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廿八章 止觀雙運開智慧

第廿八章 止觀雙運開智慧          
 
@ 「當勤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於何如實知顯現?於眼如實知顯現」對於六根、六塵的實相,就能夠「如實知」、「如實顯現」,「此諸法無常、有為,亦如是如實知顯現」一般眾生修行還沒有進入情況或是沒有修行都是心猿意馬,我們的心都是一直在飄動,一般眾生的心就是凹凹凸凸的鏡。我們現在要「內寂其心」,「止觀」就是讓我們凹凹凸凸的這一面心鏡,凹凸程度能夠越來越小、越少,然後漸漸地成為一條直線。所以,「止觀」是讓我們動蕩不安的心、心猿意馬,因為我們的心都是飄到過去、飄到未來,想過去、想未來,在胡思亂想,心猿意馬是在過去、未來……那裡繞,很少活在當下,很少活在現在,因為法就是存在現在。

  佛陀都是講「現見法」、「現法」,我們要見到法,必須要回到當下、活在現在,才能夠見到活生生佛法,「止觀」就是把動蕩不安的心透過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各種法門,選擇哪一種覺得比較適合、比較理想就好好心繫在上面。禪定方面,尋伺、覺觀、喜、樂、一心,就是讓我們的心慢慢寧靜下來,通常在禪修前幾天,都是一個拉扯的過程,慢慢心寧靜下來,你才能夠進入「止觀雙運」,如果你的心是這樣動蕩,沒辦法如實觀的。

  如果實相是這樣的一條線,但是凹凸的心鏡展現出來,就變成一個凹凸的線,你以為實相是這樣一條線,在你心目中看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紅色的線,你認為這是我所親知、親證、親見,但不知道已經受染污了、扭曲實相,沒有按照事實本來面目來看待它。如果實相本來的面貌是這樣一條線,但是在你凹凸的心鏡照起來,卻是變成一條直線,因為它的凹凸度跟你的凹凸度剛好一樣,你就認為它是一條直線。就像一個愛抽煙的人,如果在這幾個朋友裡面,其中有三位,都很不喜歡抽煙的,聞到煙味就很反感、很排斥的,遇到這樣不喜歡抽煙的人你就覺得跟他們好像不同夥,但是如果遇到其中裡面一兩位喜歡抽煙的,你就會覺得說你跟他距離比較近、很有話談。所以,你心裡面想抽煙的,遇到也想抽煙的人,你們的距離就比較拉近了。喜歡喝酒的人,同樣遇到酒鬼,哇!你們就是無話不說,就會覺得遇到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

  我們的心鏡都沒有如實觀,所謂「情人眼中出西施」,你的心鏡是這樣凹凸,然後遇到這樣一個凹凸的,剛好符合你內心的欲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出來了如果你的心鏡是這樣,但是遇到一個正人君子,你覺得這個人沒有多好,這個人太死板啦!這個人不解風情啦!這個不好啦!這個不要啦!這不是理想丈夫,於是就覺得他是不好的,你沒有如實觀。所以,如實觀非常重要,我們眾生平常都在染污都在扭曲,這程度只是比較少而已。初果、二果上來的人還沒辦法真正完全如實觀,只是他可以看到跟事實比較接近而已。必須貪、瞋、痴斷除,貪、瞋、痴止息,心靈平靜才能夠真正的如實觀,才能夠真正的如實觀。因此,經典所講的「如實知」、「如實觀」,都是這個意思,只要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

  「當勤方便禪思」所謂「方便」,更深、正確的意思,就是要正精進,「勤方便」就是正精進的意思,你要努力精進用功,找尋一個方便、適應的法門讓你身心能夠寧靜下來,然後讓你「內寂其心」,讓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很多真理實相就會如實展現出來,哪些實相真理呢?就是「六根」、我們的身心,還有整個的「六塵」、外面的境界,這些是無常的實相,一直在流動的真理實相,就會如實呈現在你的心中,如實的映現出來。原始佛法佛陀在帶領大家禪修,以及開發智慧、斷結證果的過程,不是在禪相上面下工夫,不是在禪定上面下工夫也不是說看著你的動作,一直把目標鎖定在那裡而已,那些都只是過程。所謂「方便禪思」,透過各種方便法,最重要的禪思就是「止中有觀」、「止觀雙運」。

  所謂「禪」,有的人把「禪」跟「禪定」連在一起,事實佛陀原來所講的,是要我們禪思,你的內心要寧靜下來,然後有深度去體悟,「思」不是用頭腦想像、去作意、去解讀,而是有深度去體悟,把心寧靜下來,有深度的去體悟,這樣才能夠真正開悟,讓事情的實相來告訴我們,它的本來面目是什幺?但是很多的修行,變成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不可以有這個念頭,結果一直在禪定上面下工夫,於是變成在禪定裡面,一直在定境方面下工夫第一個落入在世間定上面,第二一直專註禪定上面,它會產生很多的禪相,結果又被這些禪相所迷惑住了。所以,佛陀要我的是禪思,也就是止觀都是止觀的,「禪思」就是「止觀雙運」的止觀

  【法義分享】我們要透過專註、方便法,讓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然後就是要進一步去「止觀雙運」。阿含經中,常提到禪思,「禪思」就是止中有觀--很有深度的冷靜思惟、如實正觀,也就是以純凈的心靈質量去體悟,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真正能夠靜下來去體會就不一樣,「定、靜、安、慮、得」的定、靜、安,都是屬於止的過程,「慮」就是禪思、思惟,有深度的用心靈去體悟,「慮」就是這里的「思」,經過「止觀雙運」就會有所體悟、有所得、開發智慧

  (第二節)「當修無量三摩提」「三摩提」是修定力方面,也就是止觀,「三摩提」是翻譯。「精勤繫念已」「繫念」就是尋、伺的過程讓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然後再上進一步去止觀萬事萬物真理實相,就會如實顯現出來。所以,我們說要開悟、開發智慧,不是說我們去作意、去想像法印,我們是要心靜下來,讓大自然法則如實顯現,大自然法則本來就是如實顯現,只是我們的心太浮躁、太粗糙,看不到實相,沒有如實觀。今天的重點就是我們的心靜下來之後,就能清清楚楚看到大自然的運轉法則它是本來就存在,不是說進入某人的禪相裡面產生幻覺,他看到什幺?他在打坐的時候才看到,出了禪坐之後就沒有,他在禪坐時候才進入空性,他才見到佛性出了禪修的時候沒有……,不是這樣啦!

  本來大自然法則、法性,它就是普遍存在,過去、現在、未來都存在,而且當下都是存在你的身心內外之中,因為我們的心太粗糙、看不到,現在重點就是心能夠凈化下來,自然法則讓它如實顯現,不必努力要求看到什幺禪相,如此重要的原則在這一次禪修,大家就可以運用出來,掌握那個方向

  只要讓你的心透過一個方便法,我們就是用一個動中禪方面,還有出入息法這兩方面,讓我們的心能夠寧靜下來只要你心靜下來,就可以看到法,要看大自然生生法則,不是看到你心目中想要看的,而是讓真理實相如實顯現。第三節與第四節的經文是有關於十二緣起方面,當我們心靜下來之後,最主要是要體悟「三法印」--無常、苦、無我,以及「十二緣起」、「四聖諦」,我們要一層一層深入去體悟、體證,第三、四節就是體悟緣起方面。

  第三節經文後面「此諸法都是無常、有為、有漏」「有漏」就是會給你帶來煩惱,累積了很多的這些,你做了很多,結果它就好像一些功德,就一直漏失掉、漏失掉,帶給你煩惱。「有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你很辛苦的工作在維持家庭,但是到後來卻是這幺多的無奈、這幺多的苦,讓你感覺到一直在哀怨、哀嘆,但是卻不知道很多的根本原因是來自於我們自己顛倒夢想的作為。【法義分享】心如果能夠澄靜下來,進行「止觀雙運」,則五陰、六入處、六界、三法印、四聖諦緣起法……,都能因為如實正觀而如實知見、如實體證。能夠了解、體悟到大自然的運行法則自然發現到過去是在顛倒夢想世界裡面,於是你會自然厭離過去錯誤的行為,而遠離顛倒夢想,因此經文中所講的「觀」,都是定力、有深度的看。記得!所謂「觀」,是有定力、有深度的看,而這個看呢?是用心眼去看,用心眼去求證、、去體悟,用你的心靈去感受、去體悟。如果欠缺定力的看,那是散亂心,只能看到膚淺的外相皮毛,而且容易污染、扭曲實相。如果污染、扭曲,就會隨著你個人的貪或是瞋,而去扭曲它。

  (第五節)如果你的心能夠寧靜下來就可以體悟到「四聖諦」--苦、集、滅、道,它就會如實知、如實顯現出來。

  (第六節)各位修行人「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閑房」就是禪房,「當以何法專精思惟?」「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阿難繼續再問:「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後面回答滿重要的,「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於觀已,亦成於止。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一開始往往都是要用專註方法也就是偏重在「定」,因為我們的心都動蕩不安,要「止觀雙運」是比較高難度,因此一開始等於要分解動作,有「止」,讓你心靜下來,然後「終成於觀」觀察力就會成就。當你有定力之後,對事情的透視力、敏覺度、感受度、觀察度,就不一樣。

  「修習於止,終成於觀」「止」的目的是為了深觀,再來「修習觀已」如果一開始是偏重在「觀」方面也可以,所謂「觀」,就是法義的理解、法義的正思惟如果你專心、很專精的,在思考、在思惟法義方面,慢慢地,因為你的心「置心一處」,你也成就定力的。有的是先從單一的方法--「止」方面,讓我們的心止下來,然後再思惟、再去深觀;有的是定力不足,但是他專心思惟、在體悟法義,這樣他的心也會慢慢寧靜下來,所以「修習觀已,亦成於止」到後來會慢慢的止觀、雙運,而且到後來是「止中有觀」、「觀中有止」。解脫一定要有定力,就算你要「慧解脫」,至少要有「未到地定」與初禪的定力只要你有初禪的定力就有可能證到阿羅漢果,但是通常要證到阿羅漢果,四禪八定都要經歷過。所以,你有初禪的定力,通常是可以證到三果,心靈能夠寧靜到初禪的質量,你對萬事萬物的看,就會有相當的深度,這樣就可以證到初果、二果、三果,這樣一路上來。

  因為在歷緣對境,貪、瞋、痴的展現,都可以如實的現觀到。但是要證到阿羅漢果,必須要包括「色界定」跟「無色界定」,它都要經歷過,「色界貪」、「無色界貪」是阿羅漢所要突破的,必須四禪八定經歷過,具有整個這樣的經歷,證到阿羅漢果有兩種情況,一種叫做「慧解脫」,一種叫做「具解脫」,四禪八定這些他也很熟練,對於整個法義、整個真理實相方面,他完全的透徹了解,叫做「具解脫」,具解脫的人定力很強定力的強弱跟他累世的薰習也有關系。「慧解脫」的阿羅漢,是一樣四禪八定要有經歷過,但是他體驗過之後,他未必精通,差別就在這里。

  「具解脫」的阿羅漢他是定力很強止觀很強,特別有更多的神通方面,但是「慧解脫」的阿羅漢,他未必神通俱足,但是他解脫方面絕對沒問題,像目楗連就是神通很厲害,都是定力要相當強。如果舍利佛,雖然他是個阿羅漢,但是他是以智慧第一,解空第一,舍利佛並不是很強調神通方面。我們第一個目標就是證初果,然後再一路繼續上來,再來就是到達證阿羅漢果,至少先證到「慧解脫」的阿羅漢再來看個人的因緣,真正證到「慧解脫阿羅漢就可以為法作見證,這時候真的可以到處跟眾生做法義、法上的分享,協助眾生出離苦海,至於是不是要開發神通解脫方面,再隨順個人的因緣。但是,只要他是「慧解脫阿羅漢,至少「他心通」、「漏盡通」一定要有,記得!一定要有「漏盡通」。

  其他六道裡面的眾生,像阿修羅天道,他們其他的會有,但是不會有「漏盡通」。真正的解脫者、阿羅漢,一定要有「漏盡通」,「他心通」也會有。當然,「宿命通」、「天眼通」一樣也會有,其他的就隨個人的因緣,只是說個人的深淺不一,但是「漏盡通」一定會有。只有解脫才能夠到達「漏盡」,其他像阿修羅道,甚至包括惡鬼道的眾生,或是天道眾生,他們多多少少會有其他的神通,但是不會有「漏盡通」。要真正體證「無我的人,證到三果的「阿那含」還做不到「漏盡通」,必須要體證、而且做到「無我的人才能夠有「漏盡通」。

  什幺叫做收攝六根?怎幺樣到達無漏?所謂「有漏」就是有煩惱,你的智慧福德漏失掉而導致煩惱。在修行過程,必須經過一個「收攝六根」的階段,這張圖表是代表一個人生大海人生的整個世間、整個境界,中間的框框代表你、我、他的每一個人,這是一個人,每一個自己、每一個個人,每一個人有六個洞,代表我們的六根,我們都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我們的身心透過「六根」與外境的「六塵」--色、身、香、味、觸、法接觸。「六根」與「六塵」是一個交通管道,「六塵」是整個世間,我們的「自我」是透過這六個管道跟境界交流,海洋的潮流、海洋的流水它是透過這六個孔,穿流過你的身體

  世間境界被「八風」吹得好苦,人家的是非、好壞穿流進來,你也好苦啊!常常成為各種境界的奴隸,被各種境界牽著鼻子走。修行時,說要收攝六根是一個過程,於是開始收攝六根,等於要堵住這些門孔,眼根要收攝起來,有些在精進修行之時,眼根只能看前面,包括出去托缽或是走在街上,眼睛都不可東看西看,只能看前面六尺以內的範圍;包括耳朵也是一樣,盡量不去聽什幺。「收攝六根」是一個過程,本來主要目的讓我攀緣的心能夠沉靜下來,然後活在當下,因此是一個必要的過程。但是在你越用功、越深入之後,體會到自己再怎幺樣收攝,奇怪!境界還是會穿透進來,然後讓我產生煩惱讓我產生苦,內心常常在那裡拉扯。

  舉例來講,就像說一個很專精、很用功出家眾,今天就要去托缽師父跟我講說要收攝六根,於是就收攝六根出去,不可以東飄西飄。但是當我出去的時候,哇!身邊走過一位身材很美的窈窕淑女,想看、又不能看,於是內心又在拉扯,在拉扯當中、他要收攝,然而境界又一直在吸引著他,變成內心的一種拉扯。這只是舉例,我們常常在收攝六根的過程中境界會一直拉扯著你,於是越收攝越緊、越防堵越緊,慢慢的一直防堵,包括很在意人家的是非、好壞批評。以前聽到一句批評、攻擊,你會難過一個禮拜,現在聽到批評、攻擊,只要一天就可以消化掉,但是覺得還是苦啊!還是成為境界的奴隸,還是沒有真正能夠消化掉,於是又覺得自己的收攝工夫不好、不夠啊!因此再加緊收攝。如果方法不當,在收攝的過程中,有時候容易形成類似自閉的情況這是過與不及。

  沒有善知識在協助引導,容易形成封鎖自閉的情況這是一個修行過程,來到再怎幺堵、再怎幺堵這個洞,我再怎幺圍堵,外面的境界還是會漏進來,種種境界還是會引起你內心煩惱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就是初果、向初果、證初果、二果、三果……,很自然過程裡面會發現我再怎幺修,痛苦煩惱那些,還是有啊!還是存在啊!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啊!境界的沖擊、境界的吸引,還是存在啊!

  六個洞,卻只有兩隻手,你要堵這六個洞,你怎幺堵?如果憑著這兩隻手要堵六個洞,不管你再怎幺堵,都還是在「有漏」的範圍,就是還在有為法的世界,這比較深喔!先講一些讓大家了解,慢慢地去體會,這是我個人心路歷程的一個境界,讓大家去體會,一直在防堵、防漏的過程你還發現「有漏」,又設法要去防漏,都是要透過很多的有為法,然後再防漏。證到三果,都還在有為法的世界,你怎幺圍堵?!假設你有三頭六臂的厲害功夫,然後六隻手,就算你有六隻手,這是一個形容,你防堵的很厲害,可以把這六個洞都堵起來,然後你的世界怎幺樣?封閉了、甚至會枯萎掉,因為你跟整個世間是有相當的隔閡,沒有跟世間在交流,於是就變成一個封閉的世界。所以,因為不是真正的解脫者,他是不敢進去、不敢入紅塵,不敢跟境界接觸,變成一個又一個過與不及的情況

  這是修行幾乎都要經歷過的一個階段當你封閉起來,你的苦還是存在啊!一跟境界接觸,煩惱、漏還是存在,然後怎幺辦呢?要怎幺樣才能夠做到無漏呢?不迎不拒、進等於出,如果你不空,進跟出不會相同。如果你不空,在進跟出的過程你會抓,講更具體一點,就是你這個桶子、這個身要消失,就是跟整個世間、整個世界溶為一體。你這個身體是個空桶、是個空,境界讓它穿流而過,你跟境界是溶入,就是「破身見」,再繼續來到「無我」。「破身見」是一個初步,然後繼續再證到「無我」,就是「自我」消失。只要還有「自我」,就有煩惱就有漏;只要有自我」,因為框框還在,它就會有漏。

  當真正「破身見」,一般講說「破身見」,就是證初果。事實上,證初果、甚至證二果的人,並沒有完全徹底的「破身見」,只能說「身見」破到相當大的一種情況程度,原來那種執取、抓取方面,已經改變很多、淡薄很多,因此已經突破到一個情況,叫做破身見。就像在國內到達某一樣水平,你就可以參加奧運,但是未必代表你就能夠拿獎牌。所以,就是你來到一個門檻之後,就跟你講說可以到「破身見」的情況,但是並沒有破真正的身見。身見真正要破,一定要體證到「無我」,身見才會完全破除。身見、我見破除、還有「無我」,你要體證到「自我」消失,跟整個境界溶為一體。

  這時候,因為「自我」消失,然後跟境界溶為一體,才會真正來到「無漏」。所以,只要你還有身見,只要你還有自我只要你有我慢,你的煩惱就會存在,要「自我」消失了,才會跟整個境界溶為一體,才能夠真正的「無漏」。所以,只有四果阿羅漢才能夠來到「無漏」,叫做「漏盡通」,這個漏已經消失了,「無漏」就是漏消失了,「漏盡」就是漏已經消失了,煩惱已經消失了。當你沒有「自我」,不會跟任何境界對抗。

  「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阿難繼續再問:什幺叫做解脫界呢?就是「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又繼續問,他就回答:「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相當深,而且是阿羅漢世界。所謂「斷一切行」,並不是什幺事情都不要做,如果錯誤解讀,一直在封鎖、閉鎖,你只是進入一個閉鎖的世界而已,不是一個解脫者。事實上,你是好像一直躲入隔音房裡面,你說:哇!現在好寧靜啊!這是涅槃寂靜世界,都沒有雜音的干擾。但是你敢出來嗎?所以,並不是躲入「自我」的世界,什幺事情都不要做,叫做解脫那是錯誤的解讀。

  所謂「斷一切行」,就是斷除無明行、無明的衝動,無明衝動的止息。「是名斷界」無明行會改變為明行、明行足,佛陀的一個十號之一,就是明行足。所以,解脫的人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死板板的,不是什幺事都不做、都不敢做,不是這樣!「斷除愛欲」就是欲貪之心完全斷除,具體講就是名利心完全淡泊、然後斷除,不是名利心斷除之後,什幺事都不做、消極悲觀你會很積極去做所該做的事情,但是不計功、不爭名、不奪利,該做的、我們就去做,做所該做,覺得應該這樣去做,對自己、對眾生好處去做而不會有欲貪之心,所以「是名無欲界」,「無欲」並不是消極悲觀,而是名利、欲貪之心沒有了。

  「一切行滅」,不要從文字錯誤去解讀,就是不再顛倒夢想了,所謂「行」,就是「無明行」的「行」,意即「一切無明行滅」,一切「無明行」消失了,成為「明行」,不再顛倒夢想,「是名滅界」,「滅」就是涅槃。所以,那是斷、這是滅,一樣。先有一種斷,然後再進入「滅」,「滅」代表涅槃解脫世界,「是名滅界」。財、色、名、食、睡方面,包括睡覺方面,你該睡還是要睡啊!只是我們沒有欲貪,該吃還是要吃,但是不再像以前那一種貪欲,只要過得去就好,能夠維持色身就好,是沒有欲貪的,只是維持最基本的所需而已。財、色、名、食、睡裡面,最主要是斷除貪欲的心,只維持最基本的所需。

  「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佛陀告訴阿難同樣的答案,結果阿難就覺得:「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阿難很贊嘆、很驚奇,說:奇怪!你們這些解脫者,跟佛陀所講的都是一樣,真正走過解脫的人,他們所指的、所講的解脫道,那個原則核心都會相同。所以,正確的禪修是「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於觀,亦成於止」「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斷一切行,是名斷界」,包括「一切行滅,是名滅界」從經典文字上,實在不易體會到其深義。解讀錯誤的人會以為坐到像石頭,就是入滅界;若負面取角的人則易攻擊或排斥。這就是為什幺有些大師級人物仍然在勸徒弟們不要入涅槃、不要出三界

  如同無為、無學、無修,若用二元對立頭腦去理解,去解讀、去思惟、去想像就會像先天眼的人想像陽光,去評論陽光或到處找陽光,含意都很深。無為、無學、無修,就是阿羅漢世界,貪、瞋、痴要止息,「自我」一定要消失,才能夠體會到這方面。「一切行滅」是一切顛倒夢想的止息,我是我能、我慢的止息,也就是自我」要消失,證到三果之時,「自我」都還沒有消失。我是我能、我慢的止息,就是契入無為。一個人能夠「我慢」斷盡,就能夠進入反璞歸真,就是能夠契入無為,但是這「無為」絕對不是消極悲觀,這含意很深、很深,是要悟道、體道而行道的人才能夠做到。所以,為什幺《阿含經》很容易被攻擊、很容易被扭曲、很容易被批判,就是因為很多都是言簡意該,再來呢?很多很深的法義、解脫境界,透過語言文字跟大家講,眾生會用平常理解的角度來解讀,因此沒有如實了解那些解脫者所講的心境

  當你聽了之後,就以為我懂了、我知道了,結果會形成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就認為它是錯的,於是你就批判,一種認為你的解讀是正確的,因此就照著你的模式去做,結果有時候你走偏差都不知道,或是你批判錯誤了,你也不知道。所以,要問我們自己,只要我們的煩惱痛苦、不安,貪、瞋、痴還在,就是要勤找大師,不斷虛心學習,不要去見諍不斷。修行學佛,就是要停止那些見諍,那隻是在逞強,只是在展現我慢,對你煩惱止息沒有益助。所以,真的要如實面對自己的不足,然後虛心的學習,直達究竟解脫才是最重要

  (第七節)有人就佛陀講:「我於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悉知、悉識、悉見、悉得、悉覺、悉證世尊正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思惟:」在佛陀弟子裡面,就有人跟佛陀講:「您所跟我們講的,應該要去知道的、要聞思的,我也去聞思啊!應該要去了解的、應該要去修的,我也去修了,聞思基礎已經相當好了!您跟我們講的這些法,也都相當的體會,但是我覺得還沒有解脫我還有苦、我還煩惱,請佛陀告訴我怎幺樣進一步去突破?怎幺樣進一步的下工夫?」。

  佛陀就說有兩種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知種種界。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初禪具足住」已經具足聞思基礎,現在就進入實修實證,或是已經有初果的基礎了,再進一步的用功,當你這樣「止觀雙運」之後,「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意思就是你「止觀雙運」,就會對於前面所講的各種法義,能夠如實知、如實顯現、如實體悟,就會開出智慧。當你有止觀基礎,「欲求離欲、惡不善法」就能夠進入初禪,「欲求」你想要進入初禪,你就能夠進入初禪、乃至四禪,你都可以到達。

  再來慈悲喜舍、四禪八定,你都可以經歷過。「令我三結盡」有經歷過這些四禪八定,很快!你有止觀雙運,很快就能夠「三結盡」,而證到初果、「得須陀洹」。再來你繼續用功就有可能「得斯陀含」;繼續用功,「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再來繼續用功就會「種種神通境界」,包括「漏盡智」,就是「漏盡通」,都能夠得到。「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修二法故,知種種界,……乃至漏盡」「漏盡」是因為我慢斷盡、自我消失,就是四果阿羅漢

  這時候「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爾時,婆磋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聞思基礎已經打好,然後繼續進入實修實證,於是他不斷去體悟、體悟、體悟,很快!所以,初果、二果……一路一直上來,當然也是用……點開,至於說時間多久?也不是馬上、當下就能夠證到阿羅漢,這比較少啦!而是說在這過程,一路的一直上來,依佛陀講最多不過七年。真正有聞思基礎,從初果、二果這樣上來,最多不過七年。通常來講,真的聞思基礎奠定良好,只要有證到初果以上的證量,後面的突破就比較快了。所以,這是行者聞思具足之後,請求佛陀進一層開示真修實證的法要。

  【法義分享】當聞思基礎具足之後,佛陀就引導弟子們止觀雙運→實修實證。經歷四無量心、四禪八定,斷諸結縛→證諸果位,記得!你要證果,各種方法是讓你去止觀雙運」,但你還要來到斷種種結縛。下一章(第廿九章)就是講述十個結,因為十個結要斷除,才能夠到達究竟解脫。我們沒有解脫,就是有很多錯誤的訊息、信息,自己形成一個作繭自縛、綑綁住自己。所以,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在我們出生之後,一路成長的過程,受到家人的教育、學校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各方面的教育,正面的訊息會流進來,負面的訊息也一樣會流進來。我們的頭腦就像計算機,裡面裝填很多正確程序但也裝填很多錯誤的方程式,如果沒有透過「止觀雙運」,發現不到你的頭腦裡面,有很多錯誤的方程式。

  當你看不到,於是搜集很多的信息進來,結果依你自己的判斷,透過錯誤的方程式,輸出來的結果也是錯誤答案,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我們的煩惱、我們的痛苦,就是這樣出來的,我們的漏、煩惱,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就是說我們腦裡面裝填很多錯誤信息,包括一些病毒在裡面,我們都沒有覺察到。為什幺我們一開始就跟大家講說要歸零,歸零就是來個掃毒,它就是一個掃毒的作用,一方面讓我錯誤的方程式能夠放下,我們重新來過,重新從一個○,這樣愈能夠秉持一種客觀、求真、求證的精神,重新建立起正確程序正確知見進來。

  因此,一開始歸零很重要。有些學員的歸○做得都相當好,於是每次上課都有很多很大的震撼,一直不斷的在脫胎換骨,前幾天有一位雖然第一次來聽,但是整堂二個多小時裡面,卻覺得身心一直常常很大的沖擊,常常一直壓抑自己下來,但是還是哭了好幾次,他覺得說裡面我講了很多話,都一直對他內心產生很大的震撼,讓他壓抑不住內心的那種震撼,還是哭了好幾次,就是因為他能夠歸○、身心柔軟的來聽,結果他就是不斷在震撼、震撼。真的隨時要歸○、隨時要歸○,只要你還沒有解脫要把過去的知見都隨時歸○,身心柔軟、放空來聽,一定會不斷的脫胎換骨。當你能夠真的柔軟、放空來聽,很多有時候會講到很深的法義,它會震撼你的心弦,你會全身像觸電,你會有很大的震撼的。

  大家這樣在聽課程,現在與大家結緣,已經將近六個月了,如果六個月下來,你覺得還沒有明顯改變,還沒有明顯的獲益、改變,表示你都沒有歸○,還用著過去很多錯誤的一些知見在聽,你沒有歸○,就很難震撼。所以,就是要歸○、歸○,我們絕不是去偶像崇拜,而是我們把那些錯誤程序、把那些病毒掃除,重新一個○,來求真、求證,真的用你的心靈去體悟、去求證,你一定會不斷的再震撼、震撼,脫胎換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