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雜 一一三○(一一四七)
是故我說:『嶮惡恐怖卒起之時,眾生運盡,人身難得,無有餘計,唯有行義、行法、行福,於佛法教專心歸依。』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經常磨迮,謂惡劫、老、病、死,磨迮眾生。當作何計?正當修義、修法、修福、修善、修慈,於佛法中精勤方便。」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周遍四方來,磨迮此大地;
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禦,
惡劫、老、病、死,常磨迮眾生。
【法義分享】
◎修行的動力來自於見苦。若欠缺修行動力,是因為「苦」吃得還不夠。要深入去體悟世間的種種苦。
二 雜 三四五(三四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
【法義分享】
◎「老、病、死」都是偉大的「天使」,經常在刺激你、喚醒你--「醒來吧!不要再作夢了!」
◎由於觀察到「死神--黑洞」的厲害,悉達多太子無比的震撼!因而從太子王位跳下來,從此展開了覓道、求道、修道之旅。終於成道--解脫自在。
三 中 一八一
若見諦人舍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從余沙門、梵志卜問吉兇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余沙門、梵志卜問吉兇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舍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
【法義分享】
◎凡夫因內心的苦悶不安,而不斷的向外求。求取各種符、咒、加持、消災、保祐。
◎有智慧者是向內--凈化身心--如實觀察、如實了知宇宙人生實相、真理。
四 雜 四六八(四六九)
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痴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法義分享】
◎這是一般眾生與解脫者的相異處,尤其在面臨重大境界現前考驗之際。修行證果的檢驗不是在禪修中,而是在歷緣對境的實際考驗中。
五 中 五六
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老死,緣老死苦。習苦,便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法義分享】
◎「老、病、死」之苦若沒有震撼到你的心肝底,修行往往容易流於形式、停留在表皮層、軟綿綿的。或是為了展現我是、我能、我慢而修行。
◎「習苦--便有信……」常常浸泡在眾生的苦海中,修行的動力就會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