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永嘉禪法 第四章 摒棄五蓋障

第四章 摒棄五蓋障

    修學禪定除了外部修學條件要合適,內心不向外塵攀緣外,還有更深入的要求,也就是要摒棄五種蓋障,簡稱棄五蓋。五蓋,就是貪欲、嗔恚、睡眠、掉悔和懷疑。這五種蓋不是因根塵相對產生的,而是由根植在凡夫意根里的根本迷惑——小乘佛教稱作的根本無明產生的,是凡夫內心深處本具的煩惱,這五種煩惱就如鏡子上的污垢一樣,覆蓋住了我們身心本來具足光明清凈穩定智慧狀態,所以稱為「蓋」。五蓋是凡夫內心本具的,不象以六塵為對境的五欲是外來的,所以無法呵斥掉它,那怎麼能擺脫五蓋的干擾呢?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對這五種煩惱要去摒棄,就如同清洗污垢一樣,以定慧力把五蓋清洗掉,就能回復我們身心本具的健康自由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復心生慾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為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五蓋中第一個要舍棄的是貪欲蓋,貪欲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礙。在呵五欲中呵斥的是因外塵而引起的貪欲,這里的貪欲是指潛伏在意根中的無明煩惱也就是意根不用藉助外境出現,只依靠記憶幻想就可以產生的貪婪意識。比如好色的人,即使美色不在眼前,一樣可以浮想聯翩,留戀不舍,這就叫意根中生欲。這種意根中的貪欲是我們的根本迷惑,如果念念相續就會覆蓋善心,使禪修的人不清凈禪定受用,善心不能生長。善心包含了禪定的法喜和感受,所以我們只要察覺到慾望生起來了,就必須在心中毫不猶豫地把它舍棄掉。

    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世間的人如果慾望過重,就如印度淫女術婆伽一樣會把身體燒壞,所以淫慾過度的人,臉色一定會發黑、發焦,就是內心慾火太重造成的,而人體比較敏感、慾望重的部位,皮膚的顏色也會比較深,這也是慾火灼燒的表現,甚至凡夫心如果時常處在慾望中,也會變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的倫理道德。總之,因為很多煩惱都起自貪欲緣故心生慾火就會燒毀一切善法,並導致惡念頻生,則道業無由可成。

    佛經里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比丘尼慾望很重,受不了淫慾戒的要求,又沒有智慧,不但不慚愧,反而大放厥詞,認為佛陀制定的淫慾戒沒道理,說淫慾是兩情相悅的,雙方都能快樂,為什麼還要戒?結果因為她毫無摒棄淫慾念頭,導致淫慾熾盛,自女根部位出火自燃,燒壞了身體這就是放縱淫慾的現世報應。同時,地上裂開一個洞,她自燃後掉入洞中,當場身陷地獄這是她誹謗佛陀的慘報。玄奘大師印度就看過這個洞口,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測量不到洞的深度,這在《大唐西域記》里有記載。這個故事讓我們明白,戒律確實是修行人的保護傘,絕對不能兒戲

    另外一個故事的是慾望普通人的傷害,一個捕魚人偶然看見了外出遊玩的公主,不由心生戀慕,於是他就不工作,天天到公主住的地方希望見到她,直到生病了還戀著她。漁夫母親因心疼兒子,就借到皇宮賣魚的機會常常送魚給公主,希望藉此機會能讓兒子公主見一面。公主慈悲,得知真情後,就與老人約好,借她去神廟燒香機會,讓漁夫躲在神像的背後見她。結果這個廟里天神很靈,知道公主要來上香,不想讓捕魚人對她有非份之想,於是天神就用神通漁夫神像背後睡著了公主怎麼叫他也不醒,於是就把自己身上珠寶瓔珞都留下來後就回去了漁夫醒來看到這么多珍寶,就知道公主過了,非常悔恨自己錯過了機會,越想就越難受,以至慾火從心中燒起,燒焦心肺,最終導致死亡。死的時候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可見慾火焚燒的厲害。當我們貪欲心嚴重的時候,心會灼熱得火燒火燎,就像螞蟻爬在熱鍋里,越爬越會掉到熱鍋中心,最後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貪欲心生來時,我們一定要摒棄,不能隨之上下糾纏,念念相續,否則首先損害的就是我們自己。

    欲界眾生要有三種貪欲:食慾、色慾和睡欲,其中色慾是最主要的。古人說「食色性也」,認為飲食男女是人的天性。而佛法告訴我們,欲界眾生要想進入四禪八定,必須把欲界的一切都放下,可我們總牽著世間男女情事放不下。自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放不下追求世間之樂禪定之樂就難以成就,如果能放棄世間慾望,從四禪八定的角度來說,法喜之樂完全可以實現。所以我們要有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想讓生命在一健康狀態,就必須把負面的、覆蓋身心健康貪欲徹底舍棄,主要是指在禪法修行生起貪欲,如果打坐生起念頭是為了更好的入定,這還是屬於善法欲;假如雜念紛飛的,一會兒想去多賺些錢改善家庭生活、一會兒想到哪個明星多好看,哪個地方的飯好吃……,這就成了一種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貪蓋」。

    所以貪欲兩種:一種是貪欲,一種是善法欲。貪欲是我們堅決要摒棄的,因為貪欲是惡欲,必然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一種傷害,這種傷害開始可能很微小,或者不為人注意,但時間久了,嚴重的貪欲生起來時,個人主義得以無限膨脹,就會表現得極其自私自利,以致於無法和人正常相處,會被所有人厭棄、舍離。

    善法欲也是一種貪欲,但善法欲會激發人積極向上,能給我們身心帶來好的影響。比如我們希望身心健康智慧就會積極努力地學習永嘉禪,去聽、去背、去實踐,念念不忘這就是善法欲,它會促成我們身心穩定,並對環境造成一種正面的良性循環,善法欲是一種必需的身心慾望,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沒有善法欲,生命無所事事,甚至會枯萎。所以善法欲和貪欲我們要分清楚,比如同樣是貪財,用正當的途徑去積極獲取錢財,養活自身和家庭,過一種健康生活這是善法欲。

    而貪欲呢,就總是希望得到、擁有更多額外的東西,為了錢財不擇手段,那麼這個貪財就是惡欲,一經生起心中就埋下了負面的不良因素,一旦這個因素產生影響,整個身心就開始毀滅。所以善法欲不會覆蓋我們心靈智慧,只有貪欲才會覆蓋。

    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我們應該嘗試著學會把貪欲之念轉化成善法欲,善法欲是良性的、正常的,它與貪欲的連接點我們要學會把握,也就是要生起這樣的認識「禪定之樂世間貪欲之樂肯定更加高級、全面和深刻」,有了這樣一種認識上的轉變,就能夠把強烈的貪欲為求善法的動力也就是善法欲。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在家人能夠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的覺受,對世間淫慾之樂自然就不會再去貪求。貪欲是種種惱亂的住處,執著這個慾望就不可能安住於清凈禪定之道,不過也不害怕舍棄這個欲蓋就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了,在家人學習大乘禪法,不坐禪的時候,還可以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能不過分貪著這種「天倫之樂」,就有解脫的可能,永嘉禪法就有這種精神,可以使我們的生命在內在層次上得到超越。

    二棄嗔恚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於坐禪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嘆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為九惱。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

    嗔恨是第二個覆蓋我們心性的惡法,佛經里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嗔心生起,就失去了佛法的根本,種下了墮惡道的因緣。嗔心重果報地獄道,貪心重在餓鬼道,所以嗔心比貪心惡報要嚴重,所謂「只見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有多少功德都會被嗔心燒掉,因此嗔心是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法樂就是禪定的法喜,嗔恨心重的人就無法得到這種法喜。比如我們在打坐時,突然想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就心生怨恨。或者大家共修很安靜,不知誰的手機響了,馬上心裡就厭煩「怎麼手機還不關!」其實這時候嗔恨心就擾亂了清凈心了,隨即就會失去禪定快樂

    有嗔恨的心絕對不是善心善心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是有大善的,因此不區分善與不善,不偏袒任何人,很公平的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大自然。所以我們需要有一顆純凈的善心來承受生命真正的健康,一切善法都是在毫不夾雜嗔恨的純凈的善心才會得到展現和落實。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你為家庭付出很多,但這個善心裡卻帶著嗔心,邊做事邊心裡充滿怨氣,數落對方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因此嗔心重的人很容易惡口,說話很容易罪人,結果對方既不領情,也不感恩善心最終還是被嗔心所障礙,善法也就不是真正的善法了。

    所以我們在修學禪定之前,要時時照顧自己的心,面對九惱也不生起嗔心,九惱就是九種惱亂,第一是惱亂我個人的人;第二是惱亂我親人的人,比如殺父、殺母,殺親戚朋友等等的仇人;第三是贊嘆我冤家的人凡夫總是冤親分明,如果有人贊嘆你的冤家你就會起惱亂之心。這三類人都包含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方面,都是我的冤家對頭,三三得九,稱為九惱。

    由於這九惱的緣故凡夫會產生嗔恨。嗔恨作為一種心理狀態,是凡夫意識當中的一種毒素,面對九惱,嗔恨心就慢慢把怨氣培養起來,一而再,再而三地積攢、深埋,所以叫「埋怨」,等到怨氣包不住了,就四處蔓延,最後衝天怨氣與嗔恨心共同爆發,煩惱就把真心給覆蓋住了。因此對於禪定的人來說,嗔恨是極大的障礙,我們一旦發現自己被九惱所轉,生起嗔恨,就要趕緊把它消除掉,否則就會心生怨恨,難以入定。為了達到面對九惱不起嗔恨的心態,我們在禪修之外還要修慈悲觀來對治嗔恨。這里有一個修慈心的偈頌:

    弟子問:

何物殺安樂,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

    佛陀答:

殺嗔則安樂,殺嗔則無憂

嗔為毒之根,嗔滅一切善。

    這個偈頌就是告訴我們嗔恨是百毒之根源,對我們的生命心靈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我們要修慈悲、忍讓來消滅心中的嗔恨,令心地清凈,善法才會得以生長。慈悲觀就是平等地觀一切眾生皆如我過去、現在、未來之父母,而不是九惱,因此都希望他們能離苦得樂,當慈悲心成為我們心行主導力量的時候,嗔恨心就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土壤。

    嗔恨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順理嗔、非理嗔、諍論嗔。順理嗔就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比如很多正直的人看到壞人壞事會義憤填膺,就是順理嗔。這種人果報阿修羅,因為善會有天福,但因為嗔心重,一直和天人作戰,屢敗屢戰,很難享受到天福的果報。非理嗔是因為心裡知道沒理,卻面子上下不來,結果嗔心大起。諍論嗔是因為爭執不休,引發的怒氣。不管哪一種嗔恨,都會直接對環境健康產生惡的影響,嚴重的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城市,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嗔心是失去佛法的根本,只有摒棄了嗔恨心,善法才會成為真正的善法。

    我們都知道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善心,但如果一個母親嗔心很重,在懷孕期間、哺乳期間經常起嗔恨心,她的兒子絕對健康不了,甚至會死掉。比如過去曾有一位母親,用乳汁餵養自己的孩子,結果孩子掉了母親痛苦,就去問印光法師,為什麼孩子會死掉?印光法師就問她是不是生氣時給孩子餵過奶,母親承認確實如此,他們夫妻經常吵架,因此總免不了生著氣給孩子餵奶。印光法師就告訴這位母親說,生氣的奶水有毒啊,孩子就是因此死掉的。

    這個結論現在已經得到了美國科學家的證實,他們把兩組同樣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組餵給生氣時的奶水,另一組喝正常心態時的奶水,三個月後,喝生氣奶水的白鼠都死掉了,另一組則健康如常。這就證明了嗔心確實會產生毒素,當一個人充滿嗔心的時候,整個血液都是有毒的,甚至會變色,所以人一生氣臉色會發生變化,而貯存血液最多的心臟和肝臟最受傷害,因此脾氣不好的人肝火和心火都很旺,健康都更容易出問題。

    因為嗔恨是凡夫心本具的迷惑,所以我們往往是很可憐的,沒有辦法把握自己。比如九惱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難過,結果我們就上當了,真的難過了,嗔恨心一起,反過來又報復對方,對方也是凡夫,也嗔恨了,又吵又打,互相傷害。事實上雙方都是受嗔恚蓋的支配,起了顛倒妄行,每一次傷害都是先傷害自己,先把我們純凈的善心給傷害了。所以我們學習了佛法,就要有智慧,摒棄嗔恚蓋,修學慈悲觀,不被九惱所亂,才能得到禪定利益

    三棄睡眠蓋。內心昏闇名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卧睡熟為眠。以是因緣名為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諸餘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佛諸菩薩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卧,種種不凈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爾時雲何安可眠。

眠為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三要摒棄睡眠蓋,內心昏闇名為睡,睡著的人都心很昏暗,糊裡糊塗什麼都不知道。我們的心昏暗久了,睡熟了就叫眠,這時人的各種感覺很麻木,也沒姿勢儀態了,非常放恣,這都是因為睡眠的時候沒有覺知導致的,所以也稱睡眠為「小死」。之所以把睡眠稱為蓋,是指久睡昏沉障礙用功,如果在用功坐禪的時候卻睡著了,或者糊裡糊塗不清醒,怎麼能止觀呢?這時睡眠就成為一種蓋,障礙我們無法進入禪定法喜的狀態,斷除今生後世的法樂之心,以及生天及涅槃之樂睡眠是一種很獨特的障礙,但比貪心和嗔心還可怕,因為貪嗔這種蓋可以在發現之後摒棄掉,而睡眠時因為智慧昏暗,和死了差不多,無法覺知,很難除滅,最終導致一生空過,與禪定法喜失之交臂。

    很多人修四禪八定,坐禪的時候精神很好,但一靜下來就睡覺了,睡著了也不做夢,什麼也不知道,這種狀態沒有痛苦也沒快樂禪定功夫也不會增長。假如禪定有一定功夫了,散亂心、貪心、嗔心少一點,睡眠質量也會好一點。如果睡不好,做夢太多那是因為貪心、嗔心太重,比如夢境中出現討厭事情、想要得到卻得不到的東西,就是貪心太重造成的;如果夢境中出現恐懼害怕、殺追等情景,則是嗔心太重原因

    棄睡眠蓋不是讓我們放棄正常的睡眠,一般我們睡六至八個小時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過於貪睡,醒了也不起,或是在坐禪中睡著了,生不起明了覺知的狀態障礙禪定這就成了一種必須要舍棄的蓋障。佛陀在呵責嗜睡弟子的偈頌里,提到了種種呵斥睡眠蓋的原因要我警覺生命無常,不要把寶貴的人生全都昏睡過去。

    如果昏睡心很重,要用禪鎮、禪杖使之覺醒。禪鎮和禪杖是坐禪裡面的兩種法器,用來對治昏沉嚴重的人,使之警覺。坐禪時,禪鎮安置於頭上,作為警覺睡眠之道具。《釋氏要覽》卷下說:「禪鎮,木版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於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禪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佛言「一墮舒一足,二墮舒二足,三墮應起經行」。現在禪堂裡面改用竹片切開一半,做的很光滑,放在膝蓋上,坐禪時昏沉想睡就拿起來搓一下,讓自己警覺起來。

    還有就是禪杖,坐禪時,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葦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釋氏要覽》卷下記載:「禪杖,以竹、葦為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行,坐禪昏睡,以軟頭點之」 。今則泛稱僧所用之杖,現在禪堂裡面改用香板了,昏沉睡覺時就會被打香板,讓禪修人清醒過來,時刻處於覺知的狀態。所以坐禪時,是要警覺睡眠的,因為睡眠昏沉,會覆蓋我們的智慧

    四棄掉悔蓋。掉有三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謔,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諍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鉤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制。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為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復憂。

如是心安樂,不應念著

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四是棄掉悔蓋,掉是掉舉、散亂散亂的心就如同走路時隨隨便便甩來甩去的手臂一樣,好象隨時都會掉。比如有些人逛街,沒有一個主心骨,心神散亂,到處遊走,這是心掉;如果東拉西扯,隨便聊天,或者在網路聊天室上聊些亂七八糟的世間俗事,就是口掉。悔是後悔,如果只是掉而沒有悔,還不稱為蓋。逛街也好,聊天也好,東想西想也沒關係,想坐禪就馬上能收攝回來,說放下放下,以前的事情如同沒有發生過一樣,也不後悔,只是把握當下,好好坐禪就行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這樣,身心掉舉,混亂了一天,晚上坐禪也不能好好坐,一個勁兒後悔,心裡不安:「唉,瘋瘋顛顛,又過一天」,然後又開始計劃明天如何如何工作、如何如何修學等等,根本定不下來,這就成掉悔蓋了。

    悔有二種:第一就是剛才說的掉後生悔,也就是做了不如法事情生起後悔之心,叫掉悔;第二就是犯有大罪過的人,會經常懷有恐怖畏懼之心,如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就成了「悔蓋」,能讓我們一生沒有機會禪定,所以犯了戒、或做了錯事以後,我們要通過一定的法來懺悔如法懺悔清凈之後,心理上就要把它放下,如果放不下,這個悔恨一直留在心中,就成為一種毒、一種蓋,就能蓋住我們的智慧善心,所以必須放棄掉悔蓋。

    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於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於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有人,入於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

    第五是疑蓋。懷疑也是凡夫意根里的根本迷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如果懷疑就肯定不能入了,不能深入佛法就不能有禪定快樂,如無手人,雖入寶山,終無所獲。這里的疑是狐疑不定的意思,對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猶豫不決,所以得不到清凈禪定感受。禪宗里有話叫「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禪宗的疑是指世間法的疑,是建立在堅信佛法基礎上的,這樣的疑能產生一種出離世間力量,反而能增加我們的禪定力,而對佛法狐疑不定,就是疑蓋,就會障礙禪定,所以這里說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

    障礙正信的疑蓋有三種,我們想得禪定必須要摒棄這三種疑蓋。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第一是懷疑自己,很多人無法了解自己的善根因緣,只是認為今生業障很多,也不聰明智慧平常又那麼散亂,憑什麼就能坐禪得定呢?這么一懷疑,就有了疑蓋,那就註定你不可能進入真正的禪定。所以懷疑自己的人,不自信的人,修學佛法永遠得不到利益佛經里講,人生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所以只要此生你有機會聽聞佛法,哪怕只聽到一句,也足以說明你善根非常深厚了,只要能如法修行,肯定會成就,如果不能如此充分肯定自己,稍有懷疑,就把自己障礙在門外了。

    二者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訶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凈,亦應生佛想。

    第二是懷疑傳法的師父,「好象也沒有什麼仙風道骨,威儀異相,普普通通的,他自己恐怕都沒有入過禪定,哪能教我入禪定?」疑師是屬於傲慢習氣,明明是教你的人,還覺得他不如你,有了這種懷疑和傲慢,就必定會障礙你入道。所以《摩訶衍論》就提到了對待師父正確態度,「師雖不清凈,亦應生佛想」,即使師父真的不清凈,是一個皮囊,但臭皮囊里有真金,我們為了得到真金,就不要嫌棄皮囊的臭了,就要把師父當作活佛一樣對待。所以千萬不要看到老師有一德行上不圓滿地方,就對他失去信心,因為對師長信心圓滿我們的心行,是自己心中誠信俱足的表現,對傳法師具備了這樣的信心,絕對會得到法的受用。

    三疑法。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如人在岐路,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

見疑從痴生,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涅槃

定實真有法,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摶鹿,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當隨喜善法。

譬如觀岐道,利好者應逐。

    第三是疑法,凡夫都怕上當,總抱著懷疑一切的態度,什麼都懷疑,所以對於所修的法,也不能馬上相信。如偈中說:如人在岐路,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復如是。可是對於修行來講,哪怕產生一點點懷疑,這個法就跟你不相應,因為你的心被懷疑占據了,就接納不了這個法了,法的利益也生不起來,特別是修禪定信心非常重要。

    我們入佛門以後,首先就有師父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法,「心亂的時候念念佛,把心靜下來」。念佛是一個法,如果你似念非念,狐疑不定,那就一點利益也得不到,還會到處亂學,導致障礙叢生,覆蓋善法,那麻煩大了我就遇到這樣幾個人,本希望他們從基礎做起,打好地基,結果修了幾次,好象沒什麼感覺,就放棄了,又想去修別的法。可是這樣一放棄,以後如果遇到第二個善知識,就要花雙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如果第二個善知識的法他再次放棄,那以後遇到了第三個善知識,就起碼要花四倍的功夫才能有信心去修學。所以法貴當機,更要一門深入,否則修修停停,修得越多結果越沒信心,把大好時光全都浪費了。

    所以當學人向我問法時,我常常會反問他們,你現在修什麼法?你對現在這個法有信心嗎?如果覺得好,那你就不用懷疑,堅定不移的去修。不能今天修這個法,明天聽說那個法好,馬上又轉變,結果讓本無高下的八萬四千法門修的你團團轉,心裡全都亂了套,結果也可想而知,沒有一法可以得利益,甚至會喪失對整個佛法信心這就是對法的狐疑造成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決摒棄。

    其實多生歷劫以來,我們一直都在苦海里流浪生死,三惡道多,三善道少,遇到佛法機會更少,修學正法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這輩子能修學正法真是太幸運了,不知要如何得因緣巧合才能得到這樣的福報希望大家一定不要輕視自己、輕視佛法,一定要按照師父的要求把基礎徹底打好,使自己的心時刻處在法的狀態中,按這個法的要求去做。做的過程中,看能不能進入這個法的狀態,並且要不斷反省,為什麼不能進入,癥結在什麼地方?找到原因之後,在生活中就要去改正,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這樣法就能入心,我們生命真實狀態也就如同即將孵出來的小雞一樣,就要破殼而出了,但是最後還有一雞蛋殼的束縛,我們再把蛋殼啄開,生命就進入了一種自由、清新、無我禪定境界這就是絕對的真實用了

THE END