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四章 慚愧心

第四章 慚愧心      
             
  世間成就慚、愧二法者,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慚愧心」會讓我們增長清凈道,對於我們邁向解脫道,會有很正面的協助、正面的幫忙,是一個很重要基礎,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當你真正發出慚愧心之後,會積極要脫離生死輪迴就會一路一直向解脫道邁進,於是「永閉生死門」,生死輪迴的門就已經關掉了,會一路一直向解脫道邁進。所以,在我們整個修行的次第來講,慚愧是一個很重要階段,如果慚愧心沒有真正發露出來,就很不容易走上解脫法,那一種用功修行,往往都是在「有為法」的「世間法」裡面繞,很多的修行變成是在抓他所要的、實踐他所要的。

  因為,在「世間法」的名利方面,也許爭不過別人,就想換一個跑道進入佛門。原來在公司處處要看總經理董事長的臉色,如果剃了光頭、出了家之後,就成為法師,人家就可以供養我、尊敬我,事實上是後來演變成的錯誤觀念,然而現在很多以錯而習以為常,以這種錯誤觀念變成很多人走上修行之門是為了「咸魚翻身」的這一想法,這些都是不正確的。一開始修行學佛,都沒有用慚愧心來出發,都是不正確,因為是想透修行來實現你的慾望,只是換一個跑道而已,然後還是繼續一直在抓名、抓利,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在正式切入「五蘊」、進入實修以前,要把前面的觀念釐清楚,建立正知正見基礎,否則修行不會純正,無法真正走在解脫道上。

  (第三節)「常習慚愧心,此人稀有;能遠離諸惡,如顧鞭良馬慚愧心會讓我們遠離諸惡,然後增長清凈道,永閉生死門。

  第五節的前文是講「無慚無愧」,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便不可能去恭敬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你要跟他講「出世間法」,因為跟他原來所要抓取的,是背道而馳,所以他聽不進,不喜歡這些。原始佛法是要講去體證「無常」,你要放下要去體證「無我」。但是,如果一個人一直要緊緊抓著名、要抓著利,然後一直要追逐他所要的這些,跟他講這些他是聽不進的。所以,如果慚愧心沒有生起來,跟他正法方面,他不相信。他認為這是自了漢的,這是自私自利的。

  當因緣慢慢成熟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一個修行人「有慚有愧」,便會「愛恭敬」,因為他身心已經柔軟下來,便「愛恭敬」,「若有恭敬,便習其信」,會慢慢建立正知正見,於是信心就會漸漸產生。當你有信心之後,再進一步跟你講深一層的「出世間法」,更具體去深入探討「三法印」跟「四聖諦」,你就會進一步去正思惟。「正思惟是在聞思之後,你再進一步深度的去思惟、去求證。「若有思惟,便習正念正智」經過正思惟之後,就會建立正知正見

  如果沒有深厚的法義聞思基礎,縱使你再怎幺用功修行很容易走偏差而不知道,盲修瞎練也不知道,因此我們要「解行合一」啊!以個人而言,我是覺得「解」要在「行」之先,你先了解之後,然後再行,這樣才不會錯。

  「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為什幺?「護諸根」就是守護六根。但是「守護六根」不是把身體的身、口、意,這樣包裹得很緊,而是我們本來都習以為常的六根,一直都在向外攀緣、向外抓取,我們身、口、意的沖動,原來習慣性的一直沖動,都向外抓取、向外沖動,現在經過聞思、深觀法義,身、口、意必須要能夠靜下來,「守護六根」就是要漸漸減少向外攀緣如果你外緣太多,就沒辦法靜下來修行修行是不會跟正常工作有所衝突,該做的、你一樣去做,真正走在修行之路,對工作是不會玩忽職守,當下該做什幺工作,你就會去做,而且是認真負責去做

  每一個當下都是認真負責,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眾生,絕對不是投機取巧,每一個當下都是認真負責,而且你會篩選過濾掉不必要的應酬,不必要的攀緣就會漸漸減少。本來我們的心靜不下來,就會去找人聊天,或是找人喝酒、打牌,那些都是在殺時間事實上就是殺我們的生命生命一直浪費在沒有意義事情上面。今天聞思佛法之後,覺得真的要找尋出解脫道,把生死大事弄清楚,這樣才能夠真正出離苦海當你具有這樣的認知之後,就會放下很多的外緣,不必要的外緣也會過濾掉。有必要的你會去做,但是經過這樣的篩選,一半以上的外緣都可以去除掉。

  「守護諸根」就是過濾掉很多的外緣,不必要的攀緣就會因此減少,身心漸漸地澄靜下來,有時間就以放在法上的聞、思、修為主軸,除了工作、上班之外,就是以聞、思、修,以走上修行解脫之道為你的第一順位,這樣的成就會很快。能夠護諸根,再來就會進入戒、定、慧的實修實證,於是「護戒、不悔」,「不悔」就是因為你有持戒的基本原則,把握住「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一個重要原則

  記得!不管有幾百條的戒律最重要原則就是「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從你的慈悲心發露出來,能夠掌握到這兩句戒律精神,才不會執著戒條上,被戒條束縳得死死的。所以,你就能夠「護戒、不悔」,然後「歡悅、喜、止、樂、定」,因為在不斷止觀下來、進入實修,都是已經進入實修,能夠進入「止觀雙運」,就能夠「見如實、知如真」,再來就能夠照見到往昔的顛倒夢想,看到過去的愚痴無知之後,就會厭離過去的愚痴無知,厭離過去的顛倒夢想

  所謂的「厭、無欲」,就是照見到過去的顛倒夢想,於是會放下那些,當一個人的智慧漸漸成長,對於過去的很多抓取,他就會漸漸地放下。所以,「厭、無欲都是積極的,而且正確而深入體悟之後,才能夠真正做出來,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這樣就能夠逐漸解脫,到最後趨向究竟涅槃

  慚愧心生起,一定有它的先決條件。一個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虛心學習,若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才會願意、可能跳出狹小的框框。注意!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很容易被我們的我是我能、我慢這些遮障住,一個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修行路上的最大敵人是自己。所謂的「我是」,就是我會有很多的「我是……、我是……」,例如說「我是一家之主、我是董事長我是總經理我是縣長我是行政院長我是總統……」,一個「我是」出來,背後深層裡面都是一種炫耀:「我是怎幺樣、我是怎幺樣……」。「我是大學士我是博士……」不是說博士不好,而是我們背後那一種炫耀之心出來,有沒有去看到「慢心」潛伏在裡面?要慢慢去照見到。

  我們在行、住、坐、卧、言談舉止之中,有很多的「我是」,再來就是「我能」,「我能夠……,我很能、我很行……,我要證明我……,我要很多的……能力我不服輸……我……,我吞不下這口氣我一定要證明……,我能夠……、我能……」。還有,當你有一成就之後,也會很沾沾自喜:「喔!我能夠……,我能夠……」當然,這樣不是說我們學佛人不能夠有這些心態就好像變成消極悲觀,什幺都不能做……,絕不是這樣的。

  我們會做所該做,認為做這樣的事情,對自己、眾生意義你會條件無所求默默去做。但是,當有所成就之後,你不會搶功勞,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因為你會看到今天的成就,背後是由很多的因緣聚合而成,不是身為一個經理,所能夠獨自完成。所以,在成就的背後,你會更謙虛、更感恩而不是一種「我慢」。同樣的,如果默默做一樣事情,背後是展現我是我能的「慢心」,這樣別人對你的瞋恨、忌妒,也會跟隨而來。如果一個人在他有成就,更是謙虛的把這些功勞反饋給大家,這樣反而是會得到更多的愛戴、更多的尊敬。所以,把「我」能夠更淡化,會得到更多的尊敬、更多的愛戴。

  所謂的「我慢」,就是處處展現「我能夠……,我能成就……,我能夠……」但是你沒有照見到「我能」的背後,是由很多的因緣條件支撐著,這個你要看到。如果沒有看到這些,你會認為說「我是一家大公司董事長」,於是在很多員工面前會以「我慢」之心來訓話,或認為「是我董事長在養員工我要生氣,你們就是要看我臉色……」這是一個人的「我慢」。

  如果你身為董事長、主管,會深度去考慮一個公司成就,是整體團隊默默努力奉獻,大家智慧貢獻所形成,覺得今天公司的成就不是我個人「我能」,是大家一起努力得來,你背後的「我是」、「我能」會大大降低,反過來是一種感恩之心。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轉換,只是初層在斷「我慢」,更深層要斷「我慢」,要去看到生命的存在,背後有多少因緣在支撐著。以後我們講述到「界分析」章節,會再深度解析。

  如果沒有去看到我們生命的存在,背後有多少因緣,亦即所謂的「緣起」,要去看到深度的「緣起」,沒有去看到「緣起法」,很多「我是」、「我能」的心態就會產生,「喔!我是偉大的科學家,我是偉大的發明家,我是偉大的企業家……」以後我們講到五蘊」,要先解開、解析出來,再來看到「六界」,我們就會去解析生命的存在,要有哪些因素所形成。當你慢慢去體悟到,感恩之心就一定會出來。

  一個人的視野心胸沒有打開,就會有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這樣就沒辦法看到自己的不足。所以,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的視野胸襟逐漸拉開,一個人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他就虛心學習。如果能夠照見自己是處在井底的青蛙才會願意、才有可能跳出狹小的框框

  譬如「自我」在中心,再來一層一層……,佛陀把它歸納出十層,也就是我們修行所要斷的十個結,從外圍比較粗淺的「身見結」、「疑結」、「戒禁取」……。看一下書本第235頁,我們對十個結要清楚知道,修行證果不是越修越展現「我能」,而是把我們這十個結一一斷除。「十個結」--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貪欲、瞋恚,這是「五下分結」;再來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我慢,無明這是「五上分結」。

  「初果」就是斷前面三個結--身見結、戒禁取、疑結。「二果」就是斷前面三結,再加上貪、瞋這兩個結,漸漸的淡薄。「三果」就是斷前面的五個結,也就是斷「五下分結」,但是後半的「五上分結」還沒有斷除。「四果」就是十個結全部斷,貪、瞋、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不再顛倒夢想,契入無為、無學位。所以,十個結就是我們畫的這十個圈圈,用現在大家比較容易了解的比喻,就是十道「自我」的防衛體系。

  有的人會說「奇怪!我怎幺有這些?我覺得我沒有啊!」那還是很遲鈍啊!不知不覺啊!只要你不解脫者,這些結都一定都有,只是粗細大小這樣而已。我們今天修行就是要你去照見到,這十個結也可說是十層的面具。我們是帶著十層的面具、十層的保護網,把「自我在這里保護著。本來宇宙的實相存在是「無我」,但是眾生就是很怕「無我」,一直不敢去面對,於是用十道防衛體系,把「自我」鞏固著。然而,不管你再怎幺鞏固,只要你還有「自我」,就會有「我慢」。

  所以,「我慢」是屬於「五上分結」,只要還有「我慢」,就表示還有「無明結」存在,「我慢」跟「無明」是一體的,只要有「我慢」存在,死神就一定跟在後面,於是他就要不斷再繼續逃、繼續逃,當有一天整個「自我」消失、「我慢」消失的時候,死神也消失了。當「我慢」消失,死神也隨之消失。十個結、十道防衛體系,也就是十個框框,都把自己套在裡面,但是我們一般人不容易覺察到。如果你能夠覺察到,就好辦了!你能夠覺察到,就會虛心的學習,然後設法把一層一層的障礙去除掉。你能夠去除掉前面三個結,就能夠證到初果,再來去掉前面的五個結,就能夠證到三果,再來到後面「五上分結」,算是進入到我們生命核心,進入到「自我生死存亡關鍵,非常不容易突破。但是,只要你繼續再深觀進去,真正?解開生死之謎,?了悟生死大事,你會繼續面對「自我」再挑戰,因為最後的敵人、這個「自我」,你一定要能夠清楚覺察出來,然後願意大死一番。

  當「自我」大死一番之後,才能夠溶入不生不死世界,這時候「自我」都消失了,你會體證到「空」,體證到「涅槃」,所有的框框都沒有了,所有的框框都消失了,就是溶入一體的世界

  另外,在修行路上常常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就容易志得意滿、「我慢」生起、想為人師,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名利的腐蝕性很強、很大。大家要慢慢體會名利的腐蝕性很強、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會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貪染、慢染,這方面大家也要慢慢去求證,在此只能點出一個原則,很多宗教都是落入這裡面打轉、打滾,但是都不容易覺察到。所以,佛陀就會叮嚀交代我們,不要去偶像崇拜

  (第20頁)【法義分享】:在修行路上,只要還沒有找到究竟涅槃彼岸都要不斷虛心的學習求教,如此才能一層一層的超越。我們要老實面對自己,真誠的愛戴自己,你要真正的明眼,才有辦法協助眾生出離苦海如果你還沒有真正的把「無明結」、「我慢」破除掉,不可能協助眾生出離苦海,因為自己還不知道苦海的邊在哪裡。所以,學佛就是要做一個腳踏實地、老老實的人,實實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要能夠慢慢薰習,把各種結、包裹、包裝,十個結慢慢去除掉之後,才會完全沒有包藏、沒有覆藏、沒有裹藏、沒有包袱、沒有系縛,成為一個真人(純真之人),而解脫自在!所以,寧願真的丑,不要假的美。虛假的美、自欺欺人,沒意義!都還是帶著厚厚的面具,久了之後就會很累啦!寧願真的丑,做一個純真、率直的人

  (第274頁)第34章 溶入一體世界--體證「心經」,這章本來是要進入實修實證之後,才能夠體悟、超越的,但是這里有很多重要的觀念,今天先提出來跟大家來分享,大家要慢慢去體會、去求證,這樣以後在實際聞、思、修之後,越聞、思、修進入一分,你的體悟就會越深入一分。或許有些是現在還不能夠認同的方面,沒關係你就暫時把它保留。

  有人問佛陀:什幺叫做「佛」呢?到底是怎幺樣由來?佛陀就回答「佛見過去世、如是見未來、亦見現在世,一切行起滅」「一切行起滅」所有現象都是緣生緣滅,「行」是現象界一切都是在動的、在變的,但一定是緣生緣滅。所以「明智所了知,所應修已修,應斷悉已斷,是故名為佛。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

  「歷劫求選擇」就是佛陀還沒成佛以前,過去也是一樣,都一直在苦海裡面浮浮沉沉。「選擇」就是在二元對立世界,區分這是好、那是不好這是對、那是錯,這才是聖、那是凡……,給自己帶來苦。

  「生者悉磨滅,遠離息塵垢,拔諸使刺本,等覺故名佛」。「拔諸刺使本」的「刺」,就是種種的界線、種種的框框,因為那些會帶來給你的苦。【法義分享】:「歷劫求選擇,純苦無暫樂」這是自我」從一體的實相世界,劃分出自己想要的夢幻世界。「自我」劃地自限之後,從此活在二元對立世界→落入無邊的苦海。大家以後要慢慢去體會,看這一本書速度,不能夠快的,否則只能夠看到表層的文字而已,因為裡面很多的深義,都是你的心寧靜就能夠體會到越深層的法義。

  「好、壞、美、丑、是、非、善、惡、聖、凡、凈、不凈、高、低、大、小……」所有二元對立觀念都是人類頭腦的產物。所有二元對立觀念都是人類頭腦的產物,都是被「自我」所劃分出來的。實相世界是--包含所有相反的兩極;整個存在是--一體無分別,但「自我」卻不喜歡這樣的世界,它有很多的「要」與「不要」,含意都很深!

  自我所「要的」就歸納為好、美、是、善、聖、凈、高、大、優……,然後盡力去追求。自我所「不要的」,不合你意的、你不喜歡的,你就打入「黑五類」,歸納入壞、丑、非、惡、凡、不凈、低、小、劣……,然後盡力去排斥,趕快設法「劃清界線」。自我就這樣一直在構築理想的「夢幻世界」。凡夫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修行人也是同樣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

  為什幺修行人也是同樣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呢?只要還沒解脫,一樣都是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只要還沒有走上「出世間法」的解脫道上,在修行上面想越修越厲害,越修越有所得都是在構築他的夢幻世界,期盼「我修行了之後,我有大神通力,我有大法力,我可以……,可以……,可以……」都是在構築夢幻世界,但是這個涵義很深!

  如果你現在沒辦法體會,或是說你還不能夠接受,也沒關係!暫時保留下來,慢慢去求證。這里是經過自己的實際體悟、體証之後,才把它寫出來。凡夫都是自我好惡標準去界定一切,「順我則是;逆我則非」。以前在布袋戲裡面,史艷文跟藏鏡人講一句話「順我則生,逆我則亡」當然那是黑道老大這樣講,我們大家不是黑道老大,我們講的不是那幺嚴重而已,我們的程度跟那個都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我把「順我則生,逆我則亡」,稍微調整為「順我則是,逆我則非」。

  大家要慢慢靜下來體會,我們很多是非的背後,有沒有符合我們內心設定的標準你要仔細把它解開,事實上是背後我們有一框框有一標準,符合這個框框標準的,就是「對的」、就是「是」,不符合我所認定、所建構的框框標準,就是「錯的」。所以,佛陀說「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果已,才可信汝意」。因為每一個人的框框標準都不一樣,透過你的框框標準,界定出來的是非、善惡,未必是真的是非、善惡,因為這裡面有我們的扭曲、有我們的染污,除非有一天「自我」的框框、架構沒有了,就能夠見如實、知如真,很如實來照見實相,這時候就很清楚了。

  所以,我們要去反觀照見到,很多是非善惡的背後,是我們有一框框架構存在,於是「順我則是,逆我則非」,它的標準框框是從自我」的喜好厭惡出發,要慢慢去看到才是真正的修行功夫。真正的修行功夫,是要去深觀到這方面,才會看到「我是我能、我慢」,慚愧才會生起。再者,「界線」就是衝突戰爭的導火線,你的界線越多原則框框越多,你的衝突越多。國際軍事專家都會知道,只要有「界線」的存在,就是有衝突戰爭的潛伏危機,「自我」所造成二元對立世界,就是無邊的苦海

  為什幺「界線」是衝突戰爭的導火線?當你有一個「界線」,對立就產生出來。因為你有了界線,就會有敵對,因為當界線劃分出來,就是會有「我」所要的,還有「我」所不要的,裡面一定是衝突不斷。只要「我」不死,「我慢」、「自我不死,就有很多的要、不要,於是這個界線就存在,你就會一直在抓、在追,在逃、在避啊!這樣都是沒辦法安止下來,都是苦啊!所以,「等覺」就是泯除一切二元對立觀念,溶入不可思議的一體世界,但是卻不是凡夫想像的「沒有是非善惡觀念」。

  一般人的「二元對立」就是劃分出一個白、一個黑,白的代表好人,黑的代表壞人;白的就是對、黑的是錯;白的是「是」,黑的是「非」。這是聖、這是凡,這是高、這是低,這是大、這是小……。很多的二元對立就是這樣,當我們劃分出來之後,我就是只要這個就好,然後另外一個我所不要的,就予以排斥。然而這些都是自我」在劃分,實相世界的存在是是一體的,而且白中有黑、黑中有白,不但是一體,而且它還會變化。

  (書本第25頁)《葛拉瑪經》講到一些很重要觀念佛陀來到葛拉瑪村一個更小的村落,叫做卡莎布達區,這里的人就佛陀講:我們地區常常有很多傳道師、布教師來講經說法,但是每個人都是他們的法是最好,講他們的宗派宗教是最好,然後排斥其他的人,都說別人的不好。(經文的第四行)他們都說自己的法是最好,而看不起別人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別的出家人和婆羅門教徒來到我們卡薩布達區,也是說自己的法是好的,贊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別人說的法,說別人的法是卑微的。我是禮敬世尊,很質疑他們之中哪些法是真的呢?誰的法是謊言呢?因為每個人都說他們的法,才是最好、最高的。

  佛陀跟他村民講說他自己所說的法就是最好的,反而告訴他們一個原則:你們要去求真求證,別人跟你們講什幺,不要馬上就信以為真,你要去求真求證,如果是真正的真理,一定禁得起考驗。佛陀就告訴他們葛拉瑪人,你們的懷疑對的,你們是應該懷疑的,你們要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是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為真……。事實上,這十條裡面所列的情況,我們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落入這裡邊,一般人很少說這十條裡面都沒有觸犯到,很少啦!很難啦!至少是要證初果以上的人才有可能!不然是不可能。

  佛陀就坦白提出: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尤其是在我們北傳地區,以前只要冠上一個「如是我聞」,很多人就會認為:這就神聖經典,絕對不可以去懷疑,絕不可以去動搖。如果你們所講的,不符合我所信奉的經典,就是在謗佛、在謗法。當然,以前我們要做這方面的突破之時,也常會遇到這方面的問題,於是會覺得說眾生沒有去求真求證,就會被一些文字障礙住了。

  我去年到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觀,裡面的展示都是比較科學化,也都在有求真求證,所以滿值得去參觀。博物館裡面就有一句話讓我看了很感慨、很感觸,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說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真理認知。當我看到這一句話之後,哇!很認同、也很感慨。?什幺?很多宗教、很多宗派都認為他是正信的,但是比較深入觀察,因為一般宗教常常強調說你信仰、要有信心,你只要「信」就好,你只要「信」就得救,但是「信」的背後,很多教徒是很虔誠的「信」,然而裡面有很多不正確的知見你知道嗎?你敢去突破嗎?你敢去求證嗎?

  如果你的聞思基礎不夠,觀呼吸、活在當下的工夫不會扎實,經過一些考驗之後,就會很容易散掉。所以,一定要經過聞、思、修……扎實的工夫就像以前基督教、天主教觀念,認為地球宇宙的中心,地球不動的。後來,伽利略是一位天文學家、也是科學家,去求證發現那些觀點錯誤的,他的發現是跟整個教會、世間認知,是完全相反的,他知道他的命會難保,變成不太敢講出來,但是後來他還是有寫出來,然後跟少數幾個學生講出這方面的論點,然後希望他們也繼續再求證。但是後來伽利略就被判刑,因為這樣的一個判刑,讓人類對此項真理認知,又慢了好幾百年。

  到後來科學家都證實這方面的觀點,他們講的是正確啊!他們是無辜的!他們是對的啊!人家連國小的小孩子,都知道地球在動,只有你教皇還在認為地球不動事實都已經擺在眼前了,於是教皇後來承認錯誤,在幾百年之後,也讓伽利略、哥白尼他們的冤屈重新洗滌。當然,這隻是舉出其中一個比較具體的說明,宗教信仰往往阻礙人類真理認知。一方面也是因為信仰往往會鼓動出我們一個情操,然後我們會失去求?求證的理性。如果一個宗教訂出很多的教義、教條、教規之後,當有一天你發現事實不符合,就會信仰跟理智之間做掙扎。

  當一陣期間的掙扎之後,如果是你的理智輸了,就會臣服在信仰上面,於是就一直以信仰方面為主。當我看了一句話之後,覺得很多的宗教信仰,?的常常會阻礙眾生認知真理宗教師本來是要引導眾生去認識真理,如果是引盲引盲,宗教師反而是讓眾生認識真理的一個障礙。因此,以佛陀本人,包括今天在這里跟大家互動,我們都要突破迷信層次,要突破所謂只是相信、信仰--「信」的層次,我們要客觀去求?求證。唯有透過你真正的實修實證,你才信以為真;在你還沒有實證以前,你都要客觀保持。透過你的實修實證,你才能夠証明到聞、思、修、證,透過「止觀雙運」,你才能夠產生真正的智慧,這樣你才能夠協助眾生出離苦海。所以,佛教絕對不會要你只是盲目的迷信

  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很多人認為經過邏輯的推理,很合乎邏輯,就認為是對的。現在舉一個例子,?什幺說不因為根據邏輯推理,就信以為真?假如a代表「是」、「對」、「白」……,b代表「非」、「錯」、「黑」……。以邏輯的推理,a跟b中間是不會相等,邏輯的推理是對就對、錯就錯,是就是、非就非,白就白、黑就黑。但是,事實佛陀老子提出a跟b的微妙關係,a會變成b,b也會變成a……,不是說不亮就不亮,不亮也會變成亮的。邏輯的推理是死死板板的,也就是死的一個公式,而實相的存在是活的,它會變化。

  再舉一個明顯的例子,大家就會容易了解。a代表白天,b代表黑夜,以邏輯的推演上而論,白天、黑夜是完全兩不相干、不等於,但是在實相上,白天會變成黑夜,黑夜又會變成白天。萬有的一切現象,實實在在的存在,它是活的、它是變化的,如果以死板的論斷,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對不可能是錯……,這樣就是一種刻板的推理,也就是邏輯的推理。

  所以,不因?根據邏輯的推理,就信以為真;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就是這個意思。就像幾十年前二二八事件,那些受難者的處境,跟現在他們的處境怎幺樣?不同啦!以前這一事情認為是錯的、非的,但是現在情況又不一樣了,它會變啊!會變啊!講述這些是讓我們原來很僵硬的觀念--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我的認知、我的判斷不錯!我認為那個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現在把我們原本僵硬的判斷觀念鬆動了。

  不因為根據邏輯哲理,就信以為真;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佛陀就是要我們保留、求?求證,只要我們有貪、瞋、痴、我慢,我們的判斷就不可能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確

  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哇!這兩點又很不容易突破。一個大師、一個大山頭來,哇!大家又是在那裡崇拜偶像,那他是不是講出真正的解脫法,都沒有認真去求證。所以,佛陀一樣要我們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者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開始就要冷靜、理智,求?、求實、求證,一般的宗教是比較強調「信」、信仰,你只要「信」就好

  但是,智能型的佛教是要超越信仰層面去求?求證,真正的疑問才能夠破除,真正生死輪迴生死劫要解開,一定就是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求?求證的決心,你才能夠真正突破,這就智能型的佛教

  有關「地動說」的觀點,是哥白尼先發現,然後伽利略再去證實。哥白尼私下發布之後就隱藏起來,然後沒多久就死了。後來是伽利略去證明「地動說」,地球是繞太陽在轉動,當然教會方面沒辦法接受,後來是伽利略實際去求證,然後對外發表。當他對外發表了之後,哇!怎幺得了!於是整個教會、教法方面,都不容許他這樣,認為這是異端邪說,要他承認錯誤,而且還跟他講:如果坦白承認你的錯誤就可以賜你無罪。但是,對於一個追求真理的一個學者科學家,他秉著良心理性,知道事實是這樣,不能夠為了名、為了利,然後扭曲事實啊!於是他堅持他的理想,寧願坐牢、寧願被判刑也不更改。後來伽利略就這樣被判刑、終生監禁、他的學說不準對外,但是後來還是有對外流傳出去。所以,這樣一個判刑,讓人類真理認知又慢了好幾百年。

  你所排斥、所不要的,就把它列入黑五類,你所要的就認為這是對的、這是好的,你抓你所要的。但是,事實真實的存在是這樣,能不能從原來只要一邊、排斥另一邊的這一心境、二元對立,慢慢超越出來?開闊我們的胸襟、開闊我們的視野,能夠去包容整體。以後大家學佛慢慢提升上來,如果還有宗派之分,表示還處在二元對立世界;如果還有大小乘之分,還在二元對立世界,講更深入、更徹底一點,如果還有「我的宗教最好的」,這一宗教之別,就是還處在二元對立世界

  等到有一天,你真正溶入一體世界也就是生死一如的時候,它又呈現整個是灰的,不錯啦!混合起來的顏色是灰的,但是到後面連灰色也都沒有了,就是「無極太極太極生兩儀……」,太極再突破,最後連「無極」也消失了,變成是渾沌一片,那是很抽象的,我們以後大家可以實際進入到這樣的一個世界把我們的心胸不斷的開闊。

  剛才有人開玩笑提到學佛好像是進入灰色世界事實上,所謂的「等覺」就是佛陀解脫的人他是泯除二元對立,但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不知道是非、好壞……」。在他心中,不是不知道白天晚上,如果都不知道,就會變成白痴。白天晚上他也知道,但是他不會執著說我喜歡白天白天就是好,因為怕黑夜,於是就認為晚上就是不好白天知道是白天晚上也知道是晚上他也知道會變化,所以不會執著於一端。

  現在假設我的父母親跟別人起衝突,如果我們一般人的處理,都會坦護自己的父母這邊,你的立場已經是有所偏,於是你對於真正的是非、事情的處理,就不能夠以很如實、很客觀的立場來看待。如果一個沒有貪、瞋、痴的解脫者,面對自己的父母親跟別人起衝突的時候,他會放下親情的親疏觀念,如實了解到底問題是怎幺發生的。如果你有親疏的觀念,認為「這是我的親人,那不是我的親人……」你的立場就已經偏頗了,就已經扭曲了。

  一個解脫者沒有親疏的觀念,但不是說不知道這是我的母親、這不是我母親,不是不知道,是知道。但是面對事情的處理,他是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看,這件事情到底是我的父母親他們無理、他們不對?還是別人不對?你會站在客觀的立場來看。如果真的是自己父母親不對、無理,你也不會因為親情關係,然後就袒護自己的父母親如果你是個法官,一樣啊!該不該處理?你就還是要冷靜公平來處理,你不會是坦護他,不會以一種偏頗來處理。舉出這樣的一個例子是因為親疏觀念的這個結,很不容易突破。

  「身見結」要破除、證初果,裡面就是包括親疏觀念的那個結,這些都要破除了。一個解脫者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管你們是跟我有緣、無緣,都是一樣等同的平等心來面對一切眾生如果你是一個智慧的人,會看當下應該怎幺處理比較妥當,是要看當下的因緣,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不是說事先準備好一個答案,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這就是「緣起」,你要看當下的因緣因緣都是不斷在變化的。所以,學佛智慧是活生生的,要看到當下是怎幺樣的因緣然後再怎幺樣來處理,你會用你的智慧去判斷,怎幺樣處理比較妥當,它不是固定、不是死板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