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師:學習儀軌(道智法師)

學習儀軌

道智法師

(2010年7月19日晚於普賢閣)
 
各位輔導老師、各位營員:

大家晚上好!

在每一屆夏令營開始的時候,都要為營員介紹一下寺院儀軌佛事寺院各個部門的情況,以及在寺院生活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項。

寺院儀軌也就在我思想語言、行動的一些規矩寺院生活是由種種的法器來引領,不是靠人去喊,去通知。所以法器大眾的號令,龍天的耳目。

家人生活每一天基本上是日日如是,每一天時間安排,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會變。像早課,我們早上四點一刻起床,五點鍾早課,這個沒有特殊情況不會變的。所以大家在寺院生活說話聲音要低,輕聲細語,不要吵吵嚷嚷,尤其是晚上,出家人每一天晚上,在七點半或者是七點,在禪堂打坐觀音殿後面的「無門關」,那裡是出家師父禪堂出家師父晚上在那裡打坐,所以大家在寺院里要保持安靜。

大家這兩天寺院里住也知道,寺院每天早晨四點一刻的時候就會打板,寺院里一天的法器是由禪堂開始,禪堂也是寺院的傳承——寺院是什麼宗派要看這個禪堂禪堂好像是寺院的心臟一樣,是個核心地方。所有的法器是由禪堂開始。

早上我們聽到打板後起床洗漱,同時會聽到敲鐘、擊鼓。我們經常說晨鍾暮鼓,早上是先敲鐘然後再擊鼓,晚上是先擊鼓然後再敲鐘這是晨鍾暮鼓。擊過鼓以後五點鍾我們就上殿。

每天晚上九點鍾,敲了鍾鼓,這時候我們就要休息了,我們叫開大靜,因為這一天所有的法器,所有的功課這個時候算結束了,要養息,就是要休息了。

早上起床是聽打板。那麼吃飯,是聽到我們用一個木條,在齋堂門口,在寺內幾個地方敲起來,叫「叫香」,同樣也是集眾用的。大家熟悉這兩種殿堂之外的法器的響聲,等一下我們給大家演示一下,讓大家聽一聽。

是在殿堂之外的,那麼在殿堂之內,又是一套法器。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有一個大磬、大木魚還有引磬、鼓,我們所有的法器是用來掌握誦經節奏快慢的,起這個作用大家都知道寺院里有木魚,為什麼有木魚呢?因為魚是不合眼的,休息的時候眼睛也是睜開的,用它來警策修行人要像魚一樣,要精進,不要懈怠與放逸。

今年的夏令營安排早晚功課是隨著出家眾一起來念誦,我們在大殿會給大家准備功課本早課比較難學,因為是咒語咒語是不翻譯的,而且都是繁體字,有一很難認的生字。所以早課可能比較吃力。如果念誦熟悉的可以跟著一起念誦,跟不上念誦的,安下心來也可以。

大殿要注意,上殿的時候不能隨意走動,進大殿後就站好,不能講話,要端身正站,不要東張西望。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離開,一定要從你那一排的拜墊最尾端繞行出大殿。所以我們在做功課的時候首先要把心態調整好,安心地做這一事情,把所有的外緣全部放下眼睛也不要完全閉上,閉上以後容易瞌睡,因為起得比較早,會瞌睡。另外在比較靜的環境中才能對心有所觀照,這個比較微細了,有時候妄想多。那麼眼睛眼神下垂,閉八分睜二分,這樣一場殿上下來感覺時間也會得很快,不會覺得很無聊

大殿不能夠由東到西直接地穿行,直接地穿來穿去,這是不允許的。這點不只是對各位不允許,是對寺院里所有的出家眾都不允許不允許大殿中間隨意地穿梭。有兩個人可以,一是看管大殿的香燈師父,他可以,因為他要做事;再一個就是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每天進大殿的時候中間站著的那個師父,我們叫僧值師,他是負責寺院紀律的,他可以隨意穿梭,因為他要招呼殿堂所有的人。其餘的我們一定要繞到佛像的背後,我們萬佛樓就是從佛像的底下,走到後面繞過去,不可以隨意地從中間穿梭。在大殿不允許把臟東西丟在殿堂里,這也是不恭敬這是殿堂要注意的基本的事項。

早課出了殿堂,排班到我們吃飯的地方——齋堂。在齋堂里吃飯同樣不講話,碗里飯菜全部要吃乾淨,不能剩。因為寺院飲食是十方善信的供養,來自於大眾,我們就要珍惜,不要浪費施主的每一粒糧食齋堂里有專門為我們服務的義工叫行堂,不需要每個人自己去盛飯、盛菜,我們坐下來等就可以,有行堂的人為我們添飯、添菜。
齋堂裡面有三個職務可以說話,我們叫兩句半話。所謂兩句半話就是方丈和尚可以講話方丈和尚齋堂講話我們叫表堂,他會講一些開示或者是通知這是一句話。方丈不在,在吃飯的時候發現有不遵守規矩的,破壞規矩的,僧值師父可以隨時地講,這是一句話。半句話是行堂的,為我們服務的人,可以輕聲耳語,不可以大聲講,這就齋堂裡面的兩句半話,其餘的所有的出家眾、在家眾都不可以講話

早上和中午吃飯,尤其中午一餐在寺院是很重視的,要念供養咒和迴向,晚餐呢就很隨意,我們把晚餐叫做葯食。因為晚上有師父不吃,過午不食。我們齋堂中間方丈和尚座位的背後有一個叫五觀,我們吃飯念過供養咒以後要做五種觀想一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是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四正事良葯,為療形枯;第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也就是說我們吃這個飲食是為了滋養我們這個色身,因為有好的身體才能修道,所以我們吃飯要有正念觀想,不是貪食物的好與壞,而是把它當作藥用,來調整我們的身體,有更好的狀態修行

現在大家看到我的桌子上放著兩個碗,我們一般齋堂裡面擺碗是這樣的:兩個碗在沒用之前全部放在桌子上邊緣,筷子在下邊,是這樣一個擺放。在吃飯之前都會先念一個供養咒,把我們所有的美好飲食先上供十方諸佛菩薩然後再用。念過供養之後我們在吃飯的時候,先拿筷子,在拿筷子時候,筷子是一頭細一頭粗,先用一隻手的食指和中指並攏將筷尖一頭輕輕壓起,另一頭自然會有空隙就彈起來了,之後再用另一隻拿起來。拿起筷子以後,我們將添菜的這個碗先拿起來,用左手托碗,這邊是用筷子把碗擔住,托起來,添菜的碗放在左手邊,添飯的碗放在右手邊。將添飯或者早上添粥的碗托起來,拿碗是四指在下,拇指卡住碗邊,碗要端起來,現在早上吃粥時可能特別熱,可以托菜碗,一定要托一個碗在手裡。這個姿勢好比一個龍的嘴含著一個珠一樣,叫做龍含珠。因為出家人吃飯都是用缽,我們保護這個缽要像保護一顆寶珠一樣,因為這是我們出家人的飯碗,把這個碗打掉了我們吃飯的東西沒有了。吃的時候,因為筷子一直向下,這個動作叫做鳳點頭。(師父示意)吃的時候夾菜一定要用碗接著,以免掉在桌上。如果沒有吃飽,可以把你的碗放在桌子前面,看見我們行堂的過來,是粥也好,是菜也好,你就把那個碗推出去,因為在齋堂不講話,所以一切用動作來示意,筷子在碗里豎起來就表示要吃乾的稠的,那麼稀一點的呢,筷子在碗上橫著劃一下,這是吃稀的。那麼吃的量多少呢,用筷子在碗里比一個部位,哪一個地方,那行堂的就知道,添過以後碗就拿回來。我們一般在早上吃粥時會發一個饅頭,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師父們吃饅頭把它掰開,一小塊一小塊的掰開。這對我們出家人威儀很重要的,因為吃一個饅頭要張很大的嘴,很不好看。所以把饅頭要掰開,掰開以後呢,吃到最後還要剩一塊,剩一塊是用這一塊把添菜的碗里油擦乾淨,不要有殘餘的油剩下。同樣我們吃過飯後要用開水,要把碗洗一下,還要喝掉。所以我們吃飯的時候也要這樣。吃過飯以後,將兩個碗要摞到一塊放到桌子上面最邊沿,用筷子比一下,把碗和桌邊比齊,然後把筷子並攏以後放在右手邊,筷尖和桌子前邊沿是一條線。

這是講我們在齋堂里怎樣吃飯。另外在齋堂里坐的時候不要翹二郎腿,不要把腳伸出去,因為我們的桌子是沒有擋頭的,伸出去要影響到行堂,所以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坐好,不管你吃得快與慢,先吃好的就把碗放出去,然後靜坐,等待著結齋,也就是吃飯結束。僧值師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就會站到中間,吃飯會結束。吃飯結束我們還要念迴向要把我們的功德迴向供養我們飲食的齋主,為他祈願

我們在過堂之後,出家人離開殿堂了,我們大家也要有秩序地離開齋堂,不要一鬨而散,不要講話,一切動作要輕。

下面給大家示範打板,大家聽,這是早上起床板和下午做晚課打的板。

為我禪堂是打三板、四板、五板……那麼打四板是在整個寺院里走一圈,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走一圈,我們就打四板,時間是早上四點一刻,是很准時的。(演示)這是四板,也就是四下,後兩下是連貫的,大概是走八步打一下,八步打一下。(演示)聽到這樣的聲音是起床,是早上。那麼晚課呢就是打一下,單打一下。(演示)走幾步打一下,這是晚課時候打一板。大家聽到這些聲音要知道做什麼。在吃飯的時候打叫香,(演示打叫香)聽到這樣的聲音馬上到齋堂去吃飯。

下面給大家介紹寺院里的工作分工。寺院上有方丈,下有班首,所謂四大班首八大執事。

方丈寺院里的主要負責人,我們一般在寺院里叫方丈和尚方丈是指他居住的地方,這個詞是源於《維摩詰經》。方丈,他居住的地方一丈見方,所以是指他的住所叫方丈,有的地方叫丈室。方丈,我們寺院里一般稱和尚或者是和尚。所以在寺院里不是隨意一個出家人都可以稱和尚,「和尚」二字是非常高貴的,導師的意思。在寺院里,我們叫一個半和尚方丈和尚,在方丈之下有四個職務,其中首座和尚,所以寺院叫一個半和尚,就是方丈和尚首座和尚

方丈下面四個職務:首座、西堂、後堂、堂主。這四個職務叫四大班首。四大班首在寺院里是輔佐方丈分座說法,引導學人,引導後學

再下面是在寺院里負責具體事情的,就是八大執事,有八個職務。

監院我們俗稱當家,當家師寺院里基本上是全面招呼寺院里的一切事務,統籌來招呼。

然後是知客知客是負責寺院里日常的接眾安單。就是接待到寺院里來修學的出家眾、在家眾,負責來安排住宿,整個寺院里的所有的來寺院居住的都由知客來統一的安排。

我們夏令營,因為是特殊的活動,沒有按照寺院的常規的規矩,到客堂裡面去掛單,沒有走這個過程是由負責這個活動的接待的地方安排的。我們要記住,參加過這次活動之後,無論大家到哪一個寺院去,想在那裡住下或者有什麼事情,一定要到客堂,通過客堂來安排。知客就是負責接單、安眾。

然後是僧值師父,僧值在寺院里是負責紀律的,哪裡有做得不符合寺院規矩的,他都要去講,包括方丈和尚,他同樣要講。我們上早課的時候,可以看到進大殿之前,有一位師父站在中間,那個就是僧值師。在寺院里,僧值師父有一位監院可以有多位,知客可以有多位。僧值師如果有事情,不能隨眾,可以請知客代理僧值師,因為都是客堂工作,歸客堂安排。

然後就是維那,維那是負責寺院里的佛事安排,同時唱念都由維那一地來帶領,來引領。就是說每天我們做功課的時候,有一人要先唱,我們叫舉腔,是由維那帶領的。維那同時也是禪堂里的主管,負責禪堂一日的安排,也就是說禪堂打坐修行都由維那師安排,同時維那師他要調理這些在禪堂打坐的人,有錯誤要隨時糾正。

然後是典座,典座師父是負責飲食的,每一天的一日三餐,負責大眾飲食

寺院里有三綱,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四大班首的說法之綱;維那規矩之綱,寺院儀軌規矩是由維那來講;典座的滋身之綱,調理我們色身的。維那是掌握慧命的,典座是掌握色身的。

然後是衣缽衣缽是負責方丈寮的日常事務,同時方丈的一些活動安排、接待,或者是外出都由衣缽師來安排,相當於方丈和尚的秘書。

然後是副寺,副寺相當於寺院的副當家,也就是副監院,是負責寺院里的會計與出納。

然後是寮元,寮元是負責寺院的來往的信眾——單指出家眾,掛單、安單、安排住宿的,由寮元師來負責。常住師父,也由寮元師管理,安排常住師父修行活動,或者是出坡,都由寮元師父來負責。

八大執事當中又分為四大寮口,客堂一大寮口,禪堂一大寮口,衣缽也就方丈寮是一大寮口,再一個寮口是庫房,因為古來的庫房是寺院所有的收支全部在這里監院也就是當家師是住在庫房裡,負責寺院經濟,一切的收支、供養,全部在這里

寺院里有四大班首、八大執事。八大執事是負責寺院里的具體事宜,寺院裡面一日具體的事情由這八大執事來負責。

這是寺院里職務的分工。大家對這八個執事要了解他們所負責的是什麼事情,到寺院里,涉及到哪一部門的事情我們可以與他們去聯系。一般我們寺院里,不管是出家眾、在家眾,有事情都統一到客堂,由客堂來負責安排與銜接。

寺院里我們看出家人的著裝顏色不同,這個沒有等級的區分,樣式都是一樣的。我們現在穿的這個叫長衫,上殿時候穿的,袖子很大的叫做海青,還有那種對襟開的,短的,我們叫小褂。一般在寺院都要穿長衫,離開自己的房間就要穿長衫,在出坡的時候會穿短褂。

大家在寺院生活幾天,有幾項要注意的跟大家講一下。除了洗澡可以穿拖鞋,參加活動的時候不要穿拖鞋,著裝要端正。因為我們是生活寺院里,不是在俗家寺院里應該是很嚴肅的一個地方,我們大家要尊重這里一切的要求。不要隨意地到法師房間,因為我常住有一規矩,在家眾不允許出家眾的房間。見方丈和尚,如果是女眾一定要兩個人以上,才能到丈室去見方丈和尚,不能一個人去方丈室見方丈和尚。到法師房間那就絕對不允許,任何人不允許法師房間,大家切記這一點。

寺院里我們見到出家人或者營員之間見面了怎樣打招呼,見到出家人都是合掌問訊,或者說一句「阿彌陀佛」。不說「阿彌陀佛」就是合掌也好,以表示對僧寶的恭敬。對出家人的稱呼呢?知道名字的可以叫某某師,某某師父都可以,或者是某某法師,如果不知道名字的,你想知道他的名字你可以問:「請問師父上下?」「上下」就好世間人說「您貴姓」。

我們現在在座的出家眾是男女二眾,男性的出家人受過具足戒的叫比丘女性出家眾受過具足戒的叫比丘尼,沒有受過具足戒的叫沙彌沙彌尼。我們現在受戒不是看頭上這個疤,在1986年中國佛教協會就廢除了,不允許燒,因為容易致殘。這也不是佛制的,這是當時一個朝代為了區分藏傳和漢傳漢傳頭上燒疤,三個、六個,這個沒有其他意思。所以現在大家都不燒了,有燒的都是我們偷著燒的。所以我們見到師父,不管受過戒的,沒有受過戒的,都是一樣稱呼「師父」,不能輕慢。

要想頂禮師父,出家人在行走的時候、在吃飯的時候、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在睡覺的時候或者有病卧床的時候,不禮拜。這幾種情況禮拜。如果師父有什麼事情,我們想禮拜,知道師父名字,就說:頂禮某某師父,或者頂禮法師,或者頂禮師父,然後拜下。如果師父說「問訊」就是「鞠躬」,或者說「一拜」,我們就依教奉行,就問訊或者一拜,不要接著拜,要聽招呼。如果在有佛像地方頂禮師父要向著有佛像地方,一定是向上,好比師父面對佛像你在佛像這邊,不要背對佛像禮拜,要向上,但是你在禮拜的時候可以說一句:「禮拜師父。」那麼師父就知道是禮拜他,不是在禮佛。我們營員與營員,或者居士之間,同樣也可以合掌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南無彌陀佛」,南無是歸投、歸敬的意思。我們一般說「阿彌陀佛」這一句,四個字,就代表了一切。我們見面打招呼「阿彌陀佛」,然後合掌就可以

現在講一下禮拜,最常用的頂禮。先講站,我們站的時候是前八後二,腳尖和腳尖之間八寸,腳跟和腳跟之間兩寸。大家穿的衣服都沒有衣領(指營衫),有衣領的時候要頸靠衣領,下頜微收,抬頭,這樣一個姿勢就好頭上頂著一碗水一樣,這樣頸椎脊椎這里是直的。然後是合掌,十指並攏,掌心合十當胸。拇指是在胸口這個位置上。兩臂不要架起來,要自然下垂,站的時候眼神下垂,可以看到無名指。不要一直盯著無名指,這樣會發暈。我們講要眼觀鼻,鼻觀心。眼觀鼻,我們的注意力在我們的呼吸上,同時可以調整我們這顆比較散亂的心。這樣一堂殿站下來是非穩當的。這是禮佛前合掌的姿勢。一堂功課不是一直在合掌,還有放掌的時候,放掌的時候叫抄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拇指微微地對攏,是在胸口的位置上,這個印也叫彌陀印,我們大殿中間的五方佛,阿彌陀佛就是這樣一個手印,同時也叫禪定印,打坐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姿勢。我們在不合掌的時候是結這樣一個印——彌陀印,要當胸,不要太向下,向下就顯得很懈怠,不精神,太向上又容易緊張就在胸口這個位置上,這個姿勢(法師演示)。這是在不合掌的時候,在大殿念誦的時候是這樣一個姿勢。我們平時行走的時候就不需要

我們在禮拜的時候,禮拜之前、禮拜之後都要問訊,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鞠躬。問訊是躬身九十度,上身是平的,腿不要彎曲。禮拜就是磕頭、頂禮,這個頂禮叫做頭面接足禮,就是我頂禮的時候手要翻掌,掌心向上,意思是我們兩只手托著佛的足,在南傳佛教國家頂禮一定要拜倒在出家人腳下,禮足,所以叫頭面接足禮。

禮佛的時候(演示),站的時候是前八後二,站好,然後合掌,先問訊。禮拜的時候呢,躬身,同時腿彎曲,然後右手放在拜墊的中心,跪下的時候兩個是在拜墊的兩個右下角。雙腿是分開的不是並攏的,雙腿如果並攏,臀部就會高翹。等你拜下去的時候腿是分開的,(演示)拜下去以後,右手放在中間,然後左手放在拜墊的左上角,同時右手上去放在右上角,兩只手放在拜墊最上面,因為我們是禮拜、禮佛,我們是向上拜,佛是面向我們站。剛好手尖與手尖是兩寸,兩掌——拇指的下方是八寸,剛好是好像托著佛的足一樣,頭觸到拜墊的時候然後再翻掌。頭和手距離不要太遠,(演示)起來的時候是手掌先翻過來。

這個是沒有用法器,我們在殿堂要用法器來招呼,我們在殿堂禮拜的時候,動作比這要快。我現在手裡拿的是引磬,是二磬,因為大磬拿著不方便,用二磬代替大磬。聽到這樣的聲音我們問訊或者禮拜,聽到聲音,躬身下去,一下,起身,一下(引磬聲),問訊是兩下。禮拜時我們一般是連貫的三次,第一次拜下去的時候是三下,起身的時候是一下;第二次是拜一下,起一下,第三次是拜下去兩下,起身一下。最後問訊一下,起身一下。現在我們演示一下。我們看剛才法師起身以後呢,還有一動作雙手抱起來這樣一個姿勢兩個食指豎起來了就像我們大殿中間那尊佛像,毗盧遮那佛,同時我們這個手印也叫毗盧印,我們起身結這樣的手印。因為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而所有的眾生都有佛性,與佛是無二無別,只因妄想執著不能顯現。我們結這樣的手印,就是回歸自己的自性毗盧,回歸我們自己的法身佛。結這樣的手印(法師示意)——毗盧印,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兩個食指都稍彎曲,左手的食指向下一點,有點錯開。不是兩個手交叉,是一個手抱著一個手。這時我們問訊起來,與眉間相齊,不是非要碰到眉(法師示範),我們重新把這個動作連貫做一下。我們剛才這樣拜呢,還不是我們在大殿速度大殿里還要快,大家注意聽引磬的聲音頂禮的時候做一下觀想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另外在大殿齋堂哈欠的時候,不要把嘴巴張得很大,一定要用手遮起來,因為這是一個懈怠的相,不要讓別人看到我們這樣一種狀態

三次禮拜的時候,每一次起來都是合掌,在拜的時候,必須要先躬身,先要像問訊一樣,躬身同時要彎腿,很連貫。因為我們自己都有一顆傲心、慢心,自己都很難低頭,很難把自己降低,我們對佛、對三寶生起這樣一顆敬仰的心,通過禮拜,把自己降低。禮佛意義很大,我們講「禮佛一拜,罪滅河沙」。也可以通過禮拜這樣一個肢體的動作來懺除內心裡的業障,通過這種形式也能對我自己的心態有一個調整。所以我們在禮拜的時候一定要有一顆謙恭的心,不管是對佛菩薩聖像,還是對法寶僧寶禮拜,同時都要有這樣一顆謙恭的心,把自己降低。

我們既然放下很多事情來參加這樣一個活動,我們就要把所有的外緣全部放下,全身心的、安安靜靜、踏踏實實的就做這樣一件事情。這樣來參與這次活動,質量會是很高的,不要做這樣事情的同時還想著一些俗世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全身心的、很快的進入狀態,把自己調整好。以上講的請各位在這幾天生活當中要注意,同時我們每一組都有指導的老師法師,沒有聽清楚的可以隨時向法師請教。

彌陀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