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處 問答

《阿含解脫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處 問答

三八五、佛陀不修四念處的人怎麼講?

答:「則離如實聖法」,就是離開了佛陀所講的解脫聖道,很可能在方便法上繞圈子。

三八六、採用四念處修行目的是什麼?

答:1.學習當下現觀身、口、意的沖動

2.如實深觀,體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修四念處,有助於進入很微細的心行,看到很微細的身口意的展現、內心的變化。

3.如果有正知正見,採用四念處的全面修行,隨時可能開悟、斷結、證果。

三八七、如果欠缺法義的聞思基礎,而急著修四念處,會有什麼樣的弊病?

答:1.只懂一些名相,只學一些皮毛

2.略有心得體會之後,就背著一把寶劍,到處找人較量,挑別人的毛病,把別人比下去以顯示我的厲害。

三八八、為什麼要隨時反觀自己?

答:修行如果不是用來隨時反觀自己身、口、意的沖動與我慢;不是用來反觀諸結縛而斷結,不管如何勇猛修行,還是在世間法里繞。

三八九、四念處修行幾個層次

答:1.觀察內身、內受。2.觀察內心、內法。3.觀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4.觀察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5.到達無內、無外。

三九o、什麼人能稱為大雄?

答:征服了自己的貪、瞋、痴、我慢,自我消失的解脫者。

三九一、怎樣理解「虛空粉碎」?

答:自我劃定的界線;自我構築的世界,包括自我這層膜,統統粉碎了、消失了,心胸、視野擴大到如同虛空,無量無邊。

三九二、什麼叫自護護他?

答: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眾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怎麼去保護別人呢?所以自護護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處

三九三、為什麼說四念處是必修課?

答:八萬四千法門核心都是導向四念處它是聞、思、修、證的總結。要開悟證果,必須修四念處

三九四、什麼是涅槃

答:狹義指肉身的死亡。廣義指自我的死亡,即貪瞋痴十個結的斷盡。

三九五、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做法是什麼?

答:以四念處為依止處,從有依再深入到無依。

三九六、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靠什麼成佛

答:修四念處,斷諸結,得解脫

三九七、怎樣理解「觀身如身念處」?

答:身體當下的情況是怎樣的,如實觀察,行、住 、坐、卧如實知,如喜知喜,苦知苦。

三九八、修身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行、住、坐、卧,當下每個動作都要清楚覺察。我們的身體活在當下,而心總是跑東跑西。通過身念處的修行,讓身心對焦;讓身心合一,成為一個完整的你活在當下。當身心能夠合一,智慧眼漸漸地就開了無常法則隨處可以看到。這是醒過來的第一步,是重要的基礎

九九、修受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受念處要觀察到內心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心裡的苦、身體的苦,是透過感受傳遞出來。受念處是身心的反應,反映出內心的苦與不安。通過受念處的修行,觀察內心潛意識心態;觀察禪定而生喜樂感受;觀察喜樂變化的現象

四oo、修心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心念處是觀察心的變化,心是無形無色,但能起作用。一般人的心是僵化的,觀念固執是心僵化的展現。通過身念處、受念處的修習,開發覺性,讓觀察力越來越細、越深,明覺度越來越高。當來到明心階段,才能看到微細的心裡念頭。但是心念處的開發,一定要通過實修實證

四o一、修法念處要觀察的內容是什麼?

答:法念處是定慧雙運,於定慧中觀無常,體證三法印。無常是一個概念它是實際的存在,是真理實相。一切現象都是剎那生滅變異,體證到無常,才能體證到無我,然後斷結、證果。

四o二、修四念處證果的時間多長?證什麼果?

答:真正用功修行,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個月。經七天七夜的專修四念處就有可能證到三果或四果。

四o三、什麼是「死想觀」?

答:設想自己已經死了,把自己溶入到死亡之中。這時候想一想,令你牽掛、痛苦的事,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死想觀」是一劑猛葯,讓你隨時歸零,過去的事,無論多大,讓它過去,不再想。死想觀有助於淡化自我放下自我,最後來到大死一番。

四o四、為什麼說修四念處成就快呢?

答:因為二六時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一個當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誤。工作時,把注意力放在明顯的動作上;走路時,覺察左右腳的變換;休息時,修十分鐘出入息念。一切時、一切處都在修行中。

四o五、什麼是初步覺醒?

答:開發出明覺的心,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但明覺的心是工具,是用來深觀宇宙人生的實相。

四o六、什麼是最終的覺醒?

答:體證三法印、四聖諦,斷除十個結,從夢幻世界裡醒過來,成為覺悟者。

四o七、修四念處目的是什麼?

答:修四念處,培養正知明覺是手段目的是透過正知明覺,去深觀內心所打的種種結。修行境界無論多高,如果沒有看到十個結,沒有斷除,都是世間法。

四o八、什麼叫「如實觀」?

答:宇宙實相的存在,是完整而非完美的。完整是講好壞、美醜並存。如實觀就是如其客觀存在的事實,同時看到好壞、美醜二個方面,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個標准;沒有框框

四o九、看到別人得病或死亡,你該想到什麼?

答:無常隨時都可能發生疾病、死亡就在身邊。不要麻木,提早醒悟。

四一o、一味地從崇拜、祈求佛菩薩會產生什麼後果?

答:那是站在不平等的立場,讓自己成為次等人民,心靈無法成長。心、佛、眾生平等的,大家相輔相成,要互相感恩,自立自信,才能開智慧

四一一、傷心的背後是什麼心態

答:是抓取心,是在排斥無常法印。

四一二、看到大自然五彩繽紛、多姿多彩的情形,你該想到什麼?

答:人生也是如此,千人千面,不可以要求別人與我們是同一種顏色。要尊重異己,包容異己,拓寬心量。

四一三、修行何時能放下抓取?

答:唯有見性,即體證到真理實相——三法印,才能放下抓取,回歸寧靜,遠離夢幻世界

四一四、什麼叫大徹大悟

答: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實相之後,我慢斷盡,自我消失,才是大徹大悟

四一五、修行與大自然有什麼關係

答:大自然是我們的外身,不能不了解。如果只看內身,深層的我慢很難斷除。

四一六、一花一葉告訴我們什麼?

答:無常無我緣起甚深

四一七、人類的比較心產生什麼後果?

答:大者生我慢,小者生自卑,落入二元對立世界活得真實,沒信心。比較心是作繭自縛,自尋煩惱

增補:

279、在四念處一開頭,師父出了修行中容易出錯的分岔點,其內容是什麼?(93頁)

答:在戒律名利心上都要回來檢驗我們自己,師父說:我只把經歷過來的,所看到的一些容易出錯的分岔點,讓大家知道,因為有些它是很深的,當你有修有證,有名有利之後,如果你走偏了,都不知道,就很可惜。重要的是,真的要息爭,回來凈化自己。

280、如何避免岔路,正確走上解脫道呢?(95頁)

答:當你有一心得體悟之後,就到處看別人的毛病,顯示我很厲害。這並不是只有修行層次很高的人才會有,我們初基的人就沒有。事實上,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當你有正確的聞思基礎正確心態,這些岔路就可以避免掉。因為你有慚愧心、有柔軟心、再加上不停的聞思修證,這一解脫才會很快走上來。不斷這樣向初果、證初果,一路一直上來,才不會被種種的枝枝節節的岔路迷惑了。

281、一般四念處的內觀禪修與師父四念處有什麼不同?(96頁)

答:一般教四念處的禪修,大部都在第一階段的內身、內受方面下功夫,少部分能進展到內心、內法。空海法師帶的四念處禪修是完整的從第一階段一直到第五階段,把修行視野,從點線面,再擴大到整個虛空

282、真正四念處初步階段應觀察那些?(97頁)

答:包括個人五陰身心的身受心法都要有,不是光清楚覺察你的動作而已,還有你的感受,是苦受、樂受、還是不苦不樂受。還有當下你是什麼樣的心態,有沒有貪?有沒有瞋?有沒有痴?都要清楚的覺察到。還有心所展現出來的法相即是貪瞋痴慢疑。四念處所要觀察的法,要著重在心所產生的法相法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看你能不能如實覺察得到,因為這是比較微細的。

283、眾生所呈現出來的貪瞋痴,是讓我們如何?(98頁)

答:很多時候眾生呈現出來的貪瞋痴,是告訴你,提供一面鏡子讓你反觀,讓你照見自己。所以,要很好地用外面的這一鏡子,隨時隨處照見到我們心裡的種種貪、瞋、痴、慢,隨時在歷緣對境時反觀、反省、正確走在解脫道上。

284、身外與外身有什麼不一樣?(98頁)

答:身外:是身體之外的,於自身沒有關係,自身、自我仍然存在著,還有身見。

外身:是身見破除之後,心與空相應,外身是我身體的一部分。

285、如果有身外就會怎麼樣?(99頁)

答:如果有身外就有身外之見,有我、有你、有他、有身見之分、貪瞋就會有。

286、原始佛法大乘佛法四念處有什麼區別?(103頁)

答:原始佛法四念處是:觀身如身念處;觀受如受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大乘佛教四念處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原始佛法四念處是:觀你的身如同身念處,現在當下是怎樣的情況你是如實去看,這樣就好。那麼你的受,你的心也是一樣,如實來看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心有無貪瞋、喜樂,然而未必只是苦,盡量保持如實觀。大乘佛法四念處它是一個預設的答案,然後從給出的答案去找符合它的條件,這不是說對與錯的問題,只要你有一個預設的立場,就會失去客觀的立場,這些大家可以慢慢去體會。

287、四念處一開始修習時應如何做?(104頁)

答:一開始還是要把你的覺察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去看外身,不要去看別人。在禪修時,就好像自己在獨處,這樣才能真正的專心,在當下你的身、受念處上下功夫

288、修四念處在第一階段,要怎麼樣?(104頁)

答:第一階段,在證初果以前,都要以內身為主,當你正見到法,明覺度也漸漸擴大,逐步穩定之後,再進一步觀察外身,其它的依次類推。

289、怎麼理解「立念在身」?(104頁)

答:就是把你的念頭,明覺度都專註放在你的身體上,如實觀察當下的姿勢,當下所有的動作都清清楚楚的覺察,這是在四念處修行上比較常見的覺察,也就是開發覺性。

290、放鬆的要領是什麼?(104頁)

答:放鬆的要領就是保持明覺。

291、修四念處為什麼要有出入息法的配合?(105頁)

答:身念處階段,在動態方面都要清楚明覺。如果在禪修處於靜態的時候,要深入到更微細,更深入到寧靜狀態,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帶領你進入到比較深的定,比較深的明覺都可以開發出來。所以,四念處方面一樣要有前面出入息念的基礎。如果修四念處,沒有出入息法,進入比較深的方面,你的觀察還是很粗糙,因為出入息是要將心的明覺度帶入到更高層次,更微細的明覺。

292、什麼叫息道?(106頁)

答:就是通往墳墓,墓場的道路叫息道。你忙了一輩子,讓你能夠真正大休息的地方

293、何謂32身分?(109頁)

答:解剖我們的身體器官有:發、毛、爪、齒、粗、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團糞、腦、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概分32身分佛陀說出32身分,是要破除我們的身見、身相,這是實修上是很重要的。因為眾生對這個身見、身相,很不容易破除,一直執為實體,執為實有,但是你卻不知道這個身體是由很多器官,很多的眾生組合而成,所以佛陀就幫助我們如實來解析這個身體

294、何謂六界分別觀?(109頁)

答:這是從身體的組成元素上說,我們的身體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這六種界組成。是對我身體的組成元素、材料的分析,也是幫助我們透視這個色身、看清身體材料元素組合的實相,對於破除我見、身見十分重要。

295、何謂光明想?(109頁)

答:就是開發你的心光明,不讓黑暗覆蓋。因光明身心萬有之本源,心光尤如靈光、智光,不可以被覆蓋。

296、白骨觀為什麼是重點?(106頁)

答:白骨觀是重點,是提醒我們看到這些不要在麻痹,不要在麻醉或是逃避、不去看、怕去煞到,然後就逃、就避、這就沒辦法如實觀。一方面要如實觀,一方面要溶入裡面,對於貪、瞋、痴、對於放不下那些,對於很多的抓取,才會有一番的脫胎換骨。

297、身念處方面,如何運用這些方法呢?(106頁)

答:要看因緣情況,當下適合運用哪種方法做一個適當的調整,然後選擇一種方法逐步深入。你可以在一方法上體會一段時間然後再選另外一種方法再來檢驗,再來體悟,最好各種方法都能夠體悟過。

298、打結是什麼意思?(107頁)

答:就是在六根與六塵接觸的時候,有沒有被境界所系縛?有沒有成為境界的奴隸?這都功夫微細的。如果你心不夠寧靜,是看不到的,不然就是已經跟著境界得很遠了,你才看到那個影子這都是心已經進入到相當微細,明覺度相當高,你才能夠看到。

299、修法念處時,什麼越多越好?什麼越少越好?(108頁)

答:在法念處,屬於善法的七覺支,在修行過程中,是越多越好,五蓋與六根打結方面,是屬於惡法,這方面是越少越好。

300、若好好在四念處方面下功夫,會如何呢?(109頁)

答:一是七年下來,一定會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三果;

二是七個月內,一定會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三果;

三是七天七夜,必定證到兩種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證到三果;

四是一天一夜,修一天就會有一天的脫胎換骨,一天的功效就會產生出來。

佛陀很少立這麼明確的保證,因為佛陀確信這是一條非常安全又快速通達涅槃解脫修行之路,這是一種背書,也是一種保證,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

301、怎麼才能夠達到出世間法的覺醒呢?(109頁)

答:具有一種明覺的心,才能透過如實深觀身、受、心、法之後,覺悟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清楚了解身受心法,從點、線、面、空間逐步擴展,然後去看到身心內外,宇宙人生的實相。一定要看到整個實相,而後從顛倒夢想夢幻世界裡醒悟過來,自我消失、我慢斷盡。成為真正的覺悟者,這就是出世間法的覺醒。

302、修四念處的身受念處,心法念處各達到什麼目的?(109頁)

答:四念處的身受念處,是以開發第一階段的覺性為主,心法念處則是要去真正能夠見法。

303、身念處的內容包括哪些?(109頁)

答:①.身體的一切動作舉止都要正知明覺。 ②.正知出入息;

③.具足禪定; ④.光明想; ⑤.三十二身分; ⑥.六界分別觀;

⑦.不凈觀; ⑧.白骨觀。

304、受念處的內容是什麼?(109頁)

答:受(覺)念處之內容包括各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能正知其生滅

305、心念處的內容有哪些?(109頁)

答: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痴、無痴,有穢、無穢,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無修,有定、無定,有解脫心、無解脫心。也就是當下生起的是什麼心?都要能如實觀察,如實正知。

306、法念處的內容是什麼?(110頁)

答:法念處所要觀察的內容有以下三個方面:

①.六根與六塵接觸後,是否有打結?根、塵觸後有起貪、瞋、迎、拒之心是有打結;

②.當下是否有五蓋?貪慾、瞋恚、睡眠、掉舉、疑,有的話,是處在哪一蓋?

③.當下是否生起七覺支?有的話,是在哪一覺支?

307、空海師父為何強調具備聞思基礎後,再修四念處呢?(110-111頁)

答:如果具足聞思基礎,有正知正見又有因緣實修四念處佛陀向你保證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個月,經七天七夜的專修四念處就可以證到三果或四果。佛陀不開空頭支票,也不是天方夜潭。如果沒有正法的聞思基礎,沒有建立正知正見,容易以欲貪為先導而修四念處,如此就越修越厲害,我慢會越修越大。這與佛陀所講的,斷結、斷慢的解脫道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起正知正見具足聞思基礎,然後你在四念處,要邁向證果,初果、二果這樣上來,那是不待時節因緣那是隨時都有可能的。但你必須證到初果以上,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308、什麼叫明心見性?(115頁)

答:明心:就是開發明覺。見性:就是見到法性。明心見性就是你的心清醒明覺,這樣才能夠去看到法性、看到真理、實相。不要認為見到自己的佛性,落入「真常唯心」里而不知道。

309、實修四念處時,從點線面空去如何體會?

答:實修四念處分五個層次,從點線面空上是按以下順序去體會的。

一是「點」,內身、內受。很清楚看到你的動作、經行、舉止、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一切都保持清醒明覺,還有六根的出與入,身口意的展現,都屬於身受方面的覺察。主要是在動中禪與日常生活行為的觀察,時刻觀察自己在做什麼身體動作與覺受怎樣?這就是修身受念處的重點內容

第二是「線」。內心、內法。清除覺察內心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痴、無痴?有沒有五蓋:貪慾、瞋恚、睡眠、掉舉、疑?如果有是那一蓋?這時心所產生的法相。有沒有精進走在七覺知上?也屬於法相法相有好也有壞,但是看你能否如實的覺察到?這是心法念處觀察自己內心活動如何?

三是「面」。外身、外受、外心、外法。這是外面的身、受、心、法觀察的過程階段。知己才能知彼,只有你真正能夠清楚知道你自己的心動念,你自己身口意的展現,有沒有我慢,才能如實看到別人有沒有我慢?如能將身比身,將心比心知道自己身受心法的展現,功夫好的就有他心通。知己(內)才可以知外(他人)。這是在先自知有無貪瞋痴慢,內心是否安詳柔和?才能知道他人的內心活動狀態

第四是「空」。內外身、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一開始慢動作要分開,先回來認真了解自己,然後將心比心去了眾生,這時還有自己跟眾生的區別,再來逐漸的把自己與眾生一起來看,一起來比較,很多時候眾生所呈現出來的貪瞋痴慢,是給你提供了一面讓你反觀自己時所用的鏡子讓你通過他人心裡展現出來這些,來照見你自己內心狀態是怎麼樣?有無三毒?有無五蓋?最後是慢慢來到無內無外,真正身見破除,跟眾生溶為一體。證初果破身見,還只是粗淺的而已,微細的身見還是存在,只有證到四果時,你的身見才會徹底破除。這是將他人與自己的身心活動一起去體會。

第五是「無內無外」。從無內無外,在擴大到虛空。一開始還有內有外,在不熟練的時候,還會有內與外的區分,只有慢慢來到後面的時候,才會達到無內無外,才會真正身見完全破除,跟眾生溶為一體,與虛空法界溶為一體,這是從有為、有修、有證,進入無為、無修、無證的體會過程這是把那個深層的「自我與我相完全放掉,身見完全破除,跟眾生、跟法界完全溶為一體的過程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