。所以,你不能說我現在見性了,我已經見到阿彌陀佛了。那是一個唯心的說法。所以,阿彌陀佛並不是我見性的那一剎那,但阿彌陀佛絕對在那個地方也就是你見性的那一剎那就像大海的水。你到大海去了,這大海絕對是你的心。但是,所有的水泡都在這個水裡面,但你見到這個水,不能代表你跟一切水泡相應,你只能跟自性功德相應,你跟你的毗盧遮那佛相應,就是說解脫。跟報身相應叫他解脫、叫功德。像八地菩薩他具備了功德,八地菩薩還叫性功德自性功德自性功德圓滿了,但他的願體功德具足了。

什麼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有幾種菩提心,菩提心有三種解脫。有種解脫叫自解脫,像阿羅漢不求利他心。阿羅漢解脫和毗盧遮那佛和佛圓滿報身解脫是無二的。在經典上面有這個說法,說:解脫解脫,無二,乘不一樣。那到了無上乘,不可思議境界。唯有佛跟佛知道,或者說阿彌陀佛跟佛知道。以現前我們的現量,只有大乘小乘跟中乘。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金剛經》本身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因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功德,而自利利他的功德有二。一個菩薩道,建立個人因地上的利益眾生。講六度萬行,眾生不度盡就誓不成佛的大願。還有一個是先成佛後度眾生就是我成佛,然後再來眾生。所以,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令眾生成佛啊。金剛經發啟的眾生都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什麼小乘阿羅漢就是佛呢?小乘裡面不講菩薩的,就講阿羅漢就是佛。那麼,阿羅漢就是佛,有沒有錯呢?對於解脫上來講,沒有錯。但對乘上利益眾生來講,佛陀出世因緣就是要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說不但你自己要得度,還要利益眾生,令眾生成佛,還要發願建立國土莊嚴。像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在我面前做了榜樣都是要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釋迦牟尼佛不是說我解脫就算了,最重要要我成佛解脫的目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阿羅漢聽到以後自然會驚訝或者不安,為什麼呢?因為眾生度不盡,佛難成就啊。阿羅漢還有名言清凈體的執著

小乘執著清凈法和名言很難發無上菩提心,就像離開這個家,就不知道哪個地方家了第一個這個世界無住體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大圓鏡智,就是眾生本來真如。第二個,這個世界無相體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平等性智,就是眾生自性寶藏。第三個,這個世界妙用體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妙觀察智,就是眾生無量化生智身。度眾生不見眾生可度,誓成佛道,不見有佛可成。勸眾生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這樣做就對了,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他就是在修行狀態。但是,我們眾生認為這個吃飯、穿衣、睡覺不是修行,還有另外的修行。所以,找一個獨立方式獨立的念阿彌陀佛去修行,或者坐在房間打坐啊,卻不知道念佛利益眾生、修諸功德本身就是一個修行,在法界中做到無住、平等妙用,安住在這個當下體,但我們不如理修行,非有另外所得。所以,一談起修行法師們就給他一個方法。然後,他坐在房間天天修去了。卻不知道聞般若離相修行實相無住、無念、應無所而生其心。生清凈心則生實相。

菩薩修一切善法,無住、無念、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啊,這就菩薩道。只要你無住就是大智慧、無念就是大福德,則生實相般若智,只要你無住、無相、無念即大因緣啊,成佛上無佛可得、度眾不見眾生可度。因為無住即十方佛以現前,無相法界圓滿。妙智現前。因為有得有失啊,變成了障礙眾生知見上面有這種煩惱。像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有無量好。他的八萬四千相也就是大光明藏。所以,這光明圓滿十方的體在一眾生心中建立了,那這種相好在我們的信心之中。所以,阿彌陀佛兆載的修行是建立在眾生心中

那是是說阿彌陀佛有眾生可度呢?其實,過去講阿彌陀佛講得很清楚,在阿彌陀佛智身成就的那一剎那,已經沒有眾生可度。為什麼呢?一切眾生皆是佛的智身。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行住坐卧他就是智身。他的智身就是我們的身,他的吃飯、穿衣、睡覺是他清凈無住就是佛陀圓滿福德相,他的福德無住是故清凈不二和我們迷惑、煩惱的體是不二的。如果釋迦牟尼佛認為他的智身裡面還有眾生可度,那他的智身福德就不圓滿清凈智慧也不圓滿,智身是遍法界無有取捨,智身在眾生心中在我大眾裡面,他是沒有眾生念,他把眾生轉為智身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現三十二相,但阿彌陀佛現無量相,他也是智身。所以,我們要了阿彌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個智身和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一體法報化身。但是,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稀有的體,他的德能夠震憾世界、他的福德潤澤大千世界。所以,是無以倫比。不可以用我們的知見和識來比論的。如來希有之身,須菩提看到佛陀如來希有功德他會佛性,了知佛身啊。知道佛身是不可思議智身,而這種智身並不是我們的識身,識身跟智身是兩回事。識身是相對的、妄見分別中來,智身是覺悟覺性絕對中來,沒有相對識的妄見。所以,須菩提能悟佛知見心中非常地震憾、贊美於佛、視為稀有佛陀的德,佛陀每一念、福報福德無量劫兆載的修行,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百劫修福修來的。三十二相就是稀有佛陀慈悲、方便在一眾生心想中所建立,看似跟我眾生有相對,但了解佛心無非方便。那如果你了解佛心的話,剎那剎那眾生心中。了知真如實性就在空有不二的體,法界就是如來平等功德體,而這個法界就是如來不住的空性,體相一如空有不二。所以,一切眾生都是如來空相真如實相不取諸佛成佛,不舍眾生自在度。須菩提看到我們眾生跟佛無二的這個體視為稀有福德不可思議福德是在每個眾生心中所建立的,福德智慧的方便力是不可思議境界就是我們今天在末法、相法、正法時代能住在佛功德法界如來境界須菩提通達了知,視為稀有。我們在這裡剎那剎那佛陀都在護念,我們看不見。你看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文殊菩薩釋迦牟尼佛智慧,大菩薩們都為了開顯如來善護念善付屬。如來者,如來共一體性共一法界眾生聞性共一性一法界無二一體圓成佛果。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而這個一體性法界大悲無礙故、神力無礙故、智慧無礙故、願力無礙故。所以,他種種無礙,跟眾生同體的才能攝取捨一切九界眾生。這種不可思議的善巧,這種善巧與眾生同體的,善護念法界體有不可思議的妙德,在我們念念的心裡面護念著我們。就像父母照顧孩子一樣,不管孩子有多大的過失,佛的大悲心大智慧神通誓願不離眾生的、是故,他希有不可思議功德。迷在妄想眾生沒有辦法了知如來稀有須菩提通達無礙。前天我就講過,佛陀與我們坐在一塊,他也吃飯、穿衣、睡覺一模一樣。但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眾生不認得,眾生不知道佛在哪裡?認為佛陀在我的對面,卻不知道佛陀跟我剎那剎那跟我們是絕對的。如果不絕對,佛陀就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只有眾生才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和佛對立的。佛陀是沒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故佛絕對。是故,佛陀福德佛陀的方便、慈悲稀有佛陀慈悲非常稀有。所以,我們通過明了般若就知道如來稀有的體。所以,須菩提贊美、贊嘆。

如來善護念,如來無始以來善護念於眾生。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來是五劫以來,諸佛菩薩的大願力護持著我們,祖師護持著我們,包括我們現在很多的眾生諸佛菩薩剎那中護念著。或有顯或不顯、或有形或無形,不管你是看得到的佛菩薩或看不到的佛菩薩都在護念,你看到有相也好還是無相也好,因為佛菩薩有相是眾生的心,無相無所住的心,他是本體無相、有相都在護持著我們的心。所以,遮止教法裡面就有這種說法,為什麼呢?遮止之法裡面講,因為佛陀不可思議境界大乘教法來講很容易告訴我們金剛經直心道場,我們內心中有一很難當下承擔。但是,菩薩有方便故,令我們可以承擔。怎麼承擔呢?是故,講有釋迦牟尼佛、十方佛十方菩薩、示現聲聞阿彌陀佛,他這一切法的顯現,無非是讓我們能夠接受當下、能接受承擔。承擔什麼呢你看佛陀大悲故、大智故、威德故、種種願力故,這些東西把我們包容了、把我們攝取了,那我們在這裡面被護念著在這裡眾生被妄境所迷惑、以執妄為真,不能了知如來菩薩法界是同一體性。懂得金剛經你就知道了一體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有的妄執都有一真如實性的護念,也就是我們本來自性的護念。沒有自性,哪來的妄想呢?就象沒有金礦那來的金一樣,沒有水那來的水波一樣。這個水就是護念波體暫時影子,沒有水就沒有波。但是,波不能離開水。所以,水是護念於波的。但我們沒有見性之前,我們執波失水,以為波就是實相。其實,水不能叫波,波形影執著眾生妄念如果你把這個圓形的,就像月亮在轉的時候,你說月亮是一個轉的體,實相上月亮是沒有轉的,但你看月亮在空中轉的時候呢,有生有滅相。你能月亮生滅相嗎?月亮體是不來不去。但這個圓圈是眾生看到的錯念頭月亮確實在轉圈,這個轉圈是我們眾生自己的空間妄心,就是說認水不認波,波還在那個地方,你認月不認來去,體無來去,不要認妄為真。那這個妄體就是眾生分別心,阿彌陀佛建立十方諸佛的護念,十方諸佛建立無量菩薩的護念,無量菩薩建立種種善法、六度波羅蜜、種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種種善法來護我們的這個心。水能起波叫菩薩,水就是佛性。波的形狀影子眾生妄心,舍妄全真。所以,這個水一定能示現於菩薩,示現於在眾生心處,眾生所有的境界都是波的體。菩薩上會於諸佛,下會於眾生,為什麼呢菩薩上會於諸佛,全波即水,下化度十方眾生,全水即波。所以呢,離水無波,離波無水。佛是究竟已成全相即體,眾生度盡全體即相,這個體叫善護念、善咐囑。咐囑什麼呢?咐囑於佛心。善護念什麼呢?護念於眾生這叫上求下化。而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所謂來者,是眾生的心,所謂無來者,是諸佛。來而無來,無來而來。來者無非是波,是一個菩薩道者,如來未來際護念眾生對我自性來講,他長期的護念眾生,只要有眾生他就常護念,眾生沒有了,佛也就沒有了。須菩提看得到,他知道佛陀在這世間,本來是無住的,因為善護念故。所以呢,須菩提就知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

菩薩有幾種,一種是果德上的菩薩,就是佛再來;一種道位上的菩薩,他正在修行菩賢之德,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圓滿;還有一個呢,是因位上的菩薩,已經發心了。釋迦牟尼佛三十年中講般若,開顯真實,當時出家成道時候,講苦集滅道四諦法的時候,度五修行者阿羅漢;有的因聽十二因緣法了緣起性空證阿羅漢。因為是小乘根機證阿羅漢,這個法就建立了他這個心,但阿羅漢得法後就執著清凈名言,他認為四諦修行而證的清凈而不舍法執。悟十二因緣的人呢,他認為十二因緣法令我證阿羅漢他就執著因緣法不舍。不知究竟成佛是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知無住法界本來清凈無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原因,就因為他偏執於這個無常偏執於空,偏執於這個涅槃執著清凈得法,不能夠到生死自在,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他看到生死眾生如麻,恐怖而不知道怎麼去度盡,叫他舍清凈法執發願成佛心就空意亂掉了小乘羅漢只有安住清凈法執感到安心自在。所以,阿羅漢菩提心是很困難的。

對於小乘來講,釋迦牟尼佛三十年來,一直在護念著眾生小乘,沒有跟他開顯這個金剛般若,為什麼呢機緣沒有成熟,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直在護念。佛菩薩三十年中,乃百萬劫中常護念,善護念。善,就是無執之意。他這個善,和一般的善是不一樣的。他這個善,上如佛陀的究竟覺相應,因為如來者,亦無所來,亦無所去。無所來是佛性的體,性是眾生之性,無所去是法界相的體,相是如來法界相。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所無所來,故名為善。所以佛觀一切眾生都稱善男子女人。但是我們觀眾生,就沒有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呢你還沒有通達於佛如來知見你說眾生男子、善女人是一個妄見,是妄識裡面建出來的這個體。所以如來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從自性中出來的,所以他見一切眾生無所來、無所去。

無所去就是佛相相應,因為眾生就是佛事,無眾生可度故,大智慧的示現。

無所來就是佛性相應,大悲在此世界攝持無量眾生故,是大悲心的示現。從這種大智慧大悲心裡面,成就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觀如是眾生心本自清凈,觀如是眾生法界萬德周圓。所以呢,善護念這個體,大家要認識到

那我們無始以來執著。不要說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護念,釋迦牟尼佛現在還在護念,法報化一體的阿彌陀佛正在護念,釋迦牟尼佛把眾生交給阿彌陀佛,無非是交給他真實法報身而已,因為他這個身體是要涅槃。就是在此世界示現一下這智身,最後要把眾生給他真實處,所以交給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人,只是他真實的顯現,但是我們不知道,以為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是兩個人。其實啊,在此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應化身,開顯如真實法。他這個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眾生是他的所護念,諸佛是他的所咐囑。諸佛所咐囑,釋迦牟尼佛和諸佛同一體,都共一體。這個眾生如來所護念,法界諸佛一護念。眾生就是如來大悲心,那麼如來在哪裡呢?什麼叫菩薩菩薩菩提薩埵,菩提,心空,薩埵,法空。心空,會於諸佛,薩埵,是法空的境界,會於眾生。心空是佛的境界。中間呢?無所得故。眾生就是佛的功德,佛是眾生的果,眾生是佛的因,見佛實見眾生,見眾生實是見佛。為什麼呢?見佛者眾生皆空故,見眾生者,佛皆有故。應無所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空有不二之門

可看出釋迦牟尼佛他不釋迦牟尼佛,他叫如來。善護念,是諸菩薩。我們無始以來,三十年中,小乘執著都不了解佛心須菩提在佛前看得清清楚楚,因為他解空第一,能解如來心,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如是護念,善護念、善咐囑,善護念就是善咐囑,善咐囑就是善護念,善護念為遮、為止、為戒、為佛,善咐囑為真、為直指,是直指之說,就直接指於佛心。但是呢,直指不違背護念的,為什麼呢,善護念的體就是善咐囑的因。善咐囑這個體就是善護念的果。它是因果同時的。它是一念多成就。用我們方便之言兩種說法,其實是釋迦牟尼佛一念所成就他不可能說有眾生所護念,有諸佛可成的這個體,為什麼呢,他的善護念、善咐囑是一體而成,不可能有凡夫思維分別。是須菩提問話的這個過程之中,是用方便的語言說出來的,所以呢世尊實在是沒有這種言辭,只是一個吃飯、穿衣、睡覺的一個不可思議體,不可議,不可以辯,議,是口;不可思,是妄識,我們的思維是妄見。不可以用口來說的出來,不可以思維來辨別。也就是說思維妄想,口辯是爭論,就是不可思,不可議,叫不可思議身。世尊不可思議身。他是絕對體,你怎麼思議呢,言忘道斷是如來真實處。只有眾生才建立名言你看到這個名言,是須菩提問來,如來說如是如是,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是隨著須菩提而答出來的,如來自己沒有這個言辭。所以呢,如來說法,應機而顯,眾生有問他必有答,是應眾生心建立種種名,是眾生心裡面的名字,並不是他有名言事實上,他是如如不動,「飯食迄,洗缽已,敷座而坐」還歸本處啊,敷座而坐,這么一個體。三十年中,世尊如是做,他沒有多一點執著也沒有少一點心思。雖然說金剛經般若的顯現,從始到終都是般若的顯現,他沒有說我般若了,從始到終都是般若的顯現,但是呢,眾生不知道圓滿的佛就在眾生心裡當下。所以眾生每天看到佛陀,那麼自在,那麼安心,也想跟佛一樣度眾生心生懷疑自己為什麼不能像佛一樣度眾生,心不安住啊,不知道怎麼去成佛佛陀眾生那麼自在佛陀成等正覺也是那麼自在,佛顯現的自在體,為什麼他們都沒有自在心不安呢,就沒有降伏心故。

須菩提看到了世尊如此之大悲心,盡未來際,應用了自己無盡的大悲心、大願力、大神力,在護念著眾生,並且呢,跟咐囑無有差別的體,無來無去的真實體須菩提密行菩薩,外行聲聞,其實跟佛陀的心很通達的,所以因為空生,他了知佛陀般若智慧他會佛心,了知佛陀空有不二大悲心,圓滿無礙智慧心生頂戴贊美於佛,善護念、善咐囑,也就是為眾生祈請。首先贊美於佛,贊美佛就是須菩提跟佛兩個心心相印,須菩提今天怎麼贊美於佛?須菩提看到了一個現象,看到了眾生不知道如來真如實相。第二個呢,看到有無量的眾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不知道怎麼樣的降伏其心?所以,問這個話的目的,就是看到了很多的眾生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請求於佛,趕快施與最珍貴的法,令這些眾生得度啊。這個須菩提的邀請,邀請佛來講無上的妙法,這些眾生機緣都已經成熟了。就像自在如來,跟法藏比丘說啊,法藏比丘已攝了二百一十億國土莊嚴,世自在如來馬上就說,勸法藏趕快發願,無上願力不可思議國土不可思議,贊美並勸他發無上心發願。因為須菩提看到眾生機緣已經成熟了,機成熟才有法的顯現,就像我們盡未來際,無量的眾生不能得度的原因,就是機不成熟。機不能成熟,不能代表眾生的不圓滿,等待眾生機緣成熟彌勒菩薩,哪一個不是在等待眾生他在常護念,等眾生成熟了,該成佛的時候一定會來度你的。只要你機緣成熟你就沒有辦法,機不相應故。

菩薩菩提薩埵。果位上的菩薩,一聽到這個道理跟他般若一相應,他都是知道的。像果位上的那些大菩薩,或者果位現因位的,像須菩提啊,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這些都是古佛再來的大菩薩,內行密行,外現羅漢,示現這些佛菩薩到我們面前,無非是讓這個法,能夠流傳後世故。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有千佛來護著他,這個叫果位上的菩薩不可思議境界他能夠跟佛心心相應故。發菩提心有三種,一種是叫發菩提心,一種是叫伏菩提心,還有一種叫明菩提心,還有叫出菩提心。發菩提心,比如看了藏經,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都是一個菩提心的顯現;或者說,我感覺到地獄餓鬼畜生很苦,我想出離,其實也跟菩提心相應。而伏住菩提心,想求得清凈,念阿彌陀佛達到一種清凈,可以伏住你的煩惱煩惱你伏住了,其實菩提心就伏住了。菩提心是對於煩惱來講的,煩惱伏住了,你的菩提就會生出來了,還有一個出菩提心,無我人四相的大菩薩才是菩提心,就是說我要究竟成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般人在初發菩提心的時候,看了一些苦啊,地藏經啊,想出離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都是在發菩提心的體上面。佛住佛行佛迴向位是明菩提心,出菩提心是地位菩薩,實相中大菩薩道已經相應了,你要想利他你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菩薩體,你讀華嚴境界,一念迴向於十方,要把你念念功德普遍迴向於十方,而十方本來就是你的體,為什麼要迴向十方呢?因為十方是我真實體啊,十方世界佛法身,十方世界是佛報身,迴向十方一念覺性是佛化身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講了兩個雲何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兩個體。要想雲何住,就必須要雲何降伏其心雲何降伏其心,就是為了雲何住。沒有降伏其心怎麼住?我們眾生煩惱腦的,哪一天都是在住,如果不降伏其心,此住叫妄見。此住無住,才是真住。是無住之體,才是住之體,住之心無我我們現在阿彌佗佛,大勢菩薩圓通章裡面講,攝住六根,凈念相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就住在阿彌佗佛名號上面,自得心開。心開的這個體是在你念阿彌佗佛的無住生心。如果你本心開了,心花即開即佛,就是告訴我們當下的這個體的無住本心就不需要另外去找,當下的本心就是。如果你把妄識當作是一個心花開的體,不了無住心法界即佛即阿彌陀佛,你把三界的妄識當真,執著妄識堅固不放,就等於執著三界,獲得了一種清凈也只是一種善報而已,不能解脫。必須把妄舍,阿彌陀佛體如真心相印。不需要任何方便,舍妄即真如顯現。那是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是真實實相,念是有生滅之體,生滅就是無生體,不生不滅就是生滅體,生滅不生不滅,體是不二的。或逢不逢,或見不見。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的體。眾生迷惑了,以為有逢和不逢的獨立相對體,事實上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覺了,一回頭即是。子若逃逝,媽媽又有什麼辦法呢?你一回頭不就是嗎?當下一念覺,無生的體就是在生滅的相上面啊。你離開生滅的這個體,哪有不生不滅的相呢?它講的這個道理,就告訴我們當下的這個體,如來在我們當下的這個體,念阿彌佗佛時,阿彌佗佛就是念你之時你不阿彌佗佛,阿彌佗佛怎麼念你呢?所以你念的阿彌佗佛是當下這個體,就是阿彌佗佛念你的一剎那。所以你念即佛念,佛念就是你念,所以你念的這個佛,正好跟佛陀跟你念的念是一個體。因為我執的念是無常的,無常就是念的真實處。所以你一念無常,正好跟它那個真實是相應的。是故,一念阿彌佗佛,你一旦明了了,當體這一聲你就圓滿了,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已經究竟成佛你要阿彌陀佛相續的這個識作為你成佛基礎,那你跟當下一念毫無相應,你只能是追末舍本,把本給舍掉了,然後追那個末尾去了,不斷地往前跑往前跑,就不知道回頭了。所以呢,追識,就不知道當下的這個體。

第二句是須菩提眾生所請,前面是講果,後面是講因。「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須菩提會於佛心故。對於金剛經來講,本來是沒有什麼男女之分別的,這裡面為什麼有男女之分別呢?無量壽經裡面,四十八願裡面,就有女人相,女人成佛願,為什麼女人也會成佛呢?男女只是我們眾生的分別相而已,其實男女這個相啊,是沒有男女的體。善男子、善女人,無非是依眾生心而說,善男子、善女人,並不是佛陀認為真的有個女人男人概念,他沒有這個分別心。所以,須菩提他說男子、善女人,善者,是會於佛心男人女人是會於眾生的心。就告訴我們每個眾生都可以成佛的意思。在金剛經沒有講一定要女人成佛也沒有講一定要男人成佛也沒有講一定要女人要轉男人相,金剛經都沒有說,在別的經典都說女人一定要轉男相。在這裡面,男眾、女眾,都可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都可以發成佛的心,為什麼呢男女相本來了可得。在真實相裡面,眾生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哪有男女之分別呢?證明男女是了不可得。但是呢,在這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在很多經典講到,很多女眾聞法難啊,男眾是大丈夫啊。

須菩提看到眾生發了成佛的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了。菩提心有三種,一種是叫菩提心,一種叫無上菩提心,一種叫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叫正覺心。正覺心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具足正覺心。其實每個眾生都具備了正覺心,哪個眾生沒有正覺的體呢?如果你悟了,你就正覺心。正覺心它並不是發出來的,是你悟出來的,沒有悟出的正覺心,就沒有發無上正覺心。你怎麼會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令眾生正覺心。這就是化城,化城令住,如果沒有正覺心,就不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在此世界,首先令正覺,令悟到正覺的體,就是佛的這個體,要了無常,空、苦、無常道理如果你執著於這個常,如果你不無常道理,如果眾生不了解十二因緣法,與正覺心是不能相應的。如果眾生四諦法不了知的話,不知道苦集滅道法,不知道苦空無常寂靜涅磐的這個法,與自性涅磐這個心不相應者,不知道本體清凈故,連這個正覺心都沒有,正覺心沒有的這個人,徹底是迷惑的。

釋迦牟尼佛在三十年中安住眾生,無非是令眾生起正覺心,悟到正覺心,正覺是一個化城,令眾生安住。如果你正覺心都沒有,你利他全是假的。因為你本身的自性不清楚啊。你都不了解自性啊,你不知道天上月亮,但是你要知道水裡月亮是假的。如果水裡月亮都不知道是假的,就證明說與正覺心不相應。如果你知道天上月亮那是無上的菩提心。因為天上月亮自利利他圓滿它是妙用現前。現在所有的阿羅漢還不知道天上月亮,他只能夠相似的看到一點,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一點影子而已。佛陀比喻說,佛陀看牛啊,每個毛孔都看得清清晰晰的,菩薩呢能看到毛孔頭發眾生呢、阿羅漢呢,只能看到一個牛的影子,就是看到恍恍惚惚的一個影子。所以呢,阿羅漢看佛就像看到水裡月亮一樣,只知道月亮是圓形,他看不清楚。他以為那個圓的叫月亮。連十地菩薩都還看不清楚。真正的佛的這個究竟的清晰的境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這個究竟的佛,因為功德圓滿,大願之圓滿,像阿彌陀佛那個清晰的角度啊,佛跟佛才知道。除非你是果地上的菩薩再來。如果是因地的菩薩,沒辦法知道十地以上的菩薩功德。八地菩薩就沒有隔世之迷,而八地以上的菩薩他能供養諸佛,還不能夠了解佛的心,他還要到他方世界菩薩、做國王、做大梵天王利益眾生,七地菩薩能做主,他還有隔世之謎,到他方世界去做國王的時候,把自己忘記了。不知道自己是誰。像阿羅漢菩薩都有變易生死。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進入無余涅槃。八地以下的菩薩是有涅槃,就是還有習氣,有名言清凈執著,有法的執著。所以呢,從阿羅漢、到七地以上的菩薩都有名言和法執著。到了八地菩薩,沒有法、沒有名言執著了,但是進入無余涅槃還有眾生度的習氣,還要斷無明無明還沒有斷盡。

無余涅槃自性涅槃是有涅槃。有餘涅槃就有清凈,就是說,他觀察十二因緣和苦空無常而成道的。這兩種阿羅漢,一個是住在緣覺裡面,一個是住在聲聞裡面。聲聞是住在空裡面,緣覺是住在須彌山。須彌山如大功德聚,聲聞阿羅漢安住不動,有大功德聚。就像人手有無窮的力量,但他沒有東西提。緣覺阿羅漢常行於人間,他可以到人間來,他常唱因緣生、因緣滅,他認為一切因緣本體生滅無常不住故。他雖然能夠隨緣而住,但是他是不怎麼度眾生的。但是有時候呢他講因緣法,可是呢導致眾生也是進入因緣,不能夠究竟令眾生菩提心而得解脫,進入到大乘裡面來。聲聞阿羅漢是不行走於世間,他住在空裡面,住在三十三天,跟大梵天王在一塊,大法識空境界,住在法空裡面,他沒有緣起他不緣起的。所以呢,他沒有眾生可度。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阿羅漢呢,都是行者也就是古佛再來,或者發了大心的菩薩,不住有餘涅槃,他常住於世。為了行菩薩道,他不涅槃。他為了親近供養諸佛,不入涅槃,不住生死,行菩薩道,在此世界,從四地、五地、六地、七地……不斷地圓滿他的果德、他的功德,有正覺之心,他必定就安住於此世界。但是呢,這個還屬於是化城,須彌山也好,大識空也好,是釋迦牟尼佛方便,令他不墮落故,令他不六道輪迴,為了他將來佛子故。是先令他有一安心,住在那個地方,然後呢再破他的知見,法的知見,空的知見,所以呢,等到他機緣成熟開講般若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就是菩薩什麼叫無上呢?無上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菩薩道,離開眾生就沒有佛成,離開佛沒有眾生可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體即佛,六度相即菩薩六度用在眾生布施六度無有妄想相體,就是沒有實,尋找不到在那個眾生身上,還是在菩薩身上,還是佛在身上?尋找不著就是無住體,佛無住六度體,菩薩無住六度相,眾生無住得處,所以離開六度無佛可成,沒有眾生可度。你說持戒這個體,有眾生嗎?你打我,我忍耐,就是修忍辱,這個忍辱本體圓滿的,它自身是一個法,它沒有你啊,你罵我是個忍辱啊,忍辱眾生自度,只要我忍了眾生就度了,所以呢,沒有眾生可度,為什麼呢?你罵我無非是修忍辱啊,如果講般若,講智慧,說度你其實沒有度,我跟你之間完全是一個六度波羅蜜法用。所以呢眾生世間相,就是菩薩修的之法。心生諸法眾生,全部是法的顯現,所以,眾生就是佛法眾生都是佛陀圓滿教法。佛在哪裡呢?佛陀圓滿法界六度圓滿了,六度波羅蜜的功德在佛菩薩心中已經圓滿了。所以,離開法界六度就沒有佛可得菩薩的心量自利利它,是在無上菩提心,沒有我見,完全是融到無住法界成佛究竟,眾生度盡。為什麼呢六度波羅蜜的法雲功德,像雲彩一樣,眾生都變成菩薩功德報身。功德法身、報身是一體不二的,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不可能波離開了水,佛必須在當下乘當,不住心生六度波羅蜜即佛無上菩提心,菩薩六度波羅蜜為心,以無住為身,菩薩的身是無相的,菩薩的心是六度六度就是眾生,沒有眾生存在,無住身即不成就,無住心即清凈法身如來,無住六度就是圓滿報身如來六度本身就是佛陀本來具足功德它是圓滿的,持戒圓滿布施圓滿忍辱圓滿禪定圓滿精進圓滿智慧般若圓滿,所以這個體對佛陀來講,都是圓滿。但是你想一想,只要你六度波羅眾生自度。但是呢我們執著於有眾生可度,不知道眾生就是六度。所以只要你安住六度,就是一個法,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沒有什麼眾生可度的。本來這個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佛陀的一個報身的功德,只是我們沒有圓滿,所以你認為眾生可度,一旦你有一天得法圓滿頓悟菩提,就是佛陀圓滿的體顯前剎那一念。但是呢,你能沾上一點邊,了解了這個道理,行六度之時,就是與佛心相應之時就像法水,就像明礬丟到水裡面,水就清了。所以如果我們能懂得這個道理,原來六度就是心法,沒有什麼眾生可度,我在布施忍辱,等待並不是為了幫助你,本來就是一個佛法圓滿。所以呢,眾生自度,法爾自然,一切眾生不度而度,自己度了自己,菩薩不聞般若前行六度沒有圓滿之前,總認為有一眾生可度的這個體存在,我要眾生啊,卻不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見皆是妄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非相不是不要,是非相無住,則見如來。這個是對於眾生的這個因地來講,若見一切法皆是佛法,是對於果來講,一個講果,一個講因。對因來講,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對果上來講,一切法皆是佛法對於菩薩來講,破疑生信啊,都是破我們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很多的疑見。所以金剛經從頭破到尾。龍樹菩薩金剛經有是破七十二疑。金剛經就是破眾生的疑,南摩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