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59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繼前面眾生疑惑「佛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否?」之後,眾生又在疑惑菩薩庄嚴佛土不?不庄嚴佛土者,佛在哪裡住呢?我們現在也是空的,知道無住即是法身,因為如來無所亦無所去。眾生不能悟到真正的法身無住,所以眾生猜疑,叫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總得要有個住的地方吧?我們一般人都有這種思維,我們從始到終心裡面總是要安一個住,比如說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住,東方世界南方世界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從小的方面來說,我們要證果,要果來住,我們總是有一個住,不然的話好像沒有落根的感覺。從最底層來講就是我們現在的眾生,每天都要找一個住的地方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都是想著你的根本處,就是你的住體,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廟,器世間的人這是我的工作這是我的上班,到最後面呢,就是我身體,想來想去都想到我有身,我有身住,所以孩子一出身就給他指點了一個家,住在那個地方。所以這個住不是我們想舍就能捨得掉的,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都是因為住,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全是講無住之體,我們六道輪迴原因是因為有住之心,我們老是要找一個住的地方,所以我們還沒有修行,一個住的心就出來了還沒有修行就考慮到住的問題。

不降自伏的方法――無住之心能降伏一切魔

世俗上就是要給你找一個住的地方釋迦牟尼佛能看眾生事情是很透明的,先是有住,凡夫之住,四相之住。所以釋迦牟尼佛破四相,破四果,破佛有所得,破法住,眾生認為真的有降伏魔宗,他不知道他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降伏的,不降自降。因為無住之心能降伏一切魔。在心經里講「以無所得故」「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以觀自在能破五陰魔,我們都是以無住心來降伏一切魔王。所謂降伏?無住怎麼降呢?不降而自降,你沒有我了拿什麼降?魔王自然就讓開你,你有住就和它對立,無住就不生心,不降自除。佛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得無生法忍時,他已經進入無生忍了,在無生忍上面就沒有降伏的這個相了。到了八地菩薩不需要通過降的概念。降是以智慧,非我們所講的用神力或什麼降伏,而是用無生忍,與法相應故。空以有而對之,硬以軟而對之,屬於相對之法。就是說他慈我悲,他軟我硬,他剛我柔,你犯戒我以持戒而對之,以忍辱對嗔恨,以布施貪心,因為燈亮了,黑暗就沒有了,我還需要拿燈來滅暗嗎?所以佛陀是一種智慧超越者,不可能是我來降伏某一個人的概念他是徹底的自己把法性開顯出來了,魔是自伏的,不需要制伏的,因為根本看不到的。

佛陀以無所得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法可得,完全是用心來會於大千世界眾生心有住是無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陀成佛了,那他住在哪裡呢?佛陀知道眾生疑惑了以為佛有住,於是問「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須菩提會於佛義。佛陀這個意思是絕對的言辭,他不庄嚴佛土還是不庄嚴佛土?他不這樣問。這里的提問等同於「菩薩庄嚴佛土耶?」你不能說庄嚴也不能說不庄嚴你不庄嚴佛土是斷見,你庄嚴佛土是常見,斷見不行,常見也不行。前面也曾講過,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不可以取有,不可以取無,也不可以取非有非無,都是佛教里講的三輪體空。

我們寺廟里有幾種庄嚴,六祖大師講過,第一種庄嚴就是我們修佛像、建塔等相上的庄嚴,第二種知見庄嚴,第三種般若能所法俱空的庄嚴是真庄嚴才是真正的心地上的庄嚴。我們平時寺廟、建佛像,這種相上的庄嚴是一種我執我能寺廟是一種「能」庄嚴我所寺廟叫所庄嚴,能所不空,就是相,只能是人天福報而已。如果你執著於相的執著心非常大,你這個堅固三界的心就非常嚴密。世間執著恭敬心,一心是二回事。一種執著的心,是建這個寺廟是得到福報;另一種是無所謂建就建了,我不執著,好像缺乏恭敬心。這種不執著錯誤的;為什麼呢世間好多人講,我到寺院里修寺廟,是不會著相的,他沒有感到建廟的珍貴,他對佛沒有無上的恭敬心,他不珍惜這種福報。意思是我跟你好,給你拿錢建寺廟,當然寺廟他也建起來了,像這樣的人,口上好像不執著於相,與隨緣又有什麼二樣呢?不執著於相為真佛弟子那是與佛無二啊。佛教裡面不變隨緣,不變是有尊重心,隨緣是無執;但是不變還有個珍惜真心是不棄的,我們拿點錢建寺廟我不能達到空性,但是我要達到尊重。我為什麼要建寺院呢?因為寺院屬於十方物,是最尊重最恭敬的,雖然我有相我拋除不了相,但我知道他很珍重,所以對他非常的恭敬,這種雖然還是我執,比那個無所謂要強得多了。社會上這種隨便的無執,幾乎帶著一種不信供養主要是恭敬心的供養供養錢多少只是個載體而已。你拿2元錢充滿恭敬充滿無上信心供養,勝過沒有恭敬供養一百萬元錢啊!

三皈中的信功德有多大?出家人與家人功德差異有多大?持戒即能入涅槃之道嗎?

出家人與家人恭敬供養,前者是花,後者是果;在家人布施是花而已,出家人布施是果絕對的體,男眾念金剛經一遍頂女眾念七遍。學佛的人和不學佛的人布施功德也不一樣,皈依三寶的人布施功德大於不皈依三寶的人;受五戒的人布施功德高過只是普通皈依三寶的人;受菩薩戒的人受戒發了大願,功德很大的,其布施功德就象太陽一樣,受五戒的人布施功德就象月亮一樣,受三皈依的人功德就象水裡月亮一樣,只能得到性功德。出家人受持五戒有持信的功德就得力,而這種力就像鎚子輪起來了,就產生一種量,這種量產生的功德超過在家人所做的一切功德,你們在家人拿一百萬來我也不會給你換的,你看家人功德有多大,是無相功德。但是你們在家人五戒菩薩戒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五戒功德比一百萬不知道要高多少啊,但是你們不知道啊,隨意的就把他換掉了是不是,因為你對他有信心啊!信心產生的力,而持戒信中起願的功德,願是護持三皈依的體,功德差別還是很大的,獲得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只持五戒皈依的話最多隻是人天福報,而皈依五戒的話,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彈指就去了不可思議功德你看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功德都可以到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對當下的心要生起信心,沒有必要對他懷疑。我們都受了五戒比丘戒、菩薩戒你應該對當下特別的安心,充滿無上的信心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講得非常清楚,持五戒,修十善,安立泥洹涅槃之道也就是說持五戒就是涅槃之道,皆當入涅槃,進入涅槃之道。是故以持五戒來護持佛法的人此人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的,但是世間的人不知道,以為持五戒就是人天福報,不知道以五戒護持佛很重要三寶是第一的,五戒是起護持作用的,三寶是我們的本性本體,是涅槃自性五戒護持這個體,具足五戒,就具足涅槃涅槃經中講,此人一手拿刀一手拿劍,護持佛法此人當得涅槃。可以看出我們這個三寶皈依的體非常的重要。沒有皈依五戒沒有辦法進入涅槃體的,也沒有辦法到西方極樂世界。不皈依三寶的人沒有根本,就是持五戒所做功德也沒有多大的用,就像天上的雲彩一樣,都是情見,不受力;如法皈依三寶,依佛依法去做,這種力量才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佛有願故,你的心與佛願相應故,你有願,有佛體有願體,行願相資,具足了信體。如果你不皈依三寶,不具足信體,持五戒,修十善,乃至於受種種戒,都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都像天上的雲彩一樣,都只是幻體,虛妄之體,不受三皈而持戒者,此人皆系魔宮所攝;皈依三寶應該是一切戒的體。

如何將三寶鍥入自己的當下?如何使一切善事庄嚴具足大善?

這里重點講的是正見庄嚴。大家想一想,皈依三寶佛法三寶,其實釋迦牟尼佛無住之體就是佛寶,無住之體生出的廣大佛法是謂法寶此法跟無住相應是謂僧寶;佛法僧寶就在你的當下,而持一切戒律於此體相應故具有不可思議法承。如果你不皈依三寶失體故,變成妄承,虛妄之承。所以正見是名庄嚴。你的正見佛陀知見相應故,正見慈悲相應故,正見持戒相應故,與六度波羅蜜相應故,與一切修行與一切佛相應故。正見即是三寶之見;正見與此因地願相應故。此心三寶之心,此相是持六度波羅蜜持一切佛,這個叫正見正見福德六度、與自己的正見不相違逆,就叫正見;如果不皈依三寶都不正見。你遠離正見,做一切善事都不正見,做寺廟,做善事具足正見才是庄嚴。有人說我心皈依不可以,心皈依應該有法皈依,法皈依就應該有事皈依,事皈依就應該有相皈依,有事必有相,有相必有景,有景才入理,光說理不入此景,不令生其相而沒有事宜,此景此理不能互互相應,則不是真實皈依。所謂我自性皈依就可以了,我不要相上皈依那是自欺欺人,是人為狂見,像這樣的人不可信。做一切善法都應該盡形壽皈依皈依皈依僧,如果你要是非要將你所做善法與皈依脫離,那就麻煩了。

皈依皈依皈依僧,現在佛不在世了,僧是法的總持,依僧即依法,依法即是依佛;依佛之口,依法之言,現僧相;佛法僧是一體不二的,所以皈依佛就是理,皈依法就是相,皈依僧就是事,此理此相此事是不相違逆的;是一不是二。這個皈依儀式也是相通的,不可以說我不要這個儀式,所以呢做一切善法都應該皈依皈依皈依僧。你看我們做法事做佛事以後呢,非要在後邊唱一個皈依皈依皈依僧;皈依皈依皈依僧這個理非常的重要,這個事也很重要。過去的獨覺佛,沒有佛在世,悟到了三寶之後,他也得到了證果,證到初果,但是因為皈依佛故,成為獨覺,住在須彌山,非要遇佛才能皈依三寶,才開始修行。獨覺是什麼呢?就是沒有佛法三寶現前,自悟修行正覺。他一個人住著與眾生不相應故,他必須在佛住世時出來,正式皈依三寶,依佛為師。所以這個儀式很重要儀式跟無住相相應故,跟般若相應故。所以後面說:庄嚴佛土不?不可以說不庄嚴,也不可以庄嚴,為什麼這樣說呢?說庄嚴執相,說不庄嚴偏空。你說我心庄嚴就可以了,這樣不可以的;此心庄嚴外面必定庄嚴;如果心庄嚴而外面不庄嚴你這個庄嚴一定是錯誤的。外面庄嚴心不庄嚴可不?外面做寺廟內心有很多的污垢對不對呢?它也錯誤的,因為外面庄嚴心不庄嚴還偏於相,內庄嚴外不庄嚴於心,偏此偏彼皆非;所以我們建寺廟一定要心地庄嚴心地無非真庄嚴面上無嗔真供養。所以在這個世間我們應該知道,我們不斷的在寺廟里上殿,就是庄嚴如果你住在寺廟心很清凈,但你覺得上殿好麻煩,很討厭,這個偏空不是真的清凈庄嚴。所以要守中道,不可偏執只要你無住修一切善法就是凈庄嚴。因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為了解答:佛陀庄嚴不生住處。你在猜疑的時候就是你心中疑惑,說常福在廟里吧,偏有;說常福不在廟里吧,偏空,明明在哪個地方嗎?究竟是在還是不在呢?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什麼叫則非庄嚴,不可住故,是名庄嚴,不可舍故;是名庄嚴是非相非非相,不可以取相,非法非非法,若心取相,若取法相,非法非非法是名庄嚴。比如:我現在住在寺廟裡邊,大家認為我住在寺廟裡邊庄嚴啊,大家知不知道我現在庄嚴,是我無住之心所得我現在為什麼住在寺廟裡邊,因為我過去有住啊,所以我現在住在寺廟裡邊,如果我無住的話,其實這個地方是個什麼地方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過去無住,釋迦牟尼佛無住,佛陀無住是謂大身,佛陀無住是沒有法可得,無法可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法身,法身無相,法身住在哪裡呢?住在大身裡邊。哪裡是大身呢?大身就是法庄嚴呢。比如我建了無量壽寺,我住在這個寺廟裡邊,但是你想過沒有,現在這個寺廟我這個心是相應的,是一不是二,常福在哪裡呢?常福此心此相是不二的,此相由此心而得,此心有住是故有此相可得此心無住此相就是大庄嚴此心有住此相就是小庄嚴,若我心惡故,此世界惡多;我心善故,此世界善多;很簡單都是心心感應,是一體不二的,所謂常福並不是獨立的,此相此心是不二的,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它是一體的。我現前獲得的這個獨立的體並沒有一獨立的常福存在,如果有一獨立的常福存在,不是有我執嗎?不是有我住嗎?有獨立的法存在,不是有法住嗎?沒有我住,沒有法住,其法其心我心無住是法界心,此法無住是法界相,法界心是法身法界相是大身是報身,報身就是無量壽寺,大心就是無量壽寺的體,無身。所以此相庄嚴我心庄嚴,這個是個同時無住的,當下的體就是。你悟到這個道理,你立即就感受到「寂照雙用」此戒此定此慧,皆當現前。為什麼?持戒者,無住故;持定者,法界故;持慧者,般若現前故;慧由定生,定由戒生,戒是無住。如果你悟到般若無我了,就是無住的清凈法身;跟佛,毗盧遮那佛,是盡虛空法界故。此心是信,此相是相,此體是體,體相一如,也就是說:寺廟是我的相,寺廟我的心我心我相,並沒有一獨立的常福存在;我常福也是寺廟其中的一個相而已,你超越常福我見人眾生見壽者見,所以寺廟就是我我就寺廟寺廟本體就是我――毗盧遮那佛身,寺廟的相是我――盧舍那佛身,寺廟的用就是清凈我之心;就是這個覺般若之體,是智慧之身,智慧無相什麼叫智呢?成所作智,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什麼叫妙觀察智呢?沒有識,常福的識已經轉掉了,轉成色聲香味觸,外面這個世界都叫色聲香味觸,我這個地方是我身,你執著了就變成你身;每個人執著了,每個人都有一個身;你沒執著了就大共一身;你無住就是共一身;其實就是色聲香味觸;一相現諸相。如果你超越無住的時候,一切色就是一個色,一切聲就是一個聲;一切香是一個香,一切味是一個味,一切觸亦然;好像每個人都有一個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只有一個色聲香味觸法。這一個是什麼呢?是大同;這個就是我的報身。但是你不了解有我執故,就不了知此一身;你只知道你多身,妄見;把這個妄見抓得死死的,不肯放棄;所以你就不能進入到無住體。就是說常福聞般若已,明了這個體,所以這個寺廟無非是我心無住體,無非是我相法界體,整個寺廟跟整個法界都是一體的。只是我們證量沒有證到而已,我們此義已經得到了,跟佛是無二無別的;佛也在這一念色裡邊,我們雖然不能在色裡面見無量諸佛,但是無量諸佛確實就在這個色體裡面;一旦有一天你跟這個色同為一體了,沒有妄執、妄識的時候,那個如來就在你的眼前,大家想一想如來離我們遠嗎?離我們並不遠啊,跟我真實在一塊啊;所以只要你無住體就是,你悟到了這個道理,就是如來實知實見,如來已經見到了你,是不是。與般若就相應了;以般若見這個實相庄嚴。如果你要悟到這種庄嚴知道了如果你悟此庄嚴不可以另有庄嚴,舍此另找庄嚴,如頭上安頭;都是妄見;真正的找不到,因為無住之心當體就是;那樣叫偏見,那就進入我的知見;以我的妄心來執著不可以取心,不可以取法,認為我心地庄嚴那是錯誤的,心庄嚴跟法不相應肯定是錯誤的。

所以非庄嚴,是名庄嚴。我們常常講,「願以此功德庄嚴凈土」不是妄談;我們從這裡面可以一體悟二相,一旦你有無之心就能生出二相之體,它有二種色相的顯現,一個是因地的心,二個是果地上的相,如來果地上的相是怎麼得的?我們要修的是如來果,但從因地上怎麼下手呢?所以如來菩薩是講眾生因地。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菩薩庄嚴的這個相,像我們建寺廟是有我人眾生壽者嗎?什麼叫菩薩戒呢?什麼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這個意思,「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做寺廟不可以執著,為什麼不可以執著呢?通達般若故;了解般若,先聞般若才能了知實相,如果你不聞般若怎麼能生佛法呢?所以要通達般若釋迦牟尼佛解我們心中的迷,如果你不聞般若,你嘴巴上說我不住相就可以了。你做寺廟不住相......他的惡因你應該知道:佛教講三世因果。你首先要了解過去的因,現在的果;現在的因,未來的果。如果你不了知現在的果的得處,你對過去和將來的因也會失去。比如來講,你不知道此世界的果跟因及將來的因,你把世界的果因跟將來的果因產生了距離;認為我功德將來可以得一個庄嚴之相這個時候是有之心嗎?有捨得過去相,有得得將來相嗎?你得將來相不是我執我住嗎?你要知道你現在庄嚴,無所住故,此體即是。為什麼呢此心與彼心不二故,一定要現在安心,降伏其心你不能說將來庄嚴國土,因為此體即是庄嚴,因為此因即是我心此法即是我心,過去不知道這是我法,以為另有所得。要對你現前的這個庄嚴之相生起你果上是不二的因。此因即是彼果,它是因果同時的,不可以把此世界的因舍掉,一旦你有另外的果可得就有妄見。舍掉這個因地,有舍之心是妄執;取將來這個果,有取果之心,有取果有取因,都是妄見之體。在你悟到這個道理,你一定要知道,你現在庄嚴不住的時候,當體就是那個果和因,是同時的。在你貪心的時候,地獄就顯現出來,貪就是地獄地獄就是貪,它是不二的,因果同時的。你不能離開貪,另外找一個地獄,貪的體的變化就是地獄的顯現,你應該對這個貪生起地獄想。從善的方面講,我們不住這個體,就是佛的這個體,它雖然有不同的變化,但是體是不二的。就像水起了波,等你成為水的時候,這個波還是水,所以就是你成佛了,只是你識水,波不消。極樂世界白鶴孔雀鸚鵡舍利嘉陵頻伽共命之鳥,但又連惡道的名字都聞不到,怎麼會有鳥雀相呢?不舍白鶴孔雀鸚鵡舍利嘉陵頻伽共命之鳥,而到西方極樂世界自然不見,此因此果是同時的。不能舍此因而得此果,有舍有取並非佛見,不是般若之見。

所以般若不可思議妙法,完全是在當下,當下這個相是無住之相這是我心是我身故,我心即此相,此相就是我心此心與一切諸佛心相應,此相與法界眾生心相應,所以九法界此一相,無住就是佛心佛心佛相就在當下。不管過去將來現在,此相都是通的。這個心叫做佛心這就是般若之心如果你離開此心,就一定有取有舍。對此世界無住之體生起佛心,這個心就是廣大之心你這個般若心得到,原來無法可得,當體即是。沒有將來成佛之取,也沒有舍,無住而不舍相啊,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它本來的東西已經不存在了,整個的法界就歸於真實了。要用心來會這個道理。一旦你會上了,你對此世界不生取捨之心,四相俱無,寂照現前,照,法界故;寂,心滅故。心滅一切空,照,法界你的心光之照,法界所有的眾生相就是你的相。這個叫做莊嚴。有取有舍都不叫真正的庄嚴。無取之心無舍之心,沒有住了,這個世界才是庄嚴。因為沒有我眾生壽者相啊,那還不是盡庄嚴嗎?這是將來佛果啊,你現在就是佛了,如來就是這樣的心得大身、法身法身就在你當下,無住;報身就是盡庄嚴化身就是般若般若入一切智,智身就是化身,現在你就是智身是化身

是名庄嚴,就是非相非非相、非法非非法,不可取空,不可執法。我們心裡清靜,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是無住之念,叫清靜念,阿彌陀佛是盡庄嚴。不舍此相而無之心。因為你念是無住,你想不無住也做不到,因為它本體是無住的。虛妄的體哪有住呢?你念阿彌陀佛想有住你也做不到,阿彌陀佛不念他也在,你念他他也在。無住是法身法身難道還有斷滅嗎?無住之相是報身,報身是盡庄嚴法身是盡清靜,所以你念阿彌陀佛無住故,現在過去未來清靜。這個法「阿彌陀佛」盡庄嚴故,因無住才盡庄嚴你有住就變成六個字了,你念一聲阿彌陀佛一聲,念兩生阿彌陀佛就兩聲,那不是有生滅嗎?阿彌陀佛有生有滅,你的念有生有滅,一生滅全部在生滅,一住妄全部是妄。本來你念阿彌陀佛是無住之體,阿彌陀佛是無住之相,無住之體是清靜,無住之相是報身,就是法庄嚴只要你無住,法自庄嚴。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之間無住就是報身,就是法身阿彌陀佛叫常寂光土,叫做法身,報身就是實報庄嚴土,無住就是法身。念念阿彌陀佛它本來無住的,念佛就是佛,那個佛就是法身法身本來是無住而有住。無住裡面有個念,念而無住,無住是體,有這個住是你這個心的執著。無住的體是法身,所以念阿彌陀佛是無住在念,是法身在念。念阿彌陀佛又是聖凡同居土。九法界叫聖凡,一念心我們現在是凡,跟聖是不二的。念阿彌陀佛此相是凡,迷者是凡,此相是聖,覺者即聖。一念無住,此法本來就是聖;一念迷,此法就變成執著的法。所以凡聖有距離嗎?互相能拆開嗎?是拆不開來的。所以叫聖凡同住,我們都住在一塊。所以般若通達相應的時候,你的妄見即凡,你悟的這個體就是聖,所以聖凡就在一念之間,聖不離凡,凡不離聖,聖凡同住,就是我們在現在。

法身、報身,我們在念的那一剎那,它已經俱足,它不可以用我們的這個識來知見的。但是我們識還沒有捨去之前,它是不離開這個佛,也不離開報,因為阿彌陀佛的這個報和能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法,和你妄心在念的這個凡和聖相應,是方便有餘土。是建立種種的方便,種種度化,像聞法、聽法、持八關齋戒,種種法,都叫方便有餘土,也在我們的當下。我們眼耳鼻舌身意,吃飯、穿衣、睡覺,都是方便。所以方便有餘土和聖凡同居土,是在我們人間,就在我們當下。實報庄嚴土和常寂光土是超意識,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方便有餘土,裡面有建立的方便,釋迦牟尼佛說有我相者既非有我,是名為有我,是為方便,就是真實。講庄嚴二字都叫方便,經典也叫方便。釋迦牟尼佛有種種方便誘導,而這種方便誘導我們歸向真實。是不是有一個歸呢?方便就是真實。如果方便不真實它怎麼會有方便呢?方便就是了不可得。方便就是否定的意思,否定就是真實的意思。「庄嚴佛土否?」這就是方便話。這就是告訴我眾生不可以執有,不可以執無。庄嚴佛土,不可以庄嚴佛土,那就變成真實的,那就住妄了,跟我眾生是一樣的。可以庄嚴佛土,又變成妄了,又跟我眾生是一樣的。可以庄嚴佛土否?他講話的這個意思非常的巧妙,這個叫方便,這種方便裡面有真實之語、妙語、不可思議之語,那裡面有無盡的解脫在裡面。在這句話裡面把它表達出來,叫方便。所以方便有真實義,叫諸法如義,跟第一諦是相應的,要跟第一諦不相應不叫方便。

為什麼佛說,我令眾生授三皈後令持五戒,趣泥洹之道?為什麼持五戒就是泥洹之道呢?在無量壽經裡面這樣講。比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之變,這個是方便嗎?一定是方便。方便里有沒有真實呢?一定有真實。因為善惡變化故,就無住體。眾生有執,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你沒執著的話,你無住了,哪有善惡之分呢?善惡之變化代表它是無住體啊。無住就是真實。如果善永遠善、惡永遠惡,就是凡夫之見。或者知道是善,但是我執著於惡,知道是惡我執著於善,這個就與法不相應了。就是說,明明知道這是善法,我不行持,我執著於惡,眾生都是這樣的。

為什麼有胎卵濕化呢?胎卵濕化是變化的,變化是無生的,所以講叫生,有生就有滅啊,有生有滅無住故。生滅無住,是為無生,所以它這個方便就是真實義。但是我們不會於真實意,不了般若故,了知無生而偏偏生執,非要住在裡面,變成胎卵濕化三界現前。所以眾生不能諸法如義,與佛法的最究竟義,跟般若義相悖,就產生了現在的果報

便有餘跟如來真實意永遠是相應的。所以如來示現假相,也是真相如來庄嚴之相,與諸法如意是相應的。這個覺悟的心懂了,如法修行,你跟佛是無二無別。你雖然不能像釋迦牟尼佛種種變化神通你也是無二無別的。你敢當下承擔嗎?就是這個體!

並不是非要有神通叫做佛,佛是一個覺性,你覺悟了無住之體,佛陀法身不取捨,它肯定是跟眾生心相應的。我們有取,法身就有取,這就與法不相應的。佛陀大乘聖義,不可稱智,最上智,不可思議智,無對智。那你非要一個相對,以可取可舍的心來思維佛義,推究法身在哪個地方,報身在哪個地方你有取就代表佛陀有取,你跟佛有距離,佛就跟你有距離。佛並不跟你有距離,但是你認為跟佛有距離,肯定是你的問題,並不是佛的問題。如果你會佛陀真實義,佛陀無取故,那你就應該跟佛陀的無取沒有衝突佛陀跟我應該沒有任何距離。所以我無住時,佛陀法身住時。我無住即無相無相即此相,因為沒有取捨啊,沒有舍此相啊,舍此相與報身佛不能相應,舍此心與法身心不能相應,捨去此二心與般若不能相應啊,不都是錯誤的嗎?我們要會於佛義的話,應該是以這樣的心態,了解般若之心,才能與佛相應故。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靜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摩訶薩叫大菩薩菩薩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薩埵就是心空,無住故;法空,無相故。無相遍一切有相。不離相而無相。一切相平等故,叫薩埵。一切眾生色是一菩薩色,一切色是一色,一切聲是一聲,一切香是一香,一切味是一味,一切觸是一觸,一切法是一心法,一心現一切法,一切法是一心法世間法都屬於心法,一切唯心所造啊。

菩提薩埵,菩提者,無住體;薩埵者,無相體。無相無不相,一切相是一相。無相就是無分別相,平等相叫無相清靜相為無相。分別相叫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分別就有我執,有我見,有識。而菩薩沒有識,不用這個識做事,一切色是他色,他用什麼做事呢?你想一想?菩提者,心空,無住故,它與諸佛心相應,上能供養無量諸佛。薩埵,法空,平等故,一切眾生是他身故。所以一切眾生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菩薩的眼,是一切眾生之色他能看到所有的眾生。如果用肉眼來看一切眾生那是眾生之見,我們往往以眾生之見來看。菩薩是用法眼看,法眼就是用色聲香味觸法,用色見一切眾生相,用聲見一切眾生音,眾生音樂音,都在他的音裡面,他哪個眾生心知道呢?香,味、觸、法,都是菩薩的心。菩薩的心是以六度為心,菩薩的身以諸佛無住為身。佛是以無住為心,法界為身。菩薩法界為心,一心現法界,就是法由心造。色是一色,聲是一聲。我們是以妄識,你是男的,你是女的,黃色的青色的,他不知道此一個法界都是你一個心而已。菩薩已經入此心了,眾生就不知道。菩薩眾生當作是他的心了,為什麼菩薩心光裡面能有無量的眾生呢?有無量的法界呢?無量法界就是器世間、情世間,情都在菩薩心裡面,世界也在菩薩心裡面,都叫做法。法就是心,叫心生一切法,就沒有眾生了,就是妄在菩薩心裡面已經不存在了。一切眾生猶如蓮華如果你般若相應,菩提薩埵就是大菩薩摩訶薩叫大的意思,大是盡虛空法界,只有八地以上的菩薩才叫大菩薩

我們無始以來妄執啊,以妄為根本,所以我們要不斷的舍妄不斷的舍妄,見惑煩惱、思惑煩惱無明煩惱要斷掉,你心不生了,這個叫大菩薩了,八地菩薩菩薩就現前。薩埵是眾生的意思,菩提是佛的意思。而菩薩度一切眾生眾生可度,因為一切眾生無相故,色聲香味觸法都是菩薩的心,菩薩的心就是六度,他以眾生六度貪心布施而立,這個布施是他的心,布施之外沒有一個另外的我存在,不舍布施而無住。無住是什麼呢?無住就是沒有心啊,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認為無住就是不執著的意思,他那個無住真的是沒有「我」啊,他以法為自己的心。我們是以肉團心為心,以意識為心,他是以法為心,整個世界的法就是他的心,他是不動這個妄心的,八地以上的菩薩不動妄心的。他完全以法為身,眾生動就是他在動,眾生煩惱是他煩惱,對他來都是慈悲。你貪他就布施,你瞋他就忍辱,你懈怠他就精進,你散亂他就禪定,你愚蠢他就般若他就是應的。對他應之是輕而易舉的,因為他沒有動心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很容易做得到。因為我們有妄心在,你有貪心要用布施,好難,因為你有一個心在動啊,因為你有執著啊,你有貪心啊,你就不能像菩薩一樣,跟法相應。把一切法當作菩薩的心的時候,啊,我看到這個世界就是我一個法的時候,這個世界就是我家了這個世界的法就是我的心了,沒有另外心可得了,這就叫無住,沒有住一個我的妄識的心叫無住,所以法就是無住,只有這樣的才叫大菩薩。這樣的修行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如果你有一念相應,你會會於真實啊!

般若在哪裡?無住生心!無住就是心,生無住之心,就是法性,這個法變成是你的心了。法身在哪裡呢?不生心了,法就是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而無住,沒有住就沒有煩惱,無住體就是法身,就是佛。以此心供養無量諸佛故。無量諸佛在哪裡呢?就是無住體啊。因為此花此果因果同時,所以行六度波羅不生妄心就是無量諸佛現前了,所以一切眾生皆是佛,男佛女佛老佛小佛長佛短佛……這個佛都在你的面前,所有人都是佛。無住之相是報身佛,無住之心法身佛。他以此六度無住就是供養無量諸佛他不動妄心,完全把法界當作他的心和身了,沒有一獨立的我存在,徹底的妄滅,就像滅掉就不存在了。完全這個世界是他他就這個世界,這個山河大地就是菩薩的顯現。山河大地就是菩薩你不是在菩薩的心裡面嗎?每個眾生都在菩薩的心裡面。在講大乘佛法的時候,一定要講菩薩功德在一切處,地球虛空都是菩薩功德他是經過無量劫來修證而來我們現在得到菩薩的這種功德,我們進去就可以了。現在我們聞到這個般若,立即知道了這個體,然後你就安住這個體,也是不可思議之人啊!你看六祖大師一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典上講:「須菩提,諸大菩薩,應當生清靜心。」應當就是肯定的意思,肯定要生,清靜心就是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清靜心能供養無量諸佛清靜心能攝無量諸法清靜心能攝無量眾生。無量眾生在無量法里,無量法在無量佛心裡面,所以法藏就在佛心中。法在哪裡?就是佛身啊,佛身遍法界故,就是報身。所以菩薩住在報身裡面才行六度波羅蜜。法身裡面沒有的,法身清靜六度波羅蜜、慈悲喜舍的圓滿是在報身裡面,所以菩薩在報身功德裡面安住著。報身是幹什麼呢?報身利他,眾生在化土裡面,化土不離開報土,法報相應產生化土,化土眾生住的地方我們現在在化土裡面。法身土是諸佛所住地方,唯佛住。報土是菩薩住,化土是眾生住,所以眾生叫聖凡同居土,報身叫實報庄嚴土,法身叫常寂光土,還有方便有餘土也在我們這個此世界釋迦牟尼佛來說法、八相成道都是方便。方便不離真實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十種好方便都是不離真實。法報不相應不能產生化身菩薩法報不能相應也不能產生化身,只有佛法身報身相應了,才是化身。所以菩薩在化土裡面度眾生是可以,但是菩薩不可能說是自己的化土。

佛安住十方世界,就是佛的國土。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說看到哪個菩薩國土,看到諸佛國土,它方世界諸佛國土都是這樣講,沒有講說菩薩國土菩薩沒有接引眾生,只能度化眾生就是我講法跟你聽是可以,但是我沒有接引你這個條件,接引是諸佛所接引,只有佛才有資格接引眾生,報身佛才有接引眾生的,菩薩來教化我們,叫我們會於佛義,達到無住之心。我們無住現前,般若現前,你就度了。誰度了你呢?你跟佛心相應了,你自己度了自己。

庄嚴佛土是對於報身來講,是佛住的地方,就是菩薩住的地方。你一念之間無住的時候,這裡面就庄嚴佛土了,清靜就是庄嚴佛土。雖然我們內心中還有煩惱還有住,這是個妄的體,但是它的體還是無住的,就像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不能代表它已經有住。因為如果胎卵濕化是真實的,那不是永遠變化不了了?胎卵濕化是無住體,是無生的,虛幻體。我們抓住妄就不放,不知道真就在當下。但是我們不管怎麼妄,太陽來了黑暗即破。所以我們現在只要悟到了,明了了,那我們就除習氣好了。作為一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人,應該怎麼做不應住色生心。有般若以後,心生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是善是惡無非我心有善有惡,此相是我無住之體,應該生清靜心,清靜心就是無我相,就無我執。覺者就解,覺悟這是我心,立即就解脫了。所以在放生文里講:明者即解脫。不覺者妄執,不斷的生執下去,就越走越遠。南摩阿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