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錄音整理)
我們佛教見面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家晚上好!這也是個緣分,沒想到在今天晚上跟大家相聚在一起,我想,這也就說明了一個道理,也就是說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達之後,人們可能更多的是要關注自己的內心,要關心自我的心態和一種精神方面的需求。
我是80年代出家的,應該說我也見證了中國的民眾對佛教認識的一個變化。在80年代,那個時候信佛的人是非常少的,80年代末我在東方山出家,到了90年代,慢慢的年輕人在增加,有文化的人也在增加,後來,我們也在跟全國的佛友甚至到國外去交流。看到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有信仰的人越多,越發是對宗教感興趣,越是相信。當初我們感覺很奇怪,不是像內地這樣比較保守。這些年來,人們對宗教的認識,因為政策的開放之後,內地接受佛教的人越來越多,這正是因為我們國家政策的開放,我們思想觀念的解放,我們對人生、社會的意識的變化。大家有緣,我在這里跟大家結個佛緣。
我們說我們是祈福的,為一個地方祈福,為大家送福。我們佛教的文化就是一個吉祥的文化,人的一生我們祝福大家說吉祥如意。佛教講六時吉祥,他就是說要祝福普天之下每一個人,無論是在何時何地,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有吉祥,所以我們叫六時吉祥。中國人講福報,所以我今年寫的四個字,不知道在座的有沒有,我是每年寫四個字。去年寫的是「平安是福」,今年寫的是「福至心靈」,福到了,人的心也就明白了。我們說「皇帝是假,福氣是真」,所以佛教他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擁有福報,這是一個至,所以叫福至心靈。我們東方山也在開發建設,我們叫「東方世界,福至心靈」,要福至心靈東方山。我們說送福的文化,佛教的修行,佛教的佛法就是這種福文化。
我們福報從哪裡來呢?從我們信佛的弟子、出家的師父修來的,福報是修來的。很多人講佛教是修來生的,這個話也有道理,但不完全有道理。因為我們說不修來世修今生,不修自己修子孫。其實這個文化跟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相通的。儒家的文化,《易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反過來講「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所以說我們對待自己,對待我們周圍的人,對待社會,要培養我們一顆平常的心,一種良好的心態。
心境很重要,人的意識、觀念決定人的一生。我有時說心態決定一切。佛教講得更具體,「起心動念」,我們的念頭是什麼,也就是說我們的出發點是什麼,這個是很重要的。平時做什麼事,你的目的是什麼,要很清楚。人生非常短暫,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我們就像宇宙當中的一顆塵埃,就像我們在陽光下看到的小小的灰塵一樣,我們人生就是這么渺小。為什麼這么渺小,南懷瑾先生說的一個例子:率土之濱莫非王土。這么多皇帝,在歷史幾千年來我們能記住幾個,何況我們是一個平常的人。我們應該做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去對待生活,怎樣去對待人生。我們糊裡糊塗的來到人世間,在短短的人生幾十年當中,我們不能再糊裡糊塗走完人的一生。這就需要學習,也就需要宗教,宗教解決人的信仰問題。在西方社會,別人跟你接觸,你說自己沒有信仰,別人不敢跟你接觸,你什麼都不信,那你什麼就都敢做了,那就肆無忌憚了,這樣的人別人是不敢跟你交往的。
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這幾十年當中,經濟、環境、人民的生活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今天人們看到社會變化,每個人都應該能感受到這巨大的變化。我們在物質上變得豐富了,在經濟上寬裕了,在生活上幸福了。但在人生中我們如何去把握好自己的幸福,怎麼去掌握好自己的命運,這是需要學習的。像我們出家人也要了解社會,我們也要學習佛法,不是說我們出家人就不用學習了、我們出家後就什麼都知道了,這是每個人都要用心去面對的事,這就是面對自己,所以說佛教講人的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任何人都掌握不了你的命運,能掌握你命運的就是我們自己。
佛教解釋「我」是「主宰」的意思,能夠主宰我們自己的生活,主宰我們自己的人生。我應該做什麼,我能夠做什麼,要找好定位。近代高僧印光大師,他是凈土中的第十三代祖師。他出家前是一位儒家文化精湛的儒者,但是他不信佛教,他甚至學韓愈誹謗佛教。後來他醒悟了,開始慢慢的接觸佛教,然後明白了佛教、道教、儒教,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他從此出家成為凈土中的第十三代祖師。我們黃石有個老居士就是皈依的他,在解放前他的弟子就有十幾萬。我們都非常喜歡看他的作品,他沒有什麼著作,編成的書里都是與信眾來往的信件。書里沒有多餘的文字,講的都是做人、學佛、做事的一些很實在的道理。很多人都不敢看他的東西,怕看了以後都想學佛了。印光大師非常了不起,他有首《心命歌》,我念給大家聽下:「心好命也好,富貴直到老。」人的心態很重要,心態也決定人的命運。「心好命不好,天地終有保」。人心很好,但是有時候有一些人好心但結果不是很好,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靈,你做了善事,天地也好,福菩薩也好是會保佑你的。做好事終會有好報的。
幾千年來中國人最能接受佛教的地方就是「因果」的關係,我們叫因果報應,有因有果,所以我們做事的出發點是非常重要的。有一部經典上說: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我發心,起心動念,出發點如果不是很正確的話,開始就不對,最終的結果就會有不好。我們總是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為什麼當初我們會有這樣念頭呢,沒有人會這樣問,都說為什麼會這么對待我。所以佛教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總是做錯了事後悔,但是像菩薩、有智慧的人他就說,我不能這樣想,我更不能這么去做。做之前的因很重要,「因地不正」這話很直接,「果遭迂曲」,這個結果肯定是會受到影響的,這就是佛教對命運,對人生的闡釋。我們做人做事也好,對待自心也好,我們都要有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所以「命好心不好,中途夭折了。」也就是說你命運雖然很好,但是心態不好的話,可能因為某一件事,引發你身體的不好。現代人的疾病不是吃出來的毛病,是心態引發的毛病,現在心態好的人健康長壽,古人說心寬體胖。我跟朋友說:「人可以跟什麼都過不去,但是千萬不要跟自己過不去。」一個人如果跟自己過不去那這個人就太不明智了。佛教講福報還講智慧,光有福報的人生是不夠的,就像命好心不好的人一樣,你光有福報是不夠的,人不能僅僅是為了金錢而活,人不能做金錢的奴隸,人是有追求的,人是有交流的,人是有溝通的,所以人在一生當中,你能夠跟幾個人很真誠的,說話沒有任何的設防和顧忌,就是這樣的朋友,這樣的一些同事關係,在人的一生當中才是最珍貴的。但是在人的一生當中,這樣的緣分其實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可能活了一輩子,最終找到一兩個談得來的人,你想想都可能很難。可能我們平時認識的朋友、交往的人非常的多,可是能交心的有幾個呢?所以人不僅僅是為了金錢而生活的。
佛教的觀念告訴我們,人要提高自己,人要超越自己,人最終要解脫自己。因為世間是有煩惱的,學佛就是要消除煩惱。人生是有痛苦的,學佛就是為了離苦得樂。現在我們生活在中國是一個很幸福的年代,但往往物質生活豐富之後,許多人並沒有因為物質上的改變而感到精神上的快樂,對幸福有更大的認同感,這是為什麼?這就是因為心態的問題,就如剛才我說現代人不是因為營養不良而導致身體的疾病,而往往就是因為我們心態的問題,我們氣度的問題,我們看待認識事物的同時不能去正確的面對自己,面對社會,導致我們內心出現的問題,因為內心的問題而導致身體的問題。所以身體的疾病往往是由於不好的習慣、不好的心態而養成的。就像人一樣,夏天要出汗,不出汗就會有疾病,因為你身體的毒素排放不出來,很簡單,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大家不願意去運動,這就沒辦法了。所以我們要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尤其是我們出家人。
什麼是修行,很簡單,說了你們馬上就明白。「行」,就是走路;「住」,就是自己獨處的時候;「坐」,就是我們要坐有坐相;「卧」,就是睡眠。「行」、「住」、「坐」、「卧」,這就是修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培養一種良好的行為,良好的習慣。胡德珍書記有年「五一」上東方山玩時說「一個良好的習慣就是一種文化」,我覺得很有道理。什麼叫文化?吃飯也有飲食文化,其實都是一種文化。工作你做得好,很出色的話,就是一種企業文化,所以說企業做到最後都要做文化。我看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歐陽修的一篇文章,他到一座寺廟參觀完之後,他說:「中國夏、商、周的禮儀文化真正得以繼承的是在中國的寺廟里。」因為我們吃飯之前是要敲雲板,要敲火點,告訴你要吃飯了。在吃飯的時候先要供佛,要唱一段經文,因為我們要先請佛,然後我們才能吃,這是佛教的禮儀,也是一種佛教文化。真正的傳統文化在佛教的寺廟把他給繼承了下來。像這樣過堂吃飯的只有佛教,其他地方都不可能體驗到這樣一種生活。早上早起,要撞鍾,要打鼓,晨鍾暮鼓,驚醒世間迷路人,警醒我們要怎麼樣去做人,應該怎麼樣去做事,應該怎麼樣去面對我們自己,怎麼去找准我們自己的位置。
「心命具不好,貧困受煩惱。」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煩惱,佛教就是要斷煩惱,學佛就是為了斷除煩惱,讓自己快樂起來,讓自己感受到幸福。「心乃命之源」,人的心決定你的命運,心態決定一切,所以「最要存公道」;「命乃行之本,窮通難自料」。這就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對自己的心態、對自己的命運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榮毅仁的老家在無錫的梅園有一副留下來的老對聯,這副對聯很有意思,他其實就是一種佛教的思想。他說:「發上等心」,人做事要發心,要發自內心的去做,所以我們經常跟信眾說,跟信眾的父母說,作為父母對你的小孩子的教育,首先你要相信他,因為你是第一個啟蒙老師,家長,家庭教育跟學校的教育一樣的重要。如果說家長都不相信你自己的小孩,他的自信從哪裡建立起來?這個自信就是來自於家長,所以家庭教育在某些方面來說更加的重要。我們說發心,有時是說做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在給自己做事。我回到東方山這么多年,因為我們的這些信眾,我們出家得早,我們更多的一些事務性的工作都是靠信眾來做,信眾都是義務的來做,我們只要打個電話他們都很樂意,這是種付出的開心,我們做事不叫做事,叫種福田,給自己培福報,是有功德的。這種付出的開心我們也很感動,這就是信仰。所以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的力量有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甚至是不可思議的力量,甚至能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企業。
今天你們老總的安排,讓我來跟大家結這個緣,我覺得這是一種很難得的緣分,說明這個公司在給大家傳遞一個企業的一種文化、一種精神,這個精神是來自於大家。這個凝聚力是很重要的。
我們這期的《正信》雜誌登了我們一個信眾——大冶的一個居士,他身體不是很好,醫生都沒有辦法,他一個親戚是個老居士,看到他這情況很著急,叫他來皈依、學佛、誦經。他聽了他的話,因為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了。到現在他身體不但恢復了,而且他的生意做得非常的好。他說佛教給了他第二次生命,我現在就是來報佛恩。他三個小孩、兩口子都學佛,都信佛。
信仰有時不是用醫學、科學來解決問題,但是在信仰裡面是能解決人的心靈和生理的問題的。所以說人是要有信仰的,信仰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人是要有追求的,也就是說要有信仰,用信念支撐一個人。現在的人沒有什麼毛病,但就是不願意去工作,去做事,就是缺乏信仰。從我們佛教來講這「享福」就是「消福」,什麼是「消福」呢?打個比方說,就好比你去銀行取錢一樣,你總是去取錢,總有取完的時候。學佛,工作,對事業的一種執著追求就好比到銀行去存錢一樣,你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人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有時候開玩笑說,我們出家人這么清苦我們都很開心,為什麼你們在這樣一個好的環境中煩惱還這么多。人的精神追求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用一種歡喜的心態去對待自己的人生。我們佛教有這么句話「用容顏表達歡喜」,人生就是一個結緣的文化,人要結緣不要結怨,要「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佛教說「廣結善緣,廣種福田」,人生是很難得的,應該互相很友好的去相處,人有時很大度,有時很吝嗇,傷人傷己。大家在一起其實都是一種緣分,沒有緣分不可能聚在一起。「用雙肩擔當責任」,人降生在這人世間,每個人都是有責任的。「用微笑美化人生」要用真心對待自己,用真心對待別人,人心是有感應的。我們做人、做事要用心去做。
榮毅仁這老宅子的對聯我也經常寫給別人,「發上等心」,人的心地不要夾雜太多的雜念,要發上等心,這就是我的工作,我就要這樣去對待每一個人,我這么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慢慢的這樣對待我。「結中等緣」,享福要「享下等福」。剛才我說「享福」是「消福」,吃虧是福,不要認為你吃了點虧,你今天就很不好,不要這么認為。其實有時候吃點小虧就是在給自己培福報。我們要學會辯證的看待人生,辯證的對待自我,來調整我們自己。要靠我們自己去調整自己,改變自己,命運也就改變了,我們一切也就會改變了。中國文化一代一代這樣傳承下來,是有意義、有道理的,叫前人栽樹後人乘陰。我們所做的一切一是為自己積福積德,一是給自己的子女積福積德,這個不是說沒關係的,都是有因果關係的。
「擇高處坐,就平處立,向寬處行」,人工作也好,做人也好,走路也好,要越走越寬,不要越走越窄。這路的寬窄就是我們給自己種下的因。因果大家聽著可能不習慣,我覺得佛教就是兩個字,就是講因果兩個字。人就是要以心換心,這作為企業也好,作為個人也好。對個人來說這是一種修養,就父母來講對子女是一個示範,就企業來說,對這個企業是一種凝聚力,所以文化很重要。人是有交流的,是要學習的,人不學習就很難提高,學習要靜下心來,所以孔子講:非靜無以成學。所以人要靜下來,人在身體上的毛病就是人自己靜不下來,很不安,很躁動。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你要放下,要放輕鬆一點,你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的身體很僵硬、很緊張,要提醒自己要放鬆,這叫養身之道,就要學會健身,讓自己很放鬆,放鬆了你才會很自在,你的氣質也好,你的個性也好,你的心態也好,也都會發生變化。所以說中國的文化和佛教的文化,不僅僅是宗教,我說的是一種文化。
什麼叫中國文化,就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三種文化在傳統文化裡面他的互補性也是非常之強。有一個學者總結三家文化說:在中國的思想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三家的學問都有著一個明確的分工的。儒家文化談的是治國的道理,治國平天下。道家主要講的是養生,養生跟我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現在人生活很幸福,關鍵要懂得一些修身養性,提高修養這方面的素養,這樣的話對我們的身體,對我們的精神,對我們的內心都是有一個極大的幫助的。所以我們可以看看一些老藝術家,他們身體所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是別人所沒有的,這是為什麼,就是平時要求自己。人要要求自己,要養成一種很好的習慣。
佛家是治心的學問,治理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能靜下來,讓我們的心能安下來,讓我們心能夠很自在很安詳。我們為什麼煩惱呢,為什麼會不安呢?就是說我們內心「無明」。「無明」,而佛教講的就是光明,所以佛教要破除「無明」,這個「無明」就是煩惱,叫「無明火」,這就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所以我們平時,個人要養成好的習慣,每個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業務、本職工作當中每個人要盡自己最大的心。就像我們回到寺廟做事,我做事不是為任何人做事。我說你們也不是跟我做事,每個人都是在給自己做事,為什麼這么講?因為我做得好,社會就認可,你做得好,我就會認可,大家都是個相通的。我做得好的話大家會信任我。所以我在講我們不是在給任何人做事,我們都是給自己做事。所以我們要耕耘我們心中的這塊田地,這樣我們做起事來都會當做自己家裡的事一樣來做。
我們的信眾為什麼願意到我們的寺廟來做事呢,一個原因是,他們來,我們就告訴他這些道理,再一個就是這些信眾讓他來接受佛法的熏陶,讓他意識到學佛之後可以改變他的心態,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我們很多信眾的性格、心態有些問題我們及時的給他開導,他聽了之後感覺心裡很踏實。所以我們平時要培養自己的良好心態,有了良好的心態你對工作也好,對自己也好,不僅僅是影響我們自己,同時也能夠影響到我們周圍的人。
其實每個人都在給自己做事,我們只有自己做好了,我們自己認可自己了,同時別人也會認可你,領導之間也會理解。這個道理很簡單,關鍵是我們首先要培養這樣的心態,這個心態不培養也是很難的,就像我們學佛一樣,你不學習你是不明白的,我們明白之後我們才會這樣去做。我們做得再苦再累我們是跟菩薩在做事,我是甘心情願的來做,無怨無悔的來做,因為我都是給自己做,我做得更好的話,我的智慧,我的福德,我的人緣都會比別人更好。這個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所以首先我們的心態培養好了,我們的事情也就做好了,如果心態沒有培養好,意識沒有、思想觀念沒有,你做一行會怨一行。
我們近代的高僧弘一大師,他這個人就是做一行愛一行,做什麼就認真去做,他不夾雜著太多的雜念。所以說他出家之前的成就也是非常之大,出家之後的成就也是非常之大。所以大家總結一句話就是兩個字「認真」。人最怕的也是認真兩個字,所以說人真正要替自己負責,我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每個人要自己定位。人的心是最重要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物質固然重要,精神更重要。人是靠精神來支撐的,是靠信仰來支撐。人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態好,有了信仰你的生活就改變了。心態變了做事的態度也就不一樣了,一切都沒改變,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心態改變了,命運也就改變了。
我們大多數人其實不知道,苦難也好,幸福也好都沒有離開我們自心的感受。所以要克服困難,自己是最大的敵人,我們的心是最難降伏的,所以我們人真正要做自己的主人是很不容易的,這都是要付出的。人最怕的是面對自己,就像一個人害怕孤獨一樣,最怕的是獨自面對一個人,所以說你能夠戰勝自己就是一個最大的成功者。一個人本來要追求快樂,可結果快樂遠離了自己,因為你這個心態的問題,其實煩惱和快樂都是在你一念之間。一個人的心情好壞關鍵在於我們要善於調整我們的自心。首先的問題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佛教講要生「慚愧心」。
弘一大師一生中他做錯了事不去怪別人,是反省自己,我自己沒有做好,我自己的德行還不夠,總是反問自己。我們這個社會總是很容易去責怪別人,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問題,我們要反問自己,我們自己做得怎麼樣。其實這是一個最好的調節和面對,人要面對自我,要敢於面對人生的一切。所以佛教告訴我們,要修福,光有福報是不夠的,還要有智慧,我們要善於去處理這些問題。這些問題不是說我們處理不了,是我們的心靜不下來,所以我們要學會把心靜下來。心靜下來你就會想怎麼去把這些事處理好,而不是把這些事交給別人,交給領導。你這樣一來領導也好,同事也好都會覺得你能力有問題。所以說要學習有智慧,要面對這一切,面對我們所從事的工作。
大家都很容易去懂得這些道理,這裡面就是說什麼是禪,我今天想告訴大家就是說從信仰談到心態,從心態談到佛教所講的禪。禪是很有味道的,禪是一種境界,所以茶禪一味,喝茶也是有禪味的。中國人叫品茶,西方人叫喝汽水,這都是種文化,中國人是茶文化,西方是汽水文化。他的汽水文化喝了之後打個飽嗝就沒了,中國文化喝茶叫品茶,要慢慢品味。所以中國的文化是有深度的。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真正理解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會發現中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民族。我覺得中國這個民族是其他民族比不了的。因為人想真正解脫煩惱你可以學佛;你想養身你可以學道家的一些養身之道;你要想去從政,干一番事業,你可以學儒家的治世學問,都有,在傳統文化中你都能找得到。在國外,哪一家文化都沒有中國這樣豐厚,這樣深邃,這樣具有思想性。
我們在工作之餘要給自己留點時間,現代人忙得把自己給忙丟了,一天到晚去忙,沒有給自己留點空間和時間去想一想,其實人生非常的短,只有幾十年的光景,幾十年如彈指一揮間,非常之快。人要學會去珍惜,因為有些東西你失去了你才會知道他的可貴。如果我沒東方山這個平台,我想做事都做不了,就像工作一樣,你在這工作上不覺得,在這個崗位上不覺得,真正我們失去的時候我們才會去想我們原來這么不懂得去珍惜它,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個人也好,我們都要懂得去珍惜它。
人的心,我們自己也是需要去呵護的,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你要學會去懂得一些養身的道理。我們的心也是這樣,我們要善待自己,要善用其心,要善待一切。這個都是說我們要把它提升到一個宗教的高度,用佛教來講就是「禪」,有禪意的人生,有禪味的境界。這個是一種功夫,這就是靠幾十年如一日這樣修鍊出來的,這不是技巧,有些人聰明,聰明是沒用的。就像寫書法一樣,對傳統文化你必須去理解它,你的智慧才更加有味道。這個不是用技巧學得到的,這是靠功夫,就是平時的積累,所以每一個人都在修行。我們說工作就是修行,不要認為修行很玄很神秘很高深。到了一定的時候是很高,但你們沒有接觸到,有時間我們可以深談,有調身,有調呼吸,有調心,這都是修行。我說的這個就是我們要培養自己的心境,這就是靠平時。
我們每個人都很平凡,每個人都很普通,但是在普通的工作上你能夠做出不平凡的事情來,這是每個人靠自己去實現的。都是靠自己去努力,我們叫做功夫,佛教說這叫修行。這的確就是這樣,叫我們念經,你天天去念。我們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你撞了沒有。說起來簡單,真要幾十年如一日對許許多多人都是考驗,所以說出家不很難,但是要適應是很難的,這就叫緣分。你能適應了我們自然而然就把你留下來了,你要不適應,要吃素啊,要起早啊,要誦經啊,要勞動啊,你不習慣那也就沒有辦法了,所以就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其實每個人都在培養自己的心態,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跟自己做事。再就是說我們其實做事就是每個人找准自己的位子,就像我們每天要念經一樣,我們要念,不念就不是出家人了。所以說我們不能忘記了根本,所以我們要感恩,要報佛恩。
我們佛教有好多文化的,一個人要珍惜人生,再要懂得感恩,要知恩,要報恩。在座的很多都是家長,要培養小孩有個感恩的心,他如果說沒個感恩的心,將來他對父母都沒有這種恩情的。中國的文化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信仰的缺失,這是對文化的缺失,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如果沒有一個感恩的心,將來你們的子女,將來這個社會都會非常的混亂,人心也會非常的混亂。你看現在的社會問題也好,治安問題也好,都跟我們的信仰有關係,因為有了信仰之後,有些想法你這么去想了都是罪過,更不要說去做了,它是有約束力的。什麼叫信仰,信仰就是對自己有約束力,我們對生命要心存敬畏,如果一個人對任何東西沒有敬畏了,那太可怕了,那他可以無所不作。為什麼現在這么多的未成年小孩走上吸毒、犯罪的道路,就是因為沒有信仰,沒有寄託,沒有精神的支柱,沒有方向,不知道感恩父母,不知道感恩社會,不知道用一種感恩的心去善待自己,就是缺乏這種文化,信仰的缺失,導致了人性和人心的一個畸形的發展。因為這個社會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的心態要好,我們的一切都能改變。
我們信眾見到我們說「師父,我回來了」、「師父,我回家了」,他是這樣一種感覺,非常的親切,他感覺心裡很踏實,所以這些信眾有時煩惱了就給我們打個電話,能聽到師傅的聲音他心裡很踏實,很滿足,好多東西就放下了。我請朋友寫過一篇文章《有信仰的人是一個幸福的人》。
我剛才講的還有一個就是說我們要回到我們的原點,一個信仰、心態,甚至升華到一個禪的境界,這是種功夫,我們說句世俗的話就是笑到最後的人,是一個成功的人。這就是說做什麼事我很敬業,很專業,我很盡心來做,我這輩子問心無愧,我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我覺得我這一生沒有虛度,我沒有白過,我沒有白來,在這幾十年當中,對子女,對工作,對家庭,我付出了我應該付出的責任。再次我們回到我們最初的。其實我們禪師有三種境界,修行的三種境界來跟大家分享。
第一個,沒有修行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什麼意思?沒什麼感覺,山跟我沒關係,水跟我沒關係,我看什麼東西無動於衷,就這樣一個心態,這是沒有修行之前,完全不懂得做人和做事。修行之後,工作之後我們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我的心態變了,我要保證工作做好,我要把這事情做好,我要把家裡管好,我要把小孩子帶好,這就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了。這是為什麼?因為我應該這么去做,這個心態發生了變化。有修行了就跟你們工作有經驗了一樣,我們對修行有了感悟了,這個時候見山不是山了,見水也不是水了。為什麼?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有了自己的感悟,你怎麼做是你的事,但是我是有理解的,我應該這么做,我要把事情做好,這就是我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位置。我要做就做,沒有人能勉強,關鍵是要發自內心。但這個不是究竟的,真正要做好這個事情就這樣做是最好的,這樣做才是最好的一個結果,一個答案,這個時候你回到原來了,其實「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改變的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態,這個山也沒有改變,這個水也沒有改變。所以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要有一份很好的心境,要有一種有愛心的快樂的心情去面對我們所從事的工作和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
人付出的同時,做善事的同時,最開心的是我們自己,就像這些年我們做慈善,做了以後最受教育的是我們自己。我看到一些家庭,我看了之後心裡很難過,一家三口人就一點點小房子,吃飯睡覺都在裡面。看到他們,我們應該感覺到自己很幸福。就在182地質隊那個地方,我看到一些家庭,有些都是沒有爸爸的,基本都是單親家庭,我們面向的都是單親家庭去考察,母親一般都是帶兩個小孩、三個小孩、四個小孩的,雙胞胎的都有,學習成績都非常好,這就讓我很受教育。這些小孩真的很懂事,非常爭氣,所以說有些家長應該把自己小孩帶過去看看,給他上一課,我這幾年一直記得這件事,我很感動。去年我們把陳金剛書記也請到我們慈善的現場,他看起來很開心。的確兩個雙胞胎,兩個高考考分相差1分,都考上了一類大學,這是個下陸的單身媽媽帶的兩個姑娘。這樣的情況很多,都非常的爭氣,非常懂事,我們做這樣的善事很開心。我們考察都挨家挨戶的去查,因為有的報的不是真實的信息,我們必須要單親家庭,真正需要資助的人,我們資助一兩百個這樣的家庭,覺得很開心。所以人有時心態很重要,其實佛教不僅僅是個宗教,他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的哲學。你接觸了宗教之後就好比給自己的人生又開啟了一扇窗戶,你可以看到人生更多的美景,原來人生還有這么多美好的你需要去學習、努力的事情。
從信仰談到心態,談到做人的一個禪的境界,這叫宗教,再回歸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其實一個人是很簡單,就是一撇一捺,但是我們短短的幾十年的人生生活道路上,我們真正能把這個人做好還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但是這個不簡單一切都來自於我們自己,我們自心,我們對人生的一個態度。這個態度是一個很樂觀、很健康、很快樂、很幸福的人生。我們要去追求這樣一種人生而努力的工作、生活、面對我們自己。人生的確非常的短,佛教告訴大家的佛法,第一個字是什麼?叫人生是「苦」,人生是有很多苦難的。我們要離苦,要得樂,最終是要追求快樂。人生是「無常」的,人的一生誰都說不清楚,今天這個朋友一起還在說話,突然他可能因為一個意外生病,甚至車禍,第二天就不見了。人生其實都是無常的,沒有一個人說我可以活到100歲,沒一個人敢這么講,可能今天說了這句話,明天就已經離開了人世。我們見得太多了,很熟悉的人突然就陰陽相隔了,成了兩個世界的人。人生是「無我」的,不要太計較了,我說我每天要開心,這才叫主宰我的人生。為什麼會煩惱、不開心呢?就是我們不能主宰我們的人生。人生為什麼是無我的?就是要想得開,要空。就像這大房子一樣,有這么大的空間才能容納我們,人要學會去包容別人。這就是佛法,「苦」、「空」、「無常」、「無我」,這才是真正的佛法、佛教。我前面講的是在告訴大家對人生認識的一個過程而已。
我們真正要是接觸到佛教,那的確是很深的,也是很高的一門學問。佛教傳到中國是2000多年了。梁啟超先生說:「佛教乃積極而非消極,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積極而非消極。」因為大家對佛教誤解很多,了解很少,我們直接來談佛教,大家很難接受,今天是有這么個機會,跟大家在這里分享佛教的文化。
佛教是一種文化,不要認為佛教僅僅是一種宗教,他其實是一種做人的道理,一種生活的哲學,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去了解他,去認識他,為什麼從印度傳來的一種外來文化在中國這個文明古國2000多年不僅沒消失,而且信教的人越來越多。在五大宗教里,信仰佛教的人是最多的,寺廟的人氣是最旺的,這很奇怪。一個古老的宗教大家都相信他,這是迷信嗎?肯定不是迷信。他僅僅是宗教嗎?肯定不是這么簡單。所以佛教,他是一種文化,這個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國都應該去了解它,去認識它的。我剛才說儒家是治世的學問,道家是治身的學問,佛家是治心的學問。在傳統文化里我們知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我們對傳統文化了解還是很少的。你要真正了解這個世間,你要讀《春秋》。「不精老莊,不能忘世」,讀了老莊後人生許多煩惱你就能放下來了。「不參禪,不能出世」,這是論述世間中人的大學問,不學佛也就是你不知道出世的學問。什麼叫出世?就是解脫,要超越,這叫佛教,儒釋道文化。
我今天介紹的不僅僅是宗教,要告訴大家其實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來了解他,我們不了解它,我們覺得很可惜。所以說在我們中國,在這個改革開放的社會當中,從中央到地方,對宗教這塊是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重視。因為在西方,人性的問題是交給宗教來解決,社會的問題才是政府的事。所以宗教你說重不重要。全世界有80%多的人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就是說50多億人口就有30多億人有信仰。人家開玩笑說中國人什麼都不信,這個百分之十幾不信教,只是中國人,中國這個缺乏信仰的國家,笑話中國人。其實不是這樣,中國人是有自己的信仰的,但中國這種文化很含蓄,他不願意去表達出來,他寧願放在心中也不願用這種形式來表達。我們接觸的很多人當中,政府官員、企業家、民眾,其實對宗教都有一種情結,只不過大家的理解不一樣,理解的程度不一樣而已。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了解他。
今天我們佔用大家這么長的時間跟大家結一個佛教的緣,也借這個機會祝福我們在座的各位朋友家庭幸福,身體健康,吉祥如意,菩薩保佑,福光高照。阿彌陀佛!謝謝。
2010年8月4日
董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