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永嘉禪法 第五章 調身心五事

第五章  調身心五事

在具備了五緣、呵斥了五欲、摒棄了五蓋之後,我們就可以學習坐禪了,所謂「身安則道隆」,在禪修過程中身心的調和非常重要。調和就是調整、和諧、不極端、不偏頗的意思,坐禪是一套非常嚴密、科學修行體系,並不是腿一盤,眼睛一閉就是打坐了,仔細講的話要講一本書,我們在這里先把坐禪必須要掌握的要領介紹給大家,隨著修學的深入,我們還可以根據需要再進一步去學習。

要來講,坐禪要從五個方面對身心進行調整,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一調食

「夫食之為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調食就是調整我們的飲食,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能太飢餓。太飽時血液跑到胃裡去消化食物了,就造成大腦缺氧,很容易昏沉,而且腹部很脹,隔肌就會上提,肺部的範圍就小了,呼吸不容易深沉、綿長,導致氣急身滿,甚至各種脈絡會因此堵塞,不容易通達,心就很難穩定下來。如果吃得太少,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會導致身體瘦弱、容易睏乏,心裡七上八下地老想去吃東西,所以體質的人打坐意志就會相對薄弱,心念也不容易穩定。因此吃飯要七分飽,既不太多又不能太少,適中最好。

「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為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精進,是名諸佛教。」

穢觸之物就是佛教里講的五辛,也就是蔥、大蒜、韭菜、洋蔥、興渠。這五樣雖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能刺激性激素,使神經興奮,心念迷亂,非但不容易入定,還有誘發和增強貪嗔痴的作用,所以戒律規定不能吃五辛。還有一種不宜的食物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吃辣椒、姜很容易上火,怕上火的人就不能吃;另外一些寒性的食物,比如綠豆、苦瓜等等,身體虛寒的也要避免食用,以免造成四大相違,禪坐未得利益,病先引發出來了這就劃不來了

所以調食的要點就是三句話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不應該吃就不要吃,這三句話做到了,飲食就調節好了。調食是初學禪定的人必須要注意的,佛陀說:「*輪未轉,食輪先轉。」身體是靠飲食來滋養的,「身安則道隆」,我們把身體滋養好了,就容易精進修道,所以智者大師把調食放到了調五事的最前面。

我們人有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段食就是一日三餐,以香味觸為飲食內容,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吃,不吃就餓,這叫段食。

觸食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感觸,感官上愉悅的享受,並進行適當的調節,比如太熱就要用空調,太冷就要加衣被,就如同人餓了必須吃東西一樣,不調節身體的感觸就會出問題,這叫觸食。

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常、正確,如果思想出了問題,就會影響身體健康,第六意識生起希望之念,比如很多病人都是被病嚇死的,這就是因為思想恐懼為食而使身體發生的反應,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健康思想這叫思食。

第四個叫識食,就是對人生的認識要正確。如果認識上有錯誤,以錯誤的認識比如殺盜淫妄為食,人身必然會得到可怕的惡報。另外,大乘佛法也講識食就是指八識,因為這八識能支持有情眾生的身命,所以叫做食。

四種食是相互影響和支撐的,識食能影響其它三種食,所以是最重要的。我們通過坐禪以後身心豁達了、開放了,識食、思食慢慢都健康來了,變得非常慈悲、安忍,那麼即使吃簡單食品依然能非常健康長壽。比如說吃素,如果以嗔恨心去吃素,健康是有問題的。但如果我們思想開通了,身心沒有牽掛,以大慈悲心去吃素,那肯定是非健康的。所以在禪修的過程中,這四種食我們都需要調節。

第二調睡眠

「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凈。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二要調睡眠睡眠的性質是一種無明的惑。無明就是不明白人生真相,糊裡糊塗地造業。凡夫之所以成為凡夫,就是因為無明障礙住了自性光明,如果無明破除,就是諸佛如來,所以我們每天似乎很明白,其實全是在無明裡。無明分為無覆無明和有覆無明清醒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無明修行無明就不會覆蓋我們身心的受用,我們能有機會破掉它,這叫無覆無明。如果我們睡著了睡眠就會使我們失去覺照,無明就把我們完全覆蓋住了,這叫有覆無明,我們就失去了破掉它的機會,一生就會過了。所以貪睡的人意志就會很消沉,要想意志力堅強,早上就不能睡懶覺,早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發發願,立立志,拜拜佛意志就會慢慢堅強起來。

睡眠如何去調節呢?欲界眾生睡眠是一種慾望,叫做睡欲,還有食慾、淫慾古人講,「食色,性也」,實際上是「食色睡,性也」。睡眠眼睛食品,因此欲界眾生必需有合理的睡眠,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眼睛可能會瞎掉。所以調睡眠的要點和調飲食完全一樣,要適宜、適中,不可放縱地睡得太多也不能睡得太少,不該睡的時候就不要睡,比如人早起早睡非常好,晚睡晚起身體也會感覺舒服

楞嚴經》里有個故事有個叫阿那律的比丘很貪睡,佛陀就呵斥他:

咄咄汝好睡,螺螄蚌殼類,

一睡一千年,不聞名字

是說你這么貪睡,不就和螺螄蚌殼一樣了嗎?一睡一千年,連佛的名字都聽不到,更何況解脫覺悟了。阿那律比丘聽後心裡很慚愧,都已經出家受戒了,還被佛陀斥責為螺獅蚌殼類,於是他精進用功心力非常猛烈,連續七天不睡覺,結果導致雙目失明了。好在他在佛陀身邊佛陀給他一個照明金剛三昧法門,他得以修成天眼通,並證得四果羅漢,所以在佛弟子里,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故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廟念佛時,正是十八、九歲的年紀,特別貪睡,晚上睡了七、八個小時之後,午睡還總也睡不醒,每天睡到兩點時,師父跑過來把我拉起來,我坐在那裡等他一走,馬上躺下去又睡。三點鍾師父又跑過來,拿些風油精把我眼睛鼻子擦擦,說「這回你總該不會睡了」,結果他一走,我還是躺下就睡,一直到四、五點鍾才能起來,每天都是這樣。就算能起來,跪在板凳上誦經念佛時,也很容易睡著了;於是我就換作跪在硬板上讀經,還是一讀就睡著。

後來看了阿那律尊者故事後,我生慚愧就想午睡戒掉。怎麼戒呢?我中午吃完飯就一直繞佛,不睡覺,繞累了就把頭靠在牆壁上休息一會,結果一靠上,還站在那裡就睡著了!這樣也不行啊,後來就想了個比較殘忍的辦法,在口袋裡準備上一根針,要睡著了就拿針刺一下內眼皮,這樣中午一直繞佛,五、六個小時也不停下來,結果一個星期後,中午就不用睡覺了。不過,這種方法不能普遍使用的,用不好眼睛搞瞎了,可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佛經告訴我們,睡眠過多是修道路上的嚴重障礙,但睡得太少,每次坐下來都會很瞌睡,這也是不可取的。年輕人正常睡眠為六到八個小時,睡足這個時間以後,如果還想睡,就要想辦法對治一下了,但如果睡不足,精力不充沛,也不適合止觀禪定,所以睡眠既不能放縱,也不能太少。

第三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這三者是我們坐禪入定的關鍵,缺一不可,所以是合在一起講的,只是有初中後的差別。但我們在學習時,也可以逐一來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先介紹調身的方法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慾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禪時,須善安身得所。

其實禪不是坐時才有的,禪就在我們整個生活中,有禪定的人,不用穿什麼特別的衣服,說特別的話,他的所作所為就會散發一種健康安閑智慧慈悲的禪味出來,讓周圍的人身心都非常舒服,這種禪味完全來自於對自心的把握,不是金錢、地位和學識等身外之物所能達到的。所以禪定並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裡才進入,只要你懂得坐禪的方法了,平常走路說話,接人待物,觸對逢緣都可以進入禪定。但初欲入禪者必須通過打坐止觀,才能生起一種明亮、寧靜智慧慈悲心理狀態,從而掌握進入禪定方法,慢慢再滲透到生活中,使行住坐卧更加安祥

想進入禪定就要逆作方便,逆就是反向,比如欲觀其心,先要具備外在二十五方便,就是逆作方便,想使內心安穩自在,先要把外具的二十五方便作好,才能進入禪定時。那麼具體到調身,如何去做呢?這里先把平常打坐時調身的總綱告訴我們了,也就是在平常生活中,無論講話思想、做事都不能很粗獷,否則心氣就很浮燥,就不安定,即使入座也像個猴子一樣,就很難坐得住了。其實現代的話來說,坐禪就是把情緒管理起來,讓情緒很聽話,不放縱,如果能把自心管理得柔和聽話,無論何時就會安祥生活中很煩亂就是心中煩惱多的表現,所以坐禪功夫好的,就如同在座上智慧刀磨好了,到了生活中,就能用這把刀去割煩惱草,一切行為就變得如理如法座下也一樣能安住在禪定中。

座上調身主要是打坐姿勢正確,共有七項要求。

第一項: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繩床是古時僧人的主要坐具,多用草繩編成,寬大舒適,我們現在打坐坐具一般是蒲團或者方凳。上座前,我們先要把座位安置好,要把禪坐的地方布置得讓自己很喜歡,坐在這感覺舒服,不能隨便找個地方就坐。所以寺廟里其它的凳子都是小小的,提醒我們不要貪坐;唯有禪堂里的凳子都是很寬大舒適的,讓我們不管在禪堂里坐多久,都會安穩。在家打坐如果沒有單獨的房間,我們也以在床上打坐。床是讓自己休息的地方,肯定是家裡最干凈最舒服的。禪坐的地方布置好了,很舒服平常卻不能隨便就坐在這里,只有禪修的時候才可以坐,否則禪修不會受到我們心理上的重視和認同。

蒲團平鋪放好以後,我們還需要調整坐墊的高度,以便能身心端正,所謂「站如松,坐如鍾」,坐下來要四平八穩,不前俯後仰。如果是雙盤,本身就很平穩了,後面不墊或者墊高半寸至一寸都無妨;如果是單盤,就要墊高一寸到兩寸;散盤就要墊高七八寸。具體高度因人而異,胖人要墊高一點,瘦人可以墊少一點,因為胖人腿粗,如果不墊或墊的太低,坐下來會往後仰,和人體骨骼生理狀況不協調,氣脈就不容易打通了。

第二項:次當正腳,若半跏坐以左腳置右腳上,牽來近身,令左腳指與右髀齊,右腳指與左髀齊。若欲全跏即正右腳置左腳上。

這是身體打坐姿勢,這里只介紹了雙盤和單盤兩種,這兩種姿勢是專業修行人也就出家人採用的禪坐姿勢,在家人禪修還可以採用散盤的姿勢

半跏坐就是單盤,左腳放在右腿上,叫吉祥坐;右腳放在左腿上,叫金剛坐,都是可以的。如果是全跏,也就是雙盤,就先要把左腳放到右腿上面,然後右腳再放到左腿上。散盤就比較隨意了,把兩腿交叉一下,或者左腿壓右腿,或者右腿壓左腿,身體保持正直就可以了。

如果男眾能雙盤最好雙盤,因為雙盤比較平正,氣脈也平順,很容易入定。年輕女眾如果不是14歲前就已經雙盤了,那就最好採用單盤形式,不要雙盤,因為成年的時候雙盤會使內分泌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例假會過多,影響正常的生理狀態,單盤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老年人或者非常胖的人可以採用散盤的形式,但腳要盡量往裡拉,腳要貼近蒲團,不要散翹在外面,坐要端正。坐下後兩個腳大拇指的指尖,跟兩側的肩膀能夠持平,這是比較准確的禪坐姿勢

第三項:次解寬衣帶周正,不令坐時脫落。

腿盤好以後,褲帶、衣帶要放寬松,也不能穿緊身的衣服,最好穿棉質的睡衣或者寬大的衣袍,不能讓過緊的衣服或衣帶把氣脈卡住,也不能太松隨時都能掉下來。佛經裡面說,人體由四大組成,每一大有二百二十病,四大不調,就會出現八百八十病。如果調節得好,身體就會舒服心情也非常愉悅。坐禪的特點就是放開我們身心的束縛,讓地水火風四大能自行進行調節,達到身心的平衡和禪定,所以要解開所有身體的束縛。但太鬆了也不行,比如有人披著衣服打坐,坐到一半衣服滑下去了你是揀還是不揀?揀吧,手結印呢,一動就白坐了,四大的調節就要被硬性終止;不揀吧,打坐會受風受涼,也會導致身體生病。心裡七上八下地琢磨,就更進不了禪定了,所以衣服要松緊適宜。

第四項:次當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對,頓置左腳上,牽來近身,當心而安。

身體安穩以後,手也要結印放好。一般我們打坐可以結三昧印,三昧就是正定、正受的意思,禪定就是正定、正受,這是十方諸佛的共印,結此印很容易入定。三昧印要將兩個手指平伸,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拇指相對,形成環狀,指甲要剪掉,不能用力戳太緊也不能脫開。結好以後,放在盤坐好的腳上,或者肚臍到肚臍下面一寸半之間地方。如果換作右手在上,就叫彌陀印,也就阿彌陀佛結的念佛三昧印,是三昧中王,和十方諸佛的印是相通的,所以這兩個印是最容易使我們入定的手印

坐禪要得受用,就需要將氣脈貫通,氣脈貫通後,肉身粗重感受消失了,就能入定了。我們結好這個手印後,氣就通過十個指頭互相調換,所以十指要對好,否則就像把電路接錯位了,電流就過不來,燈就亮不了。十指相對時會有氣脈發動的感覺兩個拇指好像粘在了一起,這就是氣脈已經在啟動了。

第五項:次當正身,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異。如是已,則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聳。

坐禪時為了將身體調整到正確姿勢,先當挺動其身並諸支節,也就是把腿盤好以後,我們先要活動一下,也就是以腰為基點,順時針轉三圈後,再逆時針轉三圈,每一次都要轉到極限感覺再彎下去就會摔倒了再轉回來;然後往後仰三次,前靠三次;左右各晃動三次,再看看上下左右怎麼晃也不會倒了,腰直胸不挺,四平八穩了,這時候身體姿勢就調好了

「腰直胸不挺」是調身的要點,脊椎保持正確姿勢很重要,因為我們人最重要的任、督兩條脈,都圍繞脊椎而行。中醫講「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因此有「任督通則百脈皆通」的說法,如果我們坐禪時身體不正脊椎不直,氣脈就不能打通;但是脊椎又不能挺得太直,要稍微含一下胸,做到「腰直胸不挺」,含胸撥背,這樣就完全符合脊椎生理彎曲,因此能很自然的放鬆,也就容易入定了。

第六項:正頭頸,令鼻與臍相對,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第六項是調頭頸的姿勢,頭頸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調整好後,鼻尖跟肚臍正好相對;如果鼻尖和肚臍對不正,那頭頸的姿勢就沒有調好。

第七項:次當口吐濁氣,吐氣之法,開口放氣,不可令粗急,以之綿綿恣氣而出,想身分中百脈不通處,放息隨氣而出。閉口,鼻納清氣,如是至三。若身息調和,但一亦足。

當我們身體所有部位安置好後,再就要把體內的濁氣吐出來。佛教講因為凡夫內心充滿貪嗔痴等顛倒心念,就感得了這個五濁惡世,所以我們都有很多不如意事情,表現為思想上和身體上的痛苦煩惱,這些身心的不健康因素如同混濁的惡氣一樣充斥在全身,會影響我們進入清凈快樂禪定,所以入座之後,我們先要把這些濁氣從身體里吐出去。

吐氣的方法是有講究的,不能太用力,導致粗重急促,要張開口,慢慢地綿綿不斷地把氣放出去,就像把煤氣罐的口擰開,讓剩餘的煤氣放掉一樣的感覺。同時觀想身體所有脈絡不通的地方,那些把脈絡堵塞住的濁氣,都隨放氣而從身體里全部排出去了。比如身體哪裡不好的人就可以觀想病灶處很多灰黑色的濁氣,都慢慢地集中到嘴裡被吐出去,觀想身上所有的濁氣全都吐完了,然後閉上嘴,再用鼻子把清新的氣體吸進來,這樣吐納三次,如果身體情況較好,一次也可以,在這個吐故納新的過程里,觀想很重要

曾經有一次,我的喉嚨里忽然長了一個腫塊,有拇指那麼大,很痛很腫,師父告訴我,不妨用所學佛法觀想一下。於是我就鞋子脫了站在地上,閉上眼睛,手垂下來,身體放鬆,吸氣的時候,想到十方諸佛光明從我的頭頂射進來,照耀著我的整個身體,那些光束集中到腫塊處將它刺破;呼氣時,觀想腫塊里的膿血化作灰黑色的濁氣從腳底心出去,這樣吸進來光明,排出去渾濁,站在那裡兩個小時,一直觀想,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共四個小時,結果第二天好了,所以心力不可思議,我們不要輕視觀想。以前我們都太關注物質了,把心的力量忽視了,坐禪就是要把心的力量找回來。

所以坐禪之前,我們要認真觀想一下,把所有的濁氣,全部吐出去,要觀想到全部濁氣都吐干凈了,不能到閉口收氣的時候,還感覺有濁氣留在體內,這時收回來那就白吐了。呼氣要綿綿而出,很慢很細,不能聽到呼氣的聲音感覺濁氣放完後,就把口閉住,不讓濁氣再返回,感覺身心很清爽愉快,再用鼻子把清氣輕輕的吸納進來,觀想三寶智慧光明沐浴著整個身心。如果在自然環境好的地方打坐也可觀想自然氧氣、清氣從全身的毛孔進來,充盈整個身體。這種配合觀想的吐納最多也就做三次,不能長時間做,否則就是練氣功了,雖然身體健康起來,但是得不償失,把佛法智慧目的掉了

這七項做完後,整個身體就調好了就可以安坐不動了,但我們如果想打通氣脈,還需要對眼睛和唇舌的狀態進行調整,這兩個附加內容也非常重要。

第一個是對唇舌的安置:次當閉口唇齒才相拄著。舌向上齶。

濁氣吐完閉口時,要讓嘴唇和牙齒剛好接上,非常放鬆自然,不能閉的太緊也不能有空隙,舌尖要輕輕的頂著上齶,也就是門牙的牙根處。因為坐禪時,地水火風互相調節,心火下沉,將精血蒸發為氣,借風力充溢全身脈絡,上升到頭頂時,頭頂很清涼,氣又會凝結為口水,道教稱為甘露,所以禪坐時口水會很多,舌頂上齶就是接這個甘露的,接到咽喉里,咽下去對身體有很大好處,滋潤全身地大,如果不頂上齶,口水就會兩個口角流下來,比如昏沉的人,肯定口水就流到嘴角了。坐禪時的口水是甜的,我們人一上火時,嘴裡會感覺很苦,如果我們能如法坐禪,一個小時調節下來,四大協調了,嘴裡也就不苦了。

這些都是身體氣脈道理佛教注重智慧的開發,打坐是為了能夠發明自心,開發智慧,並不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和各種氣功的感受,但佛教也不否認氣脈身體的調節作用氣脈打通只是世間法很小的一部分,並不是禪修的最終目的。比如中醫就對人體研究得非常清晰透徹,中醫理論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布滿各種經絡,最重要的就是任、督二脈,任督二脈都起源於會陰處,因此會陰處也叫人體的根,比大腦還重要,被身體保護在最中央處,隱藏最深,不會輕易受傷。會陰在道教稱為下丹田也就小腹肚臍裡面,一寸一寸五的這個地方任脈走人體的前面,從下丹田上來後到舌尖為止,統攝整個腑臟和腹部,主陰氣;督脈則走人體的後面,也是從丹田起來,從人體的背部上升到頭頂再下來到門牙的牙根,也就是上齶這個地方,主陽氣。我們打坐時如果腰酸背痛,包括背後的脊椎脖子、頭頂等等不舒服,就是腎氣不足,屬於督脈的問題;如果胸脹、胸悶、呼吸不暢或者腹部疼痛狀況則是任脈的問題。

所以我們打坐時,就像在鍋里煮東西,下丹田就如同火,人體腎臟所含的精血聚集在下丹田上面,坐好以後就開始煮。煮開後,鍋里充滿氣體,氣體上升到鍋蓋後,又凝結成水滴流下來,我們舌頂上齶,就可以讓任督兩脈連通起來,陰陽就可以相互調節,陰陽調節得平衡了,就能使身體健康。因此舌頂上齶非常重要,但舌尖頂得不能太用勁,剛好對上就行,否則容易上火。另外打坐時我們最好不要動,亂動就如同把鍋東端一下,西端一下,東西就煮不好了

再一個是對眼睛的開合程度的調整:次當閉眼,才令斷外光而已。也就眼睛要閉上,但不能閉得太緊,剛剛合上就可以了。如果昏沉較重的人眼睛可以睜開一點;散亂心重要把眼睛全閉起來;一般情況下以看不見外面的東西,但能感覺外面的光就可以了,這樣心就容易收攝。

調身以後,身體能穩穩安坐了,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調息。息,就是呼吸呼吸如果不調的話,坐下來很難得定。我們呼吸一般有風、喘、氣、息四種狀況,前面三種都以肺部為主要呼吸器官,不適宜禪坐,只有第四種以下丹田為主進行的腹式呼吸,才算是把呼吸調好了

我們用鼻子呼吸時,氣息進入能聽到聲音,非常粗重這就是風。氣息出入結滯不通為喘,也就是一口氣還沒有全呼出去,就感覺氣不夠了,又要往回吸氣,中間有停滯就是喘。氣是指雖然沒有停滯,但比較粗重浮躁,有出氣入氣的感覺。息就非常深入了,感覺呼吸是從丹田處開始的,無呼吸之相,氣息卻出入自如,沒有任何阻礙澀逆,所謂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神安隱,情抱悅豫,此是息相也。這樣的呼吸才是禪坐所需要的。

調氣有三個方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三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同無障。第一,把意念放在丹田上,不要著意在鼻端、喉嚨,或其它什麼地方;第二,完全放鬆身體,不要緊張、用力,讓整個身心處於輕松自然狀態;第三是調氣,觀想全身毛孔放開,氣自毛孔出入無礙,不要想氣在鼻子出入,氣就會自然的、微細的得到調節。調氣以後,還要調息。調息有一個好方法,不打坐的時候最好全身放鬆去散散步,感受自己的呼吸很輕柔,身體像雲團一樣輕靈,甚至腳步踩在地上,一點聲音也沒有,這樣的鍛煉對坐上調息有很大幫助,如果上了坐仍氣喘如牛,那我們肯定入不了禪定

第五是調心:調心者有三義。一入、二住、三出。調心有三個方面,也就是入禪定、住禪定和出禪定,這三個狀態用心是不一樣的,我們都要進行調整。有些人把每天的念佛、坐禪當成非完成不可的功課,一坐下來,也不管自己是什麼心態,坐兩個時就算了,這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學會調整心態,保證坐禪的質量,不要只講數量。

首先要明白入禪定時的心態,初入有二義。一者調伏亂想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沉浮寬急得所。入禪定時要從兩個方面進行調心,第一先要調伏自己的妄想,繫心一緣,告訴自己安住這一心上,其它妄想不能再打了,否則就是心有越逸,這點非常重要,要時刻警覺,不能多打妄想;沉浮就是昏沉散亂,寬就是一點也不著急,太鬆懈了,急就是太著急入定,又太緊張了,這樣的心態都不適宜禪修,因此調心就是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松、不懈、不亂也不放任自由

剛開始禪修時,我們定力不夠,不可能所有禪修時間都能心態調整得很好,所以建議大家,一開始打坐不要限定時間,進入禪定方法學會了以後,能坐五分鐘不打妄想就有五分鐘的定力,這五分鐘你進去了,不妄想、不昏沉也不散亂,安住在那裡舒服身心進入一個寧靜狀態,五分鐘時間到了,就讓自己出來。這樣慢慢的鍛練,能坐多長,就坐多長,讓自己每次都能感受到這個狀態身心帶來的愉悅,你就已經嘗到了禪定的法喜,這樣慢慢把入定的時間加長,定力就越來越高了。所以我們要重視質量,只講數量是不行的。

在我們把調身心五事的要點總結一下:

一是調食,不飢不飽是最好的狀態。既不能餓著肚子,也不能一吃完飯就打坐,一般初修者最好是飯後一小時再坐。

第二調睡眠,既不能無限制地睡,也不能太減少,以能保持精力充沛為宜。

三是調身,將禪床、衣物以及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調整好,禪床要寬大舒適,高矮適宜;衣物要寬松有度;腿、手、脊椎、頭頸、眼睛、唇舌等部位都要按照要求調整好,使全身完全自然、放鬆。

第四是調息,將我們平常的肺部呼吸調整到以下丹田為主的腹式呼吸呼吸要綿綿不絕,不澀不滑,不急不喘。

第五是調心,心要不妄想、不昏沉、不散亂,把心管理好,不讓它放任自流正法之外。

如果我們不按照這些去調整五事,就沒有任何受用,只有坐,沒有禪,坐在那裡味道、沒意思,白白耽誤時間。如果我們把這些要求都做到了,很快就能有各種體會,因為每個人身體不一樣、基礎不一樣,體會也不會雷同,至少氣感會很快生起來。

但氣機一發動,很多學人的心就亂了,坐在那裡胡思亂想,覺得自己氣脈開始打通了,師父說任督二脈通了身體好了,然後就用意識引導這個氣感,從背部、腰部往上走,這就背離了禪修調心的要點,也會非常危險。比如你正用意識去引導氣脈時,引到一半突然遇到什麼事情,或想別的去了氣脈停在那裡就會生病,如果氣脈進入大腦停在那裡,可能就會精神出問題,所謂走火入魔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按照修行方法打坐,不引導氣脈讓它水到渠成,自然順暢,那就百分之百不會有問題的。

最後再補充幾點在禪修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的事項,也是我們上座之後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在這里明確一下。

第一、禪坐的時候,膝蓋、腰部、肘部、頸部最好不要暴露再外,尤其是膝蓋和肘部,要穿長袖的衣服和長褲,冬天時膝蓋和後腰還要包起來,夏天也至少要用薄的毛毯把膝蓋包起來。因為打坐時四大會互相調節,穴竅會打開,如果有涼氣進入這些部位,就會影響脈絡運轉,導致病痛。比如膝蓋受涼會得關節炎,腰部受涼了,督脈會受影響,腎臟陽氣不足,老了以後容易駝背

第二、打坐環境的要求。光線不要太亮,也不要太暗。窗戶最好打開,但要掛個窗簾,如果頭頂上有吊扇,最好掛一個蚊帳,蚊帳上面再放塊布遮擋一下,不讓風直接吹到頭頂,落地扇可以先吹牆,總之不管什麼風,都不能直接對著身體吹。最好不要用空調,如果天氣實在太熱,空調也不要直吹身體。我們把長袖、長褲都穿好,各個關鍵部位包好,勉勉強強的也可以在空調房間打坐,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選擇與空調房間相通的屋裡打坐。因為空調氣很寒,容易使人風濕症,很難治療。有個法師年輕時能坐十個小時,現在剛到六十歲,關節炎特別嚴重,痛得路都走不了,很難醫治,所以年輕人一定要注意,別打坐坐出一身病來,那就劃不來了

第三、座上的注意事項。座上除了按照調五事的要求外,還要注意不要身體亂動,否則也容易讓氣脈運行不暢,堵在哪個地方,哪裡就會痛。

第四、下座的注意事項。坐完後,不要著急下座,先要進行按摩。把手搓熱按摩頭部,按摩四十下,或者三十六下都可以,最好時間多一點;然後按摩臉部、手臂、腰背,兩個膝蓋等等。按摩完後,再把腳放下來,放到蒲團下面,不要馬上伸直,用手搓搓麻痛的地方,按按腳板,再慢慢伸直,慢慢站起來再活動,至少要走百步以上,再去正常做事。不能一下座馬上站起來就走,因為打坐時腳是直的,站起來就走,很容易拉傷經絡。

下座以後如果不按摩,就像蒸了很多氣走到某個部位了,這個部位不太通,氣就聚積在這里,但還沒有通過去,我們就覺得很麻、很痛,比如膝蓋、頭頸、腰部都是容易痛的地方,一停下來,氣就會在那裡了,所以我們要通過按摩,把這些氣化散開來。特別是打坐功夫的人,氣機很旺,下來以後不按摩,如果氣停在腦子裡面,可能幾天都會昏沉沉的,很難受。還有些人晚上在床上打坐,坐完後很放鬆,又怕麻煩如法按摩,躺倒就睡,結果背部的氣脈壓住後,時間長了,督脈就通不了了,腰酸背痛的,把身體搞垮了。這些都是因為坐禪不如法導致的禪病,世間醫葯很難治癒,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下座必須按摩透了,再去做其它事情

第五、其它注意事項。座前不要喝很多水,因為打坐過程中以及下坐後十五分鐘以內不能大小便。我們剛才說過,打坐如同在鍋里煮東西能把真氣散發到全身,我們一大小便就會導致真氣的散失,對於身體來講是很吃虧的。所以我們要在停下來十五分鐘以後,真氣回歸血脈以後,才能上廁所。如果我們坐得好,尿液會很清澈,不會很濁。因為同樣的原因,在家居士下座以後,四小時內不要行房事房事後的四小時以內最好也不打坐,否則會傷害氣脈。也是因為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以前佛陀很少教在家居士禪定,如果大家想調節身體在這些方面就要注意節制,不要因小失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